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屬于汽車制動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高速公路骨干網(wǎng)已經(jīng)基本形成,具有明顯噸公里成本優(yōu)勢的大噸位、載貨汽車及長軸距半掛車、掛車也逐年增加。由于上述車輛的軸距增長,制動管路也相應的加長,對高速行駛的長軸距車輛,氣制動系統(tǒng)的反映時間滯后、制動力不足仍然是主要問題。而現(xiàn)有雙管路掛車制動閥存在重載時掛車制動時間滯后,制動發(fā)軟,點制動或半制動時不能滿足長軸距車輛所需的制動力,制動時存在掛車撞擊主車現(xiàn)象,造成制動效果不佳,尤其是天氣惡劣、路況不佳時容易出現(xiàn)交通事故。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克服上述缺陷、自動地調節(jié)制動氣壓、靈敏度高、工作性能優(yōu)良、穩(wěn)定性好的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其技術內容為包括閥體、與閥體固定連接的節(jié)流閥、自上向下依次安裝在閥體內的上繼動活塞、下繼動活塞總成和應急活塞總成,其中上繼動活塞對應與閥體、下繼動活塞總成的上端面構成控制腔G和控制腔C,下繼動活塞總成的下端面與應急活塞總成構成輸出腔D,且閥體對應于控制腔G、控制腔C設置有進氣口、進氣口,對應于輸出腔D設置有出氣口,其特征在于增設電磁控制閥和載荷傳感器,下繼動活塞總成的下繼動活塞內徑階梯性遞減,隔盤套裝在下繼動活塞的外壁上,將下繼動活塞外壁與閥體構成的空間橫向間隔成防真空腔E和氣壓調節(jié)腔F,氣壓調節(jié)腔F內隔盤的下端面與閥體的階梯面之間壓裝有回位彈簧,氣壓調節(jié)活塞經(jīng)活塞座固定在下繼動活塞內并與下繼動活塞的內壁密封,氣壓調節(jié)活塞的其下端面與下繼動活塞之問壓裝有調壓彈簧,下繼動活塞側壁內設有連通控制腔C與進氣口的氣道8、連通輸出腔D和氣壓調節(jié)活塞上端面的氣道、連通氣壓調節(jié)活塞下端面與氣壓調節(jié)腔F的氣道,氣壓調節(jié)活塞中央自上向下依次裝有彈簧座、閥門彈簧和閥門,在上繼動活塞、下繼動活塞、隔盤與閥體之間構成防真空腔E、氣壓調節(jié)腔F的裝配處,以及下繼動活塞與閥體位于進氣道兩側的裝配處均設置有密封圈,閥體的側壁上開設連通防真空腔E與電磁控制閥出氣道的氣道、連通節(jié)流閥進氣口與應急活塞總成的進氣道和連通電磁控制閥的進氣道的氣道。
所述的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電磁控制閥采用常通式電磁控制閥,包括與閥體固定連接的電磁閥座、尾部開有氣道的空心閥桿和套裝并螺紋固定在閥桿尾部的固定座,其中電磁閥座內開有互不連通的出氣道和進氣道,閥桿的頭端與電磁閥座固定連接,閥桿內依次安裝有定閥芯和動閥芯,定閥芯的中間及外圓兩側均設置有縱向氣道,且中間氣道的頭端經(jīng)進氣道和閥體側壁上的氣道接通輸出腔D,動閥芯夾持在定閥芯與空心閥桿的尾端之間,其兩端對應于定閥芯的中間氣道和空心閥桿尾部的氣道均設有密封面,動閥芯外圓一側縱向設有氣道,動閥芯鄰近定閥芯端設有孔,孔內設有套裝彈簧的推桿,當電磁控制閥不通電時,推桿的頭端探出動閥芯端面與定閥芯頂觸,動閥芯與定閥芯端面之間有間隙,動閥芯另一端面的密封面與空心閥桿尾部的氣道密封,定閥芯外圓兩側的縱向氣道依次經(jīng)電磁閥座內的出氣道和氣道接通氣壓調節(jié)腔E,當電磁控制閥通電時,推桿的頭端縮回動閥芯端面,動閥芯與定閥芯端面之間密封,氣壓調節(jié)腔E依次經(jīng)定閥芯外圓的縱向氣道、動閥芯外圓的縱向氣道、空心閥桿尾部的氣道接大氣。
所述的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電磁控制閥為常閉式電磁控制閥,包括與閥體固定連接的電磁閥座、尾部開有氣道的空心閥桿和套裝并螺紋固定在閥桿尾部的固定座,其中電磁閥座內開有互不連通的出氣道和進氣道,閥桿內依次安裝有定閥芯和動閥芯,定閥芯的中間及外圓兩側均設置有縱向氣道,且中間氣道的頭端依次經(jīng)進氣道、閥體側壁內的氣道接通控制腔C,動閥芯夾持在定閥芯與空心閥桿的尾端之間,其兩端對應于定閥芯的中間氣道和空心閥桿尾部的氣道均設有密封面,動閥芯的外圓套裝有彈簧,動閥芯外圓一側縱向設有氣道,當電磁控制閥不通電時,動閥芯在彈簧力的作用下與定閥芯端面之間密封,氣壓調節(jié)腔E依次經(jīng)氣道、出氣道、定閥芯外圓的縱向氣道、動閥芯外圓的縱向氣道和空心閥桿尾部的氣道接大氣,當電磁控制閥通電時,動閥芯克服彈簧力與定閥芯端面脫離,動閥芯另一端面的密封面與空心閥桿尾部的氣道密封,氣壓調節(jié)腔E依次經(jīng)氣道、出氣道、定閥芯外圓兩側的縱向氣道、定閥芯中間的縱向氣道、進氣道、氣道接通控制腔C。
所述的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氣壓調節(jié)活塞外壁套裝有Y型皮碗并與下繼動活塞的內壁密封。
所述的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下繼動活塞總成正中設有排氣道與應急活塞總成的排氣道相通。
所述的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應急活塞總成包括進閥門座、閥門彈簧、進排氣閥門、應急活塞、操縱活塞,其中操縱活塞與應急活塞的末端經(jīng)空心螺母連為一體,操縱活塞的上斷面與閥體及應急活塞14經(jīng)密封圈構成手制動閥控制腔B,應急活塞與閥體經(jīng)密封圈構成氣源腔A,氣源腔A經(jīng)進氣道與節(jié)流閥的進氣口連通。
所述的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閥體的排氣道末端及空心閥桿尾部氣道的末端均設置有消音防塵罩。
所述的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載荷傳感器的感應元件采用彈性桿,與懸架接觸,其輸出端接電磁控制閥的電源端。
其工作原理為(一)、電磁控制閥為常通式電磁控制閥,當車輛處于駐車狀態(tài)時,儲氣筒氣壓力從掛車制動閥的進氣口進入應急活塞總成的氣源腔A,在氣壓力的作用下上移打開進排氣閥門,氣源腔A氣壓力進入到輸出腔D,從出氣口輸出到掛車制動裝置,此時車輛處于駐車制動狀態(tài)。車輛準備起步行駛時駕駛員打開手制動閥,手制動閥出氣口壓力自控制口進入到應急活塞總成的手制動閥控制腔B,由于應急活塞與操縱活塞通過螺母連為一體,在手制動閥輸出氣壓力的作用力下推動應急活塞和操縱活塞一起下移,使進排氣閥門(下繼動活塞與進排氣閥門脫離)打開,輸出腔D的氣壓力排入大氣解除駐車制動。當車輛處于行車狀態(tài)時,載荷傳感器的感應元件與懸架接觸,在一定大小的載荷下,感應元件有確定的位置,即通過直接反映軸荷大小的懸架系統(tǒng)的變形決定感應元件的變形量。
(1)空載制動時,懸架的變形量小,感應元件未受力,電磁控制閥不工作,動閥芯鄰近定閥芯端套裝有彈簧的推桿頭端探出動閥芯端面與定閥芯頂觸,定閥芯和動閥芯之間的有一定的間隙,總泵上下腔的控制氣壓分別同時進入掛車制動閥的上、下繼動活塞的控制腔G和控制腔C內,其中總泵下腔的控制氣壓通過下繼動活塞的進氣道進入下繼動活塞的上端面,推動上繼動活塞、下繼動活塞及隔盤克服回位彈簧的彈簧力下移,打開進排氣閥門(下繼動活塞與進排氣閥門接觸、活塞座與進排氣閥門脫離),氣源腔A內的氣體從進排氣閥門進入到輸出腔D從出氣口輸出,輸出腔D的氣壓一部分通過下繼動活塞內的氣道進入到氣壓調節(jié)活塞的上方,一部分通過閥體位于輸出腔D處側壁上的氣道,依次通過電磁閥座內的進氣道、定閥芯的中間氣道、定閥芯和動閥芯之間的間隙、定閥芯外圓兩側的縱向氣道、出氣道、氣道進入隔盤上方的防真空腔E內,推動隔盤克服回位彈簧的彈簧力下移,并使下繼動活塞的上、下端面氣壓平衡。隨著總泵的控制氣壓升高,進入到氣壓調節(jié)活塞的上方氣壓推動氣壓調節(jié)活塞克服調壓彈簧的彈簧力下移,打開閥門(氣壓調節(jié)活塞與閥門脫離),此時輸出腔D的氣壓力與隔盤下方的氣壓調節(jié)腔F相通,隔盤上、下端面的氣壓比相等,使輸出比控制在1∶1左右,保障了汽車空載時行車制動安全性。
(2)重載制動時懸架的變形量增大,感應元件變形,載荷傳感器將感應元件傳來的模擬信號處理轉換為電信號,控制常開式電磁控制閥工作??偙蒙?、下腔的控制氣壓分別同時進入掛車制動閥的的控制腔C和控制腔G內,其中總泵下腔的控制氣壓通過氣道8進入下繼動活塞的上端面,推動上繼動活塞、下繼動活塞及隔盤克服回位彈簧的作用下移打開進排氣閥門,氣源壓力進入到輸出腔D從出氣口輸出,輸出腔D的氣壓一部分通過氣道進入到氣壓調節(jié)活塞的上方,一部分通過輸出腔D側壁上的氣道及電磁閥座內的進氣道進入定閥芯的中間氣道。由于此時電磁控制閥處于通電工作,動閥芯在電磁力的作用下克服推桿和彈簧的作用力與定閥芯密封面密封,封閉了總泵下腔控制氣壓進入防真空腔E的氣路,同時動閥芯的另一端與閥桿末端的排氣口密封面脫離,使防真空腔E的氣壓力經(jīng)電磁閥座內的出氣道、定閥芯外圓兩側的氣道、動閥芯的外圓氣道和空心閥桿尾部的氣道與大氣相通。此時下繼動活塞的上工作端面大于下工作端面,這樣就放大了控制腔C與輸出腔D的壓力比,使輸出腔D的氣壓力高于總泵來的控制腔C的氣壓力,使輸出氣壓力增大30%-50%不等的制動力,提高點制動或半制動時的制動時間。隨著總泵下腔的控制氣壓升高,進入到氣壓調節(jié)活塞的上方氣壓推動氣壓調壓活塞13克服調壓彈簧的彈簧力下移,打開閥門,此時總泵下腔控制氣壓力與隔盤下方的氣壓調壓腔F相通,隔盤下端面的氣壓力對上繼動活塞、下繼動活塞下移產(chǎn)生阻力,將輸出氣壓力變?yōu)樵龃?0%-30%不等,解決了因制動力過高而引起的掛車抱死現(xiàn)象,提高了汽車重載時行車制動安全性。
(3)解除制動時掛車制動閥的上繼動活塞、下繼動活塞的上端面的控制氣壓從總泵排氣口排入大氣,上繼動活塞、下繼動活塞同時上移,進排氣閥門打開,輸出腔D的氣壓從應急活塞總成的排氣口排入大氣,隔盤內的氣壓從下繼動活塞的排氣道排入大氣。并且無論總泵上、下腔的任何一條制動管路突然失效都能保障掛車的制動力,保障行車制動安全性。節(jié)流閥的作用是當掛車制動操縱管路連接斷裂或漏氣,則制動時在進氣口處不能建立任何壓力,而從總泵上腔的氣壓推動柱塞下移將節(jié)流孔堵注,掛車充氣管路的氣壓排入大氣,使掛車自動制動作用。
(二)電磁控制閥為常閉式電磁控制閥,(1)空載制動時,懸架的變形量小,感應元件未受力,但載荷傳感器控制電磁控制閥通電工作??偙蒙舷虑坏目刂茪鈮悍謩e同時進入掛車制動閥的控制腔C、控制腔G內,其中總泵下腔的控制氣壓通過進氣道進入下繼動活塞的上端面,推動上繼動活塞、下繼動活塞及隔盤克服回位彈簧的作用,下移打開進排氣閥門,氣源腔A內的氣源壓力進入到輸出腔D從出氣口輸出,輸出腔D的氣壓一部分通過氣道進入到氣壓調節(jié)活塞的上方,電磁控制閥的動閥芯在電磁力的作用下克服回位彈簧的作用力與閥桿末端的排氣口密封,定閥芯和動閥芯之間產(chǎn)生間隙,總泵下腔的控制氣壓一部分進入閥體側壁上的氣道,經(jīng)電磁閥座內的進氣道、定閥芯的中間氣道、定閥芯和動閥芯之間的間隙、定閥芯外圓兩側的縱向氣道、出氣道、氣道、進入隔盤上方的防真空腔E內,推動隔盤克服回位彈簧的彈簧力下移,并使下繼動活塞的上、下端面氣壓平衡。隨著總泵的控制氣壓升高,進入到氣壓調節(jié)活塞的上方氣壓力推動氣壓調節(jié)活塞克服調壓彈簧的彈簧力下移,打開閥門,此時總泵下腔的控制氣壓力與隔盤下方的氣壓調節(jié)腔F相通,使隔盤上下端面的氣壓比相等,使輸出比控制在1∶1左右,保障了汽車空載時行車制動安全性。
(2)重載制動時懸架的變形量增大,感應元件變形,載荷傳感器根據(jù)感應元件采集的信號切斷電磁控制閥的電路。總泵上下腔的控制氣壓分別同時進入掛車制動閥的的控制腔C和控制腔G內,其中總泵下腔的控制氣壓通過進氣道進入下繼動活塞的上端面,推動上繼動活塞、下繼動活塞及隔盤克服回位彈簧下移打開進排氣閥門,氣源壓力進入到輸出腔D從出氣口輸出,輸出腔D的氣壓一部分通過下氣道進入到氣壓調節(jié)活塞的上方,此時總泵下腔的控制氣壓一部分經(jīng)氣道、電磁閥座內的進氣道進入定閥芯的中間氣道。由于此時電磁控制閥處于不通電狀態(tài),動閥芯在彈簧的彈簧力作用力下將定閥芯的密封面密封,封閉了總泵下腔控制氣壓進入防真空腔E的氣路,同時動閥芯的另一端與閥桿末端的排氣口脫離,使氣壓調節(jié)腔E的氣壓力經(jīng)電磁閥座內的出氣道、定閥芯外圓兩側的氣道、動閥芯的外圓氣道和閥桿末端的排氣口與大氣相通。此時下繼動活塞的上工作端面大于下的工作端面,這樣就放大了控制腔C與輸出腔D的壓力比,使輸出腔D的氣壓力高于總泵來的控制腔C的氣壓力,使輸出氣壓力增大30%-50%不等的制動力,提高點制動或半制動時的制動時間。隨著總泵下腔的控制氣壓升高,進入到氣壓調節(jié)活塞上方的氣壓力推動氣壓調壓活塞13克服調壓彈簧下移,打開閥門,此時總泵下腔的壓力與隔盤下方的氣壓調節(jié)腔F相通,隔盤下端面的氣壓力對上繼動活塞、下繼動活塞下移產(chǎn)生阻力,輸出氣壓變?yōu)樵龃?0%-30%不等的制動力,解決了因制動力過高而引起的掛車抱死現(xiàn)向,提高了汽車重載時行車制動安全性。
(3)解除制動時掛車制動閥的上繼動活塞、下繼動活塞上端面的控制氣壓從總泵排氣口排入大氣,上繼動活塞、下繼動活塞同時上移,進排氣閥門打開,輸出腔D的氣壓從應急活塞總成的排氣口排入大氣,下繼動活塞內的氣壓調節(jié)活塞和隔盤內的氣壓從排氣道排入大氣,并且無論總泵上、下腔的任何一條制動管路突然失效都能保障掛車的制動力,保障行車制動安全性。
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由載荷傳感器感應掛車是否重載??蛰d制動時,制動閥的輸出比控制在1∶1左右,保障了汽車空載時行車制動安全性;重載制動時,能使輸出氣壓力增大30%-50%不等的制動力,提高點制動或半制動時的制動時間,并且隨著總泵下腔的控制氣壓升高,輸出氣壓變?yōu)樵龃?0%-30%不等的制動力,解決了因制動力過高而引起的掛車抱死現(xiàn)象,提高了汽車重載時行車制動安全性。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在重載時掛車制動時間滯后、制動發(fā)軟、點制動或半制動時不能滿足長軸距車輛所需的制動力、制動時存在掛車撞擊主車現(xiàn)象、造成制動效果不佳、易出現(xiàn)交通事故的缺陷,能自動地調節(jié)制動氣壓、靈敏度高、工作性能優(yōu)良、穩(wěn)定性好。
實用新型內容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制動閥實施例1的A-A剖面圖;圖3是制動閥實施例1的B-B剖面圖;圖4是制動閥實施例2的A-A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1、閥體 2、進氣口 3、密封圈 4、上繼動活塞 5、隔盤 6、回位彈簧 7、進氣口 8、進氣道 9、下繼動活塞 10、活塞座 11、彈簧座 12、閥門彈簧 13、氣壓調節(jié)活塞 14、Y性皮碗 15、氣道 16、閥門 17、調壓彈簧 18、氣道 19、排氣道 20、閥門座 21、閥門彈簧 22、進排氣閥門 23、控制口 24、應急活塞 25、操縱活塞 26、螺母 27、28氣道 29、出氣口 30、進氣口 31、進氣道 32、節(jié)流閥 33、電磁閥座 34、氣道 35、定閥芯 36、線圈 37、接線柱 38、動閥芯 39、閥桿 40、出氣道 41、壓板 42、螺釘 43、定位座 44、推桿 45、彈簧 46、固定座 47、消音防塵罩 48、進氣道 49、密封面 50、電磁控制閥 51、彈簧 52、電線 53、載荷傳感器 54、感應元件在
圖1-3所示的實施例1中電磁控制閥50采用常通式電磁控制閥,載荷傳感器53的感應元件54采用彈性桿,與懸架接觸,其輸出端接電磁控制閥50的電源端。閥體1內自上向下依次安裝有上繼動活塞4、下繼動活塞總成和應急活塞總成,其中上繼動活塞4對應與閥體1、下繼動活塞總成的上端面構成控制腔G和控制腔C,下繼動活塞總成的下端面與應急活塞總成構成輸出腔D,且閥體1對應于控制腔G、控制腔C設置有進氣口2、進氣口7,對應于輸出腔D設置有出氣口19。下繼動活塞總成的下繼動活塞9內徑階梯性遞減,隔盤5套裝在下繼動活塞9的外壁上,將下繼動活塞9外壁與閥體1構成的空間橫向間隔成防真空腔E和氣壓調節(jié)腔F,氣壓調節(jié)腔F內隔盤5的下端面與閥體1的階梯面之間壓裝有回位彈簧6,氣壓調節(jié)活塞13經(jīng)活塞座10固定在下繼動活塞9內并與下繼動活塞9的內壁經(jīng)Y型皮碗14密封,氣壓調節(jié)活塞13的其下端面與下繼動活塞9之間壓裝有調壓彈簧17,下繼動活塞9側壁內設有連通控制腔C與進氣口7的氣道8、連通輸出腔D和氣壓調節(jié)活塞13上端面的氣道18、連通氣壓調節(jié)活塞13下端面與氣壓調節(jié)腔F的氣道15,氣壓調節(jié)活塞13中央自上向下依次裝有彈簧座11、閥門彈簧12和閥門16,在上繼動活塞4、下繼動活塞9、隔盤5與閥體1之間構成防真空腔E、氣壓調節(jié)腔F的裝配處,以及下繼動活塞9與閥體1位于進氣道8兩側的裝配處均設置有密封圈3,以保證防真空腔E、氣壓調節(jié)腔F的密封性,以及進氣道8與進氣口7連通的唯一性。下繼動活塞9位于閥門16底部的正中設有排氣道19與應急活塞總成的排氣道相通。應急活塞總成包括進閥門座20、閥門彈簧21、進排氣閥門22、應急活塞24、操縱活塞25,其中操縱活塞25與應急活塞24的末端經(jīng)空心螺母26連為一體,操縱活塞25的上斷面與閥體1及應急活塞14經(jīng)密封圈3構成手制動閥控制腔B,應急活塞24與閥體1經(jīng)密封圈3構成氣源腔A。節(jié)流閥32與閥體1固定連接,閥體1的側壁上開設連通防真空腔E與電磁控制閥出氣道40的氣道27、連通節(jié)流閥32進氣口與氣源腔A的進氣道31和連通電磁控制閥50的進氣道48與輸出腔D的氣道28。常通式電磁控制閥50包括與閥體1固定連接的電磁閥座33、尾部開有氣道的空心閥桿39和套裝并螺紋固定在閥桿39尾部的固定座46,其中電磁閥座33內開有互不連通的出氣道40和進氣道48,閥桿39的頭端與電磁閥座33固定連接,閥桿39內依次安裝有定閥芯35和動閥芯38,定閥芯35的中間及外圓兩側均設置有縱向氣道34,且中間氣道34的頭端經(jīng)進氣道48和閥體1側壁上的氣道28接通輸出腔D,動閥芯38夾持在定閥芯35與空心閥桿39的尾端之間,其兩端對應于定閥芯35的中間氣道34和空心閥桿39尾部的氣道均設有密封面49,動閥芯38外圓一側縱向設有氣道34,動閥芯38鄰近定閥芯35端設有孔,孔內設有套裝彈簧45的推桿44,當電磁控制閥50不通電時,推桿44的頭端探出動閥芯38端面與定閥芯35頂觸,動閥芯38與定閥芯35端面之間有間隙,動閥芯38另一端面的密封面49與空心閥桿39尾部的氣道密封,定閥芯35外圓兩側的縱向氣道34依次經(jīng)電磁閥座33內的出氣道40和氣道27接通氣壓調節(jié)腔E,當電磁控制閥50通電時,推桿44的頭端縮回動閥芯38端面,動閥芯38與定閥芯35端面之間密封,氣壓調節(jié)腔E依次經(jīng)定閥芯35外圓的縱向氣道34、動閥芯38外圓的縱向氣道34、空心閥桿39尾部的氣道接大氣。在閥體1的排氣道末端及空心閥桿39尾部氣道的末端均設置有消音防塵罩47。
圖4所示的實施例2基本同實施例1,只是電磁控制閥50為常閉式電磁控制閥,包括與閥體1固定連接的電磁閥座33、尾部開有氣道的空心閥桿39和套裝并螺紋固定在閥桿39尾部的固定座46,其中電磁閥座33內開有互不連通的出氣道40和進氣道48,閥體1側壁內的氣道28為接通控制腔C和進氣道48,閥桿39內依次安裝有定閥芯35和動閥芯38,定閥芯35中間及外圓兩側均設置有縱向氣道34,且中間氣道34的頭端依次經(jīng)進氣道48、閥體1側壁內的氣道28接通控制腔C,動閥芯38夾持在定閥芯35與空心閥桿39的尾端之間,其兩端對應于定閥芯35的中間氣道34和空心閥桿39尾部的氣道均設有密封面49,動閥芯38的外圓套裝有彈簧51,動閥芯38外圓一側縱向設有氣道34,當電磁控制閥50不通電時,動閥芯38在彈簧力的作用下與定閥芯35端面之間密封,氣壓調節(jié)腔E依次經(jīng)氣道27、出氣道40、定閥芯35外圓的縱向氣道34、動閥芯38外圓的縱向氣道34和空心閥桿39尾部的氣道接大氣,當電磁控制閥50通電時,動閥芯38克服彈簧力與定閥芯35端面脫離,動閥芯38另一端面的密封面49與空心閥桿39尾部的氣道密封,氣壓調節(jié)腔E依次經(jīng)氣道27、出氣道40、定閥芯35外圓兩側的縱向氣道34、定閥芯35中間的縱向氣道34、進氣道48、氣道28接通控制腔C。其余結構及工作原理基本相同。
權利要求1.一種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包括閥體(1)、與閥體(1)固定連接的節(jié)流閥(32)、自上向下依次安裝在閥體(1)內的上繼動活塞(4)、下繼動活塞總成和應急活塞總成,其中上繼動活塞(4)對應與閥體(1)、下繼動活塞總成的上端面構成控制腔G和控制腔C,下繼動活塞總成的下端面與應急活塞總成構成輸出腔D,且閥體(1)對應于控制腔G、控制腔C設置有進氣口(2)、進氣口(7),對應于輸出腔D設置有出氣口(19),其特征在于增設電磁控制閥(50)和載荷傳感器(53),下繼動活塞總成的下繼動活塞(9)內徑階梯性遞減,隔盤(5)套裝在下繼動活塞(9)的外壁上,將下繼動活塞(9)外壁與閥體(1)構成的空間橫向間隔成防真空腔E和氣壓調節(jié)腔F,氣壓調節(jié)腔F內隔盤(5)的下端面與閥體(1)的階梯面之間壓裝有回位彈簧(6),氣壓調節(jié)活塞(13)經(jīng)活塞座(10)固定在下繼動活塞(9)內并與下繼動活塞(9)的內壁密封,氣壓調節(jié)活塞(13)的其下端面與下繼動活塞(9)之間壓裝有調壓彈簧(17),下繼動活塞(9)側壁內設有連通控制腔C與進氣口(7)的氣道8、連通輸出腔D和氣壓調節(jié)活塞(13)上端面的氣道(18)、連通氣壓調節(jié)活塞(13)下端面與氣壓調節(jié)腔F的氣道(15),氣壓調節(jié)活塞(13)中央自上向下依次裝有彈簧座(11)、閥門彈簧(12)和閥門(16),在上繼動活塞(4)、下繼動活塞(9)、隔盤(5)與閥體(1)之間構成防真空腔E、氣壓調節(jié)腔F的裝配處,以及下繼動活塞(9)與閥體(1)位于進氣道(8)兩側的裝配處均設置有密封圈(3),閥體(1)的側壁上開設連通防真空腔E與電磁控制閥出氣道(40)的氣道(27)、和連通電磁控制閥(50)的進氣道(48)的氣道(28)。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其特征在于電磁控制閥(50)采用常通式電磁控制閥,包括與閥體(1)固定連接的電磁閥座(33)、尾部開有氣道的空心閥桿(39)和套裝并螺紋固定在閥桿(39)尾部的固定座(46),其中電磁閥座(33)內開有互不連通的出氣道(40)和進氣道(48),閥桿(39)的頭端與電磁閥座(33)固定連接,閥桿(39)內依次安裝有定閥芯(35)和動閥芯(38),定閥芯(35)的中間及外圓兩側均設置有縱向氣道(34),且中間氣道(34)的頭端經(jīng)進氣道(48)和閥體(1)側壁上的氣道(28)接通輸出腔D,動閥芯(38)夾持在定閥芯(35)與空心閥桿(39)的尾端之間,其兩端對應于定閥芯(35)的中間氣道(34)和空心閥桿(39)尾部的氣道均設有密封面(49),動閥芯(38)外圓一側縱向設有氣道(34),動閥芯(38)鄰近定閥芯(35)端設有孔,孔內設有套裝彈簧(45)的推桿(44),當電磁控制閥(50)不通電時,推桿(44)的頭端探出動閥芯(38)端面與定閥芯(35)頂觸,動閥芯(38)與定閥芯(35)端面之間有間隙,動閥芯(38)另一端面的密封面(49)與空心閥桿(39)尾部的氣道密封,定閥芯(35)外圓兩側的縱向氣道(34)依次經(jīng)電磁閥座(33)內的出氣道(40)和氣道(27)接通氣壓調節(jié)腔E,當電磁控制閥(50)通電時,推桿(44)的頭端縮回動閥芯(38)端面,動閥芯(38)與定閥芯(35)端面之間密封,氣壓調節(jié)腔E依次經(jīng)定閥芯(35)外圓的縱向氣道(34)、動閥芯(38)外圓的縱向氣道(34)、空心閥桿(39)尾部的氣道接大氣。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其特征在于電磁控制閥(50)為常閉式電磁控制閥,包括與閥體(1)固定連接的電磁閥座(33)、尾部開有氣道的空心閥桿(39)和套裝并螺紋固定在閥桿(39)尾部的固定座(46),其中電磁閥座(33)內開有互不連通的出氣道(40)和進氣道(48),閥桿(39)內依次安裝有定閥芯(35)和動閥芯(38),定閥芯(35)的中間及外圓兩側均設置有縱向氣道(34),且中間氣道(34)的頭端依次經(jīng)進氣道(48)、閥體(1)側壁內的氣道(28)接通控制腔C,動閥芯(38)夾持在定閥芯(35)與空心閥桿(39)的尾端之間,其兩端對應于定閥芯(35)的中間氣道(34)和空心閥桿(39)尾部的氣道均設有密封面(49),動閥芯(38)的外圓套裝有彈簧(51),動閥芯(38)外圓一側縱向設有氣道(34),當電磁控制閥(50)不通電時,動閥芯(38)在彈簧力的作用下與定閥芯(35)端面之間密封,氣壓調節(jié)腔E依次經(jīng)氣道(27)、出氣道(40)、定閥芯(35)外圓的縱向氣道(34)、動閥芯(38)外圓的縱向氣道(34)和空心閥桿(39)尾部的氣道接大氣,當電磁控制閥(50)通電時,動閥芯(38)克服彈簧力與定閥芯(35)端面脫離,動閥芯(38)另一端面的密封面(49)與空心閥桿(39)尾部的氣道密封,氣壓調節(jié)腔E依次經(jīng)氣道(27)、出氣道(40)、定閥芯(35)外圓兩側的縱向氣道(34)、定閥芯(35)中間的縱向氣道(34)、進氣道(48)、氣道(28)接通控制腔C。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其特征在于氣壓調節(jié)活塞(13)外壁套裝有Y型皮碗(14)并與下繼動活塞(9)的內壁密封。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其特征在于下繼動活塞總成正中設有排氣道(19)與應急活塞總成的排氣道相通。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其特征在于應急活塞總成包括進閥門座(20)、閥門彈簧(21)、進排氣閥門(22)、應急活塞(24)、操縱活塞(25),其中操縱活塞(25)與應急活塞(24)的末端經(jīng)空心螺母(26)連為一體,操縱活塞(25)的上斷面與閥體(1)及應急活塞14經(jīng)密封圈(3)構成手制動閥控制腔B,應急活塞(24)與閥體(1)經(jīng)密封圈(3)構成氣源腔A,氣源腔A經(jīng)進氣道(31)與節(jié)流閥(32)的進氣口連通。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其特征在于閥體(1)的排氣道末端及空心閥桿(39)尾部氣道的末端均設置有消音防塵罩(47)。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其特征在于載荷傳感器(53)的感應元件(54)采用彈性桿,與懸架接觸,其輸出端接電磁控制閥(50)的電源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雙管路電控掛車制動閥,在原有閥體、節(jié)流閥、閥體內上繼動活塞、下繼動活塞總成和應急活塞總成的基礎上,增設電磁控制閥和載荷傳感器,下繼動活塞內徑階梯性遞減,隔盤套裝在下繼動活塞的外壁上,并與閥體內壁密封構成防真空腔E和氣壓調節(jié)腔F,氣壓調節(jié)活塞密封安裝在下繼動活塞內,其下端面與下繼動活塞之間壓裝有調壓彈簧,下繼動活塞側壁內設有連通控制腔C與進氣口的氣道、連通輸出腔D和氣壓調節(jié)活塞上端面的氣道、連通氣壓調節(jié)活塞下端面與氣壓調節(jié)腔F的氣道,閥體的側壁上開設連通防真空腔E與電磁控制閥出氣道的氣道、連通電磁控制閥進氣道的氣道。本實用新型能自動地調節(jié)制動氣壓、靈敏度高、工作性能優(yōu)良、穩(wěn)定性好。
文檔編號B60T15/00GK2818263SQ200520084109
公開日2006年9月20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6月11日
發(fā)明者王金山, 王峰, 劉波, 張勇 申請人:淄博龍達汽車配件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