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全地形車控制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動全地形車控制構造,尤指一種可使全地形 車以最適性的動力來行駛,進而可有效提升全地形車的行駛安全性 的控制構造。
背景技術:
內燃機動力的全地形車1,如圖1、 2所示,主要系在車架單 元11、轉向機構12、前輪13、乘坐部14、后輪15,以及提供全地 形車動力源的動力單元2。該車架11的前方樞接轉向機構12,該 轉向機構12的下方設置有一組前輪13,在轉向機構12的后方, 于車架單元11上設有乘坐部14,在乘坐部14的下方為動力單元2。 該動力單元2主要是藉由將外界導入的新鮮空氣和燃油混合為油 氣后,再將油氣輸入引擎系統(tǒng)內的燃燒室內燃爆產(chǎn)生動力,再藉由 鏈條21來帶動設于后輪軸22上的傳動齒盤23,藉此俾可使后輪 15轉動,而令全地形車1行進。
現(xiàn)有的全地形車1藉由上述傳動方式,固然已能令全地形車l 的行進自如。但如吾人所知,全地形車1具有相當?shù)膶挾?,且具?四個轉動輪,因此全地形車1為能讓在做轉向動作時,能平穩(wěn)的且 安全的完成轉向動作,因此會設置差速器3,藉由該差速器3來令 內外側的車輪產(chǎn)生速度差,藉此可令全地形車1能平順的完成轉向 動作,藉由差速器3固然可達成平順轉向的目的,當卻也造成全地 形車1須以較大的轉向半徑來完成轉向動作。另全地形車1主要用途乃在行駛于崎嶇不平的惡地地形的區(qū)域用,因此全地形車1經(jīng)常 有被上拋落地再作前沖的激烈行車的狀況,當全地形車1被上拋
后,由于后輪15仍被動力單元2帶動而具動能,而該后輪15的動 能會將因轉動慣量造成前輪13向下傾斜,進而會造成全地形車1 以前輪13先著地的危險方式落地,嚴重者會造成駕駛人受傷;且 因全地形車1主要用途乃在行駛于崎嶇不平的惡地地形的區(qū)域使 用,當全地形車l發(fā)生傾倒時,該動力單元2無法立即感知因此仍 會輸出動力,此一情形更會令駕駛人受到傷害。
因此如何令全地形車1避免上述弊端產(chǎn)生,以及提供全地形車 l更安全的駕駛,是全地形車制造業(yè)者待解決的一大課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動全地形車控制構造,該全 地形車至少具有車架單元、轉向機構、前輪、乘坐部、后輪、動力 單元、傳感單元及控制單元,該傳感單元至少包括有第一及第二傳 感器,該動力單元包括有二電動馬達,該傳感單元可將偵測及感應 的車況訊息傳遞給控制單元,該控制單元藉由傳感單元的車況訊息 來控制動力單元作動,藉由將傳感單元的第一傳感器及第二傳感 器,分別設于轉向機構及設于近車體中心處,藉此可令控制單元可 獲得較正確的車況訊息,而可減少誤判,進而可令全地形車可以以 較佳的行車方式行駛,另藉由控制單元來分別控制動力單元的電動 馬達的作動,藉此更可使全地形車以最適性的動力來行駛,進而可 有效提升全地形車的行駛安全性。
圖l是全地形車的立體圖。圖2是現(xiàn)有全地形車后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動力單元的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控制流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控制方式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更易于了解本發(fā)明的構造及所能達成的功效,配合
如下
首先請參閱圖3所示,本發(fā)明的全地形車4至少具有車架單元 41、轉向機構42、前輪43、乘坐部44、后輪45、動力單元5、傳 感單元6及控制單元7;該車架41的前方樞接轉向機構42,該轉 向機構42的下方設置有一組前輪43,在轉向機構42的后方,于 車架單元41上設有乘坐部44,在乘坐部44的后下方為動力單元5。
該動力單元5由二電動馬達51、 52所構成,該二電動馬達51、 52分別各帶動一后輪45,藉此該各后輪45可自行單獨運作;另該 動力單元5藉由一控制單元(ECU) 7所控制,藉此該二電動馬達 51、 52可作同步運作或獨自運作的動作,以令全地形車4獲得最 適的動力。
該傳感單元6包括有設于轉向機構42上的第一傳感器61,及 設于近車體中心處的第二傳感器62,該第一傳感器61及第二傳感 器62為一種重力及加速度傳感器(G-SENSOR),藉此來令傳感單 元6可以偵測及感應車輛的三維立體動向向位,該傳感單元6與控 制單元7連結,藉此可將偵測到車輛狀況的訊息傳遞給控制單元7, 控制單元7藉由比較及分析傳感單元6的第一及第二傳感器61、
562各自的訊息后,來令動力單元5作出配合車況所需的動力輸出, 藉此來令全地形車4以適當?shù)姆绞叫旭?,同時藉由第一傳感器61 及第二傳感器62如上述的設置,而可減少控制單元7的誤判。
再請參閱圖4、 5所示的控制單元7的作動流程示意圖及作動 方塊示意圖,當啟動全地形車4的電源后,同時傳感單元6亦啟動, 該電源的電門71壓升至設定的電壓值時,控制單元7即可啟動力 單元5,來令動力單元5處于備動狀態(tài),當駕駛人加大電門71即 可令全地形車4動力加大,此時傳感單元6立即可將偵測到車況的 訊息傳遞給控制單元7,該控制單元7并立即判讀該車況訊息,當 控制單元7比較第一傳感器61與第二傳感器62的訊息后,即令動 力單元5的電動馬達51作動或電動馬達52作動,抑或二電動馬達 51、 52依車況同時輸出所需的動力,藉此來令全地行車4獲得最 佳的動力匹配,而能以最佳狀況來行駛。
如圖6所示,當全地形車4欲左轉時,第一傳感器61及第二 傳感器62即可偵測出全地形車4的X軸及Y軸的改變,但未偵測 到Z軸向有改變,并將偵測到的訊息傳遞給控制單元7判讀,經(jīng)控 制單元7判讀確認為全地形車4在作左轉的動作,控制單元7即可 令動力單元5的電動馬達51減速,以令全地形車4以較小的回轉 半徑來完成左轉的動作,同時可令全地形車4以非常平順的方式完 成左轉動作;同樣的,當全地行車4被上拋時,第一傳感器61及 第二傳感器62可同時偵測及感應全地形車4的Z軸己改變,控制 單元7即可令動力單元5減速運作,以避免后輪45轉動慣量致使 前輪43先著地的危險產(chǎn)生;另當全地形車4發(fā)生傾倒時,同樣的 藉由第一傳感器61及第二傳感器62偵測及感知,該控制單元7即 可令動力單元5暫停運作,以免駕駛人受傷害。
本發(fā)明主要功效在于,藉由將傳感單元6的第一傳感器61及第二傳感器62,分別設于轉向機構42及設于近車體中心處,藉此 可令控制單元7可獲得較正確的車況訊息,而可減少誤判,進而可 令全地形車4可以以較佳的行車方式行駛,另藉由控制單元7來分 別控制動力單元5的電動馬達51、 52作動,藉此更可使全地形車 4以最適性的動力來行駛,進而可有效提升全地形車4的行駛安全 性。
權利要求
1. 一種電動全地形車控制構造,該全地形車至少具有車架單元、轉向機構、前輪、乘坐部、后輪、動力單元、傳感單元及控制單元,其特征在于該傳感單元至少包括有第一及第二傳感器,該動力單元包括有二電動馬達,該傳感單元可將偵測及感應的車況訊息傳遞給控制單元,該控制單元藉由傳感單元的車況訊息來控制動力單元作動。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全地形車控制構造,其中,該第 一傳感器設于轉向機構上。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全地形車控制構造,其中,該第 二傳感器設于近車體中心。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全地形車控制構造,其中,該動力單元的二電動馬達分別各自帶動一后輪。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全地形車控制構造,其中,該傳 感單元的傳感器為一種重力及加速度傳感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動全地形車控制構造,該全地形車至少具有車架單元、轉向機構、前輪、乘坐部、后輪、動力單元、傳感單元及控制單元,該傳感單元至少包括有第一及第二傳感器,該動力單元包括有二電動馬達,該傳感單元可將偵測及感應的車況訊息傳遞給控制單元,該控制單元藉由傳感單元的車況訊息來控制動力單元作動,藉由將傳感單元的第一傳感器及第二傳感器,分別設于轉向機構及設于近車體中心處,藉此可令控制單元可獲得較正確的車況訊息,而可減少誤判,進而可令全地形車可以以較佳的行車方式行駛,另藉由控制單元來分別控制動力單元的電動馬達的作動,藉此更可使全地形車以最適性的動力來行駛,進而可有效提升全地形車的行駛安全性。
文檔編號B60K1/02GK101468592SQ200710160880
公開日2009年7月1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2月27日
發(fā)明者嚴文熙, 謝世甲, 黃宏燿 申請人:光陽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