一種背板側折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模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背板側折模具。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fā)展,機械產品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越來越廣泛,其中,折彎件在機械產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F(xiàn)有技術中,折彎模具結構復雜,操作較不方便,且在折彎過程中,工件容易滑動導致表面磨傷或劃痕,影響了折彎件的外觀質量。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背板側折模具,其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可避免工件在折彎時的表面磨傷,提高了工件的折彎質量。
[0004]為達此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背板側折模具,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上模板和下模板相對布置,上模板的下表面設置有導向套筒,下模板的上表面設置有導向柱,導向柱可在導向套筒內上下移動,以使上模板相對下模板上下移動,導向套筒內設置有復位彈簧,復位彈簧的上部與上模板連接,復位彈簧的下部與導向柱連接,上模板連接有凸模,凸模的下端面的兩端部均設置有第一滾軸,下模板連接有凹模,凹模的上端面的兩端部均設置有第二滾軸,下模板在凹模的兩側均設置有用于定位工件的擋塊。
[0006]其中,凸模的外表面和凹模的內表面均設置有耐磨層。
[0007]其中,導向套筒和導向柱的數量均為兩個,兩個導向套筒分別位于凸模的兩側,兩個導向柱分別位于凹模的兩側。
[0008]其中,凸模和上模板之間設置有墊板,墊板的寬度小于兩個擋塊的內側面之間的距離。
[0009]其中,下模板設置有頂料裝置,頂料裝置包括固定在下模板上的彈性墊圈,彈性墊圈的上部連接有頂料桿。
[0010]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一種背板側折模具,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上模板和下模板相對布置,上模板的下表面設置有導向套筒,下模板的上表面設置有導向柱,導向柱可在導向套筒內上下移動,以使上模板相對下模板上下移動,導向套筒內設置有復位彈簧,復位彈簧的上部與上模板連接,復位彈簧的下部與導向柱連接,上模板連接有凸模,凸模的下端面的兩端部均設置有第一滾軸,下模板連接有凹模,凹模的上端面的兩端部均設置有第二滾軸,下模板在凹模的兩側均設置有用于定位工件的擋塊。閉模時,導向柱和導向套筒相配合,使得上模板相對下模板向下移動,以使凸模向下移動,將兩個擋塊之間的工件向下折彎,折彎完成后,在復位彈簧的作用力下,上模板、導向套筒向上移動復位,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折彎時,第一滾軸和第二滾軸同時向下用力,并做微小轉動,避免工件在拐角處滑動而造成的表面磨傷,保證了工件的折彎質量,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可避免工件在折彎時的表面磨傷,提高了工件的折彎質量。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0012]附圖標記如下:
[0013]1-上模板;2_下模板;3_導向套筒;31_復位彈簧;4_導向柱;5_凸模;51_第一滾軸;6-凹模;61_第二滾軸;7_擋塊;8_墊板;9_頂料裝置;91_彈性墊圈;92_頂料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圖1并通過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
[0015]一種背板側折模具,包括上模板I和下模板2,上模板I和下模板2相對布置,上模板I的下表面設置有導向套筒3,下模板2的上表面設置有導向柱4,導向柱4可在導向套筒3內上下移動,以使上模板I相對下模板2上下移動,導向套筒3內設置有復位彈簧31,復位彈簧31的上部與上模板I連接,復位彈簧31的下部與導向柱4連接,上模板I連接有凸模5,凸模5的下端面的兩端部均設置有第一滾軸51,下模板2連接有凹模6,凹模6的上端面的兩端部均設置有第二滾軸61,下模板2在凹模6的兩側均設置有用于定位工件的擋塊7ο閉模時,導向柱4和導向套筒3相配合,使得上模板I相對下模板2向下移動,以使凸模5向下移動,將兩個擋塊7之間的工件向下折彎,折彎完成后,在復位彈簧31的作用力下,上模板1、導向套筒3向上移動復位,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折彎時,第一滾軸51和第二滾軸61同時向下用力,并做微小轉動,避免工件在拐角處滑動而造成的表面磨傷,保證了工件的折彎質量,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可避免工件在折彎時的表面磨傷,提高了工件的折彎質量。
[0016]本實施例中,凸模5的外表面和凹模6的內表面均設置有耐磨層,耐磨層可以為硬質合金涂層或者陶瓷涂層,耐磨層的設置可提高凸模5和凹模6的使用壽命,避免在折彎過程時的磨損。
[0017]本實施例中,導向套筒3和導向柱4的數量均為兩個,兩個導向套筒3分別位于凸模5的兩側,兩個導向柱4分別位于凹模6的兩側。兩個導向套筒3和兩個導向柱4相配合,避免在開模和閉模的過程中的晃動,提高了結構的可靠性。
[0018]本實施例中,凸模5和上模板I之間設置有墊板8,使得凸模5可更換;墊板8的寬度小于兩個擋塊7的內側面之間的距離,可有效地避免墊板8與墊塊之間發(fā)生干涉。
[0019]本實施例中,下模板2設置有頂料裝置9,頂料裝置9包括固定在下模板2上的彈性塾圈91,彈性塾圈91的上部連接有頂料桿92,折彎完成后,頂料桿92將折彎完成后的背板脫料,提高了折彎效率;彈性墊圈91可減少頂料桿92的作用力,提高了頂料桿92的使用壽命O
[0020]以上內容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發(fā)明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主權項】
1.一種背板側折模具,包括上模板(I)和下模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板(I)和所述下模板(2)相對布置,所述上模板(I)的下表面設置有導向套筒(3),所述下模板(2)的上表面設置有導向柱(4),所述導向柱(4)可在所述導向套筒(3)內上下移動,以使所述上模板(I)相對所述下模板(2)上下移動,所述導向套筒(3)內設置有復位彈簧(31),所述復位彈簧(31)的上部與所述上模板(I)連接,所述復位彈簧(31)的下部與所述導向柱(4)連接,所述上模板(I)連接有凸模(5),所述凸模(5)的下端面的兩端部均設置有第一滾軸(51),所述下模板(2)連接有凹?!?,所述凹?!?的上端面的兩端部均設置有第二滾軸(61),所述下模板(2)在所述凹模(6)的兩側均設置有用于定位工件的擋塊(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側折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5)的外表面和所述凹模(6)的內表面均設置有耐磨層。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側折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套筒(3)和所述導向柱(4)的數量均為兩個,兩個所述導向套筒(3)分別位于所述凸模(5)的兩側,兩個所述導向柱⑷分別位于所述凹模(6)的兩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側折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5)和所述上模板(I)之間設置有墊板(8),所述墊板(8)的寬度小于兩個所述擋塊(7)的內側面之間的距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側折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2)設置有頂料裝置(9),所述頂料裝置(9)包括固定在所述下模板(2)上的彈性墊圈(91),所述彈性墊圈(91)的上部連接有頂料桿(92)。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背板側折模具;其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上模板設置有導向套筒,下模板設置有導向柱,導向柱可在導向套筒內上下移動,導向套筒內設置有復位彈簧,上模板連接有凸模,凸模的下端面的兩端部均設置有第一滾軸,下模板連接有凹模,凹模的上端面的兩端部均設置有第二滾軸,下模板在凹模的兩側均設置有用于定位工件的擋塊。閉模時,上模板相對下模板向下移動,將兩個擋塊之間的工件向下折彎,折彎完成后,在復位彈簧的作用力下,上模板向上移動復位,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避免工件在拐角處滑動而造成的表面磨傷,保證了工件的折彎質量,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可避免工件在折彎時的表面磨傷,提高了工件的折彎質量。
【IPC分類】B21D37-12, B21D37-10, B21D45-02
【公開號】CN104826933
【申請?zhí)枴緾N201510221296
【發(fā)明人】李國新
【申請人】昆山電子羽電業(yè)制品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8月12日
【申請日】2015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