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天然氣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天然氣車輛,尤其涉及利用壓縮天然氣作為能源的中、重 型車輛。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汽車保有量急劇增加,汽車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 利,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同時消耗大量的石油資源、排出大量的有害氣 體,并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造成較大的危害。為解決這一問題,人們一直在尋求改變能源結 構,采用低公害的汽車代用燃料的途徑。目前,已經(jīng)開發(fā)了天然氣車輛,使用壓縮天然氣作為車輛的燃料。天然氣汽車 綠色環(huán)保,使用經(jīng)濟性好,安全性好,遇明火不爆炸,冷啟動和低溫啟動性能好,可以 燃用稀混合氣,延長潤滑油和發(fā)動機壽命,從而獲得較多的使用。例如有部分公交車輛 已經(jīng)采用天然氣運行,在此種車輛的后部加裝有天然氣罐。此種結構一方面存在較大的 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可攜載的天然氣數(shù)量較少,不利于在連續(xù)行駛里程較長的車輛(尤 其是商用車,例如中重型卡車)上使用。因此,盡管天然氣車輛在城市公交車上獲得了長足地發(fā)展,但是天然氣燃料的 商用車還是空白,甚至大部分運輸天然氣的車輛都是柴油車輛,亟需新型的天然氣車 輛。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以天然氣作為代用燃料的新能源車 輛,使得所述車輛具有較大的天然氣攜載量,并增強安全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天然氣車輛,所述天然氣車輛包 括車架、設置在車架前部的天然氣發(fā)動機、儲氣罐以及用于將儲氣罐的天然氣供應至所 述天然氣發(fā)動機的供氣系統(tǒng),所述儲氣罐在車架縱梁外側前后輪之間左右對稱地縱向設置。由于儲氣罐設置在車架外側、前后輪之間,從而可以充分利用前后輪之間的空 間(車輛上最大的閑置、可用空間)。一方面避免了儲氣罐放在車輛尾部容易被碰撞的缺 點。另一方面獲得了較大的儲氣罐放置空間,可以將儲氣罐的總儲氣量設置得較大,從 而利于增加車輛的載重量與行駛里程,便于在例如中重型卡車的商務車上使用。進一步 地,所述儲氣罐在縱梁外側對稱設置,還有利于整車重量的平衡,增加操縱穩(wěn)定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天然氣車輛的底盤布置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供氣系統(tǒng)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天然氣車輛包括車架、設置在車架前 部的天然氣發(fā)動機1、儲氣罐3以及用于將儲氣罐的天然氣供應至所述天然氣發(fā)動機的供 氣系統(tǒng),所述儲氣罐在車架縱梁外側前后輪之間左右對稱地縱向設置。即儲氣罐是成對 地設置。由于儲氣罐設置在車架外側、前后輪之間(該位置是車輛上最大的閑置、可用 空間),從而可以充分利用前后輪之間的空間。一方面消除了儲氣罐放在車輛尾部容易被 碰撞(尤其是在車輛追尾時)的缺點。另一方面獲得了較大的儲氣罐放置空間,可以將 儲氣罐的總儲氣量設置得較大,從而利于增加天然氣車輛的載重量與行駛里程,便于在 例如中、重型卡車的商務車上使用。進一步地,所述儲氣罐在縱梁外側對稱設置,還有 利于整車重量的平衡,增加操縱穩(wěn)定性。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優(yōu)選實施例,在儲氣罐3的外側,設置有防撞保護裝置, 防止儲氣罐被直接碰撞。從而,進一步增加儲氣罐的安全性。例如,所述防撞裝置的外 邊緣設置成與車輛車廂的外緣平齊或略微位于車廂外緣以內。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優(yōu)選實施例,所述儲氣罐的數(shù)量為8個,即每側4個,兩行 兩列。從而可以較好地利用車架外側位于前后輪之間的空間,并且每個儲氣罐的重量相 對較小,便于搬運、安裝、更換。如圖1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一優(yōu)選實施例的天然氣車輛包括制動儲氣筒5,用 于提供剎車時的制動力。所述制動儲氣筒安裝在車架縱梁內側且縱向位置(即在車輛前 后上的位置)與所述儲氣罐3大體上對應。從而制動儲氣筒受到良好的保護。如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所述供氣系統(tǒng)包括將儲氣罐和所述天然 氣發(fā)動機連接起來的高壓管路。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高壓管路設置在所述車架縱梁的 內側。需要指出的是,此處的含義是指高壓管路的主要部分設置在車架縱梁的內側,而 非全部設置在內側,當供氣系統(tǒng)的某一裝置或部件(例如儲氣罐3)設置在車架縱梁的外 側時,與之相連的高壓管路需要伸出車架橫梁。高壓管路(的主要部分)設置在所述車 架縱梁的內側有利于對高壓管路的保護。如圖1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一優(yōu)選實施例的天然氣車輛包括電瓶箱4和包括在 所述供氣系統(tǒng)內的天然氣操控設備2,所述天然氣操控設備2和電瓶箱4在車輛縱向上位 于所述儲氣罐3之前,且分別位于車架的兩側,并且所述天然氣操控設備通過所述高壓 管路與所述儲氣罐以及所述天然氣發(fā)動機相連通。電瓶箱4和天然氣操控設備2左右對 稱設置,有利于整車重量的平衡,進一步增加操縱穩(wěn)定性。所述天然氣操控設備2用于 對儲氣罐進行充氣以及維修排空。如圖2所示,天然氣操控設備2可以由連接在一起的 壓力表7、高壓放散閥8和充氣截止閥16構成。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優(yōu)選實施例,在天然氣輸送方向上,在所述天然氣操控設 備2和所述天然氣發(fā)動機之間設置有高壓球閥9、以及氣量顯示器10及壓力傳感器11組 件。所述氣量顯示器10及壓力傳感器11組件用于探測和顯示儲氣罐3中的氣量,從而 可以直觀地知道剩余氣量,以便及時對儲氣罐充氣。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優(yōu)選實施例,在所述高壓球閥9和所述氣量顯示器10及壓 力傳感器11組件之間設置有高壓精濾器17,用于對供給至發(fā)動機1的天然氣進行精細過濾。[0019]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優(yōu)選實施例,所述多個(例如8個)儲氣罐3通過并管組總 成14并聯(lián)連接,再通過并聯(lián)的過流保護裝置(例如,圖2中示出的過流保護集成閥6)及 單向閥15連接至所述天然氣操控設備2,其中,所述單向閥15僅允許從所述天然氣操控 設備2至所述并管組總成14方向的單向流動。在向儲氣罐3充氣時,關閉過流保護裝置 6,通過單向閥15向儲氣罐充氣。在正常運行時,打開過流保護裝置6,儲氣罐通過所述 過流保護裝置6向天然氣發(fā)動機1供氣,如果供氣氣流過大(例如高壓管路突然發(fā)生大量 泄漏),則自動切斷供氣,以防止天然氣的大量泄漏導致火災等安全問題。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優(yōu)選實施例,所述過流保護裝置6設置在車架縱梁的內 側,從而有利于對過流保護裝置的保護。在天然氣發(fā)動機1的上游還可以設置高壓電磁閥18以控制向天然氣發(fā)動機1供 應燃料的時序。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天然氣車輛可以在環(huán)衛(wèi)車輛、灑水車上實施,也可以在諸如 中、重型卡車的商用車上實施。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 圍;凡是依實用新型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改,都被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所涵蓋。
權利要求1.一種天然氣車輛,包括車架、設置在車架前部的天然氣發(fā)動機、儲氣罐以及用于 將儲氣罐的天然氣供應至所述天然氣發(fā)動機的供氣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氣罐在車 架縱梁外側前后輪之間左右對稱地縱向設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天然氣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氣罐的數(shù)量為8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天然氣車輛,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安裝在車架縱梁內側且 縱向位置與所述儲氣罐對應的制動儲氣筒。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天然氣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氣系統(tǒng)包括將所述儲氣罐和 所述天然氣發(fā)動機連接起來的高壓管路,且所述高壓管路設置在所述車架縱梁的內側。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天然氣車輛,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電瓶箱和包括在所述供 氣系統(tǒng)內的天然氣操控設備,所述天然氣操控設備和電瓶箱在車輛縱向上位于所述儲氣 罐之前,且分別位于所述車架的兩側,并且所述天然氣操控設備通過所述高壓管路與所 述儲氣罐以及所述天然氣發(fā)動機相連通。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天然氣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天然氣操控設備和所述天然 氣發(fā)動機之間設置有高壓球閥和氣量顯示器及壓力傳感器。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天然氣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高壓球閥和所述氣量顯示器 及壓力傳感器設置有高壓精濾器。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天然氣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氣罐通過并管組總成并聯(lián)連 接,再通過并聯(lián)的過流保護裝置及單向閥連接至所述天然氣操控設備,其中,所述單向 閥僅允許從所述天然氣操控設備至所述并管組總成的單向流動。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天然氣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流保護裝置設置在車架縱梁 的內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的天然氣車輛,該種天然氣車輛包括車架、設置在車架前部的天然氣發(fā)動機、儲氣罐以及用于將儲氣罐的天然氣供應至所述天然氣發(fā)動機的供氣系統(tǒng),所述儲氣罐在車架縱梁外側前后輪之間左右對稱地縱向設置。由于儲氣罐設置在車架外側、前后輪之間,從而可以充分利用前后輪之間的空間。一方面避免了儲氣罐放在車輛尾部容易被碰撞的缺點。另一方面獲得了較大的儲氣罐放置空間,可以將儲氣罐的總儲氣量設置得較大,從而利于增加天然氣車輛的載重量與行駛里程,便于在例如中重型卡車的商務車上使用。進一步地,所述儲氣罐在縱梁外側對稱設置,還有利于整車重量的平衡,增加操縱穩(wěn)定性。
文檔編號B60K3/00GK201792732SQ20092027766
公開日2011年4月13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2月4日
發(fā)明者李端君, 林梅友, 田孟義, 金哲洙 申請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