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工位壓力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成形出高形狀品質(zhì)的筒形工件的多工位壓力機。在本發(fā)明的多工位壓力機(10)中,在通過落料成形沖頭(40)將坯件(B)成形為筒形工件(W)時,下加壓構件(41)在拉伸成形孔(38A)內(nèi)從下方支承坯件(B),且從動于落料成形沖頭(40)而下降。另外,設置在工件接收工作臺(S1)上且能夠往復運動的開閉工具(43)與一對把持構件(63、63)滑動接觸,使上述的把持構件(63、63)進行開閉,從而從落料成形沖頭(40)接收筒形工件(W)。
【專利說明】
多工位壓力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通過傳送裝置將一端有底的筒形工件從排列成一列的加工工作臺組的始端側(cè)向終端側(cè)依次搬運而成形的多工位壓力機。
【背景技術】
[0002]以往,作為這種多工位壓力機,已知構成為通過落料成形沖頭將坯件向設置于傳送裝置的上方的落料成形模的拉伸成形孔壓入而成形為筒形工件之后轉(zhuǎn)移至傳送裝置的壓力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0003]在先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071524(圖1)
[0005]然而,在上述的現(xiàn)有的多工位壓力機中,坯件在被拉伸時向落料成形沖頭的下方移動,其結果是,有時筒形工件的底部向下方鼓出而未成為如設計那樣的形狀。即,在現(xiàn)有的多工位壓力機中,存在由坯件成形的筒形工件的形狀品質(zhì)降低的情況。
【發(fā)明內(nèi)容】
[0006]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成形出高形狀品質(zhì)的筒形工件的多工位壓力機。
[0007]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0008]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而完成的第一方案的發(fā)明涉及一種多工位壓力機,其通過傳送裝置將一端有底的筒形工件從排列成一列的加工工作臺組的始端側(cè)向終端側(cè)間歇地搬運而依次成形,且在比所述加工工作臺組靠上游側(cè)的工件接收工作臺的上方設置有具有拉伸成形孔的落料成形模,通過落料成形沖頭將坯件壓入所述拉伸成形孔而成形為所述筒形工件,并將所述筒形工件向所述傳送裝置的始端側(cè)的一對把持構件轉(zhuǎn)移,所述始端側(cè)的一對把持構件被支承為彼此能夠接近或分離且向彼此接近的一側(cè)被施力,其中,所述多工位壓力機具備:下加壓構件,其設置在所述工件接收工作臺上且能夠上下運動,從下方支承所述坯件且從動于所述落料成形沖頭而下降;和開閉工具,其設置在所述工件接收工作臺上且能夠往復運動,所述開閉工具與接納所述筒形工件之前的所述一對把持構件滑動接觸而將上述把持構件打開,從接納了所述筒形工件的所述一對把持構件離開而將上述的把持構件關閉,從而使所述一對把持構件把持所述筒形工件。
[0009]第二方案的發(fā)明以第一方案的多工位壓力機為基礎,其中,所述開閉工具在擠入所述一對把持構件之間的上端位置與向所述一對把持構件的下方偏移的下端位置之間進行上下運動。
[0010]第三方案的方案以第二方案的多工位壓力機為基礎,其中,在所述一對把持構件的移動區(qū)域的下方設置有支承基臺,所述支承基臺具有在所述拉伸成形孔的延長線上延伸的直動支承孔,所述開閉工具形成為從被所述直動支承孔支承為能夠直動的工具基臺部的上表面突出有一對滑動接觸突部的結構,并且構成為上述一對滑動接觸突部與所述一對把持構件滑動接觸從而將所述一對把持構件打開,并且在所述工具基臺部中,所述下加壓構件支承在上下貫通所述一對滑動接觸突部之間的貫通孔中且能夠直動。
[0011]第四方案以第三方案的多工位壓力機為基礎,其中,在所述下加壓構件的上端部設置有向側(cè)方突出的頭部,所述頭部構成為收納在所述一對滑動接觸突部之間。
[0012]第五方案以第二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工位壓力機為基礎,其中,所述開閉工具相對于朝向所述工件接收工作臺移動的所述一對把持構件而在可動范圍的上端位置待機,通過滑動接觸而將所述一對把持構件打開,并且從所述上端位置下降而將所述一對把持構件關閉。
[0013]第六方案以第二至第五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多工位壓力機為基礎,其中,所述開閉工具朝向可動范圍的上端位置被施力,并且通過所述下加壓構件被下壓而下降。
[0014]第七方案以第一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方案所述的多工位壓力機為基礎,其中,所述多工位壓力機具備氣缸作為驅(qū)動所述下加壓構件的驅(qū)動源。
[0015]發(fā)明效果
[0016]在第一方案的多工位壓力機中,通過落料成形沖頭將坯件壓入工件接收工作臺的上方所設置的落料成形模的拉伸成形孔中而成形為筒形工件。此時,下加壓構件從下方支承坯件,且從動于落料成形沖頭而下降,因此抑制了以往成為問題的坯件向下方的逃逸,能夠成形出高形狀品質(zhì)的筒形工件。
[0017]另外,從落料成形沖頭向傳送裝置的始端側(cè)的一對把持構件轉(zhuǎn)移筒形工件。此時,需要克服作用力而將一對把持構件打開。在此,在本發(fā)明的多工位壓力機中,以能夠往復運動的方式設置在工件接收工作臺上的開閉工具與一對把持構件滑動接觸而將上述把持構件之間打開,且從接納了筒形工件的一對把持構件離開而將上述把持構件關閉,因此不會在筒形工件上形成較深的傷痕,能夠?qū)⑼残喂ぜ穆淞铣尚螞_頭向一對把持構件轉(zhuǎn)移。在這一點上,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多工位壓力機,也能夠出成形高形狀品質(zhì)的筒形工件。
[0018]—般而言,在傳送裝置的始端部上方由坯件成形出筒形工件的多工位壓力機中,工件接收工作臺的周圍由于落料成形?;驈南路街С新淞铣尚文5闹С谢_、傳送裝置的構成部件等而變窄,但在第二方案中,開閉工具配置為在擠入所述一對把持構件之間的上端位置與向所述一對把持構件的下方偏移的下端位置之間進行上下運動,因此能夠在不使落料成形模、支承基臺等遠離工件接收工作臺而降低強度的情況下設置開閉工具。
[0019]根據(jù)第三方案以及第四方案的結構,能夠緊湊地配置開閉工具和下加壓構件。
[0020]在第五方案中,開閉工具相對于朝向工件接收工作臺移動的一對把持構件而在上端位置待機,通過滑動接觸而將一對把持構件打開,因此一對把持構件的無用的等待時間變少,能夠?qū)崿F(xiàn)多工位壓力機的高速運轉(zhuǎn)。
[0021]在第六方案的多工位壓力機中,開閉工具通過下加壓構件被下壓而從上端位置向下端位置移動,因此在下加壓構件與開閉工具之間共用驅(qū)動源,成為簡單的結構。
[0022]在第七方案的多工位壓力機中,具備氣缸作為驅(qū)動下加壓構件的驅(qū)動源,因此能夠通過氣壓調(diào)節(jié)來容易地進行下加壓構件從動于落料成形沖頭而下降的動作。
【附圖說明】
[0023]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多工位壓力機的主視圖。
[0024]圖2是多工位壓力機的俯視剖視圖。
[0025]圖3是將多工位壓力機的局部放大后的主視圖。
[0026]圖4是工件接收工作臺和空閑工作臺的周邊部分的主視剖視圖。
[0027]圖5是將沖裁拉伸壓力機的局部放大后的側(cè)視剖視圖。
[0028]圖6是工件接收工作臺的周邊部分的側(cè)視剖視圖。
[0029]圖7是第一和第二工件把持部打開后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
[0030]圖8是第一和第二工件把持部關閉后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
[0031]圖9是第一工件把持部和開閉工具的俯視圖。
[0032]圖10是開閉工具的立體圖。
[0033]圖11是筒形工件的下端部突入至一對把持構件之間的狀態(tài)的側(cè)視剖視圖。
[0034]圖12是筒形工件由一對把持構件把持的時機(timing)的側(cè)視剖視圖。
[0035]圖13是筒形工件由一對把持構件把持且加壓構件配置于下死點的狀態(tài)的側(cè)視剖視圖。
[0036]圖14是從筒形工件拔出落料成形沖頭后的狀態(tài)的側(cè)視剖視圖。
[0037]附圖標記說明:
[0038]10 多工位壓力機
[0039]34 支承基臺
[0040]38 落料成形模
[0041]38A 拉伸成形孔
[0042]40 落料成形沖頭
[0043]41 下加壓構件
[0044]4IH 頭部
[0045]42 氣缸
[0046]43 開閉工具
[0047]43A 塊部(工具基臺部)
[0048]43D 貫通孔
[0049]44 滑動接觸突部
[0050]60 傳送裝置
[0051]63 把持構件
[0052]B 坯件
[0053]SI 工件接收工作臺
[0054]S3 加工工作臺
[0055]W 筒形工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56]以下,基于圖1?圖14對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多工位壓力機10通過將沖裁拉伸壓力機30與拉伸壓力機20在共用基座(commonbase) 11上連結而成。而且,沖裁拉伸壓力機30從環(huán)帶件V(參照圖6:卷繞為螺旋狀的帶狀的板材)沖裁出橢圓狀的坯件B(參照圖6)并將其拉伸成形為剖面呈橢圓形的筒形工件K參照圖2),拉伸壓力機20進一步對該筒形工件W進行多次拉伸成形而使之成形為薄型容器。因此,如圖1所示,拉伸壓力機20在壓頭(ram) 21的下端部具備排列成一列且等間距的多個沖頭22,并在墊板(bolster) 23上具備排列成一列且與沖頭22組對應的多個模24。
[0057]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的說明中,將沖頭22的排列方向稱為橫向,將與該橫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稱為前后方向,且在橫向中,將圖1的左側(cè)(即,從前方觀察多工位壓力機10時的左側(cè))稱為始端側(cè),將右側(cè)稱為終端側(cè)。
[0058]拉伸壓力機20的壓頭21以及墊板23的平面形狀均為橫向長,壓頭21的橫向兩側(cè)部分以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支承在從共用基座11立起的一對框架腳部25、25上。而且,壓頭21由未圖示的第一伺服電動機驅(qū)動,各沖頭22將筒形工件W向各模24的未圖示的??讐喝攵怪尚?。這樣,通過各沖頭22以及模24來進行筒形工件W的成形的部分形成本發(fā)明的加工工作臺S3,多個這樣的加工工作臺S3在一對框架腳部25、25之間排列成一橫列。
[0059]另外,在各模24的模孔的里側(cè)以能夠直動的方式收容有未圖示的頂出桿(knock-out pin),在沖頭22將筒形工件W壓入模孔而使之成形后,與沖頭22的上升一起或者晚于沖頭22的上升,使頂出桿也上升而將筒形工件W從??醉敵觥?br>[0060]并且,在框架腳部25、25的上下方向的中間部形成有圖2所示的工件搬運孔25W、25W,模24組的上表面的延長面貫通工件搬運孔25W、25W內(nèi)。
[0061]如圖1所示,沖裁拉伸壓力機30配置在拉伸壓力機20的始端側(cè)的側(cè)方,與拉伸壓力機20同樣地在橫向兩側(cè)具備從共用基座11立起的一對框架腳部35、35。而且,壓頭31以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支承在框架腳部35、35上,由未圖示的第二伺服電動機驅(qū)動。另外,如圖2所示,在沖裁拉伸壓力機30的框架腳部35、35上,也與拉伸壓力機20的框架腳部
25、25同樣地形成有工件搬運孔35W、35W。
[0062]如圖1所示,在一對框架腳部35、35的下端附近位置之間固定有支承基臺34,該支承基臺34的上表面與模24組的上表面大致共面。另外,在拉伸壓力機20與沖裁拉伸壓力機30之間架設有板狀的連接基臺12,該連接基臺12的兩端部收容在工件搬運孔25W、35W內(nèi)。而且,如圖2所示,通過支承基臺34的上表面的一部分、連接基臺12的上表面、以及拉伸壓力機20的模24組的上表面構成跨沖裁拉伸壓力機30與拉伸壓力機20而延伸的帶狀的工件搬運面13。
[0063]如圖6所示,在支承基臺34的上表面中,在前后方向上夾著工件搬運面13的兩側(cè)緣部設置有支承基臺36D、36D,在上述的支承基臺36D、36D上架設有沖裁模保持架36。另夕卜,在沖裁模保持架36中的與工件搬運面13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對置的位置,沿上下方向貫通有工件下降孔36A。工件下降孔36A剖面呈橢圓形,該橢圓的長軸方向朝向工件搬運面13的寬度方向。
[0064]在沖裁模保持架36的上表面上,使工件下降孔36A的開口緣呈階梯狀地凹陷而形成有模收容凹部36B,在此收容有板狀的落料成形模38,并在該落料成形模38上重疊收容有沖裁模37。另外,在落料成形模38上形成有比工件下降孔36A小的橢圓形狀的拉伸成形孔38A,在沖裁模37上形成有比工件下降孔36A大的橢圓形狀的沖裁孔37A。需要說明的是,沖裁孔37A的上緣角部形成棱邊(edge)結構,而拉伸成形孔38A的上緣角部帶有圓角。
[0065]如圖1所示,沖裁拉伸壓力機30的壓頭31由以能夠直動的方式支承在框架腳部35,35上的第一壓頭31A、和貫通該第一壓頭31A的中央的第二壓頭31B構成。另外,在第一壓頭31A上安裝有圖6示出的橢圓筒狀的沖裁沖頭39,在第二壓頭31B上安裝有與沖裁沖頭39的內(nèi)側(cè)嵌合的橢圓柱狀的落料成形沖頭40。而且,在沖裁模37上敷設有環(huán)帶件V的狀態(tài)下,沖裁沖頭39突入至沖裁孔37A內(nèi)而從環(huán)帶件V沖裁出坯件B。然后,在由落料成形模38與沖裁沖頭39夾著坯件B的狀態(tài)下,落料成形沖頭40將坯件B壓入拉伸成形孔38A內(nèi)而使之成形為筒形工件W,進一步下降而使筒形工件W移動至工件下降孔36A的下方的本發(fā)明的工件接收工作臺SI (參照圖13)。
[0066]如圖5所示,在支承基臺34上,在工件下降孔36A的同軸上貫通形成有直動支承孔18。而且,從該直動支承孔18內(nèi)延伸的下加壓構件41成為在與落料成形沖頭40之間夾著坯件B的狀態(tài)而與落料成形沖頭40 —起下降,從而在拉伸成形中限制坯件B從落料成形沖頭40的下表面離開而向下方鼓起的情況。
[0067]具體而言,下加壓構件41由從上方起依次結合的第一至第三加壓構件構成部41A、41B、41C構成。第一加壓構件構成部41A是平面形狀為在工件搬運面13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的長方形的板構件,其四角的角部被倒角成圓弧狀(參照圖9)。第二加壓構件構成部41B呈平面形狀為比第一加壓構件構成部41A小一圈的長方形的塊結構。第三加壓構件構成部41C呈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帶板狀,其平面形狀如圖5所示那樣在前后方向上比第二加壓構件構成部41B小,且如圖4所示那樣在橫向上比第二加壓構件構成部41B稍大(參照圖9)。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三加壓構件構成部41C的長度方向的中間部形成有一對輕量孔41K(參照圖5)。另外,通過第一以及第二加壓構件構成部41A、41B構成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頭部41H。
[0068]如圖5所示,在下加壓構件41的下端部連結有中繼桿41D,在該中繼桿41D的下端部連結有氣缸42的直動桿42R。另外,在支承基臺34的下表面上以覆蓋直動支承孔18的狀態(tài)固定有支承板19,中繼桿41D以能夠上下運動的方式插通上下貫通該支承板19的桿插通孔19A。并且,多個支承軸19S從支承板19中的桿插通孔19A的周圍垂下,在上述的支承軸19S的下端部固定有氣缸42。而且,通過氣缸42上下驅(qū)動下加壓構件41。
[0069]如圖2所示,在工件搬運面13上,在工件接收工作臺SI與加工工作臺S3組之間設置有多個空閑工作臺(idle stage) S2ο上述的空閑工作臺S2組是在后述的傳送裝置60間歇地搬運筒形工件W時,筒形工件W不被加工而停止的部位,以與加工工作臺S3組的間距相同的間距排列。另外,空閑工作臺S2組中的始端側(cè)的一個空閑工作臺S2(以下,將其稱為“前頭的空閑工作臺S2”)位于沖裁拉伸壓力機30的支承基臺34上,其余的多個空閑工作臺S2位于連接基臺12上。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的說明中,在不區(qū)分上述的工件接收工作臺S1、空閑工作臺S2以及加工工作臺S3的情況下,僅將其稱為“工作臺”。
[0070]如圖2所示,在工件搬運面13上,為了將筒形工件W從始端側(cè)向終端側(cè)搬運而設置有傳送裝置60。傳送裝置60具有在橫向上延伸的傳送滑塊61。傳送滑塊61通過利用一對連接構件61B、61B將在工件搬運面13的寬度方向的兩側(cè)緣部重疊配置的帶板狀的一對滑軌61A、61A的端部之間連接而成。另外,傳送滑塊61的總長比工件搬運面13長,傳送滑塊61的兩端部如圖1所示那樣從多工位壓力機10的橫向的一端和另一端突出。
[0071]如圖1所示,在傳送滑塊61的始端部固定有在沖裁拉伸壓力機30的外側(cè)面上安裝的滾珠絲杠機構65的滾珠螺母(ball nut)65No而且,滾珠絲杠機構65由搬運用伺服電動機65M驅(qū)動,從而使傳送滑塊61往復運動。該傳送滑塊61的往復運動的間距與拉伸壓力機20的沖頭22組的間距相同。
[0072]如圖2所示,在傳送滑塊61的長度方向上排列設置有多個工件把持部62。上述的工件把持部62組的間距與沖頭22組的間距相同,且工件把持部62組的數(shù)量與工作臺組的數(shù)量相同。
[0073]在各工件把持部62上設置有隔著工作臺而對峙的一對把持構件63、63。而且,在傳送滑塊61位于可動范圍的始端側(cè)時,一對把持構件63、63彼此接近(以下,適當?shù)貙⑵浞Q為“一對把持構件63、63關閉”或“工件把持部62關閉”)從而把持筒形工件W,在傳送滑塊61位于可動范圍的終端側(cè)時,一對把持構件63、63彼此分離(以下,適當?shù)貙⑵浞Q為“一對把持構件63、63打開”或“工件把持部62打開”)從而放開筒形工件W。由此,筒形工件W被間歇地從始端側(cè)向終端側(cè)的工作臺依次搬運。
[0074]工件把持部62組分為始端側(cè)的第一工件把持部62A、從始端側(cè)的第二個到第規(guī)定個為止的多個第二工件把持部62B、以及其余的多個第三工件把持部62C這三種,各種工件把持部62的把持構件63、63的開閉機構不同。另外,第二工件把持部62B組比空閑工作臺S2少一個,第三工件把持部62C組比加工工作臺S3多一個。
[0075]第二以及第三工件把持部62B、62C自身設置有驅(qū)動源。S卩,在各第三工件把持部62C上,在一對滑軌61A、61A上固定設置有一對小型氣缸66、66。而且,在各小型氣缸66的一對直動桿66A的前端固定有把持構件63。由此,第三工件把持部62C組分別能夠在任意的時機進行開閉。而且,第三工件把持部62C在一個工作臺上從橫向接納并把持被沖頭22與頂出桿夾著的筒形工件W,將把持的該筒形工件W向相鄰的工作臺搬運,在該相鄰的工作臺上,在筒形工件W被沖頭22與頂出桿夾著時打開從而放開筒形工件W。
[0076]在第二工件把持部62B組上設置有上述全部第二工件把持部62B共用的一對帶板狀的輔助滑塊64、64。上述的一對輔助滑塊64、64以能夠在前后方向上直動的方式重疊地支承在一對滑軌61A、6IA上。而且,在前側(cè)的輔助滑塊64上固定有第二工件把持部62B組的所有的前側(cè)的多個把持構件63,在后側(cè)的輔助滑塊64上固定有第二工件把持部62B組的所有的后側(cè)的多個把持構件63。另外,一對輔助滑塊64、64由未圖示的空氣驅(qū)動源以彼此接近或分離的方式驅(qū)動,由此,第二工件把持部62組整體同時進行開閉。
[0077]另外,如圖3所示,如所述的加工工作臺S3的沖頭22那樣,在空閑工作臺S2組上設置有用于在與第二工件把持部62之間進行筒形工件W的轉(zhuǎn)移的裝配銷(du_y pin) 14或裝配沖頭(dummy punch) 26。具體而言,在除前頭的空閑工作臺S2以外的空閑工作臺S2組的上方設置有在橫向上延伸的共用的沖頭支承板27,在該沖頭支承板27的下表面上設置有與各空閑工作臺S2對應的裝配沖頭26。另外,沖頭支承板27被氣缸28上下地驅(qū)動。而且,各裝配沖頭26在與連接基臺12之間夾著并保持筒形工件W,在與第二工件把持部62B之間進行筒形工件W的轉(zhuǎn)移。
[0078]另外,如圖4所示,在前頭的空閑工作臺S2上從工件搬運面13向下方穿孔有直動支承孔34A,該直動支承孔34A內(nèi)收容有升降單元16。升降單元16在直動支承孔34A內(nèi)具有被支承為能夠上下運動的主體(main body) 16H。在主體16H的上表面上設置有與工件搬運面13的寬度方向平行地配置的對置滑動接觸突部16T,在主體16H的內(nèi)部設置有收容壓縮線圈彈簧15的彈簧收容室16C。另外,在彈簧收容室16C的上部中的被對置滑動接觸突部16T夾著的部分貫通形成有引導孔16A。前述的裝配銷14能夠直動地嵌合于該引導孔16A并通過壓縮線圈彈簧15向上方施力,通常與對置滑動接觸突部16T相比向上方突出。
[0079]并且,在沖裁模保持架36的下表面中的與直動支承孔34A的對置部分敷設有襯墊(pad)36P0而且,通過圖3所示的氣缸17使升降單元16上升,從而利用裝配銷14從下方將筒形工件W頂起,并且將筒形工件W夾在裝配銷14與襯墊36P之間并進行保持,由此在與第二工件把持部62之間進行筒形工件W的轉(zhuǎn)移。需要說明的是,對置滑動接觸突部16T用于使下述的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把持板69、69擴張。
[0080]如圖6所示,第一工件把持部62A具有固定在滑軌61A、61A上的把持構件支承塊67,67ο在各把持構件支承塊67上形成有朝向工作臺開口的引導孔67Α。另外,第一工件把持部62Α的各把持構件63形成為從把持板69的背面延伸有直動桿63Α的結構,直動桿63Α以能夠直動的方式嵌合于把持構件支承塊67的引導孔67Α。另外,在引導孔67Α的里面與直動桿63Α之間設置有壓縮線圈彈簧68,對各把持構件63向工作臺側(cè)施力。并且,引導銷67Β從引導孔67Α的內(nèi)側(cè)面突出,與形成在直動桿63Α的側(cè)面上的限制槽63Β卡合,由此限制把持構件63的可動范圍。需要說明的是,引導孔67Α的內(nèi)表面被滑動金屬(slidemetal)覆蓋。
[0081]如圖4所示,把持板69在從前后方向觀察時呈橫向長的長方形。另外,如圖6所示,直動桿63A的前端部配置在把持板69的背面的橫向的中央的靠近上方的位置,把持板69的下表面與工件搬運面13鄰接。
[0082]如圖7所示,在把持板69的橫向的中央設置有與筒形工件W的外表面形狀對應的圓弧槽69A。如圖6所示,圓弧槽69A在把持板69的上下方向整體上延伸。另外,在圓弧槽69A中,與靠近上端的位置相比上側(cè)部分呈階梯狀地變淺,該靠近上端的位置的臺階面成為用于與筒形工件W的上表面卡止的冠狀卡止部69B。
[0083]需要說明的是,把持板69整體由金屬構件構成,在該金屬構件中的把持板69的表側(cè)面的橫向的中央埋入有樹脂構件69J。另外,樹脂構件69J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比中間部靠上側(cè)的位置,與圓弧槽69A中的上下方向的中間部相比靠上側(cè)的部分由樹脂構件69J構成。
[0084]在把持板69的下端部,對把持板69的下表面與表側(cè)面之間的角部進行倒角而形成有下滑動面69C。下滑動面69C例如相對于上下方向以大致20?35度的角度傾斜。另夕卜,如圖7所示,在把持板69的橫向的兩端部,對把持板69的橫向的兩端面與表側(cè)面之間的角部進行倒角而形成有橫滑動面69D、69D。上述橫滑動面69D、69D例如相對于橫向以大致20?35度的角度傾斜。
[0085]如上述的結構那樣,第一工件把持部62A不具備驅(qū)動源,因此把持構件63、63受到外力而進行開閉。因此,如圖4所示,在空閑工作臺S2上設置有前述的對置滑動接觸突部16T,在工件接收工作臺SI上設置有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開閉工具43。
[0086]如圖10所示,開閉工具43呈從塊部43A(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工具基臺部”)的上表面突出有一對滑動接觸突部44、44的結構。如圖9所示,塊部43A的平面形狀成為在工件搬運面13的寬度方向上延伸的長方形,在其長邊方向的兩端部配置有滑動接觸突部44、44。與此相對,如圖6所示,在直動支承孔18的上部內(nèi)表面上嵌合有支承套筒47,該支承套筒47具有與塊部43A的平面形狀對應的長方形的支承孔47A。而且,開閉工具43嵌合于支承孔47A而被支承為能夠直動。另外,如圖10所示,在塊部43A中的被滑動接觸突部44、44夾著的部分,沿上下方向貫通有剖面呈長方形的貫通孔43D。而且,如圖6所示,下加壓構件41的第三加壓構件構成部41C以能夠直動的方式支承于貫通孔43D中。
[0087]如圖5所示,一對支承軸48、48從開閉工具43的下表面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垂下,并貫通在支承板19上形成的支承孔19B、19B。另外,與支承軸48、48的下端部螺合的螺母19N、19N抵接于支承板19的下表面,由此開閉工具43被定位在可動范圍的上端位置。并且,在支承軸48、48上插通有壓縮線圈彈簧49、49,上述的壓縮線圈彈簧49、49在支承板19與開閉工具43之間成為壓縮狀態(tài)而對開閉工具43向上端位置施力。而且,如圖6所示,當開閉工具43配置在上端位置時,一對滑動接觸突部44、44與工件搬運面13相比向上方突出而擠入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一對把持構件63、63之間,克服壓縮線圈彈簧68、68而保持使開第一工件把持部62A打開的狀態(tài)。
[0088]如圖10所示,在一對滑動接觸突部44、44的橫向的中央,從上表面起直至靠近下端的位置而形成有縱槽44A、44A。而且,在下加壓構件41相對于開閉工具43而相對地向下方移動時,頭部41H收納在一對滑動接觸突部44、44之間。具體而言,如圖11所示,第一加壓構件構成部41A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收容于縱槽44A、44A,且第二加壓構件構成部41B的下表面與開閉工具43的貫通孔43D的開口緣抵接。在下加壓構件41從此處進一步移動至可動范圍的下端位置時,開閉工具43通過下加壓構件41而被下壓,如圖12所示,一對滑動接觸突部44、44除了上端部之外,整體沒入支承孔47A內(nèi)。而且,一對把持構件63、63通過壓縮線圈彈簧68、68的彈力而彼此接近,第一工件把持部62A成為關閉的狀態(tài)。
[0089]需要說明的是,如圖11所示,在第二加壓構件構成部41B與開閉工具43的貫通孔43D的開口緣抵接的狀態(tài)下,第一加壓構件構成部41A的上表面與滑動接觸突部44的上表面大致共面,第一加壓構件構成部41A的下表面成為從縱槽44A的底面稍微浮起的狀態(tài)。
[0090]如圖10所示,在各滑動接觸突部44的上端部,對在開閉工具43的前后方向的端部配置的側(cè)面與上表面之間的角部進行倒角而形成有上滑動面46。另外,如圖6所示,上滑動面46的傾斜角與把持構件63的下滑動面69C相同。而且,在滑動接觸突部44、44從把持構件63、63之間向下方退避時,上滑動面46與下滑動面69C滑動接觸,從而順暢地進行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閉塞動作。
[0091]如圖10所示,在各滑動接觸突部44的橫向的兩端部,對在開閉工具43的前后方向的端部配置的側(cè)面與在橫向的兩端配置的兩側(cè)面之間的兩角部進行倒角而形成有一對橫滑動面45、45。另外,如圖9所示,橫滑動面45、45的傾斜角與把持構件63的橫滑動面69D、69D相同。而且,在第一工件把持部62A關閉的狀態(tài)下從空閑工作臺S2返回工件接收工作臺SI時,開閉工具43配置在上端位置,滑動接觸突部44、44通過把持構件63的橫滑動面69D與開閉工具43的橫滑動面45之間的滑動接觸而擠入把持構件63、63之間,由此第一工件把持部62A打開。
[0092]需要說明的是,在對置滑動接觸突部16T的上部也與開閉工具43的一對上滑動面46、46同樣地形成有未圖不的一對上滑動面。而且,在第一工件把持部62A關閉的狀態(tài)下從工件接收工作臺SI向空閑工作臺S2移動時,對置滑動接觸突部16T從下方突入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把持構件63、63之間,對置滑動接觸突部16T通過對置滑動接觸突部16T的一對上滑動面與把持構件63、63的下滑動面69C、69C之間的滑動接觸而擠入把持構件63、63之間,由此第一工件把持部62A打開。
[0093]以上是關于本實施方式的多工位壓力機10的結構的說明。接下來,對該多工位壓力機10的作用效果進行說明。當多工位壓力機10起動時,如圖14所示,在沖裁沖頭39以及落料成形沖頭40于沖裁模37的上方待機的狀態(tài)下,環(huán)帶件V向沖裁模37上進給。然后,如圖6所示,沖裁沖頭39突入沖裁模37的沖裁孔37A而從環(huán)帶件V沖裁出坯件B,并向落料成形模38的上表面按壓。
[0094]此時,下加壓構件41通過氣缸42而被頂起至可動范圍的上端位置,在拉伸成形孔38A內(nèi)貼在坯件B的下表面上。然后,在下加壓構件41從氣缸42受到頂起力的狀態(tài)下,落料成形沖頭40下降而將坯件B壓入落料成形模38的拉伸成形孔38A,下加壓構件41從動于落料成形沖頭40而被下壓。由此,坯件B在從下方被下加壓構件41支承的狀態(tài)下被拉伸,從而抑制了以往成為問題的坯件B向下方的逃逸。
[0095]另外,坯件B的外緣部在夾在沖裁沖頭39與落料成形模38的上表面之間的狀態(tài)下被拉伸,因此還抑制了坯件B產(chǎn)生折皺。而且,從坯件B成形出筒形工件W,與落料成形沖頭40以及下加壓構件41 一起朝向拉伸成形孔38A的下方的工件接收工作臺SI。需要說明的是,在坯件B成形為筒形工件W之后,切換空氣向氣缸42的供給,下加壓構件41被氣缸42向下方拉拽而下降。
[0096]另外,在落料成形沖頭40將坯件B壓入拉伸成形孔38A的動作中,拉伸壓力機20的沖頭22組將筒形工件W壓入模24的??住H缓?,在落料成形沖頭40與筒形工件W —起下降而朝向工件接收工作臺SI的動作中,沖頭22組與筒形工件W和頂出桿一起上升而朝向加工工作臺S3。另外,此時,傳送裝置60的傳送滑塊61從可動行程的終端側(cè)朝向始端側(cè)移動。
[0097]在該傳送滑塊61向始端側(cè)移動時,第二以及第三工件把持部62B、62C通過其自身所具備的的驅(qū)動源而保持為打開狀態(tài)并從當前位置朝向始端側(cè)的空閑工作臺S2或加工工作臺S3。另一方面,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由于壓縮線圈彈簧68、68的彈力而保持為關閉狀態(tài)并朝向工件接收工作臺SI。
[0098]此時,在工件接收工作臺SI上,開閉工具43配置在上端位置而在滑動接觸突部
44、44與工件搬運面13相比向上方突出的狀態(tài)下待機。然后,在第一工件把持部62A到達工件接收工作臺SI的過程中,圖9示出的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橫滑動面69D、69D與開閉工具43的橫滑動面45、45滑動接觸,從而一對滑動接觸突部44、44擠入一對把持構件63、63之間,如圖7所示,一對把持構件63、63之間打開。
[0099]然后,如圖11所示,筒形工件W的一部分收納在一對把持構件63、63之間,且下加壓構件41的上端部收納在滑動接觸突部44、44之間。落料成形沖頭40以及下加壓構件41從該處進一步下降,且把持構件63、63的下滑動面69C、69C —邊與滑動接觸突部44、44的上滑動面46、46滑動接觸一邊下壓開閉工具43,因此把持構件63、63逐漸關閉。然后,如圖12所示,在開閉工具43到達可動范圍的靠近下端的位置時,筒形工件W把持在一對把持構件63、63之間,筒形工件W的上端部與兩把持構件63、63的冠狀卡止部69B、69B卡止。
[0100]另外,該位置成為落料成形沖頭40的下死點,在筒形工件W的上端部卡止于冠狀卡止部69B、69B之后,落料成形沖頭40的動作反轉(zhuǎn)而開始上升。另一方面,下加壓構件41進一步下降而如圖13所示那樣將開閉工具43移動至下端位置。然后,在下加壓構件41將開閉工具43保持在下端位置的狀態(tài)下,筒形工件W從落料成形沖頭40脫離,成為第一工件把持部62A從落料成形沖頭40接收筒形工件W的狀態(tài)。此時,第二以及第三工件把持部62B、62C也成為從沖頭22等接收筒形工件W的狀態(tài)(參照圖8以及圖2)。
[0101]然后,傳送滑塊61向可動行程的終端側(cè)移動,第一至第三工件把持部62A、62B、62C將筒形工件W向相鄰的工作臺的裝配銷14、裝配沖頭26或沖頭22轉(zhuǎn)移。此時,在前頭的空閑工作臺S2上,對置滑動接觸突部16T(參照圖4)從下方擠入而進入第一工件把持部62Α的把持構件63、63之間,從而將上述的把持構件63、63之間打開,放開筒形工件W。另夕卜,終端的第三工件把持部62C所放開的筒形工件W下落到多工位壓力機10的終端部所具備的帶式輸送機10Β(參照圖3)上而被搬運。然后,對下一個坯件B進行沖裁重復上述的動作,由此依次成形出多個筒形工件W。
[0102]如上述那樣,在本實施方式的多工位壓力機10中,在通過落料成形沖頭40將坯件B成形為筒形工件W時,下加壓構件41在拉伸成形孔38Α內(nèi)從下方支承坯件B,且從動于落料成形沖頭40而下降,因此抑制了以往成為問題的坯件B向下方的逃逸,能夠成形出高形狀品質(zhì)的筒形工件W。
[0103]然而,在將筒形工件W從落料成形沖頭40向傳送裝置60的始端側(cè)的一對把持構件63、63轉(zhuǎn)移時,需要使上述的把持構件63、63克服壓縮線圈彈簧68、68的彈力而打開。作為發(fā)揮該作用的結構,可以考慮通過筒形工件W推開一對把持構件63、63的結構,但這樣一來,會產(chǎn)生在筒形工件W上形成其與把持構件63、63的滑動接觸造成的傷痕的問題。另一方面,若將下加壓構件41的上端部形成為比筒形工件W更向側(cè)方突出的大小,通過下加壓構件41的上端部推開一對把持構件63、63,則不能將下加壓構件41的上端部插入拉伸成形孔38Α,無法抑制上述的拉伸成形時的坯件B的逃逸。
[0104]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的多工位壓力機10中,在工件接收工作臺SI上以能夠往復運動的方式設置開閉工具43,該開閉工具43與一對把持構件63、63滑動接觸而對上述的把持構件63、63之間進行開閉,因此不會在筒形工件W上形成較深的傷痕,能夠?qū)⑼残喂ぜ從落料成形沖頭40向一對把持構件63、63轉(zhuǎn)移。在這一點上,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多工位壓力機10,也能夠成形出高形狀品質(zhì)的筒形工件W。
[0105]另外,在像本實施方式的多工位壓力機10那樣在傳送裝置60的上方由坯件B成形出筒形工件W的機械中,一般而言,工件接收工作臺SI的周圍由于落料成形模38或?qū)南路街С新淞铣尚文?8的支承基臺36D、36D、傳送裝置60的構成部件等而變窄,但在本實施方式中,開閉工具43配置為相對于傳送裝置60的一對把持構件63、63而從下方進退,因此能夠在不使落料成形模38、支承基臺36D等遠離工件接收工作臺SI而降低強度的情況下設置開閉工具43。并且,開閉工具43相對于朝向工件接收工作臺SI移動的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一對把持構件63、63而在上端位置待機,通過滑動接觸而將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一對把持構件63、63打開,因此一對把持構件63、63的無用的等待時間變少,能夠?qū)崿F(xiàn)多工位壓力機10的高速運轉(zhuǎn)。并且,開閉工具43通過下加壓構件41被下壓而從上端位置向下端位置移動,因此在下加壓構件41與開閉工具43之間共用驅(qū)動源,成為簡單的結構。另夕卜,由于具備氣缸42作為驅(qū)動下加壓構件41的驅(qū)動源,因此能夠通過氣壓調(diào)節(jié)來容易地進行下加壓構件41從動于落料成形沖頭40而下降的動作。
[0106][其他實施方式]
[0107]本發(fā)明不限于所述實施方式,例如以下所說明那樣的實施方式也包含在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中,并且除了下述以外也能在不脫離主旨的范圍內(nèi)進行各種變更而實施。
[0108](I)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從環(huán)帶件V沖裁出坯件B而進行了拉伸成形,但也可以采用對預先準備的坯件進行拉伸成形的結構。
[0109](2)在所述實施方式中,開閉工具43從與下加壓構件41相同的驅(qū)動源接受動力而被驅(qū)動,但開閉工具43也可以從與下加壓構件41不同的驅(qū)動源接受動力而被驅(qū)動。S卩,開閉工具43可以由與作為下加壓構件41的驅(qū)動源的氣缸42不同的氣缸驅(qū)動,開閉工具43也可以由與作為壓頭31的驅(qū)動源的第二伺服電動機驅(qū)動。
[0110](3)在所述實施方式中,開閉工具43相對于第一工件把持部62A的一對把持構件63、63而從下方進退,但例如也可以將開閉工具43配置在比工件搬運面13中的工件接收工作臺SI靠始端側(cè)的位置,在把持構件63、63之間從橫向進退而使上述的把持構件63、63開閉。
[0111](4)在所述實施方式中,把持構件63、63通過開閉工具43的橫滑動面45、45與把持構件63、63的下滑動面69C、69C之間的滑動接觸而逐漸關閉,但也可以不設置橫滑動面
45、下滑動面69C而使把持構件63、63急速地關閉。
【主權項】
1.一種多工位壓力機,其通過傳送裝置將一端有底的筒形工件從排列成一列的加工工作臺組的始端側(cè)向終端側(cè)間歇地搬運而依次成形,且在比所述加工工作臺組靠上游側(cè)的工件接收工作臺的上方設置有具有拉伸成形孔的落料成形模,通過落料成形沖頭將坯件壓入所述拉伸成形孔而成形為所述筒形工件,并將所述筒形工件向所述傳送裝置的始端側(cè)的一對把持構件轉(zhuǎn)移,所述始端側(cè)的一對把持構件被支承為彼此能夠接近或分離且向彼此接近的一側(cè)被施力,其中, 所述多工位壓力機具備: 下加壓構件,其設置在所述工件接收工作臺上且能夠上下運動,從下方支承所述坯件且從動于所述落料成形沖頭而下降;和 開閉工具,其設置在所述工件接收工作臺上且能夠往復運動,所述開閉工具與接納所述筒形工件之前的所述一對把持構件滑動接觸而將上述把持構件打開,從接納了所述筒形工件的所述一對把持構件離開而將上述的把持構件關閉,從而使所述一對把持構件把持所述筒形工件。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工位壓力機,其中, 所述開閉工具在擠入所述一對把持構件之間的上端位置與向所述一對把持構件的下方偏移的下端位置之間進行上下運動。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工位壓力機,其中, 在所述一對把持構件的移動區(qū)域的下方設置有支承基臺,所述支承基臺具有在所述拉伸成形孔的延長線上延伸的直動支承孔, 所述開閉工具形成為從被所述直動支承孔支承為能夠直動的工具基臺部的上表面突出有一對滑動接觸突部的結構,并且構成為上述一對滑動接觸突部與所述一對把持構件滑動接觸從而將所述一對把持構件打開,并且 在所述工具基臺部中,所述下加壓構件支承在上下貫通所述一對滑動接觸突部之間的貫通孔中且能夠直動。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工位壓力機,其中, 在所述下加壓構件的上端部設置有向側(cè)方突出的頭部,所述頭部構成為收納在所述一對滑動接觸突部之間。5.根據(jù)權利要求2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工位壓力機,其中, 所述開閉工具相對于朝向所述工件接收工作臺移動的所述一對把持構件而在可動范圍的上端位置待機,通過滑動接觸而將所述一對把持構件打開,并且從所述上端位置下降而將所述一對把持構件關閉。6.根據(jù)權利要求2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工位壓力機,其中, 所述開閉工具朝向可動范圍的上端位置被施力,并且通過所述下加壓構件被下壓而下降。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多工位壓力機,其中, 所述開閉工具朝向可動范圍的上端位置被施力,并且通過所述下加壓構件被下壓而下降。8.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工位壓力機,其中, 所述多工位壓力機具備氣缸作為驅(qū)動所述下加壓構件的驅(qū)動源。9.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多工位壓力機,其中,所述多工位壓力機具備氣缸作為驅(qū)動所述下加壓構件的驅(qū)動源。10.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多工位壓力機,其中,所述多工位壓力機具備氣缸作為驅(qū)動所述下加壓構件的驅(qū)動源。
【文檔編號】B21D28/06GK106064194SQ201510740973
【公開日】2016年11月2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4日 公開號201510740973.3, CN 106064194 A, CN 106064194A, CN 201510740973, CN-A-106064194, CN106064194 A, CN106064194A, CN201510740973, CN201510740973.3
【發(fā)明人】田邊清
【申請人】旭精機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