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高速動車組空調通風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速動車組空調通風系統(tǒng),包括一臺頂置式空調機組、安裝在中頂板上方的主風道、安裝在側頂板上方的側頂風道及安裝在窗上方的窗上風道,所述主風道、側頂風道均沿車體長度方向通長設置,所述空調機組的出風口設置在車廂端部,所述出風口連接所述主風道,所述主風道通過多個第一支風道與側頂風道連接,所述側頂風道與窗上風道連接。本實用新型結構更加緊湊,占用空間小,風道阻力小,風量變化適應范圍大,送風均勻性好,溫度、濕度、微風速穩(wěn)定。
【專利說明】一種高速動車組空調通風系統(tǒng)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速動車組空調通風系統(tǒng),屬于軌道車輛空調制造【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在現(xiàn)有技術中,高速軌道車輛的空調機組安裝型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安裝在車頂,一種是安裝在車下,而且每節(jié)車廂一般配備有兩臺空調機組,每臺空調機組采用單元式結構。
[0003]其中,頂置式空調機組包括殼體,殼體內分為室內側和室外側,室外側包括壓縮機、冷凝器及冷凝風機等;室內側包括蒸發(fā)器、蒸發(fā)風機等,在殼體上開設有用于將處理后的空氣送入車廂內的出風口、用于將車廂內的回風引入空調機組內部進行處理的進風口、用于引入室外新風的新風口,在客室的車廂內安裝回風口,空調機組的出風口與送風風道連接,在客室的頂板或側頂板上開設送風口,送風口與送風風道連接,車廂內的回風口與空調機組的進風口連接,而且,現(xiàn)有的軌道車輛在車頂或車底單獨安裝廢排裝置,用于將車廂內及衛(wèi)生間內的廢氣排放至車外,整體通風系統(tǒng)結構復雜,占用空間較大,由于客室的回風口設置在車廂內,也相應增加了客室內的噪音,舒適性受到影響。
【發(fā)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結構更加緊湊,占用空間小、送風均勻性好、噪音低的高速動車組空調通風系統(tǒng)。
[0005]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0006]一種高速動車組空調通風系統(tǒng),包括一臺頂置式空調機組、安裝在中頂板上方的主風道、安裝在側頂板上方的側頂風道及安裝在窗口上方的窗上風道,所述主風道、側頂風道均沿車體長度方向通長設置,所述空調機組的出風口設置在車廂端部,所述出風口連接所述主風道,所述主風道通過多個第一支風道與側頂風道連接,所述側頂風道與窗上風道連接;在車廂內的兩側側頂設置側頂送風口,所述側頂送風口與側頂風道連通,在窗沿下方設置窗下送風口,所述窗下送風口與窗上風道連通;在空調機組上設置回風口和廢排風口,在通過臺設置通過臺回風口和通過臺廢排口,在衛(wèi)生間設置衛(wèi)生間送風口和衛(wèi)生間廢排口,所述通過臺回風口與空調機組的回風口連通,所述衛(wèi)生間廢排口和通過臺廢排口與空調機組的廢排風口通過管道連接,所述衛(wèi)生間送風口通過管道與所述主風道連接。
[0007]進一步,在所述主風道兩側設置有靜壓風道,所述靜壓風道與主風道連通,所述靜壓風道通過所述第一支風道與側頂風道連接。
[0008]進一步,所述空調機組內部設置有廢排風道和廢排風機,所述空調機組的廢排風口連接所述廢排風道。
[0009]進一步,所述車廂內側頂?shù)臒魩c中頂板之間的間隙作為側頂送風口。
[0010]進一步,所述空調機組的廢排風口連接一廢排風盒,所述廢排風盒通過軟管與所述通過臺廢排口和衛(wèi)生間廢排口連接。
[0011]進一步,所述空調機組的回風口為敞口,所述通過臺回風口與空調機組的回風口通過車頂空間的間隙連通。
[0012]進一步,在司機室頂部設置送風單元,司機室送風口與所述送風單元的排風口連接,所述送風單元通過第一連接風道與所述主風道連接。
[0013]進一步,所述司機室的送風單元通過第二連接風道連接一送風盒,所述送風盒連接開設在司機室內的第二送風口。
[0014]綜上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高速動車組空調通風系統(tǒng),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
[0015](I)通過主風道、側頂風道、窗上風道的設置,且從車廂兩側的側頂、窗沿下方向車廂內送風,使通風系統(tǒng)的結構更加緊湊,占用空間小,而且通過靜壓風道的設置使風道阻力減小,風量變化適應范圍大,送風均勻性更好,車廂內的溫度、濕度、微風速更為穩(wěn)定。
[0016](2)在通過臺設置回風和廢排,而且通過臺回風口與空調機組的回風口之間不設置連接風道,而是采用分散回風的方式,使風道結構更為簡單,進一步減小風道阻力,而且可以降低客室內噪聲,提高乘客乘坐舒適度。
[0017](3)利用車廂內的主風道給司機室送風,提高司機室內環(huán)境舒適度,在保證司機室送風量的同時簡化結構,降低成本。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通風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一;
[0019]圖2是本實用新型通風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二 ;
[0020]圖3是本實用新型通風系統(tǒng)斷面結構示意圖;
[0021]圖4是本實用新型客室氣流組織圖;
[0022]圖5是本實用新型空調通風系統(tǒng)原理圖。
[0023]如圖1至圖5所示,空調機組1,出風口 2,回風口 3,廢排風口 4,中頂板5,主風道6,側頂板7,側頂風道8,窗口 9,窗上風道10,第一支風道11,客室12,側頂送風口 13,窗上送風口 14,通過臺15,靜壓風道16,燈帶17,衛(wèi)生間18,司機室19,送風單元20,第一連接風道21,第二連接風道22,送風盒23。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5]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高速動車組空調通風系統(tǒng),包括頂置式空調機組1,每節(jié)車廂安裝一臺單元式的空調機組1,空調機組I包括一個殼體,在殼體內分為室內側和室外側,室外側包括壓縮機、冷凝器及冷凝風機等;室內側包括蒸發(fā)器、蒸發(fā)風機等,在殼體上開設有用于將處理后的空氣送入車廂內的出風口 2、用于將車廂內的回風引入空調機組I內部進行處理的回風口 3、用于引入室外新風的新風口及廢排風口 4,出風口2、新風口設置在殼體的側壁上,回風口 3和廢排風口 4設置在殼體的底壁上。
[0026]如圖1至圖4所示,在中頂板5的上方沿車體中心線設置主風道6,在側頂板7的上方設置側頂風道8,在窗口 9上方的側墻內部設置窗上風道10,主風道6和側頂風道8均沿車體長度方向通長設置??照{機組I的出風口 2設置在車廂的端部,出風口 2與主風道6的端部連接,主風道6兩側設置有靜壓風道16,靜壓風道16與主風道6連通,靜壓風道16通過第一支風道11與側頂風道8連接,窗上風道10對應每個窗口 9設置一個或兩個,多個窗上風道10分別與側頂風道8連通。在主風道6兩側設置靜壓風道16,主風道6內的氣流在靜壓風道16內得以緩沖,使送風更加均勻。
[0027]在客室12內的側頂設置側頂送風口 13,本實施例采用客室12內側頂?shù)臒魩?7與中頂板5之間的間隙作為側頂送風口 13,側頂送風口 13與側頂風道8連通,在窗口 9上方窗沿下設置窗下送風口 14,窗下送風口 14與窗上風道10連通。側頂送風口 13位于行李架的上方,從客室12的兩側送風,窗下送風口 14位于窗沿的下方且向下方送風,氣流組織更加均勻,而且無送風死角,冷風不直吹乘客,可大幅提高乘坐的舒適性。
[0028]本實施例,在客室12的車廂內部不設置回風口,而僅在車廂端部的通過臺15內設置通過臺回風口,通過臺15內還設置通過臺廢排口,在衛(wèi)生間單獨設置衛(wèi)生間送風口和衛(wèi)生間廢排口。衛(wèi)生間送風口通過軟管風道與主風道6連接,主風道6內的冷空氣通過衛(wèi)生間送風口送出,調節(jié)衛(wèi)生間18內的溫度和濕度,通過臺回風口與空調機組I的回風口 3之間不設置連接管道,采用散回風的方式,空調機組I的回風口 3為敞開口,通過臺回風口與空調機組I的回風口 3之間通過車頂上方空間自然形成的間隙連通,車廂內的空氣和通過臺15內的空氣均經(jīng)過通過臺回風口返回至空調機組I內,這樣不但可以減少風道的阻力,降低客室車廂的噪音,還可以簡化風道結構,降低成本。衛(wèi)生間廢排口和通過臺廢排口與空調機組I的廢排風口 4則通過軟管連接。
[0029]在空調機組I的內部設置有廢排風道和廢排風機(圖中未示出),廢排風口 4連接廢排風道,利用廢排風機將衛(wèi)生間、通過臺及客室內的廢氣排放到車外,本實施例將廢排風口 4、廢排風道和廢排風機集成在空調機組I的內部,無需單獨安裝廢排裝置,可以簡化通風系統(tǒng)的整體結構,降低成本。本實施例中,在空調機組I的廢排風口 4處安裝一個廢排風盒18,廢排風盒18通過軟管與通過臺廢排口和衛(wèi)生間廢排口連接,廢排先在廢排風盒18中集中再進入空調機組I的廢排風口 4。
[0030]如圖5所示,空調機組I處理后的空氣依次經(jīng)過出風口 2、主風道6、靜壓風道16、多個第一支風道11及側頂風道8,從側頂送風口 13處送入客室12的車廂內,側頂風道8內的空氣再通過窗上風道10由窗上送風口 14送入客室12的車廂內,同時,處理后的空氣再通過衛(wèi)生間送風口進入衛(wèi)生間18內,分別調節(jié)客室12、通過臺15及衛(wèi)生間18的環(huán)境溫度和濕度。經(jīng)過循環(huán)后的客室內的空氣及通過臺15的空氣均統(tǒng)一由通過臺回風口進入空調機組I的回風口 3,回風與新風在空調機組I的內部進行混合后與蒸發(fā)器進行熱交換,再送至車內,形成完整的空氣循環(huán)??褪?2及衛(wèi)生間18內的廢排在空調機組I內的廢排風機的作用下,通過通過臺廢排口、衛(wèi)生間廢排口及軟管風道進入空調機組I的廢排風口 4,通過廢排風道排至車外。
[0031]如圖1和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在司機室19的頂部設置送風單元20,送風單元20內安裝有一風機,司機室19的頂板上設置司機室送風口(圖中未示出),司機室送風口與送風單元20的排風口連接,送風單元20通過第一連接風道21與主風道6連接,送風單元20的風機通過第一連接風道21把客室主風道6內的新鮮空氣引入司機室19,調節(jié)司機室19的環(huán)境溫度和濕度。
[0032]為了提高司機室19環(huán)境內的舒適性,送風單元20再通過第二連接風道22連接一送風盒23,送風盒23連接開設在司機室19內的第二送風口(圖中未示出),送風盒23、第二送風口可以根據(jù)送風需要,安裝在司機室19的任一位置,如安裝在司機室19前端部的頂板上,也可以安裝在司機室19內的操作臺上。司機室19的回風可以通過在端墻上設置回風通口與客室連通,司機室19的回風先進入客室再通過通過臺回風口進入空調機組I內。
[0033]本實施例中,從車廂客室的兩側側頂送風及窗口下方送風,并從通過臺15集中散回風,衛(wèi)生間設單獨送風口和廢排口,使客室內氣流組織均勻,溫度、濕度、微風速穩(wěn)定,且由于空調機組I的回風口 3和廢排風口 4都設置在通過臺15,有效降低客室內噪聲,提高乘客乘坐舒適度,而且結構緊湊,風道阻力小,風量變化適應范圍大,送風均勻性好。
[0034]如上所述,結合附圖和實施例所給出的方案內容,可以衍生出類似的技術方案。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高速動車組空調通風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臺頂置式空調機組、安裝在中頂板上方的主風道、安裝在側頂板上方的側頂風道及安裝在窗口上方的窗上風道,所述主風道、側頂風道均沿車體長度方向通長設置,所述空調機組的出風口設置在車廂端部,所述出風口連接所述主風道,所述主風道通過多個第一支風道與側頂風道連接,所述側頂風道與窗上風道連接; 在車廂內的兩側側頂設置側頂送風口,所述側頂送風口與側頂風道連通,在窗沿下方設置窗下送風口,所述窗下送風口與窗上風道連通; 在空調機組上設置回風口和廢排風口,在通過臺設置通過臺回風口和通過臺廢排口,在衛(wèi)生間設置衛(wèi)生間送風口和衛(wèi)生間廢排口,所述通過臺回風口與空調機組的回風口連通,所述衛(wèi)生間廢排口和通過臺廢排口與空調機組的廢排風口通過管道連接,所述衛(wèi)生間送風口通過管道與所述主風道連接。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速動車組空調通風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風道兩側設置有靜壓風道,所述靜壓風道與主風道連通,所述靜壓風道通過所述第一支風道與側頂風道連接。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速動車組空調通風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調機組內部設置有廢排風道和廢排風機,所述空調機組的廢排風口連接所述廢排風道。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速動車組空調通風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車廂內側頂?shù)臒魩c中頂板之間的間隙作為側頂送風口。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速動車組空調通風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調機組的廢排風口連接一廢排風盒,所述廢排風盒通過軟管與所述通過臺廢排口和衛(wèi)生間廢排口連接。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速動車組空調通風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調機組的回風口為敞口,所述通過臺回風口與空調機組的回風口通過車頂空間的間隙連通。7.根據(jù)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一種高速動車組空調通風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在司機室頂部設置送風單元,司機室送風口與所述送風單元的排風口連接,所述送風單元通過第一連接風道與所述主風道連接。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高速動車組空調通風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司機室的送風單元通過第二連接風道連接一送風盒,所述送風盒連接開設在司機室內的第二送風□ O
【文檔編號】B61D27-00GK204279454SQ201420726680
【發(fā)明者】馬冰冰, 王宗昌, 周新喜, 臧興旺, 張惠中, 李鵬, 游進, 袁博, 丁叁叁, 梁建英 [申請人]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