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制動、轉向雙聯(lián)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液壓輔助制動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制動、轉向雙聯(lián)泵,是 一種制動助力液壓泵和助力轉向泵的結合結構,適用于新型全動力液壓輔助制動汽車上, 尤其是用在6-9噸中重型卡車需要液壓制動系統(tǒng)的車型。
背景技術:
在卡車制動系統(tǒng)中一般米用液壓制動及氣壓制動系統(tǒng)兩種。液壓制動系統(tǒng)一般米 用真空助力器為助力裝置,適用于總重為2-6噸的輕卡;而氣壓制動系統(tǒng)適用于總重6噸以 上的中重型卡車,但是氣壓制動系統(tǒng)由于機構較多,底盤布置空間占用很大,卡車在改裝車 (掃地車、垃圾車、工程車等)要求中,需要留出較多的底盤空間給改裝用,因此對于6、噸的 改裝車就要求采用液壓制動系統(tǒng),為了達到理想的制動效果,真空助力已經(jīng)不能滿足現(xiàn)在 制動要求,因此需要采用新型液壓助力器為助力方式。采用液壓助力器則必須單獨設置一 個液壓助力泵為助力源,而一般的輕卡發(fā)動機上僅有助力轉向泵布置空間,在布置上往往 由于另加一個液壓助力泵而大費周章改型布置,又由于制動泵和轉向泵在設計要求作用上 的不同,往往不能采用同一個泵來提供,本文發(fā)明一種讓制動助力液壓泵和轉向泵串聯(lián)成 一個泵的特殊結構方式既節(jié)省了布置空間又節(jié)約了成本費用。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適應現(xiàn)實需要,提供一種制動、轉向雙聯(lián)栗。
為了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制動、轉向雙聯(lián)泵,包括并排聯(lián)在一起的制動泵單元和轉向泵單元,所述制動泵 單元和轉向泵單元分別設有相對獨立的制動腔和轉向腔,所述制動腔和轉向腔由傳動軸貫 穿,所述傳動軸由帶輪帶動轉動,所述傳動軸上設有分別位于制動腔和轉向腔內(nèi)的制動泵 葉片和轉向泵葉片,所述制動腔和轉向腔分別設有第一進油口和第二進油口,所述第一進 油口和第二進油口均與儲油罐連通,油液從儲油罐中分別經(jīng)第一進油口和第二進油口進入 制動腔和轉向腔,所述制動腔和轉向腔還分別設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油 口接制動助力器,所述第二出油口接轉向助力器,制動腔和轉向腔中的液油分別被制動泵 葉片和轉向泵葉片泵入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
所述制動腔中設有第一滑閥,通過制動腔中的油液作用于第一滑閥封堵或連通第 一回油口實現(xiàn)制動腔的增壓或卸荷,所述制動腔的壓力小于預設的額定壓力時,第一滑閥 的閥球將第一回油口封堵;所述制動腔的壓力大于或等于預設的額定壓力時,第一滑閥的 閥球克服彈簧阻力將制動腔與第一回油口連通卸荷,所述第一回油口與儲油罐連通。
所述轉向腔中設有第二滑閥,通過轉向腔中的油液作用于第二滑閥封堵或連通第 二回油口實現(xiàn)轉向腔的增壓或卸荷,所述轉向腔的壓力小于預設的額定壓力時,第二滑閥的閥球將第二回油口封堵;所述轉向腔的壓力大于或等于預設的額定壓力時,第二滑閥的 閥球克服彈簧阻力將轉向腔與第二回油口連通卸荷,所述第二回油口與儲油罐連通。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只需要把原來的制動泵和轉向泵取消,布置上雙聯(lián)泵就可以滿足制動和轉向的要 求,結構簡單,節(jié)省空間;2.兩個滑閥的設置,在助力器到助力源之間形成一個封閉的循環(huán)結構,保證了油壓的 穩(wěn)定,確保了動力轉向及制動助力的安全性能;3.兩腔可以設置不同的額定壓力,在不同的油壓環(huán)境中進行獨立工作。
圖1為本發(fā)明的外部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的俯視圖;圖3為圖2的A-A剖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采用第一滑閥進行卸壓的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實施例參見圖1,圖2,圖3,圖4。
一種制動、轉向雙聯(lián)泵,包括并排聯(lián)在一起的制動泵單元I和轉向泵單元2,所述 制動泵單元I和轉向泵單元2分別設有相對獨立的制動腔11和轉向腔21,所述制動腔11 和轉向腔21由傳動軸3貫穿,所述傳動軸3由帶輪4帶動轉動,所述傳動軸3上設有分別 位于制動腔11和轉向腔21內(nèi)的制動泵葉片12和轉向泵葉片22,所述制動腔11和轉向腔 21分別設有第一進油口 13和第二進油口 23,所述第一進油口 13和第二進油口 23均與儲 油罐(圖中未示出)連通,在制動泵葉片12和轉向泵葉片22的作用下,油液從儲油罐中分 別經(jīng)第一進油口 13和第二進油口 23被泵入制動腔11和轉向腔21,所述制動腔11和轉向 腔21還分別設第一出油口 14和第二出油口 24,所述第一出油口 14接制動助力器,所述第 二出油口 24接轉向助力器,制動腔11和轉向腔21中的液油分別被制動泵葉片12和轉向 泵葉片22泵入第一出油口 14和第二出油口 24。
所述制動腔11中設有第一滑閥15,通過制動腔11中的油液作用于第一滑閥15封 堵或連通第一回油口實現(xiàn)制動腔11的增壓或卸荷,所述制動腔11的壓力小于預設的額定 壓力時,第一滑閥15的閥球將第一回油口 16封堵;所述制動腔11的壓力大于或等于預設 的額定壓力時,第一滑閥15的閥球克服彈簧阻力將制動腔11與第一回油口 16連通卸荷, 所述第一回油口 16與儲油罐連通。
所述轉向腔21中設有第二滑閥25,通過轉向腔21中的油液作用于第二滑閥25封 堵或連通第二回油口實現(xiàn)轉向腔21的增壓或卸荷,所述轉向腔21的壓力小于預設的額定 壓力時,第二滑閥的閥球將第二回油口封堵;所述轉向腔21的壓力大于或等于預設的額定 壓力時,第二滑閥25的閥球克服彈簧阻力將轉向腔21與第二回油口連通卸荷,所述第二回 油口與儲油罐連通。
圖3中,由于附圖布局所限,僅僅用15、25兩個球體簡單代表第一滑閥、第二滑閥,第一滑閥15的詳細結構如圖4所示。
低壓狀態(tài)下,油液從制動腔11被泵入第一出油口 14,隨著葉片將油液不斷泵入制 動腔11,制動腔11中的油液壓力不斷增大,當制動腔11中的壓力達到設定的額定值時,第 一滑閥15的閥球克服彈簧阻力被向右推開,則此時制動腔11與第一回油口 16連通,第一 回油口 16與儲油罐連通實現(xiàn)卸荷。制動腔11的額定壓力可以通過調(diào)節(jié)彈簧的壓縮量來進 行調(diào)整。轉向腔21中通過滑閥25卸荷的原理類似,不再贅述。
兩個滑閥15、25的設置,從而在助力器到助力源之間形成一個封閉的循環(huán)結構, 保證了油壓的穩(wěn)定,確保了動力轉向及制動助力的安全性能。
本實施例中,在使用過程中,將制動腔11設定為油壓達到15MPa時自動斷流,轉向 腔21設定為油壓達到IOMPa時可以自動斷流卸荷,兩腔可以在不同的油壓環(huán)境中進行獨立工作。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公布的是較佳的實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 員,極易根據(jù)上述實施例,領會本發(fā)明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變化,但只要不脫離本 發(fā)明的精神,都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制動、轉向雙聯(lián)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并排聯(lián)在一起的制動泵單元和轉向泵單元,所述制動泵單元和轉向泵單元分別設有相對獨立的制動腔和轉向腔,所述制動腔和轉向腔由傳動軸貫穿,所述傳動軸由帶輪帶動轉動,所述傳動軸上設有分別位于制動腔和轉向腔內(nèi)的制動泵葉片和轉向泵葉片,所述制動腔和轉向腔分別設有第一進油口和第二進油口,所述第一進油口和第二進油口均與儲油罐連通,油液從儲油罐中分別經(jīng)第一進油口和第二進油口進入制動腔和轉向腔,所述制動腔和轉向腔還分別設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接制動助力器,所述第二出油口接轉向助力器,制動腔和轉向腔中的液油分別被制動泵葉片和轉向泵葉片泵入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動、轉向雙聯(lián)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腔中設有第一滑閥,通過制動腔中的油液作用于第一滑閥封堵或連通第一回油口實現(xiàn)制動腔的增壓或卸荷,所述制動腔的壓力小于預設的額定壓力時,第一滑閥的閥球將第一回油口封堵;所述制動腔的壓力大于或等于預設的額定壓力時,第一滑閥的閥球克服彈簧阻力將制動腔與第一回油口連通卸荷,所述第一回油口與儲油罐連通。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動、轉向雙聯(lián)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腔中設有第二滑閥,通過轉向腔中的油液作用于第二滑閥封堵或連通第二回油口實現(xiàn)轉向腔的增壓或卸荷,所述轉向腔的壓力小于預設的額定壓力時,第二滑閥的閥球將第二回油口封堵;所述轉向腔的壓力大于或等于預設的額定壓力時,第二滑閥的閥球克服彈簧阻力將轉向腔與第二回油口連通卸荷,所述第二回油口與儲油罐連通。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制動、轉向雙聯(lián)泵,包括并排聯(lián)在一起的制動泵單元和轉向泵單元,制動泵單元和轉向泵單元分別設有相對獨立的制動腔和轉向腔,兩腔由傳動軸貫穿,傳動軸由帶輪帶動轉動,傳動軸上設有分別位于制動腔和轉向腔內(nèi)的制動泵葉片和轉向泵葉片,制動腔和轉向腔分別設有第一、第二進油口,兩進油口均與儲油罐連通,油液從儲油罐中分別經(jīng)兩進油口進入制動腔和轉向腔,制動腔和轉向腔還分別設第一、第二出油口,第一出油口接制動助力器,第二出油口接轉向助力器,制動腔和轉向腔中的液油分別被制動泵葉片和轉向泵葉片泵入第一、第二出油口。只需把原來的制動泵和轉向泵取消,布置上雙聯(lián)泵就可滿足制動、轉向的要求,結構簡單,節(jié)省空間。
文檔編號B60T11/16GK103047131SQ20131002740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月25日
發(fā)明者何帆影, 夏細華 申請人: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