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并萘啶衍生物及其制法和在抗瘧方面的應(yīng)用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類苯并萘啶衍生物及其制法和在抗瘧方面的應(yīng)用。具體地,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式(A)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藥學(xué)上可接受的鹽,具體定義詳見說明書,該化合物具有優(yōu)異的抗瘧活性且毒性很低。
【專利說明】
苯并萘啶衍生物及其制法和在抗瘧方面的應(yīng)用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 本發(fā)明屬于醫(yī)藥領(lǐng)域,具體地,涉及一類新型的苯并萘啶衍生物及其制備方法和 在抗瘧方面的應(yīng)用。
【背景技術(shù)】
[0002] 瘧疾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一種蟲媒介傳染病,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寄生蟲病 之一。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目前世界上有90多個國家,20多億人口生活在瘧疾流行區(qū),全 球每年有3~5億人感染瘧疾,并導(dǎo)致約150-270萬人死亡。在大約近百種瘧原蟲中有四 種可引起人體疾病,其中,惡性皰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致病性極強,95%的皰疾 死亡病例由惡性瘧原蟲所致。迄今為止還沒有有效的抗瘧疾疫苗,化學(xué)藥物依然是當前治 療瘧疾的主要手段。目前,最常用的藥物是氯喹和4-氨基喹啉衍生物,及青蒿素和蒿甲醚 衍生物。現(xiàn)有的瘧疾療法是基于聯(lián)合治療;青蒿素聯(lián)合療法可以清除對氯喹有抗藥性的惡 性瘧原蟲而成為抗瘧最后的選擇,而近期在泰柬邊界的抗瘧實驗中,人們發(fā)現(xiàn)了瘧原蟲對 青蒿素潛在的抗藥性。因此,尋找新型抗瘧藥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應(yīng)用前景。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 本發(fā)明目的是提供一類新型的苯并萘啶衍生物以及其在抗瘧方面的應(yīng)用。
[0004]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種式(A)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藥學(xué)上可接受的 鹽,
[0005]
[0006]式中,
[0007] Y為N,N-二直鏈或支鏈的(;-(:4烷基胺基甲基;
[0008] 自下組:羥基、直鏈或支鏈的C「C4烷基、鹵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C4烷基、直 鏈或支鏈的Q-C;烷氧基、鹵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 i-C4烷氧基、直鏈或支鏈的C i-C4燒硫基、鹵 代的直鏈或支鏈的(;-(:4燒硫基、NR此;其中,R :和R 2各自獨立地為氫、直鏈或支鏈的C i-C4 烷基,或Ri、R2和與它們相連的氮原子共同形成選自下組的環(huán):啦略、四氫吡略、吡啶、嗎啉、 哌啶和哌嗪,且所述環(huán)任選地被選自下組的基團所取代:直鏈或支鏈的Q-C;烷基;
[0009] X2選自下組:氫、鹵素、羥基、硝基、氰基、三氟甲磺酸酯基、直鏈或支鏈的(^-(: 4烷 基、直鏈或支鏈的Ci-Q烷氧基、硫代直鏈或支鏈的c i-c4烷氧基、鹵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 i-c4 烷基(如三氟甲基)、鹵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i-Q烷氧基(如三氟甲氧基)、羧基(-COOH)、 酯基 CfC4烷基(-(c = o)o-c fC4烷基);
[0010] 或xAnr^,其中,RJPR2各自獨立地為氫、直鏈或支鏈的c「c4烷基;或Ri、r 2 和與它們相連的氮原子共同形成選自下組的環(huán):啦略、四氫吡略、吡啶、嗎啉、哌啶和哌嗪, 且所述環(huán)任選地被選自下組的基團所取代:直鏈或支鏈的烷基。
[0011] 在另一優(yōu)選例中,所述化合物選自結(jié)構(gòu)如式I或式n所示的化合物:
[0012]
[0013] 式中,Xi、X2定義同前。
[0014] 在另一優(yōu)選例中,乂1選自下組:羥基、直鏈或支鏈的(^-(:4烷基、直鏈或支鏈的(^-(: 4 烷氧基、NRiR2;其中,R :和R 2各自獨立地為氫、直鏈或支鏈的C「C4烷基。
[0015] 在另一優(yōu)選例中,&選自下組:鹵素、硝基、氰基、直鏈或支鏈的Ci-Q烷基、直鏈或 支鏈的(;-(: 4烷氧基;或X 2為NR此,其中,&和R 2各自獨立地為直鏈或支鏈的C「C4烷基或 &、R2和與它們相連的氮原子共同形成選自下組的環(huán):啦略、四氫吡略、吡啶、嗎啉、哌啶和 哌嗪,且所述環(huán)任選地被選自下組的基團所取代:直鏈或支鏈的烷基。
[0016] 在另一優(yōu)選例中,為表1所示的各個基團。
[0017] 在另一優(yōu)選例中,式(A)所示的化合物為表1所示的化合物。
[0018] 在本發(fā)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藥物組合物,其包含本發(fā)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化合 物或其藥學(xué)上可接受的鹽;以及藥學(xué)上可接受的載體。
[0019] 在本發(fā)明第三方面,提供了本發(fā)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藥學(xué)上可接受的鹽 或本發(fā)明第二方面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在用于制備抗瘧藥物中的應(yīng)用。
[0020] 在本發(fā)明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種結(jié)構(gòu)如式(I)或式(II)所示化合物的制備方法,
[0021] (1)所述方法包括步驟:
[0022]
[0023] (a)在惰性溶劑中,在堿存在下,將5-氨基-2-甲氧基吡啶和化合物2進行反應(yīng), 從而得到化合物3 ;
[0024] (b)在惰性溶劑中,將化合物3和三氯氧磷進行反應(yīng),從而得到化合物4 ;
[0025] (c)在惰性溶劑中,將化合物4'和化合物4進行反應(yīng),從而得到化合物5 ;
[0026] (Id)在惰性溶劑中,將化合物5與多聚甲醛和二甲胺進行反應(yīng),從而得到化合物 I ;
[0027] 或
[0028] (2)所述方法包括步驟:
[0030] (a)在惰性溶劑中,在堿存在下,將5-氨基-2-甲氧基吡啶和化合物2進行反應(yīng), 從而得到化合物3 ;
[0031 ] (b)在惰性溶劑中,將化合物3和三氯氧磷進行反應(yīng),從而得到化合物4 ;
[0032] (c)在惰性溶劑中,將化合物4'和化合物4進行反應(yīng),從而得到化合物5 ;
[0033] (2d)在惰性溶劑中,將化合物5與多聚甲醛和二乙胺進行反應(yīng),從而得到化合物 II ;
[0034] 上述各式中,
[0035] 自下組:羥基、直鏈或支鏈的C「C4烷基、鹵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C4烷基、直 鏈或支鏈的Ci-Q烷氧基、鹵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 i-c4烷氧基、直鏈或支鏈的c i-c4燒硫基、鹵 代的直鏈或支鏈的(;-(:4燒硫基、NR此;其中,R :和R 2各自獨立地為氫、直鏈或支鏈的C i-C4 烷基;或&、私和與它們相連的氮原子共同形成選自下組的環(huán):啦略、四氫吡略、吡啶、嗎啉、 哌啶和哌嗪,且所述環(huán)任選地被選自下組的基團所取代:直鏈或支鏈的Q-C;烷基;
[0036] X2選自下組:氫、鹵素、羥基、硝基、氰基、三氟甲磺酸酯基、直鏈或支鏈的(^-(:4烷 基、直鏈或支鏈的Ci-Q烷氧基、硫代直鏈或支鏈的c i-c4烷氧基、鹵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 i-c4 烷基(如三氟甲基)、鹵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i-Q烷氧基(如三氟甲氧基)、羧基(-C00H)、 酯基 CfC4烷基(-(c = o)o-c fC4烷基);
[0037] 或乂2為NR況,其中,&和R 2各自獨立地為氫、直鏈或支鏈的C「C4烷基,或R i、私和 與它們相連的氮原子共同形成選自下組的環(huán):啦略、四氫吡略、吡啶、嗎啉、哌啶和哌嗪,且 所述環(huán)任選地被選自下組的基團所取代:直鏈或支鏈的烷基。
[0038] 在另一優(yōu)選例中,步驟(c)中,所述惰性溶劑為N,N_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亞砜或 者N-甲基吡硌烷酮。
[0039] 在另一優(yōu)選例中,步驟(Id)或(2d)中,所述惰性溶劑為醇類溶劑;較佳地,為乙 醇。
[0040] 在另一優(yōu)選例中,步驟(Id)或(2d)中,所述甲醛為多聚甲醛。
[0041] 在本發(fā)明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種體外抑制瘧原蟲的方法,包括步驟:在感染有瘧原 蟲的細胞培養(yǎng)體系中,添加本發(fā)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藥學(xué)上可接受的鹽或本發(fā)明 第二方面所述的藥物組合物進行培養(yǎng),從而抑制瘧原蟲的生長或增殖。
[0042] 在另一優(yōu)選例中,所述化合物的施用濃度為0. 001-100 yM。
[0043] 在本發(fā)明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種中間體化合物,結(jié)構(gòu)如式5所示,
[0044]
[0045] 其中,自下組:羥基、直鏈或支鏈的C「C4烷基、鹵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 4燒 基、直鏈或支鏈的Ci-Q烷氧基、鹵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 i-C4烷氧基、直鏈或支鏈的C ^匕燒硫 基、鹵代的直鏈或支鏈的(;-(:4燒硫基、NR此;其中,R :和1?2各自獨立地為氫、直鏈或支鏈的 C「C4烷基,或Rp R2和與它們相連的氮原子共同形成選自下組的環(huán):啦略、四氫吡略、吡啶、 嗎啉、哌啶和哌嗪,且所述環(huán)任選地被選自下組的基團所取代:直鏈或支鏈的Ci-Q烷基;
[0046] X2選自下組:氫、鹵素、羥基、硝基、氰基、三氟甲磺酸酯基、直鏈或支鏈的(^-(:4烷 基、直鏈或支鏈的Ci-Q烷氧基、硫代直鏈或支鏈的c i-c4烷氧基、鹵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 i-c4 烷基(如三氟甲基)、鹵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i-Q烷氧基(如三氟甲氧基)、羧基(-COOH)、 酯基 CfC4烷基(-(c = o)o-c fC4烷基);
[0047] 或乂2為NR況,其中,&和R 2各自獨立地為氫、直鏈或支鏈的C「C4烷基,或R i、私和 與它們相連的氮原子共同形成選自下組的環(huán):啦略、四氫吡略、吡啶、嗎啉、哌啶和哌嗪,且 所述環(huán)任選地被選自下組的基團所取代:直鏈或支鏈的烷基。
[0048] 應(yīng)理解,在本發(fā)明范圍內(nèi)中,本發(fā)明的上述各技術(shù)特征和在下文(如實施例)中具 體描述的各技術(shù)特征之間都可以互相組合,從而構(gòu)成新的或優(yōu)選的技術(shù)方案。限于篇幅,在 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圖說明】
[0049] 圖1顯示了化合物濃度為5 X 10 5mol/L的條件下對血紅素的吸光度的測定;CQ表 示氯喹二磷酸;PYR表示咯萘啶;HM表示血紅素。
[0050] 圖2顯示了化合物17(1. 25mg/kg) 4天治療小鼠體內(nèi)瘧原蟲的顯微鏡圖片;紅細胞 上染呈藍色是出現(xiàn)的瘧原蟲,其中,圖A為化合物17的治療圖(有效),圖B為空白對照的 治療圖(無效)。
【具體實施方式】
[0051] 本發(fā)明人經(jīng)過廣泛而深入的研究,首次發(fā)現(xiàn)了一類結(jié)構(gòu)新穎的且具有高抗瘧活性 和低毒副作用的苯并萘啶衍生物。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明人完成了本發(fā)明。
[0052] 如本文所用,"直鏈或支鏈的(^-(:4烷基"是指具有1-4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的 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異丁基、叔丁基等。
[0053] 如本文所用,"直鏈或支鏈的Ci-Q烷氧基"是指具有1-4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 的烷氧基;例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異丙氧基、丁氧基、異丁氧基、叔丁氧基等。
[0054] 如本文所用,"直鏈或支鏈的Ci-Q烷硫基"是指具有1-4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 的燒硫基;例如甲硫基、乙硫基、丙硫基、異丙硫基、丁硫基、異丁硫基、叔丁硫基等。
[0055] 如本文所用,"鹵代的"是指被氟、氯、溴或碘所取代。"鹵素"是指氟、氯、溴或碘。
[0056] 在瘧原蟲的基礎(chǔ)代謝研究中,發(fā)現(xiàn)瘧原蟲需消化宿主的血紅蛋白獲取營養(yǎng),血紅 蛋白在蟲體內(nèi)被降解為其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并釋放副產(chǎn)物血紅素。血紅素單體對蟲體生 物膜具有損傷作用,并可抑制多種酶活性,如蛋白水解酶等,但在正常生理條件下蟲體可通 過酶的作用使其聚合成不溶的、無毒的色素,自身可免受單體血紅素的毒害。因此抑制色素 的形成,可作為抗瘧藥物的作用靶點之一。
[0057] 略萘啶(pyronaridine,PYR)是我國創(chuàng)制的皰原蟲紅內(nèi)期無性體殺滅劑,亦對血 紅素有抑制作用,代號7351。其相應(yīng)藥物的化學(xué)名為2-甲氧基-7-氯-10-[3',5' -雙(吡咯 烷基-1-甲基)-4'_羥基-苯基]氨基苯并[b]l,5-萘啶,商品名為瘧乃停(malaridine), 分子式為:
[0058]
[0059] 咯萘啶在臨床上用于治療抗氯喹惡性瘧,腦型瘧及間日瘧。然而這類化合物與蛋 白質(zhì)的復(fù)合物能引起細胞表面的抗體表達,引起變態(tài)反應(yīng)的肝細胞毒性,因此,使其臨床應(yīng) 用受到限制。
[0060] 而本發(fā)明化合物在抗瘧的藥效上具有很高的活性,且與咯萘啶相比,這些化合物 對人體的毒性顯著降低。
[0061] 活性成分
[0062] 如本文所用,術(shù)語"本發(fā)明化合物"指式(A)所示的化合物。該術(shù)語還包括及式(A) 化合物的各種藥學(xué)上可接受的鹽。
[0063] 所述式(A)所示的化合物可以為式⑴化合物或式(II)化合物,其中各基團的定 義如前所述。
[0064]
[0065] 本發(fā)明所述"其藥學(xué)上可接受的鹽"是指式(A)所示的化合物與無機酸或有機酸 反應(yīng)形成的常規(guī)的鹽。例如,所述常規(guī)的鹽通過式(I)或(II)化合物與無機酸或有機酸 反應(yīng)制得。其中,所述無機酸可包括鹽酸、氫溴酸、硫酸、硝酸、胺基磺酸和磷酸等,以及所 述有機酸包括檸檬酸、酒石酸、乳酸、丙酮酸、乙酸、苯磺酸、對甲苯磺酸、甲磺酸、萘磺酸、乙 磺酸、萘二磺酸、馬來酸、蘋果酸、丙二酸、富馬酸、琥珀酸、丙酸、草酸、三氟乙酸、硬酯酸、撲 酸、羥基馬來酸、苯乙酸、苯甲酸、水楊酸、谷氨酸、抗壞血酸、對胺基苯磺酸、2-乙酰氧基苯 甲酸和羥乙磺酸等;或者式(I)或(II)化合物與丙酸、草酸、丙二酸、琥珀酸、富馬酸、馬來 酸、乳酸、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天冬氨酸或谷氨酸形成酯后再與無機堿形成的鈉鹽、鉀 鹽、鈣鹽、鋁鹽或銨鹽;或者式(I)或(II)化合物與有機堿形成的甲胺鹽、乙胺鹽或乙醇胺 鹽;或者式(I)或(II)化合物與賴氨酸、精氨酸、鳥氨酸形成酯后再與鹽酸、氫溴酸、氫氟 酸、硫酸、硝酸、磷酸形成的對應(yīng)的無機酸鹽或與甲酸、乙酸、苦味酸、甲磺酸和乙磺酸形成 的對應(yīng)的有機酸鹽。
[0066] 藥物組合物和施用方法
[0067] 由于本發(fā)明化合物對瘧原蟲具有優(yōu)異的抑制活性,因此本發(fā)明化合物及其藥學(xué)上 可接受的無機或有機鹽,以及含有本發(fā)明化合物為主要活性成分的藥物組合物可用于治療 瘧疾。
[0068] 本發(fā)明的藥物組合物包含安全有效量范圍內(nèi)的本發(fā)明化合物或其藥學(xué)上可接受 的鹽以及藥理上可以接受的賦形劑或載體。其中,"安全有效量"指的是:化合物的量足以 明顯改善病情,而不至于產(chǎn)生嚴重的副作用。
[0069] "藥學(xué)上可以接受的載體"指的是:一種或多種相容性固體或液體填料或凝膠物 質(zhì),它們適合于人使用,而且必須有足夠的純度和足夠低的毒性。"相容性"在此指的是組合 物中各組份能和本發(fā)明的化合物以及它們之間相互摻和,而不明顯降低化合物的藥效。藥 學(xué)上可以接受的載體部分例子有纖維素及其衍生物(如羧甲基纖維素鈉、乙基纖維素鈉、 纖維素乙酸酯等)、明膠、滑石、固體潤滑劑(如硬脂酸、硬脂酸鎂)、硫酸鈣、植物油(如豆 油、芝麻油、花生油、橄欖油等)、多元醇(如丙二醇、甘油、甘露醇、山梨醇等)、乳化劑(如 吐溫? )、潤濕劑(如十二烷基硫酸鈉)、著色劑、調(diào)味劑、穩(wěn)定劑、抗氧化劑、防腐劑、無熱原 水等。
[0070] 本發(fā)明化合物或藥物組合物的施用方式?jīng)]有特別限制,代表性的施用方式包括 (但并不限于):口服。用于口服給藥的固體劑型包括膠囊劑、片劑、丸劑、散劑和顆粒劑。 [0071] 使用藥物組合物時,是將安全有效量的本發(fā)明化合物適用于需要治療的哺乳動物 (如人),其中施用時劑量為藥學(xué)上認為的有效給藥劑量,對于60kg體重的人而言,日給藥 劑量通常為1~2000mg,優(yōu)選20~500mg。當然,具體劑量還應(yīng)考慮給藥途徑、病人健康狀 況等因素,這些都是熟練醫(yī)師技能范圍之內(nèi)的。
[0072] 制備方法
[0073] 下面更具體地描述本發(fā)明化合物的制備方法,但這些具體方法不對本發(fā)明構(gòu)成任 何限制。本發(fā)明化合物還可以任選將在本說明書中描述的或本領(lǐng)域已知的各種合成方法組 合起來而方便的制得,這樣的組合可由本發(fā)明所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容易的進行。
[0074] 本發(fā)明提供了式(I)所示化合物的制備方法,流程如下所示:
[0076] 在一優(yōu)選例中,所述方法包括步驟:
[0077] (a)在惰性溶劑(如正戊醇、甲苯,氯苯等)中,在堿(如碳酸鉀、碳酸銫,三乙胺, 吡啶等)存在下,在一定溫度(如回流)下,將5-氨基-2-甲氧基吡啶和化合物2反應(yīng)一 段時間,從而得到化合物3 ;
[0078] (b)在一定溫度(如回流)下,在惰性溶劑(如乙腈)中將化合物3和三氯氧磷反 應(yīng)一段時間,從而得到化合物4 ;
[0079] (c)在惰性溶劑(如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亞砜或者N-甲基吡硌烷酮等) 中,在一定溫度(如回流)下,將化合物4'和化合物4反應(yīng)一段時間,從而得到化合物5 ;
[0080] ⑷在惰性溶劑(如乙醇、甲醇,丙酮,二氯甲烷等)中,在一定溫度(如回流)下, 將化合物5與甲醛(例如多聚甲醛)和相應(yīng)的氨基化合物(HNRiig反應(yīng)一段時間,從而得 到化合物I ;
[0081] 在另一優(yōu)選例中,所述方法包括步驟:
[0082] (a)在正戊醇中,在碳酸鉀存在下,將5-氨基-2-甲氧基吡啶和化合物2混合,加 熱回流,反應(yīng)結(jié)束后,將反應(yīng)液進行蒸餾,殘留物冷卻后過濾,收集沉淀,用乙醇洗滌數(shù)次, 得到化合物3 ;
[0083] (b)將化合物3和三氯氧磷混合,加熱回流,反應(yīng)結(jié)束后,減壓蒸去三氯氧磷,殘液 倒入冰中,攪拌,用氨水中和到中性,放置,過濾,收集沉淀,用丙酮洗滌數(shù)次,干燥,用氯仿 重結(jié)晶,得到化合物4 ;
[0084] (c)在水和濃硫酸中,將化合物4'和化合物4加熱至沸騰,攪拌反應(yīng)至化合物4 反應(yīng)完全,趁熱過濾,沉淀用稀氨水洗滌,再用冷水洗滌,最后用乙醇洗滌,干燥得到化合物 5 ;
[0085] (d)在乙醇(優(yōu)選為95 %的乙醇)中,將化合物5和甲醛(例如多聚甲醛)及相 應(yīng)的二甲胺溶液回流加熱,反應(yīng)結(jié)束后,趁熱過濾,濾液放置冷卻,析出結(jié)晶,收集晶體,用 丙酮重結(jié)晶,得到化合物(I)。
[0086] 本發(fā)明提供了式(II)所示化合物的制備方法,流程如下所示:
[0088] 在一優(yōu)選例中,所述方法包括步驟:
[0089] (a)在惰性溶劑(如正戊醇、甲苯,氯苯等)中,在堿(如碳酸鉀、碳酸銫,三乙胺, 吡啶等)存在下,在一定溫度(如回流)下,將5-氨基-2-甲氧基吡啶和化合物2反應(yīng)一 段時間,得到化合物3;
[0090] (b)在一定溫度(如回流)下,在惰性溶劑(如乙腈等)中,將化合物3和三氯氧 磷反應(yīng)一段時間,得到化合物4 ;
[0091] (c)在惰性溶劑(如N,N_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亞砜或者N-甲基吡硌烷酮等) 中,在一定溫度(如回流)下,將化合物4'和化合物4進行反應(yīng),從而得到化合物5 ;
[0092] ⑷在惰性溶劑(如乙醇、甲醇,丙酮,二氯甲烷等)中,在一定溫度(如回流)下, 將化合物5與甲醛(例如多聚甲醛)和N,N-二甲胺進行反應(yīng)一段時間,從而得到化合物I ;
[0093] 在另一優(yōu)選例中,所述方法包括步驟:
[0094] (a)在正戊醇中,在碳酸鉀存在下,將5-氨基-2-甲氧基吡啶和化合物2混合,加 熱回流,反應(yīng)結(jié)束后,將反應(yīng)液進行蒸餾,殘液冷卻后過濾,收集沉淀,用乙醇洗滌數(shù)次,得 到化合物3 ;
[0095] (b)將化合物3和三氯氧磷混合,加熱回流,反應(yīng)結(jié)束后,減壓蒸去三氯氧磷,殘液 倒入冰中,攪拌,用氨水中和到中性,放置,過濾,收集沉淀,用丙酮洗滌數(shù)次,干燥,用氯仿 重結(jié)晶,得到化合物4 ;
[0096] (c)在水和濃硫酸中,將化合物4'和化合物4加熱至沸騰,攪拌反應(yīng)至化合物4 反應(yīng)完全,趁熱過濾,沉淀用稀氨水洗滌,再用冷水洗滌,最后用乙醇洗滌,干燥得到化合物 5 ;
[0097] (d)于乙醇(優(yōu)選為95 %的乙醇)中,將化合物5和甲醛溶液及N,N-二乙胺回流 加熱,反應(yīng)結(jié)束后,趁熱過濾,濾液放置冷卻,析出結(jié)晶,收集晶體,用丙酮重結(jié)晶,得到化合 物(II),
[0098] 上述制備反應(yīng)步驟均采用現(xiàn)有技術(shù)中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熟知的方法,對各個步驟的 反應(yīng)參數(shù)沒有特別限制。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最終預(yù)期的化合物,對上述反應(yīng) 式中涉及的各步驟反應(yīng)的反應(yīng)物、反應(yīng)條件等適當作出調(diào)整。
[0099] 本發(fā)明的主要優(yōu)點包括:
[0100] 1.提供一類可用于制備有效抗瘧藥物的新型化合物。
[0101] 2.該類藥物具有高抗瘧活性、低毒的優(yōu)點。
[0102] 3.發(fā)明人還提供了一種上述化合物的制備方法,該方法中,反應(yīng)收率更高。其中, 在由化合物4合成化合物5的步驟中,選用N,N_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亞砜或者N-甲基 吡硌烷酮作為反應(yīng)溶劑,反應(yīng)體系更均勻;另外,在合成最終產(chǎn)物的步驟中,采用多聚甲醛 (代替甲醛溶液)和乙醇溶液(代替水溶液),反應(yīng)體系更均一,且反應(yīng)更徹底。最終產(chǎn)物 收率可以從不到30%提高到50% - 80% (由化合物4制備終產(chǎn)物計算)。
[0103] 下面結(jié)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應(yīng)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 而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下列實施例中未注明具體條件的實驗方法,通常按照常規(guī)條 件,例如按照制造廠商所建議的條件。除非另外說明,否則百分比和份數(shù)按重量計算。
[0104] 制備例
[0105] 化合物 4 的制備方法參照文獻(Zheng, X-Y ;Xia, Y. ;Gao, F.-H. ;Chen, C. Acta Pharmaceut. Sin. 1979, 14, 736-7.)的方法得到。
[0106] 實施例1 :2-甲氧基-7-氯-10-(3' -氟-5' -N,N-二甲基胺次甲基-4' -羥基苯 基)胺基苯并[b]_l,5-萘啶的制備(化合物13)
[0107]
[0108] 首先取50毫升DMF(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和13毫升濃硫酸,再加入12. 9克 對氨基鄰氟苯酚及研細的27. 8克化合物4加熱至120°C,加以攪動,點板跟蹤至化合物4反 應(yīng)完全,趁熱過濾,沉淀用稀氨水洗滌,再用冷水洗滌,最后用少量95%乙醇洗滌,干燥得到 橘紅色結(jié)晶固體(化合物5c),重32克,收率91. 1%,熔點MejASr/H-NMlUCDlSO) S : 10. 06 (s, 1H, OH), 9. 68 (s, 1H, Ar-NH), 8. 24-6. 79 (m, 8H, Ar-H), 3. 97 (s, 3H, 0CH3) ;LC-MS: C19 H13ClFN302[M+l]+370. 48.
[0109] 將0. 003摩爾的化合物5c和0. 003摩爾的多聚甲醛及含有0. 004摩爾的 N,N-二甲基甲胺的10毫升無水乙醇回流加熱6小時,趁熱過濾,加入2毫升水,放置 冷卻,析出結(jié)晶,收集晶體,用丙酮重結(jié)晶,得到化合物13,0. 99克,收率60. 4 %,熔點 176.8-178.8 °C /H-NMlUCDlSO) S : 10.07 (s,lH,0H),9.05 (s,lH,Ar-NH) ,8. 21-6. 71 (m,7 H, Ar-H), 4. 09 (s, 3H, 0CH3), 3. 47 (s, 6H, N (CH3) 2), 3. 38 (s, 2H, Ar-CH2N) ;LC-MS: C22H20C1FN402 [M+l]+427. 87。
[0110] 實施例2 :2-甲氧基-7-氯-10-(3' -氟-5' -N,N-二甲基胺次甲基-4' -甲基苯 基)胺基苯并[b]_l,5-萘啶(化合物129)
[0111] 除了采用對氨基鄰氟甲苯代替對氨基鄰氟苯酚以外,按照實施例1中相似的合 成路線合成化合物2-甲氧基-7-氯_10_(3' -氟-5' -N,N-二甲基胺次甲基-4' -甲 基苯基)胺基苯并[b]_l,5-萘啶(化合物129),收率53. 4%,熔點169. 2-171. 3 °C, ^-NMR (CD3) 2S0) S : 10. 08 (s, 1H, 0H),9. 05 (s, 1H, Ar-NH),8. 21-6. 71 (m, 7H, Ar-H),4. 09 (s, 3H,0CH3),3. 47 (s,6H,N (CH3) 2),3. 38 (s,2H,Ar-CH2N)),2. 45 (s,3H,Ar-CH3)) ;LC-MS: C31H36C lN502[M+l] +546. 20。
[0112] 實施例3 :2-甲氧基-7-氯-10-(3' -氟-5' -N,N-二乙基胺次甲基-4' -羥苯 基)胺基苯并[b]_l,5-萘啶的制備(化合物113)
[0114] 除了采用二乙氨基代替二甲氨基以外,按照實施例1中相似的合成路線合成化 合物2-甲氧基-7-氯_10_(3' -氟-5' -N,N-二乙基胺次甲基-4' -羥苯基)胺基苯并 [b]-l,5-萘啶的制備(化合物 113),收率 60.4%,熔點 nS-nfC/H-NMlUCDlSO) S :1〇. 07 (s,1H,OH),9. 05 (s,1H,Ar-NH),8. 21-6. 71 (m,7H,Ar-H),4. 09 (s,3H,0CH3),3. 47 (m,4H,N (CH2CH3) 2),3. 38 (s,2H,Ar-CH2N) 1. 94 (t,6H,N (CH2CH3) 2) ;LC-MS: C24H24C1FN402 [M+l] +455. 18.
[0115] 實施例4 :2-甲氧基-7-氯-10-(3' -氟-5' -N,N-二甲基胺次甲基-4' -羥基苯 基)胺基苯并[b]_l,5-萘啶的制備(化合物13)
[0116] 按照實施例1中相似的合成方法,不同點在于,在由化合物4合成化合物5c的步 驟中,選用二甲基亞砜或者N-甲基吡硌烷酮代替N,N-二甲基甲酰胺作為反應(yīng)溶劑。結(jié)果 得到化合物13,收率在55% -65%。
[0117] 對比例1 :2_甲氧基-7-氯_10_(3' -氟-5' -N,N-二甲基胺次甲基-4' -羥苯 基)胺基苯并[b]_l,5-萘啶的制備(化合物13)
[0119] 首先取200毫升水溶液和13毫升濃硫酸,再加入12. 9克對氨基鄰氟苯酚及研 細的27. 8克化合物4加熱至沸騰,加以攪動,點板跟蹤至化合物4反應(yīng)完全,趁熱過濾, 沉淀用稀氨水洗滌,再用冷水洗滌,最后用少量95%乙醇洗滌,干燥得到橘紅色結(jié)晶固體 (化合物 5c),重 16. 1 克,收率 45. 7%,熔點 JdejdSr/H-NMlUCDlSO) S :l〇. 〇6(s, 1H ,OH), 9. 68 (s, 1H, Ar-NH), 8. 24-6. 79 (m, 8H, Ar-H), 3. 97 (s, 3H, 0CH3) ;LC-MS: C19H13C1FN302 [M+l]+370. 48.
[0120] 將0. 003摩爾的化合物5c和0. 006摩爾的甲醛溶液及含有0. 004摩爾的 N,N-二甲基甲胺的水溶液和10毫升95 %乙醇回流加熱6小時,趁熱過濾,濾液放置 冷卻,析出結(jié)晶,收集晶體,用丙酮重結(jié)晶,得到化合物I3,0. 43克,收率24. 68%,熔點 176.8-178.8 °C /H-NMlUCDlSO) S : 10.07 (s,lH,0H),9.05 (s,lH,Ar-NH) ,8. 21-6. 71 (m,6 H, Ar-H), 4. 09 (s, 3H, 0CH3), 3. 47 (s, 6H, N (CH3) 2), 3. 38 (s, 2H, Ar-CH2N) ;LC-MS: C22H20C1FN402 [M+l]+427. 87.
[0121] 可見,本發(fā)明的制備方法具有以下優(yōu)點:
[0122] 1.在由化合物4合成化合物5的步驟中,選用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亞砜或 者N-甲基吡硌烷酮作為反應(yīng)溶劑,反應(yīng)體系為均一溶液,反應(yīng)溫度可以提高到120°C,反應(yīng) 更加完全;
[0123] 2.在合成最終產(chǎn)物的步驟中,采用多聚甲醛(代替甲醛溶液)和二甲胺乙醇溶液 (代替二甲胺水溶液),反應(yīng)體系更均一,且反應(yīng)更徹底;
[0124] 3.這兩步反應(yīng)的收率可以從10%~30%提高到50%~70%。
[0125] 根據(jù)上述的合成方法制備表1所示的化合物。
[0126] 表1.部分式I~式II化合物的結(jié)構(gòu)
[0127]
19 OH N(CH2CH〇, CH ?N(CH〇,
110 OH CH2N{CH:!) 2 111 OH CH2N(CH3) 2 M2 OH CH2N(CH,) 2 113 OH CH?N(CH;) ?. 114 NH2 CH3 CH 2N(CH3)2 115 NH2 OCH、' CH 2N(CH,)2 116 NH-: F CH 2N(CH3)? 1!7 NH2 Cl CH ?N(CH3);> 118 NH3 Br CH 2N{CH,)2 119 MHa N〇2 CH 2N(CH,)2 120 NH, N(CH3)2 CH 2N(CH〇2 12] KH2: ,CN CH:?N(CH 3h 122 NH2 N(CH2(::H 士 CH2N(CHA
123 NH2 CH2N{CH,) 2 124 NH2 CH2N(CH 3)2 125 NH, CH?N{CH 3)2 126 NH2 CH2N{CH :!)2 127 C:Hh C:H3. CH 2N(CH,)2 128 CM:, OCH, CH 2N(CH〇2 12*-) CH F CH 2N(CH3), 130 CH3 Cl CH 2N(CH3b
[0129] 131 CH; Br CH ?N(CH〇, 132 CH' M〇2 CH 2N{CH:!)2 133 CFU N(CH3)2 CH 2N(CH3)2 H4 CH, CN CH 2N(CH,)2 135 CH, N(CH2CH.,) 2 CH?N(CH;)?.
136 CH3 CH2N(CH 3)2 n? ch-; ch2n(ch,)2 H8 CH> CH2N(CH 3)? 139 CH3 CH?N(CH 3);> 140 OCH3 CH3 CH 2N{CH,)2 14] OCH?, OC'H, CH 2N(CH,)2 142 OCH, F CH 2N(CH〇2 143 OCH3 Cl CH:?N(CH 3h 144 OCbh Br CH2N(CHA 145 OCH3 N〇2 CH 2N{CH,)2 146 OCH? N(CH;〇2 CH 2N(CH3)2 147 OCH3 CN CH ?N{CH3)2 148 OCIi3 N(CM2CH 1)2 CH2N{CH:!)2
149 OCH3 CH2N(CH,) 2 150 OCH, CH2N(CH〇 2 151 OCH3 CH2N(CH 3), 152 OCH3 CH2N(CH 3b
[0130] 153 NCH3 CH., CH,N(CH.〇2 154 NCH3 OCH, CH:N(CH 3)2 155 NCH F CH 2N(CH3)2 156 NCH, Cl CH 2N(CH.〇2 157 NCH;, Br CH ?N(CH3)2 158 NCH3 N02 CH 2N(CH?)2 1^9 NCHr, N(CH;,) 2 CH2N{CH:>) 2 160 NCHa CN CH 2N(CH3)2 16! NCI-13 N(CH,CH 3)?. CH,N(CH3) 2
162 NCH. CH>N(CH,)2 163 NCH.! CH2N(CH,) 2 164 NCH., CH2N(CH.〇2 165 NCH ; CH2N(CH?)2 111 OH CFh CH 2N(CH2CH,)2 112 OH OCFh CH 2N(CH2CH 飛)2 113 OH F CH 2N(CH2CH3)2 114 OH Cl CH 2N(CH2CH;〇2 115 OH Br CH 2N(CH2CH3h 116 OH N02 CH 2N(CH2CH3)2 117 OH N(CH:j2 CH 2N(CH2CH?)2 118 OH CN CH 2N(CH2CH3)2 119 OH N(CH;>CH3), CH 2N(CH2CH3)?
[0131] 1110 OH CH2N(CH2CH,) 2
1X11 OH CII2N(CIi 2CIIr,)2 1112 OH CH:>N(CH2CH,) 2 1113 OH CH2N(CH2CH,) 2 1114 NH CH3 CH 2N(CH2CH3)2 1115 NH , OCH, CH;,N(CH:>CH ,)2 1116 NHZ F GH2N(CH 2C_2 1117 NH2 U CH 2N(CH2CH3)2 1118 NH;2 Br CH 2N(CH,CH〇2 1119 NH: NO, CH 2N(CH2CH3)2 1120 NH2 N(CH3)2: CH2N(CH 2CH3)2: I!21 NH CN Cl I2N(CI I?CI i:;)2 1122 NH2 N(CH2CH 3)2 CH2N(CH2CH 3)2
1123 NH2 CH2N(CH 2CH.,)2 1124 NH2 CHaNCCHaCH^z 1125 NH2 CH2N(CH 2CH3)2 1126 N[l:_ C丨 I2N(Cli2Cn3)2 1127 OH, CH, CH 2N(CH?CH3)2 1128 OH3: OCH^ CH2N(CHaCH3)2 !I29 CH, F C[!,N(CH 2CH,)2 TT30 CFh Cl CH 2N(CH,CH:,)2 1131 CH3 Br Cn 2N(CII2CII?)2
[0132] 1132 CH, N〇2 CH,N(CH,CH,) 2 1133 CH3 胃:bhh CH2N(CH2CH3) 2 1134 CH3 CN CH 2N(CH2CH3)2 1135 CH, N(CH2CH 3)2 CH2N(CH2CH 3)2
1136 CH, CH,N(CH2CH; ;)2 1137 CH3 CH2N(CH 2CH;,)2 1138 CH3 CH2N(CH 2CH3)2 1139 CH:, CH2N(CH 2CH;,)2 1140 OC[h CH, CH.NCCH.CH;):, 1141 OCH? OCH3 CH 2N(CH2CH1)2 1142 OCH; F CH 2N(CH2CH?)2 1143 OCH:、 Cl CH 2N(CH2CH,)2 1144 OCHb Br CH,N(CH 2CH;02 1145 OCHg N02 (::H 2N(CH2CH,)2 1146 OCH3 N{CH,h CH 2N(CH2CH3)2 里 147 OCH3 CN CH 2N(CH2CH;,)2 1148 OC[h N(CH>CH;02 CH;>N(CH 2CH 00
1149 OCHg CH2N(CH 2CH3)2 1150 OCH3 CH2N(CH 2CH?)2 1151 OCH3 ch2n(ch2ch、)2 1152 OCH3 CH2N(CH 2CH;02 1153 NCH, Cbh CH?N(CH2CH,)?
[0133]
[0134] 部分式I~式II化合物的結(jié)構(gòu)表征:
[0135] 17 :m. p. 200-201 °C,LC-MS[M+1] : 466. 19, 4-匪1? (400MHz,CDC13) : 9. 05 (s,lH,Ar -NH),8. 48 (1H,d),8. 20-8. 15 (3H,m),7. 59 (1H,q),7. 06 (1H,d),6. 76 (2H,s,Ar-H),4. 03 ( 3H,s,0CH3),3. 52(2H,s,CH2),3. 30(12H,s,N(CH3)2) ;13C-NMR(100MHz,CDC13) :160. 61,154. 8 2, 149. 52, 148. 00, 143. 72, 134. 92, 129. 4, 124. 8, 123. 65, 122. 92, 119. 41, 106. 34, 59. 67, 4 9. 28.
[0136] 110 :m. p. 183-185 °C,LC-MS [M+l] : 492. 65, ^-NMR (400MHz, CDC13) : 9. 12 (s, 1H, A r-NH), 8. 50 (1H, d), 8. 26-8. 18 (3H, m), 7. 80 (1H, q), 7. 23 (1H, d), 6. 90 (2H, s, Ar-H), 4. 20 ( 3H, s, 0CH3), 3. 62 (2H, s, CH2), 3. 30 (6H, s, N (CH3) 2), 2. 51 (4H, m, CH2CH2), 1. 68 (4H, m, CH2CH2); 13C-NMR(100MHz, CDC13) : 162. 56, 155. 65, 149. 87, 149. 02, 145. 92, 135. 00, 129. 67, 126. 80, 122. 76, 121. 93, 117. 61, 106. 64, 59. 23, 19. 21.
[0137] 111 :m. p. 176-177 °C,LC-MS[M+1] : 507. 91,iH-NMR(400MHz, CDC13) :9. 05 (s, lH,Ar -NH), 8. 50 (1H, d), 8. 26-8. 18 (3H, m), 7. 80 (1H, q), 7. 23 (1H, d), 6. 90 (2H, s, Ar-H), 4. 20 (3H-,s, 0CH3), 3. 62 (2H, s, CH2), 3. 35 (6H, s, N (CH3) 2), 2. 51 (4H, m, CH2CH2CH2) ,1-68 (4H, m, CH2CH2C H2), 1. 52(2H,m, CH2CH2CH2) ;13C-NMR(100MHz,CDC13) :162. 56, 155. 65, 149. 87, 149. 02, 145. 92, 135. 00, 129. 67, 126. 80, 122. 76, 121. 93, 117. 61, 106. 64, 59. 23, 19. 21.
[0138] 123 :m. p. 185-187 °C , LC-MS [M+l] : 494. 00,'H-NMR (400MHz, CDC13): 9. 2 5 (s, 1H, Ar-NH) , 8. 56 (1H, d) , 8. 29-8. 20 (3H, m) , 7. 96 (1H, q) , 7. 53 (1H, d ),7. 21 (2H, s) , 6. 92 (2H, s, Ar-H) , 4. 06 (3H, s, 0CH3) , 3. 68 (2H, s, CH2) , 3. 38 ( 6H, s, N(CH3) 2) , 2. 56 (4H, m, CH2CH2) , 1. 72 (4H, m, CH2CH2) ; 13C_NMR (100MHz, CD Cl3) : 162. 56, 155. 65, 149. 87, 149. 02, 145. 92, 135. 00, 129. 67, 126. 80, 122. 76, 121. 93, 117. 61, 106. 64, 59. 23, 19. 20.
[0139] I24:m. p. 190-191 °C,LC-MS[M+1] :509. 03, 匪R(400MHz, CDC13) :9. 15(s ,1H, Ar-NH), 8. 52 (1H, d), 8. 27-8. 10 (3H, m), 7. 89 (1H, q), 7. 28 (1H, d), 7. 21 (2H, s), 6. 92 (2H, s, Ar-H), 4. 21 (3H, s, 0CH3), 3. 63 (2H, s, CH2), 3. 38 (6H, s, N(CH3) 2), 2. 55(4 H, m, CH2CH2CH2), 1. 69 (4H, m, CH2CH2CH2), 1. 58 (2H, m, CH2CH2CH2) ;13C-NMR(100MHz, CD Cl3) : 161. 56, 157. 67, 150. 79, 149. 56, 146. 98, 135. 04, 129. 78, 128. 80, 122. 76, 122. 13, 118. 61, 106. 64, 59. 34, 19. 30.
[0140] 117 : m. p. 205-207 °C ,LC-MS[M+1]:522.32, 'H-NMR (40 0MHz , C DC13):9.08(s,1H, Ar-NH) ,8.48(lH,d),8.2〇-8.15(3H,m),7.59(lH,q) ,7. 06(1H, d), 6. 76(2H, s, Ar-H), 4. 03(3H, s, 0CH3), 3. 52(2H, s, CH2), 3. 3 0 (8H, m, N (CH2CH3) 2),1.87(12H,t,N (CH2CH3) 2) ; 13C-NMR (1 0 OMHz , CD Cl3) : 160. 61, 154. 82, 149. 52, 148. 00, 143. 72, 134. 92, 129. 4, 124. 8, 123. 65, 122. 92, 119. 41, 106. 34, 59. 67, 49. 28, 24. 37.
[0141] 1110 :m. p. 190-191 °C,LC-MS[M+1] : 548. 82, iH-NMR (400MHz, CDC13) : 9. 12 (s, lH,Ar -NH), 8. 50 (1H, d), 8. 26-8. 18 (3H, m), 7. 80 (1H, q), 7. 23 (1H, d), 6. 90 (2H, s, Ar-H), 4. 20 (3H-,s, 0CH3), 3. 62 (2H, s, CH2), 3. 30 (8H, m, N(CH2CH3)2), 2. 51 (4H, m, CH2CH2), 1. 87 (12H, t, N(CH2 CH3)2), 1. 68(4H,m, CH2CH2) ;13C-匪R(100MHz, CDC13) : 162. 56, 155. 65, 149. 87, 149. 02, 145. 92, 135. 00, 129. 67, 126. 80, 122. 76, 121. 93, 117. 61, 106. 64, 59. 23, 25. 67, 19. 21.
[0142] 1111 :m. p. 178-179 °C,LC-MS[M+1] :564. 12, iH-NMRGOOMHz, CDC13) :9. 05(s, 1H, A r-NH), 8. 50 (1H, d), 8. 26-8. 18 (3H, m), 7. 80 (1H, q), 7. 23 (1H, d), 6. 90 (2H, s, Ar-H), 4. 20 ( 3H, s, 0CH3), 3. 62 (2H, s, CH2), 3. 35 (8H, m, N (CH2CH3) 2), 2. 51 (4H, m, CH2CH2CH2), L 87 (12H, t, N (CH2CH3)2), 1. 68 (4H, m, CH2CH2CH2), 1. 52 (2H, m, CH2CH2CH2) ;13C-NMR(100MHz, CDC13) : 162. 56, 155. 65, 149. 87, 149. 02, 145. 92, 135. 00, 129. 67, 126. 80, 122. 76, 121. 93, 117. 61, 106. 64, 59. 23, 26. 71, 19. 21.
[0143] II23:m. p. 190-191 °C,LC-MS[M+1] :550. 0, 匪R(400MHz, CDC13) :9. 25( s, 1H, Ar-NH), 8. 56 (1H, d), 8. 29-8. 20 (3H, m), 7. 96 (1H, q), 7. 53 (1H, d), 7. 21 (2H, s ),6. 92 (2H, s, Ar-H), 4. 06 (3H, s, 0CH3) ,3.68 (2H, s, CH2) ,3.35 (8H, m, N (CH2CH3) 2), 2 .56 (4H, m, CH2CH2), 1. 87(12H, t, N (CH2CH3) 2), 1. 72 (4H, m, CH2CH2) ;13C-NMR (100MHz, CD Cl3) : 162. 56, 155. 65, 149. 87, 149. 02, 145. 92, 135. 00, 129. 67, 126. 80, 122. 76, 121. 93, 117. 61, 106. 64, 59. 23, 24. 71, 19. 20.
[0144] II24:m. p. 193-194°C,LC-MS[M+1] :565. 03, iH-NMRGOOMHz, CDC13) :9. 15(s, 1H, Ar -NH), 8. 52 (1H, d), 8. 27-8. 10 (3H, m), 7. 89 (1H, q), 7. 28 (1H, d), 7. 21 (2H, s), 6. 92 (2H, s, Ar -H),4. 21 (3H, s, 0CH3),3. 63 (2H, s, CH2),3. 35 (8H, m, N (CH2CH3) 2),2. 55 (4H, m, CH2CH2CH2),1. 8 7(12H,t,N(CH2CH3)2),1.69(4H,m,CH 2CH2CH2),1.58(2H,m,CH2CH 2CH2) ;13C-匪R(100MHz,CD Cl3) : 161. 56, 157. 67, 150. 79, 149. 56, 146. 98, 135. 04, 129. 78, 128. 80, 122. 76, 122. 13, 11 8. 61, 106. 64, 59. 34, 25. 32, 19. 30.
[0145] 測試例
[0146] 實施例5 :體外活性測試
[0147] -、體外抗瘧原蟲活性的測定是用經(jīng)過改進的半自動化稀釋技術(shù)等來實現(xiàn)的,可 參見1976年Trager和Jensen的建立的惡性瘧原蟲體外連續(xù)培養(yǎng)方法。
[0148] 惡性瘧原蟲主要在含有人的紅細胞的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選取對氯喹敏感的惡性瘧原 蟲和具有氯喹抗性的惡性瘧原蟲用于藥物活性的測試,氯喹二磷酸( CQ),PYR和待測化合 物(本發(fā)明實施例所制備的化合物)的溶液是用超純水和DMS0進行配置。藥物溶液用培 養(yǎng)基稀釋,然后加入到已經(jīng)接種的培養(yǎng)基中(1 %瘧原蟲和1 %血細胞),在37°C的條件下在 96孔板上培養(yǎng)24h。不同濃度藥物對瘧原蟲生長的抑制活性結(jié)果是通過比較在同一板上加 入了藥物和沒有加入藥物的培養(yǎng)基。對50%瘧原蟲生長抑制的濃度(IC 5。)是通過藥物濃度 /反應(yīng)曲線計算得到的,土表示幾個獨立實驗的標準偏差。DMS0的濃度一直不超過0. 1%, 同時也不抑制瘧原蟲的生長。
[0149] 二、處于分裂期的人腎部的上腺細胞被用于評估藥物對真核宿主細胞的細胞毒 性。
[0150] 24h之后,將其洗脫下來并與被稀釋為原濃度1/2的標準培養(yǎng)基(RPMI培養(yǎng)基 +5%牛血清),然后在含5% C02的空氣中培養(yǎng)5天。DMS0在培養(yǎng)基中的濃度保持在0. 1% 以下,未作處理的培養(yǎng)基作為對照組根據(jù)制造商附帶的儀器使用說明,通過MTTkg色法測 定藥物對細胞的毒性,以在540nm條件下加入藥物的培養(yǎng)基與空白對照組未加藥物的培養(yǎng) 基對光波的吸收值百分數(shù)來表示。IC 5。值是通過濃度一一響應(yīng)曲線獲得的,土表示幾個獨 立實驗的標準偏差。結(jié)果如表2所示。
[0151] 表2部分化合物體外抗瘧疾活性及細胞毒性
[0152]
[0153] 表中:F32表示對氯喹敏感的惡性瘧原蟲;FcC和K1 (CQR)表示具有氯喹抗性的惡 性瘧原蟲。
[0154] 結(jié)果表明:本發(fā)明制備的化合物(例如化合物II、16、17或化合物III)對氯喹敏 感的惡性瘧原蟲或具有氯喹抗性的惡性瘧原蟲都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時對正常的人腎 部的上腺細胞毒性都很低。
[0155] 實施例6 :對血紅素形成的抑制
[0156] 對血紅素形成的抑制的測定參見Egan等在雜志(Experimental 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2000, 96(8) : 243-248.)所報道的方法,藥物與血紅素的結(jié)合紫外吸光度的 測試方法:
[0157] 具體步驟包括:
[0158] 1、醋酸--醋酸鈉緩沖液(PH = 4. 5):醋酸鈉18g,加冰醋酸9. 8mL,加水稀釋至 1000mL 既得;
[0159] 2、標準血紅素(hemin)溶液:分子量651. 96g/mol,配置濃度為0. 625mmol/L10mL。
[0160] 稱取4. 08mg hemin,用0. 4mL lmol/L NaOH溶解,再用去離子水稀釋定容至10mL ;
[0161] 3、藥物儲備液的配置:用DMS0配制溶度為0. 5mmol/L,逐級稀釋;
[0162] 4、Epp管中加入PH = 4. 5的緩沖液500 y L,標準hemin溶液50 y L,各個藥物儲 備液的50 y L。對照管中藥物儲備液用同體積的DMS0代替(每個藥物3個樣),然后放入 37°C恒溫箱中培養(yǎng)48h ;
[0163] 5、10000轉(zhuǎn)離心15min,棄上清液。加入2. 5 %的十二烷基磺酸鈉(SDS),洗滌各管 沉淀,離心除去上清液,經(jīng)過3次洗滌后,上清液呈無色,而SDS不溶解的沉淀即為hemin ;
[0164] 6、用 2. 5% 的 SDS 230 y L 和 2. 5mol/L NaOH 20 y L 混合溶液溶解剩余的 hemin。 其含量用分光光度計測定吸光度(A400值)。
[0165] 抑制率%= (1.00-化合物的吸光度)/1. 00X100%
[0166] 結(jié)果用部分藥物對血紅素(Hemin)形成的吸光度進行表示,吸光度越小,抑制率 越高,各個化合物的吸光度見圖1。
[0167] 結(jié)果表明:本發(fā)明化合物體外抗瘧疾活性與血紅素抑制的實驗結(jié)果一致,血紅素 抑制率高的化合物抗瘧效果較高,如化合物II、16、17和化合物III。
[0168] 實施例7:體內(nèi)活性測試
[0169] 為了進一步測試本發(fā)明化合物的體內(nèi)活性效果,選取了化合物17和化合物III進 行了如下測試。
[0170] 1?種源:鼠癥plasmodius berghei ANKA株。液氮保存,經(jīng)小鼠(體重20±2g, 動物來源:中科院斯萊克動物中心;種源:ANKA)體內(nèi)血傳保種,每鼠腹腔注射(ip)0. 2ml/ 只,含IX 107感染紅細胞數(shù)。
[0171] 2.療效:考察受試化合物對小鼠紅內(nèi)期瘧原蟲的抑制作用時,采用1948年P(guān)eter 提出的"4天抑制實驗法",設(shè)實驗組及陽性對照組。
[0172] 初篩時,按抗瘧藥的金標準(氯喹,作為陽性對照)來設(shè)計,大約分成高中低3組 劑量組。每組3-5只小鼠。接種完4時后,按體重采用灌胃給予首劑,此時標記為d0,以后 連續(xù)3天給藥(dl-d3),d4全部實驗小鼠采用尾靜脈涂片,經(jīng)無水甲醇固定后,用吉氏染色 液染色,晾干后,油鏡鏡檢紅細胞的感染率,以此判斷化合物是否有效。
[0173] 判斷公式如下:
[0174] 減蟲率% =(空白對照組的感染率-試驗組的感染率)/空白對照組的感染 率 X100%
[0175] 對待測化合物的減蟲率要達到大于90 %,表示有效,才有進一步復(fù)篩的可能性。測 試結(jié)果如表3所不。
[0176] 表 3
[0177]
[0178] 表3中,〃 x土SD 〃中,x表示千個紅細胞有的瘧原蟲的數(shù)目,SD為標準方差;減蟲率 (%)彡95是表示減蟲率在95 %~100 %之間。-表示為0。
[0179] 結(jié)果表示:化合物17和III在小鼠體內(nèi)具有很好的抗瘧效果。
[0180] 其中,化合物17(1. 25mg/kg)4天治療小鼠體內(nèi)瘧原蟲的顯微鏡圖片如圖2所示。 圖中,紅細胞上染呈藍色是出現(xiàn)的瘧原蟲。可見化合物17的治療效果很好,紅細胞上染呈 藍色之處很少,也顯示了其減蟲率很高。
[0181 ] 在本發(fā)明提及的所有文獻都在本申請中引用作為參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獻被單獨 引用作為參考那樣。此外應(yīng)理解,在閱讀了本發(fā)明的上述講授內(nèi)容之后,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可 以對本發(fā)明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quán)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 圍。
【主權(quán)項】
1. 一種式(A)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藥學(xué)上可接受的鹽,其特征在于, 式中,Y為N,N-二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胺基甲基; Xi選自下組菊基、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面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直鏈或支 鏈的C1-C4烷氧基、面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氧基、直鏈或支鏈的C1-C4燒硫基、面代的直 鏈或支鏈的C1-C4燒硫基、NR此;其中,R 1和R 2各自獨立地為氨、直鏈或支鏈的C 1-C4烷基, 或Ri、Rz和與它們相連的氮原子共同形成選自下組的環(huán):郵咯、四氨化咯、化晚、嗎嘟、贓晚 和贓嗦,且所述環(huán)任選地被選自下組的基團所取代: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 Xz選自下組:氨、面素、徑基、硝基、氯基、S氣甲橫酸醋基、直鏈或支鏈的C 1-C4烷基、直 鏈或支鏈的C1-C4烷氧基、硫代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氧基、面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 面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氧基、簇基、醋基C 1-C4烷基; 或Xz為NRiRz,其中,Ri和R2各自獨立地為氨、直鏈或支鏈的C 1-C4烷基;或R 1、Rz和與 它們相連的氮原子共同形成選自下組的環(huán):郵咯、四氨化咯、化晚、嗎嘟、贓晚和贓嗦,且所 述環(huán)任選地被選自下組的基團所取代: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2. 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藥學(xué)上可接受的鹽,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選自 結(jié)構(gòu)如式I或式II所示的化合物:式中,Xi、Xz定義同權(quán)利要求1。3. 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藥學(xué)上可接受的鹽,其特征在于,X 1選自下組: 徑基、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直鏈或支鏈的C 1-C4烷氧基、NR此;其中,R 1和R 2各自獨立 地為氨、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4. 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藥學(xué)上可接受的鹽,其特征在于,X 2選自下組: 面素、硝基、氯基、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氧基;或X 2為NR此,其中, Ri和R2各自獨立地為直鏈或支鏈的C 1-C4烷基或R 1、Rz和與它們相連的氮原子共同形成選 自下組的環(huán):化咯、四氨化咯、化晚、嗎嘟、贓晚和贓嗦,且所述環(huán)任選地被選自下組的基團 所取代: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5. -種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權(quán)利要求1 -4任一項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藥學(xué) 上可接受的鹽;W及藥學(xué)上可接受的載體。6. 如權(quán)利要求1 - 4任一項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藥學(xué)上可接受的鹽或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 的藥物組合物在用于制備抗追藥物中的應(yīng)用。7. -種結(jié)構(gòu)如式(I)或式(II)所示化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1) 所述方法包括步驟:(a)在惰性溶劑中,在堿存在下,將5-氨基-2-甲氧基化晚和化合物2進行反應(yīng),從而 得到化合物3 ; 化)在惰性溶劑中,將化合物3和=氯氧憐進行反應(yīng),從而得到化合物4 ; (C)在惰性溶劑中,將化合物4'和化合物4進行反應(yīng),從而得到化合物5; (Id)在惰性溶劑中,將化合物5與多聚甲醒和二甲胺進行反應(yīng),從而得到化合物I ; 或 (2) 所述方法包括步驟:(a)在惰性溶劑中,在堿存在下,將5-氨基-2-甲氧基化晚和化合物2進行反應(yīng),從而 得到化合物3 ; (b)在惰性溶劑中,將化合物3和=氯氧憐進行反應(yīng),從而得到化合物4 ; (C)在惰性溶劑中,將化合物4'和化合物4進行反應(yīng),從而得到化合物5; (2d)在惰性溶劑中,將化合物5與多聚甲醒和二乙胺進行反應(yīng),從而得到化合物II ; 上述各式中, Xi選自下組:徑基、直鏈或支鏈的C 1-C4烷基、面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 1-C4烷基、直鏈或 支鏈的C1-C4烷氧基、面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 1-C4烷氧基、直鏈或支鏈的C 1-C4燒硫基、面代 的直鏈或支鏈的C1-C4燒硫基、NR術(shù)2;其中,R 1和R 2各自獨立地為氨、直鏈或支鏈的C 1-C4燒 基;或Ri、R2和與它們相連的氮原子共同形成選自下組的環(huán):郵咯、四氨化咯、化晚、嗎嘟、贓 晚和贓嗦,且所述環(huán)任選地被選自下組的基團所取代: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 Xz選自下組:氨、面素、徑基、硝基、氯基、S氣甲橫酸醋基、直鏈或支鏈的C 1-C4烷基、直 鏈或支鏈的C1-C4烷氧基、硫代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氧基、面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 面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氧基、簇基、醋基C 1-C4烷基; 或Xz為NRiRz,其中,R郝Rz各自獨立地為氨、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或Ri、Rz和與 它們相連的氮原子共同形成選自下組的環(huán):郵咯、四氨化咯、化晚、嗎嘟、贓晚和贓嗦,且所 述環(huán)任選地被選自下組的基團所取代: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8. -種體外抑制追原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驟:在感染有追原蟲的細胞培養(yǎng) 體系中,添加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藥學(xué)上可接受的鹽或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藥 物組合物進行培養(yǎng),從而抑制追原蟲的生長或增殖。9. 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的施用濃度為0. 001-100 y M。10. -種中間體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結(jié)構(gòu)如式5所示,其中,Xi選自下組:徑基、直鏈或支鏈的C 1-C4烷基、面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 1-C4烷基、直 鏈或支鏈的C1-C4烷氧基、面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氧基、直鏈或支鏈的C1-C4燒硫基、面 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1-C4燒硫基、NR此;其中,R 1和R 2各自獨立地為氨、直鏈或支鏈的C 1-C4 烷基,或Ri、R2和與它們相連的氮原子共同形成選自下組的環(huán):郵咯、四氨化咯、化晚、嗎嘟、 贓晚和贓嗦,且所述環(huán)任選地被選自下組的基團所取代: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 Xz選自下組:氨、面素、徑基、硝基、氯基、立氣甲橫酸醋基、直鏈或支鏈的C 1-C4烷基、直 鏈或支鏈的C1-C4烷氧基、硫代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氧基、面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 面代的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氧基、簇基、醋基C 1-C4烷基; 或Xz為NRiRz,其中,R郝Rz各自獨立地為氨、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或Ri、Rz和與 它們相連的氮原子共同形成選自下組的環(huán):郵咯、四氨化咯、化晚、嗎嘟、贓晚和贓嗦,且所 述環(huán)任選地被選自下組的基團所取代:直鏈或支鏈的C1-C4烷基。
【文檔編號】A61K31/496GK106032379SQ201510115221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5年3月16日
【發(fā)明人】段李平, 姚俊敏, 李石柱, 高福, 陶奕
【申請人】中國疾病預(yù)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yù)防控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