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車輛座椅。更具體地,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設有致動機構的車輛座椅, 該致動機構響應于單根桿的操作而致動兩個機構。
背景技術: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o. 2009-292435 (JP-A-2009-292435)描述了一種設有致動機構的車輛座椅,該致動機構響應于單根桿的操作而解除對兩個機構的鎖定。兩個機構被構造成使得其中一個的鎖定首先通過桿被操作而被解除,并且另一個的鎖定然后通過桿被進一步操作而被解除。在該相關技術中,設置一種機構,該機構允許被傳遞的動力在中途逃脫,從而過度的載荷將不會被施加到由于桿操作的進行而首先被解除鎖定的一側上的機構。然而,在之后被解除鎖定的一側上的機構被構造成即使在該鎖定已經(jīng)通過桿操作的進行而被解除之后也繼續(xù)接收來自桿的操作的載荷。因此,很難為桿操作量設定足夠的容差,這是有問題的。
發(fā)明內(nèi)容
鑒于前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車輛座椅,其中,在響應于單根桿的操作而致動兩個機構的致動機構中,即使為桿設置足夠的操作量容差,桿操作導致的過量載荷也將不會施加到該機構。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種車輛座椅,所述車輛座椅設有致動機構,所述致動機構響應于單根桿的操作而致動第一機構和第二機構,其中,所述致動機構具有操作機構, 所述操作機構由所述桿操作;第一連結件,所述第一連結件由所述操作機構操作以致動所述第一機構;以及第二連結件,所述第二連結件被操作以致動所述第二機構;并且,傳遞部分和逃脫部分并排地形成在所述連結件中的每一個連結件上,其中所述傳遞部分接收所述桿的從所述操作機構傳遞的操作力,并且將所述操作力傳遞到所述第一機構和第二機構, 而所述逃脫部分允許從所述操作機構傳遞的所述操作力逃脫,并且,從所述桿經(jīng)由所述操作機構傳遞到所述連結件中的每一個連結件的動力在操作期間被允許逃脫。根據(jù)具有上述結構的車輛座椅,使得的傳遞部分和逃脫部分并排形成在連結件中的每一個上并允許從桿傳遞到連結件的動力在中途逃脫使得在該機構已經(jīng)被致動之后操作力逃脫,從而操作力不影響該連結件。因此,即使為桿設置足夠的操作量容差,桿的操作導致的過量載荷也不會施加到該機構。在上述的車輛座椅中,連結件可以繞公共軸以可樞轉的方式支撐。根據(jù)具有上述結構的車輛座椅,繞公共軸以可樞轉的方式提供連結件使得傳遞部分和逃脫部分在徑向方向上順序地并排布置從而傳遞部分和逃脫部分固定在一個位置中, 從而兩個連結件能夠旋轉,或者運動被允許逃脫從而兩個連結件將不通過單個致動機構而旋轉。結果,該結構能夠被制成得更緊湊。
而且,與第二線纜的連接到所述第二連結件的連接位置相比,第一線纜的連接到所述第一連結件的連接位置可以離所述軸更遠。根據(jù)如上所述的車輛座椅,當?shù)谝贿B結件和第二連結件旋轉了相同的角度時,能夠使第一線纜的運動量比第二線纜的運動量更大。而且,連結件中的每一個連結件的傳遞部分可以具有平坦延伸的形狀,而逃脫部分可以具有彎曲的形狀。根據(jù)上述的車輛座椅,在第一連結件和第二連結件被操作機構旋轉時,當操作機構經(jīng)由平坦延伸的傳遞部分傳遞動力時,動力根據(jù)操作量而被傳遞,但是當操作機構經(jīng)由具有彎曲形狀的逃脫部分傳遞動力時,動力不根據(jù)操作量而傳遞。因此,過度的載荷將不會被施加到線纜以及第一和第二機構。另外,在上述的車輛座椅中,連結件可以在軸向方向上并排地布置。根據(jù)上述車輛座椅,在軸向方向上并排地布置連結件能夠使連結件布置成使得它們的可移動范圍在軸向方向上重疊。結果,能夠使所述致動機構在徑向方向上緊湊。
在以下參考附圖的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詳細描述中將描述本發(fā)明的特征、優(yōu)點以及技術和工業(yè)意義,在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圖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車輛座椅的結構的平面圖;圖2是根據(jù)示例性實施例的車輛座椅的側視圖;圖3是根據(jù)示例性實施例的車輛座椅的致動機構的放大視圖;圖4是示出其中通過根據(jù)示例性實施例的車輛座椅的操作桿的操作來解除對縱向滑動機構的鎖定的狀態(tài)的放大視圖;圖5是示出其中從操作桿傳遞到第一連結件的操作力被允許逃脫的狀態(tài)的放大視圖;圖6是示出其中通過操作桿的操作解除對橫向滑動機構的鎖定的狀態(tài)的放大視圖;圖7是示出其中從操作桿傳遞到第二連結件的操作力被允許逃脫的狀態(tài)的放大視圖;圖8是示出其中操作桿已經(jīng)被操作到最大位置的狀態(tài)的放大視圖;圖9是沿著圖2中的線IX-IX截取的截面視圖,該截面視圖示出了根據(jù)示例性實施例的車輛座椅的縱向滑動機構(和橫向滑動機構)的鎖定結構;圖10是示出了根據(jù)示例性實施例的車輛座椅的傳遞機構的結構的放大視圖;圖11是示出了在根據(jù)示例性實施例的車輛座椅中通過使座椅靠背向前傾斜來致動傳遞機構的狀態(tài)的放大視圖;并且圖12是示出了在根據(jù)示例性實施例的車輛座椅中通過使座椅靠背向前傾斜來操作操作桿的狀態(tài)的放大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考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首先,將參考圖1至圖12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例的車輛座椅的結構。如圖 1所示,該示例性實施例中的車輛座椅被構造成使得座椅主體1能夠分別通過縱向滑動機構(縱向滑動機構4)和橫向滑動機構(橫向滑動機構5)相對于車輛地板F在車輛縱向方向上(即,縱向地)滑動以及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即,橫向地)滑動??v向滑動機構4和橫向滑動機構5總是處于滑動鎖定狀態(tài)。解除這些鎖定的操作通過操作設置在座椅主體1的外側部分上的操作桿7來執(zhí)行,如圖2所示。這里,操作桿7是本發(fā)明的桿的一個示例。而且,解除這些鎖定的該操作也可以通過如下操作來執(zhí)行,該操作包括操作設置在座椅主體1的外側部分上的解除桿6C和使座椅靠背2傾斜到如將稍后描述的前傾位置。 當解除操作通過操作該解除桿6C來執(zhí)行時,座椅主體1被置于如下狀態(tài)中,其中座椅主體能夠在座椅靠背2處于前傾位置中的情況下朝向車輛的內(nèi)部和前方滑動,且因此朝向車輛的前方超緊湊地彎折,如圖1所示,這使得用于從該側的門Dr進入和離開后排座椅(第三排座椅1’ )的空間L比在座椅移出位之前的初始空間La寬。接下來,將詳細描述車輛座椅的每個結構。如在圖2中所示,座椅主體1包括作為背靠的座椅靠背2和作為就座部分的座墊3。在座椅靠背2的兩側上的下端部分經(jīng)由傾角調(diào)節(jié)機構6連接到在座墊3的兩側上的后端部分,該傾角調(diào)節(jié)機構6用作能夠阻止旋轉的旋轉軸裝置。因此,座椅靠背2通過傾角調(diào)節(jié)機構6保持相對于座墊3的恒定固定的背靠角度。傾角調(diào)節(jié)機構6的旋轉鎖定狀態(tài)能夠一起通過操作上述的解除桿6C來解除。更具體地,如圖10所示,傾角調(diào)節(jié)機構6介于靠背框架2F的兩個側框架的外板部分與坐墊框架3F的兩個側框架的內(nèi)板部分之間,并且被設置成將它們連接在一起,其中靠背框架2F構成座椅靠背2的框架,坐墊框架3F構成座墊3的框架。而且,傾角調(diào)節(jié)機構6 使得操作臂6B通過操作如上所述地(見圖2)的解除桿6C、經(jīng)由未示出的線纜可旋轉地操作,所述操作臂6B —體地連接到操作軸6A,所述操作軸6A穿過操作臂的中心部分而突出, 并且,傾角調(diào)節(jié)機構6的旋轉鎖定狀態(tài)能夠通過可旋轉地操作操作軸6A —起解除。根據(jù)該解除操作,背靠角度的固定狀態(tài)被取消,使得座椅靠背2能夠繞傾角調(diào)節(jié)機構6的中心軸線(即,操作軸6A的軸線)前后傾斜。因此,當乘員不坐在座椅主體1中時,座椅靠背2能夠通過未示出的彈簧的推壓力被傾斜到圖11所示的前傾位置,該彈簧在座椅靠背2和座墊3之間張緊。更具體地,在座椅靠背2中,形成L形狀且固定到靠背框架 2F的兩個側框架的保持板2A能夠向前或向后傾斜到其中它們抵靠形成在座墊3的坐墊框架3F的兩個側框架上的前突起(即,前傾止擋部3A)或后突起(即,后傾止擋部3B)的位置。通過根據(jù)傾角調(diào)節(jié)機構6的背靠的固定狀態(tài)被解除并且保持板2A被彈簧向前推壓,保持板2A通過落入其中它們碰撞前傾止擋部3A的位置而被保持。接下來,如圖1和圖2所示,座墊3的下部經(jīng)由一對左右縱向滑動機構4和一對前后橫向滑動機構5支撐地設置在車輛地板F上,該橫向滑動機構5和縱向滑動機構4堆疊并一起結合成井字符號(pound sign)。這里,每個縱向滑動機構4具有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縱長地延伸的滑軌4A、結合成能夠沿著滑軌4A滑動的滑動器4B,和能夠鎖定滑動器4B 相對于滑軌4A的運動的鎖定爪4C?;?A固定地設置在車輛地板F上。另一方面,每個橫向滑動機構5具有在車輛的寬度方向上縱長地延伸的滑軌5A、結合成能夠沿著滑軌5A滑動的滑動器5B,和能夠鎖定滑動器5B相對于滑軌5A的運動的鎖定爪5C?;?A固定地設置,跨越在上述的縱向滑動機構4的滑動器4B的上部之間。而且,座墊3的坐墊框架3F 的兩個側框架固定地設置到安裝至這些滑軌5A的滑動器5B,跨越在滑動器5B的上部之間。接下來,將參考圖9描述縱向滑動機構4和橫向滑動機構5的滑動鎖定結構。這些滑動鎖定結構中的兩個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因此下面的描述將圍繞縱向滑動機構4的滑動鎖定結構進行,但是通過將橫向滑動機構5的附圖標記放置在括號中,共同地涉及具有基本相同結構的橫向滑動機構5的滑動鎖定結構的結構。S卩,鎖定爪4C(5C)設置成通過心軸4C1(5C1)可旋轉地軸連接到滑動器4B(5B),并且鎖定爪4C(5C)總是保持在如下狀態(tài)中通過由鉤在鎖定爪4C(5C)和滑動器4B(5B)之間的彈簧4C2 (5C2)的推壓力而旋轉(在附圖中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該狀態(tài)通過鎖定爪4C (5C)的尖端穿過形成在滑動器4B (5B) 中的鎖定孔4B1(5B1)和形成在滑軌4A(5A)中的鎖定孔4A1 (5A1)而停止滑動器4B(5B)的運動。如由圖9中的虛線所示,響應于線纜14A(15A)被正操作的操作桿7拉動,通過使得鎖定爪4C(5C)抵抗彈簧4C2(5C2)的推壓力拉出鎖定孔4A1 (5A1)和4B1 (5B1)的方向(在附圖中為順時針方向)上旋轉,鎖定爪4C(5C)解除滑動器4B(5B)的滑動鎖定狀態(tài)。形成在滑軌4A(5A)中的鎖定孔4A1(5A1)在滑軌4A(5A)的長度方向上以等距離的間隔形成在排成一行的多個位置處,使得滑動器4B(5B)的滑動運動能夠鎖定在寬的區(qū)域上。接下來,將描述上述的操作桿7和解除機構10(本發(fā)明的致動機構的一個示例) 的結構,解除機構10響應于操作桿7的操作而解除縱向滑動機構4和橫向滑動機構5的滑動鎖定狀態(tài)。操作桿7以如下方式設置成軸連接到一體地固定至座墊3的坐墊框架3F的基板11,所述方式為使得操作桿7能夠通過連接軸7B的旋轉而被向上拉動,如圖3所示。 操作桿7總是在操作桿7通過鉤在操作桿7和基板11之間的彈簧7C的推壓力而相對于基板11被向下拉動的方向(在附圖中逆時針方向)上被可旋轉地推壓,并且因此保持在如下狀態(tài)中,即操作桿7被保持為從后方抵靠形成在基板11的上端部分處的止擋部IlA0操作桿7被構造成使得當操作桿7的操作部分7A被向上拉動時,操作桿7由此將該操作力傳遞到解除機構10,其中操作部分7A在具有附著的樹脂把手的情況下形成在朝向車輛前方延伸出的臂部分上。這里,操作桿7被向上拉動直到其到達如下位置,在該位置中,操作桿 7通過從前方抵靠形成在基板11的上端部分處的止擋部IlA而被止擋,如圖8所示。解除機構10具有操作銷12、傳遞機構13、第一連結件14和第二連結件15,如圖3 所示。這里,操作銷12是本發(fā)明的操作機構的示例。操作銷12設置成與操作桿7 —體地結合,并且操作銷12在操作桿7被向上拉動時移動,以便推動并旋轉稍后將詳細描述的第一連結件14和第二連結件15。如圖10所示,傳遞機構13具有操作臂13A和操作線纜13B, 操作臂13A設置成可旋轉地軸連接到外側部分的傾角調(diào)節(jié)機構6的操作軸6A,且操作線纜 13B將該操作臂13A的下端部分與如圖3所示的操作桿7的后上端部分連接。最初,圖10 所示的前面的操作臂13A經(jīng)由操作線纜13B通過使得圖3所示的操作桿7通過彈簧7C的推壓力被保持在初始位置的力而被保持為操作臂13A的上端部分沿著保持板2A的向前旋轉運動的路徑暴露,該保持板2A固定到上述的座椅靠背2的靠背框架2F,如圖10所示。利用后面的操作線纜13B,在連接到操作桿7的一側上的端部鉤在形成于操作桿7中的長孔7D 內(nèi),如圖3所示,使得操作線纜13B最初被保持在長孔7D的下端部分中。長孔7D被彎曲形成為以連接軸7B為中心的圓弧形狀。如圖11所示,利用該結構的傳遞機構13,操作臂13A 被保持板2A推動并且在附圖中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從而響應于通過操作上述解除桿6C (見圖2)使座椅靠背2傾斜到前傾位置,經(jīng)由操作線纜13B,向上拉動操作桿7,如圖12所示。如圖3所示,第一連結件14在軸向方向上與第二連結件15并排設置,并且軸連接地設置以便能夠通過旋轉軸16與第二連結件15 —起相對于基板11旋轉。更具體地,旋轉軸16與基板11 一體地結合,并且第一連結件14和第二連結件15被可樞轉地設置成能夠相對于旋轉軸16旋轉。第一連結件14形成為具有臂的L形,該臂繞旋轉軸16沿在徑向方向上的兩個方向延伸出。在沿兩個方向延伸出的臂的部分中,臂相對于旋轉軸16朝向座椅的上前方延伸出的部分是在接收到來自操作銷12的旋轉操作力的傳遞時可旋轉地操作的部分,其中操作銷12與上述的操作桿7結合。而且,臂相對于旋轉軸16朝向座椅的下前方延伸出的部分是這樣的部分,該部分連接到用于解除上述的圖9所示的縱向滑動機構4的鎖定爪4C的線纜14A,并且該部分響應于該旋轉操作而通過拉動線纜14A解除對縱向滑動機構4的鎖定。線纜14A的在連接到第一連結件14的一側上的端部設置成鉤在形成于第一連結件14中的長孔14A1內(nèi),如圖3所示。長孔14A1形成為彎曲成圍繞旋轉軸16的圓弧的形狀。第二連結件15形成為臂的形狀,該臂繞旋轉軸16為中心、以T形朝向座椅的前方延伸出。該臂從座椅的前側向上延伸的臂的部分是在接收到由操作銷12傳遞的旋轉操作力時可旋轉地操作的部分,其中操作銷12與上述的操作桿7結合。而且,臂的從座椅的前側向下延伸的臂部分是這樣的部分,該部分連接到用于解除上述的圖9所示的橫向滑動機構5的鎖定爪5C的線纜15A,并且響應于該旋轉操作的運動而通過拉動線纜15A解除對橫向滑動機構5的鎖定。線纜15A的在連接到第二連結件15的一側上的端部設置成鉤在形成于第二連結件15中的長孔15A1內(nèi),如圖3所示。長孔15A1形成為彎曲成圍繞旋轉軸16 的圓弧的形狀。更具體地,連接到上述第一連結件14的線纜14A在比連接到第二連結件15的線纜15A離旋轉軸16更遠的位置中連接到第一連結件14。結果,當?shù)谝贿B結件14和第二連結件15旋轉相同的角度時,在拉動操作中的運動量在連接到第一連結件14的線纜14A的情況下比在連接到第二連結件15的線纜15A的情況下大。這里,彈簧17鉤在第二連結件15的鉤掛部分15D和旋轉軸16之間,從而第二連結件15通過彈簧17的推壓力總是在附圖中沿順時針方向被可旋轉地推壓。而且,爪15E 形成在第二連結件15的相對于座椅向外且向下延伸的臂部分上,該爪15E突出出來并往回彎曲成能夠抵靠第一連結件14的向下延伸的臂部分的邊緣部分。因此,第二連結件15最初經(jīng)由爪15E將如下力傳遞到第一連結件14,通過該力,第二連結件15在附圖中沿順時針方向被彈簧17可旋轉地推壓,使得第一連結件14也在相同的方向上被可旋轉地推壓,并且第二連結件15停止旋轉且由此被保持在第一連結件14與固定至操作桿7的操作銷12抵靠且被操作銷12保持的位置中。在該保持狀態(tài)下,第二連結件15不抵靠操作銷12。替代地,在第二連結件15和操作銷12之間在旋轉方向上存在間隙。具有該結構的解除機構10響應于操作桿7被向上拉動而以如下所述的方式操作。 艮口,當操作桿7從圖3所示的初始位置被向上拉動時,第一連結件14的臂部分首先被操作銷12沿附圖中的逆時針方向推動,如圖4所示。結果,其中爪15E抵靠第一連結件14的第二連結件15也被第一連結件14推動,且因此與第一連結件14 一起在附圖中沿逆時針方向旋轉。而且,由于該旋轉,連接到第一連結件14的線纜14A比連接到第二連結件15的線纜15A被拉動得更多。結果,縱向滑動機構4的鎖定狀態(tài)被解除。接下來,當操作桿7被更進一步向上拉動時,操作銷12抵靠第二連結件15的相對于座椅向上突出的一側上的臂部分,如圖5所示。然后,通過從此處仍進一步向上拉動操作桿7,操作銷12使第二連結件15在附圖中沿逆時針方向旋轉(見圖6)。結果,第二連結件 15超過第一連結件14,而自身旋轉較大的量,使得連接到第二連結件15的線纜15A被拉動得更多。結果,橫向滑動機構5的鎖定狀態(tài)被解除。這里,傳遞部分14B和逃脫部分14C在徑向方向上彼此靠近地形成在第一連結件 14的被操作銷12推動的臂部分的、在附圖中上側的邊緣表面上,其中傳遞部分14B具有在徑向方向上平坦延伸的表面,逃脫部分14C具有以圓弧形狀彎曲的表面。當?shù)谝贿B結件14 處于初始狀態(tài)時,前面的傳遞部分14B抵靠上述的操作銷12。當?shù)谝贿B結件14被操作銷 12旋轉到圖5中的旋轉位置時,后面的逃脫部分14C形成繞連接軸7B為中心的圓弧表面。 隨著操作桿7被向上拉動,如上述構造的第一連結件14通過操作銷12沿著形成傳遞部分 14B的區(qū)域移動而旋轉,直到離開初始旋轉位置的中途的旋轉位置(圖5中的位置),在初始旋轉位置中第一連結件14響應于操作桿7被向上拉動而開始被操作銷12推動,如圖3 至圖5所示。然而,如圖5和圖6所示,在超過中途旋轉位置的區(qū)域中,操作銷12將沿著形成逃脫部分14C的區(qū)域移動,因此即使操作桿7被繼續(xù)向上拉動,第一連結件14也將不接收從操作銷12傳遞的動力。即,操作銷12的運動被允許逃脫,從而第一連結件14將不會繼續(xù)旋轉。結果,來自線纜14A的更大的過量拉動操作力在解除滑動鎖定的操作之后將不會被施加到其滑動鎖定首先被解除的縱向滑動機構4,因此過量的載荷將不會被施加到線纜14A和縱向滑動機構4的鎖定結構部分(即,鎖定爪4C ;見圖9)。而且,類似地,傳遞部分15B和逃脫部分15C在徑向方向上彼此靠近地形成在第二連結件15的被操作銷12推動的臂部分的、在附圖中右側的邊緣表面上,其中傳遞部分15B 具有在徑向方向上平坦延伸的表面,逃脫部分15C具有以圓弧形狀彎曲的表面。響應于操作桿7被向上拉動,前面的傳遞部分15B在逃脫部分15C之前抵靠操作銷12,如圖5所示。 當?shù)诙B結件15被操作銷12旋轉到圖7中的旋轉位置時,后面的逃脫部分15C形成以繞連接軸7B為中心的圓弧彎曲的圓弧表面。隨著操作桿7被向上拉動,如上述構造的第二連結件15通過操作銷12沿著形成傳遞部分15B的區(qū)域移動而旋轉,直到處于離開初始旋轉位置的中途的旋轉位置(圖5中的位置),在初始旋轉位置中第二連結件15響應于操作桿 7被向上拉動而開始被操作銷12推動,如圖5至圖7所示。然而,如圖7和圖8所示,在超過中途旋轉位置的區(qū)域中,操作銷12將沿著形成逃脫部分15C的區(qū)域移動,因此即使操作桿7被繼續(xù)向上拉動,第二連結件15也將不接收從操作銷12傳遞的動力。即,操作銷12 的運動被允許逃脫,從而第二連結件15將不會繼續(xù)旋轉。結果,來自線纜15A的即使更大的過量拉動操作力在解除滑動鎖定操作之后將不會被施加到已經(jīng)被解除滑動鎖定的縱向滑動機構5,從而過量的載荷將不會被施加到線纜15A和橫向滑動機構5的鎖定結構部分 (即,鎖定爪5C;見圖9)。而且,如圖2所示,經(jīng)由解除機構10對縱向滑動機構4和橫向滑動機構5的鎖定解除操作可以通過如上所述向上拉動解除桿6C而類似地執(zhí)行。也就是說,當解除桿6C被操作時,座椅靠背2向前傾斜到前傾位置,使得操作臂13A被推動,如圖11所示。該旋轉使操作線纜13B被拉動,使得操作桿7被向上拉動,如圖12所示。結果,解除機構10操作以解除對縱向滑動機構4和橫向滑動機構5的鎖定,如圖3至圖8所示。以此方式,根據(jù)示例性實施例的車輛座椅,傳遞部分14B和15B以及逃脫部分14C 和15C分別并排形成在連結件14和15上,并且從操作桿7傳遞到連結件14和15的動力被允許通過該操作在中途逃脫。結果,在滑動機構4和5的鎖定已經(jīng)被解除之后,操作桿7 的操作力被允許逃脫,從而該操作力不傳遞到連結件14和15。因此,即使為操作桿7設置足夠的操作量容差,操作桿7的操作所導致的過量的載荷也將不會施加到該機構(即,滑動機構4和5)。而且,連結件14和15在軸向方向上并排布置,從而連結件14和15能夠布置成使得它們的可移動范圍在軸向方向上重疊。結果,解除機構10(S卩,致動機構)能夠被制成在徑向方向上緊湊。而且,繞公共軸可樞轉地提供連結件14和15允許傳遞部分14B和15B 和逃脫部分14C和15C在徑向方向上被順序地并排布置,從而它們被固定在一個位置,如圖 3所示,使得兩個連結件14和15能夠旋轉,或者運動被允許逃脫從而兩個連結件14和15 將不會被單個解除機構10(即,致動機構)旋轉。結果,該結構能夠更緊湊。至此,已經(jīng)使用一個示例性實施例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是本發(fā)明還可以通過除了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之外的多種模式實施。例如,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其中用于致動第一連結件14和第二連結件15的操作銷12 —體地設置有操作桿7的結構作為與本發(fā)明的操作機構對應的結構的示例。然而,也可以采用其它致動機構,諸如齒輪機構或連桿機構,其通過接收從操作桿7(桿)傳遞的操作力而致動第一連結件14和第二連結件15。而且,在如上所述的示例性實施例中,將如下結構作為示例,其中首先解除對縱向滑動機構4的鎖定,然后由于與本發(fā)明的致動機構對應的解除機構10被致動,解除對橫向滑動機構5的鎖定。然而,該結構也可以是如下結構,其中首先解除對橫向滑動機構5的鎖定且然后解除對縱向滑動機構4的鎖定。而且,這些滑動機構4和5的鎖定解除操作可以一起執(zhí)行。另外,本發(fā)明的致動機構不限于如在示例性實施例中描述的用于解除對縱向滑動機構4和橫向滑動機構5的鎖定。相反,本發(fā)明的致動機構可以用作用于致動設置在車輛座椅中的各種機構的機構。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座椅,所述車輛座椅設有致動機構,所述致動機構響應于單根桿的操作而致動第一機構和第二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動機構(10)具有操作機構(12),所述操作機構(12)由所述桿(7)操作;第一連結件(14),所述第一連結件(14)由所述操作機構(12)操作以致動所述第一機構(4);以及第二連結件(15),所述第二連結件(15)被操作以致動所述第二機構(5);并且,傳遞部分 (14BU5B)和逃脫部分(14C、15C)并排地形成在所述連結件(14、15)中的每一個連結件上, 其中所述傳遞部分(14B、15B)接收所述桿(7)的從所述操作機構(12)傳遞的操作力,并且將所述操作力傳遞到所述第一機構和第二機構(4、5),而所述逃脫部分(14C、15C)允許從所述操作機構(12)傳遞的所述操作力逃脫,并且,從所述桿(7)經(jīng)由所述操作機構(12)傳遞到所述連結件(14、15)中的每一個連結件的動力在操作期間被允許逃脫。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連結件(14、15)繞公共軸(16) 以可樞轉的方式被支撐。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與第二線纜(15A)的連接到所述第二連結件(15)的連接位置相比,第一線纜(14A)的連接到所述第一連結件(14)的連接位置離所述軸(16)更遠。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連結件(14、15)中的每一個連結件的所述傳遞部分(14B、15B)具有平坦延伸的形狀,而所述逃脫部分(14C、15C)具有彎曲的形狀。
5.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連結件(14、15)在軸向方向上并排地布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車輛座椅。致動機構(解除機構)(10)包括操作銷(操作機構)(12),其由操作桿(7)操作;第一連結件(14),其由操作銷(12)操作以解除對縱向滑動機構(4)的鎖定;以及第二連結件(15),其被操作以解除對橫向滑動機構(5)的鎖定。傳遞部分(14B、15B)和逃脫部分(14C、15C)并排地形成在連結件(14、15)中的每一個連結件上,其中傳遞部分接收桿(7)的從操作銷(12)傳遞的操作力并且將所述操作力傳遞到每個滑動機構(4、5)的鎖定部分,而逃脫部分允許從操作銷(12)傳遞的操作力逃脫,并且,從桿(7)經(jīng)由操作銷(12)傳遞到連結件(14、15)中的每一個連結件的動力在操作期間被允許逃脫。
文檔編號B60N2/06GK102476594SQ20111038481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1月29日
發(fā)明者五十嵐友和, 大塚太陽 申請人:豐田紡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