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合器單元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離合器單元,其由桿側離合器部(11)和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構成,所述桿側離合器部(11)設置于輸入側,并對通過桿操作而輸入的旋轉轉矩的傳遞及隔斷進行控制,所述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設置于輸出側,并將來自桿側離合器部(11)的旋轉轉矩向輸出側傳遞,并且隔斷從輸出側反向輸入的旋轉轉矩,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形成為如下的雙向離合器,所述雙向離合器呈將兩個單向離合器(50、51)沿軸向并排設置而成的雙層結構,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通過鋸齒狀的凹凸部(23a、27a)的嚙合而隔斷從輸出側反向輸入的正向的旋轉轉矩,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通過與凹凸部(23a、27a)相反朝向的鋸齒狀的凹凸部(33a、37a)的嚙合而隔斷從輸出側反向輸入的反向的旋轉轉矩。
【專利說明】
離合器單元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離合器單元,其具備通過桿操作而被輸入旋轉轉矩的桿側離合器部、將來自該桿側離合器部的旋轉轉矩向輸出側傳遞并且隔斷從輸出側反向輸入的旋轉轉矩的制動器側離合器部。
【背景技術】
[0002]—般而言,在使用圓柱滾子或滾珠等卡合件的離合器單元中,在輸入部件與輸出部件之間配置有離合器部。該離合器部構成為,通過在上述輸入部件與輸出部件之間使圓柱滾子或滾珠等卡合件卡合及脫離,從而對旋轉轉矩的傳遞及隔斷進行控制。
[0003]本 申請人:之前提出了一種離合器單元,其例如具備被組裝到通過桿操作對座位座椅進行上下調節(jié)的汽車用座椅升降部并通過該桿操作而被輸入旋轉轉矩的桿側離合器部、將來自該桿側離合器部的旋轉轉矩向輸出側傳遞并且隔斷從輸出側反向輸入的旋轉轉矩的制動器側離合器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0004]圖32是表示上述的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現(xiàn)有的離合器單元的整體結構的剖視圖。圖33通過沿圖32的E-E線的剖面來表示桿側離合器部。圖34通過沿圖32的F-F線的剖面來表示制動器側離合器部。
[0005]如圖32以及圖33所示,桿側離合器部111的主要部分包括:桿側外圈114,其通過桿操作而被輸入旋轉轉矩;內圈115,其將來自該桿側外圈114的旋轉轉矩向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12傳遞;多個圓柱滾子116,其通過形成于桿側外圈114與內圈115之間的楔形縫隙120處的卡合及脫離而對來自桿側外圈114的旋轉轉矩的傳遞及隔斷進行控制;保持器117,其在圓周方向上以規(guī)定間隔對各圓柱滾子116進行保持;內側定中彈簧118,其利用來自桿側外圈114的旋轉轉矩而蓄積彈性力,并通過釋放該旋轉轉矩利用所蓄積的彈性力而使保持器117恢復至中立狀態(tài);外側定中彈簧119,其利用來自桿側外圈114的旋轉轉矩來蓄積彈性力,并通過釋放該旋轉轉矩利用所蓄積的彈性力而使桿側外圈114恢復至中立狀態(tài)。
[0006]如圖32以及圖34所示,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12的主要部分包括:輸入來自桿側離合器部111的旋轉轉矩的內圈115 ;旋轉被限制的制動器側外圈123 ;輸出旋轉轉矩的輸出軸122 ;通過形成于制動器側外圈123與輸出軸122之間的楔形縫隙126處的卡合及脫離而對來自內圈115的旋轉轉矩的傳遞和來自輸出軸122的旋轉轉矩的隔斷進行控制的多對圓柱滾子127 ;存在于各對圓柱滾子127之間并對這些圓柱滾子127彼此施加背離力的剖面N字形的板簧128。
[0007]在由上述結構構成的桿側離合器部111中,當向桿側外圈114輸入旋轉轉矩時,圓柱滾子116與該桿側外圈114與內圈115之間的楔形縫隙120卡合,經由該圓柱滾子116向內圈115傳遞旋轉轉矩而使內圈115旋轉。此時,隨著桿側外圈114以及保持器117的旋轉而在兩定中彈簧118、119上蓄積有彈性力。當該旋轉轉矩的輸入消失時,桿側外圈114以及保持器117通過兩定中彈簧118、119的彈性力而恢復至中立狀態(tài),另一方面,內圈115仍然維持被賦予的旋轉位置。因此,通過該桿側外圈114的反復旋轉、即操作桿的抽取操作,而使內圈115進行微動旋轉。
[0008]在由上述結構構成的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12中,當向輸出軸122反向輸入旋轉轉矩時,圓柱滾子127與該輸出軸122和制動器側外圈123之間的楔形縫隙126卡合,從而輸出軸122相對于制動器側外圈123被鎖止。如此,從輸出軸122反向輸入的旋轉轉矩通過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12而被鎖止,向桿側離合器部111的回流被隔斷。
[0009]另一方面,在該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12中,當從桿側離合器部111向內圈115輸入旋轉轉矩時,該內圈115與圓柱滾子127抵接克服板簧128的彈性力而進行按壓,該圓柱滾子127從制動器側外圈123和輸出軸122之間的楔形縫隙126脫離,從而輸出軸122能夠旋轉。通過內圈115進一步旋轉,來自內圈115的旋轉轉矩向輸出軸122傳遞,而使輸出軸122旋轉。
[0010]在先技術文獻
[0011]專利文獻
[0012]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31913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13]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0014]然而,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現(xiàn)有的離合器單元中的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12在形成于制動器側外圈123與輸出軸122之間的楔形縫隙126中配置多對圓柱滾子127,并控制為通過該楔形縫隙126處的圓柱滾子127的卡合來隔斷來自輸出軸122的旋轉轉矩。在這種滾子類型的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12中,在圓柱滾子127卡合于制動器側外圈123和輸出軸122之間的楔形縫隙126時,存在相對于制動器側外圈123或輸出軸122發(fā)生圓柱滾子127的滑動的可能性。
[0015]當發(fā)生這種圓柱滾子127的滑動時,難以順暢且可靠地實施來自輸出軸122的旋轉轉矩的隔斷,從而難以確保輸出軸122的鎖止狀態(tài)。特別是,在組裝于汽車用座椅升降部的離合器單元中,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12為與桿側離合器部111相比在車輛碰撞時被施加有較大沖擊載荷的部位。在直接施加有該沖擊載荷的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12中,需要提高針對沖擊載荷的轉矩容量,由于圓柱滾子127的滑動的產生不可避免,因此在該轉矩容量提高存在極限這一點上改善的必要性較為顯著。
[0016]因此,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改善點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順暢且可靠地實施來自輸出軸的旋轉轉矩的隔斷并能夠容易地實現(xiàn)轉矩容量提高的離合器單元。
[0017]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0018]本發(fā)明的離合器單元具備如下的結構,S卩,所述離合器單元由輸入側離合器部和輸出側離合器部構成,所述輸入側離合器部設置于輸入側,并對輸入的旋轉轉矩的傳遞及隔斷進行控制,所述輸出側離合器部設置于輸出側,將來自所述輸入側離合器部的旋轉轉矩向輸出側傳遞,并且隔斷從輸出側反向輸入的旋轉轉矩。
[0019]作為用于實現(xiàn)所述目的的技術手段,本發(fā)明的離合器單元的輸出側離合器部包括:輸入部件,其被輸入旋轉轉矩;靜止部件,其被限制旋轉;輸出部件,其輸出旋轉轉矩;卡合件,其配置于靜止部件與輸出部件之間,通過兩部件之間的卡合而隔斷來自輸出部件的旋轉轉矩,并且通過兩部件之間的脫離而傳遞來自輸入部件的旋轉轉矩;控制機構,其在隔斷旋轉轉矩時使卡合件在兩部件之間通過凹凸部的嚙合而卡合,并且在傳遞旋轉轉矩時使卡合件在兩部件之間通過解除凹凸部的嚙合而脫離。
[0020]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利用靜止部件與輸出部件之間的凹凸部的嚙合而在隔斷旋轉轉矩時使卡合件在靜止部件與輸出部件之間卡合,從而在卡合件在靜止部件與輸出部件之間卡合時,不會相對于靜止部件以及輸出部件而發(fā)生卡合件的滑動。如此,由于不會發(fā)生卡合件的滑動,因此能夠順暢且可靠地實施來自輸出部件的旋轉轉矩的隔斷,從而能夠確保輸出部件的鎖止狀態(tài)。另外,在組裝于汽車用座椅升降部的離合器單元中,能夠容易地實現(xiàn)針對施加于輸出側離合器部的沖擊載荷的轉矩容量提高。
[0021 ] 優(yōu)選為,本發(fā)明中的控制機構由彈性部件和凸輪部構成,所述彈性部件設置于卡合件與輸出部件之間,朝向通過凹凸部的嚙合而使卡合件與靜止部件卡合的方向對該卡合件彈性地施力,所述凸輪部設置于卡合件與輸入部件之間,朝向通過解除凹凸部的嚙合而使卡合件從靜止部件脫離的方向使卡合件克服彈性部件的彈性力而位移。如此,如果通過彈性部件和凸輪部構成控制機構,則能夠通過凹凸部的嚙合以及該嚙合的解除而容易地實施卡合件相對于靜止部件的卡合及脫離。
[0022]優(yōu)選為采用如下結構,S卩,本發(fā)明中的卡合件能夠通過徑向上的位移而在靜止部件與輸出部件之間進行卡合及脫離。如此,如果通過能夠徑向上的位移而在兩部件之間進行卡合及脫離,則能夠通過凹凸部的嚙合以及該嚙合的解除而容易地實施卡合件相對于靜止部件的卡合及脫離。
[0023]優(yōu)選為采用如下結構,S卩,本發(fā)明中的凹凸部呈從山形狀、矩形狀或齒形狀中選擇出的任一種形狀。通過如此規(guī)定凹凸部的形狀,在進行卡合件相對于靜止部件的卡合及脫離時,能夠容易地實施凹凸部的嚙合以及該嚙合的解除。
[0024]優(yōu)選為,本發(fā)明中的凸輪部由形成于卡合件或輸入部件的至少一者的錐面構成。如此,如果通過卡合件或輸入部件的錐面構成凸輪部,則能夠容易地使卡合件向從靜止部件脫離的方向克服彈性部件的彈性力而位移。
[0025]另外,本發(fā)明中的輸出側離合器部能夠由如下的雙向離合器構成,所述雙向離合器的兩種單向離合器分別將來自輸入側離合器部的正反兩方向的旋轉轉矩向輸出側傳遞,并且僅兩種單向離合器中的一種單向離合器通過凹凸部的嚙合而隔斷從輸出側反向輸入的正反方向的任一方向的旋轉轉矩。如此一來,通過一種單向離合器中的凹凸部的嚙合和另一種單向離合器中的凹凸部的嚙合,對于正反方向的旋轉轉矩的任一個而言,在靜止部件與輸出部件之間使卡合件卡合時,不會相對于靜止部件以及輸出部件而發(fā)生卡合件的滑動。其結果是,能夠順暢且可靠地實施來自正反轉的輸出部件的旋轉轉矩的隔斷,從而能夠確保輸出部件的鎖止狀態(tài)。
[0026]優(yōu)選為采用如下結構,即,本發(fā)明中的雙向離合器形成為將一種單向離合器的靜止部件與另一種單向離合器的靜止部件對接配置而成的結構,在兩靜止部件的對接面上分別設置有突起及孔,所述突起及孔以通過凹凸部的嚙合使旋轉轉矩的隔斷方向相反的狀態(tài)嵌合。如此一來,對于一種單向離合器和另一種單向離合器而言通過組合使用具有相同結構的兩種單向離合器能夠實現(xiàn)離合器單元整體的成本降低,并且,能夠可靠地以通過凹凸部的嚙合使旋轉轉矩的隔斷方向相反的狀態(tài)組裝兩種單向離合器。
[0027]優(yōu)選為采用如下結構,S卩,在本發(fā)明的雙向離合器中,在使一種單向離合器的卡合件與靜止部件脫離時,在一種單向離合器的輸入部件與卡合件接觸之前,保持另一種單向離合器的輸入部件與卡合件的非接觸狀態(tài)。如此一來,在一種單向離合器的卡合件與輸入部件接觸之前,能夠避免另一種單向離合器的卡合件與輸入部件接觸,從而能夠確保使一種單向離合器的卡合件與靜止部件脫離的時刻。
[0028]優(yōu)選為采用如下結構,S卩,在本發(fā)明的雙向離合器中,將輸入部件以及輸出部件分別設置為在兩種單向離合器中共用的一個部件,將一種單向離合器的卡合件與另一種單向離合器的卡合件形成為相對于徑向中心線翻轉的配置關系。如此一來,對于一種單向離合器和另一種單向離合器而言能夠組合使用具有相同結構的兩種單向離合器,從而能夠實現(xiàn)離合器單元整體的成本降低。
[0029]優(yōu)選為采用如下結構,S卩,在本發(fā)明的雙向離合器中,將一種單向離合器的彈性部件和另一種單向離合器的彈性部件形成為在兩種單向離合器中共用的一個部件。如此一來,能夠在兩種單向離合器中共用一個彈性部件,因此實現(xiàn)了部件數(shù)量的減少、組裝作業(yè)性的提高,并容易實現(xiàn)離合器單元整體的成本降低。
[0030]優(yōu)選為采用如下結構,S卩,在本發(fā)明的雙向離合器中,在沿軸向并排設置的兩種卡合件的與靜止部件抵接的邊緣部位、或兩種靜止部件的與卡合件抵接的邊緣部位中的任一者上形成有倒角。如此一來,即使在沿軸向并排設置的兩種單向離合器中,任一種單向離合器的卡合件沿軸向移動公差量,也能夠抑制與另一種單向離合器的靜止部件或卡合件發(fā)生干涉,因此能夠使兩種單向離合器順暢地進行動作。
[0031]發(fā)明效果
[0032]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利用靜止部件與輸出部件之間的凹凸部的嚙合而在隔斷旋轉轉矩時使卡合件在靜止部件與輸出部件之間卡合,在卡合件在靜止部件與輸出部件之間卡合時,不會相對于靜止部件以及輸出部件而發(fā)生卡合件的滑動。如此,由于不會發(fā)生卡合件的滑動,因此能夠順暢且可靠地實施來自輸出部件的旋轉轉矩的隔斷,從而能夠確保輸出部件的鎖止狀態(tài)。另外,在組裝于汽車用座椅升降部的離合器單元中,能夠容易地實現(xiàn)針對施加于輸出側離合器部的沖擊載荷的轉矩容量提高。其結果是,能夠提高輸出側離合器部的工作性,從而能夠提供高性能且可靠性高的離合器單元。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3]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表示離合器單元的整體結構的剖視圖。
[0034]圖2是沿圖1的A-A線的剖視圖。
[0035]圖3是沿圖1的B-B線的剖視圖。
[0036]圖4是沿圖1的C-C線的剖視圖。
[0037]圖5是表示從圖4的狀態(tài)起轉變而解除了凹凸部的嚙合的狀態(tài)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視圖。
[0038]圖6是從一個原材料通過沖裁加工而得到的一個制動器側外圈與三個卡合件的側視圖。
[0039]圖7是表示卡合件的變形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視圖。
[0040]圖8是表示彈性部件的變形例的主要部分放大立體圖。
[0041]圖9是表示使用了圖8的彈性部件的情況下的卡合件以及制動器側外圈的一個例子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0042]圖10是表示使用了圖8的彈性部件的情況下的卡合件以及制動器側外圈的其他例子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0043]圖1lA是在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表示制動器側外圈的側視圖。
[0044]圖1lB是圖1lA的剖視圖。
[0045]圖12A是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表示制動器側外圈的側視圖。
[0046]圖12B是圖12A的剖視圖。
[0047]圖13A是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表示使兩個制動器側外圈以正反相同的朝向對接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48]圖13B是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表示使兩個制動器側外圈通過背面彼此對接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49]圖13C是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表不使兩個制動器側外圈以正反反向(表面彼此)對接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50]圖14是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表示離合器單元的整體結構的剖視圖。
[0051]圖15是從大徑部側觀察圖14的輸出軸時的立體圖。
[0052]圖16是從小齒輪側觀察圖14的輸出軸時的立體圖。
[0053]圖17是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表不將輸出軸兩分而成的一方的大徑部的立體圖。
[0054]圖18是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將輸出軸兩分而成的另一方的小齒輪的立體圖。
[0055]圖19是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中,表示離合器單元的整體結構的剖視圖。
[0056]圖20是沿圖19的D-D線的剖視圖。
[0057]圖21是表示從圖20的狀態(tài)起轉變而解除了凹凸部的嚙合的狀態(tài)的主要部分放大首1J視圖。
[0058]圖22是表示內圈的臂部的變形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視圖。
[0059]圖23是表示卡合件的臂部的變形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視圖。
[0060]圖24是表示凹凸部的變形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視圖。
[0061]圖25是表示彈性部件的變形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視圖。
[0062]圖26是表示從圖19的X方向觀察時的摩擦環(huán)的一個例子的主要部分側視圖。
[0063]圖27是表示摩擦環(huán)的其他例子的主要部分側視圖。
[0064]圖28是表示圖20的制動器側離合器部的變形例的剖視圖。
[0065]圖29是表示汽車的座位座椅的立體圖。
[0066]圖30是表不座椅升降部的一個結構例的概略結構圖。
[0067]圖31是圖30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0068]圖32是表示現(xiàn)有的離合器單元的整體結構的剖視圖。
[0069]圖33是沿圖32的E-E線的剖視圖。
[0070]圖34是沿圖32的F-F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71]以下參照圖1?圖31對本發(fā)明的離合器單元進行詳細說明。
[0072]離合器單元10例如組裝于通過桿操作而實施座位座椅的高度調節(jié)的汽車用座椅升降部(參照圖29?圖31)。如圖1所示,該離合器單元10形成為如下的結構,即,將設置于輸入側的作為輸入側離合器部的桿側離合器部11、設置于輸出側的作為輸出側離合器部的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單元化而成的結構。該桿側離合器部11具有通過上述的桿操作對所輸入的正反兩方向的旋轉轉矩的傳遞及隔斷進行控制的功能。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具有將來自桿側離合器部11的旋轉轉矩向輸出側傳遞并且隔斷從輸出側反向輸入的正反兩方向的旋轉轉矩的反向輸入隔斷功能。
[0073]如圖1以及圖2所示,桿側離合器部11具備:桿側側板13以及桿側外圈14,它們被安裝有操作用的桿41a(參照圖29);內圈15,其將從該桿側側板13以及桿側外圈14輸入的旋轉轉矩向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傳遞;圓柱滾子16,其配置在該內圈15的外周面15a與桿側外圈14的內周面14a之間所形成的楔形縫隙20中;保持器17,其在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對多個圓柱滾子16進行保持;內側定中彈簧18,其用于使該保持器17恢復至中立狀態(tài);外側定中彈簧19,其用于使桿側外圈14恢復至中立狀態(tài)。
[0074]在該桿側離合器部11中,通過將形成于桿側側板13的外周緣部的爪部13a插入形成于桿側外圈14的外周緣部的切口凹部14b并緊固,從而將桿側側板13固定于桿側外圈14,作為桿側離合器部11的輸入部件而一體化。在桿側外圈14的內周在圓周方向等間隔地形成有多個凸輪面14a。內圈15由供輸出軸22插入的筒部15b、使該筒部15b向徑向外側延伸并在軸向上局部突出的柱部15c構成。在該內圈15的筒部15b的外周面與上述的桿側外圈14的凸輪面14a之間形成有楔形縫隙20,在該楔形縫隙20中配置有圓柱滾子
16。保持器17呈在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形成有收納圓柱滾子16的多個凹槽17a的圓筒狀。需要說明的是,通過在輸出軸22的端部經由防松墊圈32壓入墊圈34,從而形成為構成部件的防脫件。
[0075]內側定中彈簧18是配置于保持器17與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的靜止部件即罩24之間的C字狀部件。在該內側定中彈簧18中,在作用有從桿側外圈14輸入的旋轉轉矩時,隨著追隨于該桿側外圈14的保持器17的旋轉被擴張而蓄積有彈性力,在開放從桿側外圈14輸入的旋轉轉矩時,通過其彈性恢復力而使保持器17恢復至中立狀態(tài)。另外,外側定中彈簧19是配置于桿側離合器部11的桿側外圈14與上述的罩24之間的C字狀帶板部件,并位于內側定中彈簧18的外徑側。在該外側定中彈簧19中,在作用有從桿側外圈14輸入的旋轉轉矩時,隨著該桿側外圈14的旋轉被擴張而蓄積有彈性力,在開放從桿側外圈14輸入的旋轉轉矩時,通過其彈性恢復力而使桿側外圈14恢復至中立狀態(tài)。
[0076]如圖1、圖3以及圖4所示,在被稱為鎖止型的類型中具有反向輸入隔斷功能的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成為將兩種(在該實施方式中為兩個)的單向離合器50、51沿軸向并排設置而成的雙層結構的雙向離合器。需要說明的是,兩個單向離合器50、51分別可以由多個單向離合器構成。單向離合器50、51的主要部分包括:作為輸入部件的內圈15,其輸入有來自桿側離合器部11的旋轉轉矩;作為輸出部件的輸出軸22 ;作為被限制旋轉的靜止部件的制動器側外圈23、33、罩24以及制動器側側板25 ;多個(在圖3以及圖4中為三個)卡合件27、37,它們配置于該制動器側外圈23、33與輸出軸22之間,通過制動器側外圈23、33與輸出軸22之間的卡合而隔斷從輸出軸22反向輸入的旋轉轉矩,并且通過制動器側外圈23、33與輸出軸22之間的脫離而傳遞從內圈15輸入的旋轉轉矩;控制機構,其在隔斷旋轉轉矩時在制動器側外圈23、33與輸出軸22之間通過凹凸部23a、27a、33a、37a的嚙合而使卡合件27、37卡合,在傳遞旋轉轉矩時在制動器側外圈23、33與輸出軸22之間通過解除凹凸部23a、27a、33a、37a的嚙合而使卡合件27、37脫離。
[0077]需要說明的是,在該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中,用在兩個單向離合器50、51中共用的一個部件構成內圈15、輸出軸22、制動器側側板25、罩24以及控制機構的螺旋彈簧28 (后述),并用在兩個單向離合器50、51中獨立的兩個部件構成剩余的制動器側外圈23、33、卡合件27、37以及控制機構的凸輪部29、39 (后述)。
[0078]如上所述,內圈15在桿側離合器部11中,發(fā)揮將從桿側側板13以及桿側外圈14輸入的旋轉轉矩向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傳遞的功能,由供輸出軸22插入的筒部15b、使該筒部15b向徑向外側延伸并在軸向上局部突出的柱部15c構成。在該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中,在圓周方向等間隔地設置有內圈15的多個(在圖3以及圖4中為三個)柱部15c,這些柱部15c作為輸入部件而發(fā)揮功能。
[0079]在輸出軸22中,從供內圈15的筒部15b外插的軸部22a向徑向外側延伸并擴徑的大徑部22b —體地形成于軸向大致中央部位,用于與座椅升降部41 (參照圖29)連結的小齒輪22c從大徑部22b沿軸向延伸以同軸的方式形成。上述的內圈15的柱部15c的圓弧狀內周面15d與該輸出軸22的大徑部22b的圓弧狀外周面22d滑動接觸。需要說明的是,在制動器側側板25上固接有樹脂制的摩擦環(huán)31,通過將該摩擦環(huán)31以具有規(guī)定的過盈量的方式壓入到輸出軸22上,從而利用在與輸出軸22的外周面之間所產生的摩擦力而對輸出軸22施加旋轉阻力。
[0080]通過將形成于制動器側側板25的外周緣部的爪部25a插入到形成于板狀的制動器側外圈23、33的外周緣的三處突起23b、33b的切口凹部23c、33c和形成于罩24的外周緣部的切口凹部并進行緊固,從而將制動器側側板25固定于制動器側外圈23、33以及罩24,作為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的靜止部件而一體化。在制動器側外圈23、33的內周面上,以能夠與上述卡合件27、37嚙合的方式在整周上形成有鋸齒狀的凹凸部23a、33a。該制動器側外圈23、33的凹凸部23a、33a滑動自如地與內圈15的柱部15c的圓弧狀外周面15e抵接。
[0081]另外,在卡合件27、37中,在徑向外側與制動器側外圈23、33的內周面抵接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上,以能夠與上述制動器側外圈23、33嚙合的方式形成有鋸齒狀的凹凸部27a、37a,位于徑向內側的基端部以沿徑向突出退回自如的方式插嵌在形成于輸出軸22的外周面的凹槽22e中。該卡合件27、37在由內圈15、輸出軸22、制動器側外圈23、33以及制動器側側板25圍成的空間內在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配置。
[0082]在此,在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中,設置于制動器側外圈23以及卡合件27的凹凸部23a、27a呈鋸齒狀,在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中,設置于制動器側外圈33以及卡合件37的凹凸部33a、37a呈反向鋸齒狀。S卩,鋸齒狀的凹凸部23a、27a以及反向鋸齒狀的凹凸部33a、37a的剖面形狀由沿著徑向的平行面和與該平行面成規(guī)定的銳角的傾斜面構成,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的凹凸部23a、27a和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的凹凸部33a、37a以各自的傾斜面成為相反朝向的方式配置。
[0083]通過采用這種結構,在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中,能夠通過制動器側外圈23的凹凸部23a與卡合件27的凹凸部27a的嚙合而鎖止順時針即正向的旋轉轉矩,在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中,能夠通過制動器側外圈33的凹凸部33a與卡合件37的凹凸部37a的嚙合而鎖止逆時針即反向的旋轉轉矩。
[0084]控制機構由設置于卡合件27、37的基端部與輸出軸22的凹槽22e之間的作為彈性部件的螺旋彈簧28、設置于卡合件27、37與內圈15的柱部15c之間的凸輪部29、39構成。螺旋彈簧28朝向通過卡合件27、37的凹凸部27a、37a與制動器側外圈23、33的凹凸部23a、33a的嚙合而使該卡合件27、37與制動器側外圈23、33卡合的方向、即徑向外側對該卡合件施加彈性力。凸輪部29、39由以在圓周方向上突出的方式形成于卡合件27、37的突起部27b、37b、在圓周方向上與該突起部27b、37b對置的內圈15的柱部15c構成。在該卡合件27、37的突起部27b、37b的端部形成有錐面27c、37c,并且在內圈15的柱部15c的端部形成有錐面15f。該凸輪部29、39通過解除凹凸部23a、27a、33a、37a的嚙合而使卡合件27、37朝向從制動器側外圈23、33脫離的方向、即徑向內側克服螺旋彈簧28的彈性力而位移。
[0085]在由上述結構構成的桿側離合器部11中,當向桿側外圈14輸入正向或反向的旋轉轉矩時,圓柱滾子16與該桿側外圈14和內圈15之間的楔形縫隙20卡合,經由該圓柱滾子16向內圈15傳遞旋轉轉矩而使內圈15旋轉。此時,隨著桿側外圈14以及保持器17的旋轉而在兩定中彈簧18、19上蓄積有彈性力。當該旋轉轉矩的輸入消失時,通過兩定中彈簧18、19的彈性力而使桿側外圈14以及保持器17恢復至中立狀態(tài),另一方面,內圈15維持被賦予的旋轉位置。因此,通過該桿側外圈14的反復旋轉、即操作桿41a(參照圖29)的抽取操作,而使內圈15進行微動旋轉。
[0086]在由上述結構構成的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中,即使向輸出軸22反向輸入正反兩方向的旋轉轉矩,如圖3以及圖4所示,由于卡合件27、37因螺旋彈簧28的彈性力在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方向上被按壓,因此成為該卡合件27、37的凹凸部27a、37a與制動器側外圈23、33的凹凸部23a、33a卡合的狀態(tài)、即卡合件27、37的凹凸部27a、37a與制動器側外圈23、33的凹凸部23a、33a嚙合的狀態(tài)。由此,輸出軸22相對于作為靜止部件的制動器側外圈23、33被鎖止。如此,從輸出軸22反向輸入的旋轉轉矩通過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被鎖止而使向桿側離合器部11的回流被隔斷。
[0087]在此,如上所述,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成為將兩個單向離合器50、51沿軸向并排設置而成的雙層結構的雙向離合器,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通過制動器側外圈23與卡合件27的鋸齒狀的凹凸部23a、27a的嚙合而隔斷從輸出軸22反向輸入的順時針(正向)的旋轉轉矩,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通過制動器側外圈33與卡合件37的反向鋸齒狀的凹凸部33a、37a的嚙合而隔斷從輸出軸22反向輸入的逆時針(反向)的旋轉轉矩。
[0088]如此,通過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中的鋸齒狀的凹凸部23a、27a的嚙合和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中的反向鋸齒狀的凹凸部33a、37a的嚙合,對于順時針以及逆時針(正反兩方向)的旋轉轉矩的任一個,輸出軸22均相對于制動器側外圈23、33被鎖止,此時,不會發(fā)生卡合件27、37的滑動。如此,由于不會發(fā)生卡合件27、37的滑動,因此能夠順暢且可靠地實施來自正反轉的輸出軸22的旋轉轉矩的隔斷,從而能夠確保輸出軸22的鎖止狀態(tài)。特別是,在組裝于汽車用座椅升降部的離合器單元10中,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為與桿側離合器部11相比在車輛碰撞時被施加有較大沖擊載荷的部位。在直接施加有該沖擊載荷的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中,不發(fā)生卡合件27的滑動,因此容易實現(xiàn)針對沖擊載荷的轉矩容量提聞。
[0089]在該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的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中,當來自桿側離合器部11的逆時針(反向)的旋轉轉矩被輸入至內圈15時,如圖4所示,通過內圈15的柱部15c的錐面15f按壓卡合件37的突起部37b的錐面37c (參照圖中的a箭頭),卡合件37克服螺旋彈簧28的彈性力向徑向內側被按壓(參照圖中的b箭頭)。如此,通過卡合件37向徑向內側被按壓而位移,從而成為卡合件37的凹凸部37a與制動器側外圈33的凹凸部33a脫離的狀態(tài)(參照圖5)、即卡合件37的凹凸部37a與制動器側外圈33的凹凸部33a的嚙合被解除的狀態(tài)而使輸出軸22的鎖止狀態(tài)被解除,從而輸出軸22經由卡合件37與內圈15一起逆時針(反向)旋轉(參照圖中的c箭頭)。
[0090]此時,當通過內圈15的柱部15c的錐面15f按壓卡合件37的突起部37b的錐面37c,內圈15的柱部15c下壓卡合件37時,如圖5所示,通過卡合件37的突起部37b的內周面與輸出軸22的外周面抵接,從而限制了卡合件37向徑向內側被下壓的位移量。由此,能夠以使卡合件37的凹凸部37a與制動器側外圈33的凹凸部33a脫離所需的最小限度的位移量將卡合件37向徑向內側下壓,從而能夠抑制卡合件37向徑向內側的位移損失。
[0091]另一方面,在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的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中,即使來自桿側離合器部11的逆時針(反向)的旋轉轉矩被輸入至內圈15,在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中的內圈15的柱部15c與卡合件37的突起部37b接觸之前,如圖3所示,保持內圈15的柱部15c與卡合件27的突起部27b的非接觸狀態(tài)。也就是說,在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中,在內圈15的柱部15c的逆時針側與卡合件27之間存在縫隙m。
[0092]由此,在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中的內圈15的柱部15c與卡合件37的突起部37b接觸之前,能夠避免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中的內圈15的柱部15c的逆時針側與卡合件27接觸,從而能夠確保使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的卡合件37與制動器側外圈33脫離的時亥IJ。需要說明的是,在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中,成為與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的鋸齒狀凹凸部33a、37a相反朝向的鋸齒狀凹凸部23a、27a,因此隨著輸出軸22的旋轉,卡合件27在沿著制動器側外圈23的鋸齒狀凹凸部23a的形狀上下運動的同時在旋轉方向上進行移動。
[0093]與上述的輸入有逆時針(反向)的旋轉轉矩的情況相反,對于來自桿側離合器部11的順時針(正向)的旋轉轉矩被輸入至內圈15的情況而言,在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中,如圖3所示,通過內圈15的柱部15c的錐面15f按壓卡合件27的突起部27b的錐面27c,從而卡合件27克服螺旋彈簧28的彈性力向徑向內側被按壓而位移。由此,在卡合件27的凹凸部27a與制動器側外圈23的凹凸部23a的嚙合被解除的狀態(tài)下,輸出軸22的鎖止狀態(tài)被解除,從而輸出軸22經由卡合件27與內圈15 —起順時針(正向)旋轉。
[0094]此時,在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中,如圖4所示,即使來自桿側離合器部11的順時針(正向)的旋轉轉矩被輸入至內圈15,由于在內圈15的柱部15c的順時針側與卡合件37之間存在有縫隙n,從而在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中的內圈15的柱部15c與卡合件27接觸之前,能夠避免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中的內圈15的柱部15c的順時針側與卡合件37接觸,從而能夠確保使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的卡合件27與制動器側外圈23脫離的時刻。在該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中,成為與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的鋸齒狀凹凸部23a、27a相反朝向的凹凸部33a、37a,因此隨著輸出軸22的旋轉,卡合件37在沿著制動器側外圈33的鋸齒狀凹凸部33a的形狀上下運動的同時在旋轉方向上進行移動。
[0095]需要說明的是,通過利用內圈15的柱部15c的錐面15f按壓卡合件27、37的突起部27b、37b的錐面27c、37c,使卡合件27、37克服螺旋彈簧28的彈性力向徑向內側被按壓,從而解除卡合件27、37的凹凸部27a、37a與制動器側外圈23、33的凹凸部23a、33a的嚙合,此時,卡合件27、37朝向旋轉中心沿著徑向進行移動,因此相對于卡合件27、37的徑向中心線僅在一側(與內圈15的柱部15c抵接的一側)形成凹凸部27a、37a,相對于卡合件27、37的徑向中心線在另一側(不與內圈15的柱部15c抵接的一側)不形成凹凸部27a、37a而形成為圓弧面27d、37d。
[0096]由此,在卡合件27、37向徑向內側被按壓時,卡合件27、37的凹凸部27a、37a不會被制動器側外圈23、33的凹凸部23a、33a卡住,能夠順暢地解除卡合件27、37的凹凸部27a、37a與制動器側外圈23、33的凹凸部23a、33a的嚙合。
[0097]在制作以上所說明的離合器單元時,對于構成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的制動器側外圈23、33和卡合件27、37而言,如圖6所示,能夠從一個原材料通過沖裁加工等同時制作出一個制動器側外圈23、33和三個卡合件27、37。如此一來,在制作離合器單元時,能夠實現(xiàn)成本降低。
[0098]另外,在以上所說明的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中,對具備三個卡合件27、37的情況進行了說明,然而對于卡合件27、37的數(shù)量而言為任意,能夠將卡合件27、37的數(shù)量設為三個以上。在該情況下,與該卡合件27、37的數(shù)量對應而將內圈15的柱部15c也形成為三個以上。
[0099]如此,在卡合件27、37以及內圈15的柱部15c的數(shù)量增加了的情況等,在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中的內圈15的柱部15c與卡合件37的突起部37b接觸之前,難以保持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中的內圈15的柱部15c與卡合件27的突起部27b的非接觸狀態(tài),在上述情況下,如圖7所示,將卡合件27的與突起部27b相反一側的邊緣部分(圖中虛線部分)切除形成為錐部27e是有效的。
[0100]通過形成這種錐部27e,能夠在內圈15的柱部15c與卡合件27的錐部27e之間形成縫隙,從而在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中的內圈15的柱部15c與卡合件37的突起部37b接觸之前,能夠避免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中的內圈15的柱部15c與卡合件27接觸。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對在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中的卡合件27上設置錐部27e的情況進行了說明,然而也可以在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中的卡合件37上同樣地設置錐部。
[0101]在該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中,采用了如下結構,S卩,將內圈15、輸出軸22以及螺旋彈簧28分別設為在兩個單向離合器50、51中共用的一個部件,而在兩個單向離合器50、51中獨立地設置卡合件27、37以及制動器側外圈23、33。在此,如上所述,卡合件27、37形成為如下形狀,即,相對于其徑向中心線僅在一側(與內圈15的柱部15c抵接的一側)形成凹凸部27a、37a,在另一側(不與內圈15的柱部15c抵接的一側)不形成凹凸部27a、37a而形成為圓弧面27d、37d。
[0102]通過形成為這種形狀,能夠將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的卡合件27和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的卡合件37形成為相對于徑向中心線翻轉的配置關系的結構。因此,能夠將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的卡合件27和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的卡合件37以相對于徑向中心線翻轉的配置關系安裝于輸出軸22的共用的凹槽22e。由此,對于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和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而言,能夠組合使用具有相同結構的兩個單向離合器50、51,從而能夠實現(xiàn)離合器單元的成本降低。
[0103]并且,對通過使用設置于卡合件27、37的基端部與輸出軸22的凹槽22e之間的螺旋彈簧28作為彈性部件而在兩個單向離合器50、51中共用一個彈性部件的情況進行了說明,然而作為其他的彈性部件,也可以如圖8所示采用在中央設置了狹縫38e的N字狀的板簧38。如此,通過對于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的卡合件27和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的卡合件37使用共用的一個板簧38,從而能夠在兩個單向離合器50、51中共用一個彈性部件,實現(xiàn)了部件數(shù)量的減少、組裝作業(yè)性的提高,由此容易降低離合器單元整體的成本。
[0104]該板簧38具備如下的結構,S卩,在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和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中共用設置于輸出軸22的凹槽22e的底部的基部38a,通過從自該基部38a延伸的折彎部38b直至與卡合件27、37的基端部抵接的前端部38c、38d設置狹縫38e,而在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和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中分割。通過采用這種板簧38,能夠獨立地對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的卡合件27和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的卡合件37施加彈性力。
[0105]另外,在兩個單向離合器50、51中,如圖9以及圖10所示,沿軸向并排設置的兩個卡合件27、37以及制動器側外圈23、33處于抵接狀態(tài)。在這種結構的情況下,如圖9所示,在卡合件27、37的與制動器側外圈23、33抵接的邊緣部位形成倒角27f、37f的結構是有效的。另外,如圖10所示,也可以在制動器側外圈23、33的與卡合件27、37抵接的邊緣部位上形成倒角23d、33d。
[0106]如此,通過形成倒角27f、37f、23d、33d,沿軸向并排設置的兩個單向離合器50、51中,即使任一方的單向離合器的卡合件27、37沿軸向移動公差量,也不會與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的制動器側外圈23、33或卡合件27、37發(fā)生干涉,因此能夠使兩個單向離合器50、51順暢地進行動作。需要說明的是,在圖示中,示出了作為彈性部件而應用了 N字狀的板簧38的情況,但對于使用螺旋彈簧28的情況也同樣能夠應用。
[0107]就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中的制動器側外圈23和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中的制動器側外圈33而言,通過將相同形狀的構件以正反反向的方式對接配置,從而相對于一方的制動器側外圈23的凹凸部23a的鋸齒狀,將另一方的制動器側外圈33的凹凸部33a形成為反向鋸齒狀。在以上的實施方式中,如圖1lA以及圖1lB所示,兩制動器側外圈23、33的對接面23g、33g在其整周范圍內呈平坦的形狀,然而作為其他實施方式,圖12A以及圖12B所示的這種結構是有效的。
[0108]在圖12A以及圖12B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兩制動器側外圈23、33的對接面23g、33g上,分別設置以由凹凸部23a、33a的嚙合實施的旋轉轉矩的隔斷方向相反的狀態(tài)嵌合的一組突起23e、33e以及孔23f、33f。該突起23e、33e和孔23f、33f配置在關于制動器側外圈23,33的中心線L線對稱的位置。另外,將孔23f、33f的內徑D2設定為與突起23e、33e的外徑Dl相比稍大(Dl < D2),以能夠順暢地實施突起23e、33e與孔23f、33f的嵌合。
[0109]如此,通過在兩制動器側外圈23、33的對接面23g、33g上分別設置以通過凹凸部23a、33a的嚙合而使旋轉轉矩的隔斷方向相反的狀態(tài)嵌合的一組突起23e、33e以及孔23f、33f,在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0和另一方的單向離合器51中,能夠因使用具有相同結構的制動器側外圈23、33而實現(xiàn)離合器單元的成本降低。并且,在制作離合器單元時,能夠將兩個單向離合器50、51的制動器側外圈23、33可靠地組裝成通過凹凸部23a、33a的嚙合而使旋轉轉矩的隔斷方向相反的狀態(tài)。
[0110]S卩,在使兩個制動器側外圈23、33以通過凹凸部23a、33a的嚙合使旋轉轉矩的隔斷方向相同的狀態(tài)(正反相同的朝向)對接的情況下,如圖13A所示,由于兩制動器側外圈23、33的突起23e、33e朝向相同的方向,因此無法使兩制動器側外圈23、33以正規(guī)的狀態(tài)對接。另外,在使兩個制動器側外圈23、33以通過凹凸部23a、33a的嚙合使旋轉轉矩的隔斷方向相同的狀態(tài)(背面彼此)對接的情況下,如圖13B所示,由于兩制動器側外圈23、33的突起23e、33e朝向相反方向外側,因此,兩突起23e、33e成為阻礙而無法將兩制動器側外圈
23、33組裝到離合器單元中。
[0111]與此相對,在使兩個制動器側外圈23、33以通過凹凸部23a、33a的嚙合使旋轉轉矩的隔斷方向相反的狀態(tài)[正反反向(表面彼此)]對接的情況下,如圖13C所示,在一方的制動器側外圈23的突起23e與另一方的制動器側外圈33的孔33f嵌合的同時,另一方的制動器側外圈33的突起33e與一方的制動器側外圈23的孔23f嵌合,由此能夠將兩制動器側外圈23、33以正規(guī)的狀態(tài)對接。
[0112]在以上的實施方式中,對如下的結構(參照圖1)進行了說明,即,在桿側離合器部11中,具備輸出軸22,并經由防松墊圈32將墊圈34壓入到輸出軸22的軸部22a,所述輸出軸在軸向上大致中央部位一體地形成有從供內圈15的筒部15b外插的軸部22a向徑向外側延伸而擴徑的大徑部22b,并同軸地形成有從該大徑部22b沿軸向延伸的小齒輪22c,然而作為其他實施方式,也可以是圖14所示的這種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在圖14中,對與圖1相同或相當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重復說明。
[0113]圖14所示的實施方式的離合器單元具備如下的結構,S卩,使內圈15的筒部15b的端部向徑向內側延伸而形成底部15g,經由防松墊圈32將墊圈34壓入到該內圈15的筒部15b的端部,從而防止構成部件脫出。如此,通過在筒部15的端部形成底部15g,能夠確保內圈15的筒部15b的強度。通過采用這種結構,能夠去除位于桿側離合器部11的輸出軸22的軸部22a(參照圖1),將筒部15b形成為中空狀。其結果是,能夠將輸出軸22形成為不具有軸部22a而一體地形成有從大徑部22b沿軸向延伸的小齒輪22c的結構,從而實現(xiàn)離合器單元的輕量化。
[0114]另一方面,在圖14所示的實施方式的離合器單元中,如圖15以及圖16所示,例示了一體地形成有大徑部22b和小齒輪22c的輸出軸22,所述大徑部22b形成有供卡合件27、37的基端部插嵌的凹槽22e,所述小齒輪22c從該大徑部22b沿軸向延伸,然而也可以如圖17以及圖18所示,采用將輸出軸22兩分為大徑部22b和小齒輪22c的結構。
[0115]該兩分類型的輸出軸22通過單獨的部件構成在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形成有供卡合件27、37的基端部插嵌的凹槽22e的大徑部22b、用于與座椅升降部41 (參照圖29)連結的小齒輪22c。如圖17所示,大徑部22b將在外周面形成有外花鍵的突軸22f設置成與小齒輪22c接合的接合面。如圖18所示,小齒輪22c將在內周面形成有內花鍵的軸孔22g設置成與大徑部22b接合的接合面。通過將該大徑部22b的突軸22f壓入到小齒輪22c的軸孔22g中而使花鍵嵌合,從而將大徑部22b和小齒輪22c以能夠轉矩傳遞的方式連結。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在將大徑部22b的突軸22f壓入到小齒輪22c的軸孔22g后,通過焊接而將大徑部22b與小齒輪22c固定。如果以這種方式進行焊接固定,則能夠提高大徑部22b與小齒輪22c的連結強度。
[0116]如上所述,通過采用將輸出軸22兩分成大徑部22b和小齒輪22c的結構,能夠將作為一方的部件的小齒輪22c形成為淬火部件,將作為另一方的部件的大徑部22b形成為非淬火部件。即,小齒輪22c直接承受來自座椅升降部41的載荷而需要強度,因此需要進行淬火等熱處理。與此相對,大徑部22b與小齒輪22c相比不需要強度,因此不需要進行淬火等熱處理。如此,由于不需要進行大徑部22b的熱處理,因此實現(xiàn)了制作工序的簡化,并實現(xiàn)了離合器單元的成本降低。
[0117]另外,在制作將大徑部22b與小齒輪22c —體形成的輸出軸22的情況下,在通過冷鍛成形后,需要通過銑削加工切削出大徑部22b的凹槽22e的工序,然而通過制作利用單獨的部件構成大徑部22b和小齒輪22c的兩分類型的輸出軸22,不需要通過銑削加工切削出大徑部22b的凹槽22e的工序,實現(xiàn)了制作工序的簡化,并實現(xiàn)了離合器單元的成本降低。
[0118]在以上的實施方式中,對具備將兩個單向離合器50、51沿軸向并排設置的雙層結構的雙向離合器的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進行了說明,然而也可以通過一個雙向離合器來構成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需要說明的是,對與圖1、圖3以及圖4所示的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重復說明。
[0119]圖19以及圖20所示,該實施方式的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具備:多個(在圖20中為三個)卡合件47,其配置于制動器側外圈43與輸出軸22之間,通過制動器側外圈43與輸出軸22之間的卡合而隔斷從輸出軸22反向輸入的旋轉轉矩,并且通過制動器側外圈43與輸出軸22之間的脫離而傳遞從內圈15輸入的旋轉轉矩;控制機構,其在隔斷旋轉轉矩時在制動器側外圈43與輸出軸22之間通過凹凸部43a、47a的嚙合而使卡合件47卡合,并且在傳遞旋轉轉矩時在制動器側外圈43與輸出軸22之間通過解除凹凸部43a、47a的嚙合而使卡合件47脫離。
[0120]在制動器側外圈43的內周面上,以能夠與上述的卡合件47嚙合的方式在整周范圍內形成有山形狀的凹凸部47a。該制動器側外圈43的凹凸部47a滑動自如地與內圈15的柱部15c的圓弧狀外周面15e抵接。
[0121]另外,卡合件47呈大致T字形狀,在位于徑向外側的頭部47b的圓弧狀外周面上以能夠與上述的制動器側外圈43嚙合的方式形成有山形狀的凹凸部47a,位于徑向內側的腳部47c以沿徑向突出退回自如的方式插嵌于輸出軸22的外周面上所形成的凹槽22e中。該卡合件47被配置在由內圈15、輸出軸22、制動器側外圈43以及制動器側側板25圍成的空間內。
[0122]控制機構由設置于卡合件47的腳部47c與輸出軸22的凹槽22e之間的作為彈性部件的螺旋彈簧48、設置于卡合件47與內圈15之間的凸輪部49構成。螺旋彈簧48通過卡合件47的凹凸部47a與制動器側外圈43的凹凸部43a的嚙合而對該卡合件47朝向與制動器側外圈43卡合的方向、即徑向外側施加彈性力。凸輪部49由以向圓周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于卡合件47的臂部47d、以沿圓周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于內圈15的柱部15c的臂部15h構成,在卡合件47的臂部47d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錐面47e,并且在內圈15的柱部15c的臂部15h的內周面上形成有錐面15i。該凸輪部49通過解除凹凸部43a、47a的嚙合而使卡合件47朝向從制動器側外圈43脫離的方向、即徑向內側克服螺旋彈簧48的彈性力而位移。
[0123]在由上述結構構成的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中,即使向輸出軸22反向輸入正反兩方向的旋轉轉矩,如圖20所示,由于通過螺旋彈簧48的彈性力而使卡合件47在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方向上被按壓,因此成為該卡合件47的頭部47b的凹凸部47a與制動器側外圈43的凹凸部43a卡合的狀態(tài)、即卡合件47的凹凸部47a與制動器側外圈43的凹凸部43a嚙合的狀態(tài)。由此,輸出軸22相對于作為靜止部件的制動器側外圈23而被鎖止。如此,從輸出軸22反向輸入的旋轉轉矩通過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而被鎖止而使向桿側離合器部11的回流被隔斷。
[0124]在該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中,當來自桿側離合器部11的旋轉轉矩被輸入至內圈15時,如圖21所示,通過內圈15的臂部15h的錐面15i按壓卡合件47的臂部47d的錐面47e (參照圖中的d箭頭),卡合件47克服螺旋彈簧48的彈性力而向徑向內側被下壓。如此,通過卡合件47向徑向內側被按壓而位移,成為卡合件47的凹凸部47a與制動器側外圈43的凹凸部43a脫離的狀態(tài)、即卡合件47的凹凸部47a與制動器側外圈43的凹凸部43a的嚙合被解除的狀態(tài)而使輸出軸22的鎖止狀態(tài)被解除,從而輸出軸22經由卡合件47而與內圈15 —起旋轉(參照圖中的e箭頭)。
[0125]此時,內圈15的臂部15h的錐面15i按壓卡合件47的臂部47d的錐面47e (參照圖中的d箭頭),并且通過內圈15的臂部15h的外周面與卡合件47的頭部47b的內周面抵接(參照圖中的f箭頭),從而限制卡合件47向徑向內側被下壓的位移量。由此,卡合件47的凹凸部47a能夠以與制動器側外圈43的凹凸部43a脫離所需的最小限度的位移量向徑向內側下壓卡合件47,從而能夠抑制卡合件47向徑向內側的位移損失。
[0126]如上所述,通過制動器側外圈43與輸出軸22之間的凹凸部43a、47a的嚙合,在隔斷旋轉轉矩時使卡合件47在制動器側外圈43與輸出軸22之間卡合,并且通過解除制動器側外圈43與輸出軸22之間的凹凸部43a、47a的嚙合,在傳遞旋轉轉矩時使卡合件47在制動器側外圈43與輸出軸22之間脫離。特別是,通過制動器側外圈43與輸出軸22之間的凹凸部43a、47a的嚙合,而在制動器側外圈43與輸出軸22之間使卡合件47卡合時,相對于制動器側外圈43不會產生卡合件47的滑動。如此,由于不會產生卡合件47的滑動,因此能夠順暢且可靠地實施來自輸出軸22的旋轉轉矩的隔斷,從而能夠確保輸出軸22的鎖止狀態(tài)。
[0127]以上,對在內圈15的臂部15h的內周面和卡合件47的臂部47d的外周面雙方形成錐面151、47e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如圖22所示,采用僅在卡合件47的臂部47d的外周面上形成錐面47e,而在內圈15的臂部15h的內周面上設置角部15j的結構、或如圖23所示,僅在內圈15的臂部15h的內周面上形成錐面15i,而在卡合件47的臂部47d的外周面上設置角部47f的結構。如此,通過利用卡合件47或內圈15的錐面47e、15i構成凸輪部49,能夠容易地使卡合件47向與制動器側外圈43脫離的方向克服螺旋彈簧48的彈性力而位移。
[0128]另外,凹凸部43a、47a的形狀除山形狀以外,也可以如圖24所示形成為矩形狀的凹凸部43a、47a。如此,通過將凹凸部43a、47a形成為矩形狀,在旋轉轉矩從輸出軸22反向輸入并經由卡合件47而作用于制動器側外圈43的情況(參照圖中的g箭頭以及h箭頭)下,在卡合件47上不會產生朝向徑向內側的徑向載荷(參照圖中的i虛線箭頭)。由此,可靠地保持凹凸部43a、47a的嚙合狀態(tài)變得容易。在該情況下,優(yōu)選為,將制動器側外圈43的凹凸部43a與卡合件47的凹凸部47a的間隙Θ設定為例如1°以下。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凹凸部43a、47a的其他形狀,可以為齒形狀(漸開線形狀)。通過如此規(guī)定凹凸部43a、47a的形狀,在卡合件47相對于制動器側外圈43卡合及脫離時,能夠容易地實施凹凸部43a、47a的嚙合以及該嚙合的解除。
[0129]并且,作為設置于卡合件47的腳部47c與輸出軸22的凹槽22e之間的彈性部件而對螺旋彈簧48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圖25所示作為彈性部件而采用彈性體30。在該情況下,優(yōu)選為,以從自然狀態(tài)壓縮的狀態(tài)(參照圖中的虛線)將彈性體30收納于卡合件47的腳部47c與輸出軸22的凹槽22e之間。如此一來,能夠使彈性體30的彈性力可靠地作用于卡合件47,從而可靠地保持凹凸部43a、47a的嚙合狀態(tài)變得容易。如此,如果通過螺旋彈簧48、彈性體30構成彈性部件,則彈性地對卡合件47向與制動器側外圈43卡合的方向施力變得容易。
[0130]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上所說明的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中,如圖26(圖19的X向視觀察)所示,例如使樹脂制的摩擦環(huán)35夾在輸出軸22與制動器側外圈43之間。該摩擦環(huán)35形成為在圓環(huán)狀部35a的外周設置有四個肋部35b的結構,并以規(guī)定的過盈量被壓入到輸出軸22與制動器側外圈43之間。摩擦環(huán)35通過其肋部35b而防止相對于制動器側外圈43的旋轉,通過圓環(huán)狀部35a的內周面與輸出軸22的外周面之間所產生的摩擦力,而對輸出軸22賦予旋轉阻力。
[0131]如此,通過利用摩擦環(huán)35而對輸出軸22賦予旋轉阻力,在向該輸出軸22沿與內圈15相同的方向施加旋轉轉矩的情況下,即使卡合件47向徑向內側位移而解除凹凸部43a、47a的嚙合,也能夠對該卡合件47立即朝向徑向外側位移的狀態(tài)防止于未然、即對輸出軸22反復鎖止狀態(tài)和鎖止解除狀態(tài)的松動防止于未然。需要說明的是,如圖27所示,摩擦環(huán)36能夠采用滑動軸承。該滑動軸承的摩擦系數(shù)在其外周面和內周面不同,因此能夠作為摩擦環(huán)36而采用。
[0132]另外,在以上所說明的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中,對具備三個卡合件47的情況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卡合件47的數(shù)量為任意,如圖28所示,可以將卡合件47的數(shù)量例如設為六個。在該情況下,與該卡合件47的數(shù)量對應地將內圈15的柱部15c也形成為六個。對于這些卡合件47以及內圈15的結構以及動作而言,由于與圖20所示的結構的情況相同,因此省略重復說明。
[0133]具備以上詳細敘述的結構的離合器單元10例如被組裝于汽車用座椅升降部而使用。圖29表示安裝于汽車的乘員室的座位座椅40。座位座椅40由落座座椅40a和座椅靠背40b構成,并具備對落座座椅40a的高度H進行調節(jié)的座椅升降部41等。落座座椅40a的高度H的調節(jié)通過座椅升降部41的操作桿41a而實施。
[0134]圖30概念性地表示座椅升降部41的一個結構例。座椅滑動調節(jié)器41b的滑動可動部件41g上分別轉動自如地樞接有連桿部件41c、41d的一端。連桿部件41c、41d的另一端分別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與落座座椅40a樞接。連桿部件41c的另一端經由連桿部件41e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與扇形齒輪41f樞接。扇形齒輪41f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與落座座椅40a樞接,并能夠圍繞支點41h擺動。連桿部件41d的另一端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與落座座椅40a樞接。
[0135]另一方面,在桿側離合器部11的桿側側板13上結合有例如樹脂制的操作桿41a,在制動器側離合器部12的輸出軸22上設置有與作為旋轉部件的扇形齒輪41f嚙合的小齒輪22c。如圖1所示,該小齒輪22c —體地形成于輸出軸22的軸部22a的前端。
[0136]在圖31中,當對操作桿41a向逆時針方向(上側)進行擺動操作時,該方向上的輸入轉矩經由離合器單元10向小齒輪22c傳遞,而使小齒輪22c向逆時針方向轉動。而且,與小齒輪22c嚙合的扇形齒輪41f向順時針方向擺動,經由連桿部件41e而拉拽連桿部件41c的另一端。其結果是,連桿部件41c與連桿部件41d —同立起,落座座椅40a的座面變聞。
[0137]如此,當在對落座座椅40a的高度H進行調節(jié)之后,釋放操作桿41a時,操作桿41a通過兩個定中彈簧18、19的彈性力向順時針方向轉動而返回至初始的位置(中立狀態(tài))。需要說明的是,在對操作桿41a向順時針方向(下側)進行擺動操作的情況下,通過與上述相反的動作,落座座椅40a的座面變低。另外,當在高度調節(jié)后釋放操作桿41a時,操作桿41a向逆時針方向轉動而返回至初始的位置(中立狀態(tài))。
[0138]本發(fā)明不被上述的實施方式進行任何限定,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當然能夠進一步以各種方式實施,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權利要求書示出,并且還包含與權利要求書記載的等同的含義以及范圍內的全部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離合器單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離合器單元由輸入側離合器部和輸出側離合器部構成,所述輸入側離合器部設置于輸入側,并對輸入的旋轉轉矩的傳遞及隔斷進行控制,所述輸出側離合器部設置于輸出偵牝將來自所述輸入側離合器部的旋轉轉矩向輸出側傳遞,并且隔斷從輸出側反向輸入的旋轉轉矩, 所述輸出側離合器部包括:輸入部件,其被輸入旋轉轉矩;靜止部件,其被限制旋轉;輸出部件,其輸出旋轉轉矩;卡合件,其配置于所述靜止部件與輸出部件之間,通過兩部件之間的卡合而隔斷來自輸出部件的旋轉轉矩,并且通過兩部件之間的脫離而傳遞來自輸入部件的旋轉轉矩;控制機構,其在隔斷旋轉轉矩時使所述卡合件在兩部件之間通過凹凸部的嚙合而卡合,并且在傳遞旋轉轉矩時使所述卡合件在兩部件之間通過解除所述凹凸部的嚙合而脫離。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合器單元,其中, 所述控制機構由彈性部件和凸輪部構成,所述彈性部件設置于卡合件與輸出部件之間,朝向通過所述凹凸部的嚙合而使卡合件與靜止部件卡合的方向對該卡合件彈性地施力,所述凸輪部設置于所述卡合件與輸入部件之間,朝向通過解除所述凹凸部的嚙合而使卡合件從靜止部件脫離的方向使所述卡合件克服所述彈性部件的彈性力而位移。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離合器單元,其中, 所述卡合件能夠通過徑向上的位移而在所述靜止部件與所述輸出部件之間進行卡合及脫離。
4.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離合器單元,其中, 所述凹凸部呈從山形狀、矩形狀或齒形狀中選擇出的任一種形狀。
5.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離合器單元,其中, 所述凸輪部由形成于所述卡合件或輸入部件的至少一者的錐面構成。
6.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離合器單元,其中, 所述輸出側離合器部由如下的雙向離合器構成,所述雙向離合器的兩種單向離合器分別將來自所述輸入側離合器部的正反兩方向的旋轉轉矩向輸出側傳遞,并且僅所述兩種單向離合器中的一種單向離合器通過凹凸部的嚙合而隔斷從輸出側反向輸入的正反方向的任一方向的旋轉轉矩。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離合器單元,其中, 所述雙向離合器形成為將一種單向離合器的靜止部件與另一種單向離合器的靜止部件對接配置而成的結構,在兩靜止部件的對接面上分別設置有突起及孔,所述突起及孔以通過所述凹凸部的嚙合使旋轉轉矩的隔斷方向相反的狀態(tài)嵌合。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離合器單元,其中, 在所述雙向離合器中,在使一種單向離合器的卡合件與靜止部件脫離時,在一種單向離合器的輸入部件與卡合件接觸之前,保持另一種單向離合器的輸入部件與卡合件的非接觸狀態(tài)。
9.根據(jù)權利要求6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離合器單元,其中, 在所述雙向離合器中,將所述輸入部件以及輸出部件分別設置為在兩種單向離合器中共用的一個部件,將一種單向離合器的卡合件與另一種單向離合器的卡合件形成為相對于徑向中心線翻轉的配置關系。
10.根據(jù)權利要求6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離合器單元,其中, 在所述雙向離合器中,將一種單向離合器的彈性部件和另一種單向離合器的彈性部件形成為在兩種單向離合器中共用的一個部件。
11.根據(jù)權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離合器單元,其中, 在所述雙向離合器中,在沿軸向并排設置的兩種卡合件的與靜止部件抵接的邊緣部位、或兩種靜止部件的與卡合件抵接的邊緣部位中的任一者上形成有倒角。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離合器單元,其中, 所述輸入側離合器部和輸出側離合器部被組裝于汽車用座椅升降部。
【文檔編號】B60N2/16GK104246265SQ201380020614
【公開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4月20日
【發(fā)明者】磯田康二, 齋藤隆英, 川合正浩, 日比康雅, 峰野弓子 申請人:Ntn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