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反射鏡組件可相對車身(門)傾倒的例如門反射鏡等的車輛用外側(cè)反
射鏡裝置。
背景技術:
這種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一直以來就有(例如,參見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 2001-322495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7-329641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 7-69133號公報,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1-322499號公報)下面,對現(xiàn)有的車輛用外側(cè)反 射鏡裝置進行說明?,F(xiàn)有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具有固定在車身上的底座,以及借助于 收放單元可傾倒地安裝在該底座上的反射鏡組件。收放單元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軸,以及 通過傾倒機構(gòu)可繞軸傾倒地安裝在該軸上的傾倒部件。反射鏡組件包括反射鏡外殼,以及 配置在該反射鏡外殼上的反射鏡單元。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及反射鏡組件的反射鏡外殼被固定。其結(jié)果,反射鏡組件可借助于收放單元相對底座即車身進行傾倒。在上述的現(xiàn)有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中,為了使反射鏡組件可借助于收放單元 相對底座即車身順利地進行傾倒,需要可靠地固定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和反射鏡組件的反 射鏡外殼。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是對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和反射鏡組件的反射鏡外殼進行 可靠的固定。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第一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其具有以下特征 其具有固定在車身上的底座,以及借助于收放單元可傾倒地裝在該底座上的上述反射鏡組 件;收放單元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軸,以及借助于傾倒機構(gòu)繞軸可傾倒地安裝在該軸上 的傾倒部件;反射鏡組件包括一方開口而另一方封閉的反射鏡外殼,配置在該反射鏡外 殼的開口部且具有反射面的反射鏡單元,固定在反射鏡外殼的封閉部且覆蓋封閉部的罩, 一體地設置在與反射鏡外殼的封閉部的罩相對的一側(cè),并將傾倒部件收放在軸的軸線方向 的凹狀的收放部,一體地設置在該收放部,并在將傾倒部件收放在收放部中時,決定收放部 中的傾倒部件的位置的定位部,將被定位在收放部中的傾倒部件與收放部進行固定的固定 構(gòu)件。另外,本發(fā)明第二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的特征是,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 沿軸的軸線方向設有第一孔,定位部包括插入第一孔中并決定與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正 交方向的位置的銷部,以及與傾倒部件接觸并決定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的位置的第一接觸 部。另外,本發(fā)明第三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的特征是,固定構(gòu)件是自攻螺絲, 在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的兩側(cè)相鄰地設有座部和倒角部,在座部沿與軸的軸線方向正交的 方向設有擰入自攻螺絲的第二孔,在收放部設有與被收放在收放部中的傾倒部件的第二孔連通且自攻螺絲穿過的孔,定位部包括在與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夾住傾倒部件 的座部或倒角部中的至少任何一方并決定與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的第
一夾持部。再有,本發(fā)明第四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的特征是,定位部包括與傾倒部 件接觸并決定與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的肋狀的第二接觸部,以及在與傾 倒部件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夾住傾倒部件并決定與上述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 向的位置的肋狀的第二夾持部。還外,本發(fā)明第五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的特征是,固定構(gòu)件是自攻螺絲; 在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上沿與軸的軸線方向正交的方向設有凸部,在凸部上沿軸的軸線方 向設有自攻螺絲穿過的第三孔;定位部包括與凸部接觸并決定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的位 置的第三接觸部;在第三接觸部沿軸的軸線方向設有與被收放在收放部中的傾倒部件的第 三孔連通且擰入自攻螺絲的孔。本發(fā)明的效果如下。本發(fā)明第一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通過為解決上述問題采取的技術方 案,在由定位部進行定位的狀態(tài)下將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收放到反射鏡外殼的收放部中, 并用固定構(gòu)件固定該傾倒部件與收放部。其結(jié)果,本發(fā)明第一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 置能可靠地固定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及反射鏡組件的反射鏡外殼,由此,反射鏡組件可借 助于收放單元相對底座即車身順利地傾倒。另外,本發(fā)明第一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由于能沿著軸的軸線方向?qū)⑹?放單元的傾倒部件收放在反射鏡外殼的收放部中,因而,可提高組裝作業(yè)效率。在此,若將 凹狀的收放部18的開口部置于上側(cè),則由于能以使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從上方沿軸的軸 線方向落入的方式收放到反射鏡外殼的收放部中,因而,其組裝作業(yè)性進一步提高。再有,本發(fā)明第一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由于是將收放固定收放單元的 傾倒部件的凹狀的收放部一體地設置在反射鏡外殼的封閉部的背面?zhèn)?與罩相對的一側(cè), 即與配置反射鏡單元的正面?zhèn)认喾匆粋?cè)),因而,提高了反射鏡外殼與收放部的剛性。并且, 通過提高反射鏡外殼與收放部的剛性而可以減小反射鏡外殼與收放部的壁厚,并能相應地 減輕反射鏡外殼與收放部的重量。并且,由于將收放部一體設置在反射鏡外殼上,因而能減 少零部件數(shù)量。還有,本發(fā)明第一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由于將收放單元收放在由反射 鏡外殼的封閉部及罩劃分形成的空間中,因而,能夠防止收放單元的工作噪音從收放單元 的收放空間中泄漏到外部,并可以相應阻斷收放單元的工作噪音而提高環(huán)境的安靜性。并 且,由于收放單元被反射鏡外殼的封閉部及罩覆蓋而提高了外觀的美觀性(商品性)。進而,本發(fā)明第一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由于沿軸的軸線方向?qū)⑹辗艈?元的傾倒部件收放在反射鏡外殼的封閉部背面?zhèn)鹊氖辗挪恐校A倒部件與收放部予以 固定,因而,與借助于單元托架將收放單元安裝在反射鏡外殼上的專利文獻3相比較,可實 現(xiàn)小型化。即,專利文獻3中,使收放單元從反射鏡外殼的正面?zhèn)认虮趁鎮(zhèn)韧ㄟ^設置在反射 鏡外殼的封閉部空處而位于反射鏡外殼的封閉部的背面?zhèn)龋瑢⒃撌辗艈卧惭b在單元托架 上,再將該單元托架安裝在反射鏡外殼上。因此,專利文獻3中,在反射鏡外殼的封閉部的 背面?zhèn)?,需要為使收放單元通過反射鏡外殼的空處的空間,反射鏡外殼的封閉部的背面?zhèn)认鄳笮突?。另外,專利文獻3中,由于借助于單元托架將收放單元安裝在反射鏡外殼上, 因而,收放單元和單元托架的安裝地方與單元托架和反射鏡外殼的安裝地方連續(xù),安裝地 方相應大型化。與之相比,本發(fā)明第一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是沿軸的軸線方向?qū)?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收放在反射鏡外殼的封閉部的背面?zhèn)鹊氖辗挪恐?,并將傾倒部件與收 放部予以固定。因此,本發(fā)明第一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不需要如專利文獻3那樣 的用于使收放單元通過反射鏡外殼的空處的空間,可以相應地使反射鏡外殼的封閉部的背 面?zhèn)刃⌒突?。另外,本發(fā)明第一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不像專利文獻3那樣收放單 元和單元托架的安裝地方與單元托架和反射鏡外殼的安裝地方連續(xù),可以使安裝地方相應 小型化。另外,本發(fā)明第二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通過為解決上述問題采取的技 術方案,當將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收放在反射鏡外殼的收放部中時,則將定位部的銷部插 入傾倒部件的第一孔中并決定與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正交方向的位置;并且,傾倒部件與 定位部的第一接觸部26接觸而決定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的位置。其結(jié)果,本發(fā)明第二方案 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可以在可靠地定位在既定位置的狀態(tài)下將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 收放在反射鏡外殼的收放部中,并在該狀態(tài)下,通過用固定構(gòu)件固定被定位在收放部中的 傾倒部件和收放部,從而可以將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與反射鏡組件的反射鏡外殼進一步可 靠地予以固定。并且,本發(fā)明第二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由于能使用在傾倒部件上設有軸 的軸線方向的第一孔的已有的收放單元,因而能降低制造成本。再有,本發(fā)明第三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通過為解決上述問題采取的技 術方案,當將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收放在反射鏡外殼的收放部中時,則定位部的第一夾持 部在與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夾住傾倒部件而決定與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正 交方向的位置。其結(jié)果,本發(fā)明第三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可以在可靠地定位在既 定位置的狀態(tài)下將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收放在反射鏡外殼的收放部中,并在該狀態(tài)下,通 過將自攻螺絲穿過收放部的孔中而擰入到傾倒部件的第二孔中,從而可以將收放單元的傾 倒部件與反射鏡組件的反射鏡外殼進一步可靠地予以固定。而且,本發(fā)明第三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由于能使用在傾倒部件上設有與 軸的軸線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第二孔的已有的收放單元,因而能降低制造成本。并且,本發(fā)明第三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通過將自攻螺絲從一個方向穿過 收放部的孔中而擰入到傾倒部件的第二孔中,從而可以提高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與反射鏡 組件的反射鏡外殼的組裝性。再有,本發(fā)明第四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通過為解決上述問題采取的技 術方案,當將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收放在反射鏡外殼的收放部中時,則傾倒部件與定位部 的第二接觸部接觸并決定與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正交方向的位置,并且,定位部的第二夾 持部在與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夾住傾倒部件而決定與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 正交方向的位置。其結(jié)果,本發(fā)明第四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可以在可靠地定位在 既定位置的狀態(tài)下將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收放在反射鏡外殼的收放部中,并在該狀態(tài)下, 通過用固定構(gòu)件固定被定位在收放部中的傾倒部件與收放部,從而可以將收放單元的傾倒 部件與反射鏡組件的反射鏡外殼進一步可靠地予以固定。
并且,本發(fā)明第四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通過沿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設有 肋狀的第二接觸部,從而在用固定構(gòu)件將傾倒部件固定在收放部中時,可以防止傾倒部件 的上下向前后傾斜。還有,本發(fā)明第五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通過為解決上述問題采取的技 術方案,當將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收放在反射鏡外殼的收放部中時,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 的凸部與定位部的第三接觸部接觸并決定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的位置。其結(jié)果,本發(fā)明第 四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可以在可靠地定位在既定位置的狀態(tài)下將收放單元的傾 倒部件收放在反射鏡外殼的收放部中,并在該狀態(tài)下,通過將自攻螺絲穿過傾倒部件的凸 部的第三孔而擰入收放部的第三接觸部的孔中,從而可以將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與反射鏡 組件的反射鏡外殼進一步可靠地予以固定。并且,本發(fā)明第五方案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由于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和將自 攻螺絲穿過第三孔中而擰入孔中的方向與軸的軸線方向平行且一致,因而,提高了收放單 元的傾倒部件與反射鏡組件的反射鏡外殼的組裝作業(yè)性。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的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的正視圖。圖2是表示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的除了門反射鏡的底座外的反射鏡組件的后視 圖。圖3是表示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的從反射鏡組件的反射鏡外殼拆下罩的狀態(tài)的后 視圖。圖4是表示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的從反射鏡組件的反射鏡外殼拆下收放單元的狀 態(tài)的后視圖。圖5是表示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的收放單元的后視圖。圖6是是表示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的收放單元的立體圖。圖7是表示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的沿圖3的VII-VII線的剖視圖。圖8是表示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的從反射鏡組件的反射鏡外殼拆下收放單元的狀 態(tài)的剖視圖(與沿圖3的VII-VII線的剖視圖對應的剖視圖)。圖9是表示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的沿圖7的IX-IX線的剖視圖。圖10是表示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的沿圖8的X-X線的剖視圖。圖11是表示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的沿圖7的XI-XI線的剖視圖。圖12是表示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的沿圖8的XII-XII線的剖視圖。圖13是表示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的沿圖3的XIII-XIII線的剖視圖。圖14是表示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的從反射鏡組件的反射鏡外殼拆下收放單元的 狀態(tài)的剖視圖(與沿圖3的XIII-XIII線的剖視圖對應的剖視圖)。圖15是表示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的沿圖3的XV-XV線的剖視圖。圖16是表示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的從反射鏡組件的反射鏡外殼拆下收放單元的 狀態(tài)的剖視圖(與沿圖3的XV-XV線的剖視圖對應的剖視圖)。圖1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的實施例2的收放單元的后視圖。圖18是表示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的實施例2的收放單元的立體圖。
圖19是表示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的實施例2的將收放單元收放并固定在收放 部中的狀態(tài)的縱剖視圖(垂直剖視圖)。圖20是表示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的實施例2的從收放部中拆下收放單元后的 狀態(tài)的縱剖視圖(垂直剖視圖)。圖中1-門反射鏡(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2-底座,3-收放單元,4-反射鏡組 件,5-軸,6-齒輪箱(傾倒部件),7-齒輪罩(傾倒部件),8軸支架,9-水平板部,10-垂直 板部,11-第一孔,12-第二孔,13-自攻螺絲(固定構(gòu)件),14-反射鏡外殼,15-座部,16-反 射鏡單元,17-罩,18-收放部,19-開口部,20-封閉部,21-凹部,22-通孔,23-加強肋, 24-孔,25-銷部(定位部),26-第一接觸部(定位部),27-第二接觸部(定位部),28-第 一夾持部(定位部),29-第二夾持部(定位部),30-倒角部,31-切口,32-凸部,33-第三 孔。34-第三接觸部,35-孔,0-0-軸的軸線方向。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的兩個實施例進行詳細的說 明。還有,本發(fā)明不受這些實施例的限定。實施例1圖1-圖6表示本發(fā)明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的實施例1。下面,對本實施例1 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的結(jié)構(gòu)進行說明。圖1中,標號1是本實施例1的車輛用外側(cè)反 射鏡裝置,在本例中是汽車用的門反射鏡。本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1雖省略了圖示,但分別 裝在汽車的左右門(車身)上。另外,本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1是裝在汽車的左側(cè)(從駕 駛員一側(cè)見到的汽車前進方向的左側(cè))的門上的門反射鏡,裝在汽車的右側(cè)門上的門反射 鏡與本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1基本上左右相反。本實施例1的門反射鏡1具有固定在上述門上的底座2,以及借助于收放單元3 可傾倒地安裝在上述底座2上的反射鏡組件4。上述收放單元3如圖4-圖9、圖11-圖14所示,是已有的收放單元,其包括固定 在上述底座2上的軸5,以及通過傾倒機構(gòu)(未圖示)可繞上述軸5傾倒地安裝在上述軸5 上的傾倒部件6、7。在上述軸5的一端(下端)一體地設有軸支架8。上述軸支架8用螺絲(未圖示) 固定在上述底座2上。上述傾倒部件由包括齒輪箱6和齒輪罩7的殼體構(gòu)成。上述傾倒機 構(gòu)在手動的場合由離合器機構(gòu)構(gòu)成,而在電動的場合,則由馬達、減速機構(gòu)和離合器構(gòu)成。在作為上述傾倒部件的上述齒輪箱6的一端部(與上述軸5相反一側(cè)的端部)在 與上述軸5的軸線方向0-0(參照圖4)交叉(正交)的方向設有水平板部9,并且在與上述 軸5的軸線方向0-0平行地設有垂直板部10。另外,在上述齒輪箱6的另一端部的下部的 前后兩側(cè)面設有上圓下方(上半部分為半圓形,下半部分為方形)的座部15。再有,在上述 齒輪箱6的兩個上述座部15的下側(cè)后左右兩側(cè)設有平面狀的倒角部30。S卩,上述座部15 和上述倒角部30與上述齒輪箱6相鄰地設置。上述座部15比上述倒角部30向外側(cè)突出 一些。在上述水平板部9沿上述軸5的軸線方向0-0設有兩個第一孔11。另外,在上述 垂直板部10沿與上述軸5的軸線方向0-0正交的方向設有三個第二孔12。再有,在兩個上述座部15,在與上述軸5的軸線方向0-0正交的方向,并且在與上述垂直板部10的三個上 述第二孔12相同的方向設有第二孔12。上述第一孔11和上述第二孔12通過擰入作為固定構(gòu)件的自攻螺絲13而將上述 收放單元3固定在上述反射鏡組件4的反射鏡外殼14上。因此,即使上述反射鏡組件4的 反射鏡外殼14的形狀隨車種而不同,但為了能使用單一的上述收放單元3,在上述齒輪箱6 的多個位置(上述水平板部9、上述垂直板部10、上述座部15)設有多個上述第一孔11和 上述第二孔12。上述反射鏡組件4如圖1 一圖4、圖7 —圖16所示,其包括上述反射鏡外殼14、 反射鏡單元16、罩(裝飾罩、力'一二 ”〉-、殼架)17、收放部18、定位部、作為固定構(gòu)件的上 述自攻螺絲13。上述反射鏡外殼14呈其一方(正面一側(cè),汽車的后退方向側(cè),以下稱為“后側(cè)”)19 開口,而另一方(背面一側(cè),汽車的前進方向側(cè),以下稱為“前側(cè)”)20封閉的形狀。在上述 反射鏡外殼14的一端部大下部設有收放上述底座2和上述軸支架8的凹部21。在上述凹 部21的底部設有上述軸支架8穿過的通孔22。在上述反射鏡外殼14的上述的封閉部20 的背面一側(cè)(與上述開口部19相反一側(cè))一體地設有斜格子狀的加強肋23。上述反射鏡單元16具有反射面并將其配置在上述反射鏡外殼14的上述開口部 19。即,在上述反射鏡外殼14的上述封閉部20的正面一側(cè)安裝動力單元(未圖示)及樞 軸機構(gòu)(未圖示)。在上述動力單元及上述樞軸機構(gòu)安裝上述反射鏡單元16。其結(jié)果,上 述反射鏡單元16可繞水平軸上下轉(zhuǎn)動并可繞垂直軸左右轉(zhuǎn)動地安裝在上述反射鏡外殼14 上。由此,可以對上述反射鏡單元16的反射面進行調(diào)整以使其與駕駛員的視點(視線)吻合 O上述罩17的邊緣部固定在上述反射鏡外殼14的上述封閉部20的邊緣部。其結(jié) 果,上述罩17覆蓋上述反射鏡外殼14的上述封閉部20的邊緣部。上述收放部18 —體地設置在上述反射鏡外殼14的上述封閉部20的一端部(右 側(cè)端部)的背面?zhèn)?上述罩17相對一側(cè))。上述收放部18呈從上側(cè)向下側(cè)將上述收放單元3的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 7收放在上述軸5的軸線方向0-0上的凹狀。S卩,上述收放部18呈上側(cè)開口,前后兩側(cè)和左右兩側(cè)及下側(cè)封閉的浴缸形狀。在 上述收放部18的下側(cè)封閉部設有上述通孔22。另外,在上述收放部18的前側(cè)封閉部設有 上述加強肋23。再有,在上述收放部18的前側(cè)封閉部還設有三個與由上述定位部進行定位 并收放在上述收放部18中的上述齒輪箱6的上述第二孔12連通且自攻螺絲13穿過的孔 24。三個上述孔24與上述垂直板部10的上的上述第二孔12和下的上述第二孔12及兩個 上述座部15中的上述齒輪箱6的前側(cè)側(cè)面的上述座部15的上述第二孔12連通。上述定位部一體地設置在上述收放部18上。上述定位部在將上述收放單元3的 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收放在上述收放部18中時,決定上述收放部18中的上述齒 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位置。上述定位部具有兩條銷部25,三個第一接觸部26,第二接觸部27,第一夾持部28 及第二夾持部29。兩條上述銷部25與上述第一孔11對應地設置在上述收放部18的底部。兩條上述銷部25插入上述第一孔11中并對與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與上述 軸5的軸線方向0-0平行,即圖4、圖12、圖14、圖16中的實線箭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 置進行定位(暫時定位)。三個上述第一接觸部26的斷面分別呈梯形形狀,與上述齒輪箱6的底面和上述水 平板部9的底面及上述垂直板部10的底面各自對應地一體設置在在上述收放部18的底部 上。另外,三個上述第一接觸部26中,在與上述水平板部9的底面對應的上述第一接觸部 26的上面一體地設有兩條上述銷部25。三個上述第一接觸部26分別與上述齒輪箱6的底 面和上述水平板部9的底面及上述垂直板部10的底面接觸并對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 罩7的收放方向的位置進行定位。上述第二接觸部27的斷面呈三角形的肋狀,與上述齒輪箱6的后側(cè)側(cè)面對應并沿 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一體地設置在上述收放部18的后側(cè)封閉部。上 述第二接觸部27的與上述齒輪箱6的后側(cè)側(cè)面接觸并對與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 的收放方向的正交方向的位置進行定位。另外,由于上述第二接觸部27沿上述齒輪箱6和 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上下方向)設置,因而在用上述自攻螺絲13將上述齒輪箱6和 上述齒輪罩7固定在上述收放部18中時,可以防止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上下在 前后傾斜。上述第一夾持部28呈大致四方形形狀,與上述齒輪箱6的上述座部15和上述倒 角部30對應地向內(nèi)側(cè)突出一些地一體設置在上述收放部18的前側(cè)封閉部與后側(cè)封閉部彼 此相對的位置上。上述第一夾持部28在與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正交 的方向上夾住上述齒輪箱6的上述倒角部30而決定與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 放方向正交方向的位置(最后決定)。另外,上述第一夾持部28在夾住上述倒角部30中具 有以下三種情況夾住上述座部15的左右兩側(cè)的上述倒角部30的情況,夾住上述座部15 的下側(cè)的上述倒角部30的情況,夾住上述座部15的左右兩側(cè)的上述倒角部30和上述座部 15的下側(cè)的上述倒角部30的情況。在上述第一夾持部28中的與上述齒輪箱6的上述座部15對應的位置設有一邊引 導上述齒輪箱6的上述座部15—邊與其嵌合(成組)的切口 31。上述切口 31的下部呈 與上述座部15的方形下部嵌合的方形,而上述切口 31的上部為了將上述座部15的方形下 部引導到上述切口 31的方形下部而傾斜。上述切口 31比上述收放部18向內(nèi)側(cè)凹下一些 (與上述齒輪箱6的上述座部15的高度相應的部分)。另外,兩個上述切口 31的相對的面 (向內(nèi)側(cè)凹下的面)可以在在與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夾 住上述齒輪箱6的兩個上述座部15而決定與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正 交方向的位置(最后決定)。即,上述切口 31的面構(gòu)成上述第一夾持部28。只要上述第一 夾持部28和上述切口 31的面中的至少任何一方是定位部即可。另外,在上述第一夾持部 28的兩個上述切口 31中的上述收放部18的后側(cè)封閉部的上述切口 31的面上設有上述三 個上述孔24中的一個上述孔24。上述第二夾持部29,其一方的斷面呈三角形的肋狀,其另一方的斷面呈四方形的 肋狀,與上述垂直板部10對應并沿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一體地設置在 上述收放部18的后側(cè)封閉部與前側(cè)封閉部彼此相對的位置。上述第二夾持部29在與上述 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夾住上述垂直板部10而決定與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正交方向的位置(最后決定)。另外,由于上述第二夾 持部29沿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上下方向)設置,因而在用上述自攻 螺絲13將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固定在上述收放部18中時,可以防止上述齒輪箱 6和上述齒輪罩7的上下在前后傾斜。作為固定構(gòu)件的上述自攻螺絲13通過穿過上述收放部18的上述孔24中而擰入 到上述齒輪箱6的上述第二孔12中,從而將由上述定位部25、26、27、28、29定位的上述收 放單元3的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及上述收放部18固定在上述收放部18中。本實施例1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具有如上所述的結(jié)構(gòu),下面, 對將上述收放單元3固定在上述反射鏡組件4的上述反射鏡外殼上的工序和上述門反射鏡 1的組裝工序進行說明。首先,如圖4、圖8、圖10、圖12、圖14、圖16所示,將上述軸支架8朝向下側(cè),放置上 述收放單元3,另一方面,將上述收放部18的開口部朝向上側(cè),并放置上述反射鏡外殼14。隨后,如圖4、圖12、圖14、圖16的實線箭頭所示,以落下的方式將上述收放單元3 收放在上述收放部18中。于是,如圖3、圖9、圖13所示,上述收放單元3的上述軸支架8從上述反射鏡外殼 14的上述收放部18底部的上述通孔22中向下側(cè)突出到外部。另外,上述收放單元3的上 述齒輪箱6的上述座部15 —邊被上述反射鏡外殼14的上述收放部18的上述切口 31引導 一邊與其嵌合。進而,如圖7、圖11所示,將上述收放部18的兩條上述銷部25插入到上述 齒輪箱6的上述水平板部9的上述第一孔11中。由此,決定了與上述收放單元3 (上述齒 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暫時決定)。在該狀態(tài)下將上述收 放單元3進一步推入即壓入到上述收放部18中。于是,如圖9、圖11所示,上述齒輪箱6的底面和上述水平板部9的底面及上述垂 直板部10的底面分別與上述收放部18的三個上述第一接觸部26接觸。由此,決定了上述 收放單元3(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的位置。另外,如圖7所示,上述齒輪箱6的后側(cè)側(cè)面與上述收放部18的上述第二接觸部 27接觸。由此,決定了與上述收放單元3 (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正交 的方向的位置。再有,如圖7、圖13所示,上述收放部18的上述第一夾持部28在與上述收放單元 3 (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夾住上述齒輪箱6的上述倒角部 30。由此,決定了與上述收放單元3(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 向的位置(最后決定)。另外,也可以是上述收放部18的兩個上述切口 31的相對的面在 與上述收放單元3 (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夾住上述收放部 18的兩個上述座部15,并決定與上述收放單元3 (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 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最后決定)的情況。即,只要上述第一夾持部28和上述切口 31的 面中至少任何一方是定位部即可。進而,如圖7、圖15所示,上述收放部18的上述第二夾持部29在與上述收放單元 3 (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夾住上述垂直板部30。由此,決 定了與上述收放單元3 (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最 后決定)。
如上所述,圖3圖7、圖9、圖11、圖13、圖15所示,上述收放單元3的上述齒輪箱6 和上述齒輪罩7在由上述定位部25、26、27、28、29進行定位的狀態(tài)下被收放在上述收放部 18中。另外,上述收放單元3的上述軸支架8從上述反射鏡外殼14的上述收放部18底部 的上述通孔22中向下側(cè)突出到外部(上述反射鏡外殼14的上述凹部21)。將三條上述自攻螺絲13穿過上述收放部18的三個上述孔24中而擰入到上述齒 輪箱6的三個上述第二孔12中。由此,將由上述定位部25、26、27、28、29定位的上述收放 單元3 (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固定在上述收放部18中。這時,如圖7所示,上述 齒輪箱6的后側(cè)側(cè)面與上述收放部18的上述第二接觸部27 (沿著上述收放單元3的收放 方向(上下方向)設置的上述第二接觸部)接觸;另外,如圖7、圖15所示,上述收放部18 的上述第二夾持部29 (沿著上述收放單元3的收放方向(上下方向)設置的上述第二夾持 部)在與上述收放單元3 (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夾住上述 垂直板部30。其結(jié)果,在用上述自攻螺絲13將上述收放單元3 (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 罩7)固定在上述收放部18中時,可以防止上述齒輪箱6和上述齒輪罩7的上下向前后方 向傾斜。如以上那樣,結(jié)束將上述收放單元3固定在上述反射鏡組件4的上述反射鏡外殼 上的工序。接著,在上述反射鏡外殼14的上述封閉部20的正面?zhèn)劝惭b上述動力單元和上述 樞軸機構(gòu)。在上述動力單元和上述樞軸機構(gòu)安裝上述反射鏡單元16。由此,將上述反射鏡 單元16配置在上述反射鏡外殼14的上述開口部19。另外,如圖3所示,在上述反射鏡外殼14的上述封閉部20的邊緣部固定上述罩17 的邊緣部。由此,如圖2所示,上述反射鏡外殼14的上述封閉部20被上述罩17覆蓋。這 樣一來,組裝成固定了上述收放單元3的上述反射鏡組件4。然后,將突出于上述反射鏡外殼14的上述凹部21的軸支架8固定在上述底座2 上。由此,如圖1所示,組裝成本實施例1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然后,通過將上述底座2固定在汽車的門上,本實施例1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 (門反射鏡1)便裝在汽車上。并且,上述反射鏡組件4可相對車身(門)傾倒。本實施例1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具有如上的結(jié)構(gòu),下面說明其 作用。首先,能由上述反射鏡單元16的反射面觀察車輛的后方。并且,若驅(qū)動動力單元, 則可以使上述反射鏡單元16繞水平軸在上下方向轉(zhuǎn)動或繞垂直軸在左右方向轉(zhuǎn)動,由此, 能夠調(diào)整上述反射鏡單元16的反射面的位置而與駕駛員的觀察點(視線)一致。接著,通過馬達的驅(qū)動或手動而以大于傾倒機構(gòu)的離合器機構(gòu)的保持力的力來使 反射鏡組件4繞軸5沿順時針方向或反時針方向旋轉(zhuǎn)。于是,反射鏡組件4便繞軸5沿順 時針方向或反時針方向轉(zhuǎn)動而位于使用位置、收放位置、向前方傾倒位置中的既定位置。另 外,若對位于使用位置的反射鏡組件4作用大于傾倒機構(gòu)的離合器機構(gòu)的保持力的力,則 反射鏡組件4為緩沖而繞軸5沿順時針方向或反時針方向轉(zhuǎn)動。本實施例1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具有如上的結(jié)構(gòu)和作用,下面 說明其效果。本實施例1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在用定位部25、26、27、28、29
12進行定位的狀態(tài)下將收放單元3的齒輪箱6和齒輪罩7收放在反射鏡外殼14的收放部18 中,并且,用自攻螺絲13將齒輪箱6和齒輪罩7與收放部18予以固定。其結(jié)果,本實施例1 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能將收放單元3的齒輪箱6和齒輪罩7與反射鏡 組件4的反射鏡外殼14可靠地固定,由此,反射鏡組件4借助于收放單元3能夠相對底座 2即車身順利地傾倒。另外,本實施例1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由于能沿著軸5的軸線 方向0-0將收放單元3的齒輪箱6和齒輪罩7收放在反射鏡外殼14的收放部18中,因而, 可提高組裝作業(yè)效率。在此,若將凹狀的收放部18的開口部置于上側(cè),則由于能以使收放 單元3的齒輪箱6和齒輪罩7從上方沿軸5的軸線方向0-0落入的方式收放到反射鏡外殼 14的收放部18中,因而,其組裝作業(yè)性進一步提高。再有,本實施例1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由于是將收放固定收放 單元3的齒輪箱6和齒輪罩7的凹狀的收放部18 —體地設置在反射鏡外殼14的封閉部20 的背面?zhèn)?與罩17相對的一側(cè),即與配置反射鏡單元16的正面?zhèn)认喾匆粋?cè)),因而,提高了 反射鏡外殼14與收放部18的剛性。并且,通過提高反射鏡外殼14與收放部18的剛性而 可以減小反射鏡外殼14與收放部18的壁厚,并能相應地減輕反射鏡外殼14與收放部18 的重量。并且,由于將收放部18 —體設置在反射鏡外殼14上,因而能減少零部件數(shù)量。還有,本實施例1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由于將收放單元3收放 在由反射鏡外殼14的封閉部20及罩17劃分形成的空間中,因而,能夠防止收放單元3的 工作噪音從收放單元3的收放空間中泄漏到外部,并可以相應阻斷收放單元3的工作噪音 而提高環(huán)境的安靜性。并且,由于收放單元3被反射鏡外殼14的封閉部20及罩17覆蓋而 提高了外觀的美觀性(商品性)。進而,本實施例1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由于沿軸5的軸線方向 0-0將收放單元3的齒輪箱6和齒輪罩7收放在反射鏡外殼14的封閉部背面?zhèn)鹊氖辗挪?8 中,并將齒輪箱6和齒輪罩7與收放部18予以固定,因而,與借助于單元托架將收放單元安 裝在反射鏡外殼上的專利文獻3相比較,可實現(xiàn)小型化。即,專利文獻3中,使收放單元從 反射鏡外殼的正面?zhèn)认虮趁鎮(zhèn)韧ㄟ^設置在反射鏡外殼的封閉部空處而位于反射鏡外殼的 封閉部的背面?zhèn)?,將該收放單元安裝在單元托架上,再將該單元托架安裝在反射鏡外殼上。 因此,專利文獻3中,在反射鏡外殼的封閉部的背面?zhèn)?,需要為使收放單元通過反射鏡外殼 的空處的空間,反射鏡外殼的封閉部的背面?zhèn)认鄳笮突?。另外,專利文獻3中,由于借助 于單元托架將收放單元安裝在反射鏡外殼上,因而,收放單元和單元托架的安裝地方與單 元托架和反射鏡外殼的安裝地方連續(xù),安裝地方相應大型化。與之相比,本實施例1的車輛 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是沿軸5的軸線方向0-0將收放單元3的齒輪箱6和齒 輪罩7收放在反射鏡外殼14的封閉部20的背面?zhèn)鹊氖辗挪?8中,并將齒輪箱6和齒輪罩 7與收放部18予以固定。因此,本實施例1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不需要 如專利文獻3那樣的用于使收放單元通過反射鏡外殼的空處的空間,可以相應地使反射鏡 外殼14的封閉部20的背面?zhèn)刃⌒突?。另外,本實施?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 射鏡1)不像專利文獻3那樣收放單元和單元托架的安裝地方與單元托架和反射鏡外殼的 安裝地方連續(xù),可以使安裝地方相應小型化。另外,本實施例1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的安裝定位過程是當將收放單元3的齒輪箱6和齒輪罩7收放在反射鏡外殼14的收放部18中時,則將定位部 的銷部25插入齒輪箱6的第一孔11中并決定與收放單元3 (齒輪箱6和齒輪罩7)的收放 方向(與軸5的軸線方向0-0平行的方向)正交方向的位置(暫時決定);并且,齒輪箱6 的底面和水平板部9的底面及垂直板部10的底面分別與收放部18的三個第一接觸部26 接觸而決定收放單元3的收放方向的位置;再有,齒輪箱6的后側(cè)側(cè)面與收放部18的第二 接觸部27接觸并決定與收放單元3的收放方向正交方向的位置;進而,收放部18的第一夾 持部28在與收放單元3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夾住齒輪箱6的倒角部30而決定與收放 單元3的收放方向正交方向的位置(最后決定);還有,收放部18的第二夾持部29在與收 放單元3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夾住垂直板部10而決定與收放單元3的收放方向正交 方向的位置(最后決定)。其結(jié)果,本實施例1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可 以在可靠地定位在既定位置的狀態(tài)下將收放單元3的齒輪箱6和齒輪罩7收放在反射鏡外 殼14的收放部18中,并在該狀態(tài)下,通過將自攻螺絲13穿過收放部18的孔24中而擰入 到齒輪箱6的第二孔12中,從而可以將收放單元3的齒輪箱6和齒輪罩7與反射鏡組件4 的反射鏡外殼14進一步可靠地予以固定。并且,本實施例1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由于能使用在齒輪箱6 上設有軸5的軸線方向0-0的第一孔11和與軸5的軸線方向0-0正交方向的第二孔12的 已有的收放單元3,因而能降低制造成本。再有,本實施例1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通過將自攻螺絲13從 一個方向穿過收放部18的孔24中而擰入到齒輪箱6的第二孔12中,從而可以提高收放單 元3的齒輪箱6和齒輪罩7與反射鏡組件4的反射鏡外殼14的組裝性。還有,本實施例1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由于沿齒輪箱6和齒輪 罩7的收放方向(上下方向)設有肋狀的第二接觸部27,因而在用自攻螺絲13將齒輪箱6 和齒輪罩7固定在收放部18中時,可以防止齒輪箱6和齒輪罩7的上下向前后傾斜。實施例2圖17—圖20表示本發(fā)明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的實施例2。下面,說明本實 施例2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的結(jié)構(gòu)。圖中,與圖1 一圖16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零部 件。在收放單元3的齒輪箱6的左右兩側(cè)面沿與軸5的軸線方向0-0正交方向設有板 狀或突緣狀的凸部32。上述凸部32沿軸5的軸線方向0-0設有自攻螺絲13穿過的第三孔 33。在反射鏡外殼14的收放部18的左右兩側(cè)面與上述凸部32對應地一體設有定位 部的斷面為梯形的第三接觸部34。在上述第三接觸部頒34的上表面沿軸的軸線方向設有 與被收放在收放部18中的收放單元3的上述第三孔33連通并擰入自攻螺絲13的孔35。本實施例2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具有如上所述的結(jié)構(gòu),下面, 說明其作用效果。將收放單元3的齒輪箱6和齒輪罩7收放在反射鏡外殼14的收放部18中。于是, 收放單元3的齒輪箱6的凸部32的下表面與收放部18的定位部的第三接觸部34的上表 面接觸并決定齒輪箱6和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的位置。其結(jié)果,本實施例2的車輛用外側(cè) 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可以在可靠地定位在既定位置的狀態(tài)下將收放單元3的齒輪箱6和齒輪罩7收放在反射鏡外殼14的收放部18中。并且,在該狀態(tài)下,將自攻螺絲13沿 軸5的軸線方向0-0穿過齒輪箱6的凸部32的第三孔33中,并擰入收放部18的第三接觸 部34的孔35中。由此,可以將收放單元3的齒輪箱6和齒輪罩7與反射鏡組件4的反射 鏡外殼14更可靠地固定。而且,本實施例2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其齒輪箱6和齒輪罩7 的收放方向和將自攻螺絲13穿過第三孔33中而擰入孔35中的方向與軸5的軸線方向0-0 平行且一致。而且,將齒輪箱6和齒輪罩7的收放方向和將自攻螺絲13穿過第三孔33中 而擰入孔35中的方向定為上下方向。由此,能夠以從上向下落入的方式將收放單元3的齒 輪箱6和齒輪罩7收放到反射鏡外殼14的收放部18中,另外,可以將自攻螺絲13從上向 下穿過第三孔33中而擰入孔35中。其結(jié)果,提高了收放單元3的齒輪箱6和齒輪罩7與 反射鏡組件4的反射鏡外殼14的組裝作業(yè)性。此外,在本實施例2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門反射鏡1)中,可以做成收放單 元3的齒輪箱6的凸部32的側(cè)面與收放部18的左右兩側(cè)面接觸并決定與齒輪箱6和齒輪 罩7收放方向正交方向的位置的結(jié)構(gòu)。下面,說明上述實施例1、2以外的例子。在上述實施例1、2中,對門反射鏡進行了 說明,但本發(fā)明也可以是其它的汽車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例如防護板反射鏡及卡車反射鏡寸。另外,在上述實施例1、2中,將三條自攻螺絲13擰入到齒輪箱6的三個第二孔12, 即垂直板部10的上第二孔12和下第二孔12以及兩個座部15中的任何一個座部15的第 二孔12中,從而將收放單元3固定在反射鏡外殼14上。然而,本發(fā)明中,對擰入齒輪箱6 的第二孔12中的自攻螺絲13的條數(shù),并對擰入自攻螺絲13的齒輪箱6的第二孔12的位
置等并無限制。再有,在上述實施例1、2中,作為固定構(gòu)件使用自攻螺絲13。然而,本發(fā)明中,作為 固定構(gòu)件也可以使用除自攻螺絲13以外的件,例如螺栓螺母、配合、嵌合等。
權(quán)利要求
一種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在反射鏡組件相對車身可傾倒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中,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固定在上述車身上的底座,以及借助于收放單元可傾倒地裝在上述底座上的上述反射鏡組件;上述收放單元包括固定在上述底座上的軸,以及借助于傾倒機構(gòu)繞上述軸可傾倒地安裝在上述軸上的傾倒部件;上述反射鏡組件包括一方開口而另一方封閉的反射鏡外殼,配置在上述反射鏡外殼的開口部且具有反射面的反射鏡單元,固定在上述反射鏡外殼的封閉部且覆蓋上述封閉部的罩,一體地設置在與上述反射鏡外殼的封閉部的上述罩相對的一側(cè),并將上述收放單元的上述傾倒部件收放在上述軸的軸線方向的凹狀的收放部,一體地設置在上述收放部,并在將上述收放單元的上述傾倒部件收放在上述收放部中時,決定上述收放部中的上述傾倒部件的位置的定位部,將被定位在上述收放部中的上述收放單元的上述傾倒部件與上述收放部進行固定的固定構(gòu)件。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收放單元的上述傾 倒部件沿上述軸的軸線方向設有第一孔,上述定位部包括插入上述第一孔中并決定與上述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正交方向的 位置的銷部,以及與上述傾倒部件接觸并決定上述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的位置的第一接觸 部。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構(gòu)件是自攻螺絲,在上述收放單元的上述傾倒部件的兩側(cè)相鄰地設有座部和倒角部,在上述座部沿與上 述軸的軸線方向正交的方向設有擰入上述自攻螺絲的第二孔,在上述收放部設有與被收放在上述收放部中的上述傾倒部件的上述第二孔連通且上 述自攻螺絲穿過的孔,上述定位部包括在與上述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夾住上述傾倒部件的上述 座部或上述倒角部中的至少任何一方并決定與上述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 置的第一夾持部。
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位部包括與上述 傾倒部件接觸并決定與上述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的肋狀的第二接觸部, 以及在與上述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夾住上述傾倒部件并決定與上述傾倒部件 的收放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的肋狀的第二夾持部。
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構(gòu)件是自攻螺絲;在上述收放單元的上述傾倒部件上沿與上述軸的軸線方向正交的方向設有凸部,在上 述凸部上沿上述軸的軸線方向設有上述自攻螺絲穿過的第三孔;上述定位部包括與上述凸部接觸并決定上述傾倒部件的收放方向的位置的第三接觸部;在上述第三接觸部沿上述軸的軸線方向設有與被收放在上述收放部中的上述傾倒部 件的上述第三孔連通且擰入上述自攻螺絲的孔。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本發(fā)明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能可靠地固定收放單元的傾倒部件和反射鏡組件的反射鏡外殼。本發(fā)明的車輛用外側(cè)反射鏡裝置在由定位部(25、26、27、28、29)定位的狀態(tài)下將收放單元(3)的齒輪箱(6)和齒輪罩(7)收放在反射鏡外殼(14)的收放部(18)中,并用自攻螺絲(13)將齒輪箱(6)和齒輪罩(7)與反射鏡外殼(14)予以固定。其結(jié)果,本發(fā)明能可靠地固定收放單元(3)的齒輪箱(6)和齒輪罩(7)與反射鏡外殼(14)。因此,能借助于收放單元(3)使反射鏡組件(4)相對底座(2)即車身順利地傾倒。
文檔編號B60R1/072GK101898533SQ20091020311
公開日2010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2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9年5月27日
發(fā)明者河西丈一 申請人:市光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