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的座椅傾斜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車輛的座椅傾斜裝置,通過在與套管外周面相對的楔
部件內周面設置第l抵接部和第2抵接部,防止楔部件傾斜而使座椅 靠背不產生晃動。
背景技術:
車輛的座椅傾斜裝置的座椅靠背角度調整機構采用差動傳動機 構,以比電動更高的減速比來轉動座椅靠背。
作為這樣采用差動傳動機構的現有的車輛座椅傾斜裝置,有專利 文獻1的裝置。該裝置設置有支架A,其與座椅靠背或座墊的任一方 結合并具有內齒輪;支架B,其與另一方結合并具有齒數少于上述內 齒輪的外齒輪; 一對楔板,其在形成于上述支架A并與上述內齒輪同 心的軸承環(huán)外周面以及形成于上述支架B并在與上述外齒輪同心的內 周面之間的偏心空間內被重疊夾持;彈簧桿,其對該一對楔板沿圓周 方向的互相相反的方向上施力;動作片部,其插入上述偏心空間并將 上述一對楔板整體沿圓周方向按壓而使之旋轉,由此,使上述外齒輪 相對于上述內齒輪咬合的嚙合部沿圓周移動,使上述支架B相對于上 述支架A相對地向與上述嚙合部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減速回轉。當楔 板的內周面與軸承環(huán)外周面進行面接觸時,由于楔板會進入而無法拔 出,從而在楔板的內周面設置與軸承環(huán)外周面線接觸并滑動的突起部。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33401號^^才艮
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2003-507101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但是,因為突起部與軸承環(huán)外周面的接觸部是一處且為線接觸,若給座椅靠背施加大的載荷時,施加于楔板的彎曲力矩增大并傾斜, 座椅靠背會產生與楔板的傾斜量相應的晃動。另外,因為突起部在軸 承環(huán)外周面上滑動移動,突起部易于磨損,若突起部磨損,則楔板更 深地嵌入,導致更易于在座椅靠背產生晃動。
另一方面,存在如專利文獻2所示的方法,即,以使突起部與軸 承環(huán)外周面不滑動的方式在軸承環(huán)和楔板之間設置與楔板一體并回轉 的同行體(連行體)環(huán)來抑制楔板的磨損,但由于部件數量增加而增 大尺寸的偏差因素。另外,因為使用厚度小的環(huán)部件,難以確保強度, 而且更加難以精確度良好地制造。
于是,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抑制座椅靠背產生晃動的車輛 座椅傾斜裝置。
技術方案1的發(fā)明是一種車輛座椅傾斜裝置,設置有第一回轉體, 其與座墊及下端相對于該座墊自由轉動設置的座椅靠背的任一方相結 合并具有內齒輪;第二回轉體,其與座墊和座椅靠背的另一方結合并 具有齒數少于上述內齒輪的外齒輪;套管,形成在上述第一回轉體上 并與上述內齒輪同心;內周面,其形成于上述第二回轉體上并與上述 外齒輪同心;圓形偏心空間,其是通過使上述內齒輪和上述外齒輪咬 合而在上述套管與上述內周面之間形成的; 一對楔部件,其配置在該 偏心空間且基端部彼此相向;施力裝置,其沿圓周方向的互相離開的 方向對該一對楔部件施力;及輸入部件,其插入上述偏心空間、沿圓 周方向按壓上述一對楔部件并使之轉動,由此使上述外齒輪相對于上 述內齒輪咬合的嚙合部沿圓周移動,使上述第二回轉體相對于上述第 一回轉體相對地向與上述嚙合部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減速回轉,其特
征在于,上述楔部件的外周面由半徑尺寸僅比上述外齒輪的內周面的 半徑尺寸略小的單一圓弧形成;上述楔部件的內周面是以兩個圓弧在 圓周方向相連而形成,該兩個圓弧的半徑尺寸設定得大于上述套管的 外周面的半徑尺寸,在連接該兩個圓弧的部位形成有凹陷,在該凹陷 的圓周方向的兩側形成有與上述套管外周面接觸的一對接觸部。
根據本發(fā)明,楔部件的內周面在一對接觸部處與套管外周面接觸,所以與接觸部是單一的情況相比,施加到接觸部的載荷被減輕,據此 楔部件的拔出難度被降低,并且接觸部的磨損也得到抑制。另外,因 為是以兩點支承楔部件的內周面,所以即使在作用于楔部件的載荷變 大的情況下,楔部件也不易傾斜,因楔部件的傾斜而引起的座椅靠背 的晃動得以減少。而且,可以使楔角等條件與現有的相同,所以不存 在楔部件的易于拔出等動作性降低的情況。
技術方案2的發(fā)明是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車輛座椅傾斜裝置, 其特征在于,作為上述楔部件內周面的上述一對接觸部與上述套管的 外周面相接觸的接點的第一接點和第二接點相鄰設置,并設置有上述 楔部件的外周面與上述第二回轉體的內周面相接觸的第三接點;若將 上述施力裝置對上述楔部件施加的作用力的作用線作為第一作用線, 將上述第一回轉體通過上述第一接點及第二接點按壓上述楔部件的內 周面的第一載荷及第二載荷的合力的作用線作為第二作用線,將通過 上述第一作用線和上述第二作用線的交點且通過上述第二回轉體的軸 心的線、作為上述第二回轉體按壓上述楔部件的外周面的第三載荷作 用線即第三作用線,則上述第三接點位于該第三作用線上。
根據本發(fā)明,楔部件的內周面通過第一接點和第二接點與套管的 外周面相接觸,并且與現有的單一接點相比,第一接點配置于楔部件 的基端部一側,楔部件的外周面通過第三接點與第二回轉體的內周面 接觸,所以楔部件被3點支承,楔部件的支承穩(wěn)定。所以楔部件不易 傾斜,座椅靠背不易產生晃動。
技術方案3的發(fā)明是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車輛座椅傾斜裝置,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楔部件內周面、在上述第二作用線與上述第三作 用線之間,配置上述第一接點。
根據本發(fā)明,因為在楔部件內周面、在第二作用線與第三作用線 之間設置第一接點,所以從第二回轉體的內周面朝向楔部件的外周面 的第三載荷中、以第一接點為中心轉動楔部件的彎曲力矩分量與現有 相比減小,所以楔部件不易傾斜,座椅靠背不易產生晃動。
技術方案4的發(fā)明是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車輛座椅傾斜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楔部件的內周面、在比上述第三作用線更靠上述 楔部件的基端部一側,配置上述第一接點。
根據本發(fā)明,因為從第二回轉體內周面朝向楔部件外周面的第三 載荷朝向楔部件內周面的第 一接點與第二接點之間,所以不產生使楔 部件傾斜的彎曲力矩。所以楔部件不傾斜,座椅靠背不產生晃動。
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車輛座椅傾斜裝置,楔部件的內周面在一 對接觸部處與套管外周面接觸,所以與接觸部是單一的情況相比,施 加到接觸部的載荷被減輕,據此,楔部件的拔出難度被降低,并且接 觸部的磨損也得到抑制。另外,因為是以兩點支承楔部件的內周面, 所以即使在作用于楔部件的載荷變大的情況下,楔部件也不易傾斜, 因楔部件的傾斜而引起的座椅靠背的晃動得以減少。而且,可以使楔 角等條件與現有的相同,所以不存在楔部件的易于拔出等動作性降低 的情況。
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車輛座椅傾斜裝置,楔部件內周面通過第 一接點和第二接點與套管外周面相接觸,并且與現有的單一接點相比, 第一接點配置于楔部件的基端部一側,楔部件外周面通過第三接點與 第二回轉體的內周面接觸,所以楔部件被3點支承,楔部件的支承穩(wěn) 定。所以楔部件不易傾斜,座椅靠背不易產生晃動。
根據技術方案3所述的車輛座椅傾斜裝置,因為在楔部件內周面、 在第二作用線與第三作用線之間設置第一接點,所以從第二回轉體內
周面朝向楔部件外周面的第三載荷中、以第一接點為中心轉動楔部件 的彎曲力矩的分量與現有相比減小,所以楔部件不易傾斜,座椅靠背 不易產生晃動。
根據技術方案4所述的車輛座椅傾斜裝置,因為從第二回轉體內 周面朝向楔部件外周面的第三載荷朝向楔部件內周面的第一接點與第 二接點之間,所以不產生使楔部件傾斜的彎曲力矩。所以楔部件不傾 斜,座椅靠背不產生晃動。
圖1是車輛的座椅傾斜裝置的要部剖析圖(實施例1 )。
圖2是楔的平面圖(實施例1)。 圖3是要部的結構圖(實施例l)。
圖4是關于車輛的座椅傾斜裝置,(a)是(b)的左側視圖,(b) 是剖面圖。
圖5是車輛的座椅傾斜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實施例1 )。 圖6是是車輛的座椅傾斜裝置的要部剖析圖(實施例2)。 圖7是施加于座椅靠背的負荷載荷與座椅靠背的位移量關系的線 圖(實施例1)。
圖8是施加于座椅靠背的負荷栽荷與座椅靠背的位移量關系的線 圖(現有)。
圖9是車輛的座椅傾斜裝置的要部剖析圖(現有)。
附圖標記說明
1第一回轉體
lc內齒輪
ld套筒
le外周面
2第二回轉體
2c外齒輪
2e內周面
3驅動軸瓦(輸入部件)
4偏心空間
5楔(楔部件)
5b、5c 接觸部
6彈簧(施力裝置)
f,、fu 第一載荷
f2、f12 第二載荷
F3第三載荷外齒輪的軸心
o2內齒輪的軸心
p基準點
p,第一接點
p2第二接點
R交點
s第三交點
H嚙合部
jr第一作用線
K第二作用線
第三作用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車輛的座椅傾斜裝置的實施例。座椅傾 斜裝置通過夾設在座墊的支架和設置在座椅靠背的支架之間設置的差 動傳動機構,調整相對于座墊的座椅靠背的傾斜角度。
(a)實施例1
首先,對實施例l進行說明。
圖4、圖5顯示傾斜裝置的結構圖和分解立體圖。傾斜裝置具有 與設置在座椅靠背下端但未圖示的支架相結合的第一回轉體1、與設 置在座墊后端但未圖示的支架相結合的第二回轉體2、及通過固定在 上述座椅靠背但未圖示的馬達而回轉驅動的驅動軸瓦(輸入部件)3, 從該驅動軸瓦3施加向任一方向的回轉運動時,相對于第一回轉體1, 第二回轉體2以高減速比在與驅動軸瓦3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回轉。
如圖4 (b)所示,在第一回轉體1的與第二回轉體2相對面上形 成有圓形的凹部la,在該凹部la的內周面上形成有內齒lb,構成內 齒輪lc。另一方面,如圖4(b)所示,在第二回轉體2的與第一回轉 體1相對面上形成有圓形的凹部2a,在該凹部2a的內部嵌合具有外 齒2b的外齒輪2c。即,在凹部2a的內周面上沿圓周方向間歇地形成有內齒2d,通過該內齒2d與外齒輪2c嵌合,第二回轉體2與外齒輪 2c—體化。外齒輪2c在其軸方向的右側與內齒2d相互咬合,在左側 與內齒輪lc相互咬合。
如圖3所示,內齒輪lc的內齒lb的數目例如為34,而外齒輪2c 的外齒2b的數目為33,外齒2b的數目比內齒lb的數目僅僅少一個。 于是,因為外齒2b的數目少,所以在咬合的狀態(tài)下,內齒lb的中心 Oj與外齒2b的中心02相偏心。
如圖3所示,設置有用于使上述外齒輪2c相對于上述內齒輪lc 所咬合的嚙合部H沿圓周移動的機構。上述第一回轉體1上形成有與 上述內齒輪lc同心的套筒ld,上述外齒輪2c上設置有與外齒輪2c 同心的內周面2e。于是,在套筒ld的外周面le與外齒輪2c的內周 面2e之間形成圓形的偏心空間4。在該偏心空間4中配置一對楔(楔 部件)5,通過一對楔5在偏心空間4中沿圓周方向移動,外齒輪2c 的中心02以套筒ld的中心O,為中心轉動,在圓周方向上與一對楔5 對應的部分^皮壓向上述內齒輪lc、產生咬合,該咬合向相鄰的齒移動。 即,在一對楔5所在的一側形成嚙合部H,該嚙合部H沿著圓移動。
若楔5為單一構成,當在尺寸有偏差時,在嚙合部H的間隙會時 大時小,所以為維持始終沒有間隙的狀態(tài),設置一對楔5,并設置在 圓周方向上互相離開的方向對該一對楔5施力的彈簧(施力裝置)6。 如圖2所示,楔5的整體形狀是其平面圖為構成上述偏心空間4的圓 弧一部分的形狀,板厚大致與外齒輪2c的板厚相同。該楔5的外周面 5f因為在外齒輪2c的內周面2e上滑動接觸,是以與內周面2e大致相 同半徑的一個圓弧而形成的,但考慮到產生尺寸偏差因素,是以比內 周面2e的半徑尺寸稍小的半徑尺寸形成。而且,在圖2中,楔5的寬 度尺寸在左上端的基端部為最大,在該基端部形成有用于卡合彈簧6 端部的缺口部5a。
如圖3所示, 一對楔5以基端部彼此相對的狀態(tài)嵌入偏心空間4, 彈簧6的兩端分別與楔5的缺口部5a相卡合。即,彈簧6在圓周方向 上朝向互相離開的方向對一對楔5施力,所以楔效果使偏心空間4擴大,外齒輪2c被向圖上方按壓。因此,外齒輪2c與內齒輪lc之間的 咬合變深,形成無間隙的狀態(tài),在套筒ld與內齒lb之間,外齒輪2c 與 一對楔5被維持為不產生空余的無間隙狀態(tài)。
為按壓如上所述配置的一對楔5在偏心空間4內部沿圓周方向移 動而設置上述驅動軸瓦3。上述驅動軸瓦3沿圓周方向按壓一方的楔5 的寬度較窄一側的前端部。通過驅動軸瓦3使一對楔5在圓周方向回 轉1周,則上述外齒輪2c相對于上述內齒輪lc咬合位置錯開齒數差 的一個齒,由此,第二回轉體2可以相對于第一回轉體1在與上述驅 動軸瓦3的^走轉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以高減速比減速回轉。
根據圖5說明驅動軸瓦3的形狀。驅動軸瓦3由插入形成于第一 回轉體1軸心位置的上述套筒ld內部的筒部3a、與該筒部3a —體形 成并限制一對楔5向軸方向移動而不脫落的凸緣部3b、及從該凸緣部 3b沿軸方向突出的一對按壓部3c所構成。在上述筒部3a內部,為插 入與馬達相連但未圖示的輸入軸以傳遞回轉力,沿圓周方向形成多個 軸方向槽3d。通過在套筒ld內部插入筒部3a, 一對按壓部3c從軸方 向插入偏心空間4,各個按壓部3c如圖3斜線所示,位于一對楔5的 下面附近。
如圖4(b)所示,上述各部件被組裝,為使第一回轉體l與第二 回轉體2可相對回轉,設置有在軸方向上限制兩者的連接環(huán)7。
以上是傾斜裝置的整體構成,下面針對本發(fā)明的要部進行說明。
為明確與采用現有的一對楔的內周面與套筒外周面在一處抵接的 結構的不同之處,首先針對楔的內周面與套筒外周面在一處抵接的現 有的傾斜裝置的結構進行說明。另外,圖中顯示載荷大小及方向的箭 頭線的長度,是為方便說明的,與力的大小不成比例。
如圖9所示,現有的是以兩個圓弧形成楔5的內周面,相當于這 兩個圓弧的連接點的部分在接點P與套筒ld的外周面le點接觸。另 外,由于實際上楔5有厚度,在厚度方向上雖然是線接觸,但為易于 說明,使用平面圖并以點接觸來說明。這樣以一點接觸楔5的內周面 是通過接觸點固定在圓周方向上的接點P位置而使下述的楔角e穩(wěn)定。
另一方面,楔5的外周面可以是由與該外周面滑動接觸的外齒輪 2c內周面2e大致相同半徑的單一圓弧而形成,但考慮到會產生尺寸 偏差,是以比內周面2e的半徑尺寸略小的半徑尺寸來形成的,因此, 楔5的外周面也與內周面2e點接觸。
在驅動軸瓦3停止的狀態(tài)下,由彈簧6對楔5施加F,的作用力。 另外,通過座椅靠背的自重及乘員的倚靠施加放倒座椅靠背的外力, 從內齒輪lc的套筒ld到楔5的內周面,F2的載荷作用于接點P的位 置。于是,作為該載荷F2的反作用力,從外齒輪2c到楔5的外周面, F3的載荷作用于外齒輪2c的內周面2e與楔5外周面的接點S。
在此,來自彈簧6的作用力F,的作用線是第一作用線J。接著, 因為載荷F2、 F3是向面垂直方向作用,所以載荷F2從內齒輪lc向楔 5作用的同時,其作用線通過內齒輪lc的軸心On載荷F2的作用線 是通過軸心O,和接點P的第二作用線K。該第二作用線K與作為上 述作用力F,作用線的第一作用線J的交點為R。接著,因為上述載荷 F3從外齒輪2c向楔5外周面作用,其作用線通過外齒輪2c的軸心02, 載荷F3的作用線是通過軸心02和交點R的第三作用線L。所以,楔 5的外周面在接點S的位置與外齒輪2c的內周面2e抵接。
亦即,載荷F,、 F2、 F3作用在楔5,這些載荷Fj、 F2、 F3在交點 R處平衡。也就是說,在交點R,載荷F,、 F2的合力向半徑方向的外 側作用,該合力與向半徑方向內側作用的載荷F3相平衡。載荷Fz與 載荷F3的角度偏差為"楔角e"。
因為該楔角e,在接點P及接點S處,向作為楔5脫落方向的楔 5基端部一側產生載荷F2、 F3的分力,該"楔角e,,的值被設定為,該 分力的大小比楔5與該楔5兩側外周面le、內周面2e之間的摩擦力 小,即,使楔5不會因載荷F2、 F3而脫開。如果交點R的位置沿第一 作用線J向左移動,貝'J"楔角e"變小,如果向相反方向的右側移動,
則楔角e變大。若使接點p、s的位置向逆時針方向移動減小"楔角e",
則因為楔5與該楔5兩側外周面le、內周面2e之間的摩擦力而使楔5難以脫開,而若使"楔角G"變小,則在驅動軸瓦3將一對楔5向圓周 方向按壓而開始一對楔5的回轉驅動時,難以脫開。因此,為使鎖定 時不會脫開且開始動作時易于脫開,考慮這些因素均衡以確定"楔角 0"。
但是,因施加給座椅靠背的力而導致栽荷F2、 F3變大時,載荷 F2、 F3的作用線偏移,所以,考慮到以接觸點的接點P為中心轉動楔 5的彎曲力矩,載荷F3的與線P、 S呈直角方向的分量F^作為使楔5 向逆時針方向傾斜的彎曲力矩M,而起作用。當由于該彎曲力矩Mj 變大而使楔5略向逆時針方向傾斜(楔5在外周面le與內周面2e的 間隙范圍內略微擺動)時,內齒輪1 c與座椅靠背共同轉動該楔5的傾 斜量,楔5的輕微傾斜在座椅靠背的上部顯現為較大的晃動。
另一方面,在圖9中,若使接點P靠近T而減小載荷F2、 F3的偏 移量,則F3的回轉方向的分量F^變小、彎曲力矩M,變小,所以楔5 的傾斜得到抑制,因楔5的傾斜而引起的座椅靠背晃動得到抑制。但 是,當通過使接點P靠近T而從比現在的接點P更靠逆時針方向側按 壓楔5的內周面時,該楔5使外齒輪2c的內周面2e略向逆時針方向 側轉動,所以楔5與內周面2e的接點S也向逆時針方向移動,該接點 S的移動使交點R沿第一作用線J向左移動。因此,如上所述"楔角e" 變小,產生楔5難以拔出的新問題。
因此,本發(fā)明通過使楔5的內周面與套筒ld的外周面le在兩處 相接觸,不改變"楔角e",降低上述彎曲力矩M,,抑制楔5的傾斜。
圖7、圖8顯示放倒座椅靠背的外力的負荷載荷與座椅靠背上部 的位移量的關系。圖8是現有車輛的座椅傾斜裝置,圖7是實施例1 的車輛的座椅傾斜裝置。如圖8所示,施加給座椅靠背的外力不論是 任何方向,在外力作用之后會產生"a"或"b"大小的晃動,而在實施例 l中,如圖7所示幾乎沒有晃動。
首先,根據圖2說明楔5的形狀。楔5的內周面,是以圖l所示 的套筒ld外周面le的中心0!為中心的半徑r。的圓為基準而描繪的。 楔5的內周面且圓周方向的兩側,其半徑尺寸比外周面le的半徑尺寸大,將在從套筒Id的中心偏離的位置上分別具有中心的兩個圓弧在圓
周方向上連接而成,以使楔5嵌入套筒ld外周面le與外齒輪2c內周 面2e之間的規(guī)定位置。即,楔5內周面的連接兩個圓弧的部分在套筒 ld外周面le滑動,形成有規(guī)避部5d、 5e,以使與該連接兩個圓弧的 部分相比,基端部側及前端部側與套筒ld的外周面le之間具有細微 間隙。設置有第一接點、第二接點作為與套筒ld外周面le相接觸的 一對接點,在構成楔5內周面的半徑為r,、 r2的兩個圓弧的連接部形 成有〗吏其中央部凹陷的凹部5g,由此在該凹部5g的兩側形成用于構 成第一接點、第二接點的接觸部5b、 5c。另外,圖2是為了易于理解 說明而將凹部5g的凹陷放大顯示的,實際的大小為百分之幾毫米左右 的細孩t凹陷。
在此,對設置規(guī)避部5d、 5e的理由進行說明。在嵌有一對楔5 的偏心空間4中,因為外周面le與內周面2e是偏心的,所以在例如 使楔5的內周面及外周面的形狀與外周面le及內周面2e的形狀相同 時,在從楔5的基端部至前端部的任一位置產生嵌入。如果該嵌入位 置錯開,則不僅楔5的半徑方向的寬度沿圓周方向不同,與外周面le 及內周面2e構成的角度(楔角)也沿圓周方向不同,所以產生易于拔 出或難以拔出楔5的情況,性能不穩(wěn)定。因此,需要使楔5為相對于 外周面le或內周面2e至少一方傾斜的形狀。于是,本實施例中,在 圓周方向上夾著接觸部5b、 5c的兩側形成規(guī)避部5d、 5e,從而可不 受偏心量的變化及偏心空間4中楔5位置的限制地使接觸部5b、 5c 與外周面le相接觸。
另一方面,以比外齒輪2c內周面2e的半徑尺寸略小的半徑尺寸 即半徑R的單一 圓弧形成楔5的外周面。
如此構成的一對楔5收容在偏心空間4,在被彈簧6施力而使得 楔5嵌入的狀態(tài)下,楔5的基端部及前端部與外周面le及內周面2e 之間分別形成間隙。
(作用)
下面,說明車輛的座椅傾斜裝置的作用。首先,對基本動作進行說明。若利用未圖示的輸入軸的回轉而使
得驅動軸瓦3向任一方向回轉時, 一對按壓部3c的任一方將一對楔5 的一方從寬度窄側向寬側按壓。此時,反復進行彈簧6被少許壓縮、 另一方的楔5向相同方向少許旋轉壓縮量的動作,從而不產生部件相 互之間的間隙地使一對楔5在偏心空間4內部沿圓周旋轉。據此,在 圓周方向上的與一對楔5相對應的部分,外齒輪2c與內齒輪lc相互 咬合,作為咬合部分的嚙合部H沿圓周方向運動。若嚙合部H旋轉一 圏,則因為外齒輪2c的齒數比內齒輪lc的齒數缺少一個,所以外齒 輪2c向與一對楔5及嚙合部H旋轉方向相反的一側旋轉一個齒。也 就是說,使驅動軸瓦3回轉時,相對于固定在座椅靠背的第一回轉體 1,第二回轉體2與座墊一同以大減速比被減速,并向與驅動軸瓦3 的回轉方向相反的方向轉動,結果,座椅靠背相對于座墊轉動。
下面,針對外力施加于座椅靠背的情況進行說明。
在本發(fā)明中,如圖2所說明的,因為在楔5的內周面形成有接觸 部5b、 5c,所以如圖l所示,楔5的內周面在第一接點P,和第二接 點P2的兩處與套筒ld的外周面相接觸。另外,楔5的外周面在第三 接點S與外齒輪2c的內周面2e接觸。
圖l顯示此時的載荷關系。首先,與上述同樣地,來自彈簧6的 作用力F,在第一作用線J上產生。接著,產生套筒ld的外周面le通 過第一接點Pj安壓楔5內周面的第一載荷f,、和套筒ld的外周面le 通過第二接點P2按壓楔5內周面的第二載荷f2。而且,產生外齒輪2c 的內周面2e通過第三接點S按壓楔5外周面的第三載荷F3。第一載 荷f,和第二載荷f2的合力可以作為合力F2來表示,與圖9所述同樣, 在三個作用線的交點R處,作用力F,與合力F2及第三載荷F3相平衡。
也就是說,上述第一載荷f,和上述第二載荷&均是從套筒ld向
楔5作用的載荷,所以第一載荷&和第二載荷f2及它們的合力F2均通
過內齒輪lc的軸心O,,合力F2的作用線是通過軸心Op通過第一接
點P,和第二接點P2之間的第二作用線K。
另一方面,外齒輪2c的內周面2e通過第三接點S按壓楔5外周面的第三栽荷F3如下所述。因為該第三載荷F3從外齒輪2c向楔5的 外周面作用,所以通過外齒輪2c的軸心02。以作用力FJ斤作用的第 一作用線J與上述合力F2的第二作用線K之間的交點為R,則連接 軸心02與交點R的線成為第三載荷F3所作用的第三作用線L,從而 確定第三接點S的位置。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接點P,設置在楔5內周面的合力F2的第二 作用線K上的點P與第三作用線L上的點T之間,第二接點P2相對 于點P設置在楔5的前端部側,所以具有以下作用。
因為楔5的內周面在第一接點P,和第二接點P2的兩點與套筒ld 的外周面le相接觸,所以楔5的內周面與套筒ld的外周面le的接點 中的一方即使從現有的基準點P的位置向基端部側的第一接點Pj移 動,外齒輪2c的內周面2e與楔5的外周面之間的第三接點S也不會 向基端部側移動。關于這一點以下進行詳細說明。
首先,在楔5的內周面上,在構成所設定的楔角e的接點位置決 定基準點P。決定該基準點P后,第二作用線K、交點R、第三作用 線L、楔5的外周面接點S及楔角e自然決定。如圖1所示,相對于 基準點(本發(fā)明中因為不是接點,故以下稱為基準點)P,向基端部 一側移動的位置為上述第一接點Pl5而向前端部一側移動的位置為上 述第二接點P2。如上所述,第一接點P,,在楔5的內周面,配置在第 二作用線K和第三作用線L之間。此時,作用于第一接點P,的第一 載荷fi的作用線位于從軸心O,向放射方向延伸的0,、P,的延長線上, 作用于第二接點P2的第二載荷&的作用線位于從軸心O,向放射方向 延伸的O,、 P2的延長線上,作為其合力的合力F,與原來相同,在連 接O,、 P的第二作用線K上。在此,將楔5內周面的接點從基準點P 向比基準點P更靠基端部一側的第一接點P,移動,則載荷f,在接點 Pj的位置按壓楔5,因為載荷f,的作用線比接點S更靠基端部一側, 所以楔5將內周面2e略向圖中的逆時針方向轉動。由此雖然楔5的外 周面的接點S欲向基端部一側移動,且因楔5的轉動而前端部一側比 楔5的接點P,更向軸心移動,但因為接觸部5c抵接套筒ld的外周面le而形成第二接點P2,所以楔5的傾斜得到限制。所以接點S不會比 現在的位置更向基端部一側移動。
接著,考慮以接點P,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轉動楔5的力矩,載荷 F3的分量中的與線P,、 S呈直角方向的分量F^作為傾斜楔5的彎曲 力矩M2發(fā)揮作用。該分量F^的大小是比圖9的分量F^小相當于接 點從P移動到P,的量。所以,通過施加放倒座椅靠背的外力,即使作 為載荷f,與載荷f2的合力的載荷F2及載荷F3的力變大,楔5以P,為 中心向逆時針方向傾斜的可能性較低,可以抑制因楔5傾斜而引起的
座椅靠背的晃動。另外,作為載荷f,與載荷f2的合力的載荷R是在通
過基準點P的第二作用線K上并且與現有的接點P的位置沒有變化, 所以"楔角0"不會變化,因為"楔角e"不變化,所以楔5的因載荷 F2、 F3而導致的拔出難度及按壓楔5前端部時的動作性與過去沒有變 化。
因為楔5的內周面在一對接觸部5b、 5c與套筒ld的外周面le 相接觸,所以,與接觸部是單一的情況相比,施加于接觸部的載荷減 輕,可抑制接觸部的磨損,從而提高耐久性。而且,楔5在偏心空間 4內移動時,可避免像現有的那樣以接點P為中心邊擺動邊移動的情 況,楔5的姿態(tài)穩(wěn)定,所以可提高楔5的動作性。
根據本發(fā)明,因為楔5的內周面在一對接觸部5b、 5c與套筒ld 的外周面le相接觸,與接觸部是單一的情況相比,施加于接觸部的載 荷減輕,由此可減輕楔5的拔出難度,并且抑制接觸部5b、 5c的磨損。 另外,因為楔5的內周面是以兩點支持,所以即使作用于楔5的載荷 變大,楔5也不易傾斜,減少因楔5的傾斜而引起的座椅靠背的晃動。 因為可以使楔角等條件與現有的相同,所以不會降低楔5的易于拔出 等的動作性。
根據本發(fā)明,楔5的內周面通過第一接點P,和第二接點&與套 筒ld的外周面le相接觸、并且第一接點P,被配置于比現有的單一接 點P更靠楔5的基端部一側,楔5的外周面通過第三接點P3與外齒輪 2c的內周面2e相接觸,所以楔5被三點所支持,楔5的支承穩(wěn)定。因此,楔5不易傾斜、不易產生座椅靠背的晃動。
根據本發(fā)明,因為在楔5的內周面、在第二作用線K和第三作用 線L之間設置第一接點P,,所以,從外齒輪2c內周面2e向楔5外周 面的第三載荷F3中、以第一接點P,為中心轉動楔5的彎曲力矩分量 F3x,與過去相比減小。所以楔5不易傾斜、不易產生座椅靠背的晃動。
另外,在本實施例1中,是在楔5內周面、在第二作用線K和第 三作用線L之間設置第一接點P,的,但是,通過以使作用于該第一接 點P,的載荷f,的作用線位于第三接點S上或略通過前端部一側的方式 來設置第一接點P,,可在驅動軸瓦3推壓楔5的前端部時,更加易于 脫開從而提高動作性。
(b)實施例2
下面,就實施例2進行說明。本實施例變更了實施例1的一部分, 對同一部分賦予同一符號并省略說明,僅說明不同部分。
在圖6顯示與實施例1的第1圖相應的圖。在實施例l中,在楔 5的內周面、在第二作用線K和第三作用線L之間設置第一接點P,, 但在本實施例2中,第一接點P,配置在第三作用線L外側的逆時針方 向一側(楔5的基端部一側)。而且,第二接點P2配置在第二作用線 K外側的順時針方向一側(楔5的前端部一側)。并且,以作用于第一 接點P,的載荷為f ,以作用于第二接點P2的載荷為f12, fu和1\2的 合力F2作用于第二作用線K上。
從套筒ld的外周面le向楔5的內周面對第一接點P!和第二接點 P2作用載荷fn和載荷f12,其合力為F2。從外齒輪2c的內周面2e向 楔5的外周面、從接點S作用載荷F3,載荷F3朝向第一接點Pt和第 二接點P2之間作用。因此,在楔5不產生彎曲力矩,可以預防因彎曲 力矩發(fā)生在楔5而導致楔5傾斜進而引起的座椅靠背晃動。另外,"楔 角e"與過去沒有變化,所以楔5因載荷F2、 F3而導致的拔出難度及驅 動軸瓦3按壓楔5前端部時的動作性與過去沒有變化。
因為楔5的內周面相對于套筒ld的外周面le在第一接點P!和第二接點P2的兩點抵接,所以楔5由驅動軸瓦3向圓周方向按壓并轉動 的時候,在偏心空間4內,可避免像現有的那樣以接點P為中心楔5 邊擺動邊移動的情況,楔5的動作性得到提高。另外,因為是兩點支 持,所以楔5內周面的面壓力變小,楔5的磨損減少,耐久性提高。
根據本發(fā)明,因為從外齒輪2c的內周面2e朝向楔5外周面的第 三載荷F3是朝向楔5內周面的第一接點P和第二接點P2之間的,所 以不產生傾斜楔5的彎曲力矩。所以,楔5不傾斜,在座椅靠背不產 生晃動。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是使第一回轉體與座椅靠背結合、使第二 回轉體與座墊結合的,但也可以將第一回轉體和第二回轉體置換而相
反安裝。另外,也可以是使一對楔的基端部沿偏心空間延長,如專利 文獻1那樣將一對楔在軸方向上重疊配置。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的座椅傾斜裝置,設置有第一回轉體,其與座墊及下端相對于該座墊自由轉動設置的座椅靠背的任一方相結合并具有內齒輪;第二回轉體,其與座墊和座椅靠背的另一方相結合并具有齒數少于上述內齒輪的外齒輪;套管,形成在上述第一回轉體上并與上述內齒輪同心;內周面,其形成于上述第二回轉體上并與上述外齒輪同心;圓形偏心空間,其是通過使上述內齒輪和上述外齒輪咬合而在上述套管與上述內周面之間形成的;一對楔部件,其配置在該偏心空間且基端部彼此相向;施力裝置,其沿圓周方向的互相離開的方向對該一對楔部件施力;及輸入部件,其插入上述偏心空間、沿圓周方向按壓上述一對楔部件并使之轉動,由此使上述外齒輪相對于上述內齒輪咬合的嚙合部沿圓周移動,使上述第二回轉體相對于上述第一回轉體相對地向與上述嚙合部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減速回轉,其特征在于,上述楔部件的外周面由半徑尺寸僅比上述外齒輪的內周面的半徑尺寸略小的單一圓弧形成;上述楔部件的內周面是以兩個圓弧在圓周方向相連而形成,該兩個圓弧的半徑尺寸設定得大于上述套管的外周面的半徑尺寸,在連接該兩個圓弧的部位形成有凹陷,在該凹陷的圓周方向的兩側形成有與上述套管外周面接觸的一對接觸部。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的座椅傾斜裝置,其特征在于,作 為上述楔部件內周面的上述一對接觸部與上述套管的外周面相接觸的 接點的第一接點和第二接點相鄰設置,并設置有上述楔部件的外周面 與上述第二回轉體的內周面相接觸的第三接點,若將上述施力裝置對上述楔部件施加的作用力的作用線作為第一 作用線,將上述第一回轉體通過上述第一接點及第二接點按壓上述楔 部件的內周面的第一載荷及第二載荷的合力的作用線作為第二作用 線,將通過上述第一作用線和上述第二作用線的交點且通過上述第二 回轉體的軸心的線、作為上述第二回轉體按壓上述楔部件的外周面的第三載荷作用線即第三作用線,則上述第三接點位于該第三作用線上。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的座椅傾斜裝置,其特征在于,在 上述楔部件的內周面、在上述第二作用線與上述第三作用線之間,配 置上述第一接點。
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的座椅傾斜裝置,其特征在于,在 上述楔部件的內周面、在比上述第三作用線更靠上述楔部件的基端部 一側,配置上述第一接點。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課題是收容在圓形的偏心空間的楔傾斜,在座椅靠背產生晃動。本發(fā)明的車輛的座椅傾斜裝置設置有與座椅靠背相結合并具有內齒輪的第一回轉體;與座墊結合并具有齒數少于內齒輪的外齒輪的第二回轉體;形成在第一回轉體的套管;形成于第二回轉體的內周面;通過咬合內齒輪和外齒輪而在套管與內周面之間形成的圓形偏心空間;配置在該偏心空間的一對楔,對該一對楔沿圓周方向的互相離開的方向施力的彈簧;及插入偏心空間、按壓一對楔使其旋轉、使外齒輪與內齒輪的嚙合部沿圓周移動、并使第二回轉體相對第一回轉體向與嚙合部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減速轉動的驅動軸瓦,并且在楔的內周面形成有與套管外周面相接觸的接觸部。
文檔編號B60N2/22GK101524973SQ20091012618
公開日2009年9月9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3月5日
發(fā)明者大石訓久, 松本正 申請人:富士機工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