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10475183閱讀:541來源:國知局
      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其能夠對伴隨于加強措施而產生的質量以及成本的增加進行抑制,并且良好地維持發(fā)動機罩的上表面的行人保護性能。在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的車輛下側且鼓出部(24)的車輛后側處,配置有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28)。在組件外殼(30)內配置有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以及充氣裝置(34)。充氣裝置(34)通過在中間部處形成有余長部(52)的充氣裝置安裝托架(36)而被安裝在鼓出部(24)的底壁(24A)上。因此,當充氣裝置(34)因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反力而欲向車輛前側移動時,余長部(52)將被壓縮并變形,從而能夠逸散該展開反力。
      【專利說明】
      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日本特開2007-055569號公報中,公開了一種涉及碰撞物保護裝置的發(fā)明。在該碰撞物保護裝置中,于前圍板內配置有安全氣囊組件,當與行人發(fā)生碰撞時,頂蓋被展開,發(fā)動機罩安全氣囊沿著發(fā)動機罩后端以及左右前柱而膨脹展開。
      [0003]此外,在日本特開2004-168111號公報中,公開了一種涉及行人保護裝置的發(fā)明。在該行人保護裝置中,安全氣囊組件被配置于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的下表面?zhèn)?,當與行人發(fā)生碰撞時,首先通過上彈機構而使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向車輛上側上升,接下來頂蓋被展開,發(fā)動機罩安全氣囊從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與擋風玻璃之間的間隙沿著發(fā)動機罩后端以及左右前柱而膨脹展開。

      【發(fā)明內容】

      [0004]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0005]然而,在利用日本特開2007-055569號公報中所記載的現(xiàn)有技術的情況下,由于采用了將安全氣囊組件配置于前圍板內的結構,因此發(fā)動機罩安全氣囊的展開方向會變得復雜,從而存在發(fā)動機罩安全氣囊的展開動作情況不穩(wěn)定的可能性。此外,由于需要加強前圍板以便對組件外殼進行固定,因此會增加質量及成本。
      [0006]另一方面,在利用日本特開2004-168111號公報中所記載的現(xiàn)有技術的情況下,由于發(fā)動機罩安全氣囊從上彈了的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與擋風玻璃之間膨脹展開,因此與日本特開2007-055569號公報中所記載的現(xiàn)有技術相比,發(fā)動機罩安全氣囊的展開方向較為穩(wěn)定。但是,在需要加強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以承受發(fā)動機罩安全氣囊的展開反力,從而質量及成本會增加這一點上,殘留有與日本特開2007-055569號公報中所記載的現(xiàn)有技術相同類型的課題。并且,考慮到如下情況,即,由于提高了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的剛性以及強度,從而發(fā)動機罩的上表面的剛性及強度會提高,由此會給行人保護性能帶來影響。
      [0007]本發(fā)明考慮上述事實,其目的在于,獲得一種能夠對伴隨于加強措施而產生的質量及成本的增加進行抑制,并且良好地維持發(fā)動機罩的上表面的行人保護性能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
      [0008]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法
      [0009]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具有:充氣裝置,其被配置于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的下側處,并通過進行工作而噴出氣體,其中,所述發(fā)動機罩被設為所述后端部能夠向車輛上側上升;行人保護安全氣囊,其以折疊的狀態(tài)而被收納于所述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的下側處,并通過被供給來自所述充氣裝置的氣體而從所述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與擋風玻璃之間向車輛上表面?zhèn)惹臆囕v后側膨脹展開;充氣裝置安裝托架,其以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變形部的方式而構成,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被固定在所述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的下表面?zhèn)龋龅诙潭ú可瞎潭ㄓ兴龀錃庋b置,所述變形部被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與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間,并且通過進行變形而伸長或縮短,從而容許所述充氣裝置向與所述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膨脹展開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0010]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充氣裝置安裝托架由板材構成,所述變形部被設為形成在所述板材上的余長部。
      [0011]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充氣裝置安裝托架由板材構成,所述變形部被設為,通過在所述板材上形成弱化部從而被設置在該弱化部的周圍的伸長部。
      [0012]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為,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個方式所記載的方式中,還具備止動件,所述止動件被設置于所述充氣裝置的移動方向側,并且通過與所述充氣裝置安裝托架或所述充氣裝置發(fā)生干涉從而對所述充氣裝置的移動量進行限制。
      [0013]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為,在第四方式中,所述止動件由被固定在構成所述發(fā)動機罩的內側部件的發(fā)動機罩內板上的另外的部件構成。
      [0014]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為,在第四方式中,所述止動件由鼓出部的縱壁構成,所述鼓出部被一體地形成在構成所述發(fā)動機罩的內側部件的發(fā)動機罩內板的后端部側處且向車輛下側鼓出。
      [0015]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為,在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意一個方式所記載的方式中,還具備組件外殼和充氣裝置外殼,所述組件外殼將所述行人保護安全氣囊收納于內部,所述充氣裝置外殼經由密封部件而被安裝在該組件外殼的前壁部上并且被設為能夠通過被輸入來自所述充氣裝置的抵接載荷而脫離。
      [0016]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為,在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意一個方式所記載的方式中,還具備組件外殼,所述組件外殼將所述充氣裝置以及所述行人保護安全氣囊收納于內部,并且,在該組件外殼上的與所述充氣裝置對置的部位處,設定有通過被輸入來自該充氣裝置的抵接載荷而斷裂的斷裂預定部。
      [0017]第九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為,在第一方式至第八方式中的任意一個方式所記載的方式中,所述充氣裝置被形成為筆直柱狀且以車輛前后方向為長度方向而配置,并且,所述充氣裝置安裝托架在中央部處配置有所述第二固定部,且在該第二固定部的兩側設置有所述第一固定部,并且在各所述第一固定部與各第二固定部之間分別設置有所述變形部。
      [0018]第十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為,在第一方式至第九方式中的任意一個方式所記載的方式中,在所述發(fā)動機罩內板的車輛后側處,形成有向車輛下側鼓出且沿著車輛寬度方向而延伸的鼓出部,并且該鼓出部被設置于與所述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相比向車輛前側偏移了的位置處,而且,在被形成于發(fā)動機罩內板的該鼓出部的車輛后側的收納空間內,配置有所述充氣裝置以及所述行人保護安全氣囊。
      [0019]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為,在第十方式中,所述充氣裝置利用所述充氣裝置安裝托架而被安裝在所述發(fā)動機罩內板的鼓出部的底壁上。
      [0020]第十二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為,在第十一方式中,所述充氣裝置安裝托架是通過對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細長的帶狀的金屬制的板材進行沖壓成形而被制造出的。
      [0021]第十三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為,在第十一方式或第十二方式中,還具有組件外殼,所述組件外殼被形成為以車輛寬度方向為長度方向的長條狀的大致箱狀,并對所述充氣裝置以及所述行人安全氣囊進行收納,且具備上側安裝壁以及下側安裝壁,所述充氣裝置安裝托架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在被夾持于該上側安裝壁與該下側安裝壁之間的狀態(tài)下,與該上側安裝壁及該下側安裝壁一同緊固在所述發(fā)動機罩內板的所述鼓出部的底壁上。
      [0022]第十四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為,在第十三方式中,所述組件外殼還具備沿著所述鼓出部的后端壁而直立設置的前壁部,所述余長部具備:第一傾斜部,其在車輛前后方向上與該前壁部對置;第二傾斜部,其在車輛前后方向上與所述充氣裝置對置;頂部,其對該第一傾斜部與該第二傾斜部進行連接。
      [0023]第十五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為,在第十三方式或第十四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部被配置于,從該組件外殼的前壁部向車輛后側離開了預定距離的位置處。
      [0024]第十六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為,在第十一方式至第十五方式中的任意一個方式所記載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部被形成為向車輛下側鼓出的半圓狀,并且在該第二固定部的上表面上固定有所述充氣裝置。
      [0025]根據第一方式,當被配置于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的下側處的充氣裝置進行工作時,會從充氣裝置噴出氣體。該氣體被供給至以折疊的狀態(tài)而被收納在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的下側處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內。由此,行人保護安全氣囊會從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與擋風玻璃之間向車輛上表面?zhèn)惹臆囕v后側膨脹展開。
      [0026]另外,在本發(fā)明中,在充氣裝置安裝托架的第二固定部上固定有上述充氣裝置,所述充氣裝置安裝托架的第一固定部被固定在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的下表面?zhèn)忍?。因此,當充氣裝置進行工作,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膨脹展開時,此時的展開反力會作用于充氣裝置上,而且會經由充氣裝置安裝托架而輸入至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側。
      [0027]此處,在本發(fā)明中,在充氣裝置安裝托架的第一固定部與第二固定部之間設置有變形部,當朝向與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膨脹展開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展開反力作用于充氣裝置時,該變形部將進行變形而伸長(或者縮短)。由此,容許充氣裝置向與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展開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從而能夠逸散(消散)展開反力。其結果為,無需為了承接展開反力而對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等進行加強,或者說,即使進行加強也會減輕加強程度。此外,由于不需要實施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的加強,或者說減輕了加強程度,從而發(fā)動機罩的上表面的剛性不會發(fā)生變化,或者只需略微上升的程度即可。
      [0028]根據第二方式,由于充氣裝置安裝托架由板材構成,并且由形成在該板材上的余長部構成了變形部,因此能夠通過余長部的變形而對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展開反力的一部分進行吸收。因此,能夠降低向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側輸入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展開反力。而且,不會增加部件個數,并且能夠通過余長部的變形量的設定來管理充氣裝置的移動行程。
      [0029]根據第三方式,由于充氣裝置安裝托架由板材構成,并且將通過在該板材上形成弱化部從而被設置于弱化部的周圍的伸長部設為變形部,因此能夠通過伸長部的伸長來對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展開反力的一部分進行吸收。因此,能夠降低向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側輸入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展開反力。而且,不會增加部件個數,并且充氣裝置安裝托架也不會大型化。
      [0030]根據第四方式,當充氣裝置因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展開反力而向與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膨脹展開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時,充氣裝置安裝托架或者充氣裝置會與止動件發(fā)生干涉。由此,充氣裝置的移動量被限制。其結果為,會抑制行人保護安全氣囊因充氣裝置而被拉入的情況。
      [0031]根據第五方式,由于止動件由被固定在發(fā)動機罩內板上的另外的部件構成,因此不需要對發(fā)動機罩本身施以改變,并且能夠任意地設定止動件的形狀。
      [0032]根據第六方式,由于止動件由被一體地形成在發(fā)動機罩內板的后端部側處且向車輛下側鼓出的鼓出部的縱壁構成,因此不會增加部件個數。
      [0033]根據第七方式,當充氣裝置因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展開反力而向與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膨脹展開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時,充氣裝置會與對充氣裝置進行收納的充氣裝置外殼抵接。因此,充氣裝置外殼會從對行人保護安全氣囊進行收納的組件外殼脫離。由此,充氣裝置能夠進一步向與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膨脹展開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并且,由于在通常情況下,充氣裝置外殼經由密封部件而被安裝在組件外殼上,因此也不存在水會浸入的擔憂。
      [0034]根據第八方式,當充氣裝置因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展開反力而向與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膨脹展開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時,充氣裝置會與對充氣裝置以及行人保護安全氣囊進行收納的組件外殼的壁(與充氣裝置對置的對置壁)抵接。因此,來自充氣裝置的抵接載荷會被輸入至設定在組件外殼上的斷裂預定部。由此,組件外殼會沿著斷裂預定部而發(fā)生斷裂,從而充氣裝置能夠進一步向與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膨脹展開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并且,由于在通常情況下,充氣裝置的外殼不會斷裂,因此也不存在水會浸入的擔憂。此外,由于并非為對組件外殼進行分割的結構,因此也不需要另外設定密封部件。
      [0035]第九方式的作用如下文所述。一般情況下,在沿著車輛寬度方向而將發(fā)動機罩切斷的情況下,發(fā)動機罩的截面形狀呈中央部與兩端部相比向車輛上側鼓出的凸起彎曲形狀。因此,當以車輛寬度方向為長度方向來配置筆直柱狀的充氣裝置時,會在充氣裝置與發(fā)動機罩之間形成死區(qū)。
      [0036]但是,在本發(fā)明中,由于充氣裝置是以車輛前后方向為長度方向而配置的,且充氣裝置安裝托架也與此相對應而被設為在第二固定部的兩側配置有第一固定部的結構,因此死區(qū)會被減小。而且,由于在各第一固定部與第二固定部之間分別形成有變形部,因此變形部的負擔比例會變?yōu)橐话?。因此,在將展開反力設為相同的情況下,能夠將變形部的長度設為一半,如果不將變形部的長度設為一半,則能夠應對二倍的展開反力。
      [0037]發(fā)明效果
      [0038]如以上所說明的那樣,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具有如下的優(yōu)異效果,即,能夠對伴隨于加強措施而產生的質量以及成本的增加進行抑制并且良好地維持發(fā)動機罩的上表面的行人保護性能。
      [0039]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具有如下的優(yōu)異效果,S卩,能夠在不增加質量以及成本的條件下對被輸入至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展開反力進行抑制,而且還能夠對由于充氣裝置的移動所導致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拉入進行抑制。
      [0040]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具有如下的優(yōu)異效果,S卩,能夠在不增加質量以及成本的條件下對輸入至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展開反力進行抑制,而且還不會增加充氣裝置安裝托架的設置空間。
      [0041]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具有如下的優(yōu)異效果,S卩,能夠使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展開動作情況穩(wěn)定。
      [0042]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具有如下的優(yōu)異效果,S卩,不需要進行大規(guī)模的設計變更,并且能夠任意地設定充氣裝置的移動量。
      [0043]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具有如下的優(yōu)異效果,S卩,能夠消除由于組裝工時的增加所導致的成本的增加。
      [0044]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具有如下的優(yōu)異效果,即,即使在無法于組件外殼的內部確保充氣裝置的移動空間的情況下,也能夠使充氣裝置充分地移動從而逸散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展開反力,并且還不存在浸水的擔憂。
      [0045]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具有如下的優(yōu)異效果,即,即使在無法于組件外殼的內部確保充氣裝置的移動空間的情況下,也能夠使充氣裝置充分地移動從而逸散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展開反力,而且還不存在浸水的擔憂,并且也不會增加部件個數。
      [0046]第九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具有如下的優(yōu)異效果,S卩,能夠提高發(fā)動機罩內的空間效率并且能夠應對更大的展開反力。
      【附圖說明】
      [0047]圖1為涉及第一實施方式且將非工作狀態(tài)下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主要部分在車輛前后方向上切斷來表示的主要部分放大立體圖。
      [0048]圖2為表示圖1所示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工作的狀態(tài)的對應于圖1的主要部分放大立體圖。
      [0049]圖3為表示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被搭載在發(fā)動機罩上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0050]圖4為通過與汽車之間的關系來表示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進行工作從而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膨脹展開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0051]圖5A為表示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非工作狀態(tài)的縱剖視圖。
      [0052]圖5B為表示圖5A所示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工作狀態(tài)的縱剖視圖。
      [0053]圖6A為表示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非工作狀態(tài)的縱剖視圖。
      [0054]圖6B為表示圖6A所示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工作狀態(tài)的縱剖視圖。
      [0055]圖7為表示圖6A所示的充氣裝置安裝托架的立體圖。
      [0056]圖8A為表示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非工作狀態(tài)的縱剖視圖。
      [0057]圖SB為表示圖8A所示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工作狀態(tài)的縱剖視圖。
      [0058]圖9A為表示第四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非工作狀態(tài)的縱剖視圖。
      [0059]圖9B為表示圖9A所示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工作狀態(tài)的縱剖視圖。
      [0060]圖10為將第五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縱剖視圖。
      [0061]圖1lA為表示作為第六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主要部分的充氣裝置安裝托架的放大立體圖。
      [0062]圖1lB為表示圖1lA所示的充氣裝置安裝托架由于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展開反力而發(fā)生了變形的狀態(tài)的放大立體圖。
      [0063]圖12A為表示第七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充氣裝置的配置的俯視圖。
      [0064]圖12B為沿著圖12A的X—X線的發(fā)動機罩的縱剖視圖。
      [0065]圖13為表示在第七實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充氣裝置安裝托架的放大立體圖。
      [0066]圖14A為表示對比例所涉及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充氣裝置的配置的俯視圖。
      [0067]圖14B為沿著圖14A的Y—Y線的發(fā)動機罩的縱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8][第一實施方式]
      [0069]以下,使用圖1至圖5B,對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第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各個附圖中適當表示的箭頭標記FR表示車輛前側,此外箭頭標記UP表示車輛上側。另外,箭頭標記IN表示車輛寬度方向內側。
      [0070]如圖3以及圖4所示,在汽車(車輛)10的發(fā)動機艙(動力單元室)12的上表面?zhèn)仍O置有發(fā)動機罩14。發(fā)動機罩14的前端部通過未圖示的發(fā)動機罩鎖而通常被設為鎖止狀態(tài)。此外,在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的車輛寬度方向兩側,配置有未圖不的發(fā)動機罩鉸鏈。發(fā)動機罩鉸鏈被構成為,包括被固定在車身上的鉸鏈基座和鉸鏈臂,所述鉸鏈臂的一端部被固定在發(fā)動機罩上并且另一端部被銷結合于鉸鏈基座上,并被設為能夠繞結合點而進行擺動。另外,在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的車輛寬度方向兩側配置有在與行人發(fā)生碰撞時使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上升的上彈裝置18。另外,雖然在圖4中,利用通過氣體產生單元進行工作而上升的桿狀的部件而模式化地圖示了上彈裝置18,但也可以通過聯(lián)桿機構而使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上彈,能夠采用各種結構。
      [0071]此外,如圖1以及圖5A所示,發(fā)動機罩14被構成為,包括被配置在車輛外側并形成發(fā)動機罩14的外觀設計面的發(fā)動機罩外板20和被配置在發(fā)動機艙12側并對發(fā)動機罩外板20進行加強的發(fā)動機罩內板22。另外,在發(fā)動機罩內板22的車輛后側處形成有向車輛下側鼓出且沿著車輛寬度方向而延伸的鼓出部24。鼓出部24并未被形成在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的正下方,而是被形成在與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相比向車輛前側偏移了的位置處。由此,在發(fā)動機罩內板22的鼓出部24的車輛后側處形成有收納空間26,并且在該收納空間26內配置有作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28。以下,對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28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
      [0072]如圖1及圖3所示,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28被構成為,包括:被形成為以車輛寬度方向為長度方向的長條的大致箱狀的組件外殼30;以折疊的狀態(tài)而被收納于該組件外殼30內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發(fā)動機罩安全氣囊)32;在與行人發(fā)生碰撞時噴出氣體并將氣體向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進行供給的充氣裝置34;用于將該充氣裝置34固定在發(fā)動機罩14上的充氣裝置安裝托架36。
      [0073]組件外殼30被構成為,包括:上側安裝壁30A,其以與發(fā)動機罩內板22的鼓出部24的底壁24A抵接的狀態(tài)而被配置在該底壁24A上;前壁部30B,其從上側安裝壁30A的后端部起向車輛上側彎曲且沿著鼓出部24的后端壁24B而直立設置;上壁部30C,其從前壁部30B的上端部起向車輛后側延伸;后壁部30D,其從上壁部30C的后端部起向車輛下側彎曲;下壁部30E,其從后壁部30D的下端部起向車輛前側延伸;下側安裝壁30F,其從下壁部30E起直接向車輛前側延伸并被配置在上側安裝壁30A的下側;未圖示的左右側壁部。上壁部30C沿著發(fā)動機罩內板22的普通壁22A而配置。后壁部30D以與前壁部30B大致平行的方式被配置,并且下壁部30E以與上壁部30C大致平行的方式被配置。
      [0074]此外,在組件外殼30的車輛后方上側的角部(上壁部30C與后壁部30D連接而成的角部)的外殼內側處,形成有通過形成V字狀的槽而被薄壁化了的撕裂部38。撕裂部38與各壁的普通部相比強度以及剛性較低。
      [0075]如圖1、圖4以及圖5B所示,作為一個示例,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發(fā)動機罩安全氣囊)32通過將兩片基布的外周部縫在一起而被構成為袋狀。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在膨脹展開的狀態(tài)下,具備沿著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而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氣囊主體部40和與該氣囊主體部40連通并且對左右一對前柱42的前表面進行覆蓋的一對氣囊側部44。并且,氣囊主體部40通過氣囊基部40A和氣囊圓筒部40B而構成,該氣囊基部40A沿著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的下表面而在車輛寬度方向上膨脹,該氣囊圓筒部40B從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與擋風玻璃46之間膨脹展開為圓筒狀并對擋風玻璃46的下端部46A的前表面進行覆蓋。上述結構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在通過蛇腹折、卷折而被折疊的狀態(tài)下,被收納于組件外殼30內。
      [0076]如圖1以及圖3所示,在上述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內部配置有左右一對充氣裝置34。充氣裝置34被設為金屬制且被形成為軸向上的兩端部被封閉了的圓筒狀。在充氣裝置34的軸向的一端部的軸心部處,配置有未圖示的引爆管(點火裝置)。此外,在充氣裝置34的內部填充有通過燃燒而產生大量氣體的氣體產生劑,并且收納有用于對所產生的高溫的氣體進行冷卻的冷卻劑以及用于對氣體產生劑燃燒時所產生的碎片進行去除的過濾器等。另外,雖然上述充氣裝置34為使用了氣體產生劑的類型的充氣裝置,但也可以使用封入了高壓氣體的類型的充氣裝置。此外,在充氣裝置34的周壁部上形成有多個氣體噴出孔。
      [0077]上述充氣裝置34與被配置在車身地板的中央部處的未圖示的控制器(安全氣囊ECU)連接。控制器與被配置在未圖示的前保險杠上的碰撞檢測傳感器(省略圖示)或者碰撞預測傳感器(省略圖示)連接,所述前保險杠以車輛寬度方向為長度方向而被配置在汽車10的前端部處。作為碰撞檢測傳感器,能夠應用例如在前保險杠加強件的前表面?zhèn)?,沿著前保險杠而配置長條狀的壓力管或壓力室以及壓力傳感器的腔式傳感器或光纖式傳感器等。此夕卜,作為碰撞預測傳感器,例如能夠應用被配置在前保險杠的中央部處,并使用微波雷達或立體照相機來預測與行人等碰撞體的碰撞的預碰撞傳感器等。
      [0078]上述結構的充氣裝置34利用充氣裝置安裝托架36而被安裝在發(fā)動機罩內板22的鼓出部24的底壁24A上。如進行具體說明,充氣裝置安裝托架36是通過對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細長的帶狀的金屬制的板材進行沖壓成形而被制造出的。在結構上,在充氣裝置安裝托架36中,作為主要的要素而具備:被固定在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的下表面?zhèn)?S卩,鼓出部24的底壁24A)處的第一固定部48;固定有充氣裝置34的第二固定部50;被設置在第一固定部48與第二固定部50之間的作為變形部的余長部52。
      [0079]第一固定部48被形成為矩形平板狀,并且被夾持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上側安裝壁30A與下側安裝壁30F之間。另外,在第一固定部48上形成有螺栓插穿孔54。與此相對應,在上側安裝壁30A以及下側安裝壁30F上也形成有與第一固定部48的螺栓插穿孔54處于同軸上的螺栓插穿孔56、58。通過將安裝螺栓60從車輛下側依次插入上述螺栓插穿孔56、54、58并與設置在鼓出部24的底壁24A的上表面上的焊裝螺孔塞62擰合,從而將充氣裝置安裝托架36和組件外殼30—同固定在鼓出部24的底壁24A上。
      [0080]此外,第二固定部50被形成為大致半圓狀的曲面狀。第二固定部50以向車輛下側鼓出的方式而配置,在該第二固定部50的上表面上,通過未圖示的固定單元而固定有充氣裝置34。此外,在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28被安裝于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的下表面?zhèn)鹊臓顟B(tài)下,充氣裝置安裝托架36的第二固定部50被配置在從組件外殼30的前壁部30B向車輛后側離開了預定距離的位置處。
      [0081]另外,余長部52在從發(fā)動機罩14的側方觀察時被形成為山形形狀,并且具備在車輛前后方向上與前壁部30B對置的第一傾斜部52A、在車輛前后方向上與充氣裝置34對置的第二傾斜部52B和對第一傾斜部52A與第二傾斜部52B進行連接的頂部52C。雖然在該實施方式中,余長部52被形成為山形形狀,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為波形形狀,能夠采用W字狀、V字狀、橫向的S字狀、M字狀、N字狀等各種形狀。
      [0082]另外,也可以在充氣裝置34的周圍設置用于對從充氣裝置34的氣體噴出孔噴出的氣體進行整流的擴散器。作為一個示例,擴散器被形成為圓筒狀,并通過對軸向上的中間部向軸線側進行斂縫,從而與充氣裝置34—體化。在該情況下,充氣裝置安裝托架36只需被固定在擴散器的外周部上即可。此外,在于充氣裝置34的外周部上設定有擴散器的情況下,充氣裝置34以及擴散器相當于本發(fā)明中的“充氣裝置”。
      [0083](本實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0084]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進行說明。
      [0085]在與行人發(fā)生碰撞之前的狀態(tài)下,如圖1以及圖5A所示,上彈裝置18以及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28維持非工作狀態(tài)。即,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未被上彈,并且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也以折疊的狀態(tài)而被收納于組件外殼30內。
      [0086]當從該狀態(tài)與行人發(fā)生碰撞時,會通過被設置于前保險杠上的未圖示的碰撞檢測傳感器而檢測出與行人發(fā)生了碰撞的情況。另外,使用預碰撞傳感器或立體照相機而預測到與行人的碰撞的情況也是同樣的。由此,如圖5B所示,首先通過未圖示的控制器而使上彈裝置18工作,從而使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向車輛上側上升(上彈)至預定的高度。
      [0087]此外,當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的上升量達到預定量時,通過未圖示的控制器而使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28的充氣裝置34工作。因此,氣體從充氣裝置34的氣體噴出孔被噴出,并且氣體被供給至折疊的狀態(tài)下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內。由此,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在組件外殼30內開始膨脹,并且向組件外殼30的撕裂部38施加的拉伸載荷逐步增加。并且,當向撕裂部38施加的拉伸載荷達到預定值時,如圖2以及圖5B所示,撕裂部38斷裂,并且組件外殼30的后壁部30D以及下壁部30E向車輛下側展開。由此,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從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與擋風玻璃46之間向車輛上表面?zhèn)惹臆囕v后側膨脹展開。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膨脹展開的狀態(tài)下,如圖4以及圖5B所示,氣囊主體部40的氣囊圓筒部40B沿著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而在車輛寬度方向上膨脹展開為圓筒狀,左右一對氣囊側部44以對前柱42的前表面進行覆蓋的方式而膨脹展開。
      [0088]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充氣裝置34通過充氣裝置安裝托架36而被固定在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側。具體而言,充氣裝置安裝托架36的第一固定部48被緊固固定在發(fā)動機罩內板22的鼓出部24的底壁24A上,并且在第二固定部50上固定有充氣裝置34。因此,當充氣裝置34進行工作,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膨脹展開時,此時的展開反力會作用于充氣裝置34,而且會經由充氣裝置安裝托架36而被輸入至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側。
      [0089]此處,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充氣裝置安裝托架36的第一固定部48與第二固定部50之間設置有余長部52,當朝向與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膨脹展開方向(圖5B的箭頭標記A方向)相反的方向(圖5B的箭頭標記B方向)的展開反力作用于充氣裝置34時,被形成為山形形狀的余長部52將被壓縮且向短縮方向塑性變形從而實施預定的能量吸收。由此,容許充氣裝置34向與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從而能夠逸散(消散)展開反力。其結果為,無需為了承接展開反力來對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等進行加強,或者說,SP使進行加強也會減輕加強程度。此外,由于不需要實施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的加強,或者說減輕了加強程度,從而使發(fā)動機罩14的上表面的剛性不會發(fā)生變化,或者略微上升的程度即可。其結果為,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對伴隨于加強措施而產生的質量以及成本的增加進行抑制,并且良好地維持發(fā)動機罩14的上表面的行人保護性能。
      [0090]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充氣裝置安裝托架36由板材構成,并且由被形成在該板材上的余長部52構成了變形部,因此能夠通過余長部52的變形而對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反力的一部分進行吸收。因此,能夠降低向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側輸入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反力。而且,不會增加部件個數,并且能夠通過余長部52的變形量的設定來管理充氣裝置34的移動行程。其結果為,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在不增加質量及成本的條件下對輸入至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反力進行抑制,而且還能夠對由充氣裝置34的移動所導致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拉入進行抑制。
      [0091][第二實施方式]
      [0092]以下,使用圖6A、圖6B及圖7來對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對與前文所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說明。
      [0093]如圖6A、圖6B所示,作為該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70也被配置在發(fā)動機罩14的鼓出部24的車輛后側處,在這一點上,與前文所述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28是相同的。但是,與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28相比,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70的沿著車輛上下方向的高度較高(被構成為體積較大)。
      [0094]上述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70具備:對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進行收納的組件外殼72;和經由密封部件74而被安裝在該組件外殼72上的充氣裝置外殼76。在該含義中,也能夠理解為組件外殼被分割為兩部分。組件外殼72通過如下部件而構成,所述部件包括:被配置于鼓出部24的底壁24A的后端下方處的縱壁狀的前壁部72A;被形成在前壁部72A的上端部處的鉤狀的高低差部72B;從高低差部72B的上端起彎曲并向車輛后側延伸的上壁部72C;從前壁部72A的下端向車輛后側延伸出的下壁部72D;未圖示的后壁部以及左右側壁部。
      [0095]另一方面,充氣裝置外殼76在側面觀察時被形成為大致L字狀,并被構成為包括縱壁部76A和橫壁部76B。與此相對應,在組件外殼72的前壁部72A以及下壁部72D上,形成有跨及兩者的開口部78。而且,充氣裝置外殼76以從組件外殼72的外側對該開口部78進行覆蓋的方式,經由密封部件74而被安裝在組件外殼72的前壁部72A以及下壁部72D上。另外,作為密封部件74,可以使用雙面膠帶,也可以在干式的密封部件的兩面設置粘合層。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通過涂布濕式的密封劑并使之固化從而作為密封部件而發(fā)揮功能。
      [0096]此外,如圖7所示,充氣裝置安裝托架80被設為懸吊式,并且被構成為,包括:以與鼓出部24的底壁24A的下表面抵接的狀態(tài)而被配置在該底壁24A的下表面上的平板狀的第一固定部82;從第一固定部82的車輛后側的端部起彎曲下垂的中間部84;從中間部84的下端部起在進行側面觀察時被形成為半圓形狀的第二固定部86。如圖6A所示,通過將安裝螺栓60從第一固定部82的下方擰入被緊固在鼓出部24的底壁24A的上表面上的焊裝螺孔塞62中,從而將充氣裝置安裝托架80的第一固定部82緊固固定在鼓出部24的底壁24A上。此外,充氣裝置安裝托架80的中間部84貫穿組件外殼72的高低差部72B而被插入至組件外殼72的內方。另外,充氣裝置34通過未圖示的固定單元而被固定在充氣裝置安裝托架80的第二固定部86上。此外,在中間部84的車輛上下方向中間部處,形成有向車輛后側開放的圓弧狀的作為變形部的余長部88。
      [0097](作用以及效果)
      [0098]在上述結構的汽車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70中,如圖6B所示,當充氣裝置34進行工作,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膨脹展開時,充氣裝置34會由于此時的展開反力而欲向車輛前側移動。因此,被形成在充氣裝置安裝托架80的中間部84處的余長部88會伸長,從而實施預定的能量吸收。此外,由于充氣裝置安裝托架80的第二固定部86向車輛前側按壓充氣裝置外殼76的縱壁部76A,從而充氣裝置外殼76的經由密封部件74而被安裝在組件外殼72上的安裝狀態(tài)被解除,由此充氣裝置外殼76脫離。由此,充氣裝置34能夠從被形成在組件外殼72的前壁部72A以及下壁部72D上的開口部78向組件外殼72的外側伸出,從而進一步向車輛前側移動。
      [0099]并且,由于在通常情況下,充氣裝置外殼76經由密封部件74而被安裝在組件外殼72上,因此也不存在水會浸入到組件外殼72以及充氣裝置外殼76內的擔憂。
      [0100]以此方式,根據本實施方式,即使在無法于組件外殼72的內部確保充氣裝置34的移動空間的情況下,也能夠使充氣裝置34充分地移動從而逸散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反力,并且還不存在浸水的擔憂。
      [0101]此外,即使根據本實施方式,也沿用了與前文所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因此如以下那樣也能夠獲得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即,由于能夠逸散(消散)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反力,因此不需要為了承接展開反力而對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等進行加強,或者說,即使進行加強也會減輕加強程度。此外,由于不需要實施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的加強,或者說減輕了加強程度,從而發(fā)動機罩14的上表面的剛性不會發(fā)生變化,或者略微上升的程度即可。其結果為,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對伴隨于加強措施而產生的質量以及成本的增加進行抑制,并且良好地維持發(fā)動機罩14的上表面的行人保護性能。另外,關于這一點,后文所述的第三實施方式以后的實施方式也同樣如此。
      [0102]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充氣裝置安裝托架80由板材構成,并且由被形成在該板材上的余長部88構成了變形部,因此能夠通過余長部88的變形而對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反力的一部分進行吸收。因此,能夠降低向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側輸入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反力。另外,不會增加部件個數,并且能夠通過余長部88的變形量的設定來管理充氣裝置34的移動行程。其結果為,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在不增加質量以及成本的條件下對被輸入至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16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反力進行抑制,而且還能夠對由于充氣裝置34的移動所導致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拉入進行抑制。另夕卜,關于這一點,后文所述的第三實施方式以后的實施方式也同樣如此。
      [0103][第三實施方式]
      [0104]在以下,使用圖8A、圖SB來對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第三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對與前文所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說明。
      [0105]如圖8A、圖SB所示,在該第三實施方式中,未設置第二實施方式的充氣裝置外殼76,而是形成了通過在組件外殼72的前壁部72A與下壁部72D的連接部的外殼內側形成V槽從而被形成為薄壁的、作為斷裂預定部的撕裂部90。另外,撕裂部90被形成在前壁部72A的于車輛前后方向上與充氣裝置34對置的范圍內。另外,在從車輛后側對組件外殼72進行觀察時,撕裂部90在與充氣裝置34重疊的范圍內被形成為U字狀。上述撕裂部90通過被作用預定值以上的拉伸載荷而發(fā)生斷裂。
      [0106](作用以及效果)
      [0107]根據上述結構,當充氣裝置34因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膨脹展開時的展開反力而向車輛前側進行移動時,充氣裝置安裝托架80的第二固定部86會向車輛前側按壓組件外殼72的前壁部72A。因此,在從車輛前側進行觀察時,撕裂部90以U字狀發(fā)生斷裂,并且以前壁部72A的上邊緣側為旋轉中心而向車輛前側展開。由此,充氣裝置34能夠向組件外殼72的外側伸出從而進一步向車輛前側移動。
      [0108]并且,由于在通常情況下,充氣裝置外殼76的撕裂部90并未斷裂,因此也不存在水會浸入到組件外殼72內的擔憂。此外,由于并非為對組件外殼72進行分割的結構,因此也不需要另外設定密封部件。
      [0109]以此方式,根據本實施方式,即使在無法于組件外殼72的內部確保充氣裝置34的移動空間的情況下,也能夠使充氣裝置34充分地進行移動從而逸散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反力,而且還不存在浸水的擔憂,并且部件個數也不會增加。
      [0110][第四實施方式]
      [0111]以下,使用圖9A、圖9B來對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第四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對與前文所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說明。
      [0112]如圖9A、圖9B所示,在該第四實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如下方面,S卩,在第三實施方式的組件外殼72的車輛前側配置有止動件92。如進行具體說明則為,在發(fā)動機罩內板22的鼓出部24的底壁24A上的充氣裝置34的移動方向側(車輛前側),配置有由發(fā)動機罩內板22以外的部件構成的止動件92。止動件92在側視觀察時彎曲為上下翻轉的L字狀,并且具備被配置于上部的安裝部92A和從該安裝部92A的后端起彎曲下垂的主體部92B。止動件92的安裝部92A通過焊裝螺孔塞94以及固定螺栓96而被固定在底壁24A上。此外,止動件92的主體部92B被配置在組件外殼72的前壁部72A的車輛前側且與充氣裝置34的移動軌跡發(fā)生干涉的位置處。另外,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止動件92的主體部92B直接地與充氣裝置安裝托架80的第二固定部86抵接,但也可以在與充氣裝置34抵接的位置處配置止動件92的主體部92B。
      [0113](作用以及效果)
      [0114]根據上述結構,當充氣裝置34因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膨脹展開時的展開反力而向車輛前側進行移動時,充氣裝置安裝托架80的第二固定部86會向車輛前側按壓組件外殼72的前壁部72A。因此,在從車輛前側進行觀察時,撕裂部90以U字狀發(fā)生斷裂,并且以前壁部72A的上邊緣側為旋轉中心而向車輛前側展開。由此,充氣裝置34能夠向組件外殼72的外側伸出從而進一步向車輛前側進行移動。
      [0115]此處,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在充氣裝置34的移動方向側設置有止動件92,因此當充氣裝置34因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反力而向與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膨脹展開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時,充氣裝置安裝托架80的第二固定部86將與止動件92的主體部92B發(fā)生干涉。由此,充氣裝置34的移動量被限制。其結果為,會抑制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因充氣裝置34而被拉入的情況。其結果為,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使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動作情況穩(wěn)定。
      [0116]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止動件92由被固定在發(fā)動機罩內板22的鼓出部24的底壁24A上的另外的部件構成,因此不需要對發(fā)動機罩14本身施以改變,并且能夠任意地設定止動件92的形狀。由此,根據本實施方式,不需要實施大規(guī)模的設計變更,并且能夠任意地設定充氣裝置34的移動量。
      [0117][第五實施方式]
      [0118]以下,使用圖10來對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第五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對與前文所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說明。
      [0119]如圖10所示,在該第五實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如下方面,S卩,使用發(fā)動機罩內板22本身來設置止動件100。如進行具體說明則為,在發(fā)動機罩內板22的后端側處一體地形成有向車輛下側鼓出的鼓出部102。在該鼓出部102的后端壁102A的下部上,一體地形成有充氣裝置34能夠進入的凹部104。而且,通過位于該凹部104內的后端壁102A的下部的縱壁而構成了止動件100。
      [0120](作用以及效果)
      [0121]根據上述結構,當充氣裝置34因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膨脹展開時的展開反力而向車輛前側進行移動時,充氣裝置安裝托架80的第二固定部86將向車輛前側按壓組件外殼72的前壁部72A。因此,在從車輛前側進行觀察時,撕裂部90以U字狀發(fā)生斷裂,并且以前壁部72A的上邊緣側為旋轉中心而向車輛前側展開。由此,充氣裝置34能夠向組件外殼72的外側伸出從而進一步向車輛前側進行移動。
      [0122]此處,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在充氣裝置34的移動方向側設置有止動件100,因此當充氣裝置34因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反力而向與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膨脹展開方向相反的方向進行移動時,充氣裝置34將進入到凹部104內,而且充氣裝置安裝托架80的第二固定部86還會與止動件100發(fā)生干涉。由此,充氣裝置34的移動量被限制。其結果為,會抑制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因充氣裝置34而被拉入的情況。其結果為,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使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動作情況穩(wěn)定。
      [0123]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止動件100由被一體地形成在發(fā)動機罩內板22的后端部側處并且向車輛下側鼓出的鼓出部102的縱壁(后端壁102A)構成,因此不會增加部件個數。其結果為,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消除由于組裝工時的增加所導致的成本的增加。
      [0124][第六實施方式]
      [0125]以下,使用圖11A、圖1lB來對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第六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對與前文所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說明。
      [0126]如圖1lA所示,在該第六實施方式中,在充氣裝置安裝托架110的結構上具有特征。具體而言,該充氣裝置安裝托架110與第二實施方式的充氣裝置安裝托架80同樣地具備第一固定部82、中間部84、第二固定部86。但是,在中間部84處未形成有余長部88,而是在中間部84的中央部處,形成有作為弱化部的圓孔112。由此,中間部84的位于圓孔112的左右(車輛寬度方向的兩側)的作為伸長部以及變形部的周圍部114與中間部84的其他部位(與圓孔112的上端相比靠車輛上側的部位以及與圓孔112的下端相比靠車輛下側的部位)相比,被低剛性化。
      [0127](作用以及效果)
      [0128]根據上述結構,由于充氣裝置安裝托架110由板材構成,并且通過在該板材(中間部84)上形成圓孔112從而將圓孔112的周圍部114設為伸長部,因此如圖1lB所示,能夠通過左右周圍部114的伸長來對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反力的一部分進行吸收。因此,能夠降低向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側輸入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反力。而且,不會增加部件個數,并且充氣裝置安裝托架110也不會大型化。其結果為,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在不增加質量以及成本的條件下對輸入至發(fā)動機罩14的后端部的行人保護安全氣囊32的展開反力進行抑制,而且還不會增加充氣裝置安裝托架110的設置空間。
      [0129]另外,雖然在上述結構中,在中間部84處形成了圓孔112,但弱化部并不限定于此,可以為長孔,也可以為在中間部的兩側形成切口的結構,還可以采用將中間部的兩側以圓弧狀切除從而使中間部的上下方向中間部成為窄幅的方式。另外,也可以采用在中間部處形成作為弱化部的薄壁部的結構。
      [0130][第七實施方式]
      [0131]以下,使用圖12A至圖14來對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的第七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對與前文所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說明。
      [0132]如圖12A、圖12B所示,在該第七實施方式中,左右一對充氣裝置34被設為縱向配置式。即,各充氣裝置34以其軸向成為車輛前后方向的方式而設置。
      [0133]此外,對應于充氣裝置34的縱向配置,使用圖13所示的充氣裝置安裝托架120而將充氣裝置34安裝在發(fā)動機罩內板22上。具體而言,充氣裝置安裝托架120具備:被配置在中央部處且被形成為車輛上側被開放了的半圓弧面狀的第二固定部122;和經由中間部124而被設置在該第二固定部122的兩側的左右一對第一固定部126。第一固定部126被形成為矩形平板狀。此外,中間部124在側面觀察時被形成為L字狀,并且通過朝向車輛前側的縱壁部124A和朝向車輛下側的橫壁部124B而構成。在縱壁部124A的車輛上下方向的中間部處,以跨及整體寬度的方式而一體地形成有被形成為半圓筒形狀的作為變形部的余長部128。此夕卜,橫壁部124B的對置邊與第二固定部122的左右上端連接。
      [0134](作用以及效果)
      [0135]根據上述結構,可獲得以下的作用以及效果。如圖14A、圖14B所示,一般地,在沿著車輛寬度方向而將發(fā)動機罩14切斷的情況下,發(fā)動機罩14的截面形狀呈中央部與兩端部相比向車輛上側鼓出的凸起彎曲形狀。因此,當以車輛寬度方向為長度方向而配置筆直柱狀的充氣裝置34時,會在充氣裝置34與發(fā)動機罩內板22之間形成死區(qū)130。
      [0136]但是,在本發(fā)明中,由于如圖12A、圖12B所示那樣,充氣裝置34以車輛前后方向為長度方向而配置,且充氣裝置安裝托架120也相應地被設為在第二固定部122的兩側配置有第一固定部126的結構,因此死區(qū)130會被削減。并且,由于在各第一固定部126與第二固定部122之間分別形成有作為變形部的余長部128,因此余長部128的負擔比例會變?yōu)橐话搿R虼?,在將展開反力設為相同的情況下,能夠將余長部128的長度設為一半,如果不將余長部128的長度設為一半,則能夠應對二倍的展開反力。其結果為,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提高發(fā)動機罩14內的空間效率并且能夠應對更大的展開反力。
      [0137][上述實施方式的補充說明]
      [0138]另外,雖然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充氣裝置34被形成為筆直圓柱狀,但并不限定于此,只需為筆直柱狀即可,也可以為筆直四棱柱狀等。
      【主權項】
      1.一種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具有: 充氣裝置,其被配置于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的下側處,并通過進行工作而噴出氣體,其中,所述發(fā)動機罩被設為所述后端部能夠向車輛上側上升; 行人保護安全氣囊,其以折疊的狀態(tài)而被收納于所述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的下側處,并通過被供給來自所述充氣裝置的氣體而從所述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與擋風玻璃之間向車輛上表面?zhèn)惹臆囕v后側膨脹展開; 充氣裝置安裝托架,其以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變形部的方式而構成,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被固定在所述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的下表面?zhèn)忍帲龅诙潭ú可瞎潭ㄓ兴龀錃庋b置,所述變形部被設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與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間,并且通過進行變形而伸長或縮短,從而容許所述充氣裝置向與所述行人保護安全氣囊的膨脹展開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其中, 所述充氣裝置安裝托架由板材構成, 所述變形部被設為形成在所述板材上的余長部。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其中, 所述充氣裝置安裝托架由板材構成, 所述變形部被設為,通過在所述板材上形成弱化部從而被設置在該弱化部的周圍的伸長部。4.如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其中, 還具備止動件,所述止動件被設置于所述充氣裝置的移動方向側,并且通過與所述充氣裝置安裝托架或所述充氣裝置發(fā)生干涉從而對所述充氣裝置的移動量進行限制。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其中, 所述止動件由被固定在構成所述發(fā)動機罩的內側部件的發(fā)動機罩內板上的另外的部件構成。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其中, 所述止動件由鼓出部的縱壁構成,所述鼓出部被一體地形成在構成所述發(fā)動機罩的內側部件的發(fā)動機罩內板的后端部側處且向車輛下側鼓出。7.如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6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其中, 還具備組件外殼和充氣裝置外殼,所述組件外殼將所述行人保護安全氣囊收納于內部,所述充氣裝置外殼經由密封部件而被安裝在該組件外殼的前壁部上并且被設為能夠通過被輸入來自所述充氣裝置的抵接載荷而脫離。8.如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6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其中, 還具備組件外殼,所述組件外殼將所述充氣裝置以及所述行人保護安全氣囊收納于內部, 并且,在該組件外殼上的與所述充氣裝置對置的部位處,設定有通過被輸入來自該充氣裝置的抵接載荷而斷裂的斷裂預定部。9.如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8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其中, 所述充氣裝置被形成為筆直柱狀且以車輛前后方向為長度方向而配置, 并且,所述充氣裝置安裝托架在中央部處配置有所述第二固定部,且在該第二固定部的兩側設置有所述第一固定部,而且在各所述第一固定部與各第二固定部之間分別設置有所述變形部。10.如權利要求1至權利要求9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其中, 在所述發(fā)動機罩內板的車輛后側處,形成有向車輛下側鼓出且沿著車輛寬度方向而延伸的鼓出部,并且該鼓出部被設置于與所述發(fā)動機罩的后端部相比向車輛前側偏移了的位置處, 而且,在被形成于發(fā)動機罩內板的該鼓出部的車輛后側的收納空間內,配置有所述充氣裝置以及所述行人保護安全氣囊。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其中, 所述充氣裝置利用所述充氣裝置安裝托架而被安裝在所述發(fā)動機罩內板的鼓出部的底壁上。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其中, 所述充氣裝置安裝托架是通過對在車輛前后方向上細長的帶狀的金屬制的板材進行沖壓成形而被制造出的。13.如權利要求11或權利要求12所述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其中, 還具有組件外殼,所述組件外殼被形成為以車輛寬度方向為長度方向的長條狀的大致箱狀,并對所述充氣裝置以及所述行人安全氣囊進行收納,且具備上側安裝壁以及下側安裝壁, 所述充氣裝置安裝托架的所述第一固定部在被夾持于該上側安裝壁與該下側安裝壁之間的狀態(tài)下,與該上側安裝壁及該下側安裝壁一同緊固在所述發(fā)動機罩內板的所述鼓出部的底壁上。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其中, 所述組件外殼還具備沿著所述鼓出部的后端壁而直立設置的前壁部, 所述余長部具備: 第一傾斜部,其在車輛前后方向上與該前壁部對置; 第二傾斜部,其在車輛前后方向上與所述充氣裝置對置; 頂部,其對該第一傾斜部與該第二傾斜部進行連接。15.如權利要求13或權利要求14所述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其中, 所述第二固定部被配置于,從該組件外殼的前壁部向車輛后側離開了預定距離的位置處。16.如權利要求11至權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車輛用行人保護安全氣囊裝置,其中, 所述第二固定部被形成為向車輛下側鼓出的半圓狀,并且在該第二固定部的上表面上固定有所述充氣裝置。
      【文檔編號】B60R21/38GK105829171SQ201480070229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22日
      【發(fā)明人】原康洋
      【申請人】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