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氣囊裝置的蓋部件、氣囊裝置和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涉及氣囊裝置、氣囊裝置的蓋部件和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的發(fā)明,主要是關于改進撕裂線的蓋部件和具備有該蓋部件的氣囊裝置、儀表盤等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的發(fā)明。
背景技術:
設置在汽車等高速移動體上的氣囊裝置的蓋部件具有折疊的氣囊、用于使此氣囊膨脹的氣體提供裝置、覆蓋折疊氣囊的蓋部件等。此蓋部件有時稱為倉蓋、蓋、散開門等。
有時也在儀表盤本身上設置撕裂線,以替代蓋部件。
用模具使合成樹脂成形來制造此蓋部件和儀表盤。有時在蓋部件和儀表盤表面設有皮革、毛氈等,形成一體。
此蓋部件和儀表盤的一種類型是設置有撕裂線(脆弱的線裝部分),氣囊膨脹時,受氣囊的擠壓而開裂,使蓋部件和儀表盤開放。
現在,此撕裂線是利用設置在用于使蓋部件或儀表盤成形的模具型芯面上的凸條成形的。也就是,將凸條設置在型芯面上,在成形的蓋部件上形成與此凸條對應的凹條。作為形成撕裂線的其它方法,在特開平8-282420號公報中發(fā)表了用激光束轟擊蓋部件,形成凹部或者凹條的方法。同一公報中的圖8表示了由同樣深度的凹條構成的撕裂線。此外,在同一公報中圖20表示了在凹條內以一定間隔設置凹孔的撕裂線。在同一公報中圖20中的凹條和凹孔都是用激光束制作的。
專利文獻1特開平8-282420號公報發(fā)明內容在采用利用激光束轟擊形成凹條的激光加工方法,形成如特開平8-282420號公報的圖20所示的由凹條和凹孔構成的撕裂線的情況下,可以考慮使激光的輸出發(fā)生周期性變化。也就是,如果使激光輸出強,則凹條的深度深,如果使激光輸出弱,則凹條的深度淺。
可是用這樣的激光制作規(guī)定深度的凹條的情況下,激光的輸出和作為工件的蓋部件的相對移動速度要嚴格控制,同時激光加工的時間也變長。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由規(guī)定深度的凹條和凹孔組成的撕裂線,而且容易制造的蓋部件和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以及設置有此蓋部件的氣囊裝置。
本發(fā)明的氣囊裝置的蓋部件是裝在氣囊裝置上的蓋部件,在該蓋部件上設置有在此氣囊裝置的氣囊膨脹時開裂的撕裂線,其特征在于,該撕裂線至少一部分由凹條和在此凹條上以一定間隔設置的凹孔構成,此凹條在此蓋部件成形時,利用設置在模具型芯面上的凸條成形,此凹孔利用激光加工被穿設。
本發(fā)明的氣囊裝置具備其蓋部件為本發(fā)明的蓋部件。
本發(fā)明的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上設置有當氣囊裝置的氣囊膨脹時開裂的撕裂線,其特征在于該撕裂線至少一部分由凹條和在此凹條上以一定間隔設置的凹孔構成,此凹條是在此蓋部件成形時,利用設在模具型芯面上的凸條成形,此凹孔利用激光加工被穿設。此外,此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適用于儀表盤,也適用于車門內裝飾板。
本發(fā)明的氣囊裝置的蓋部件和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由于凹條利用模具成形法成形,只有凹孔利用激光加工成形,所以容易制造。
在本發(fā)明的蓋部件和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中,在撕裂線末端的凹條深度可以向最末端逐漸減小。這種情況下,可以防止蓋部件開裂過多的過度撕裂現象,開裂在撕裂線末端停止。
在本發(fā)明的蓋部件和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中,也可以使撕裂線中開裂開始的部分比其它部分的強度低。利用設置這樣的低強度使開裂從規(guī)定的部位開始。
為了使開始開裂的部分強度低,可以使此部分的凹條比其它部分的凹條深。此外,也可以此開始開裂部分由凹條和凹孔構成,其它部分由凹條構成。如前述,此凹條是利用模具型芯面的凸條制成,凹孔利用激光加工制成。
發(fā)明效果根據本發(fā)明,可以提供至少一部分撕裂線由規(guī)定深度的凹條和凹孔構成,而且容易制造的蓋部件和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根據本發(fā)明,也可以制成使撕裂線的開裂從規(guī)定的部位開始。
圖1為實施方式的氣囊裝置的蓋部件的正視圖。
圖2為圖1的II-II線的斷面圖。
圖3為圖2的III-III線的斷面圖。
圖4為圖1的IV-IV線的斷面圖。
圖5為其它實施方式的說明圖。
圖6為表示其它實施方式的斷面圖。
圖7為表示不同實施方式的斷面圖。
圖8為表示其它實施方式的斷面圖。
圖9為表示其它實施方式的斷面圖。
圖10為表示其它實施方式的斷面圖。
圖11為表示其它實施方式的斷面圖。
圖12為表示其它實施方式的斷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為實施方式的氣囊裝置的蓋部件的正視圖;圖2為圖1的II-II線的斷面圖;圖3為圖2的III-III線的斷面圖;圖4為圖1的IV-IV線的斷面圖。此實施方式的蓋部件是助手席用氣囊裝置的蓋部件,而本發(fā)明的蓋部件可以適用于駕駛席用氣囊裝置、后排座用氣囊裝置、側氣囊裝置等各種氣囊裝置。
此實施方式的蓋部件1是利用合成樹脂的注塑成形制作的。此蓋部件設置在助手席前方的儀表盤上。圖中沒有表示,而此助手席用氣囊裝置具備有前面開放的容器形的盒子、折疊后容納在此盒子內的氣囊、使此氣囊膨脹的氣體發(fā)生器、覆蓋此盒子前面開口的上述蓋部件等。在蓋部件的背面設有與盒子連接的連接片。
在此蓋部件1設置有撕裂線2,用于在氣囊膨脹時受到氣囊的擠壓,使蓋部件1一部分打開。在此實施方式中,撕裂線從車輛導向一側看時呈H字形延伸,也可以呈U字形等其它形狀延伸。
此撕裂線2由凹條2a和在此凹條2a上在此凹條2a延伸方向以一定間隔設置的凹孔2b組成。此凹條2a是在利用模具使蓋部件1成形時,利用在模具型芯面設置的凸條成形的。凹孔2b是利用激光束照射而穿設的。凹條2a和凹孔2b的深度和寬度、凹孔2b的配置間隔(間距)要考慮蓋部件1的材質和尺寸、氣體發(fā)生器的生成氣體的壓力等適當確定。
在此實施方式中,如圖4所示,在撕裂線2的末端越靠近末端凹條的深度越淺。在此實施方式中,凹條末端附近的底面成為相對于蓋部件背面傾斜30~60°的斜面2c。此斜面2c也是利用設置在模具型芯面上的凸條制成。
在這樣形成的蓋部件1上,由于用激光加工成形的只有凹孔2b,所以激光加工時間短。此外,由于可以是利用激光加工成同樣深度的凹孔2b,激光加工輸出的控制僅用開-關控制就足夠了,容易控制。因此制造此蓋部件1非常容易。
此外,由于凹條2a是利用模具成形制成的,它的深度可以高精度地與設計的深度一致,同時凹條2a底面的面粗糙度也能仿照型芯面凸條,達到與設計值一致。
特別是,在此實施方式中,由于在撕裂線2末端凹條2a的深度向最末端逐漸減小,所以可以使蓋部件沿撕裂線2的開裂可靠地停止在末端。
也就是,沿撕裂線進行的開裂到達末端的斜面2c后,由于蓋部件1的壁厚度逐漸增加,逐漸吸收開裂的能量,大多數情況下開裂停止在深度逐漸變淺的斜面2c區(qū)域。此外,由于即使開裂超出了撕裂線最末端,開裂的勢頭也明顯減弱,所以在最末端僅僅有非常微小的擴展,開裂就停止,開裂終端在撕裂線最末端附近。
圖5(a)為其它實施方式的蓋部件11的正視圖,圖5(b)為圖5(a)的B-B線的斷面圖。
此蓋部件11的撕裂線12也與前述撕裂線2相同,是具有左右一對縱向部分和與此連接的橫向部分的H字形的撕裂線,也可以是U字形等其它形狀。
撕裂線12與撕裂線2相同,由凹條2a和在此凹條2a上在凹條2a延伸方向以規(guī)定間隔設置的凹孔2b構成。此凹條2a在利用模具使蓋部件成形時,利用在模具型芯面設置的凸條成形。凹孔2b利用激光束照射被穿設。
此撕裂線12橫向部分的徑向的中間部位附近比其它部分強度低,此撕裂線12的開裂從此中間部位附近開始。
在此實施方式中,在位于此中間部位附近的一個凹孔2B的相鄰部分,設有凹條2a越靠近凹孔2B越深的傾斜部分13、13。此傾斜部分13、13也與凹條2a相同,利用在模具型芯面設置的凸條成形。
凹孔2B的底面部分(最里面)也比其它凹孔2a的底面部分深,也就是更靠近蓋部件11的前面。
此外,此模具型芯面的凸條具有使與傾斜部位13、13重疊部分形成一對斜邊的臺形小突起。利用與形成凹孔2a相同強度的激光束照射由該小突起形成的小凹陷部分,形成比其它凹孔2a深的凹孔2B。
但是也可以將凹孔2B作成與其它凹孔2b的底面位置相同。
在這樣結構的蓋部件11中,開裂可以可靠地從撕裂線12的中間部位附近開始。
圖6為在要開始開裂的撕裂線22中間附近的凹孔2B相鄰的部分(在撕裂線22延伸方向上的兩個相鄰部分)上有臺階23、23。此臺階23、23與凹孔2B相連。凹孔2B的底面部分比其它部分的底面部分更靠近蓋部件21的前面,而它們的底面也可以作成相同的。
此蓋部件21的其它結構與蓋部件11相同。
圖7的蓋部件3 1是為了形成開始開裂的低強度,撕裂線32中間附近設置三個靠近的凹孔2B。凹孔2B的尺寸、深度與凹孔2b相同。此蓋部件31的其它結構與蓋部件1相同。
圖6、7的蓋部件21、31中,開裂也可以可靠地從凹孔2B部分開始。
此外,可以在圖5、6中中間部位附近的一個凹孔2B上設有傾斜部分13、臺階部分23,而也可以在中間部位附近的兩個以上的凹孔上設有同樣的傾斜部分和臺階部分。圖6的臺階部分23是一個臺階,而也可以是兩個以上的多個臺階。
圖7中設置三個靠近的凹孔2B,而也可以設置兩個或四個以上靠近的凹孔。
圖8~12中表示開始開裂的預定部位比其它部分更容易開裂的其它結構示例。圖8、9的(a)圖為沿撕裂線的蓋部件的斷面圖,各(b)(c)圖為各(a)圖的B-B線、C-C線的斷面圖。
圖8、9的蓋部件41、51的撕裂線42、52由利用模具成形的凹條2a和利用激光加工成形的凹孔2b組成,這一點與上述的各種蓋部件相同。在這些撕裂線42、52上,在要開始開裂的部分將凹條2a加深。標號43、53表示加深了的凹條部分。
在圖8中凹孔2b都是大體相同的深度,包括此加深了的凹條部分43。
在圖9中所有凹條2b的最里面大體為同一高度。也就是,凹條2b的最里面與蓋部件51的前面(圖中的上面)的間隔大體相同。
此外,加深的部分43、53與凹條2a一起利用模具成形。
圖10蓋部件61的撕裂線62的凹孔2b也與圖9的撕裂線52相同,各凹條2b的最底面大體在同一高度。撕裂線62與撕裂線52不同的是在凹條2a設置稍深的部分63,同時在此稍深部分63的撕裂線徑向中間附近設置最深的部分64。圖10中設置這樣兩個臺階的深的部分63、64,也可以形成三個臺階以上的深的部分。
在圖11的蓋部件71中,撕裂線72由凹條2a和凹孔2b組成,這一點與上述的各種蓋部件相同。在此蓋部件71上開始開裂部分的凹條2a設置的深的部分73,在撕裂線72徑向中途最深的部分73a附近逐漸變深。開裂從最深部73a或其附近的凹孔2b附近開始。
各凹孔2b的最底面的高度大體相同。
在圖12的蓋部件81中,撕裂線82的大部分僅由凹孔2b構成,僅在要開始開裂的部分,撕裂線由凹條83和凹孔2b構成。
此凹孔2b用激光加工制成,以一定的間隔排成列。各凹孔2b的最底面處于大體相同的高度。在要開始開裂的部分,從凹條83的底面挖凹孔2b。凹條83利用模具成形。
本發(fā)明沒有特別的限定,構成蓋部件的合成樹脂可以例舉的有苯乙烯系和(或)乙烯系熱可塑性彈性體(TPE)和聚丙烯等。此外,此苯乙烯系TPE是以苯乙烯共軛雙烯烴嵌段聚合物和它的加氫嵌段聚合物為基礎,配入從烯烴系樹脂、苯乙烯系樹脂等的熱可塑性樹脂和石油烴系橡膠用軟化劑(油等)、合成軟化劑(聚丁烯等)等的各種橡膠用軟化劑和無機填料、蠟類、其它各種添加劑中選擇的成分的復合材料。
烯烴系TPE是以乙烯和C3~C6的α-烯烴組成的共聚物橡膠和軟質聚合物為基礎,配入從與上述苯乙烯系TPE相同的的各種樹脂、軟化劑、無機填料、蠟類、各種添加劑中選擇的成分的復合材料。
關于乙烯-α烯共軛雙烯烴聚合物也可以使用把一些量的雙環(huán)戊二烯和乙叉基降冰片烯等的雙烯烴成分共聚合的材料。α烯烴廣泛使用市售的C3丙烯、C41-丁烯,從性能和成本方面是理想的。
但是,本發(fā)明的蓋部件也可以由此外的其它材料構成。
上述實施方式是關于蓋部件的實施方式,具有撕裂線的儀表盤也適用于本發(fā)明。此外,也適用于除儀表盤以外的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例如設置有側氣囊裝置的車門內裝飾板和設置保護頭部氣囊裝置的車頂側內裝飾板等。
權利要求
1.一種氣囊裝置的蓋部件,該蓋部件安裝于氣囊裝置,設有當該氣囊裝置的氣囊膨脹時開裂的撕裂線,其特征在于,該撕裂線至少一部分由凹條和在該凹條上以一定間隔凹設的凹孔構成,該凹條在該蓋部件成形時利用設置在模具型芯面上的凸條成形,該凹孔利用激光加工被穿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囊裝置的蓋部件,其特征在于,在該撕裂線末端部,該凹條的深度向最末端逐漸減小。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氣囊裝置的蓋部件,其特征在于,使撕裂線中開裂開始的部分比其它部分的強度低。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氣囊裝置的蓋部件,其特征在于,開裂開始的部分由凹條和凹孔構成,而且該開裂開始的部分的凹條比其它部分的凹條深。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氣囊裝置的蓋部件,其特征在于,開裂開始的部分由凹條和凹孔構成,撕裂線的其它部分由凹孔構成。
6.一種氣囊裝置,具有折疊的氣囊;使該氣囊膨脹的氣體產生裝置;和用于覆蓋該氣囊的蓋部件,其特征在于,該蓋部件是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蓋部件。
7.一種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設有當氣囊裝置的氣囊膨脹時開裂的撕裂線,其特征在于,該撕裂線至少一部分由凹條和在該凹條上以一定間隔凹設的凹孔構成,該凹條在該蓋部件成形時利用設置在模具型芯面上的凸條成形,該凹孔利用激光加工被穿設。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其特征在于,在該撕裂線末端部,該凹條的深度向最末端逐漸減小。
9.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其特征在于,使撕裂線中開裂開始的部分比其它部分的強度低。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其特征在于,開裂開始部分由凹條和凹孔構成,而且該開裂開始的部分的凹條比其它部分的凹條深。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其特征在于,開裂開始部分由凹條和凹孔構成,撕裂線的其它部分由凹孔構成。
12.根據權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其特征在于,該車輛用內部裝飾部件是儀表盤。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具有規(guī)定深度的凹條和凹孔而且容易制造的蓋部件。蓋部件(1)利用合成樹脂的注塑成形方法制造。在蓋部件1上設有當氣囊膨脹時氣囊擠壓而使蓋部件(1)局部打開的撕裂線(2)。撕裂線(2)由凹條(2a)和在凹條(2a)上以一定間隔設置的凹孔(2b)組成。此凹條(2a)在利用模具制作蓋部件(1)時,利用在模具的型芯面設置的凸條成形。凹孔(2b)利用照射激光束被穿設。
文檔編號B60R21/215GK1621276SQ20041000679
公開日2005年6月1日 申請日期2004年2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4月15日
發(fā)明者林信二, 森田勝 申請人:高田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