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減少矯直機工作輥數(shù)目提高矯直能力的冷矯直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fā)明屬于乳鋼領域,涉及一種利用減少矯直機工作輥數(shù)目提高矯直能力的冷矯直工藝。
【背景技術】
[0002]輥式矯直機利用出入口輥縫設定值不同,使矯直機上輥盒傾斜,傳統(tǒng)的矯直工藝是出口輥縫與待矯直鋼板的厚度相同(如圖1所示),入口輥縫根據(jù)鋼板的實際瓢曲情況進行設定,鋼板的瓢曲程度越大,入口輥縫越小,鋼板在矯直過程中的塑性變形量越大(如圖2所示),矯直效果越好。矯直機總矯直力的影響因素有兩個:其一是矯直機工作輥個數(shù),工作輥個數(shù)越多,矯直過程中的彎曲變形次數(shù)越多,總矯直力越大;其二是矯直機入口輥縫壓下量,入口輥縫壓下量越大,鋼板的彎曲曲率越大,單個矯直輥承受的力越大,總矯直力越大。伴隨入口壓下量的增加,矯直機的矯直力不斷升高,當矯直力達到矯直機額定矯直力時,上輥盒會保護性自動打開,無法繼續(xù)進行矯直。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利用減少矯直機工作輥數(shù)目提高矯直能力的冷矯直工藝,該工藝利用減少矯直機出口側實際參與矯直的工作輥數(shù)目,降低矯直機負荷,增加矯直機入口壓下量,提尚鋼板的最大彎曲曲率,拓展矯直機矯直能力,提尚鋼板的矯直合格率。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
一種利用減少矯直機工作輥數(shù)目提高矯直能力的冷矯直工藝,其特征在于:該工藝利用減少矯直機出口側實際參與矯直的工作輥數(shù)目,降低矯直機負荷,增加矯直機入口壓下量,提高鋼板的最大彎曲曲率,拓展矯直機矯直能力,提高鋼板的矯直合格率,具體步驟如下:
1)第一道次大塑性變形量矯直
(1)確定實際參與矯直的工作輥個數(shù):矯直過程中不斷增加矯直機入口壓下量,若在此過程中出現(xiàn)矯直機上輥盒保護性自動打開,但鋼板仍未得到矯直,提升出口側輥縫,使出口側第一根上工作輥不參與矯直;調(diào)試矯直,若矯直效果不理想,繼續(xù)提升出口側輥縫,使出口側第二根上工作輥不參與矯直,增加入口壓下量,調(diào)試矯直;
(2)設定入口和出口輥縫:入口輥縫利用二級模型按照鋼板發(fā)生80%塑性變形量計算,若出口側第一根上工作輥不參與矯直,根據(jù)三角形相似原理計算得:出口側輥縫=2*鋼板厚度-入口輥縫;
2)第二道次小塑性變形量矯直
(1)確定實際參與矯直的工作輥個數(shù):所有工作輥均參與矯直;
(2)設定入口和出口輥縫:入口輥縫利用二級模型按照鋼板發(fā)生65%塑性變形量計算,出口側輥縫設置為待矯直板厚度;
3)測量矯直后鋼板的平直度,若符合交貨要求可直接入庫,若不符和要求,則重復步驟1),繼續(xù)提升出口側輥縫,減少參與矯直的工作輥數(shù)目,并增加入口輥縫壓下量。
[0005]本發(fā)明中,在額定矯直力不足的情況下,利用減少實際參與矯直的矯直輥數(shù)目有效提高入口輥縫壓下量,增加塑性變形量(如圖3所示),實現(xiàn)拓展矯直機的矯直能力的目的,提高矯直合格率。
[0006]本發(fā)明利用減少矯直機出口側實際參與矯直的工作輥數(shù)目,降低矯直機負荷,增加矯直機入口壓下量,提尚鋼板的最大彎曲曲率,拓展矯直機矯直能力,提尚鋼板的矯直合格率。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傳統(tǒng)的矯直工藝中出口輥縫與待矯直鋼板厚度相同的示意圖;
圖2是傳統(tǒng)的矯直工藝中鋼板在矯直過程中的塑性變形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中鋼板在矯直過程中的塑性變形示意圖。
[0008]圖中標記:I,9-矯直機邊輥,2?8-矯直機矯直輥,10-矯直機入口側輥縫,11_鋼板的厚度,12-矯直機出口側輥縫。
【具體實施方式】
[0009]一種30_屈服強度為400MPa中厚板(彈性模量為205800MPa)的矯直工藝,該工藝使用的矯直機輥徑和輥距分別為285mm和300mm,該工藝要求進行兩道次矯直:第一道次矯直采用80%塑性變形量計算矯直機入口輥縫,出口輥縫=2*鋼板厚度-入口輥縫;第二道次采用65%塑性變形量計算矯直機入口輥縫,出口輥縫為鋼板厚度。矯直后鋼板的平直度小于 5mm/2m ο
[0010]本實施例選擇I塊30mm屈服強度為400MPa中厚板為矯直對象,鋼板尺寸為30*2500*10000mm,屈服強度為400MPa,矯直前鋼板的最大平直度為15mm/2m,矯直后鋼板的平直度小于4mm/2m,矯直兩個道次:第一道次入口棍縫為25mm,出口棍縫為35mm ;第二道次入口輥縫為28mm,出口輥縫為30mm,矯直后鋼板的平直度小于4mm/2m。具體過程如下:
1)第一道次大塑性變形量矯直
(I)確定實際參與矯直的工作輥個數(shù):為提高矯直效果,矯直過程中不斷增加矯直機入口壓下量,在此過程中出現(xiàn)矯直機上輥盒保護性自動打開,但鋼板仍未得到矯直,于是采取減少出口側第一根上工作輥后再次進行矯直;
(2)設定入口和出口輥縫:入口輥縫利用二級模型按照鋼板發(fā)生80%塑性變形量計算得到的輥縫為25mm,因出口側第一根上工作輥不參與矯直,根據(jù)三角形相似原理可計算得到:出口側輥縫=2*鋼板厚度-入口輥縫=35mm ;
2)第二道次小塑性變形量矯直
(1)確定實際參與矯直的工作輥個數(shù):所有工作輥均參與矯直;
(2)設定入口和出口輥縫:入口輥縫利用二級模型按照鋼板發(fā)生65%塑性變形量計算得到28mm,出口側輥縫設置為待矯直板厚度30mm。
[0011]3)測量矯直后鋼板的平直度為4mm/2m,符合交貨要求。
【主權項】
1.一種利用減少矯直機工作輥數(shù)目提高矯直能力的冷矯直工藝,其特征在于:該工藝利用減少矯直機出口側實際參與矯直的工作輥數(shù)目,降低矯直機負荷,增加矯直機入口壓下量,提尚鋼板的最大彎曲曲率,拓展矯直機矯直能力,提尚鋼板的矯直合格率,具體步驟如下: 1)第一道次大塑性變形量矯直 (1)確定實際參與矯直的工作輥個數(shù):矯直過程中不斷增加矯直機入口壓下量,若在此過程中出現(xiàn)矯直機上輥盒保護性自動打開,但鋼板仍未得到矯直,提升出口側輥縫,使出口側第一根上工作輥不參與矯直;調(diào)試矯直,若矯直效果不理想,繼續(xù)提升出口側輥縫,使出口側第二根上工作輥不參與矯直,增加入口壓下量,調(diào)試矯直; (2)設定入口和出口輥縫:入口輥縫利用二級模型按照鋼板發(fā)生80%塑性變形量計算,若出口側第一根上工作輥不參與矯直,根據(jù)三角形相似原理計算得:出口側輥縫=2*鋼板厚度-入口輥縫; 2)第二道次小塑性變形量矯直 (1)確定實際參與矯直的工作輥個數(shù):所有工作輥均參與矯直; (2)設定入口和出口輥縫:入口輥縫利用二級模型按照鋼板發(fā)生65%塑性變形量計算,出口側輥縫設置為待矯直板厚度; 3)測量矯直后鋼板的平直度,若符合交貨要求可直接入庫,若不符和要求,則重復步驟1),繼續(xù)提升出口側輥縫,減少參與矯直的工作輥數(shù)目,并增加入口輥縫壓下量。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利用減少矯直機工作輥數(shù)目提高矯直能力的冷矯直工藝,第一道次大塑性變形量矯直,確定實際參與矯直的工作輥個數(shù),出口側一根或兩根上工作輥不參與矯直,設定入口和出口輥縫,入口輥縫利用二級模型按照鋼板發(fā)生80%塑性變形量計算;第二道次小塑性變形量矯直,所有工作輥均參與矯直,入口輥縫利用二級模型按照鋼板發(fā)生65%塑性變形量計算,出口側輥縫設置為待矯直板厚度。本發(fā)明利用減少矯直機出口側實際參與矯直的工作輥數(shù)目,降低矯直機負荷,增加矯直機入口壓下量,提高鋼板的最大彎曲曲率,拓展矯直機矯直能力,提高鋼板的矯直合格率。
【IPC分類】B21D1/02
【公開號】CN105107873
【申請?zhí)枴緾N201510557807
【發(fā)明人】安豐輝, 王道遠, 劉春 , 吳俊平, 趙顯鵬
【申請人】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2月2日
【申請日】2015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