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用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車用側部襯板的配置構造。
背景技術:
在現(xiàn)有技術中具有如下的一種構造,在汽車后排座椅靠車廂外側 一側設置有樹脂制側部襯板,該樹脂制側部襯板,人車廂內(nèi)側覆蓋靠
車廂外側一側的車身部件(例如,參照日本發(fā)明專利第3070425號 公報)。
在所述構造中,如果所述座椅為可動式時,則在該座椅的可動機 構周圍,難以將側部襯板固定在車身上。因此,在該部分有壓力作 用時,側部襯板會向靠車廂外側一側彎曲。由此產(chǎn)生的間隙會使異 物進入到內(nèi)部,還使外觀變差、剛性感下降等,從而給汽車作為商 品 的特性造成影響。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第 一 目的在于提供 一 種車用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其可 控制座椅可動機構周圍的側部襯板的彎曲。
在所述構造中,處于不使用狀態(tài)的座椅安全帶裝置的安全帶被沿 著側部襯板的外表面配置。這種配置會使所述安全帶進入到座椅和 側部村板之間。該問題特別是在采用可動式座椅的情況下尤為明顯, 這會給使用安全帶時或調整座椅時造成麻煩。
因此,本發(fā)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用側部襯板的設置構 造,其防止座椅安全帶裝置的安全帶進到座椅和側部襯板之間。
為了實現(xiàn)所述第一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的技術手段。 (1)即,本發(fā)明第一技術方案的車用側部襯板配置在汽車座椅
4的側方,用于覆蓋車身外板,所述汽車座椅具有使所述座椅的一部 分可動的可動機構,并且,該車用側部襯才反具有支岸〈部,所述支承 部被所述可動機構由靠汽車外側 一 側向內(nèi)支承。
根據(jù)所述的車用側部襯板的結構,通過在側部襯^1上設有所述支 承部,使得側部襯板的位于所述可動機構周圍的部分不會向靠車廂 外側一側大幅度變形。因此,所述座椅和側部襯才反間不易產(chǎn)生間隙。 因而能防止異物進入該間隙。此外,能保持外觀美觀,能提高該部 分的剛性感,提升車輛作為商品的特性。
(2) 本發(fā)明第二技術方案的車用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所述側 部襯板設于汽車座椅的側方且覆蓋車身外板,所述汽車座椅的靠背 傾角可調,其中,所述車用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具有外側托架, 其安裝在車身上,支承座椅骨架并使其可擺動;坐墊,其安裝在所 述座椅骨架上,所述車用側部襯板具有能插入所述外側托架和所述 座椅骨架之間的支承部,所述車用側部襯才反具有能容納擺動軸的缺
口部,所述擺動軸以軸的形式支承所述座椅骨架并使所述座椅骨架 能擺動,所述支承部配置在所述缺口部附近,所述坐墊從車前側覆 蓋所述缺口部。
根據(jù)所述車用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除具有同于本發(fā)明的第 一 技 術方案的技術效果外,還能讓座椅覆蓋住靠背傾角可調機構和所述 缺口部。此外,即〗更側部襯板的缺口部的周圍^皮座4t向車廂外側一 側施以推力,所述支承部也會受到來自靠車廂外側一側的支承,因 而,所述缺口部的周圍不會出現(xiàn)大的彎曲。所以,能抑制在座椅和 側部襯板之間產(chǎn)生間隙。此外,靠背傾角可調機構和缺口部都能被 切實地蓋住。
此外,為了實現(xiàn)所述第二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的技術手段。
(3) 即,本發(fā)明第三技術方案的車用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作 為一種設置所述(1 )記載的車用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具有穿通 部,其供座椅安全帶裝置的安全帶穿通,所述座椅安全帶裝置能對 坐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客加以限制;覆蓋部,其被所述座椅覆蓋住;限制部,其對所述安全帶從所述插孔向所述^隻蓋部的移動加以限制。 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技術方案的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安全帶從穿通 部向覆蓋部側的移動受到限制,這能防止該安全帶進入到側部襯板 和座椅之間。因此,可以消除使用安全帶時或調整座椅時等的麻煩。
(4) 此外,本發(fā)明第四技術方案的車用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為, 在所述(3)所記載的車用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的基礎上,所述座椅 具有通過可動才幾構可動的可動部,所述穿通部^皮所述座^"的固定部 蓋住。
根據(jù)本發(fā)明第四技術方案的車用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即便在操 作座椅的可動部時,也能防止安全帶向覆蓋部側移動。此外,安全 帶穿通部不受座椅可動狀態(tài)的影響,并且不會向車廂內(nèi)側露出,因 此,可很好地保持側部襯板周圍的外觀。
(5) 此外,本發(fā)明第五技術方案的車用側部村板的設置構造, 在所述(3)所記載的車用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的基礎上,所述側部 襯板具有座椅側部襯板,其配置在所述汽車座椅側方;下側側部 襯板,其配置在所述座椅側部襯板的下方,覆蓋側車架的上彎部。 所述穿通部配置在所述座椅側部襯板和下側側部襯板間的分型線 上,在所述側車架的位于上彎部后側的水平部前端設置有所述座椅 安全帶裝置的固定器,所述固定器被所述座椅側部襯板蓋住。
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五技術方案的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安全帶固定器 安裝在側車架的位于上彎部后側的水平部的前端部上,因此,不僅 安全帶配置在遠離座椅的地方,還能將安全帶從回縮器拉出的量設 定的很小。因此,能減小安全帶的拉出阻尼。此外,僅通過側部襯 板就將安全帶固定器基本上蓋住。因此,能提高維護時的便利性。
圖l是從左前上方觀察第1實施方式的車用后排座椅右側周圍的 立體圖。
圖2是拆下所述后排座椅的狀態(tài)下的與圖1相當?shù)牧Ⅲw圖。說明書第4/17頁
圖3是從車廂內(nèi)側觀察設置在所述后排座椅靠車廂外側一側的 側部襯板的側一見圖。
圖4是從左前上方觀察對所述后排座椅靠車廂外側一側提供支 承的鉸接機構周圍的立體圖。
圖5是沿圖4中A-A線的剖視圖。
圖6是沿圖4中B-B線的剖視圖。
圖7是從左前上方觀察第2實施方式的車用后排座椅右側周圍的 立體圖。
圖8是拆下所述后排座椅的狀態(tài)下的與圖7相當?shù)牧Ⅲw圖。
圖9是從車廂內(nèi)側觀察設置在所述后排座椅靠車廂外側一側的 側部襯才反的側;見圖。
圖10是從左前上方觀察對所述后排座椅靠車廂外側一側提供支 承的鉸接機構周圍的立體圖。
圖11是沿圖10中A' -A'線的剖視圖。
圖12是沿圖10中B' -B'線的剖視圖。
圖13是從左前上方觀察在所述側部襯板的外表面上配置有座椅 安全帶裝置的安全帶的狀態(tài)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圖1~圖6說明本發(fā)明第1實施方式。另外,在以下 的說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如果沒有特別說明,則與汽車的前后 左右等方向相同。
圖1、圖2為從車廂內(nèi)側(車廂R內(nèi)側)觀察后排座椅10的右 側時的立體圖。圖中乘用車具有由板狀部件和骨架部件經(jīng)焊接等接 合成一體的承載式構造的車身1。
車身1的地板部2包括低位地板2a,其呈大致水平狀態(tài),形 成后排座椅10的腳部空間;豎壁部2b,其在后排座椅10的下方, 從低位地板2a的后緣部起大致呈垂直狀地豎起;高位地板2c,其從 該豎壁部2b上緣部起大致呈水平狀地向后延伸。
7低位地板2a位于后排座椅10的座椅座墊11的大致水平的下表 面的下方,且與該下表面間具有間隔。在前后方向上,低位地板2a 從座椅座墊11的前側延伸并進入到座椅座墊11下方的位置。在低 位地板2a的沿左右方向的中部,配置有橫截面呈梯形且縱長方向在 前后方向的地板通道部(floor tunnel) 2d。在低位地板2a上的座椅 座墊11的下方配置有用于收納物品的下側托盤6。
高位地板2c與座椅座墊11的下表面大致等高。高位地才反2c沿 前后方向/人座;^座墊11的后部的下側延伸到座^t座墊11的后方。 在高位地板2c的后部,形成有位于后排座椅10后方的行李箱T的 地才反面。該地才反面的大致中部形成有用來收納備胎等的凹部2e。
如圖2所示,在地板部2的左右兩側,配置有前后延伸的側車架 3。側車架3包括側邊梁3a,其比后排座椅10靠車廂外側一側, 構成可被后門4開閉的后門洞5的下緣;上彎部3b,其在該側邊梁 3a的后部,向后上方豎起;后車架3c,其在該上彎部3b的后側且 以水平狀與之相連。左、右側車架3間由橫梁加以適當連接。
圖2中,附圖標記21表示覆蓋B柱車廂內(nèi)側的B柱襯板,該B 柱構成后門洞5前緣部。附圖標記22表示乂人車廂內(nèi)側覆蓋所述側邊 梁3a和上彎部3b的側邊梁襯板。附圖標記23表示側部襯板,該側 部襯板23從車廂內(nèi)側覆蓋車身側構件(未圖示)的從后門洞5后緣 部下部向后延伸規(guī)定距離的這段區(qū)域,且該車身側構件形成后門洞5 的后緣部下部。附圖標記24表示覆蓋C柱(未圖示)下部車廂內(nèi)側 的C柱下部襯才反,其位于側部襯板23的上方,該C柱形成后門洞5 的后緣部上部。各襯板21 24都是聚丙烯等合成樹脂制件。
后排座椅10的上端部的后側設置有后行李架7,該后行李架7 左右延伸,橫跨車身左右所述C柱的末端部之間。后行李架7是大 致水平的板狀件,在后排座椅10的上端部的后側,將車廂R和行李 箱T隔開。在車身下部兩側,從后排座椅10附近起到行李箱T前部 設有向車廂內(nèi)側鼓出的后輪罩8。
如圖l所示,后排座椅IO具有用于對乘客臀部提供支承的座椅
8座塾11和對乘客后背提供支承的座椅靠背12。在座椅靠背12的上 端部設置有與之一體的用于對乘客頭部提供支承的頭枕13。座椅座 墊11稍稍向前上傾斜。座椅靠背12以其上部位置靠后的方式傾斜 (后傾)。后排座椅10的后部(座椅座墊11的后部)直接支承于 高位地板2c的前部。后排座椅10的前部(座椅座墊11的前部)被 未圖示的支承框支承于低位地板2a的后部。
此外,座椅座墊11被支承得相對于地一反部2固定,與此相反, 座椅靠背12被從其下端部的左右兩側及沿左右方向的中部,分別通 過4交接機構15、 15a以可纟皮翻動的方式支岸義于地才反部2的相應部分 上。在座椅靠背12的上部左右兩側設置有未圖示的鎖止機構。通過 使該鎖止機構與從車身1起貫穿側部襯板23向車廂內(nèi)側突出的門形 鎖栓19 (參照圖2)卡合,能如上所述地將后排座椅12保持為后傾 的豎起狀態(tài)(可落座狀態(tài))。另一方面,也能通過對未圖示的鎖止 解除機構進行操作,使所述鎖止機構和鎖栓19的卡合解除,從而使 座椅靠背12能向前翻動、放倒,疊在座椅座墊12上,成為使車廂R 和行李箱T連通的折疊狀態(tài)(不可落座狀態(tài))。
如圖1、圖2所示,后門洞5的后緣部下部比座椅靠背12的前 表面稍靠前,從側面觀察,其為與座椅靠背12—樣的后傾狀態(tài)。所 述側部襯板23以填充該后門洞5的后緣部下側和座椅靠背12的外 側部之間空隙的方式設置。
側部襯板2 3在從側面觀察時與座椅靠背12相同呈后傾狀態(tài)。側 部襯板23上具有一體的彎曲部25和內(nèi)側部26。該彎曲部25從后門 洞5的后》彖部下部向車廂內(nèi)側延伸并向后方彎曲;內(nèi)側部26^黃向專交 寬,從該彎曲部25的端部向后以直線狀延伸。側部襯^反23的上端 部伸到所述C柱的末端部附近,該上端部與C柱下部襯》反24的下端 部抵靠上。另一方面,側部襯板23的下端部伸到側車架3的后車架 3c的前部附近。彎曲部25的下端部與下邊梁4于^反22的后部上端部 抵靠上。另外,內(nèi)側部26的下部向車廂內(nèi)側彎曲以避開后輪罩8。
此外,如圖3所示,側部襯板23的彎曲部25的下端部具有從側坦部26a稍 向上^l晉位的大致水平的后平坦部26b。前后平坦部26a、 26b間形成 大致豎直的臺階部26c。臺階部26c和后平坦部26b間的角部^殳有缺 口部27,該缺口部27 乂人側面觀察時呈與車身右側的鉸接才幾構15的 鉸接軸18大致同軸的圓弧狀。該缺口部27中能容納從斜下后方插 入其中的所述鉸接機構15的鉸接軸18周圍的部件。另外,圖3中 附圖標記C表示鉸接軸線,附圖標記19a表示所述鎖栓19的通孔。在側部襯板23的彎曲部25上沿著后門洞5后緣部下側的前緣部 的多個部位,被樹脂扣件等固定于車身l上。側部襯板23的內(nèi)側部 26的上端側的多個部位,被樹脂扣件等固定于車身l上。側部襯板 23的內(nèi)側部26的上部的后部及沿上下方向的中部的前部j皮^t脂扣 件等固定于車身1上。側部襯板23的內(nèi)側部26的后平坦部26b的 前部,被樹脂扣件等固定于車身1上。另外,所述各固定部位在圖 中以附圖標記P表示。此外,側部襯々反23的內(nèi)側部26的缺口部27周圍的部分(以下 稱為缺口周圍部分28)與所述鉸接機構15的鉸接座16抵接并受其 從靠車廂外側一側支承。如圖4所示,鉸接機構15具有固定在車身1上的鉸接座16、 和通過鉸接軸18受鉸接座16支承且可相對鉸纟妄座16轉動的鉸接片 17。鉸接座16是鋼板沖壓成型件,由固定凸緣部16a和豎起部16b 一體形成。固定凸緣部16a通過前后一對螺栓緊固在后車架3c的前 部,豎起部16b乂人該固定凸緣16a的靠車廂外側一側以乂人側面觀察 呈山形的方式向上方豎起。豎起部16b的上端部形成有從側面觀察 呈圓形的鉸接軸插孔16c。在固定凸緣部16a和豎起部16b的外緣部, 形成有連續(xù)的圓形巻邊16d。圓形巻邊16d向上方或車廂內(nèi)側突出, 截面形狀為半圓狀,起加強作用。在固定凸緣部16a及豎起部16b的前后方向中部適當?shù)匦纬捎型瑯佑糜诩訌姷耐範畈?6e,該凸狀部 16e這部分向上方或車廂內(nèi)側突出與圓形巻邊16d相等的距離。鉸接片17也是鋼板沖壓成型件,由固定凸緣部17a和豎起部17b 一體形成。固定凸緣部17a被上下一對螺栓緊固在配置于座椅靠背 12下端部的未圖示的座4fr骨架上,豎起部17b/人該固定凸^彖部17a 靠車廂外側一側起以從側面觀察呈山形的方式向前方豎起。豎起部 17b的前端部形成有從側面觀察呈圓形的鉸接軸插孔17c。固定凸緣 部17a和豎起部17b的外緣部上形成有連續(xù)的并向前方或車廂內(nèi)側 豎起的用于加強的短凸緣17d。在固定凸緣部17a和豎起部17b的上 下方向中部適當?shù)匦纬捎型瑯佑糜诩訌姷耐範畈縄7e,該凸狀部I7e向前方或車廂內(nèi)側突出與短凸緣17d相等的距離。如圖5、圖6所示,側部襯^反23的缺口部27周圍部分及臺階部 26c的前部,與位于4交接座16的4交接軸插孔16c外周部分及豎起部 16b前緣的圓形巻邊16d抵接并受其從靠車廂外側一側支承。側部襯 板23的臺階部26c周圍部分,與鉸接座16的豎起部16b的凸狀部 16e抵接并受其從靠車廂外側一側支承。這些受鉸接座16支承的部 分相當于所述缺口周圍部分28。如圖4所示,鉸接片17的鉸接軸插孔17c從車廂內(nèi)側與鉸接座 16的鉸接軸插孔16c重疊,并從鉸接座16的靠車廂外側一側通過沿 左右方向的4史接軸18將它們連接,并使4交接片17可相對于4交接座 16轉動。鉸接軸插孔16c的插孔周圍向車廂內(nèi)側突出。此外,鉸接 軸插孔17c的插孔周圍向車廂外側一側突出。由此,鉸接座16的豎 起部16b和鉸接片17的豎起部17b之間在左右方向上形成規(guī)定大小 的間隙。側部襯^反23的缺口周圍部分28能插入該間隙內(nèi)。側部襯板23的內(nèi)側部26被處于豎起狀態(tài)的座椅靠背12的外側 部和座椅座墊11的后部外側部從車廂內(nèi)側推壓,并且還被他們大體 蓋住。基本上只有彎曲部25向車廂內(nèi)側露出。此時,內(nèi)側部26的 下端部的缺口周圍部分28也呈被座椅坐墊11的后端部和座椅靠背 12的下端部從車廂內(nèi)側推壓的狀態(tài),且被他們大體蓋住。鉸接座16的豎起部16b從靠車廂外側一側(側部襯板23的內(nèi)側)與該部分抵 接并對其加以支承。由此,能抑制側部襯斧反23被后排座椅10作用 推力時向車廂外側 一 側的變形。如上所說明的,所述第1實施方式的車用側部襯板構造是一種設 于后排座椅10靠車廂外側 一 側且從車廂內(nèi)側覆蓋靠車廂外側 一 側的 車身部件的側部襯板23的配置構造,在后排座椅10靠車廂外側一 側具有使后排座椅10的座椅靠背12為可動結構的4交接機構15,所 述側部襯板23上設有被所述鉸接機構15 /人靠車廂外側一側支承的 缺口周圍部分28。根據(jù)該結構,通過在側部襯板23上設有所述缺口周圍部分28, 使得襯板23的位于所述鉸接機構15周圍的部分不會向靠車廂外側 一側大幅彎曲。此外,所述后排座椅10和側部襯^反23之間不易產(chǎn) 生間隙。因此,能防止在該間隙處進入異物,外觀能得到很好地維 持,并且,還能增加該部分的剛性感。由此,可以實現(xiàn)車輛商品性 的提升。此外,在所述側部襯板構造中,所述鉸接機構15具有鉸接片17 和鉸接座16。鉸接片17安裝在所述后排座椅10的座椅靠背12上。 鉸接座16在所述后排座椅10的靠車廂外側一側,:被安裝于側車架3 上,用以支承所述鉸接片17。所述側部襯板23上設置有能容納所 述鉸接片17上的較j妄軸插孔17c和所述鉸接座16的鉸接軸插孔16c 的缺口部27。此外,還設有能被容納在所述鉸4妄片17和4交接座16 之間的缺口周圍部分28。由所述鉸接座16,人靠車廂外側一側支承所 述缺口周圍部分28。所述缺口周圍部分28被所述后排座椅10從車 廂內(nèi)側蓋^f主。根據(jù)該結構,能通過后排座椅IO蓋住鉸接機構15和缺口部27。 此外,即便在側部襯板23的缺口周圍部分28被后排座椅10向車廂 外側一側作用推力時,該缺口周圍部分28也能受到來自車廂外側一 側的支承。由此,缺口周圍部分28不會出現(xiàn)較大的彎曲,能抑制在 后排座椅10和側部襯板23產(chǎn)生間隙。此外,鉸接機構15和缺口部1227凈皮切實地覆蓋。另外,本發(fā)明不限于所述實施方式。例如,后排座椅10也可以 具有使座椅靠背12能前后翻動的靠背傾角可調機構。也可以是能使 座椅座墊11向上翻動與座椅靠背12貼合上的能豎起的結構。此外,所述實施方式的結構是本發(fā)明的一例,可在不脫離本發(fā)明 主旨的范圍內(nèi)進行各種變型。以下,參照圖7~圖13對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夕卜, 在以下的說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如果沒有特別說明,則與汽車 的前后左右等方向相同。圖7、圖8是從車廂內(nèi)側(車廂R'內(nèi)側)觀察后排座椅110的 右側時的立體圖。圖中乘用車具有由板狀部件和骨架部件經(jīng)焊接等 接合成一體的承載式構造的車身101。車身101的地板部102包括低位地板102a,其呈大致水平狀 態(tài),形成后排座椅110的腳部空間;豎壁部102b,其在后排座椅IIO 的下方,從低位地板102a的后緣部起大致呈垂直狀地豎起;高位地 板102c,其從該豎壁部102b上緣部起大致呈水平狀地向后延伸。低位地板102a位于后排座椅110的座椅座墊111的大致水平的 下表面的下方,且與該下表面間具有間隔。在前后方向上,低位地 板102a從座椅座墊111的前側延伸并進入到座^"座墊111下方的位 置。在低位地板102a的沿左右方向的中部,配置有橫截面呈梯形且 縱長方向在前后方向的地板通道部(floor tunnel) 102d。在低位地板 102a上的座椅座墊111的下方配置有用于收納物品的下側托盤106。高位地板102c與座椅座墊111的下表面大致等高。高位地板102c 沿前后方向從座椅座墊111的后部的下側延伸到座椅座墊111的后 方。在高位地板102c的后部,形成有位于后排座椅IIO后方的行李 箱T'的地板面。該地板面的大致中部形成有用來收納備胎等的凹部 102e。如圖8所示,在地板部102的左右兩側,配置有前后延伸的側車 架103。側車架103包括側邊梁103a,其比后排座椅110靠車廂13外側一側,構成可^皮后門104開閉的后門洞105的下多彖;上彎部103b, 其在該側邊梁103a的后部,向后上方豎起;后車架103c,其在該上 彎部103b的后側且以水平狀與之相連。左、右側車架103間由橫梁 加以適當連"J妄。圖8中,附圖標記121表示覆蓋B柱車廂內(nèi)側的B柱村板,該 B柱構成后門洞105前》彖部。附圖標記122表示/人車廂內(nèi)側覆蓋所 述側邊梁103a和上彎部103b的側邊梁襯板。附圖標記123表示側 部襯板,該側部襯板123從車廂內(nèi)側覆蓋車身側構件(未圖示)的 從后門洞105后緣部下側向后延伸規(guī)定距離的這段區(qū)域,且該車身 側構件形成后門洞105的后^^部下部。附圖標記124表示覆蓋C柱 (未圖示)下部車廂內(nèi)側的C柱下部襯板,其位于側部襯4反123的 上方,該C柱形成后門洞105的后緣部上部。各襯板121 124都是 聚丙晞等合成樹脂制件。后排座椅110的上端部的后側設置有后行李架107,該后行李架 107左右延伸,橫跨車身左右所述C柱的末端部之間。后行李架107 是大致水平的板狀件,在后排座椅110的上端部的后側,將車廂R' 和行李箱T'隔開。在車身下部兩側,從后排座椅110附近起到行李 箱T'前部設有向車廂內(nèi)側鼓出的后輪罩108。如圖7所示,后排座椅IIO具有用于對乘客臀部提供支承的座椅 座墊111和對乘客后背提供支承的座椅靠背112。在座椅靠背112 的上端部設置有與之一體的用于對乘客頭部提供支承的頭枕113。座 椅座墊111稍稍向前上傾斜。座椅靠背112以其上部位置靠后的方 式傾斜(后傾)。后排座椅110的后部(座椅座墊111的后部)直 接支承于高位地板102c的前部。后排座椅110的前部(座椅座墊111 的前部)被未圖示的支承框支承于低位地板102a的后部。此外,座椅座墊111 — 皮支岸義得相對于地壽反部102固定,與此相對, 座椅靠背112纟皮從其下端部的左右兩側及沿左右方向的中部,分別 通過4交4妄4幾構115、 115a以可^皮翻動的方式支岸義于地板部102的相 應部分上。在座椅靠背112的上部左右兩側設置有未圖示的鎖止機構。通過使該鎖止機構與從車身101起貫穿側部襯才反123向車廂內(nèi) 側突出的門形鎖栓119 (參照圖8)卡合,能如上所述地將后排座椅 112保持為后傾的豎起狀態(tài)(可落座狀態(tài))。另一方面,也能通過對 未圖示的鎖止解除機構進行操作,使所述鎖止機構和鎖栓119的卡 合解除,從而使座椅靠背112能向前翻動、放倒,疊在座椅座墊112, 成為使車廂R'和行李箱T'連通的折疊狀態(tài)(不可落座狀態(tài))。
如圖7、圖8所示,后門洞105的后緣部下部比座椅靠背112的 前表面稍靠前,從側面觀察,其為與座椅靠背112—樣的后傾狀態(tài)。 所述側部襯板123以填充該后門洞105的后緣部下側和座椅靠背112 的外側部之間空隙的方式i殳置。
側部襯板123在從側面觀察時與座椅靠背112相同呈后傾狀態(tài)。 側部^]^反123上具有一體的彎曲部125和內(nèi)側部126。該彎曲部125 乂人后門洞105的后緣部下部向車廂內(nèi)側延伸并向后方彎曲;內(nèi)側部 126橫向較寬,從該彎曲部125的端部向后以直線狀延伸。側部襯板 123的上端部伸到所述C柱的末端部附近,該上端部與C柱下部襯 板124的下端部抵靠上。另一方面,側部襯板123的下端部伸到側 車架103的后車架103c的前部附近。彎曲部125的下端部與下邊梁 襯板122的后部上端部抵靠上。另外,內(nèi)側部126的下部向車廂內(nèi) 側彎曲,以避開后4侖罩108。
此外,如圖9所示,側部襯板123的彎曲部125的下端部具有乂人 側面觀察朝前上傾斜的傾斜部125a。另一方面,側部襯^反123的內(nèi) 側部126的下端部的前部具有與高位地一反102c^矣近且大致水平的前 平坦部126a。此外,內(nèi)側部126的下端部的后部具有相對于前平坦 部126a稍向上錯位的大致水平的后平坦部126b。前后平坦部126a、 126b間形成大致豎直的臺階部126c。臺階部126c和后平坦部126b 間的角部設有缺口部127,該缺口部127乂人側面觀察時呈與車身右側 的鉸接機構115的鉸接軸118大致同軸的圓弧狀。該缺口部127中 能容納從斜下后方插入其中的所述鉸接機構115的鉸接軸118周圍 的部件。另外,圖9中附圖標記C'表示鉸接軸線,附圖標記119a表示所述鎖纟全119的通孔。
在側部襯板123的彎曲部125上沿著后門洞105后緣部下側的前 緣部的多個部位,被樹脂扣件等固定于車身101上。側部襯板123 的內(nèi)側部126的上端側的多個部位,被樹脂扣件等固定于車身101 上。側部襯板123的內(nèi)側部126的上部的后部及沿上下方向的中部 的前部,被樹脂扣件等固定于車身101上。側部襯^反123的內(nèi)側部 126的后平坦部126b的前部,被樹脂扣件等固定于車身101上。另 外,所述各固定部位在圖中以附圖標記P'表示。
此外,側部襯才反123的內(nèi)側部126的缺口部127周圍的部分(以 下稱為缺口周圍部分128)與所述鉸接才幾構115的鉉j妄座116抵4妻并 受其從靠車廂外側一側支承。
如圖10所示,4交接機構115具有固定在車身101上的鉸接座 116、和通過輕j妄軸118受鉸接座116支壽、且可相對鉸接座116轉動 的鉸接片117。
鉸接座116是鋼板沖壓成型件,由固定凸緣部116a和豎起部 116b —體形成。固定凸緣部116a通過前后一對螺栓緊固在后車架 103c的前部,豎起部116b^人該固定凸纟彖116a的靠車廂外側一側起 以從側面觀察呈山形的方式向上方豎起。豎起部116b的上端部形成 有從側面觀察呈圓形的鉸接軸插孔116c。固定凸緣部116a和豎起部 116b的外緣部,形成有向上方或車廂內(nèi)側突出、截面形狀為半圓狀 的用于加強的連續(xù)的圓形巻邊116d。在固定凸緣部116a及豎起部 116b的前后方向中部適當?shù)匦纬捎型瑯佑糜诩訌姷倪B續(xù)的凸狀部 116e,該凸狀部116e這部分向上方或車廂內(nèi)側突出與圓形巻邊116d 相等的距離。
鉸接片117也是鋼才反沖壓成型件,由固定凸緣部117a和豎起部 117b—體形成。固定凸緣部117a被上下一對螺栓緊固在配置于座椅 靠背112下端部的未圖示的座椅骨架上,豎起部117b從該固定凸緣 部117a靠車廂外側一側起以從側面觀察呈山形的方式向前方豎起。 豎起部117b的前端部形成有從側面觀察呈圓形的鉸接軸插孔117c。
16固定凸緣部117a和豎起部117b的外緣部上形成有向前方或車廂內(nèi) 側豎起的用于加強的連續(xù)的短凸緣117d。在固定凸緣部117a和豎起 部117b的上下方向中部適當?shù)匦纬捎型瑯佑糜诩訌姷耐範畈?17e, 該凸狀部117e這部分向前方或車廂內(nèi)側突出與短凸緣117d相等的 距離。
如圖11、圖12所示,側部襯^反123的缺口部127周圍部分及臺 階部126c的前部,與位于鉸接座116的鉉j妄軸插孔116c外周部分 及豎起部116b前緣的圓形巻邊116d抵接并受其從靠車廂外側一側 支岸、。側部襯板123的臺階部126c周圍部分,與鉸4妄座116的豎起 部116b的凸狀部116e抵接并受其從靠車廂外側一側支承。這些受 鉸接座116支承的部分相當于所述缺口周圍部分128。
如圖IO所示,鉸接片117的鉸接軸插孔117c從車廂內(nèi)側與鉸接 座116的鉸接軸插孔116c重疊,并從4交接座16的靠車廂外側一側 通過沿左右方向的4交接軸118將它們連4妄,并橫J交4妄片117可相對 于鉸接座116轉動。鉸接軸插孔116c的插孔周圍向車廂內(nèi)側突出。 此外,鉸接軸插孔117c的插孔周圍向車廂外側一側突出。由此,鉸 接座116的豎起部116b和鉸接片117的豎起部117b之間在左右方 向上形成規(guī)定大小的間隙。側部襯板123的缺口周圍部分128能插 入該間隙內(nèi)。
側部襯板123的內(nèi)側部126被處于豎起狀態(tài)的座椅靠背112的外 側部和座椅座墊111的后部外側部從車廂內(nèi)側推壓,并且還被他們 大體蓋住?;旧现挥袕澢?25向車廂內(nèi)側露出。此時,內(nèi)側部 126的下端部的缺口周圍部分128也呈被座椅坐墊111的后端部和座 椅靠背112的下端部從車廂內(nèi)側推壓的狀態(tài),且被他們大體蓋住。 鉸接座116的豎起部116b從靠車廂外側一側(側部襯板123的內(nèi)側) 與該部分抵接并對其加以支承。由此,能抑制襯板123被后排座椅 110作用推力時的向車廂外側 一 側的變形。
如圖13所示,車身101的后部設置有座椅安全帶裝置131,該 座椅安全帶裝置131用于將左右并排乘坐于后排座椅110上的每位乘客的身體限制在后排座椅110上。
座椅安全帶裝置131是所謂的三點式安全帶裝置。在后門洞105 的后側、側部襯板123的內(nèi)側,安全帶132 (webbing)被從安裝在 車身101上的未圖示的回縮器(巻取裝置)向上拉出。該安全帶132 在C柱下部襯板124的內(nèi)側穿通安裝在車身101上的穿通式固定帶 袢133,該安全帶132向下折疊并從形成于C柱下部襯板124上的 安全帶插孔124a被向C柱下部襯板124外側拉出。然后,在側部襯 板123的外側,朝下4喿縱該安全帶132。該安全帶132的頂端部從安 全帶插孔135插入側部襯板123內(nèi)側,該安全帶插孔135形成于側 部襯板123的彎曲部125下端(傾斜部125a)和下邊梁村板122上 端間的抵靠部(圖中以附圖標記L'表示該部位的分型線)的車廂內(nèi) 側。然后,該安全帶132的頂端部,在后排座椅110的靠車廂外側 一側、側部襯板123的內(nèi)側,抵達安裝在后車架103c的前端部的外 側固定器134。
穿通式固定帶袢133和外側固定器134之間配置有供安全帶132 穿通的插舌(未圖示)。該插舌能與在后排座椅110的左右方向的 中部安裝在車身101上的插扣(未圖示)卡合。由此,安全帶132 主要限制坐在后排座^" 110上的乘客的胸部和腰部。另一方面,座 椅安全帶裝置131未被使用時,安全帶132在上下安全帶插孔124a、 135之間沿著側部村才反123的彎曲部125的外表面設置。
側部襯^反123的下端部的所述傾斜部125a和前平坦部126a之間 的部分上,形成有比該傾斜部125a及前平坦部126a更向下突出且 從側面觀察呈方形的安全帶止擋件136。安全帶插孔135的位置比該 安全帶止擋件136更靠靠車廂外側一側及前側。穿過該安全帶插孔 135的安全帶132的靠車廂內(nèi)側的緣部與安全帶止擋件136的大致豎 直的前緣部接觸。由此,安全帶132的沿著側部襯板123外表面向 車廂內(nèi)側及后方的移動受到限制。
即,在沒有安全帶止擋件136的情況下,在例如向前放倒座椅靠 背112而4吏側部襯壽反123的內(nèi)側部126向車廂內(nèi)側露出時,安全帶132可能會如圖中雙點劃線所示地沿側部襯板123的外表面向車廂 內(nèi)側及后方移動。在這種情況下,在將座椅靠背112恢復到常規(guī)使 用位置時,該座片t靠背112的外側部和側部襯板123的外表面之間 的滑動接觸,會將安全帶123進一步向后拖拽。于是,在使用該安 全帶時,需將其從座椅靠背112和側部襯板123之間拽出來。此外, 當4皮拖拽的安全帶123與所述鎖栓119接近時,要么會對該鎖栓119 和座椅靠背112的所述鎖止機構的卡合造成阻礙,要么安全帶123 會^皮它們咬Y主。
但是,通過所述安全帶止擋件136,限制安全帶132向車廂內(nèi)側 及后方的移動,從而,即便是在將折疊狀態(tài)的座椅靠背112復位到 豎起狀態(tài)時,安全帶132也不易受座椅靠背112牽扯。因此,可以 消除在使用安全帶132時或對后排座椅110復位操作時的麻煩。此 外,安全帶止擋件136和安全帶插孔135 ;故座椅座墊111的外側部 從車廂內(nèi)側覆蓋上。
如上所說明的,所述第2實施方式的車用側部襯板構造是一種設 于后排座椅110靠車廂外側一側且從車廂內(nèi)側覆蓋靠車廂外側一側 的車身部件的側部襯板123的配置構造,所述側部襯板123具有 安全帶插孔135,其用于插入對坐在所述后排座椅110上的乘客加以 限制的座椅安全帶裝置131的安全帶132;缺口周圍部分128,其被 所述后排座椅110從車廂內(nèi)側覆蓋上;安全帶止擋件136,其用于限 制所述安全帶132的從所述安全帶插孔135向缺口周圍部分128側 的移動。
根據(jù)該結構,安全帶132的從安全帶插孔135向缺口周圍部分 128側的移動受到限制,能防止該安全帶132進入到側部襯板123 和后排座椅110之間。因此,能消除使用安全帶或操作座椅等時的 麻煩。
此外,所述側部襯板構造中,所述后排座椅110具有固定在車身 101上的座沖會座墊111和通過4交接機構115、 115a而可纟皮翻動的座椅 靠背112,所述安全帶插孔135被所述后排座椅110的座椅坐墊111
19根據(jù)該結構,即便在進行后排座椅110的座椅靠背112的操作時, 也能防止安全帶132向缺口周圍部分128側移動。此外,安全帶插 孔135不受后排座牙會110的可動狀態(tài)的影響,并且并不向車廂內(nèi)側 露出,因此,側部襯板123周圍的外觀能得到很好的保持。
此外,所述側部襯纟反構造中,具有側邊梁襯纟反122,該側邊梁襯 板122配置于所述側部襯板123的下方,覆蓋車身101的側車架103 的上彎部103b,所述安全帶插孔135設置在所述側部襯板123和側 邊梁襯板122間的分型線L'上,在所述側車架103上,在上彎部 103b后側的大致水平的后車架103c的前端部上安裝有所述座椅安全 帶131的外側固定器134,該外側固定器134 #:所述側部襯才反123 覆蓋上。
根據(jù)該結構,外側固定器134安裝在所述側車架103的位于上彎 部103b后側的大致水平的后車架103c的前端部上。因此,不僅能 將安全帶132配置在遠離后排座椅110的位置,還能將安全帶132 從回縮器拉出的量設定的較小。此外,還能減少安全帶132拉出的 阻尼。此外,由于僅通過側部襯板123就將外部固定器134完全覆 蓋住,因此,能提高維護時的便利性。
另外,本發(fā)明不限于所述第2實施方式,例如,后排座椅110 也可以具有使座椅靠背112能前后翻動的靠背傾角可調機構。此外, 也可以使座椅座墊111向上翻動而豎起與座椅靠背112貼合上。
此外,所述第1實施方式中的結構是本發(fā)明的一例,可在不脫離 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nèi)進行各種變型。
權利要求
1.一種車用側部襯板,其特征在于,配置在汽車座椅的側方,用于覆蓋車身外板,所述汽車座椅具有使所述座椅的一部分可動的可動機構,該車用側部襯板具有支承部,所述支承部被所述可動機構由靠汽車外側一側向內(nèi)支承。
2. —種車用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所述側部襯板設于汽車座椅的側方,用于覆蓋車身外板,所述汽車座椅的靠背傾角可調,其特征在于,具有外側托架,其安裝在車身上,支承座椅骨架并使其可擺動;坐墊,其安裝在所述座椅骨架上,所述車用側部襯板具有能插入所述外側托架和所述座椅骨架之間的支承部,所述車用側部襯板還具有能容納擺動軸的缺口部,所述擺動軸以軸的形式支承所述座椅骨架并使所述座椅骨架能擺動,所述支承部配置在所述缺口部附近,所述坐墊從車前側覆蓋所述缺口部。
3. —種車用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是一種設置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其特征在于,具有穿通部,其供座椅安全帶裝置的安全帶穿通,所述座椅安全帶裝置用于對坐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客加以限制;覆蓋部,其被所述座椅蓋住;限制部,其對所述安全帶從所述穿通部向所述覆蓋部的移動加以限制。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用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具有通過可動機構可動的可動部,所述穿通部^皮所述座椅的固定部蓋住。
5.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用側部襯板的設置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部襯板具有座椅側部襯板,其配置在所述汽車座椅的側方;下側側部襯板,其配置在所述座本f側部襯板的下方,覆蓋所述側車架的上彎部,所述穿通部配置在所述座椅側部襯板和所述下側側部襯 一反間的分型線上,所述側車架的位于上彎部后方的水平部前端設置有所述座椅安全帶裝置的固定器,所述固定器被所述座椅側部襯板蓋住。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控制車用側部襯板在座椅可動機構周圍彎曲的車用側部襯板。該車用側部襯板設置在具有使座椅的一部分可動的可動機構的汽車座椅的側方,覆蓋車身外板,并且該車用側部襯板具有支承部,該支承部被所述座椅的可動機構從靠車廂外側一側支承。
文檔編號B60R13/02GK101659241SQ20091015202
公開日2010年3月3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8月29日
發(fā)明者小村輝基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