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發(fā)動機氣缸氣門研磨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發(fā)動機氣缸氣門研磨器。
背景技術(shù):
目前維修機動車發(fā)動機和更換氣缸時,基本上都是先把新氣門封閥后進行人工研磨,費時費力,工作效率低,研磨不標準。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針對不足,提供一種工作效率高、使用方便的發(fā)動機氣缸氣門研磨器。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的技術(shù)方案如下
一種發(fā)動機氣缸氣門研磨器,包括支架,其特征是,支架上固定安裝有彈簧固定桿和限位桿,支架上還相對旋轉(zhuǎn)安裝有連接桿和傳動軸,彈簧固定桿、連接桿、限位桿和傳動軸互相平行,傳動軸一端傳動連接有電機,傳動軸上固定連接有多個駁齒,且駁齒的間距相等,連接桿上固定連接有多個被動桿,被動桿與連接桿相互垂直,被動桿與駁齒相對應(yīng),被動桿的后端位于限位桿下方,被動桿的前端位于彈簧固定桿上方,被動桿與彈簧固定桿之間固定連接有回位彈簧,被動桿前端鉸接有垂桿,垂桿下端固定連接有吸盤。本發(fā)明代替了人工對氣缸氣門進行研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且研磨效果好,使用操作方便。
圖I為本發(fā)明的結(jié)構(gòu)示意 圖2為圖I的A-A首I]視不意圖。附圖中
I、駁齒;2、電機;3、傳動軸;4、限位桿;5、被動桿;6、支架;7、連接桿;8、彈簧固定桿;9、吸盤;10、回位彈簧;11、垂桿。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一種發(fā)動機氣缸氣門研磨器,如圖I、圖2所示,包括支架6,支架6上固定安裝有彈簧固定桿8和限位桿4,支架6上還相對旋轉(zhuǎn)安裝有連接桿7和傳動軸3,彈簧固定桿8、連接桿7、限位桿4和傳動軸3互相平行,傳動軸3 —端傳動連接有電機2,傳動軸3上固定連接有多個駁齒1,且駁齒I的間距相等,連接桿7上固定連接有多個被動桿5,被動桿5與連接桿7相互垂直,被動桿5與駁齒I相對應(yīng),傳動軸3在旋轉(zhuǎn)過程中,駁齒I敲打被動桿5的后端,被動桿5的后端位于限位桿4下方,被動桿5的前端位于彈簧固定桿8上方,被動桿5與彈簧固定桿8之間固定連接有回位彈簧10,被動桿5前端鉸接有垂桿11,垂桿11下端固定連接有吸盤9。使用本發(fā)明研磨氣門時,先把氣缸固定在吸盤下方,啟動電機,傳動軸3旋轉(zhuǎn)工作,當駁齒I敲打到被動桿5的后端時,被動桿5的前端上翹,吸盤9向上運動,當駁齒I與被動桿5的后端分離時,被動桿5在回位彈簧10的作用力下其前端下壓,吸盤9向下運動,氣門封閥被吸盤9吸住,當駁齒I再次與被動桿5后端接觸時,氣門封閥被吸盤9吸起向上 運動,當駁齒I再次與被動桿5后端分離時,氣門封閥被吸盤9壓下向下運動,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直到達到需要的標準。
權(quán)利要求
1. 一種發(fā)動機氣缸氣門研磨器,包括支架(6),其特征是,支架(6)上固定安裝有彈簧固定桿(8)和限位桿(4),支架(6)上還相對旋轉(zhuǎn)安裝有連接桿(7)和傳動軸(3),彈簧固定桿(8 )、連接桿(7 )、限位桿(4)和傳動軸(3 )互相平行,傳動軸(3 ) —端傳動連接有電機(2),傳動軸(3)上固定連接有多個駁齒(1),且駁齒(I)的間距相等,連接桿(7)上固定連接有多個被動桿(5),被動桿(5)與連接桿(7)相互垂直,被動桿(5)與駁齒(I)相對應(yīng),被動桿(5)的后端位于限位桿(4)下方,被動桿(5)的前端位于彈簧固定桿(8)上方,被動桿(5 )與彈簧固定桿(8 )之間固定連接有回位彈簧(10 ),被動桿(5 )前端鉸接有垂桿(11),垂桿(11)下端固定連接有吸盤(9 )。
全文摘要
一種發(fā)動機氣缸氣門研磨器,包括支架,支架上固定安裝有彈簧固定桿和限位桿,支架上還相對旋轉(zhuǎn)安裝有連接桿和傳動軸,彈簧固定桿、連接桿、限位桿和傳動軸互相平行,傳動軸一端傳動連接有電機,傳動軸上固定連接有多個駁齒,且駁齒的間距相等,連接桿上固定連接有多個被動桿,被動桿與連接桿相互垂直,被動桿與駁齒相對應(yīng),被動桿的后端位于限位桿下方,被動桿的前端位于彈簧固定桿上方,被動桿與彈簧固定桿之間固定連接有回位彈簧,被動桿前端鉸接有垂桿,垂桿下端固定連接有吸盤。本發(fā)明代替了人工對氣缸氣門進行研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且研磨效果好,使用操作方便。
文檔編號B24B37/00GK102744673SQ20121027112
公開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8月2日
發(fā)明者侯圣春 申請人:侯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