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免維護沿面放電臭氧誘發(fā)電極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臭氧誘發(fā)電極板,尤其是免維護沿面放電臭氧誘發(fā)電極板。
目前的臭氧發(fā)生器有兩類,一類是間隙放電,一類是沿面放電。間隙放電主要有板式和管式,它們屬于板板間或管管間的間隙放電。它們均用金屬材料(如不銹鋼)作電極基片,并在金屬材料薄片放電的一面涂有一種玻璃絕緣層。這類間隙式臭氧發(fā)生器,雖能產生臭氧,但產率較低,在使用中必須采取一定措施對高壓電極進行冷卻,才能降低電極溫度,提高臭氧產率。另一類沿面放電,由于在使用中臭氧具有很強的氧化能力,金屬材料薄層常因臭氧的腐蝕而產生污垢,因而極大影響臭氧誘發(fā)電極的放電效果。要想達到原來的效果,必須經常用細砂布或砂型橡皮擦磨,這樣,不僅使用不方便,而且會因金屬材料薄層的擦磨損耗影響到臭氧誘發(fā)電極板本身的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免維護沿面放電臭氧誘發(fā)電極板,它不僅能防止金屬材料薄層被氧化,而且可免去砂擦等維護工作,并且能保持原有的放電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用電子陶瓷薄片作電極基片,用印刷工藝,在基片正反兩面按一定分布制作合金金屬材料薄層,用燒結或噴涂技術,在合金金屬薄層上覆蓋保護層。其結構要點是在電子陶瓷基片的正反兩面制作有合金金屬薄層,合金金屬薄層呈間距分布,并且正反兩面的間距分布位置正對相反,在正反兩面的合金金屬薄層上覆蓋有保護層。
本實用新型采取沿面放電方式,用于開式臭氧發(fā)生器后不再需要為氣體進行增壓以通過橫截面很小的放電間隙,從而減少了附屬裝置,降低了整機成本。放電產生的熱量可直接被流過的氣體帶走,從而降低電極溫度,提高臭氧產率。該臭氧誘發(fā)電極板正反兩面組成非均勻電場的合金金屬薄層都被具有一定特性的保護層所覆蓋,都與被電離的氣體隔絕,因此在使用中合金金屬薄層不會再被氧化產生污垢,電極正面不必再經常擦磨,從而達到了免維護的目的。
采用上述方案,結構獨特,使用方便,不需擦磨維護,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臭氧產率,并可延長使用壽命。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正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后視圖;圖3是
圖1的A-A剖視圖。
由上述附圖可知本實用新型由電子陶瓷基片1、合金金屬薄層2、保護層3組成。其結構特征是在電子陶瓷基片1的正反兩面制作有合金金屬薄層2,合金金屬薄層2呈間距分布,并且正反兩面的間距分布位置正對相反,在正反兩面的合金金屬薄層2上覆蓋有一保護層3。
圖1所示面為電極的正極,由特定線路產生的高頻高壓電源的高壓輸出端與此極相接,電場強度在合金金屬材料薄層的邊緣處較強,氣體的電暈放電也在合金金屬材料薄層分布的邊緣區(qū)域發(fā)生。該面電極的制作采用電子陶瓷表面金屬化工藝。此處關鍵是合金金屬分布間距的確定,影響它的因素有放電電壓、基片厚度、合金金屬材料成份等。經過多次實驗表明正面合金金屬薄層2分布的間距在2-16毫米。
圖2所示面為電極的負極。高頻高壓電源的負極輸出端與此極相接。該面組成非均勻電場合金金屬薄層制作與正面電極相同,其分布規(guī)律與正面的合金金屬薄層分布相反。即該面合金金屬材料部分是正面的合金金屬材料的間距部分,而該面合金金屬材料的間距部分則是正面的合金金屬的材料部分。
圖3不僅反映了本實用新型正反兩面合金金屬材料的對應位置關系,而且反映了保護層的覆蓋位置關系。如圖3所示在電子陶瓷基片1正面的合金金屬薄層2上對應覆蓋了一層非金屬材料作保護層3;在電子陶瓷基片1的反面整個覆蓋一層絕緣材料作保護層3。照圖3對應布置兩面分布的合金金屬電極能更加增強物體導電的邊緣效應,非均勻增加電極的電場強度。
權利要求1.一種免維護沿面放電臭氧誘發(fā)電極板,其特征在于在電子陶瓷基片(1)的正反兩面制作有合金金屬薄層(2),合金金屬薄層(2)呈間距分布,并且正反兩面的間距分布位置正對相反,在正反兩面的合金金屬薄層(2)上覆蓋有保護層(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免維護沿面放電臭氧誘發(fā)電極板,其特征在于正面合金金屬薄層(2)分布的間距為2-16毫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免維護沿面放電臭氧誘發(fā)電極板,其特征在于在電子陶瓷基片(1)正面的合金金屬薄層(2)上對應覆蓋一層非金屬材料作保護層(3);在電子陶瓷基片(1)的反面整個覆蓋一層絕緣材料作保護層(3)。
專利摘要一種免維護沿面放電臭氧誘發(fā)電極板,其特征在于用電子陶瓷薄片作電極基片,在基片的正反兩面制作有合金金屬薄層,合金金屬薄層呈間距分布,并且正反兩面的間距分布位置正對相反,在正反兩面的合金金屬薄層上覆蓋有一保護層。該實用新型利用物體導電的邊緣效應非均勻增加電極的電場強度,實現沿面放電。在合金金屬薄層上覆蓋有保護層,使合金金屬與流過的氣體隔絕,從而防止合金金屬表面被臭氧腐蝕,達到免維護的目的。
文檔編號C01B13/11GK2246146SQ96232699
公開日1997年1月29日 申請日期1996年2月8日 優(yōu)先權日1996年2月8日
發(fā)明者印海德 申請人:印海德, 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