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打磨清理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汽車軌道打磨流水線。
背景技術:
目前,金屬工件在加工過程中所形成的毛刺,一般主要是通過人工手動方式,由人工用砂紙等對金屬工件進行打磨。這種人工打磨方式,不僅勞動強度大,打磨效率低,而且容易對工件造成損壞。也有通過砂帶打磨的設備,砂帶一般是圓環(huán)式砂帶,在砂帶運轉打磨過程中,砂帶容易在接頭位置斷裂,砂帶接觸輪調整得不好時砂帶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跑偏,甚至脫落的現(xiàn)象,并且砂帶打磨效果隨著砂帶的使用時間增長會越來越差,為保證砂帶不跑偏砂帶接觸輪的中心度要調整得很準確,并且砂帶要經(jīng)常更換才能使打磨出來的產(chǎn)品效果相對平穩(wěn)。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能夠機械化、且打磨效率較高的打磨流水線。
本發(fā)明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而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汽車軌道打磨流水線,該流水線包括床身以及設置在床身上的工作臺,所述的工作臺包括安裝在床身上的直線導軌,且在所述的直線導軌上設置多個壓緊待磨削的工件卡緊裝置,所述的工作臺的作業(yè)區(qū)側邊設置全自動打磨機械手,所述的機械手包括機械臂及裝設于該機械臂上的打磨裝置,該機械臂與外部控制箱相連接;所述的打磨裝置包括打磨架,所述的打磨架上分別設置砂帶進給輪、砂帶回收輪及其打磨組件,砂帶依次繞在砂帶進給輪,打磨組件和砂帶回收輪上,并通過在砂帶回收輪上通過設置電機帶動其砂帶回收。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打磨裝置與機械臂之間設置給進機構,所述的給進機構包括支架連接板,所述的支架連接板上固定設置給進氣缸,所述的給進氣缸的輸出端設置固定塊,所述的固定塊上設置設置滑行板,所述的滑行板上設置滑行軌道,所述的進氣缸上通過設置滑行塊與滑行軌道配合連接。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打磨組件包括左右連接桿,所述的左右連接桿的一端固定設置在打磨架上,另一端通過設置打磨軸相連,所述的打磨軸與砂帶之間設置接觸塊,所述的接觸塊與砂帶的接觸面為曲面設置。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打磨組件上設置羊毛輪。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工作臺作業(yè)區(qū)兩側上分別設置全自動打磨機械手,對其壓緊待磨削的工件的兩側進行打磨,且在作業(yè)區(qū)兩側上還設置定位裝置。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定位裝置包括卡緊裝置的第一定位機構和工件的第二定位機構,所述的第一定位機構包括第一安裝支架,所述的第一安裝支架上設置第一推送氣缸,所述的第一推送氣缸的輸出端設置第一推送塊,所述的第一推送塊上設置第一夾持塊,所述的第一夾持塊上設置夾持槽。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第二定位機構包括具有可上下升降的第二支架,所述的第二支架上設置第二推送氣缸,所述的第二推送氣缸的輸出端設置第二推送塊,所述的第二推送塊上設置第二夾持塊,所述的第二夾持塊的接觸面為斜面設置,且在其斜面上設置多個壓塊。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直線導軌的工件進入端兩側分別設置工件加強夾持裝置,輸出末端設置檢測裝置,所述的檢測裝置用于檢測工件是否已取走。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直線導軌上還設置除塵管。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機械手的周邊設置護欄。
本發(fā)明結構設計合理,采用全自動控制,完全取代了人工打磨的繁瑣工藝,且通過對砂帶間歇轉動式設置解決了打磨效果不穩(wěn)定、更換頻繁的問題,具有結構簡單、方便實用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取除護欄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工作臺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打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定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定位裝置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做一個詳細的說明。
如圖1-4所示,一種汽車軌道打磨流水線,該流水線包括床身以及設置在床身上的工作臺,所述的工作臺包括安裝在床身上的直線導軌1,且在所述的直線導軌1上設置多個壓緊待磨削的工件卡緊裝置2,所述的工作臺的作業(yè)區(qū)側邊設置全自動打磨機械手3,所述的機械手3包括機械臂4及裝設于該機械臂4上的打磨裝置5,該機械臂4與外部控制箱6相連接;所述的打磨裝置5包括打磨架7,所述的打磨架7上分別設置砂帶進給輪8、砂帶回收輪9及其打磨組件10,砂帶11依次繞在砂帶進給輪8,打磨組件10和砂帶回收輪9上,并通過在砂帶回收輪9上通過設置電機12帶動其砂帶回收。
所述的打磨裝置與機械臂之間設置給進機構13,所述的給進機構包括支架連接板,所述的支架連接板上固定設置給進氣缸,所述的給進氣缸的輸出端設置固定塊,所述的固定塊上設置設置滑行板,所述的滑行板上設置滑行軌道,所述的進氣缸上通過設置滑行塊與滑行軌道配合連接。
所述的打磨組件包括左右連接桿14,所述的左右連接桿14的一端固定設置在打磨架7上,另一端通過設置打磨軸相連,所述的打磨軸與砂帶之間設置接觸塊15,所述的接觸塊與砂帶的接觸面為曲面設置。所述的打磨組件上設置羊毛輪16。
所述的工作臺作業(yè)區(qū)兩側上分別設置全自動打磨機械手,對其壓緊待磨削的工件的兩側進行打磨,且在作業(yè)區(qū)兩側上還設置定位裝置17。
如圖5-6所示,所述的定位裝置17包括卡緊裝置的第一定位機構和工件的第二定位機構,所述的第一定位機構包括第一安裝支架18,所述的第一安裝支架18上設置第一推送氣缸19,所述的第一推送氣缸20的輸出端設置第一推送塊21,所述的第一推送塊21上設置第一夾持塊22,所述的第一夾持塊22上設置夾持槽23。
所述的第二定位機構包括具有可上下升降的第二支架24,所述的第二支架上24設置第二推送氣缸25,所述的第二推送氣缸25的輸出端設置第二推送塊26,所述的第二推送塊26上設置第二夾持塊27,所述的第二夾持塊27的接觸面為斜面設置,且在其斜面上設置多個壓塊28。
所述的直線導軌1的工件進入端兩側分別設置工件加強夾持裝置29,輸出末端設置檢測裝置30,所述的檢測裝置30用于檢測工件是否已取走,所述的直線導軌上還設置除塵管31。
所述的機械手3的周邊設置護欄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