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止座椅前傾的結構,具體涉及一種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的乘用車座椅一般是通過四個安裝點與車身底板直接連接,其可以很好的滿足強度要求,保證汽車在使用過程中緊急制動,后排座椅也會保證不會產(chǎn)生前傾現(xiàn)象。目前乘用車座椅的安裝結構雖然可以滿足汽車的正常使用,但是在汽車碰撞時,尤其是高速正面碰撞時,后排座椅容易產(chǎn)生前傾現(xiàn)象嚴重,使后排乘客頭部和腿部直接撞擊到前排座椅上,造成了對乘客的二次傷害,使乘客安全性無法有效地保護。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汽車碰撞時產(chǎn)生的后排座椅前傾的問題,防止后排乘客頭部和腿部直接撞擊到前排座椅上,進而保護后排乘客的人身安全的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0005]—種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包括安裝在汽車底板上的座椅,還包括防前傾支架,所述防前傾支架固定在汽車底板上,防前傾支架位于汽車底板上方,且防前傾支架位于座椅的底面下方,所述座椅的底面上設有與防前傾支架相對應的防前傾限位槽,所述防前傾支架的上部伸入防前傾限位槽內(nèi)。本方案通過防前傾支架與防前傾限位槽配合可有效解決汽車碰撞時產(chǎn)生的后排座椅前傾的問題,防止因后排座椅前傾而使后排乘客頭部和腿部直接撞擊到前排座椅上,進而保護后排乘客的人身安全。
[0006]作為優(yōu)選,防前傾支架包括靠近座椅后部的后支撐板,靠近座椅前部的前支撐板及連接后支撐板與前支撐板的頂板,且頂板位于防前傾限位槽內(nèi)。
[0007]作為優(yōu)選,后支撐板與汽車底板相垂直,靠近座椅后部的防前傾限位槽的后內(nèi)側面與后支撐板之間的夾角為0-10度。
[0008]本方案結構可以有效提高后支撐板對座椅的支撐強度,有效避免汽車碰撞時產(chǎn)生的后排座椅前傾的問題。
[0009]作為優(yōu)選,后支撐板與靠近座椅后部的防前傾限位槽的后內(nèi)側面之間設有間隙。本方案結構可以有效避免因后支撐板與座椅相互摩擦而產(chǎn)生噪音。
[0010]作為優(yōu)選,所述后支撐板的下邊緣設有與后支撐板相垂直的后翻邊,且后翻邊與汽車底板之間通過焊接相連。
[0011 ]作為優(yōu)選,前支撐板自下而上逐漸往前支撐板傾斜,且前支撐板與汽車底板之間的夾角為110-130度。本方案結構可以有效提高防前傾支架的支撐強度。
[0012]作為優(yōu)選,靠近座椅前部的防前傾限位槽的前內(nèi)側面與前支撐板之間的夾角為0-10度,且前支撐板與靠近座椅后部的防前傾限位槽的前內(nèi)側面之間設有間隙。本方案結構并與實際安裝操作,并可有效避免前支撐板與座椅相互摩擦而產(chǎn)生噪音。
[0013]作為優(yōu)選,前支撐板的下邊緣設有與汽車底板相平行的前翻邊,且前翻邊與汽車底板之間通過焊接相連。
[0014]作為優(yōu)選,后支撐板的上邊緣與前支撐板的上邊緣相平行,后支撐板的上邊緣與前支撐板的上邊緣之間的間距大于40毫米,所述頂板連接后支撐板的上邊緣與前支撐板的上邊緣,所述頂板與防前傾限位槽的底面相平行,且頂板與防前傾限位槽的底面之間設有間隙。本方案結構可以有效保證防前傾支架的支撐強度,并可有效避免頂板與座椅相互摩擦而產(chǎn)生噪音。
[0015]作為優(yōu)選,后支撐板、前支撐板及頂板為一體折彎成型結構。
[0016]作為優(yōu)選,防前傾支架的上端與防前傾限位槽的槽口之間的間距大于20毫米。本方案結構可以有效保證后支撐板對座椅的支撐強度。
[001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解決汽車碰撞時產(chǎn)生的后排座椅前傾的問題,防止因后排座椅前傾而使后排乘客頭部和腿部直接撞擊到前排座椅上,進而保護后排乘客的人身安全。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汽車底板I,座椅2,防前傾限位槽3、后內(nèi)側面31、前內(nèi)側面32,防前傾支架4、后翻邊41、后支撐板42、頂板43、前支撐板44、前翻邊45。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1]如圖1所示,一種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包括安裝在汽車底板I上的座椅2及防前傾支架4。防前傾支架固定在汽車底板上。防前傾支架位于汽車底板上方,且防前傾支架位于座椅的底面下方。座椅的底面上設有與防前傾支架相對應的防前傾限位槽3。防前傾支架的上部伸入防前傾限位槽內(nèi)。防前傾支架的上端與防前傾限位槽的槽口之間的間距大于20毫米,本實施例中防前傾支架的上端與防前傾限位槽的槽口之間的間距為30毫米。?0022] 防前傾支架包括靠近座椅后部的后支撐板42,靠近座椅前部的前支撐板44及連接后支撐板與前支撐板的頂板43。后支撐板、前支撐板及頂板為一體折彎成型結構。
[0023]后支撐板與汽車底板相垂直??拷魏蟛康姆狼皟A限位槽的后內(nèi)側面31與后支撐板之間的夾角為0-10度。后支撐板與靠近座椅后部的防前傾限位槽的后內(nèi)側面之間設有間隙,且后支撐板與靠近座椅后部的防前傾限位槽的后內(nèi)側面之間的間隙為6毫米。后支撐板的下邊緣設有與后支撐板相垂直的后翻邊41,且后翻邊與汽車底板之間通過焊接相連。
[0024]前支撐板自下而上逐漸往前支撐板傾斜,且前支撐板與汽車底板之間的夾角為110-130度??拷吻安康姆狼皟A限位槽的前內(nèi)側面32與前支撐板之間的夾角為0-10度。前支撐板與靠近座椅后部的防前傾限位槽的前內(nèi)側面之間設有間隙,且前支撐板與靠近座椅后部的防前傾限位槽的前內(nèi)側面之間的間隙為25毫米。前支撐板的下邊緣設有與汽車底板相平行的前翻邊45,且前翻邊與汽車底板之間通過焊接相連。
[0025]后支撐板的上邊緣與前支撐板的上邊緣相平行。后支撐板的上邊緣與前支撐板的上邊緣之間的間距大于40毫米,本實施例中后支撐板的上邊緣與前支撐板的上邊緣之間的間距為50毫米。頂板連接后支撐板的上邊緣與前支撐板的上邊緣。頂板與后支撐板相垂直。頂板與防前傾限位槽的底面相平行。頂板位于防前傾限位槽內(nèi)。頂板與防前傾限位槽的底面之間設有間隙,且頂板與防前傾限位槽的底面之間的間隙為6毫米。
【主權項】
1.一種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包括安裝在汽車底板(I)上的座椅(2),其特征是,還包括防前傾支架(4),所述防前傾支架固定在汽車底板上,防前傾支架位于汽車底板上方,且防前傾支架位于座椅的底面下方,所述座椅的底面上設有與防前傾支架相對應的防前傾限位槽(3),所述防前傾支架的上部伸入防前傾限位槽內(nèi)。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其特征是,所述防前傾支架包括靠近座椅后部的后支撐板(42),靠近座椅前部的前支撐板(44)及連接后支撐板與前支撐板的頂板(43),且頂板位于防前傾限位槽內(nèi)。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后支撐板與汽車底板相垂直,靠近座椅后部的防前傾限位槽的后內(nèi)側面(31)與后支撐板之間的夾角為0-10 度。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后支撐板與靠近座椅后部的防前傾限位槽的后內(nèi)側面之間設有間隙。5.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后支撐板的下邊緣設有與后支撐板相垂直的后翻邊(41),且后翻邊與汽車底板之間通過焊接相連。6.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前支撐板自下而上逐漸往前支撐板傾斜,且前支撐板與汽車底板之間的夾角為110-130度。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其特征是,靠近座椅前部的防前傾限位槽的前內(nèi)側面(32)與前支撐板之間的夾角為0-10度,且前支撐板與靠近座椅后部的防前傾限位槽的前內(nèi)側面之間設有間隙。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前支撐板的下邊緣設有與汽車底板相平行的前翻邊(45),且前翻邊與汽車底板之間通過焊接相連。9.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其特征是,所述后支撐板的上邊緣與前支撐板的上邊緣相平行,后支撐板的上邊緣與前支撐板的上邊緣之間的間距大于40毫米,所述頂板連接后支撐板的上邊緣與前支撐板的上邊緣,所述頂板與防前傾限位槽的底面相平行,且頂板與防前傾限位槽的底面之間設有間隙。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其特征是,所述防前傾支架的上端與防前傾限位槽的槽口之間的間距大于20毫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旨在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汽車碰撞時產(chǎn)生的后排座椅前傾的問題,防止因后排座椅前傾而使后排乘客頭部和腿部直接撞擊到前排座椅上,進而保護后排乘客的人身安全的汽車碰撞限制后排座椅前傾結構。它包括安裝在汽車底板上的座椅及防前傾支架,所述防前傾支架固定在汽車底板上,防前傾支架位于汽車底板上方,且防前傾支架位于座椅的底面下方,所述座椅的底面上設有與防前傾支架相對應的防前傾限位槽,所述防前傾支架的上部伸入防前傾限位槽內(nèi)。
【IPC分類】B60N2/42
【公開號】CN205344591
【申請?zhí)枴緾N201521103170
【發(fā)明人】向平, 戴良博
【申請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6月29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