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冒口頸結(jié)構(gòu)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鑄造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冒口頸結(jié)構(gòu)。
【背景技術】
[0002]冒口的主要作用是補縮金屬液在型腔中的液態(tài)收縮和鑄件凝固過程中的收縮,以獲得沒有縮孔的致密鑄件。冒口頸是冒口和鑄件的連接通道,冒口里的金屬液都是經(jīng)由冒口頸補縮到鑄件里的。因此,要求冒口頸的凝固時間晚于鑄件的凝固。實際生產(chǎn)過程中,有些冒口的冒口頸的截面尺寸較大,造成冒口的清理工作非常困難。冒口加工過程中,在冒口頸靠近鑄件的一端加工一個V形槽,清理冒口的時候可以直接采用敲擊法將冒口清理掉。由于V形槽根部形成一個尖角,數(shù)控機床無法加工出尖角,因此數(shù)控加工完成后還需要手工清理V形槽的尖角,但手工清理難度大,費時費力。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冒口頸結(jié)構(gòu),便于加工V形角,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冒口頸結(jié)構(gòu),包括安裝于澆鑄機構(gòu)上的澆鑄頸部和安裝于模箱上的模樣頸部,所述澆鑄頸部連通澆道,所述模樣頸部連通模腔,澆鑄時所述澆道頸部和模樣頸部頂靠在一起,所述模樣頸部和所述澆道頸部的內(nèi)腔均為錐臺狀,所述模樣頸部的小端與所述澆道頸部的小端相抵,且所述模樣頸部的四個內(nèi)表面和所述澆道頸部的四個內(nèi)表面分別對應形成四個V形角。
[0005]作為一種改進,所述模樣頸部包括上模樣頸部和下模樣頸部,所述上模樣頸部和下模樣頸部相抵的表面與模箱的分型面相一致,相對應的,所述澆道頸部包括上澆道頸部和下澆道頸部,所述上澆道頸部與所述上模樣頸部相抵,所述下澆道頸部與所述下模樣頸部相抵。
[0006]作為進一步的改進,所述澆道頸部與所述模樣頸部之間形成的兩個相對的側(cè)V形角的角度均為125°,所述上澆道頸部與所述上模樣頸部之間形成的上V形角的角度為90°,所述下澆道頸部與所述下模樣頸部之間形成的上V形角的角度為115°。
[0007]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08]由于樣頸部和澆道頸部的端面分別對應四個V形角的尖角部位,恰好使得四個V形角均有一半位于澆道頸部上,一半位于模樣頸部上,加工時,將V形角分開加工,只需要加工出平面即可,然后合在一起形成V形角,這種方式較傳統(tǒng)的加工方式工藝簡單,操作方便,提高了加工效率;同時,澆鑄后冒口上形成四個帶有尖角的V形凹槽,更容易形成應力集中,使得鑄件與澆道便于脫離。
[0009]由于模樣頸部包括上模樣頸部和下模樣頸部,澆道頸部包括上澆道頸部和下澆道頸部,適用了模箱結(jié)構(gòu),便于加工和安裝。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11]圖2是圖1中A-A的剖視示意圖;
[0012]圖3是使用本實用新型鑄造后冒口的局部示意圖;
[0013]圖4是圖3中B-B的剖視示意圖;
[0014]圖中:1、澆鑄機構(gòu),2、模箱,3、上模樣頸部,4、下模樣頸部,5、上澆道頸部,6、下澆道頸部,7、上V形凹槽,8、下V形凹槽,9、側(cè)V形凹槽,10、澆道,11、鑄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16]如圖1和圖2共同所示,一種冒口頸結(jié)構(gòu),包括安裝于澆鑄機構(gòu)I上的澆鑄頸部和安裝于模箱2上的模樣頸部,澆鑄頸部連通澆道10,模樣頸部連通模腔,澆鑄時澆道頸部和模樣頸部頂靠在一起,模樣頸部和澆道頸部的內(nèi)腔均為錐臺狀,模樣頸部的小端與澆道頸部的小端相抵,且模樣頸部的四個內(nèi)表面和澆道頸部的四個內(nèi)表面分別對應形成四個V形角,這四個V形角分別為位于上表面的上V形角、位于下表面的下V形角、位于兩個側(cè)面的側(cè)V形角,這四個V形角縮小了流通通道的截面積,澆鑄后使得鑄件便于與澆道脫離。由于模樣頸部和澆道頸部的端面分別對應四個V形角的尖角部位,恰好使得四個V形角均有一半位于澆道頸部上,一半位于模樣頸部上,加工時,將V形角分開加工,只需要加工出平面即可,然后合在一起形成V形角,這種方式較傳統(tǒng)的加工方式工藝簡單,操作方便,提高了加工效率。
[0017]為了適應模箱2分為上模箱和下模箱的結(jié)構(gòu),便于安裝,模樣頸部包括上模樣頸部3和下模樣頸部4,上模樣頸部3和下模樣頸部4相抵的表面與模箱2的分型面相一致,相對應的,澆道頸部包括上澆道頸部5和下澆道頸部6,上澆道頸部5與上模樣頸部3相抵,下澆道頸部6與下模樣頸部4相抵,這樣將一個整體冒口頸分為四部分,加工起來更加容易O
[0018]澆道頸部與模樣頸部之間形成的兩個相對的側(cè)V形角的角度均為125°,上澆道頸部5與上模樣頸部3之間形成的上V形角的角度為90°,下澆道頸部6與下模樣頸部4之間形成的上V形角的角度為115°,這種尖角澆鑄后容易形成應力集中,便于清理冒口。
[0019]澆鑄后形成的冒口,如圖3和圖4所示,冒口的四個面上分別形成四個V形凹槽,上V形凹槽7、下V形凹槽8和兩個側(cè)V形凹槽9,與冒口頸的四個V形角的角度相對應,上V形凹槽7的角度為90°,下V形凹槽8的角度為115°,兩個側(cè)V形凹槽9的角度均為125°,這種帶有尖角的冒口更容易形成應力集中,鑄件11與澆道10便于脫離,脫離后上澆道頸部5和下澆道頸部6所對應的冒口部分留在澆道10上,而上模樣頸部3和下模樣頸部4所對應的冒口則留在鑄件11上。
[0020]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gòu)思出發(fā),不經(jīng)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所作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主權(quán)項】
1.一種冒口頸結(jié)構(gòu),包括安裝于澆鑄機構(gòu)上的澆鑄頸部和安裝于模箱上的模樣頸部,所述澆鑄頸部連通澆道,所述模樣頸部連通模腔,澆鑄時所述澆道頸部和模樣頸部頂靠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樣頸部和所述澆道頸部的內(nèi)腔均為錐臺狀,所述模樣頸部的小端與所述澆道頸部的小端相抵,且所述模樣頸部的四個內(nèi)表面和所述澆道頸部的四個內(nèi)表面分別對應形成四個V形角。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冒口頸結(jié)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樣頸部包括上模樣頸部和下模樣頸部,所述上模樣頸部和下模樣頸部相抵的表面與模箱的分型面相一致,相對應的,所述澆道頸部包括上澆道頸部和下澆道頸部,所述上澆道頸部與所述上模樣頸部相抵,所述下澆道頸部與所述下模樣頸部相抵。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冒口頸結(jié)構(gòu),其特征在于:所述澆道頸部與所述模樣頸部之間形成的兩個相對的側(cè)V形角的角度均為125°,所述上澆道頸部與所述上模樣頸部之間形成的上V形角的角度為90°,所述下澆道頸部與所述下模樣頸部之間形成的上V形角的角度為11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鑄造冒口頸結(jié)構(gòu),屬于鑄造設備技術領域,它包括安裝于澆鑄機構(gòu)上的澆鑄頸部和安裝于模箱上的模樣頸部,所述澆鑄頸部連通澆道,所述模樣頸部連通模腔,澆鑄時所述澆道頸部和模樣頸部頂靠在一起,所述模樣頸部和所述澆道頸部的內(nèi)腔均為錐臺狀,所述模樣頸部的小端與所述澆道頸部的小端相抵,且所述模樣頸部的四個內(nèi)表面和所述澆道頸部的四個內(nèi)表面分別對應形成四個V形角。本實用新型便于加工V形角,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廣泛應用于鑄造業(yè)中。
【IPC分類】B22C9-08
【公開號】CN204294877
【申請?zhí)枴緾N201420790920
【發(fā)明人】王曉璇, 丁志偉, 邱瑞軍, 劉晶, 馬翔宇, 孫偉
【申請人】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4月29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