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拉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拉緊裝置,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用于拉緊卡車和拖 車上的側簾布的拉緊裝置。
背景技術:
常規(guī)側簾布沿著軌道系統(tǒng)的上邊緣被保持在卡車和拖車車體上,而 軌道系統(tǒng)沿車體的頂部延伸,其方式使得簾布可以在車體的端部之間滑 動。在車體的一端或兩端處,簾布纏繞在立管上,并且可以通過棘輪機 構使立管轉動,從而沿水平方向拉緊簾布。沿著下邊緣,通過大量密集 間隔的帶子和帶有在車體邊軌下面配合的鉤狀件的帶扣,沿垂直方向拉
緊簾布。在48英尺長拖車的情況下,有多達22根這樣的帶子。需要花
費大量的時間來連接和拉緊這些帶子和帶扣,大大地增加了裝載和卸載 帶側簾的卡車或拖車的時間。
近些年來,運輸車輛規(guī)章對有關側載限制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而側 簾布不能夠再滿足這樣的載重限制。事實上,現(xiàn)在有必要規(guī)定更多的在 簾布內部的載重限制,目前,簾布主要用于裝載物的視覺和環(huán)境保護。
本申請人已發(fā)明了一種具有一系列相交弧(優(yōu)選為三個)形狀的下邊 緣的側簾布,并且該簾布在弧的相交處沿垂直方向被拉緊(參見,本申請 人的未決國際專利申請No. PCT/AU2008/000129)。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拉緊裝置,用于拉緊如本申請人的上述國 際專利申請中那樣的側簾布,還適用于其它用途。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沿垂直方向拉緊卡車或拖車的側簾布的拉緊 裝置,所述裝置包括一端具有鉤狀件且安裝在車架上的臂狀件,所述臂狀件從位于卡車或拖車車體的底板下方的回縮位置初始運動至突出于所 述底板的周邊邊緣的延伸位置,所述臂狀件還能夠進行從所述延伸位置 向下樞轉至最終位置的樞轉運動,由此所述樞轉至最終位置的運動使所 述鉤狀件與側簾布在所述延伸位置配合,從而垂直拉緊所述簾布。
為更容易理解本發(fā)明,下面參照附圖對具體實施例進行說明,在附 圖中-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拉緊裝置處于回縮位置的示意性側視圖(為清楚 起見,省略了某些部分);
圖2是與圖1相似的視圖,示出處于操作中間階段的裝置;
圖3是與圖1和圖2相似的視圖,示出處于拉緊側簾布的操作的最 終位置的裝置;以及,
圖4是與圖3相似的視圖,示出處于與鎖扣配合的操作的最終位置 的裝置。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圖中示出用于拉緊卡車或拖車的側簾布的拉緊裝置 10。裝置IO被構造成可與卡車或拖車車體(圖未示)的下側容易連接的單 獨完整的裝置。裝置10基本上由鉤狀件11構成,鉤狀件ll設置在細長 臂12的一端,而細長臂12的另一端是一體的曲柄13。鉤狀件11具有從 其垂下的細長的指狀件14。
鉤狀件11在軸16上樞轉,軸16在對置的側板17之間延伸,在圖 1~圖3中僅示出一個側板17。軸16位于兩個側板17上對置的狹槽15 中,并能夠在狹槽15中滑動,這一點在下文中更容易理解。
氣動汽缸23安裝在從裝置的端板(圖未示)延伸的連接板24上,并 能夠借助樞轉連接件25在連接板24上樞轉。汽缸23的驅動軸18通過 銷子26與曲柄13連接。銷子26在對置的側板17之間延伸,銷子26的 每個端部位于各自側板上的狹槽19中。壓縮彈簧27位于軸18上,并壓縮在汽缸23的端部和墊圈28之間, 墊圈28被鎖緊螺母20保持在軸18上。阻擋件29從裝置的上板21向下 延伸,用于當軸18在彈簧27的力的作用下伸出時與墊圈28配合(參見 圖2)。
通過位于狹槽31中的銷子30將手動操縱的鎖扣29安裝在側板17 上,鎖扣29具有手柄32,在鎖扣不工作時,手柄32停放在板17的狹槽 33中(圖3)。鎖扣29具有鉤狀端部34,當對側簾布施加拉力使裝置處于 完全延伸的位置時,鉤狀端部34配合在指狀件14端部的銷子35上。
壓縮空氣從致動閥(圖未示)經(jīng)由汽缸23的端口 36被供應到汽缸23。 致動閥具有三個位置,這一點在下文中更容易理解。
整個組件可固定于卡車或拖車底板的下側,使裝置沿卡車或拖車的 長度方向橫向延伸,側板17的外端與拖車底板的外周邊緣(圖未示)大致 齊平。
如圖l所示,在拉緊裝置處于回縮或非使用位置時,臂12完全回縮 在裝置的側板之間。汽缸23內的氣壓使裝置保持在彈簧27完全壓縮的 位置。處于封閉狀態(tài)的卡車或拖車的側簾布在裝置10的位置處露出繩索 或纜繩37。換言之,繩索或纜繩的大部分長度被封在簾布邊緣的袋狀件 或接縫內,但是在拉緊裝置IO的位置處露出來。
為了沿垂直方向拉緊簾布,操作者將致動閥(圖未示)從'釋放'位置切 換到'中央'位置,由此汽缸23內的壓力排出,然后彈簧27使汽缸23的 驅動軸18運動至圖2所示的位置。這使銷子16在槽15內滑動,銷子26 在槽19內滑動,由此臂12從回縮位置運動至圖2所示的延伸位置。在 該延伸位置,操作者能夠通過沿卡車或拖車車體的惻部行走來檢查繩索 或纜繩37與鉤狀件11的相對位置。這樣確保繩索或纜繩處于正確位置, 以便在下一操作階段與鉤狀件11配合。 一旦確定繩索或纜繩大致在圖2 所示的相對位置,操作者將致動閥切換至'配合'位置,然后對汽缸23加 壓,從而使驅動軸18進一步伸出至圖3所示的位置。該運動使銷子16 滑動至狹槽15的最遠端部,然后銷子26沿狹槽19的彎曲部分運動至狹槽19的最遠端部。結果是,臂12從'延伸'位置向下樞轉至'最終'位置, 由此對側簾布施加向下的垂直拉力。
在'最終'位置,可手動地將鎖扣29從圖1所示的位置運動至圖4所 示的位置,使鎖扣29與指狀件14配合,并使臂12保持在完全延伸或最 終位置。這樣,汽缸23內氣壓的任何損失都不會導致側簾布的垂直拉力 被釋放。
正如從上面描述中可理解的,本發(fā)明的拉緊裝置提供一種用于拉緊 拖車側簾布的新型自動裝置,該裝置特別適用于如在本申請人的上述國
際專利申請中所描述的側簾布。然而,應理解的是,該拉緊裝置可用于 許多其它形式的側簾布,只要簾布具有能與拉緊裝置的鉤狀件配合的諸 如孔、鉤狀件、孔眼、繩索或纜繩等構件。很顯然,可沿卡車或拖車底 板的長度設置多個這樣的拉緊裝置,并且可以想到的是,該拉緊裝置可 容易地用于除拖車的側簾布之外的其它應用。
此外,顯而易見的是,盡管上面描述了一個具體實施例,然而本領 域技術人員可容易地想到許多變型,當然其它機構也可用來使鉤狀件向 夕卜、向下及向內運動,以用于拉緊側簾布。盡管優(yōu)選使用氣動汽缸來致 動該裝置,但顯然也可以使用電氣、液壓或手動致動機構來進行。
權利要求
1.一種沿垂直方向拉緊卡車或拖車的側簾布的拉緊裝置,所述裝置包括一端具有鉤狀件且安裝在車架上的臂狀件,所述臂狀件從位于卡車或拖車車體的底板下方的回縮位置初始運動至突出于所述底板的周邊邊緣的延伸位置,所述臂狀件還能夠進行從所述延伸位置向下樞轉至最終位置的樞轉運動,由此所述樞轉至最終位置的運動使所述鉤狀件與側簾布在所述延伸位置配合,從而垂直拉緊所述簾布。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拉緊裝置,其中所述臂狀件在另一端具有曲柄,用于連接所述臂狀件與產(chǎn)生所述運動的致動機構。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拉緊裝置,其中所述致動機構包括氣動、液 壓或電氣致動機構。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拉緊裝置,其中所述致動機構包括具有與所 述曲柄的自由端連接的致動桿的汽缸、用于引導所述曲柄的樞轉點沿水 平方向運動至停止位置的第一導向機構和第二導向機構,所述第二導向 機構用于引導所述曲柄的自由端初始沿水平方向運動且當所述樞轉點到 達所述停止位置時繞所述樞轉點沿弧線運動,由此所述臂狀件的一端和 所述鉤狀件向下樞轉至所述最終位置。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拉緊裝置,其中沿第一方向對所述汽缸加壓, 從而使所述臂狀件保持在所述回縮位置,當釋放所述壓力時,所述致動 桿上的壓縮彈簧使所述致動桿運動至所述臂狀件處于所述延伸位置時的 位置,再沿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對所述汽缸加壓,從而使所述臂 狀件運動至所述最終位置。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拉緊裝置,包括手動致動的鎖緊裝置,用于 使所述臂狀件保持在所述最終位置。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拉緊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導向機構均 包括在所述裝置的對置側板上的一對狹槽,所述狹槽分別與延伸貫穿所 述曲柄的樞轉點和所述曲柄的自由端的樞轉銷子配合,延伸貫穿所述曲 柄的自由端的所述樞轉銷子還使所述致動桿與所述曲柄連接。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拉緊裝置,其中所述壓縮彈簧設置在所述致 動桿上,并迫使所述致動桿從所述汽缸伸出,直到所述彈簧到達所述裝 置上的阻擋件,這時所述臂狀件處于所述延伸位置。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拉緊裝置,其中手動鎖扣設置在所述裝置上, 用于在所述最終位置與所述鉤狀件配合,以防止所述鉤狀件在所述汽缸 內氣壓故障的情況下返回至所述延伸或回縮位置。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拉緊裝置,其中所述鉤狀件具有從其延伸 的指狀件,所述指狀件在所述臂狀件運動至所述延伸位置時防止所述簾 布的繩索或纜繩在所述臂狀件的下方或在所述鉤狀件的后方配合,所述 指狀件設有與所述鎖扣配合的機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垂直拉緊卡車或拖車的側簾布的拉緊裝置(10),該裝置包括臂狀件(12),該臂狀件(12)設置成從位于卡車或拖車車體的底板下方的回縮位置滑動至延伸位置,在延伸位置時,該臂狀件的外端處的鉤狀件(11)突出于該底板的側面,以便沿側簾布的下邊緣與繩索或纜繩(37)配合。然后,該臂狀件向下樞轉至最終位置,由此對簾布施加垂直拉力。該臂狀件由汽缸(23)致動,并且可以沿卡車或拖車車體的側部安裝多個這樣的裝置。
文檔編號B60P7/04GK101622155SQ200880006717
公開日2010年1月6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5月15日
發(fā)明者戴維·托馬斯 申請人:特蘭斯泰克研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