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三輪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動三輪車,特別是利用電動機的驅動カ驅動左右ー對后輪而行駛的電動三輪車。
背景技術:
以往,公知一種鞍乘型的電動三輪車,其利用安裝于車體架的前方側的前叉支承前輪,并且在車體架的后方側安裝有構成為能夠相對于車體架上下擺動且能夠左右傾動的后部車體,被電動機驅動的左右一對后輪支承于該后部車體。專利文獻I公開了,在電動機輸出軸與后輪車軸之間具備由安裝于主軸及副軸的齒輪對而構成的多級變速器的結構(式樣一)的電動三輪車,以及在電動機輸出軸與后輪車軸之間具備帶式轉換器(ベル卜コンバータ)的無級變速器的結構(式樣ニ)的電動三輪車。
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平5-161221號公報但是,在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技術中,在所述式樣一的電動三輪車中,因為將指向車寬度方向的電動機輸出軸與支承多個變速齒輪的主軸配設在同軸上,所以存在増大收納有上述部件的外殼在車寬度方向的尺寸的問題。另外,在所述式樣ニ的電動三輪車中,因為需要將無級變速器的驅動側帶輪與從動側帶輪分離地配置,所以存在増大收納有上述部件的外殼在車體前后方向的尺寸的問題,總之,依然存在努力減小包含電動機及驅動系統(tǒng)的動カ單元的余地。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動三輪車,其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技術問題,并且能夠通過改善驅動系統(tǒng)的軸配置而使動力単元的小型化成為可能。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發(fā)明的電動三輪車1,通過從蓄電池25供給電カ的電動機M的旋轉驅動カ驅動左右ー對的后輪WR而行駛,并且將包含所述電動機M及所述后輪WR的后部車體30能夠上下擺動并且能夠左右傾動地安裝在車體架2的后部,該電動三輪車I的特征在于,所述電動機M的旋轉驅動カ從電動機輸出軸36經(jīng)由副軸38傳遞至所述后輪WR的車軸40,在所述電動機輸出軸36的一端部同軸地配置離心式離合器80,該離心式離合器80當所述電動機M的轉速超過規(guī)定值時向所述副軸38傳遞旋轉驅動力,在從側面觀察車體時,所述副軸38配設在所述電動機M的外周的內側,在從側面觀察車體時,所述電動機輸出軸36、所述副軸38及所述車軸40從車體前方按照所述電動機輸出軸36、所述副軸38、所述車軸40的順序配設,在從側面觀察車體時,所述副軸38的軸心38a配設在比連結所述電動機輸出軸36的軸心36a與所述車軸40的軸心40a的線L更靠下方的位置。另外,第二方面發(fā)明所述的電動三輪車,所述電動機M的外周與所述車軸40的外周接近地配置。
另外,第三方面發(fā)明所述的電動三輪車,所述電動機M的旋轉驅動カ從形成于所述電動機輸出軸36的一端部的齒輪92傳遞至與該齒輪92嚙合并且固定于所述副軸38的副齒輪37后,從形成于所述副軸38的一端部的齒輪94傳遞至與該齒輪94嚙合并且固定在收納有差動齒輪101的差動齒輪箱102的輸出齒輪39。另外,第四方面發(fā)明所述的電動三輪車,在從側面觀察車體吋,所述副齒輪37與所述差動齒輪箱102重疊地配設。另外,第五方面發(fā)明所述的電動三輪車,在俯視車體吋,從車寬度方向左側,按照所述離心式離合器80、所述電動機M、所述副軸38、所述差動齒輪101的順序而被配設。另外,第六方面發(fā)明所述的電動三輪車,具備禁止所述后輪WR旋轉的停車鎖止機構65,在與減速前的所述電動機輸出軸36的同軸上固定有與所述停車鎖止機構65的鎖止臂71卡合的鎖止齒輪70。 而且,第七方面發(fā)明所述的電動三輪車,在從側面觀察車體時,所述停車鎖止機構65位于所述副軸38的車體上方或下方,并且配設在與所述電動機M重疊的位置。根據(jù)第一方面發(fā)明,電動機的旋轉驅動カ從電動機輸出軸經(jīng)由副軸傳遞至后輪的車軸,在電動機輸出軸的一端部同軸地配置離心式離合器,該離心式離合器當電動機的轉速超過規(guī)定值時向副軸傳遞旋轉驅動力,在從側面觀察車體時,副軸配設在電動機的外周的內側,在從側面觀察車體吋,電動機輸出軸、副軸及車軸從車體前方按照電動機輸出軸、副軸、車軸的順序配設,在從側面觀察車體時,副軸的軸心配設在比連結電動機輸出軸的軸心與所述車軸的軸心的線更靠下方的位置,因此,不另外設置變速器,就能夠對電動機輸出進行減速而提高轉矩,并且能夠使單元緊湊化。另外,即使在電動機輸出軸的一端部同軸地配置離心式離合器并且需要高轉矩的情況下,也能夠在與離心式離合器連接時充分地提高電動機的旋轉,即使沒有變速器也能夠與副軸的減速比相符合并且輸出足夠的轉矩。而且,在從側面觀察車體時,與將發(fā)動機輸出軸、副軸及車軸沿車體前后方向直線地排列的結構相比,能夠在減小車體前后方向的尺寸的同時謀求降低重心。另外,因為在與電動機的同軸上設置離心式離合器,所以能夠從低旋轉效率良好地向后輪傳遞電動機的轉矩。而且,能夠在電動機的車體后方側僅存在車軸,并且能夠在不與車軸干涉的范圍內擴大電動機外徑。根據(jù)第二方面發(fā)明,因為電動機的外周與車軸的外周接近地配置,所以能夠在不與車軸干涉的范圍內擴大電動機外徑。由此,在能夠隨著電動機外徑的擴大而提高電動機輸出時,通過減小電動機的厚度方向尺寸,能夠減小動カ單元在車寬度方向尺寸。根據(jù)第三方面發(fā)明,電動機的旋轉驅動カ從形成于電動機輸出軸的一端部的齒輪傳遞至與該齒輪嚙合并且固定于副軸的副齒輪后,從形成于副軸的一端部的齒輪傳遞至與該齒輪嚙合并且固定在收納有差動齒輪的差動齒輪箱的輸出齒輪,因此,能夠通過少的部件數(shù)量及簡單的結構實現(xiàn)從電動機輸出軸向車軸輸出傳遞。根據(jù)第四方面發(fā)明,在從側面觀察車體時,副齒輪與差動齒輪箱重疊地配設,因此,通過使副軸與差動齒輪箱盡可能地接近,能夠減小動カ單元在車體前后方向的尺寸。根據(jù)第五方面發(fā)明,在俯視車體吋,從車寬度方向左側,按照離心離合器、電動機、副軸、差動齒輪的順序配設,因此,在俯視車體時,將外徑大的電動機及差動齒輪分散地配置在副軸的左右,由此能夠進ー步拉近電動機輸出軸與車軸之間的距離。根據(jù)第六方面發(fā)明,具備禁止后輪旋轉的停車鎖止機構,在減速前的電動機輸出軸的同軸上固定有與停車鎖止機構的鎖止臂卡合的鎖止齒輪,因此,能夠通過直徑小的機構進行鎖止,而且,能夠將電動機輸出軸與停車鎖止機構接近地配置,從而能夠謀求動カ單元的小型化。根據(jù)第七方面發(fā)明,在從側面觀察車體時,停車鎖止機構位于副軸的車體上方或下方,并且配設在與電動機重疊的位置,因此,能夠有效地利用形成于副軸的上方的空間而配設停車鎖止機構。由此,能夠抑制動カ單元的上下方向的尺寸。
圖I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電動三輪車的側視圖。
圖2是拆下主要的外裝部件的狀態(tài)下的電動三輪車的立體圖。圖3是從比圖2更靠車體前方的位置觀察的電動三輪車的立體圖。圖4是表示蓄電池周圍的車體架結構的立體圖。圖5是在從側面觀察車體時的動カ單元內的主要軸的配置圖。圖6是本實施方式的動カ單元的俯視剖面圖。圖7是圖6的局部放大圖。圖8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動カ單元的俯視剖面圖。圖9是圖8的局部放大圖。圖10是蓄電池箱體支承架的立體圖。圖11是蓄電池箱體的立體圖。圖12是表示將蓄電池箱體安裝在蓄電池箱體支承架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圖13是表示將蓄電池箱體安裝在蓄電池箱體支承架的狀態(tài)的主視圖。圖14是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蓄電池箱體的側視圖。附圖標記說明I電動三輪車2車體架3 主架8 側架10上升架11 后架21 車座22支承架23接觸器24BMU25蓄電池26后部緩沖單元27 樞軸28上下擺動單元33PDU34傾動部件
36電動機輸出軸38 副軸40 (40L.40R)車軸44蓄電池殼體支承架45a、49、58、60 充電ロ47下降調節(jié)器55上部交叉管56下部交叉管
57低電壓蓄電池65停車鎖止機構70鎖止齒輪80離心離合器101差動齒輪102差動齒輪箱M電動機P動カ單元WR 后輪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地說明。圖I是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電動三輪車I的側視圖。電動三輪車I是通過電動機M的旋轉驅動カ驅動左右一對后輪WR而行駛的鞍乘型車輛。在構成車體架2的主架3的前端部,安裝有旋轉自如地軸支承轉向套筒6的頭管5。在轉向套筒6的上部安裝有轉向把7,在另ー側的下部,安裝有旋轉自如地軸支承前輪WF的底連接式的懸架(前叉)4。車寬度方向中央的下架9與主架3的下部連結,并且在主架3的下部安裝有向車體左右后方延伸的側架8。下架9的后端部通過指向車寬度方向的連結管與側架8連結。左右一對側架8的后部分別與左右一對上升架10連結,該左右一對上升架10與向車體后方延伸的后架11連結。在下架9的后端部的后方,在側架8的下部,通過樞軸27上下自如擺動地軸支承有上下擺動單元28。上下擺動單元28的上部通過位于車寬度方向中央的后部緩沖單元26懸掛在上升架10。在上下擺動單元28的后端部軸支承有能夠以指向前上方的車體前后方向的旋轉軸28c為中心而旋轉的傾動部件34。在上下擺動單元28的內部收納有向相對旋轉部29的傾動部件34的旋轉動作施加減振效果的奈特哈特(橡膠)(ナィ卜ハル卜)的緩沖器(未圖示)。傾動部件34固定在包含左右一對后輪WR和電動機M的后部車體30。通過該結構,電動三輪車I具備使后部車體30上下擺動的后輪懸架,并且通過相對旋轉部29使車體架2相對于后部車體30進行傾動動作(傾斜動作),從而能夠在使左右后輪WR在保持與路面G接地的狀態(tài)下進行旋轉行駛。在后部車體30包含有動カ單元P,該動カ單元P包含有電動機M,在動カ單元P轉動自如地軸支承有左右一對后輪WR。具有電動機輸出軸36的電動機M的旋轉驅動カ經(jīng)由固定于副軸38的副齒輪37及與車軸40同軸地配置的輸出齒輪39,從車軸40向后輪WR傳遞。在電動機M的車體前方配置有作為電動機控制裝置(電動機驅動)的TOU33。由此,通過將PDU33與電動機M接近地配置,而縮短從H)U33向電動機M供給電カ的三相配線的長度,從而能夠降低電カ傳遞損失及噪音的混入。另外,通過將TOU33配置于后部車體30的前部,也能夠提高TOU33的散熱性。動カ單元P的上部被兼用于后輪WR的擋泥板的車體
罩31覆蓋。向電動機M供給電カ的高電壓蓄電池25配設在車體架2側。大致長方體的蓄電池25配設在左右一對上升架10之間,并且其長度方向指向車體前后方向而配設。在蓄電、池25的車體前方配設有作為蓄電池控制裝置的BMU24及接觸器23。BMU24具有收集來自監(jiān)視基板54 (參照圖4)的信息的功能,該監(jiān)視基板54監(jiān)視蓄電池25的狀態(tài),另外,接觸器23是具有開閉蓄電池25與驅動電動機M的驅動電路的連接的功能的電裝部件。在上升架10與后架11之間的彎曲部分的上部安裝有向車體上方突出并彎曲的拱形的支承架22。蓄電池25的后端部位于比支承架22的連接部更靠車體后方側的位置。在頭管5的車體前方側配置有具備前照燈16的前罩17。在前罩17的上部安裝有左右ー對后視鏡32、擋風玻璃14、擋風玻璃14的電動刮水器15。在前輪WF的上部安裝有前輪擋泥板18。擋風玻璃14的上端部與作為乘員的防雨裝置而起作用的車棚部件13連結,車棚部件13的后部與支承干支承架22的支柱19連結。在支承架22與后架11之間配設有大型的行李箱20,在后架11的后端部配設有尾燈裝置12。在支承架22的車體前方配設有車座21,接觸器23、BMU24、蓄電池25分別位于車座21的下方。根據(jù)上述結構,能夠將作為重物的部件的蓄電池25、接觸器23及BMU24的各種電裝部件配設在靠近車體的中央的位置,從而能夠謀求質量的集中。另外,與將蓄電池等配設在后部車體的結構相比,能夠減輕相對于車體架2能夠上下擺動且能夠左右傾動的后部車體30的重量,通過減輕后輪懸架的彈簧下重量,能夠提高后輪WR的路面隨動性。而且,通過減輕后部車體的重量,而不要求擺動機構和后部車體30的骨架等有那么高的剛性,因此能夠謀求簡化結構并且提高設計自由度。圖2是拆下主要的外裝部件的狀態(tài)下的電動三輪車I的立體圖。另外,圖3是從比圖2更靠車體前方的位置觀察的電動三輪車I的立體圖。與上述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同等部分。在與主架3連結的左右一對側架8的上表面沿車寬度方向配設有支承腳踏板42的兩個支承部件41。在腳踏板42的后部安裝有支承車座21的底板21a的車座罩43。在車座罩43的車體前方側形成有被開閉式的蓋部件(未圖示)塞住的開ロ部45。在開ロ部45的內部配設有向燈光裝置等供給電カ的低電壓蓄電池57。另外,在開ロ部45的內部,在低電壓蓄電池57的上部能夠設置用于利用外部電源對高電壓蓄電池25進行充電的充電ロ 45a。根據(jù)該配置,僅在打開設置于開ロ部45的蓋部件的情況下,能夠使充電ロ45a與低電壓蓄電池57雙方連通。低電壓蓄電池57保持在與上升架10連結的蓄電池支板57a。在車座罩43的內部配設有包圍蓄電池25的車體前方及車體下方的蓄電池箱體支承架44。蓄電池25收納在作為有底箱狀的容器的蓄電池箱體25a,該蓄電池箱體25a固定在蓄電池箱體支承架44。
在連接上升架10與后架11之間的支承架22,在指向車寬度方向的上部管部分懸掛并固定有下調節(jié)器47。由此,有效利用支承乘員的靠背和車棚部件的支承架22,從而能夠在散熱性好的位置安裝下調節(jié)器。另外,在支承架22安裝有多個指向車體前后方向的板狀的加強板46,即使在支承架22的車體前方側設置靠背的外裝板(未圖示)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由于外力而使外裝板變形,從而能夠保證下調節(jié)器47的散熱性。能夠在后架11的上部設置具有行李箱20的加強架48及開閉蓋50的蓄電池充電ロ 49。圖4是表示蓄電池25周圍的車體架結構的立體圖。與上述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同等部分。左右一對上升架10通過指向車寬度方向的上部交叉管55及下部交叉管56而被左右連結。后部緩沖器單元26的上端部支承在上部交叉管55。另外,蓄電池支板57a固定在下部交叉管56。蓄電池箱體支承架44與上部交叉管55的車體前方面及下部交叉管56的斜上方 面結合。蓄電池箱體支承架44的形狀為向蓄電池箱體25a的車體前方延伸后向車體上方彎曲,蓄電池箱25a位于上部交叉管55的上部位置,并且以被蓄電池箱體支承架44從其前方側覆蓋的方式被固定。在蓄電池25的車體前方側,在蓄電池支承架44之間的位置配設有BMU24及接觸器23。BMU24具有收集來自監(jiān)視蓄電池25的狀態(tài)的監(jiān)視基板54 (參照圖4)的信息的功能,接觸器23是具有開閉驅動電動機M的驅動電路與蓄電池25的連接的功能的電裝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BMU24及接觸器23也位于在蓄電池25的前方并且收納在蓄電池箱體25a。另外,在接觸器23的車體上部能夠設置具有開閉蓋59的充電ロ 49。根據(jù)該結構,僅在打開開閉式的車座21的情況下才能夠打開充電ロ 49。在蓄電池25的上表面配設有用于監(jiān)視蓄電池25的狀態(tài)的兩個監(jiān)視基板54。支承架22經(jīng)由角承板53而被固定,該角承板53豎直設置并焊接在上升架10的上方,在支承架22的左右管之間安裝有支承車座限制部62的支承板63。車座限制部62具有將開閉式的車座21保持在關閉狀態(tài)的功能。在車座限制部62的車寬度方向右側,在支承板22的內側的位置能夠配設具有開閉蓋61的充電ロ 60。根據(jù)該結構,利用支承架22將充電ロ設置在車輛的高位置,從而能夠使充電作業(yè)變得容易。另外,在電動三輪車I設置至少ー個充電ロ即可。例如,行李箱20的加強架48通過從指向車寬度方向的兩個交叉架52豎直設置的支承部件51而被支承,并且作為具有開閉蓋50的蓄電池充電ロ 49的支架而起作用,但是,電動三輪車I也可以構成為不設置該加強架48、交叉架52及充電ロ 49。在此,參照圖10至圖13,對蓄電池箱體25a的支承結構進行說明。圖10是蓄電池箱體支承架44的立體圖。蓄電池箱體支承架44構成為具有與上部交叉管55連接并且形成為包圍蓄電池箱體25a的車體前方的形狀的主體管44a ;從主體管44a的下部向車體后下方延伸并且與下側交叉管56連接的左右ー對的加強管44b ;從車寬度方向延伸并且與左右的加強管44b的上部連結的交叉件44c。圖11是蓄電池箱體25a的立體圖。在蓄電池箱體25a設置有多個用于固定在車體架2及蓄電池箱體支承架44的安裝支板。在蓄電池箱體25a的前側下部設置有左右一對用于固定在所述交叉件44c的上表面的前側安裝支板25d。另外,在蓄電池箱體25a的中央下部設置有左右一對用于固定在上側交叉管55的上表面的中央安裝支板25c。而且,在蓄電池箱體25a的后側上部設置有用于固定在后架11的下表面的后側安裝支板25b。圖12是表示將蓄電池箱體25a安裝在蓄電池箱體支承架44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圖13是表示將蓄電池箱體25a安裝在蓄電池箱體支承架44的狀態(tài)的主視圖。與上述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同等部分。本實施方式的蓄電池箱體25a通過共計六個安裝支架固定在車體架2。詳細地說,蓄電池箱體25a通過前側安裝支架25d及螺栓等聯(lián)接部件固定在蓄電池箱體支承架44的交叉件44c,并且利用中央安裝支架25c固定在上側交叉管55,而且利用后側安裝支架25b固定在后架11。由此,即使在將蓄電池箱體25c配設在比上升架10向車體后方側突出得更大的情況下,也能夠穩(wěn)定地固定蓄電池箱體25c。圖14是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蓄電池箱體25e的側視圖。與上述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同等部分。在本變形例中,蓄電池箱體25e形成為大致長方體并且收納有蓄電池25,另ー方面,接觸器23及BMU24位于蓄電池箱體25e的前方,并且以包圍蓄電池支承架44的主體管44a的方式配設。接觸器23及BMU24能夠固定在主體管44a。蓄電池箱 體25e通過前側安裝支架25d及螺栓等聯(lián)接部件固定在交叉件44c,并且利用中央安裝支架25c固定在上側交叉管55,而且利用后側安裝支架25b固定在后架11。蓄電池箱體和安裝支架的形狀、安裝支架的配設位置等能夠進行各種變形。圖5是從側面觀察車體時的動カ單元P內的主要軸的配置圖。本實施方式的動カ單元P構成為將電動機M的旋轉驅動カ經(jīng)由副軸38傳遞至車軸40 (40L、40R)。這時,當使電動機M的電動機輸出軸36的軸中心為軸心36a,使副軸38的軸中心為軸心38a,使車軸40的軸中心為軸心40a時,在車體前后方向,從車體前方按照軸心36a —軸心38a —軸心40a的順序配設。在車體上下方向,如通過軸心36a、38a、40a的水平線36h、38h、40h所示,從車體上方按照軸心36a —軸心40a —軸心38a的順序配置。換言之,在車體上下方向,副軸38的軸心38a配設在電動機輸出軸36的軸心36a與車軸40的軸心40a之間。另外,在從側面觀察車體時,副軸38的軸心38a配設在比連結電動機輸出軸36的軸心36a與車軸40的軸心40a的線L更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夠盡可能地拉近電動機輸出軸36與車軸40在車體前后方向的距離,從而能夠減小動カ單元P的車體前方向的尺寸。根據(jù)上述結構,例如,與將電動機輸出軸、副軸及車軸排列在車體前后方向的結構相比,能夠減小車體前后方向的尺寸。另外,能夠構成為在電動機M的車體后方側不存在除車軸40以外的部件,并且能夠在不干渉車軸40的范圍內擴大電動機外徑。由此,由于將電動機M的外徑接近地配置在不干渉車軸40的范圍內,因此,能夠將隨著電動機外徑的擴大而提高電動機輸出的部分,用于能夠減小電動機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以及減小動カ單元的車寬度方向尺寸。另外,因為與電動機同軸地配置離心式離合器,所以能夠從低旋轉向后輪WR效率良好地傳遞電動機M的轉矩。另外,在動カ單元P具備當坡道停車等時使后輪WR不旋轉的停車鎖止機構65。通過使利用手動操作而擺動的鎖止臂71的突起部72與固定于電動機輸出軸36的鎖止齒輪70卡合,進行停車鎖止的動作。能夠以支軸73為中心進行擺動的鎖止臂71,當解除停車鎖止吋,突起部72位于離開鎖止齒輪70的位置。當乘員對設置于轉向把4的附近等的停車鎖止操作桿(未圖示)進行操作吋,以擺動軸74為中心進行擺動的擺動臂75逆時針旋轉,并且連桿部件76使鎖止臂71逆時針旋轉,從而使鎖止臂71的突起部72與鎖止齒輪70卡合(圖虛線所示)。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動カ單元P將副軸38配置在比電動機輸出軸36及車軸40更靠車體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夠在車體上方確保空出空間配設停車鎖止機構65,從而能夠使包含停車鎖止機構65的動カ單元P的整體緊湊化。另外,如圖虛線所示,停車鎖止機構65能夠配置在比電動機輸出軸36及副軸38的車體下方側的位置。圖6是本實施方式的動カ單元P的俯視剖面圖。另外,圖7是圖6的局部放大圖。動カ單元P構成為經(jīng)由離心式離合器80及副軸38向后輪WR的差動機構101傳遞電動機M的旋轉驅動力。動カ單元P不具有變速器,并且構成為,當電動機M的旋轉速度(轉速)超過規(guī)定值時,開始向后輪WR進行傳遞,車速與電動機M的轉速呈比例地增加。內轉子式電動機M構成為具有固定于右側殼體91的定子78 ;固定在配設于電動機輸出軸36的外側的外側電動機輸出軸84的轉子79。因為在電動機M的車體前后方向不 存在其他齒輪,所以電動機M能夠在與車軸40不干渉的范圍內確保大的外徑。外側電動機輸出軸84通過軸承85、105能夠旋轉地軸支承在電動機輸出軸36。在電動機輸出軸36的圖示的左端部配設有離心式離合器80。在外側電動機輸出軸84的圖示左端部固定有圓盤狀的離合器內部81,另ー方面,在電動機輸出軸36的圖示左端部經(jīng)由固定部件106固定有有底圓筒狀的離合器外部83。在電動機M超過規(guī)定轉速吋,即,當離合器內部81超過規(guī)定轉速吋,多個配重輥108通過離心カ向徑向外側移動。對應于此,具有摩擦材料82的離合器閘瓦107與離合器外部83接觸,離合器內部81的旋轉驅動カ傳遞至離合器外部83。在外側電動機輸出軸84的圖示右端部安裝有由磁鐵構成的被檢測體99,該被檢測體99用于通過電動機轉速傳感器79檢測電動機轉速。在電動機輸出軸36的圖示右方側軸支承有右側殼體91的軸承98、93。電動機輸出軸36的旋轉驅動カ通過與形成于電動機輸出軸36的齒輪92嚙合的副齒輪37傳遞至副軸38。被軸承95、96軸支承的副軸38的旋轉驅動カ經(jīng)由與形成于副軸38的齒輪94嚙合的輸出齒輪39向差動齒輪101的差動齒輪箱102傳遞。根據(jù)上述結構,能夠通過少的部件數(shù)量及簡單的結構實現(xiàn)從電動機輸出軸36向車軸40輸出傳遞。另外,能夠縮短副軸38的長度。在電動機輸出軸36的圖示右端部固定有停車鎖止結構65的鎖止齒輪70。鎖止臂71焊接在支軸73,支軸73能夠旋轉地軸支承于殼體部。經(jīng)由連桿部件76與鎖止臂71卡合的擺動臂75固定在被軸承104軸支承的擺動軸74。在擺動軸74的圖示左端部固定有與操作金屬線(未圖示)連接的動作臂77。差動齒輪箱102通過右側殼體91的軸承97、100而被軸支承。差動齒輪101具有被銷110軸支承的ー對小齒輪109 ;沿車寬度方向的ー對側面齒輪111,左側車軸40L及右側車軸40R分別與每個側面齒輪111進行花鍵嵌合。由于通過使副軸38與差動齒輪箱102盡可能地接近,而減小動カ單元P的車體前后方向的尺寸,因此,從側面觀察車體時,副齒輪37與差動齒輪箱102被配置為相互重疊。左側車軸40L通過軸支承在左側殼體90的軸承86而固定在車輪87,另ー方面,右側車軸40R通過軸支承在右側殼體91的軸承103而固定在車輪87。在兩個車輪87收納有根據(jù)制動臂89而動作的閘皮88,該制動臂89通過金屬線等的操作而擺動。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動カ單元P中,在俯視車體時,從車寬度方向左側按照離心式離合器80、電動機M、副軸38、差動齒輪101的順序進行配設,因此,外徑大的電動機M及差動齒輪101分散地配置在副軸38的左右,從而能夠進ー步拉近電動機輸出軸36與車軸40之間的距離。圖8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動カ單元Pl的俯視剖面圖。另外,圖9是圖8的局部放大圖。動カ單元Pl構成為,經(jīng)由離心式離合器151、帶式轉換器的無級變速器、副軸163向后輪WR的差動機構159傳遞電動機M的旋轉驅動カ。內轉子式的電動機M具有固定于殼體150的定子170 ;固定于外側電動機輸出軸152的轉子171。外側電動機輸出軸152通過軸承154a、179旋轉自由地軸支承在電動機輸出軸154。在外側電動機輸出軸152的圖不右端部固定有圓盤狀的離合器內部177,另一方面,在電動機輸出軸154的圖不右端部固定有有底圓筒狀的離合器外部176。在電動機M超過規(guī)定轉速吋,即,當離合器內部177超過規(guī)定轉速吋,多個配重輥180通過離心力向徑向外側移動,對應于此,具有摩擦材料的離合器閘瓦181與離合器外部176接觸。由此,離合器內部177的旋轉驅動カ傳遞至離合器外部176。在外側電動機輸出軸152的圖示左端部安裝有由磁鐵構成的被檢測體172a,該被檢測體172a用于通過電動機轉速傳感器172檢測電動機轉速。電動機輸出軸154在其圖示左方側軸支承于外殼150的軸承173,在圖示右端部軸支承于離合器殼體153的軸承178。在電動機輸出軸154的圖示左端部安裝有由固定帶輪半體182及可動帶輪半體175構成的驅動側變速帶輪155。驅動側變速帶輪155根據(jù)電動機輸出軸154的旋轉速度使配重輥174向徑向移動,伴隨于此,改變卷掛在從動側帶輪157之間的環(huán)狀V形帶部件156的卷掛直徑。卷掛有V形帶部件156的從動側帶輪157安裝在從動軸192。從動側帶輪157由固定帶輪半體204及可動帶輪半體205構成,并且根據(jù)驅動側變速帶輪155的卷掛直徑改變從動側帶輪157卷掛直徑,通過規(guī)定的變速比對電動機輸出軸154的旋轉速度進行變速并傳遞至從動軸192。從動軸192軸支承在殼體150的軸承194、198。從動軸192的旋轉驅動カ通過與形成于從動軸192的齒輪196嚙合的副齒輪193傳遞至副軸191。副軸191的旋轉驅動カ經(jīng)由與形成于副軸191的齒輪191a嚙合的輸出齒輪162傳遞至差動齒輪159的差動齒輪箱183。在從動軸192固定有停車鎖止機構166的鎖止齒輪167。鎖止臂196焊接在支軸199,支承199能夠旋轉地與殼體部卡合。經(jīng)由連桿部件201與鎖止臂196卡合的擺動臂202固定在擺動軸203。在擺動軸203的圖示右端部固定有與操作金屬線的端部連接的動作臂197。差動齒輪箱183通過殼體部的軸承189、190而被軸支承。差動齒輪159具有被銷185軸支承的ー對小齒輪186、188 ;沿車寬度方向的ー對側面齒輪184、187,左側車軸158L及右側車軸158R分別與側面齒輪184、187花鍵嵌合。左側車軸158L固定在左側車輪160,右側車輪158R固定在右側車輪160。在兩個車輪160收納有根據(jù)制動臂165而動作的閘皮161,該制動臂165通過金屬線等的操作而擺動。另外,電動三輪車的結構、后部車體的動カ單元的主要軸的軸配置、蓄電池和rou、等的電裝部件的配置不限定于 上述實施方式,也可以進行各種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三輪車(I),其通過從蓄電池(25)供給電カ的電動機(M)的旋轉驅動カ驅動左右ー對的后輪(WR)而行駛,并且將包含所述電動機(M)及所述后輪(WR)的后部車體(30)能夠上下擺動并且能夠左右傾動地安裝在車體架(2)的后部,該電動三輪車(I)的特征在干, 所述電動機(M)的旋轉驅動カ從電動機輸出軸(36)經(jīng)由副軸(38)傳遞至所述后輪(WR)的車軸(40), 在所述電動機輸出軸(36)的一端部同軸地配置離心式離合器(80),當所述電動機(M)的轉速超過規(guī)定值時,該離心式離合器(80)向所述副軸(38)傳遞旋轉驅動力, 在從側面觀察車體時,所述副軸(38)配設在所述電動機(M)的外周的內側, 在從側面觀察車體時,所述電動機輸出軸(36)、所述副軸(38)及所述車軸(40)從車體 前方按照所述電動機輸出軸(36)、所述副軸(38)、所述車軸(40)的順序配設, 在從側面觀察車體時,所述副軸(38)的軸心(38a)配設在比連結所述電動機輸出軸(36)的軸心(36a)與所述車軸(40)的軸心(40a)的線(L)更靠下方的位置。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三輪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機(M)的外周與所述車軸(40)的外周接近配置。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電動三輪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機(M)的旋轉驅動カ從形成于所述電動機輸出軸(36)的一端部的齒輪(92)傳遞至與該齒輪(92)哨合并且固定于所述副軸(38)的副齒輪(37)后,從形成于所述副軸(38)的一端部的齒輪(94)傳遞至與該齒輪(94)嚙合并且固定在收納有差動齒輪(101)的差動齒輪箱(102)的輸出齒輪(39)。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動三輪車,其特征在干,在從側面觀察車體吋,所述副齒輪(37)與所述差動齒輪箱(102)重疊地配設。
5.如權利要求I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三輪側,其特征在于,在俯視車體吋,從車寬度方向左側,按照所述離心式離合器(80)、所述電動機(M)、所述副軸(38)、所述差動齒輪(101)的順序進行配設。
6.如權利要求I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三輪車,其特征在干,具備禁止所述后輪(WR)旋轉的停車鎖止機構(65), 在減速前的所述電動機輸出軸(36)的同軸上固定有與所述停車鎖止機構¢5)的鎖止臂(71)卡合的鎖止齒輪(70)。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動三輪車,其特征在于,在從側面觀察車體時,所述停車鎖止機構(65)位于所述副軸(38)的車體上方或下方,并且配設在與所述電動機(M)重疊的位置。
全文摘要
一種電動三輪車,其能夠通過改善驅動系統(tǒng)的軸配置而使動力單元小型化。電動三輪車,將包含作為動力源的電動機及左右一對的后輪的后部車體安裝在車體架的后部,其中,電動機的旋轉驅動力從電動機輸出軸經(jīng)由副軸傳遞至后輪的車軸。在電動機輸出軸的一端部同軸地配置離心式離合器,該離心式離合器當電動機的轉速超過規(guī)定值時向副軸傳遞旋轉驅動力。在從側面觀察車體時,副軸配設在電動機的外徑的內側。從側面觀察車體時,從車體前方,按照電動機輸出軸、副軸、車軸的順序進行配設。在從側面觀察車體時,副軸的軸心配設在比連接電動機輸出軸的軸心與車軸的軸心的線更靠下方的位置。
文檔編號B60K17/12GK102729793SQ20121008965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3月31日
發(fā)明者味村政秀, 新妻桂一郎, 鈴木仁, 鍋谷真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