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調節(jié)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配置成支撐車輛內乘員的可調節(jié)的車輛座椅可包括座墊部分(50),包括可相對于座墊部分移動的靠背(42)的座椅靠背部分,以及鏈接到座墊部分和靠背的輪廓聯(lián)動裝置。輪廓聯(lián)動裝置可配置成在座墊部分相對于靠背在前/后方向、垂直方向、和旋轉方向中的至少一個方向上移動時將力施加到靠背上。靠背可配置成使得靠背輪廓基于由輪廓聯(lián)動裝置響應于座墊部分相對于靠背的移動所施加的力而改變??勘齿喞砂勘车某藛T側表面的輪廓角、乘員側表面的最大偏移、和輪廓頂點的垂直高度中的至少一個。
【專利說明】可調節(jié)的座椅
[0001 ] 相關專利申請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請要求于2013年11月19日提交的號為61/906,376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的優(yōu)先權和權益,其全部公開內容通過引用并入本文。
技術領域
[0003]本發(fā)明總體上涉及可調節(jié)的車輛座椅。
【背景技術】
[0004]身體的各個部分(諸如大腿、骨盆和下部脊柱)直接相關聯(lián),并且在它們移動時具有運動學的關系。因此,當乘員在就座位置下的姿勢之間進行轉變時,負載分布(在背部和骨盆之間)和所需的支撐(例如,輪廓的量)發(fā)生變化。此外,不同的體型需要不同類型和不同量的支撐。
[0005]典型地,座椅(無論是在車輛內的還是與車輛分離的)不能根據獨特的乘員的身體結構和當前姿勢進行調節(jié),因此不能提供適當的輪廓和支撐。座椅組件(諸如座椅靠背和座墊)所提供支撐的位置和量獨立地調節(jié),而不考慮乘員的身體或根據乘員的姿勢(例如,懶散或直立)的所需支撐。例如,大多數座椅將60%的負載直接引導到座墊以及將40%的負載引導到座椅靠背。由于負載分布隨著乘員的姿勢的變化而變化,所述座椅組件的位置和輪廓不能相應地進行調節(jié)。
【發(fā)明內容】
[0006]根據一個實施例,配置成支撐車輛內乘員的可調節(jié)的車輛座椅可包括座墊部分,包括可相對于座墊部分移動的靠背的座椅靠背部分,和鏈接到座墊部分和靠背的輪廓聯(lián)動裝置。輪廓聯(lián)動裝置可配置成在座墊部分相對于靠背在前/后方向、垂直方向、和旋轉方向中的至少一個方向上移動時將力施加到靠背上。靠背可配置成使得靠背輪廓基于由輪廓聯(lián)動裝置響應于座墊部分相對于所述靠背的移動所施加的力而改變。被改變的靠背輪廓可包括靠背的乘員側表面相對于垂直軸線的輪廓角、乘員側表面相對于乘員側表面的標準位置的最大偏移、和乘員側表面的輪廓頂點的垂直高度中的至少一個。
[0007]根據另一個實施例,配置成支撐車輛內乘員的車輛座椅的調節(jié)方法可包括使得座墊部分相對于座椅靠背部分的靠背在前/后方向、垂直方向、和旋轉方向中的至少一個方向上移動,響應于座墊部分的移動將力施加到靠背上,并且基于施加到靠背上的力來改變靠背的靠背輪廓。被改變的靠背輪廓可包括靠背的乘員側表面相對于垂直軸線的輪廓角、乘員側表面相對于乘員側表面的標準位置的最大偏移、和乘員側表面的輪廓頂點的垂直高度中的至少一個。
[0008]前面的概述僅僅是說明性的而并非意旨以任何方式進行限制。除了上述的說明性的方面、實施例和特征之外,進一步的方面、實施例和特征將通過參照附圖和下文的詳細描述變得顯而易見。
【附圖說明】
[0009]本發(fā)明的特征、方面以及優(yōu)點將從下面的描述、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和在下面簡要描述的附圖中所示的伴隨的示例性實施例而變得顯而易見。
[0010]圖1是人體脊柱的透視側視圖。
[0011 ]圖2A-2C是處于不同位置下的部分人體骨骼的側視圖。
[0012]圖3A-3B是處于不同位置下的人體脊柱、骨盆和股骨的橫截面?zhèn)纫晥D。
[0013]圖4是根據一個實施例的車輛的透視圖。
[0014]圖5是可設置在圖4所示車輛內的車輛座椅實施例的透視圖。
[0015]圖6是可設置在圖4所示車輛內的車輛座椅實施例的透視圖。
[0016]圖7是圖6所示車輛座椅的前視圖。
[0017]圖8是圖6所示車輛座椅的頂部視圖。
[0018]圖9是圖6所示車輛座椅的側視圖。
[0019]圖10是可設置在圖4所示車輛內的車輛座椅實施例的部分透視側視圖。
[0020]圖11是可設置在圖4所示車輛內的車輛座椅實施例的部分透視側視圖。
[0021 ]圖12A-12B是可設置在圖4所不車輛內的車輛座椅實施例的座墊和座椅靠背的相應位置變化的透視圖。
[0022]圖13A-13B是圖12A所示車輛座椅的座墊和座椅靠背的相應位置變化的透視圖。
[0023]圖14A-14B是圖12A所示車輛座椅的座墊和座椅靠背的相應位置變化的透視圖。
[0024]圖15A-15B是圖12A所示車輛座椅的座墊和座椅靠背的相應位置變化的透視圖。
[0025]圖16A-16D是可設置在可調節(jié)座椅的實施例中的處于不同配置下的腰部輪廓的側視圖。
[0026]圖16E是圖16A-16D所示腰部輪廓的疊加視圖。
[0027]圖17是可設置在圖4所不車輛內的車輛座椅實施例的一部分的透視分解視圖。
[0028]圖18是可設置在圖4所示車輛內的車輛座椅實施例的剖切側視圖。
[0029]圖18是可設置在車輛座椅內的座椅靠背實施例的橫截面?zhèn)纫晥D。
[0030]圖20是可設置在車輛座椅內的靠背實施例的橫截面透視圖。
[0031]圖21是根據一個實施例的可調節(jié)座椅的調節(jié)機構的示意性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2]總體參照附圖,本文所公開的是一種可調節(jié)的座椅,如根據示例性實施例所示,所述可調節(jié)的座椅優(yōu)選可配置成提供人體中心位置的調節(jié),并且可以調節(jié)以便以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方式和定制地適配乘員的身體和人體測量的運動和變化。本文所述的可調節(jié)的座椅和方法可在各種需要座椅的應用(包括車輛和非車輛應用)中使用,其中將希望提供一種優(yōu)化的座椅結構,其可以根據乘員的身體、所需的定位、以及當前的姿勢以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方式進行調節(jié)。在一個示例性的實施例中,可調節(jié)的座椅可在車輛內使用以便根據體型、舒適度、姿勢、和相對于車輛的相對位置給乘員提供最佳的定位。例如,可調節(jié)的座椅將座椅靠背的移動、取向和輪廓鏈接到座墊位置,以允許當前乘員的自然的大腿和腰骨盆運動。
[0033]人體脊柱和骨盆的概述。
[0034]如圖1中所示,人體脊柱110被分成椎骨的五個區(qū)域。頸椎112(包括椎骨C1-C7)通常包括脊柱的頸部區(qū)域,并連接到顱底。胸椎114(包括椎骨T1-T12)通常包括脊柱的上背部區(qū)域。腰椎骨116(包括椎骨L1-L5)通常包括脊柱的腰部區(qū)域。骶骨118和尾骨119通常包括脊柱和尾骨的最下部部分并且包括融合的椎骨。
[0035]人體脊柱110的側面或橫向輪廓包括沿著背部長度的幾條曲線,一般對應于五個區(qū)域。曲線的兩個最突出的區(qū)域是胸椎114和腰椎116。胸椎114通常遵循后凸形狀(即前凹的曲率)。腰椎骨116通常遵循前凸形狀(即向凹的曲率)。這兩條曲線通常形成沿著脊柱的“S”曲線。
[0036]脊柱110的下部部分連接到骨盆120。骨盆120的頂部包括髂嵴124以及骨盆120的底部包括坐骨結節(jié)122,如圖2A-3B中所示,它是骨盆120基部的最突出的一點。當處于就座位置下時,大部分乘員負載或壓力從坐骨結節(jié)122引導到座墊。如稍后所論述的那樣,取決于乘客的當前姿勢,引導通過坐骨結節(jié)122的乘員負載量定可至少部分地將乘員負載通過背部轉變到座椅靠背。
[0037]骨盆120可旋轉地將脊椎110連接到股骨130的頭部(頂部),如圖2A-3B中所示。股骨130對應于人體的大腿區(qū)域。
[0038]人體的肌肉、肌腱、和骨骼在整個身體內鏈接,并在它們的運動和取向之間具有直接的運動學關系。具體地,肌肉、肌腱和骨骼將脊柱110骨盆120和股骨130的定位與彼此和身體的整體位置相關聯(lián)。當脊柱110、骨盆120、或股骨130運動或旋轉時,其它將相應地運動或將導致應力。因此,當身體(脊柱或身體其它區(qū)域)移動(或運動)時,曲線的這些區(qū)域可被突出或最小化。
[0039 ]例如,脊柱110的腰椎116的自然曲率在站立位置下為前凸的(類似于圖1中所示的中間脊柱以及圖2A中的部分骨骼100)。當身體移動到就座位置下時,曲線轉變到更后凸的形狀。更具體地,當身體從站立位置移動到就座位置時,大腿相對于軀干的角度減小,導致連接骨盆120和腰椎116的韌帶和肌肉發(fā)生應力。這導致髂嵴124在向后方向上旋轉,減少下部背部(或腰椎116)的前凸形狀。
[0040]當脊柱110從直立姿態(tài)到懶散姿勢(如圖2B中所示)之間轉變時,可在身體的就座位置下看出類似的運動學關系。將骨盆120的坐骨結節(jié)122向前(在向前的方向上,從“直立”態(tài)勢移動到“懶散”姿勢)移動將額外增加髂嵴124的后部骨盆旋轉,并進一步增加腰椎116上的應力,導致前凸曲率繼續(xù)減小以及下部背部轉變到并采取后凸形狀。
[0041]當在就座位置下身體從直立姿勢轉變到懶散姿勢時,乘員負載將從坐骨結節(jié)122(施加負載到座墊上)轉變到乘員的背部(施加負載到座椅靠背上),從而改變將由座椅提供的所需支撐。在座椅內沒有適當的輪廓和支撐的情況下,應力將繼續(xù)增加。
[0042]在圖2A-2C和圖3A-3B中通過骨骼100示出骨盆角度和脊柱曲率之間的運動學關系。圖2A,類似于圖1,示出脊柱110和骨盆120處于“中立”位置下。胸椎114通常遵循后凸形狀以及腰椎116通常遵循前凸形狀。
[0043]圖2B和圖3A示出骨盆120向上旋轉或傾斜,使得坐骨結節(jié)在向前方向上移動以及髂嵴124在向后方向上傾斜,模仿懶散姿勢122。因此,腰椎116從前凸形狀(圖2A)轉變到后凸形狀,胸廓115(肋廓)的底部向后旋轉,以及頸椎112的前凸曲率變得更加明顯。
[0044]相反,圖2C和圖3B示出骨盆120向下旋轉或傾斜到更加直立位置下,這樣坐骨結節(jié)122在向后方向上移動以及髂嵴124在向前方向上傾斜。因此,腰椎116的前凸形狀被放大,胸廓115的底部向前旋轉以及頸椎112的前凸曲率減小。從懶散位置移動到直立位置將乘員負載從乘員的背部(施加負載到座椅靠背上)轉變到坐骨結節(jié)122(施加負載到座墊上)。
[0045]這樣,當身體在不同的姿勢之間轉變時,特別是在就座位置下,身體的多個不同區(qū)域都受到影響,從而導致身體應力的變化并改變所需的支撐類型和量。因此座椅必須相對于乘員的特定身體和就座身體的重量分布和曲率的變化來適應性調節(jié)。
[0046]可調節(jié)座椅的概述。
[0047]圖4示出車輛20的示例性實施例,其可包括可調節(jié)的座椅30,以便給乘員以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方式提供定制和可調節(jié)的支撐。車輛20可包括內部乘客隔間,其包括用于向乘員提供座位的車輛座椅。車輛座椅可以是可調節(jié)的座椅30。雖然在圖4中示出四門轎車汽車,可調節(jié)的座椅30可在各種應用中使用,但是在任何類型的車輛內特別有用,諸如兩門或四門汽車,卡車,越野車,貨車,火車,船舶,飛機,或其它適合的車輛運輸工具。甚至更優(yōu)選地,多個可調節(jié)的座椅30可設置在車輛20內的各個位置處。雖然示出可調節(jié)的座椅30處于車輛20內,但可調節(jié)的座椅30可在多種設置中使用,包括作為獨立的椅子或座椅。例如,可調節(jié)的座椅30可在辦公室或家中使用。
[0048]根據如圖5和圖6中所示的各種實施例,可調節(jié)的座椅30可在車輛20中使用,并根據所期望的樣式可以以各種配置來設計。所述可調式調節(jié)的座椅30可設計成更傳統(tǒng)的座椅設計,如圖5中所示,或設計成替代的設計,如圖6中所示??烧{節(jié)的座椅30可配置成支撐處于各種不同位置下包括在車輛20內的乘員。
[0049]如前所述,人體的肌肉、肌腱、和骨骼相關聯(lián)并對彼此具有很大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大腿(股骨130),骨盆120和脊柱110之間。改變大腿和軀干之間的角度和位置改變腰椎骨116的前凸曲線以及腰椎116、肌肉和肌腱上的應力。為了適應身體內的高度連通性,可調節(jié)的座椅30還將座椅30的各個部分鏈接和相關聯(lián)到一起以模仿身體的運動學。所述可調節(jié)的座椅30可根據當前的姿勢調節(jié)成適應于背部的輪廓和/或支撐背部。當可調節(jié)的座椅30的部分被改變時,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其它部分將相應地改變,并且可取決于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其它部分的相對位置,以及乘員的體型和姿態(tài)。因此,可調節(jié)的座椅30可根據所需的用途、復雜性、成本和重量而包括一個或多個內部可調節(jié)的特征(在后面進行描述)。內部可調節(jié)的特征和組件可允許可調節(jié)座椅的相對尺寸和輪廓根據所需配置、乘員的喜好、乘員的體型、和乘員的當前姿勢而改變。
[0050]可調節(jié)座椅30可根據乘員的任何姿勢適應乘員的移動和負載分布。例如,可調節(jié)座椅30調節(jié)到各種姿勢,包括直立姿勢(其中脊柱通常遵循“S”曲線)或懶散姿勢(其中脊柱通常遵循“C”曲線)。腰部支撐可取決于乘員的特定偏好和/或乘員體型另外微調,如本文進一步描述的那樣。
_1 ] 可調節(jié)座椅的各個方面。
[0052]可調節(jié)座椅30通常包括座墊部分50,包括靠背42的座椅靠背部分40,和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雖然不是必需的,但是可調節(jié)的座椅30可包括座椅框架32,座墊導軌24,阻尼系統(tǒng),靠背42的上部錨固件44,座椅靠背部分40的頂部部分72,以及允許調節(jié)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其它部分的墊起(或加強)區(qū)域55??烧{節(jié)座椅30的這些方面將在下面進行更詳細地描述。
[0053]座墊部分,靠背和輪廓聯(lián)動裝置。
[0054]根據一個實施例,可調節(jié)座椅30可包括座墊部分50和座椅靠背部分40,它們可以是可移動并可相對于彼此調節(jié)。座墊部分50可指代整個座墊或座椅底部或座墊的某一部分或區(qū)域。為了便于參考,座墊部分50在本文中被稱為座墊50。座墊50可配置成在乘員之下(沿著大致水平平面)提供支撐。座墊50相對于座椅靠背40的定位可改變乘員可能需要得到支撐的方式和位置。座墊定位可包括前/后定位(例如,沿著X軸),垂直定位(例如,沿著z軸),和/或座墊50相對于座椅靠背40的旋轉定位(例如,關于y軸的轉動角度)。為了使得座墊50移動,座墊可沿著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座墊框架22移動或樞轉。座墊框架22可位于座墊50內或之下。
[0055]座椅靠背部分40可指代整個座椅靠背或座椅靠背的某一部分或區(qū)域。為了便于參考,座椅靠背部分40在本文中被稱為座椅靠背40 ο座椅靠背40可配置成支撐乘員的背部(沿著大致垂直軸線)。座椅靠背40可包括各種不同的部分,包括靠背42(例如,如圖6,圖7和圖9中所示),其配置成支撐所述乘員的下部腰部部分(例如,靠背42提供腰部支撐)??勘?2也可相對于座墊50移動和可調節(jié)。靠背42可包括配置成面對所述乘員背部的乘員側表面??勘?2的靠背輪廓直接涉及并適應于腰椎骨116的脊柱輪廓。因此,靠背輪廓可確定靠背42支撐乘員背部的方式(即如何)、多少、和位置??勘城驶蜉喞缈砂勘车某藛T側表面相對于垂直軸線(例如,z軸)的輪廓角度,乘員側表面相對于乘員側表面標準位置的最大偏移(例如,腰部支撐的突出或沿著X軸彎曲的量),和/或乘員側表面的輪廓頂點的垂直高度??勘?2可橫跨寬度和所述座椅靠背40高度的至少一部分,以提供完整的輪廓。
[0056]靠背42可包括下部座椅靠背動態(tài)表面輪廓或限定和成形靠背輪廓的撓性支撐結構43,例如如圖20中所示。撓性支撐結構43可以是在座椅靠背40的至少下部部分內(例如,在座椅靠背42內)的長的材料撓性片材或板材。撓性支撐結構43可沿著靠背42的高度和寬度延伸。雖然撓性支撐結構43示出在靠背42內,但是可以預期到等效的撓性支撐結構43可在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其它部分中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座墊50或座椅靠背40的上部部分。撓性支撐結構43可附接到座墊50(例如通過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使得座墊50的移動可改變該撓性支撐結構43的形狀從而改變靠背輪廓。
[0057]撓性支撐結構43可由各種順應英性或撓性材料構成,包括但不限于尼龍塑料,聚合物,復合材料,具有基于金屬結構的懸掛網格,或具有樞軸或聯(lián)動裝置的更剛性材料。撓性支撐結構43的特定區(qū)域可具有不同的順應性或撓性,以獲得沿著靠背42寬度和/或長度的不同程度的曲率。撓性支撐結構43可另外包括懸掛材料,例如彈性體材料。
[0058]如圖9-11中所示,靠背42可包括上部錨固件44(如本文進一步所述)和下部錨固件48以便相應地錨固靠背42的頂端和底端。下部錨固件48可在靠背42的底部處位于咬合線內、附近、或后面。根據一個實施例,下錨48可以是沿著撓性支撐結構43的可樞轉附接點,以便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附接到所述靠背42。
[0059]座墊50和靠背42可通過樞轉或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機械地聯(lián)接或鏈接到彼此,以允許靠背輪廓取決于、響應于、對應于座墊50的移動,由座墊50的移動改變,并根據座墊50的移動進行調節(jié)。如圖9中所示,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允許靠背輪廓鏈接到或相關聯(lián)于座墊50的移動,從而允許座椅結構遵循并支持整個乘員就座移動中的腰骨盆和大腿對準。將靠背42樞轉地鏈接到座墊50(例如通過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增加座墊50相對于靠背42的自由度,并允許靠背42隨著座墊50自由地移動。
[0060]如圖9中所示,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可定位在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后方區(qū)域內(例如,咬合線附近)。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可樞轉地附接或鏈接到在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的一端部上的靠背42的底部部分或底部區(qū)域41(例如,在下部錨固件48處)和在另一端部上的座墊50的后部部分兩者,以允許靠背42和座墊50之間的運動。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到靠背42的下部錨固件48的可樞轉附接允許調節(jié)座墊50而不會把不適當的應力施加到下部錨固件48上。
[0061]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可以是單件或單個結構,或可包括可樞轉地鏈接的多個組件。例如,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可包括到靠背42的下部錨固件48的可樞轉鏈接和/或可包括座墊導軌樞軸53,其可樞轉地附接到座墊導軌24(如圖17中所示)。根據一個實施例,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可以是靠背42的一部分(例如,所述部分可被模制到一起)或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可以是附加組件。
[0062]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還可包括彈簧(未示出)以相關于座墊50的運動微調靠背輪廓。彈簧可將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附接到座墊50(例如,附接到座墊導軌24)。彈簧的順應性可以改變,其可改變靠背42的剛度。例如,旋轉撥盤(未示出)可用于卷繞或解繞彈簧。當彈簧被進一步卷繞時,彈簧的順應性增加,這增加靠背42的剛度,并降低由于座墊50的運動而改變靠背輪廓的量(以及反之亦然)。
[0063]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因此將靠背42直接連接和關聯(lián)到座墊50,以允許靠背42最佳地遵循座墊50的調節(jié)和運動,模仿人體的運動。例如,座墊50可相對于靠背42在前/后方向、垂直方向、或旋轉方向上進行調節(jié)。當座墊50在前/后、垂直、和/或旋轉方向上運動時,所述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其連接于附接到座墊50)可相應地旋轉。由于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附接到靠背42,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從而可在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旋轉(響應于座墊50相對于靠背42的運動)時因此施加和轉移力到靠背42上。該施加的力由此可取決于座墊50的運動而改變靠背輪廓。由于撓性支撐結構43在靠背42內的撓性,靠背42的底部部分隨著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的運動改變靠背42的曲率。
[0064]當座墊50正在移動(以及將力施加到靠背42的底部區(qū)域上)時,靠背42的上部區(qū)域(例如,上部錨固件44)可任選地固定在適當位置,以使施加到靠背42的底部區(qū)域(例如,下部錨固件48)上的力來改變靠背輪廓。根據另一個實施例,上部區(qū)域可移動以防止靠背輪廓由于座墊50的運動而改變。
[0065]根據一個方面,座墊50和靠背42的運動可模仿人體和人體特定身體輪廓的運動學運動,以根據乘員的具體體型和當前姿勢提供適當的和最佳的支撐(例如,背部支撐)。因此,以與下部背部、骨盆120和股骨130在人體內直接相關聯(lián)的同樣方式,座墊50和靠背42可直接相關聯(lián)。靠背輪廓可取決于座墊50相對于靠背42沿著前/后方向、垂直方向和/或旋轉方向的運動和位置,受到所述運動和位置的直接影響,以及鏈接到所述運動和位置。例如,當骨盆120取向旋轉到直立或懶散位置下時,在座墊50和靠背42之間的乘員負載分布改變。因此,座墊50可移動或移動成支撐骨盆120,以及靠背輪廓可相應地改變以支撐乘員的背部。取決于乘員的大腿和軀干之間(以及座墊50和座椅靠背40之間)的當前角度,所述靠背輪廓和脊柱110可被動態(tài)地一起調節(jié),從而將座椅運動關聯(lián)到乘員的運動學運動。通過憑借座椅的輪廓和位置模仿人體運動學,座椅靠背40的輪廓將匹配乘員的背部輪廓,并且來自乘員負載的壓力將更均勻地分布。
[0066]根據一個實施例,座墊50可根據乘員的喜好在前/后方向(例如,水平方向或沿著X軸)向前和向后移動。由于可調節(jié)座椅30的配置,靠背輪廓可相應地響應和調節(jié)以提供適當的支撐。例如,當座墊50向前移動(如圖14A-14B中所示)時,大腿和軀干之間的角度的增加,以及骨盆使得軀干旋轉到更懶散的姿勢下。因此,骨盆120的髂嵴124在向后方向上旋轉(如圖2B中所示),以及脊柱110的腰椎骨116的前凸曲率減小(以及甚至可采取后凸曲率),將乘員負載從坐骨結節(jié)122偏移到乘員的背部。由于負載的偏移和曲率的變化,乘員所需的支撐也隨之變化。因此,當座墊50向前移動以及乘員負載從座墊50轉變到座椅靠背40時,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和咬合線)隨著座墊50向前移動,從而將靠背42向下“拉動”并進入可調調節(jié)座椅30的咬合線內。(備選地或附加地,當座墊50向前移動時,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可順時針(相對于圖9)旋轉,導致在相同的最終效果。)這種運動降低靠背42相對于垂直軸線的輪廓角度,減小靠背42的最大偏移量,并降低靠背42的輪廓頂點的垂直高度,從而有效地使得靠背42平坦。座椅靠背40從而模仿腰椎116的平坦部分,以提供適當的支撐,而不是將前凸曲率強加到乘員的平坦背部上。
[0067]相反,當座墊50向后移動(如圖15A-15B中所示)時,大腿和軀干之間的角度減小,并且骨盆朝向人體軀干移動到更為直立的姿勢下。因此,骨盆120的髂嵴124在向前方向上旋轉(如圖2C中所示),以及脊柱110的腰椎骨116的前凸曲率變大,將乘員負載從乘員背部偏移到坐骨結節(jié)122。由于負載的偏移和曲率的變化,對于乘員而言所需的支撐也隨之變化。因此,當座墊50向后移動以及乘員負載從座椅靠背40轉變到座墊50時,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和咬合線)隨著座墊50向后移動,從而迫使靠背42的底部部分向上和向外離開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咬合線。(備選地或另外地,當座墊50向前移動時,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可逆時針(相對于圖9)旋轉,導致相同的最終效果)。該移動增加了靠背42相對于垂直軸線的輪廓角度,增加靠背42的最大偏移量,并提高靠背42輪廓頂點的垂直高度,從而有效地增加靠背42的輪廓和前凸曲率。乘員的增加的前凸曲率需要更多的腰部支撐,其由座椅靠背40提供,所述座椅靠背40相對于座墊50進行調節(jié)并模仿腰椎116的前凸曲線以提供適當的支撐。
[0068]備選地或者另外地,座墊50可根據乘員的喜好沿著旋轉方向(例如,關于y軸)進行調節(jié)。由于可調節(jié)座椅30的配置,靠背輪廓可相應地響應并調節(jié)以提供適當的支撐。座墊50例如可圍繞樞轉點51樞轉(如圖9中所示)以便使得座墊50在關于y軸的任一方向上傾斜。例如,如圖12A-圖B中所示,當座墊50朝向車輛的后部樞轉或傾斜(即使得座墊前部向上旋轉以及使得座墊后部向下旋轉)時,大腿和軀干之間的角度減小,以及骨盆使得軀干旋轉到更懶散的姿勢下。因此,骨盆120的髂嵴124在向后方向上旋轉(如圖2B和圖3A中所示),以及脊柱110的腰椎骨116的前凸曲率減小(以及甚至可采取后凸曲率),將乘員負載從坐骨結節(jié)122偏移到乘員的背部。由于負載的偏移和曲率的變化,對于乘員而言所需的支撐也隨之變化。因此,當座墊50向后旋轉以及乘員負載從座墊50轉變到座椅靠背40時,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可順時針(相對于圖9)旋轉,因此將靠背42向下“拉動”并進入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咬合線內。該移動減小了靠背42相對于垂直軸線的輪廓角度,減小靠背42的最大偏移量,并降低靠背42輪廓頂點的垂直高度,從而有效地使得靠背42平坦。座椅靠背40從而模仿腰椎116的扁平部分以提供適當的支撐,而不是將前凸曲率強加到一乘員的扁平背部。
[0069]相反,當座墊50朝向車輛的前方樞轉或傾斜(即使得座墊前部向下旋轉以及使得座墊后部向上旋轉,如圖13A-13B中所示)時,大腿和軀干之間的角度增加,以及骨盆使得軀干旋轉成到更為直立的姿勢下。因此,骨盆120的髂嵴124在向前方向上旋轉(如圖2C中所示),以及脊柱110的腰椎骨116的前凸曲率增加,使得乘員負載從乘員背部偏移到坐骨結節(jié)122。由于負載的偏移和曲率的變化,對于乘員而言所需的支撐也隨之變化。因此,當座墊50向前旋轉以及乘員負載從座椅靠背40轉變到座墊50時,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可逆時針(相對于圖9)旋轉,從而迫使靠背42的底部部分向上和向外離開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咬合線。該移動增加了靠背42相對于垂直軸線的輪廓角度,增加靠背42的最大偏移量,并提高靠背42輪廓頂點的垂直高度,從而有效地增加靠背42的輪廓和前凸曲率。乘員的增加的前凸曲率需要更多的腰部支撐,其由座椅靠背40提供,所述座椅靠背40相對于座墊50進行調節(jié)并模仿腰椎116的前凸曲線以便提供適當的支撐。
[0070]圖16A-圖16E不出座椅靠背40的靠背42和座墊50的不同位置的腰部輪廓。如圖所示以及先前所述,座墊50的移動影響并對應于靠背42的移動。例如,圖16A-圖16D示出當座墊50在前/后方向和旋轉方向上移動以及靠背42相應地移動時處于不同配置下的可調節(jié)座椅30的最后腰部輪廓。
[0071]圖16A示出座墊50向后移動,以及座墊50的前部向下傾斜(位置92)。因為這兩種運動增加靠背42的靠背輪廓(例如,腰部突出),靠背42的輪廓隨著乘員直立就座并返回到可調節(jié)座椅30內而增加,如先前所述。
[0072]圖16B示出座墊50向前移動以及座墊50的前部向下傾斜(位置94)??勘?2的靠背輪廓比圖16A略低,因為當乘員懶散時所述座墊50向前移動降低靠背輪廓(而座墊50的前部向下傾斜提高靠背輪廓),如先前所述。
[0073]圖16C示出當座墊50的前部向上傾斜(位置96)時座墊50向后移動??勘齿喞葓D16A略低,因為當乘員的大腿升高時座墊50向上樞轉降低靠背輪廓(而座墊50向后移動提高靠背的輪廓),如先前所述。
[0074]圖16D示出當座墊50的前部向上傾斜(位置98)時座墊50向前移動??勘齿喞”葓D16A-16C,因為當乘員向前移動以及乘員的大腿升高時所述座墊50向前移動和座墊50向上傾斜這兩者降低靠背輪廓,如先前所述。
[0075]圖16E顯示來自疊加的圖16A-16D的每個腰部輪廓,以便比較靠背輪廓。位置92具有最高靠背輪廓,而位置98具有在座椅靠背40的靠背42內的最低靠背輪廓。位置94和位置96根據乘員的喜好具有靠背42相對于座墊50的不同相對取向和位置或由相關于乘員體型和/或姿勢的算法來確定。當可調節(jié)座椅30從位置92轉變到位置96(通過使得座墊50向上傾斜,同時保持座墊50的前/后位置),來自乘員的負載至少部分地從座墊50轉移到座椅靠背40。這一轉變將法向力在乘員和可調節(jié)座椅30之間更均勻地分配。
[0076]備選地,根據另一實施例,座墊50可僅部分地隨著靠背42調節(jié)。例如,為了降低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復雜性,成本,或重量,座墊的僅沿著前/后方向,垂直方向,或在旋轉方向的移動可配置成是可調節(jié)的并影響靠背輪廓。
[0077]各種機構,連同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起或在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內,也可在可調節(jié)座椅30內使用以便將座墊50和靠背42的相對移動,定位,和曲率相關聯(lián)、處理和調節(jié)。例如,機械聯(lián)動裝置,電動馬達,活塞,彈簧,凸輪,和/或螺旋驅動器可用于驅動系統(tǒng)。
[0078]可調節(jié)座椅30可包括各種其它組件和機構以便根據所需的配置和乘員身體來調節(jié)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其它部分。例如,圖17示出可調節(jié)座椅30內的組件的部分如何適配與相互作用在一起以允許座墊50和座椅靠背40彼此獨立地和彼此依賴性地在各種配置、位置和曲率方面進行調節(jié)的分解視圖。此外,整個可調節(jié)座椅30可相對于車輛20進行調節(jié)。
[0079]座椅框架。
[0080]為了支持和增加可調節(jié)座椅30的結構性能,并且為了給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各種組件提供支撐結構,以便沿其移動或附加到其,可調節(jié)座椅30可以座椅框架32。例如,靠背42和座墊可相對于座椅框架32移動。座椅框架32在可調節(jié)座椅30內可為倒置的“Y”形狀,以便支撐座椅靠背40和座墊50兩者。倒置的“Y”的頂部部分可居中定位在座椅靠背40(例如,座椅靠背40的“后部脊柱”)內并沿著所述座椅靠背40延伸,如圖8和圖17中所示。倒置的“Y”的底部部分可在座墊50的下方延伸,并且根據所需配置可以是從“脊柱”向前延伸并且間隔開的兩個對角或平行部分,結構或支撐桿33。框架32可由各種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金屬,復合材料,混合金屬復合結構,或聚合物。
[0081 ]座椅框架32可提供銷固點和結構來使得座椅靠背40(或座椅靠背40的部分,諸如靠背42) —起移動。例如,座椅框架32可提供適于靠背42的上部錨固件44(如圖18中所示且本文中進一步描述)和/或下部錨固件48的導向件45(諸如凹道,軌道或導軌)以便錨定和/或一起移動來調節(jié)靠背42。
[0082]座椅框架32可允許整個可調節(jié)座椅30能夠相對于車輛20移動。因此,如圖7,圖9,和圖17中所示,座椅框架32可移動地附接或鏈接到至少一個座椅導軌34以使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前/后進行調節(jié)。座椅框架32(以及因此整個可調節(jié)座椅30)至少在水平方向上(例如,在沿著X軸的前/后方向上沿著座位導軌34進行調節(jié)、引導或移動。根據一個實施例,座椅框架32的底部部分(例如,在座墊50下方的基本水平的支撐桿33)可附接到座椅導軌34,如圖7和圖17中所示。任選地,座椅導軌34可在垂直方向上沿著所述座椅框架32沿著座椅靠背40向上延伸。座椅導軌34可包括軌道,導軌,凹道,過道,溝槽,直線運動裝置,活塞,皮帶,鏈條和/或齒輪,以提供適于座椅框架32直線運動的機構。
[0083]根據一個實施例,座椅導軌34可以是水平的,使得所述座椅框架32僅在水平方向上進行調節(jié)。根據另一實施例,當座椅框架32在水平方向上移動時,座椅導軌34可允許座椅框架32在垂直方向上進行調節(jié)。因此,座椅導軌34可至少稍微成角度和/或彎曲(相對于車輛20的地板)。例如,座椅導軌34可在前部稍微向上傾斜以及在后部稍微向下傾斜以便適應乘員的身材。當座椅框架32向前移動時,傾斜的座椅導軌34引導座椅框架32以便也略微向上移動,以適應和抬起較矮的乘員并將乘員更靠近方向盤定位。該機構可與前/后和垂直運動相關的以便降低可調節(jié)座椅30的質量,成本和復雜性。
[0084]為了支撐可調節(jié)座椅30并將可調節(jié)座椅30連接到車輛的地板,座椅導軌34可附接到或定位到立管38上,如圖6,圖7,圖9和圖17中所示。立管38可位于可調節(jié)座椅30的任一側上以便與兩個座椅導軌34對應,但是可預期到其它配置(諸如一個大的立管)。
[0085]根據一個實施例,立管38可移動地附接到車輛地板,以允許整個可調節(jié)的座椅30相對于車輛20來垂直地調節(jié)。升降機構可與立管38結合以移動可調節(jié)座椅30。升降機構可均勻地調節(jié)可調節(jié)座椅30的高度,或者可以只升降可調節(jié)座椅30的部分(例如,后部或前部),其可允許可調節(jié)座椅30以成一定角度的方式被升降。備選地,立管38可具有在座位導軌32和車輛20之間的固定連接。
[0086]座墊導軌和框架。
[0087]所述座椅框架32還可制成座墊50,并允許座墊50相對于座椅框架32移動。例如,座墊50可具有沿著座墊的底部部分的座墊導軌24。座墊導軌24可使得座墊50能夠在旋轉方向該、前/后方向、和/或垂直方向上進行調節(jié)。如本文進一步描述的那樣,座墊50的運動可導致靠背輪廓上的變化。因此,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可以可移動或可樞轉地附接到座椅導軌24的后部部分,以提供到靠背42的連接。
[0088]為了允許座墊50相對于所述座椅框架32在旋轉方向(例如,沿著y軸)上移動、旋轉、或樞轉,座椅導軌24可通過樞軸點51可樞轉地附接到座椅框架32的底部支撐桿33,如圖9和圖17中所示。座墊50可相對于座椅框架32圍繞樞軸點51在任何一個方向上樞轉或傾斜。座椅導軌24可定位在座椅框架32的支撐桿33的內側或外側上并連接到所述內側或外側。
[0089]為了允許座墊50相對于座椅框架32沿前/后方向(例如,沿著X軸)移動,座椅導軌24可包括附接到座墊50底部部分的滑動機構26,如圖17中所示?;瑒訖C構26可配置沿著座墊導軌24的內側或外側滑動以調節(jié)座墊50的前/后位置。
[0090]為了允許座墊50在垂直方向上(例如,沿著z軸)相對于所述座椅框架32移動,座椅導軌24可包括升降機構。根據一個實施例,每個滑動機構26可包括在任一側(例如,前部和后部)上的升降聯(lián)動裝置27,如圖17中所示,以相對于所述座椅框架32和靠背42升高和降低座墊50。升降聯(lián)動裝置27可至少部分地在座墊50內。升降聯(lián)動裝置27可移動地附接到滑動機構26的水平臂構件的任一側。為了使得座墊50進一步旋轉,前部和后部的升降聯(lián)動裝置27可獨立地調節(jié)。然而,可預期到也可以使用其它升降機構。
[0091]座墊框架22可附接或鏈接到滑動機構26或升降聯(lián)動裝置27,并且可包括座墊50,泡沫,裝飾品和/或彈性體懸掛。座墊框架22可給座墊50提供支撐。
[0092]阻尼系統(tǒng)。
[0093]可調節(jié)座椅30可包括阻尼系統(tǒng),用以消散任何沖擊,并在整個可調座椅30內提供一種懸掛,諸如像懸掛(或懸架)系統(tǒng)54和/或吸震聯(lián)動裝置56(如本文進一步描述的那樣)。然而,為了降低可調節(jié)座椅30的成本、重量和/或復雜性,可調節(jié)座椅30可以不具有阻尼系統(tǒng),或者可以包括各種其它的阻尼組件,包括但不限于,更多的泡沫,某些幾何設計(包括彈簧,諸如板簧或螺旋彈簧),或其它負載或沖擊消散材料以便降低顛簸量。例如,可調節(jié)座椅30還可包括座椅懸掛材料,諸如像編織到尼龍或聚酯材料內的彈性體材料。
[0094]根據一個實施例,可調節(jié)座椅30可包括懸掛系統(tǒng)54,其可位于座椅框架32,座墊50,座墊框架22,和/或座椅導軌24的下面或其內,如圖7中所示。該懸掛系統(tǒng)54可以是彈性體,以及備選地或另外地可用座椅靠背40定位。
[0095]根據另一個實施例,可調節(jié)座椅30可任選地包括減震聯(lián)動裝置56,以吸收或阻尼負載,管理沖擊負載,以便吸收來自乘員施載或車輛移動的顛簸,并提供減震。如圖7和圖9中所示,減震聯(lián)動裝置56可位于座椅框架32的下方和/或座墊50和座椅靠背40的下方和/或其內。減震聯(lián)動裝置56可位于咬合線的下方(如圖9中所示)和/或座墊50的下方(如圖7中所示),以允許乘員偏轉阻尼。
[0096]減震聯(lián)動裝置56可附接到可調節(jié)座椅30內的各種不同的組件,包括座墊50,靠背42,頂部部分72,座椅靠背40,或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因為大量沖擊或力被引導到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減震聯(lián)動裝置56可附接到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的底部部分或附接在座椅導軌樞軸53和下部錨固件48之間的連接點處。減震聯(lián)動裝置56還可在減震聯(lián)動裝置56的另一端部處連接到車輛地板。
[0097]減震聯(lián)動裝置56可包括各種機構,包括但不限于:阻尼器,活塞,驅動器和致動器。減震聯(lián)動裝置56可以是彈簧加載的,氣動驅動的,或機電致動的以減輕脊柱負載。減震聯(lián)動裝置56也可由能夠吸收移動或顛簸的懸掛材料制成。
[0098]減震聯(lián)動裝置56可完全或部分地依賴于座墊50和靠背42的運動并且可設計成不妨礙它們的相應運動。根據一個實施例,減震聯(lián)動裝置56可自由浮動,直到可調節(jié)座椅30的位置(相對取向方向和曲率)已被設定。在該點之后,減震聯(lián)動裝置56可用作可調節(jié)座椅30內的阻尼器以便用作懸掛并減少傳遞到乘員的顛簸量。
[0099]此外,減震聯(lián)動裝置56在發(fā)生事故的情況下會是非常有用的。在發(fā)生后方碰撞的情況下,例如,減震聯(lián)動裝置56可操縱整個可調節(jié)座椅30的位置和輪廓以便將使得乘員進一步陷入到座椅內。例如,附接到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的減震聯(lián)動裝置56可向下移動,以便將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以及因此座墊50和座椅靠背40兩者向下拉動以便使得靠背42變平。這種運動將乘員進一步拉回到座椅內,使得乘員減速,并給上頸部和顱骨后部提供額外的支撐。
[0100]在發(fā)生前方碰撞的情況下,減震聯(lián)動裝置56可用于使得整個可調節(jié)座椅30或座椅框架32在轎廂內向后傾斜以便將乘員包裹在或擱置在座椅內。這種運動可阻止乘員摔下(在安全帶下方或方向盤下方滑動)。備選地或另外地,座墊框架22和/或座椅框架32可包括一個結構,其穩(wěn)定可調節(jié)座椅30并防止摔下。所述結構可以是各種結構或機構,包括但不限于橫梁或正方形、聚合物或復合結構,以協(xié)助分配負載。這種穩(wěn)定結構可將乘員負載的負載分布引導到立管38,座椅框架32,和/或任何外部構件內。
[0101]靠背的上部錨固件。
[0102]根據一個實施例,可調節(jié)座椅30可允許靠背輪廓與座墊50的運動無關地且謹慎地調節(jié)。例如,上部錨固件44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將靠背42的撓性支撐結構43的上部區(qū)域39附接到座椅框架32。上部區(qū)域39可在附接點61處附接到所述座椅框架32。上部錨固件44(和附接點61的位置)可相對于所述座椅框架32是固定的,部分可調節(jié)的(例如,可旋轉的,如圖10中所示)或者完全可調節(jié)的(例如,可旋轉和可滑動,如圖11中所示)。上部錨固件44相對于下部錨固件48的調節(jié)(例如,改變撓性支撐結構43的上部區(qū)域39和座椅框架32之間的附接位置)與座墊50的任何運動無關地改變靠背輪廓。例如,當上部錨固件44運動時,靠背42可彎曲或延伸以改變靠背輪廓。通過使得上部錨固件44沿著座椅框架32垂直地樞轉或移動,靠背42的輪廓可以改變,增強,或減少,而不需要對座墊50進行調節(jié)。
[0103]如圖10和圖11中所示,為了使得靠背42變平到相對平坦的靠背80,上部錨固件44可沿著所述座椅框架32旋轉和/或向上動,從而改變靠背輪廓并降低靠背42的輪廓。備選地,靠背42的輪廓可通過沿著所述座椅框架32向下旋轉和/或拉動上部錨固件44而突出成具有前凸形狀的相對輪廓的靠背90。
[0104]根據如圖10中所示的一個實施例,上部錨固件44可上下樞轉以便移動附接點61的位置,但是可沿著所述座椅框架32的長度固定。根據如圖11中所示的另一實施例,上部錨固件44可另外在座椅框架32內的導向件45內或沿著導向件45移動或滑動以及上下樞轉以改變靠背42的輪廓。例如,上部錨固件44可包括并且可定位在上部錨固件軌道滑動件46上,所述滑動件46可至少部分地沿著座椅靠背40的長度移動。樞轉機構和滑動機構兩者可允許改變靠背42的輪廓。通過具有上部錨固件44和上部錨固件軌道滑動件46兩者,可操縱頂點60的彎曲程度和位置兩者。
[0105]可根據乘員的體型、姿態(tài),和/或支撐偏好需要改變輪廓頂點60的垂直高度(沿著靠背42長度的輪廓頂峰高度)以便將頂點60與乘員的脊柱彎曲頂點對準。輪廓頂點60的位置可通過各種機構上下移動。例如,上部錨固件44和/或上部錨軌道滑動件46可用于調節(jié)頂點60的位置。圖11示出當靠背42的上部部分向上移動、扭曲或樞轉時靠背42具有高的頂點62,而當靠背42的上部部分向下移動、扭曲或樞轉時靠背42具有低的頂點64。當上部錨固件44和/或上部錨固件軌道滑動件46移動時,靠背42的頂點60的位置可被動地操縱。備選地或另外地,頂點60的位置可通過諸如馬達或活塞的機構主動地操縱以便沿著靠背42的某些區(qū)域推動,從而沿著座椅靠背40向上或向下移動曲線。根據一個實施例,具有彈簧加載的附件的螺旋驅動機構可用于調節(jié)頂點60的位置并考慮動態(tài)顛簸或沖擊震動。
[0106]鎖定機構(未示出)可任選地與靠背42的上部部分(例如,與上部錨固件44,上部錨固件軌道滑動件46,下部錨固件48)集成以便保持靠背42的定位和輪廓。例如,當座墊50移動時,鎖定機構可鎖定上部錨固件44,使得座墊50的運動被傳遞到靠背42以改變靠背輪廓。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靠背輪廓的變化,上部錨固件44可被解鎖。此外,當上部錨固件44沿著座椅框架42移動時,下部錨固件48和/或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可被鎖定,以防止靠背移動轉移到座墊50。上部錨固件44和上部錨固件軌道滑動件46可根據移動性和撓性的所需程度(例如,移動性或旋轉性的大小和程度)來設計。
[0107]調節(jié)座椅靠背40的輪廓而不改變座墊50的位置對于微調調節(jié)是特別有用的,以形成相對于乘員脊柱110的更加定制的曲率。這些微調的調節(jié)可由乘員手動和/或通過算法(如本文進一步所述)控制。例如,將座墊50向前移動通常降低座椅靠背40內的曲率程度,如前面所論述的那樣。然而,乘員可能希望座墊50向前移動以及在座椅靠背40內的較高程度的曲率背面40。因此,乘員可保持座墊50的位置,同時通過減小上部錨固件44的高度來增加座椅靠背40的曲率。同樣的概念可應用于可調節(jié)座椅30內的其它調節(jié)。
[0108]備選地或另外地,頂點60相對于乘員背部的相對位置也可通過使得乘員相對于座椅靠背40移動來調節(jié)。例如,基于乘員的身高,座墊50可通過升降聯(lián)動裝置27相對于座椅靠背40垂直移動以便將座椅靠背40與沿著乘員背部的輪廓正確地對準。當座墊50沿著座椅靠背40以便對準時,靠背42的輪廓可保持相同,其中輪廓沿著所述乘客的背部下降。如果乘員相對較矮,可能優(yōu)選的是將座墊50沿著靠背42的長度定位地更高。相反對于相對較高的乘員而言,可能優(yōu)選的是將座墊50沿著靠背42的長度定位地更低。當座墊50垂直移動時,由于靠背42的輪廓,靠背42和座墊50之間的水平距離將隨著座墊50的高度的變化而變化。此外,座墊50可通過滑動機構26和座墊導軌24相對于所述靠背42水平和旋轉地調節(jié),如本文進一步所述。
[0109]座椅靠背的頂部部分。
[0110]根據一個實施例方案,座椅靠背40可進一步包括頂部部分72,其相對于所述靠背42的撓性支撐結構43可定位在上方和可移動。上部座椅靠背或頂部部分72也可被調節(jié)以便適配、適應和正確地支撐乘員的上部背部,肩部(包括胸椎114的區(qū)域),和頸部(包括頸椎112的區(qū)域)的輪廓和位置。頂部部分72可對應于上部胸椎的中心區(qū)域,并可包括頭枕74和肩部墊起物76(肩部墊起物76也可以獨立地樞轉,如后面述)。頂部部分72可通過各種調節(jié)機構附接到座椅框架32,包括但不限于纜繩系統(tǒng),螺旋千斤頂,軌道,或線性運動系統(tǒng)。
[0111]頂部部分72可沿著座椅框架32相對于靠背42縱向或垂直地偏移以便調節(jié)乘員高度或身材或適于就座高度變化。通過調節(jié)頂部部分72的高度,座椅靠背40的上部輪廓可以調節(jié)成適配胸椎114的后凸形狀和位置,而座椅靠背40的下部輪廓(例如,靠背輪廓)可調節(jié)適應于腰椎骨116的前凸形狀和位置(或曲率的任何變化,如先前所述)。座椅靠背40(頂部部分72和靠背42兩者)的輪廓可通過各種機構進行調節(jié),包括但不限于氣動氣囊系統(tǒng),纜繩,活塞,螺旋千斤頂,和/或馬達。頂部部分72和靠背42之間的交叉點可調節(jié)成與乘員的上部背部和下部背部的交叉點相對應。
[0112]靠背42和頂部部分72可交叉的區(qū)域可與胸椎114的下部部分(大約椎骨T9-T12)對應,其是比較平坦的,因為乘員的背部從后凸形狀轉變到前凸形狀。因此,靠背42和頂部部分72之間的交叉區(qū)域相比于周邊輪廓也是相對平坦的以便模仿人體。
[0113]頂部部分72可作為一個單元移動,同時給頭部(通過頭枕74),肩部(通過肩部墊起物76),和頸部(通過頸部支撐件68)提供支撐。頂部部分72可沿著導向件或軸71移動以增加或減少座椅靠背40的高度。如圖18中所示,頂部部分連接機構70,諸如伸縮機構73和樞軸75,可允許頂部部分72的位置和取向(例如,高度和/或角度)沿著座椅框架32相對于靠背42進行調節(jié)。
[0114]例如,當頂部部分72沿著軸71上下移動時,伸縮機構73可允許頂部部分72搭迭到靠背42的后面。通過搭迭到靠背42的后面(或前面),頂部72可垂直移動,而不會影響座椅的輪廓背面40,并且可與靠背42形成無縫的輪廓,以便對于乘員的上部背部而言提供最佳的舒適性和支撐。例如,如圖18中所示,頂部部分72可向下偏移,并搭迭到靠背42的后面,以適應較矮的乘員。這將頭枕74、肩部墊起物76和座椅靠背40的輪廓與相對較矮的乘員的背部正確地對準。相反,對于相對較高的乘員而言,頂部部分72可向上偏移以便暴露靠背42后面的額外材料,并給乘員提供足夠的座椅高度和正確的輪廓定位。
[0115]如圖9和圖18中所示,頂部部分72可包括樞軸75,以允許頂部部分72的取向隨著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取向和配置而變化。座椅框架32的頂部部分,其可容納座椅靠背40的頂部部分72,可圍繞樞軸75相對于座椅框架32的其余部分樞轉以便移動頂部部分72。
[0116]根據另一個實施例,頂部部分72可使用仿生學來調節(jié)取向和配置。例如,如圖19中所示,頂部部分72可具有前側82和后側84,它們具有不同的長度。不同長度的多個連接件或條帶86可將前側82連接到后側84,以允許每一側操縱另一側。條帶86可由此響應于改變后側84的輪廓而改變前側82的輪廓(以及反之亦然)。因此,當頂部部分72的一側被向上或向下推動時,相反側的取向和形狀將通過由條帶86傳遞的力而變化。該機構還可在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其它部分中使用,諸如在靠背內42內使用。雖然圖19中示出一個配置,但是使用仿生學可預期到其它配置。
[0117]各個頂部部分連接機構70(例如,伸縮機構73和樞軸75)也可允許根據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其余部分調節(jié)頂部部分72。該調節(jié)通過保持正確的眼睛角度可給乘員提供最佳可視性,而不需要乘員將上半身施以應力。例如,當座椅靠背40傾斜時,乘員的上部背部(包括胸椎114,頸椎112,和顱骨)可能需要不同的支撐,以仍然允許乘員看到車輛20的外部。當座椅靠背40傾斜時,頂部部分72可向前樞轉(繞樞軸75,相對于所述靠背42)以支撐乘員的上部背部。樞軸75可通過各種不同的機構自動地和/或手動調節(jié),包括但不限于齒輪,聯(lián)動裝置,電動馬達,活塞(包括氣動的或液壓的),或線性運動系統(tǒng)。
[0118]為了進一步改進頂部部分72將乘員的上部背部相對于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其余部分自動找平,頂部部分72可通過使用陀螺儀或加速度計閉環(huán)控制反饋電路進一步增強,以自動檢測可調節(jié)座椅30和/或車輛20的位置,并相應地做出響應。
[0119]如圖6和圖7中所示,頂部部分72還可包括在頂部部分72的中心區(qū)域中的脊柱浮雕切口或凹槽78,以便對應于并提供最佳的肩胛骨之間的乘員背部區(qū)域。
[0120]頂部部分72可包括頭枕以便支撐乘員的頭部。聯(lián)邦法律要求頭枕必須在發(fā)生事故的情況下停止頭部加速。改善頭枕的這種安全性的方法之一是使頭枕更靠近頭部。頭枕74的頸部支撐件68補足頸部和頭部的曲率,以允許頭部更靠近頭枕定位。例如,頂部部分72的頸部支撐件68可包括前凸曲線以便補足和制成頸部(和頸椎112)。頭枕74的上部部分可具有后凸曲線(頭枕74的前凸曲線)以便包住顱骨。
[0121 ]為了使得頭枕74進一步朝向顱骨,頭枕74還可具有額外的切口或凹槽79,如圖6和圖7中所示。凹槽79可容納來自乘員頭部的向后突起,諸如帽子或者類似馬尾的某些發(fā)型以便可以防止頭部完全擱靠在頭枕74上。
[0122]墊起區(qū)域。
[0123]可調節(jié)座椅30可進一步包括沿著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各部分55的可調節(jié)的墊起區(qū)域,以便給乘員提供橫向支撐并支撐和適配可調節(jié)座椅30內各種體型。例如,可調節(jié)座椅30可包括墊起區(qū)域55,諸如肩部墊起物76,側部墊起物49和座墊墊起物52,其可允許調節(jié)可調節(jié)座椅30的高度和/或寬度。例如,墊起區(qū)域55可以是可調節(jié)的,以符合乘員的寬度。墊起區(qū)域55相對于座墊50和/或座椅靠背40的角度位置可與靠背輪廓和座墊位置無關。
[0124]肩部墊起物76可用于沿著脊柱(具體椎骨T1-T8)和肩胛(肩胛骨)支撐乘員。肩部墊起物76也可被拉回或縮回,以消除或減少肩部支撐,以便如果需要給予乘員更多的地方或空間。側部墊起物49可用于沿著脊柱(特別是通過椎骨T6-T12)和胸廓支撐乘員。座墊墊起物52可用于支撐乘客的下半身以及控制腿向外張開。
[0125]為了適應不同尺寸(高度和寬度)的乘員和就座偏好,墊起物可與座椅靠背40或座墊50無關地垂直和水平地調節(jié)或適應性改變。由適于橫向支撐的墊起物區(qū)域55提供的撓曲或阻力的量的也可被調節(jié)。各個墊起區(qū)域55可將座椅框架32用作附接或樞軸點以便增加或減小墊起物區(qū)域55和座椅框架32之間的角度,以便改變橫向支撐以及乘員空間的量。墊起區(qū)域55可另外沿著座椅框架32和/或座位導軌34垂直或水平地移動。
[0126]如圖9和圖18中所示,墊起物可通過各種機構來調節(jié),包括聯(lián)動裝置58。聯(lián)動裝置58可包括各種機構,包括但不限于致動器,活塞,阻尼器,和驅動器。聯(lián)動裝置58可允許墊起區(qū)域55橫向調節(jié)或樞轉以便容納更寬或更窄的乘員。聯(lián)動裝置58例如可以是彈簧加載的,氣動驅動的,或機電致動的以給處于所需和可定制的位置下的乘員提供適當的支撐。阻尼量的彈簧剛度可通過磁流變流體或機電地進行控制。
[0127]墊起物還可包括傳感器142(諸如壓力傳感器,加速度計,或陀螺儀傳感器),以便創(chuàng)建反饋環(huán)路,以便根據車輛20的當前取向、運動量和運動方向主動地改變由墊起物施加的支撐或力的量。例如,在可調節(jié)座椅30或車輛20的墊起物或其它區(qū)域內的傳感器142和電路可檢測車輛20的動態(tài)運動程度(諸如俯仰和偏航)。如圖21中所示,來自傳感器142的所感測到的信息(例如,車輛20的取向和運動)可被發(fā)送到處理器144,其可導致驅動器146來調節(jié)可調節(jié)座椅30。因此,由墊起區(qū)域55提供的符合順應性或支撐的量可與動態(tài)運動的量相關。墊起區(qū)域55可利用各種電路或處理器基于所述車輛20的動態(tài)運動來調節(jié)墊起區(qū)域55的順應性。
[0128]在移動時,墊起區(qū)域55可提供更多的支撐以形成所述乘員和可調節(jié)座椅30之間的動態(tài)相互作用以便提高車輛20的控制。例如,當車輛正在急轉彎時,聯(lián)動裝置58可增加力或支撐的量,所述力或支撐可施加以便允許乘員使用側部墊起物49撐靠他或她的胳膊腿和/或軀干。
[0129]備選地,在車輛不移動或緩慢移動且需要或期望更少的橫向支撐時,墊起區(qū)域55可更(或完全)順應,以允許乘員自由地在可調節(jié)座椅30內移動。例如,聯(lián)動裝置58可允許側部墊起物49或肩部墊起物76橫向或垂直地移動,以允許乘員容易進出座椅,并從乘員的入口和出口路徑移除墊起區(qū)域55。
[0130]此外,墊起區(qū)域55可包括氣囊(未示出),其具有緩沖作用以增加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安全性。
[0131]根據一個實施例,墊起區(qū)域55可以是模塊化的或可分離的,使得所述可調節(jié)座椅30可根據所需的復雜性、成本和重量構建有或不構建有墊起區(qū)域55。備選地,墊起區(qū)域55可定位在可調節(jié)座椅30上,但可具有不同程度的可調節(jié)性(S卩,不可調節(jié)的,部分可調節(jié)的,或完全可調節(jié)的)。例如,墊起區(qū)域55可僅隨著可調節(jié)座椅30移動而移動或可另外獨立地移動,如先前所述。
[0132]微調調節(jié)。
[0133]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各個組件可獨立地和謹慎地進行調節(jié)以提供微調調節(jié)(例如,相關聯(lián)于或調節(jié)各個座椅組件的定位和曲率)。這些微調調節(jié)可由乘員根據乘員的所需配置直接和手動調節(jié),或由可調節(jié)座椅30自動調節(jié)。例如,根據一個實施例,可調節(jié)座椅30可包括傳感器142,電子電路(未示出),處理器144,以便檢測并根據乘員的特征(例如,所檢測到的身高,體重,或當前姿勢)相應地調節(jié)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各個組件。如圖21中所示,來自傳感器142的所感測到的信息(例如,關于乘員的特征)可被發(fā)送到處理器144,其可導致驅動器146來調節(jié)可調節(jié)的座椅30。可使用或采用常規(guī)系統(tǒng)以便用于檢測和調節(jié)組件。
[0134]各種調節(jié)可根據乘員的特征獨立地微調。例如,靠背輪廓,墊起區(qū)域55,頂部部分的位置和取向,以及整個座椅的位置和取向可獨立地微調。根據一個實施例,并且如本文進一步描述的那樣,靠背42的上部區(qū)域(例如,上部錨固件44)的附接位置可與座墊50的移動無關地調節(jié),從而改變所述靠背輪廓。
[0135]可調節(jié)座椅30可進一步包括運動模式或算法,以便根據乘員特征自動地和準確地調節(jié)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各個組件。例如,該算法可表示基于各種因素的就座位置的數學優(yōu)化。該算法可用于相對于乘員特征檢測座椅機械的配置并相應地使用其它控制器件(電子或機械的)來調節(jié)座椅的配置。該算法可任選地是完全機械的,其中座椅的運動機械地對應于算法或基于可調節(jié)座椅30的相對幾何形狀。不通過算法,座椅靠背40的運動可完全機械地取決于座墊50的運動。然而算法微調座椅靠背40和座墊50之間的運動關系以便進行更加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調節(jié)。
[0136]根據一個實施例,該算法可控制座椅靠背40和座墊50之間的調節(jié)或運動的相對速率,以便獲得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優(yōu)化調節(jié)以及以便抵消從不同姿勢之間的身體自然轉變所造成的應力。例如,該算法可改變靠背輪廓隨著座墊50運動的運動速率。座墊50和靠背42之間的運動可由算法自動組合以形成所得的靠背42的最佳調節(jié)。該算法可在“理想的窗口”內工作,以正確地關聯(lián)靠背42和座墊50。例如,當座墊50被調節(jié)時,靠背42可在一定范圍內移動。然而,可在靠背42和座墊50之間存在最佳布置,其可進一步相關聯(lián)于或取決于乘員的特定身體,該算法可有助于進行促進。因此,微調的調節(jié)可取決于可調節(jié)座椅30內的多個組件以及乘員。
[0137]該算法可根據乘員的特定身體控制運動速率。更具體地,該算法可將運動的相對速率,乘員的體重,身高,和/或當前姿勢(其可以被輸入或由可調節(jié)座椅30自動地檢測)相關聯(lián)。例如,如果墊50在某一方向上移動,則算法將根據特定協(xié)議自動地調節(jié)靠背42,基于所述協(xié)議通常會發(fā)現(xiàn)適于乘員特定身體(體重和身材)的最佳配置。如果乘員具有特定的高度或身材,則腰部可具有最佳位置,該算法將調節(jié)所述可調節(jié)座椅30 ο如果乘員較矮,則該算法可以自動地改變靠背輪廓,以允許靠背42的頂點與乘員的背部正確地對準。
[0138]通過將特定的座位配置對應于當前乘員的某些特征,該算法也會考慮到可能會影響就座偏好的其它變量,包括乘員的性別或乘員的身高和體重之間的關系。該協(xié)議可基于實驗數據,并且可使用根據調節(jié)或配置最有利于給不同的體型提供額外的舒適度和/或支撐的參考表。該算法可另外存儲關于乘員的就座偏好的信息。
[0139]通過控制適于座椅靠背40和座墊50的調節(jié)的相對速率,可對身體沿著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壓力傳遞進行控制,以便在調節(jié)期間獲得沿著乘員身體的一致和持續(xù)的壓力以及更均勻地分布乘員的剪切載荷。通過該算法,可調節(jié)座椅30和人體的運動可被優(yōu)化和相關聯(lián)。不通過算法,座椅靠背40相對于座墊50的運動可以是機械依賴性的,而不是根據乘員的特定身體進行優(yōu)化。該算法可另外控制座椅的“微調”調節(jié)以便優(yōu)化到乘員身體的精確曲率和定位。
[0140]當座椅30被調節(jié)時,通過至少部分地平衡在每個位置內的所有壓力,該算法可另外獲得“零重力”的感覺。例如,乘員可至少部分地向后傾斜到可調節(jié)的座椅30內以便當負載被轉移時實現(xiàn)相等的壓力。
[0141]可調節(jié)座椅的其它特征。
[0142]當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各個組件移動時,整個可調節(jié)座椅30的結構可以垂直和/或水平地相對于車輛20移動以便補償或對抗各種調節(jié)(諸如垂直地移動座墊50),并確保或維持乘員相對于車輛20的正確定位。
[0143]根據一個實施例,傳感器142也可在可調節(jié)座椅30內用于檢測可調節(jié)座椅30的總體方向,以便給乘員提供最佳視角。例如,傳感器142可檢測到車輛20沿著非常陡峭的山向上移動。如圖21中所示,來自傳感器142的所感測到的信息(例如,可調節(jié)座椅30的整體取向)可被發(fā)送到處理器144,其可導致驅動器146來調節(jié)可調節(jié)座椅30。因此,可調節(jié)座椅30(或可調節(jié)座椅30的部分)可以傾斜以允許乘員看到車輛20的外部。
[0144]根據另一個實施例,為了降低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復雜性、成本、和/或重量,只有較低的區(qū)域(座椅靠背42和座墊50)可相對于彼此調節(jié),以及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另一個組件諸如頂部部分72可以固定。
[0145]各個機構可用于連接可調節(jié)座椅30內的不同組件。例如,銷或螺栓可被插入以便可移動或可樞轉地連接某些組件,諸如將座椅導軌24連接到座椅框架32或將輪廓聯(lián)動裝置36連接到座墊導軌24和靠背42。
[0146]為了將可調節(jié)座椅30的各個組件相對彼此(例如,使得座墊50和靠背42、上部錨固件44沿著座椅框架32等)移動,所述組件可機械地或電動地移動。此外,傳統(tǒng)的結構,諸如馬達(未示出),可用于或適用于使得組件相對于彼此移動。
[0147]如本文中所用,術語“大致”,“約”,“基本上”以及類似術語旨在具有由本公開主題所屬領域內的那些普通技術人員的公知和可接受的用法一致的寬泛含義。應當由閱讀本公開內容的本領域內的那些技術人員理解的是這些術語旨在允許對所述的某些特征進行說明而并非將這些特征的范圍限制到所提供的精確數值范圍。因此,這些術語應當被解釋為指示所述主題的非實質性或無關緊要的修改或改變且被認為是本公開的范圍之內。
[0148]本文所公開的實施例提供可調節(jié)的座椅,以定制地適配具有可調節(jié)尺寸和輪廓的乘員。除了在附圖中所示和在上面的描述中所述的那些實施例之外,也可以預期到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例。例如,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任何單個特征可在本發(fā)明的任何其它實施例中使用。
[0149]本公開可設想到用于實現(xiàn)各種操作的方法、系統(tǒng)和在任何機器可讀介質上的程序產品。本公開的實施例可使用現(xiàn)有的計算機處理器來實現(xiàn),或者通過適于適當系統(tǒng)的針對這個或其它目的并入的特定用途的計算機處理器來實現(xiàn),或通過硬線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在本公開范圍內的實施例可包括程序產品,其包括用于載有或具有存儲于其上的機器可執(zhí)行指令或數據結構的機器可讀介質。這種機器可讀介質可以是任何可用的介質,其可由通用目的或專用目的計算機或具有處理器的其它機器訪問。通過實例的方式,這種機器可讀的介質可包括RAM,ROM,EP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盤存儲器,磁盤存儲器或其它磁存儲設備,閃存,或任何其它介質,所述介質可用于載有或存儲所需的為機器可執(zhí)行指令或數據結構的程序代碼且其可由通用目的或專用目的計算機或具有處理器的其它機器訪問。當信息通過網絡或另一通信連接(硬連線,無線,或硬連線或無線的組合)傳送或提供到機器時,機器適當地將該連接視為機器可讀介質。因此,任何這樣的連接被適當地稱為機器可讀介質。以上各項的組合也包括在機器可讀介質的范圍內。機器可執(zhí)行的指令例如包括下述指令和數據,其導致通用目的計算機、專用目的計算機或專用目的處理機器執(zhí)行特定的功能或功能組。
[0150]鑒于本發(fā)明的本公開內容,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將理解的是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和精神內可存在其它實施例和變型。因此,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和精神之內由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從本發(fā)明獲得的所有變型都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的實施例而被包括在內。
【主權項】
1.配置成支撐車輛內乘員的能夠調節(jié)的車輛座椅,其包括: 座墊部分; 座椅靠背部分,其包括能夠相對于座墊部分移動的靠背;和 輪廓聯(lián)動裝置,其鏈接到座墊部分和靠背,其中輪廓聯(lián)動裝置配置成在座墊部分相對于靠背在前/后方向、垂直方向、和旋轉方向中的至少一個方向上移動時將力施加到靠背上, 其中靠背配置成使得靠背輪廓基于由輪廓聯(lián)動裝置響應于座墊部分相對于靠背的移動施加的力而改變, 其中被改變的靠背輪廓包括靠背的乘員側表面相對于垂直軸線的輪廓角、乘員側表面相對于乘員側表面的標準位置的最大偏移、以及乘員側表面的輪廓頂點的垂直高度中的至少一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夠調節(jié)的車輛座椅,其中靠背包括限定靠背輪廓的撓性支撐結構,其中輪廓聯(lián)動裝置附接到撓性支撐結構的底部區(qū)域,使得座墊部分的運動改變撓性支撐結構的形狀,以便改變靠背輪廓。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能夠調節(jié)的車輛座椅,還包括座椅框架,其中撓性支撐結構的上部區(qū)域通過上部錨固件附接到座椅框架,其中上部錨固件配置成改變上部區(qū)域和座椅框架之間的附接位置,以便與座墊部分的運動無關地改變靠背輪廓。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能夠調節(jié)的座椅,還包括處理器,所述處理器基于乘員的特征來調節(jié)附接位置,以便與座墊部分的運動無關地改變靠背輪廓。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能夠調節(jié)的車輛座椅,其中所述特征包括所檢測到的乘員身高、體重和當前姿勢中的至少一個。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能夠調節(jié)的車輛座椅,其中座椅靠背部分還包括頂部部分和頂部部分連接機構,頂部部分位于撓性支撐結構的上方并能夠相對于撓性支撐結構移動,頂部部分連接機構配置成調節(jié)頂部部分相對于撓性支撐結構的高度和角度中的至少一個。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能夠調節(jié)的車輛座椅,其中頂部部分具有前側和后側,其中至少一個條帶連接前側和后側,并且所述至少一個條帶配置成響應于改變后側的輪廓來改變前側的輪廓。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夠調節(jié)的座椅,還包括座椅框架,所述座椅框架沿著座椅靠背部分延伸,并且利用在座墊部分下方的至少兩根支撐桿延伸,其中靠背和座墊部分能夠相對于座椅框架移動。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夠調節(jié)的車輛座椅,還包括座墊導軌,所述座墊導軌處于座墊部分內或下方并配置成使得座墊部分相對于靠背在前/后方向、垂直方向、和旋轉方向中至少一個上移動。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夠調節(jié)的座椅,還包括減震聯(lián)動裝置,所述減震聯(lián)動裝置將輪廓聯(lián)動裝置連接到車輛地板,其中減震聯(lián)動裝置配置成在發(fā)生事故的情況下在座椅內提供減震和向下拉動輪廓聯(lián)動裝置這兩者中的至少一個。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夠調節(jié)的車輛座椅,其中座椅靠背部分還包括能夠調節(jié)的墊起區(qū)域,所述墊起區(qū)域配置成給乘員提供橫向支撐,其中墊起區(qū)域相對于座墊部分和座椅靠背部分中至少一個的角度位置與靠背輪廓無關。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能夠調節(jié)的車輛座椅,還包括處理器,所述處理器基于車輛的動態(tài)運動來調節(jié)墊起區(qū)域的順應性。13.—種調節(jié)配置成支撐車輛內乘員的車輛座椅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使得座墊部分相對于座椅靠背部分的靠背在前/后方向、垂直方向、和旋轉方向中的至少一個方向上移動; 響應于座墊部分的移動將力施加到靠背上;以及 基于施加到靠背上的力來改變靠背的靠背輪廓; 其中被改變的靠背輪廓包括靠背的乘員側表面相對于垂直軸線的輪廓角、乘員側表面相對于乘員側表面的標準位置的最大偏移、以及乘員側表面的輪廓頂點的垂直高度中的至少一個。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靠背的上部區(qū)域的附接點的位置固定在位,并且力被施加到靠背的底部區(qū)域上以改變靠背輪廓。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基于乘員的特征來調節(jié)上部區(qū)域的附接點的位置,以便與座墊部分的移動無關地改變靠背輪廓。
【文檔編號】B60N2/66GK105899401SQ201480072935
【公開日】2016年8月24日
【申請日】2014年11月18日
【發(fā)明人】B·懷特, M·派克, K·克拉克, N·卡魯斯, E·J·扎吉納, J·拉霍, J·霍洛伍德, N·皮托霍夫, P·懷特, D·里奇韋, E·米夏拉克, A·薩韋斯基, J·卡爾森, B·法伊勒, M·米爾納, D·迪莫夫斯基
【申請人】約翰遜控制技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