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在具有安全支撐的輪輞上安裝輪胎的方法和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車輪輪輞和安全支撐上安裝輪胎的方法,該安全支撐用于在輪胎泄壓情況下支撐該輪胎,本發(fā)明還涉及實現(xiàn)該方法的安裝裝置。
在
圖1中,已知利用具有裝配總成形式的支撐的車輪輪輞,該支撐能夠在該充氣壓力降低或為零時,以良好的狀態(tài)行駛,從子午截面看,輪輞10的至少一個輪輞座軸向朝向外邊傾斜。例如國際專利申請WO-A-01/08905描述了一種這樣的輪輞10,它還能夠與一個與該輪輞10分別單獨制造并安裝于其上的輪圈一起構成一個車輪。
圖1中的該輪輞10具有兩個截頭圓錐形的輪輞座13′和13″,分別具有不相等的直徑D′A和D″A,該截錐形輪輞座的直徑可以理解為是其最大環(huán)形邊緣的直徑。
兩個輪輞座13′和13″的母線向外傾斜,其軸向內邊緣的直徑D′A和D″A分別大于其軸向外邊緣的直徑D′B和D″B,兩個輪輞座13′和13″軸向向外延伸出小高度的突出15′和15″。
第一輪輞座13′,通常用于安裝在安裝有本發(fā)明總成的車輛的外邊,軸向延伸一個相對該軸向傾斜一個角度α的截錐形的部分17,該截錐部分17的軸向內邊緣也是在該車輛軸向外邊的輪輞10的支撐面11的邊緣。
該支撐面11具有兩個被一環(huán)形槽110隔開的接觸區(qū)域111和112。該支撐面11的直徑為DN。軸向最靠近第二輪輞座13″(通常安裝在車輛的里邊)的接觸區(qū)域112,在其最靠近第二輪輞座13″的邊緣提供有形成一個止擋的定位突出物16。該止擋用于防止安裝在支撐面11上的支撐S軸向向內移動。
第二輪輞座13″軸向向內伸出一個小高度h(約3至4mm)的突脊14,該突脊14與止擋16一起形成一個安裝槽12,該安裝槽12用于定位將安裝在第二輪輞座13″上的第二胎邊。
圖1所示的用橡膠材料制造的支撐S,在這個實施例中具有上大大地小于支撐面11的軸向寬度的L的軸向寬度1,在圖中的實施例里,該1等于0.5L。該安全支撐S的寬度,特別是在具有環(huán)向槽110時的情況下,必須大于該槽的寬度l1。可以注意到該支撐S的小軸向寬度,該支撐面11的第一部分111只是用于安裝和移動該支撐S。
輪輞10的支撐面11在接觸區(qū)域112的徑向上表面提供有一個環(huán)形槽115,從子午截面看,該槽是約4.5mm半徑的半圓形,即大致與一個突出15′或15″的高度數(shù)值相同。
支撐S的徑向內表面提供有一系列在一個相同的圓環(huán)上均勻間隔的圓形突出物30,用于與在接觸表面112上的槽115配合,防止在工作中支撐S朝向第一輪輞座13′的任何軸向移動。
每個突出物30可以具有與該支撐S相同的材料,并且可以被加強,也可以不被加強。優(yōu)選地,這些突出物30可以軸向位于該支撐S徑向內表面最接近該輪輞座13′的邊緣與該表面的中央之間。每個突出物30的中軸線也是該槽115的中軸線,它與在該車輛外邊的接觸區(qū)域112的邊緣之間的軸向距離Vx在該支撐S的軸向寬度的0.1和0.2倍之間,由此獲得了在該區(qū)域112上該支撐S的較好的定心。
法國專利FR-A-2 720 977描述了一種用于在這樣的輪輞上安裝輪胎和可移動安全支撐的方法,該方法具有下述步驟。
第二輪胎胎邊放在輪輞上該第一輪輞座邊上,然后第二胎邊軸向滑過支撐表面,使其進入安裝槽。支撐設置在該輪輞上,然后第一輪胎胎邊安裝到第一輪輞座上。隨后進行第二胎邊的牽拉步驟,包括從槽中牽拉,使其支承在第二輪輞座的突脊的軸向外邊。最后第二胎邊被安裝在第二輪輞座上。
為了進行該牽拉步驟,可以用桿形工具手工工作,使該第二胎邊逐漸拉出該安裝槽。
另外,可以使用在歐洲專利EP-A-1 008 467中描述的一種自動安裝方法,第一步使用一個指狀插入物在第二胎邊和第二輪輞座的軸向內突脊之間形成一個局部間隔,第二步通過在該局部間隔中插入一個抓鉤,使其在該第二胎邊的內表面上占據(jù)一個接觸位置,第三步轉動在該接觸位置的該抓鉤,使其將該第二胎邊帶入該第二胎邊徑向和軸向的局部牽拉位置,然后第四步拉動該第二胎邊繞過整個輪胎的圓周。
如該文獻的圖2中所見,上述第二步包括繞在位于該槽徑向外邊的第一轉軸轉動該抓鉤,這樣該抓鉤占據(jù)該接觸位置,并且該第三步包括在接觸位置的該抓鉤在與該抓鉤連接的控制裝置作用下轉動,該轉動方式為該后者繞位于該槽徑向里邊的第二固定轉軸轉動。
這個第三部用與該抓鉤不同的工具進行,它一方面在借助該第一轉軸鉸接該抓鉤,另一方面借助該第二轉軸鉸接一個固定支撐物,這個工具在第二轉軸上借助控制裝置被轉動。
歐洲專利EP-A-1 048 496描述的一種安裝的方法和裝置,其中通過給第一胎邊施加一個軸向壓力,該第一胎邊和安全支撐同時固定在輪輞上,第一胎邊與支撐的相鄰表面接觸,用于施加軸向力的工具是一個自由旋動的滾子,在輪輞旋動中到達該位置,它還驅動輪胎和支撐旋動。
在該支撐固定在該輪輞支撐表面上的情況下,該方法最重要的是該支撐與該第一胎邊接觸或靠得很近,同時,在“較輕”支撐的情況下,在安裝狀態(tài)下,該支撐與每個胎邊的內表面離開一個相當距離,例如約10cm。在輪輞上安裝具有支撐的輪胎時,經(jīng)驗所知,在支撐在輪輞支撐面上定位時,第一胎邊不能真正跟隨支撐的移動。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車輪輪輞上的安裝方法,一方面一個輪胎具有分別安裝在第一和第二輪輞座上的第一胎邊和第二胎邊,另一方面一個安全支撐在該輪胎內部空間中,安裝在該輪輞的支撐表面上,使其在輪胎內壓降低的情況下支撐該輪胎的胎面,該第一和第二輪輞座的每一個軸向向外延伸出一個突出,至少一個輪輞座的軸向內邊緣形成一個直徑大于該輪輞座軸向外邊緣形成的圓弧直徑的圓,該第一輪輞座軸向連接該支撐表面的里邊,該表面借助一個安裝槽與該第二輪輞座連接,該方法具有如下步驟(a)把在其內部空間具有支撐的輪胎送到輪輞處,在第一輪輞座上提供第二胎邊,然后
(b)該第二胎邊軸向滑過該支撐表面,使其進入該安裝槽,該支撐部分位于該支撐表面上,并且該第一輪胎胎邊在該第一輪輞座外邊,然后(c)該支撐完全固定在該支撐面上,然后(d)該第一輪胎胎邊安裝在該第一輪輞座上,然后(e)從該槽中牽拉該第二胎邊,使其到達該第二輪輞座突出的軸向外邊,然后,(f)該第二胎邊安裝在該第二輪輞座上,其中該牽拉步驟(e)的實現(xiàn),使得可以通過自動和大規(guī)模安裝提供有任何形式的安全支撐的輪胎,不論該安全支撐尺寸如何,也不論該安全支撐在該車輪輪輞上的安裝方式如何。
為此,本發(fā)明的安裝方法是,在進行步驟(b)前,把用于牽拉該第二胎邊的裝置放置在該槽的底部,并且為了進行步驟(e),通過圍繞在所述輪輞徑向里邊的軸轉動所述牽拉裝置,使得所述第二胎邊被引導向所述槽以及所述第二輪輞座的軸向外邊。
應注意,在該槽底部的該牽拉裝置的初始位置,使其不必為了允許牽拉該第二胎邊的一個抓鉤插入,而形成一個在該第二胎邊和該第二輪輞座軸向里邊之間的局部間隔(例如EP-A-1 008 467中描述的由指狀插入物形成的間隔)。
還應注意,該初始位置允許牽拉該第二胎邊而不會對其有任何形式的破壞。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特征,為了進行該步驟(e),繞該輪輞的整個圓周,該輪輞、輪胎和支撐一起繞該輪輞的旋轉軸線轉動。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特征(i)在進行步驟(c)之前,該第一胎邊放置在該第一輪輞座的徑向外邊,同時用于將該支撐推動到該第一輪輞座上面的裝置被導入,并且(ii)為了進行該步驟(c),該推動裝置放置在徑向里邊,使其通過該支撐面在該第二輪輞座的方向上逐漸推動該支撐,同時該第一胎邊保持在該輪輞的第一輪輞座徑向和軸向外邊,該輪輞、該輪胎和該支撐都繞該輪輞的旋轉軸線轉動。
應注意,該操作(i)允許穩(wěn)定地控制該支撐定位的狀態(tài)。
還應注意,該第一胎邊的位置在操作(ii)中避免了它與該支撐頂部之間的任何接觸。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特征,在操作(i)之前,一個牽拉該第二胎邊的軸向力施加給該輪胎的側壁,使得該第一胎邊軸向靠近該支撐的外表面,并在該第一胎邊和該支撐橫向鄰近的邊緣之間形成一個局部間隔,該間隔大到能夠徑向向外移動該第一胎邊。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式,該安裝方法包括,在進行步驟(a)至(f)時,使具有該支撐和輪胎的輪輞的旋轉軸線保持在重力方向上。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進行上述安裝方法的裝置,該裝置具有接納有該輪胎和支撐的車輪并驅動其繞轉軸轉動的接收裝置,和用抓鉤裝置將該第二胎邊從該安裝槽中拉出的牽拉裝置,并且還具有一個杠桿,鉸接在一個固定轉軸上,并用于借助一個控制該杠桿的裝置繞該固定轉軸轉動該抓鉤,它還能自動而有效地安裝在大量制造的有安全支撐的輪胎上,而不論該支撐的形式如何。
為此,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種裝置使該抓鉤形成于該杠桿上。
可以注意到,該抓鉤和杠桿是整體結構,以便于牽拉該第二胎邊操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該控制裝置具有一個千斤頂,其軸與該杠桿鉸接,該千斤頂行程的改變繞該固定軸線轉動該抓鉤。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特征,該抓鉤是彎曲的,使其適應該安裝槽底部的輪廓。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特征,適應該第二胎邊的輪廓的“U”形凹槽形成于該杠桿上該抓鉤和該固定軸線之間。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特征,該安裝裝置具有用于在相對該輪輞的軸向和徑向上對該牽拉裝置和控制裝置進行定位的裝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特征,該裝置包括一個抓持指形部件,其自由端具有使其能夠抓住所述第一胎邊的彎曲,一個用于對安裝在與所述抓持指形部件的所述端部的彎曲處相對側的支撐施加推動的推動裝置,所述指形部件與控制其移動的控制裝置連接,該控制裝置一方面在相對所述輪輞的徑向方向控制其移動,使其能夠徑向向外移動所述第一胎邊,而另一方面在相對所述輪輞軸向方向控制其移動,使得所述推動裝置推動位于所述輪輞上的支撐,面對所述彎曲的指形部件一側形成一條在這個推動移動中用于所述第一胎邊的傾斜滑道。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在所述抓持指形部件上,在與所述端部相對、且安裝有所述推動裝置的一側,設有用于在所述第一輪輞座上安裝所述第一胎邊的安裝滾子,所述抓持指形部件被可轉動地安裝,從而通過使所述抓持指形部件轉動180°,所述推動裝置和所述安裝滾子能夠以交替方式分別軸向鄰近所述支撐和所述第一胎邊。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該接收裝置用于將該車輪的旋轉軸線固定在重力方向上。
本發(fā)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可以通過閱讀結合下述附圖的非限定性實施例描述而得到更好的理解圖1是可以用本發(fā)明安裝方法的已知車輪輪輞的中剖面視圖,圖2是本發(fā)明安裝裝置的局部放大簡圖,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例示性的實施例的圖2安裝裝置的簡圖,這些裝置提供有一個輪胎和第一實施例的支撐,該支撐在圖1中處在安裝過程中,圖4是在本發(fā)明安裝方法的第一步驟時的第一運動中的圖3所示的裝置的簡要視圖,圖5是在第一步驟時第二運動中的圖3所示的裝置的簡要視圖,圖6是在本發(fā)明安裝方法的第二步驟時的第一運動中的圖3所示的裝置的簡要視圖,圖7是在第二步驟時的第二運動中的圖3所示的裝置的簡要視圖,圖8是在第二步驟時的第三運動中的圖3所示的裝置的簡要視圖,圖9是在第二步驟時的第四運動中的圖3所示的裝置的簡要視圖,圖10是在本發(fā)明安裝方法的第三步驟時的第一運動中的圖3所示的裝置的簡要視圖,具有一個從該安裝裝置的上面看的描述該第一運動的詳圖,圖11是在第三步驟時的第二運動中的圖3所示的裝置的簡要視圖,圖12是在第三步驟時的第三運動中的圖3所示的裝置的簡要視圖,圖13是在本發(fā)明安裝方法的第四步驟時的第一運動中的圖3所示的裝置的簡要視圖,圖14是在第四步驟時的第二運動中的圖3所示的裝置的簡要視圖,描述了如何獲得一個裝配總成,圖15是所示圖2安裝裝置的部分的視圖,該部分用于對圖14所示的該安裝裝置的安裝總成的牽拉,以及圖16和17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例示性的實施例的圖2所示安裝裝置的簡要視圖,這些裝置提供有一個輪胎和第二實施例的支撐,表示在兩個不同于圖1的輪輞上的連續(xù)安裝運動,替代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圖6至9所描述的第二步驟。
圖2簡要示出了構成本發(fā)明安裝裝置的基本部件,該裝置具有-一個臺架形式的框架200,-一個安裝在該框架200基部210上的轉動接納裝置300,該接納裝置300用于接收具有一個圖1所示的輪輞10的車輪400(該車輪400可以在圖3中看到),使該車輪400的旋轉軸線410固定在垂直方向上,并驅動該車輪400繞該軸線410轉動,-用于在車輪400上安裝一個輪胎600和一個安全支撐S的安裝裝置500,-用于從該安裝裝置500上取下安裝總成800的退回裝置700(可以在圖14中看到),-一個控制臺900,用于控制該接納裝置300、該安裝裝置500和該退回裝置700的所有運動。
該轉動接納裝置300具有一個轉軸310,其軸線311垂直于基部210,其端部與一個軸轂320配合,該軸轂與該車輪400的輪圈420(見圖3)配合,并通過該轉軸310驅動該車輪繞其軸線311轉動。
在圖3中可見,該接納裝置300和該安裝裝置500在本發(fā)明的安裝裝置上配置的方式使得,在車輪400所安裝的車輛外邊的該輪圈420的外表面421在該裝置上朝上,結果是也在外邊的的該第一輪輞座13′在該第二輪輞座13″的上面。
如圖2和3所示,在該軸轂320下面和在該轉軸310的軸線方向上,該安裝裝置500大致具有下述部件。
圖3特別顯示了一個牽拉裝置510,該牽拉裝置510用于在千斤頂520控制下,從該輪輞10的安裝槽12中牽拉該輪胎600的第二胎邊610,該輪胎600第二胎邊610將安裝于第二輪輞座13″上,該牽拉裝置例如是氣動類型的。
根據(jù)本發(fā)明,圖3顯示的該牽拉裝置510具有一個杠桿,一方面借助一個固定在支撐530上的軸桿512在其端部511鉸接,并定位在該第二輪輞座13″的徑向里邊,另一方面借助一個相對該支撐530可移動安裝的軸桿514在其另一端部513鉸接,其安裝在與該千斤頂520的軸桿522同軸向延伸的一個翼板521上,使得該軸桿514在該千斤頂520的作用下繞該軸桿512運行一個弧線。
該杠桿510具有一個抓鉤515,它在該端部511和513之間延伸,并與該“可移動”端部513和一個U形凹陷部件517的第一邊緣516一起構成一個銳角三角形,該凹陷部件將該抓鉤515與該“固定”端部511連接,與前述邊緣平行的該凹陷部件的第二邊緣518在其頂點包含該杠桿510的“固定”端部511。
該凹陷部件517與該第二輪輞座13″的輪廓相配合,使得該杠桿510在“固定”軸桿512上轉動,而該抓鉤515或該凹陷部件517的邊緣516、518與第二輪輞座13″之間不接觸。
該凹陷部件517使得該杠桿510的兩端部511和513被一個構成該杠桿510一部分的“L”形部件連接在一起。
可以注意到,最初該抓鉤515在與該第二邊緣518傾斜一個銳角的方向上伸出該凹陷部件517的第一邊緣516,然后為了從該槽12中前拉該跌入胎邊610,該抓鉤515沿著一個朝向該第一邊緣516的曲線稍微向內彎曲,使得該抓鉤515與該輪輞10的安裝槽12底部的輪廓相配合。
如圖2所示,該牽拉部分E包括一個千斤頂520,該牽拉裝置510和該支撐530連接兩個定位裝置531和532,各定位裝置例如是由電機驅動的螺桿-螺母類型的裝置。軸向定位裝置531用于調節(jié)該牽拉部分的高度位置(即在該軸311方向上),而徑向定位裝置532用于在該軸311的徑向調節(jié)該牽拉部分的位置(即在該車輪400的徑向上)。
圖3還特別顯示了一個下安裝滾子540,它通過翼板542安裝在垂直于該軸311的一個軸541上自由旋轉,該翼板在該牽拉裝置510相對于該軸311的另一邊延伸出一個垂直支撐543,該滾子用于在該第二輪輞座13″上安裝該第二胎邊610。與該牽拉部分E相似,該部分F包括支撐543,該滾子540與兩個定位裝置544和545連接,在上述軸向和徑向方向控制其位置。
圖3還顯示了一個安裝在臂551上的下滑塊550,臂551通過軸承552在該軸桿310的徑向連接到該軸桿310,使該滑塊550能夠繞該軸桿310轉動,像后者在控制裝置(未示出,例如開口銷類型的)控制下轉動那樣,該滑塊550的臺板553平行于該滾子540的軸線541,用于在該滑塊550轉動時在該第二輪輞座13″上保持該第二胎邊610的安裝位置。
如圖2和3中所見,在該軸線311的軸向方向上該軸轂320的上面,該安裝裝置500還具有如下部件。
圖3還特別顯示了一個附加保持部件560,安裝在該框架200的一個立柱220上,使得該保持部件560的軸線561與該軸桿310的軸線311重合。該保持部件560在其自由端提供有一個止推端件562,例如一個圓盤形似的,用于在該車輪400轉動時保持該車輪400在該軸轂320上的位置,軸承563提供于該端件562和該保持部件560之間。
圖3還特別顯示了一個安裝在一個臂571端部上的上滑塊570,該臂571通過一個軸承572在徑向連接該保持部件560,使該滑塊570能夠在該控制裝置(未示出)控制下繞該保持部件560轉動,該滑塊570的臺板573平行于該下滑塊550的臺板,并用于在該滑塊570轉動時在該第一輪輞座13′上保持該輪胎600的第一胎邊620處于安裝位置。
圖3還特別示出了一個抓持指形部件580,由一個在該保持部件560的軸561垂向延伸的桿構成,借助一個用于徑向運動、并能夠在控制裝置(未示出)控制下繞其軸線旋轉180°的水平連接臂582,它也固定地安裝在該框架200的立柱220上。該指形部件580的自由端583具有一個朝向該輪輞10外邊的彎曲,其形狀使其在該連接臂582轉動確定的下位置時,在控制裝置584(見圖2)控制下,能夠抓住并推動在該輪胎600徑向外邊的第一胎邊620。
一個止推滾子585,通過一個水平軸586,可在與該彎曲相反的指形部件580的表面上自由轉動地安裝在該指形部件580的端部583上,該水平軸586平行于該下滾子540的軸541,使得該滾子585的筒形表面在該端部583的軸向下面(即垂直下邊)。也在前述的該端部583的下位置處,該滾子585用于在控制裝置584的控制下在輪胎600的軸向推動該輪胎600里邊的該支撐S。
此外,在同一個安裝抓持指形部件580上安裝一個上安裝滾子590(只在圖3中可見),其轉軸591平行于同樣安裝在該指形部件580上的該止推滾子585的軸線,而且也同樣可自由轉動地安裝在與該彎曲的朝向相反的指形部件580的表面上,并與該端部583相對。該滾子590的筒形表面的高度(即在其轉軸591方向上)大于該止推滾子585的筒形表面高度,使得在連接臂582經(jīng)過180°轉動確定的較高位置處,該滾子590能夠安裝第一胎邊620。
該安裝裝置500的安裝總成800的退回裝置700(見圖2)具有抓住該總成800的垂直臂710,其安裝使得它們在一個固定臺板720上可彼此相對移動,并在垂直和水平滑動裝置730的控制下能夠在該框架200的一個水平橫梁230上滑動。
該控制板900與上述所有接收、安裝和退回裝置300、500和700電連接,在本申請中所具有的電控系統(tǒng)沒有詳細描述。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安裝裝置的操作如下。
根據(jù)本發(fā)明安裝方法的第一步驟在圖4和5中示出。
如圖4所示,操作者首先將該車輪400放置在處于鎖定位置的軸轂320上。
然后他通過啟動該控制板900的電控系統(tǒng),自動進行下述所有操作。
這個電控系統(tǒng)首先移動該牽拉裝置510,使其從該杠桿510的抓鉤515在該第二輪輞座13″軸向外邊(即較低)的位置P1移動到該抓鉤515在該輪輞10的槽12底部的位置P2。
在這個位置P1之前,該電控系統(tǒng)驅動該軸向定位裝置531,使得該牽拉部分E(千斤頂520、牽拉裝置510和支撐530)在該箭頭方向垂直和上升移動,直到它到達對應該位置P1的高度。在圖4的實施例中,這個位置P1使得該支撐530的固定轉軸512位于該第二輪輞座13″的徑向里邊,并朝向該第二輪輞座13″。
通過在第一運動上驅動該千斤頂520,使其長度減小到一個長度,這導致借助該翼板521該“移動”轉軸514繞該“固定”轉軸512劃出一個弧線(見箭頭b),該電控系統(tǒng)將該杠桿510從位置P1移動到位置P2,使得杠桿510的抓鉤515也劃出朝向該第二輪輞座13″軸向里邊并朝向該第二輪輞座13″徑向外邊的弧線。
當該抓鉤515在該第二輪輞座13″徑向外邊,在該電控系統(tǒng)的第二運動時,如果需要,通過驅動該軸向定位裝置531稍微調節(jié)該牽拉部分E的軸向位置以及該抓鉤515的位置(例如垂向升高移動幾mm,見箭頭c),使其將該抓鉤515帶到相對該輪輞10的安裝槽12的位置,同時該杠桿510繞該轉軸512連續(xù)轉動。
然后,在第三運動中,通過驅動該徑向定位裝置532,該電控系統(tǒng)調節(jié)該牽拉部分E的徑向位置,到達該抓鉤515在該安裝槽12底部的位置(見箭頭d,其示出了向該輪輞10徑向里邊的移動)。
可以注意到,在P1位置的該“固定”轉軸512的位置和該凹陷部件517的形狀允許該杠桿510轉動,而不受該第二輪輞座13″干擾。
如在圖5中所見,該電控系統(tǒng)隨后定位其內部具有在該輪輞10上的支撐S的輪胎600(見箭頭ε),使得該第二胎邊610位于該安裝槽12內,徑向在該抓鉤515上面,并且該第一胎邊620以及該支撐S的橫向邊緣S1,位于該第一輪輞座13′軸向外邊??梢钥吹皆撝蜸隨后安裝在該輪輞10支撐表面11的區(qū)域111和112上面。
圖6至9示出了本發(fā)明安裝方法的第二步驟。
如圖6所示,該電控系統(tǒng)產(chǎn)生一個施加給該輪胎600的從該第二胎邊610伸出的側壁630的軸向力(在圖6中由箭頭F1標示),使得該第一胎邊620軸向向該支撐S外邊移動并在該胎邊620和該支撐S的相鄰橫向邊緣S1之間形成一個局部間隔e(例如至少10mm),其大小足夠允許插入該抓持指形部件580。
如圖7所示,該電控系統(tǒng),一方面在該局部間隔e中插入該指形部件580并通過施加一個徑向力(由箭頭F2標示)徑向向外移動該第一胎邊620,另一方面提供一個靠著該車輪輪圈420的(在本申請中用F3標示)保持部件560的止推端件562。圖7顯示了該徑向力F3的作用還將該止推滾子585的筒形表面帶到靠著該支撐S相鄰橫向邊緣S1的徑向居中位置。
此外,該電控系統(tǒng)借助該定位裝置544、545將該下安裝滾子540在徑向和軸向調整位置,直至盡可能近地接近該第二輪輞座13″。
如圖8所示,該電控系統(tǒng)啟動該轉軸310的轉動(見環(huán)向箭頭f),結果是驅動該總成(車輪400、支撐S、輪胎600)一起繞轉軸311轉動,同時該電控系統(tǒng)在軸向上向該輪胎600的里邊移動該抓持指形部件580,使得該滾子585在該第二輪輞座13″方向上逐漸推動在該輪輞10支承表面11上的該支撐S(這個推動由垂直向下的力F4標示)。圖8顯示了該總成(車輪400、支撐S、輪胎600)被驅動相對該抓持指形部件580轉動,允許該支撐S軸向線內移動,完全圍繞在該輪輞10的支承表面11的圓周上。
此外,該電控系統(tǒng)帶動該下安裝滾子540,直至它緊鄰在該第二輪輞座13″下面。
在圖9中可見,該電控系統(tǒng)通過該滾子585在該支承表面11上軸向向內連續(xù)推動該支撐S,同時保持該總成(車輪400、支撐S、輪胎600)轉動,并保持該下滾子540在該第二輪輞座13″下面,直至該支撐S的環(huán)向突起30進入該支承表面11上的環(huán)形槽115中。圖9顯示了該支撐S由此固定在該輪輞的支承表面11上,并且該支撐S的整個徑向下表面安裝在該支承表面11上。
圖10至13示出了本發(fā)明安裝方法的第三步驟。
在圖10中可見,該電控系統(tǒng)軸向向外收回該抓持指形部件580(未示出),結果是該第一胎邊620的位置在該第一輪輞座13′軸向外邊,在該總成(車輪400、支撐S、輪胎600)的轉動被暫時停止后進行該退回。該電控系統(tǒng)隨后使該指形部件580繞該連接臂582轉動180°,并帶動該上安裝滾子590軸向與該第一輪輞座13′的第一胎邊620接觸。
在重新啟動該總成(車輪400、支撐S、輪胎600)轉動后,該電控系統(tǒng)向內移動該滾子590,使得該滾子590推動該第一胎邊620,安裝到該第一輪輞座13′上,如圖10所示(這個推動用箭頭F5標示),同時該電控系統(tǒng)通過該臂571(見箭頭F6)提供一個靠著該第一胎邊620的上滑塊570,同時該滑塊570繞該保持部件560轉動,并在圖10包括的詳細視圖所示的圓弧C1上與該胎邊620接觸。
在這個詳細視圖中,可以看到該圓弧C1被描述在一個初始位置Pi和最終位置Pf之間,在初始位置Pi,該滑塊570緊鄰在一邊的該上安裝滾子590,該滑塊570在一個轉動方向(見環(huán)形箭頭g)首先離開該滾子590,直至該最終位置Pf,在該位置該滑塊570緊鄰該滾子590的另一邊。這樣,在本實施例中該滑塊570經(jīng)過的軌跡相對該滾子590對稱。
可以注意到,由于該安裝滾子590的作用,與該第一胎邊620接觸的滑塊570的轉動允許該第一胎邊的整個圓環(huán)保持在該輪輞13′上的安裝位置。
在圖11中可見,該電控系統(tǒng)一方面從該第一胎邊620收回該上滑塊570(未示出),同時保持該上安裝滾子590靠著該胎邊620,另一方面收回該下安裝滾子540,同時使其向該第二輪輞座13′的軸向外邊移動(見箭頭h)。
同時,仍然保持該總成(車輪400、支撐S、輪胎600)轉動,該電控系統(tǒng)從位置P2(見圖4和10)移動該牽拉杠桿510,其中該抓鉤515在該安裝槽12的底部該第二胎邊610的下面,移動到位置P1(圖4和11所示),其中該抓鉤515在該第二胎邊610的軸向下面,和該第二輪輞座13″軸向外邊。
該電控系統(tǒng)通過以與圖4的上述操作相反的順序將該杠桿515從位置P2移動到位置P1。
這樣,在第一運動中,驅動該徑向定位裝置532抬高該牽拉部分E,并順序抬高該抓鉤515到該安裝槽12的徑向外邊(見顯示徑向向外邊運動的箭頭i)。
然后,在第二運動中,該電控系統(tǒng)驅動該軸向定位裝置531,來移動該牽拉部分E以及抓鉤515垂直下降(見箭頭i),使得該抓鉤可以繞該轉軸512轉動而沒有干擾。
然后,在第三運動中,驅動該千斤頂520將其行程增加到一定程度,使得借助該翼板521,導致該第二“移動”轉軸514繞該“固定”轉軸512畫出一個圓弧(見箭頭k),從而,該抓鉤515也畫出一個朝向該第二輪輞座13″軸向外邊的圓弧。
如圖11所示,該杠桿510繞該轉軸512的轉動導致,一方面通過在轉動中該抓鉤515的彎曲的引導,該胎邊610被拉向該槽12的軸向外邊,該第二胎邊610被拉到該安裝槽12的軸向外側,另一方面,該胎邊610被拉到該第二輪輞座13″的軸向外邊。
如圖12所示,這個該第二輪輞座13″軸向外邊的胎邊610的牽拉通過該輪胎600和車輪400轉動發(fā)生在該胎邊610的整個圓周上,該牽拉之后,圖12顯示了該下安裝滾子540在該第二胎邊610的軸向下面。該電控系統(tǒng)隨后停止該轉軸310的轉動,并且使該牽拉部分E通過在箭頭l、m和n方向上的移動(即徑向向內從該該第二輪輞座13″退回該抓鉤515,然后分別軸向向外,最后徑向向外),而離開該胎邊610和該第二輪輞座13″。
圖13和14示出了本發(fā)明安裝方法的第四步驟。
如圖13中所見,該電控系統(tǒng)再次驅動該轉軸310,從而驅動該總成(車輪400、支撐S、輪胎600)轉動,然后軸向向內移動該下安裝滾子540,使其推動該第二胎邊610,將其安裝在該第二輪輞座13″上(見箭頭標示的力F7),同時在該上安裝滾子590上施加一個止推力(見箭頭標示的力F8),使該上安裝滾子590在與該力F7相反的方向上軸向靠著該第一胎邊620和輪輞400。
同時,其使該下滾子540推壓,該電控系統(tǒng)提供一個在該第二胎邊610下面的下滑塊550(見箭頭標示的力F9),它繞該轉軸310在圖13的詳細視圖中顯示的圓弧C2上轉動地與該第二胎邊接觸。
在這個詳細視圖中,可以看到該圓弧C2被描述在一個初始位置P′i和最終位置P′f之間,在該初始位置P′i處,該滑塊緊鄰該下安裝滾子540的一邊,該滑塊550先是在一個轉動方向(見環(huán)形箭頭o)上離開該滾子540,直至該最終位置P′f,在該位置處,該滑塊540緊鄰該滾子540的另一邊。這樣,在本實施例中,該滑塊550經(jīng)過的軌跡相對該滾子540對稱。
可以注意到,由于該安裝滾子540的作用,與該第二胎邊610接觸的滑塊550的轉動允許該第二胎邊的整個圓環(huán)保持在該輪輞13″上的安裝位置。
然后,如圖14所示的在最終安裝位置的該總成(車輪400、支撐S、輪胎600),電控系統(tǒng)停止該轉軸310的轉動,該保持部件560軸向向外退回,然后徑向離開該轉軸310的軸線311(見箭頭p和q),使該止推端件562離開該車輪輪箍420,該安裝滾子540和590軸向和徑向向外退回(見箭頭r、s、t和u),該牽拉部分E通過軸向向內移動回到初始位置(見箭頭v,即在前述圖4箭頭a所示的移動之前)。
如圖15中所見,該電控系統(tǒng)移動該垂直滑動裝置730(未示出)下降,該垂直滑動裝置提供了該退回裝置700,其下降使得該垂直抓持臂710的端部711、712低于該輪胎600第二胎邊610的平面(見箭頭w),并移動該臂710彼此靠近(見箭頭x),使得該臂抓持該安裝總成800。
隨后,該電控系統(tǒng)向上移動該垂直滑動裝置730(見箭頭y),使得該安裝總成800從該安裝裝置500上脫開,然后向一旁(見箭頭z)移動該水平滑動裝置740(未示出),使該安裝總成800運送到一個適合的位置來儲存。
圖16和17描述了根據(jù)本發(fā)明安裝方法的另一實施例,其中該支撐S′比圖1和3至15所示的支撐S寬,這個支撐S′用于固定在該輪輞10′的支承表面11′的整個寬度(軸向尺寸)上,并且沒有用于安裝在該支承表面11′的環(huán)向突起30(它沒有槽115)。
為了描述適合該輪輞10′和支撐S′的安裝工藝,可以用在先的圖4至15說明的標記,除了圖6至9(它們涉及本發(fā)明方法的第二步驟),它們被圖16和17替代。
如圖16中所見,只有該上安裝滾子590用于在該輪輞10′上安裝該支撐S′。為此,該電控系統(tǒng)一方面推動該滾子590靠著該第一胎邊620,它確定該支撐S在該支承表面11上所在位置(見箭頭標示的力F10),另一方面使得下安裝滾子540的位置盡可能靠近該第二輪輞座13″,然后通過該轉軸310驅動該總成(車輪400′、輪胎600、支撐S′)轉動,使得該支撐S′完全安裝在該支承表面11′的整個圓周上。
可以注意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安裝方法能夠使具有安全支撐的輪胎短時間內自動而有效地安裝在車輪輪輞上,無論所用支撐的尺寸和形式如何。
權利要求
1.一種在輪輞(10、10′)上安裝車輪(400、400′)的方法,一方面輪胎(600)具有分別安裝在所述輪輞(10、10′)的第一和第二輪輞座(13′、13″)上的第一和第二胎邊(620、610),另一方面,安全支撐(S、S′)適于安裝在所述輪胎(600)內部空間中的所述輪輞(10、10′)的支撐表面(11、11′)上,使其在所述輪胎內壓降低的情況下支撐所述輪胎(600)的胎面,所述第一和第二輪輞座(13′、13″)的每一個軸向向外延伸出一個突出(15′、15″),所述輪輞座(13′、13″)中的至少一個的軸向內邊緣(17)形成一個其直徑大于在所述輪輞座(13′、13″)的軸向外邊緣(15′、15″)形成的圓弧直徑的圓,所述第一輪輞座(13′)軸向內側與所述支撐表面(11、11′)相連,該表面借助安裝槽(12)與所述第二輪輞座(13″)相連,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通過在所述第一輪輞座(13′)上提供所述第二胎邊(610),而將在其內部空間中具有所述支撐(S、S′)的所述輪胎(600)設置到所述輪輞(10、10′)上,(b)使所述第二胎邊(610)軸向滑過所述支撐表面(11、11′),使其進入所述安裝槽(12),并且使所述支撐(S、S′)部分位于所述支撐表面(11、11′)上,從而使所述第一輪胎胎邊(620)位于所述第一輪輞座(13′)的軸向外邊,(c)使所述支撐(S、S′)完全固定在所述支撐面(11、11′)上,(d)將所述第一胎邊(620)安裝在所述第一輪輞座(13′)上,(e)從所述槽(12)中牽拉所述第二胎邊(610),使其到達所述第二輪輞座(13″)的所述突出(15″)的軸向外邊,(f)將所述第二胎邊(610)安裝在所述第二輪輞座(13″)上,其特征在于在進行步驟(b)前,把用于牽拉所述第二胎邊(610)的牽拉裝置(510)放置在所述槽(12)的底部,并且為了進行步驟(e),通過圍繞在所述輪輞(10、10′)徑向里邊的軸(512)轉動所述牽拉裝置(510),使得所述第二胎邊(610)被引導向所述槽(12)以及所述第二輪輞座(13″)的軸向外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裝方法,其特征在于為了進行所述步驟(e),所述輪輞(10、10′)、輪胎(600)和支撐(S、S′)一起繞所述輪輞(10、10′)的旋轉軸線沿著所述輪輞(10、10′)的整個圓周轉動。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裝方法,其特征在于(i)在進行步驟(c)之前,所述第一胎邊(620)被移動到所述第一輪輞座(13′)的徑向外邊,同時用于徑向推動所述支撐(S)的推動裝置(585)被導入到與所述支撐(S)齊平,并且(ii)為了進行所述步驟(c),所述推動裝置(585)向徑向里邊移動,使在所述第二輪輞座(13″)的方向上其在所述支撐面(11)上逐漸推動所述支撐(S),同時所述第一胎邊(620)保持在所述第一輪輞座(13′)的徑向和軸向外邊,所述輪輞(10)、所述輪胎(600)和所述支撐(S)都繞所述輪輞(10)的旋轉軸線轉動。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安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操作(i)之前,一個牽拉所述第二胎邊(610)的軸向力(F1)施加給所述輪胎(600)的側壁(630),使得所述第一胎邊(620)朝向所述支撐(S)的軸向外側,并在所述第一胎邊(620)與所述支撐(S)鄰近的側邊緣(S1)之間形成一個局部間隔(e),所述間隔大到足以使所述第一胎邊(620)徑向向外移動。
5.如上述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安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進行步驟(a)至(f)時,帶有所述支撐(S、S′)和輪胎(600)的輪輞(10、10′)的旋轉軸線被保持在重力方向上。
6.用于實現(xiàn)上述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的方法的安裝裝置,所述裝置包括用于接納帶有所述支撐(S、S′)和所述輪胎(600)的車輪(400、400′)、并驅動其繞轉軸轉動的接收裝置(300),以及用抓鉤(515)將所述第二胎邊(610)從所述安裝槽(12)中拉出的牽拉裝置(510),并且還包括杠桿(510),該杠桿(510)鉸接在固定轉軸(512)上,并借助用于控制所述杠桿(510)的控制裝置(520)繞所述固定轉軸(512)轉動所述抓鉤(515),其特征在于所述抓鉤(515)形成于所述杠桿(510)上。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裝置(520)包括千斤頂,該千斤頂?shù)妮S(522)與所述杠桿(510)鉸接,從而所述千斤頂(520)的行程變化使得所述抓鉤(515)繞所述固定轉軸(512)轉動。
8.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鉤(515)具有一彎曲,該彎曲與所述安裝槽(12)底部的輪廓相配合。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杠桿(510)上的所述抓鉤(515)和所述第二固定轉軸(512)之間,形成有與所述第二輪輞座(13″)的輪廓相配合的“U”形凹陷部件(517)。
10.如權利要求6至9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用于在相對所述輪輞(10、10′)的軸向和徑向方向上定位所述牽拉裝置(510)和所述控制裝置(520)的定位裝置(531和532)。
11.如權利要求6至10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一個抓持指形部件(580),其自由端(583)具有使其能夠抓住所述第一胎邊(620)的彎曲,一個用于對安裝在與所述抓持指形部件(580)的所述端部(583)的彎曲處相對側的支撐(S)施加推動的推動裝置(585),所述指形部件(580)與控制其移動的控制裝置(584)連接,該控制裝置一方面在相對所述輪輞(10)的徑向方向控制其移動,使其能夠徑向向外移動所述第一胎邊(620),而另一方面在相對所述輪輞(10)軸向方向控制其移動,使得所述推動裝置(585)推動位于所述輪輞(10)上的支撐(S),面對所述彎曲的指形部件(580)一側形成一條在這個推動移動中用于所述第一胎邊(620)的傾斜滑道。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抓持指形部件(580)上,在與所述端部(583)相對、且安裝有所述推動裝置(585)的一側,設有用于在所述第一輪輞座(13′)上安裝所述第一胎邊(620)的安裝滾子(590),所述抓持指形部件(580)被可轉動地安裝,從而通過使所述抓持指形部件(580)轉動180°,所述推動裝置(585)和所述安裝滾子(590)能夠以交替方式分別軸向鄰近所述支撐(S)和所述第一胎邊(620)。
13.如權利要求6至12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納裝置(300)用于在重力方向上固定所述車輪(400、400′)的所述轉軸。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在輪輞(10)上安裝輪胎(600)的方法,輪胎具有分別安裝在第一、二輪輞座(13′、13″)上的第一、二胎邊(620、610),安全支撐(S、S′)安裝在輪胎(600)內部空間中輪輞的支撐表面上,該方法步驟為(a)在第一輪輞座(13′)側面設置第二胎邊,把內部空間具有支撐的輪胎置于輪輞上,(b)使第二胎邊軸向滑過支撐表面進入安裝槽,支撐部分地位于支撐表面上,且第一胎邊在第一輪輞座外邊,(c)使支撐完全滑動到支撐面上,(d)把第一輪胎胎邊(620)安裝在第一輪輞座上,(e)從槽中牽拉第二胎邊,使其到達第二輪輞座(13″)突出的軸向外邊,(f)把第二胎邊安裝在第二輪輞座上。根據(jù)本發(fā)明,在進行步驟(b)前,把用于牽拉第二胎邊(610)的裝置(510)放置在槽的底部,且為進行步驟(e),通過圍繞在輪輞(10、10′)徑向里邊的軸(512)轉動牽拉裝置(510),使第二胎邊(610)被引導向槽(12)以及第二輪輞座(13″)的軸向外邊。
文檔編號B60C25/12GK1659049SQ03813481
公開日2005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03年4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6月10日
發(fā)明者J-L·博凱, J-P·迪蒙 申請人:米其林技術公司, 米其林研究和技術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