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改進結構的四氯化硅汽化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進結構的四氯化硅汽化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近幾年來,隨著太陽能光伏產(chǎn)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多晶硅作為太陽能電池板或組件的原材料常量也大幅增加,與此同時,多晶硅生產(chǎn)過程中的副產(chǎn)物四氯化硅也大幅增多,這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巨大的壓力,也為多晶硅生產(chǎn)的原料三氯氫硅的循環(huán)生成帶來了困擾,而要實現(xiàn)四氯化硅到三氯氫硅的轉(zhuǎn)化,首先就是要實現(xiàn)四氯化硅的汽化。因此,為了能夠?qū)崿F(xiàn)上述目的,四氯化硅必須先經(jīng)過汽化處理。
[0003]通常,四氯化硅的汽化在大約200°C下汽化,傳統(tǒng)的臥式汽化器采用電加熱方式進行汽化,雖然可以達到汽化目的,但也存在著汽化溫度不易控制,從而導致其他雜質(zhì)被汽化的發(fā)生,以及電解熱棒與四氯化硅接觸面積較小,溫度不均勻,造成四氯化硅液體的湍流,也容易使液體中的重質(zhì)雜質(zhì)從汽化器底部浮起,影響四氯化硅液體穩(wěn)定性和汽化效率。
[0004]另一種立式的連通形式的汽化器雖然可以較為有效的避免四氯化硅液體的湍流,但依然存在電解熱溫度不均,接觸面積小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本實用新型目的是針對上述不足之處,針對現(xiàn)有四氯化硅汽化設備工藝中四氯化硅汽化的處理效率低下、浪費能耗、生產(chǎn)成本較高等諸多現(xiàn)象,提供一種改進結構的四氯化硅汽化裝置。
[0006]本實用新型一種改進結構的四氯化硅汽化裝置是采取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0007]提供一種改進結構的四氯化硅汽化裝置,包括氣體混合篩網(wǎng)、汽化罐和汽化熱源罐,所述汽化熱源罐上設有三個U型換熱管,安裝在汽化罐一側邊的汽化熱源罐上的三個U型換熱管延伸入汽化罐內(nèi),并封裝成一體結構;汽化罐和汽化熱源罐之間的整體安裝方向與水平面之間呈15?30度夾角;汽化罐的頂端側設有蒸汽出口管,汽化罐的底端側設有混合物料進口管和排出管;在混合物料進口管上設置一層氣體混合篩網(wǎng),用于將物料四氯化硅和氫氣充分混合;在汽化罐另一側邊上安裝有液位計,液位計的頂端高于三個U型換熱管中的最高點;汽化熱源罐上的三個u型換熱管分為u型換熱管I,u型換熱管n,u型換熱管m,其中u型換熱管I的長度和寬度均大于u型換熱管π、υ型換熱管m的長度和寬度,且u型換熱管I環(huán)繞在U型換熱管π和U型換熱管m的外圍;U型換熱管π的長度大于U型換熱管m的長度,且u型換熱管π與u型換熱管m之間相互扣合排列;該結構的設計,能夠讓三個u型換熱管內(nèi)汽化熱源與汽化罐的四氯化硅進行充分接觸,不僅提高熱源的利用效率、達到節(jié)能效果,而且也保證汽化罐內(nèi)四氯化硅與熱源全面接觸后加快汽化效果;汽化熱源罐內(nèi)設有一層絕緣板將該汽化熱源罐分為上層和下層,其中上層與導熱源進口管相連通,且三個u型換熱管的進口端與上層相連通;下層與導熱源出口管相連通,且三個u型換熱管的出口端與下層相連通。
[0008]作為優(yōu)選,由于汽化罐呈15?30度的傾斜角,所述蒸汽出口管設置于汽化罐的最頂端,排出管設置于汽化罐的最底端。
[0009]作為優(yōu)選,所述汽化罐內(nèi)的四氯化硅液面高度低于液位計頂端高度,并且高于三個U型換熱管中的最高點。
[0010]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1]本實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的結構設計,以提高四氯化硅的處理效率,節(jié)能降耗,降低生廣成本,提尚設備尚效性,安全性和穩(wěn)定。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功能結構示意圖,
[0013]附圖標記:四氯化硅I,氫氣2,混合物料進口管3,排出管4,液位計5,汽化罐6,導熱源出口管7,絕緣板8,導熱源進口管9,蒸汽出口管10,U型換熱管111,U型換熱管Π 12,U型換熱管m 13,傾斜角a。
【具體實施方式】
[0014]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描述如下:
[0015]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改進結構的四氯化硅汽化裝置的具體實施例,一種改進結構的四氯化硅汽化裝置包括氣體混合篩網(wǎng)、汽化罐6和汽化熱源罐,所述汽化熱源罐上設有三個U型換熱管,安裝在汽化罐6—側邊的汽化熱源罐上的三個U型換熱管延伸入汽化罐6內(nèi),并封裝成一體結構;汽化罐6和汽化熱源罐之間的整體安裝方向與水平面之間呈15?30度夾角(參見圖1中標注的傾斜角a);汽化罐6的頂端側設有蒸汽出口管10,汽化罐6的底端側設有混合物料進口管3和排出管4;在混合物料進口管3上設置一層氣體混合篩網(wǎng),用于將物料四氯化硅I和氫氣2充分混合;在汽化罐6另一側邊上安裝有液位計5,液位計5的頂端高于三個U型換熱管中的最高點;汽化熱源罐上的三個U型換熱管分為U型換熱管111,U型換熱管Π12,υ型換熱管ΙΠ13,其中U型換熱管111的長度和寬度均大于U型換熱管Π12、υ型換熱管mi3的長度和寬度,且u型換熱管Iii環(huán)繞在u型換熱管π 12和u型換熱管mi3的外圍;U型換熱管Π 12的長度大于U型換熱管ΙΠ13的長度,且U型換熱管Π 12與U型換熱管ΙΠ13之間相互扣合排列;該結構的設計,能夠讓三個U型換熱管內(nèi)汽化熱源與汽化罐6的四氯化硅進行充分接觸,不僅提高熱源的利用效率、達到節(jié)能效果,而且也保證汽化罐6內(nèi)四氯化硅與熱源全面接觸后加快汽化效果;汽化熱源罐內(nèi)設有一層絕緣板8將該汽化熱源罐分為上層和下層,其中上層與導熱源進口管9相連通,且三個U型換熱管的進口端與上層相連通;下層與導熱源出口管7相連通,且三個U型換熱管的出口端與下層相連通。
[0016]其中:由于汽化罐6呈15?30度(參見圖1中標注的傾斜角a)的傾斜角,所述蒸汽出口管10設置于汽化罐6的最頂端,排出管4設置于汽化罐6的最底端;所述汽化罐6內(nèi)的四氯化硅液面高度低于液位計5頂端高度,并且高于三個U型換熱管中的最高點。
[0017]本實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的結構設計,以提高四氯化硅的處理效率,節(jié)能降耗,降低生廣成本,提尚設備尚效性,安全性和穩(wěn)定。
[0018]上述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說明,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任何對本實用新型簡單變換后的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改進結構的四氯化硅汽化裝置,包括氣體混合篩網(wǎng)、汽化罐(6)和汽化熱源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汽化熱源罐上設有三個U型換熱管,安裝在汽化罐一側邊的汽化熱源罐上的三個U型換熱管延伸入汽化罐內(nèi),并封裝成一體結構;汽化罐和汽化熱源罐之間的整體安裝方向與水平面之間呈15?30度夾角;汽化罐的頂端側設有蒸汽出口管,汽化罐的底端側設有混合物料進口管和排出管;在混合物料進口管上設置一層氣體混合篩網(wǎng),用于將物料四氯化硅和氫氣充分混合;在汽化罐另一側邊上安裝有液位計,液位計的頂端高于三個U型換熱管中的最高點;汽化熱源罐上的三個U型換熱管分為U型換熱管I,U型換熱管π,υ型換熱管m,其中U型換熱管I的長度和寬度均大于U型換熱管π、υ型換熱管m的長度和寬度,且U型換熱管I環(huán)繞在U型換熱管π和U型換熱管m的外圍;U型換熱管π的長度大于U型換熱管m的長度,且u型換熱管π與u型換熱管m之間相互扣合排列; 汽化熱源罐內(nèi)設有一層絕緣板將該汽化熱源罐分為上層和下層,其中上層與導熱源進口管相連通,且三個u型換熱管的進口端與上層相連通;下層與導熱源出口管相連通,且三個u型換熱管的出口端與下層相連通。2.根據(jù)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種改進結構的四氯化硅汽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出口管設置于汽化罐的最頂端,排出管設置于汽化罐的最底端。3.根據(jù)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種改進結構的四氯化硅汽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化罐內(nèi)的四氯化硅液面高度低于液位計頂端高度,并且高于三個U型換熱管中的最高點。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進結構的四氯化硅汽化裝置,包括氣體混合篩網(wǎng)、汽化罐和汽化熱源罐,所述汽化熱源罐上設有三個U型換熱管,安裝在汽化罐一側邊的汽化熱源罐上的三個U型換熱管延伸入汽化罐內(nèi),并封裝成一體結構;汽化罐和汽化熱源罐之間的整體安裝方向與水平面之間呈15~30度夾角;汽化罐的頂端側設有蒸汽出口管,汽化罐的底端側設有混合物料進口管和排出管;在混合物料進口管上設置一層氣體混合篩網(wǎng),用于將物料四氯化硅和氫氣充分混合;本實用新型中采用上述的結構設計,以提高四氯化硅的處理效率,節(jié)能降耗,降低生產(chǎn)成本,提高設備高效性,安全性和穩(wěn)定。
【IPC分類】C01B33/107
【公開號】CN205187882
【申請?zhí)枴緾N201520945333
【發(fā)明人】周駿
【申請人】杭州富通翔駿新材料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4月27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