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自行車用后撥鏈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106918閱讀:35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自行車用后撥鏈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后撥鏈器,特別是涉及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自行車的車架后端部上、用于將鏈條掛在安裝在后輪的輪轂軸上的齒數不同的多個鏈輪上之一上用的自行車用后撥鏈器。
      背景技術
      自行車不僅作為一般的移動手段,而且也用于體育運動和娛樂等。這樣,當自行車的使用形式范圍變寬時,對自行車使用時的要求也多樣化,開發(fā)了在行駛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時,也能保持舒適的行駛狀態(tài)的自行車。特別是,通過將自行車的驅動部自動化,具有能夠保持舒適的行駛狀態(tài)的驅動機構的自行車的市場銷量不斷提高。
      現今的自行車,大多是騎車人相對于行駛狀態(tài)的變化能夠選擇適當的齒輪比的帶有多級變速的,裝載有將變速操作傳遞給齒輪的后撥鏈器。后撥鏈器可自由拆裝地固定在自行車的車架的后端部上,用于將鏈條掛在安裝于后輪的輪轂軸上的齒數不同的多個鏈輪之一上?,F有的后撥鏈器,包括安裝在自行車的車架后端部上的底座構件,安裝在底座構件上的四點連桿機構,以及設置在四點連桿機構上的鏈條導向件。當利用該后撥鏈器進行變速操作時,鏈條經由四點連桿機構向軸向方向移動,鏈條被導向到多個鏈輪之一上。
      近年來,開發(fā)了將內裝旋轉馬達等致動器的驅動機構配置在底座部分上的后撥鏈器。在這種后撥鏈器中,將多個底座構件分割成多個,將驅動機構配置在被分割的底座構件之間或形成在底座部分的容納空間內。利用這種驅動機構控制四點連桿機構,不僅在自動變速時,而且在手動變速時,也能通過簡單的操作使后撥鏈器動作。
      當把現有的自行車的驅動機構安裝到后撥鏈器上時,隨著驅動機構向后撥鏈器上的配置方法的不同,伴隨著路面的變化引起的振動·沖擊以及跌倒時施加在底座構件上的沖擊,多個底座構件在對接部會相互位移,容納在底座構件的容納空間的驅動機構的設置位置有可能產生偏移的危險。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的課題是,在具有驅動機構的后撥鏈器中,為了能夠充分發(fā)揮后撥鏈器的性能,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維持和保護容納在底座構件的容納空間內的驅動機構。
      根據發(fā)明1的自行車用后撥鏈器,在可自由拆裝地安裝自行車的車架的后端部上,用于將鏈條掛在分別安裝到后輪的輪轂上的齒數不同的多個鏈輪之一上的后撥鏈器中,包括第一和第二底座構件,偏移限制部,驅動機構,四點連桿機構,鏈條導向件。第一底座構件具有對接部,可以自由拆裝地安裝在車架的后端部上。第二底座構件與第一底座構件的對接部對接連接,和第一底座構件一起,在內部形成容納空間。偏移限制部設置在第一底座構件和第二底座構件至少其中之一上,限制兩個底座構件的對接部因外力引起的偏移。驅動機構,至少一部分被容納在容納空間內。四點連桿機構可自由擺動地連接到兩個底座構件上,能夠利用驅動機構使之擺動。鏈條導向件可自由擺動地設置在四點連桿機構上,沿輪轂軸的軸向方向對鏈條進行導向。
      在這種自行車用后撥鏈器中,驅動機構配置在第一底座構件和第二底座構件之間,和這些底座構件一起安裝在自行車的車架上。該驅動機構根據行駛狀態(tài)的變化動作,使四點連桿機構動作。并且,通過四點連桿機構動作,鏈條導向件沿輪轂軸的軸向方向將鏈條導向到鏈輪內。這時,為了使得即使將伴隨著路面的變化產生的振動·沖擊以及跌倒時的沖擊加在后撥鏈器上的情況下,驅動機構的設置位置也不會發(fā)生偏移等,至少在第一底座構件和第二底座構件其中之一上設置偏移限制部。
      這里,由于驅動機構配置在第一底座構件和第二底座構件之間,偏移限制部限制第一底座構件和第二底座構件的偏移,所以,即使將外力施加在底座構件上,兩個底座構件也很難偏移,能夠維持·保護驅動機構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
      根據發(fā)明2的自行車用后撥鏈器,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用后撥鏈器中,偏移限制部形成為兩底座構件的對接部高度不同,而對抗外力。
      這里,由于偏移限制部以令兩個底座構件的對接部高度不同、對抗外力的方式形成,所以,即使外力施加到底座構件上,在已被彎曲的對接部接受外力之后,可以由傾斜地形成對接部將外力分散。
      根據發(fā)明3的自行車用后撥鏈器,在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用后撥鏈器中,偏移限制部從一個底座構件朝向另一個構件與另一個底座構件的外形接觸地形成。
      這里,由于偏移限制部從一個底座構件朝向另一個構件而與另一個底座構件的外形接觸地形成,所以,不僅可以期待借助兩個底座構件之間的摩擦阻力和剪切阻力等防止偏移的效果,而且可以同時確保兩個底座構件之間的整體性和剛性。
      根據發(fā)明4的自行車用后撥鏈器,在權利要求1之3中任何一個所述的自行車用后撥鏈器中,偏移限制部具有在兩個底座構件的各對向面上分別能夠相互同心地配置地形成的一對凹部,以及,貫通驅動機構而與兩個底座構件的凹部的底部接觸的筒狀的導向構件。
      這里,由于偏移限制部具有在兩個底座構件的對向面的每一個上能夠相互同心地配置地形成的一對凹部,以及,貫通驅動機構而與兩個底座構件的凹部的底部接觸的筒狀的導向構件,所以,即使將外力施加到底座構件上,本應從底座構件經由螺栓傳遞到驅動機構上的應力,也會被導向構件吸收·緩和。
      根據發(fā)明5的自行車用后撥鏈器,在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到自行車的車架后端部上、將鏈條掛在安裝于后輪的輪轂軸上的齒數分別不同的多個鏈輪中之一上用的自行車用后撥鏈器中,包括第一和第二底座構件,驅動機構,偏移限制部,四點連桿機構,鏈條導向件。第一底座構件具有對接部,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車架上。第二底座構件與第一底座構件的對接部對接連接,和第一底座構件一起,在內部形成容納空間。驅動機構至少一部分容納在容納空間內。偏移限制部具有在兩個底座構件的對向面的每一個上能夠相互同心地配置地形成的一對凹部,以及,貫通驅動機構而兩端與兩個底座構件的凹部的底部接觸的筒狀的導向構件,用于限制因外力引起的兩個底座構件的對接部的偏移。四點連桿機構可自由擺動地連接在兩個底座構件上,能夠借助驅動機構進行擺動。鏈條導向件可以自由擺動地設置在四點連桿機構上,沿輪轂軸的軸向方向導向鏈條。
      在該自行車用后撥鏈器中,驅動機構配置在第一底座構件和第二底座構件之間。驅動機構控制四點連桿機構的舉動,經由四點連桿機構,令鏈條導向件選擇適合于行駛狀態(tài)的鏈條。這時,當向底座構件上施加伴隨著路面的變化造成的振動·沖擊以及跌倒時的沖擊時,在第一和第二底座構件之間有可能產生偏移。此外,由第一及第二底座構件間的偏移等產生的應力,會從底座構件經由螺栓傳遞到驅動機構上。這樣,為了在驅動機構上不產生偏移及由偏移等引起的應力,設置偏移限制部。
      這里,由于驅動機構配置在第一底座構件和第二底座構件之間,利用偏移限制部連接驅動機構和兩個底座構件,所以,即使將外力施加到底座構件上,第一和第二底座構件也很難產生偏移,從底座構件傳遞給驅動機構的應力也被偏移限制部吸收·緩和。從而,可以將配置在兩個底座構件之間的驅動機構以穩(wěn)定的狀態(tài)加以保持·保護。此外,通過將固定用螺栓穿過筒狀的導向構件之中,可以起著作為偏移限制部的連接機構的作用。
      附圖的簡單說明

      圖1、上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實施形式的后撥鏈器的側視圖;圖2、是表示底座構件與驅動機構的接合狀態(tài)的側視圖;圖3、是底座構件和驅動機構的接合方法及偏移限制部的詳細圖示。
      圖4、是根據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形式的相當于前述實施形式的圖2的圖示。
      圖5、是根據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形式的相當于前述實施形式的圖2的圖示。
      符號說明2、2a、2b 第一底座構件3、3a、3b 第二底座構件4、4a、4b 驅動機構5 四點連桿機構8 鏈條導向件14 偏移限制部14a第一偏移限制部14b第二偏移限制部15 凹部
      16導向構件19、19a、19b 對接部20貫通孔(驅動機構)21纜線安裝部30a、30b (形成在端面上的)對接部40、40b 突出部發(fā)明的實施形式結構〕圖1是表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形式的后撥鏈器1。
      如圖1所示,后撥鏈器1包括分割為兩個的第一底座構件2和第二底座構件3,配置在兩個底座構件2、3之間的驅動機構4,可自由擺動地連接到兩個底座構件2、3上的四點連桿機構5,可自由擺動地設置在四點連桿機構5上的鏈條導向件8。
      如圖1所示,第一底座構件2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車架9的后端上。如圖3所示,第一底座構件2形成一個側面開口的盒形,在內部形成容納空間。并且,開口側的盒端面成為與第二底座構件3的對接部30a。此外,在第一底座構件2的與第二底座構件3的對立面的上部和下部上,分別各在兩個部位處設置螺紋孔10、10a。進而,在第一底座構件2的側面的上部,形成裝入驅動機構4的控制用纜線11用的通孔12。
      第二底座構件3,和第一底座構件2一樣,形成一個側面開口的盒形,內部形成容納空間。并且,開口側的盒的端面,成為與第一底座構件2的對接部30b。此外,在該第二底座構件3的側面的四個拐角上,設置螺栓孔13、13a,在下端部的螺栓孔13a的位置上,第一底座構件2與螺栓接合。此外,在上端部的螺栓孔13的位置上,配置第一偏移限制部14a。
      這樣,如圖2及圖3所示,第一和第二底座構件2、3,形成在開口側端面上的對接部30a、30b相互對接連接,由兩個底座構件2、3,在它們的內部形成容納空間。
      如圖3所示,第一偏移限制部14a,由在兩個底座構件2、3的對向面的每一個上相互同心地形成的一對凹部15、以及貫通驅動機構4的筒狀導向構件16構成。導向構件16,位于設于兩個底座構件2、3的上端部的螺紋孔10和螺栓孔13的位置處,貫通驅動機構4,兩端與兩個底座構件2、3的凹部15的底部18接觸。
      此外,該后撥鏈器1,具有第二偏移限制部14b。如圖2所示,在第二偏移限制部14b中,在安裝到自行車上的狀態(tài)下,對接部19的設置方式為,從兩個底座構件2、3的背面下端向中間部傾斜地形成,從中間部向上部一面彎曲一面在背面上部形成高度差。
      如圖3所示,在驅動機構4中,在上端部設置貫通導向構件16和螺栓17用的貫通孔20。驅動機構4在貫通孔20的位置上,由第一及第二底座構件2、3定位,配置在設于兩個底座構件2、3中間的容納空間內。此外,在驅動機構4中,在第一底座構件2側的側面上,設置驅動機構4的控制用纜線11的安裝部21。
      如圖1及圖3所示,四點連桿機構5,具有安裝在驅動機構4上的連桿軸22,分別可圍繞連桿軸22自由擺動地安裝地第一連桿構件23和第二連桿構件24,將兩個連桿構件23、24向擺動方向的一個方向加載的加載構件25。并且,四點連桿機構5,經由連桿軸22,相當于第一端部的基端可自由擺動地安裝在驅動機構4上,第二端部可自由擺動地安裝在連接構件26上。加載構件25沿對角方向架設在第一連桿構件23的第一端和第二連桿構件24的第二端的連桿軸22之間。此外,四點連桿機構5,利用設置在相當于第一及第二連桿構件23、24的第二端的前端上的連接構件26,與鏈條導向件8連接。
      如圖1所示,鏈條導向件8,具有一對導向鏈輪27,以及可自由旋轉地支承導向鏈輪27的導承架28。導向鏈輪27可自由旋轉地安裝在導承架28內。導承架28,其一端可圍繞與輪轂軸6平行的軸自由擺動地安裝在連接構件26上,將鏈條7沿輪轂軸6的軸向方向導向。
      〔后撥鏈器的動作〕在使用如上所述的后撥鏈器1的情況下,用于按照行駛狀態(tài)的變化控制驅動機構4的信號,在纜線的安裝部21上,從纜線11輸入到驅動機構4中。借助該信號,驅動機構4動作,決定安裝在驅動機構4上的四點連桿機構5的動作。這時,在四點連桿機構5中,利用設置在對角方向的連桿軸22之間的加載(作用)構件25,第一連桿構件23和第二連桿構件24可圍繞連桿軸22自由擺動地動作。當兩個連桿構件23、24擺動時,導承架28向輪轂軸方向移動,架設在可自由旋轉地支承在導承架28上的導向鏈輪27上的鏈條7,被向多個鏈輪50導向。這樣,利用驅動機構4控制四點連桿機構5的舉動,選擇適合于行駛狀態(tài)的鏈輪50。
      這樣,當后撥鏈器1動作時,當把伴隨著路面的變化產生振動·沖擊以及跌倒時的沖擊施加導后撥鏈器1上時,在第一和第二底座構件2、3之間有產生偏移等的危險。此外,由于第一和第二底座構件之間的偏移等引起的應力,會從底座構件2、3經由螺栓傳遞給驅動機構4。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充分發(fā)揮后撥鏈器1的功能,有必要將配置在第一底座構件2和第二底座構件3之間的驅動機構4維持·保護在穩(wěn)定狀態(tài)。這時,在本實施形式的后撥鏈器1中,在驅動機構4配置在第一和第二底座構件2、3之間的狀態(tài)下,由于第二偏移限制部14b限制兩個動作構件2、3之間的偏移,所以,即使將外力加在第一底座構件2上,兩個底座構件2、3也很難偏移,可以將配置在兩個底座構件2、3之間的驅動機構4維持·保護在穩(wěn)定狀態(tài)。此外,在第一偏移限制部14a中,由于使貫通驅動機構4的筒狀的導向構件16與兩個底座構件2、3的凹部15的底部18接觸,所以,即使外力加在第一底座構件2上,本應從第一底座構件2經由螺栓17傳遞給驅動機構4的應力,也會被導向構件16吸收·緩和,可以保護驅動機構4不受將外力的影響。
      〔其它實施形式〕(a)在前述實施形式中,列舉了使傾斜地形成的對接部19的一部分從中部向上部彎曲的第二偏移限制部14b的例子,但對接部19的彎曲位置和形狀并不局限于前述形式,只要是對抗外力既可。例如,如圖4所示,在第一底座構件2a的下端部上設置相對于對接部19a垂直的突出部40的情況下,即使將外力施加在第二底座構件3a上,用成為突出部40的基端的拐角的各部分對抗外力,可以借助突出部40的剪切阻力限制偏移。
      (b)如圖5所示,第二偏移限制部14b,可以將與第二底座構件3b的外形接觸的突出部40b設置在第一底座構件2b的下端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外力施加在第二底座構件3b上,借助對接部19b的摩擦阻力和突出部40b的剪切阻力,可以限制偏移。此外,在把驅動機構4容納在第二底座構件3b的容納空間內的狀態(tài)下,第二底座構件3b可以對接連接到第一底座構件2b上,可以很容易地將驅動機構4設置在兩個底座構件2b、3b之間。在這種實施形式中,列舉了突出部40b與第二底座構件3b的整個下表面上的情況的例子,但,突出部40b接觸第二底座構件3b的范圍并不局限于本實施形式,在將驅動機構4容納到第二底座構件3b內的狀態(tài)下,只要是突出部40b能夠抵抗從第二底座構件3來的外力的形式既可。
      (c)在前述實施形式中,列舉了將第一底座構件2直接螺栓接合到車架9上的情況的例子,但第一底座構件2向車架9上安裝的方法并不局限于前述實施形式,只要是能夠確保與車架9的整體性,什么形式都可以。例如,也可以采用托架經由第一底座構件2與車架9進行一體化的安裝方法。
      根據本發(fā)明,在具有驅動機構的后撥鏈器中,由于驅動機構配置在底座構件之間,偏移限制部限制底座構件之間的偏移,所以,即使底座構件受到外力,也能夠將容納在底座容納空間內的驅動機構在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加以保持維持·保護。
      權利要求
      1.一種自行車用后撥鏈器,在可自由拆裝地安裝自行車的車架的后端部上,用于將鏈條掛在分別安裝到后輪的輪轂軸上的齒數不同的多個鏈輪之一上的自行車用后撥鏈器中,包括具有對接部、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前述車架上的第一底座構件,與前述第一底座構件的對接部對接連接、與前述第一底座構件一起在內部形成容納空間的第二底座構件,設置在前述第一底座構件和第二底座構件至少其中之一上、限制前述兩個底座構件的對接部因外力產生位偏移的偏移限制部,至少一部分容納在前述容納空間內的驅動機構,可自由擺動地連接在前述兩個底座構件上、借助前述驅動機構擺動的四點連桿機構,可自由擺動地設置在前述四點連桿機構上、沿前述輪轂軸的軸向方向導向前述鏈條的鏈條導向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用后撥鏈器,前述偏移限制部以將前述兩個底座構件的對接部制成具有高度差并對抗前述外力的方式形成。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用后撥鏈器,前述偏移限制部從前述一個底座構件朝向另一個底座構件、與前述另一個底座構件的外形接觸地形成。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個所述的自行車用后撥鏈器,前述偏移限制部具有在前述兩個底座構件的各對向面上分別能夠相互同心地配置地形成的一對凹部,以及,貫通前述驅動機構、兩個端部與前述兩個底座構件的凹部的底部接觸的筒狀的導向構件。
      5.一種自行車用后撥鏈器,在可自由拆裝地固定于自行車的車架的后端部上,用于將鏈條掛在分別安裝到后輪的輪轂軸上的齒數不同的多個鏈輪之一上的自行車用后撥鏈器中,包括具有對接部、可自由拆裝地安裝在前述車架上的第一底座構件,與前述第一底座構件的對接部對接連接、與前述第一底座構件一起在內部形成容納空間的第二底座構件,至少一部分容納在前述容納空間內的驅動機構,具有在前述兩個底座構件的各對向面上分別能夠相互同心地配置地形成的一對凹部,以及,貫通前述驅動機構、兩端與前述兩個底座構件的凹部的底部接觸的筒狀的導向構件,限制前述兩個底座構件的對接部因外力引起的偏移用的偏移限制部,可自由擺動地連接在前述兩個底座構件上、借助前述驅動機構擺動的四點連桿機構,可自由擺動地設置在前述四點連桿機構上、沿前述輪轂軸的軸向方向導向前述鏈條的鏈條導向件。
      全文摘要
      課題在具有驅動機構的后撥鏈器中,為了能夠充分發(fā)揮后撥鏈器的性能,在穩(wěn)定狀態(tài)保持和保護容納在底座構件的容納空間內的驅動機構。解決方案在后撥鏈器(1)中,第一偏移限制部(14a)由分別在兩個底座構件(2)、(3)的對向面上相互同心地形成的一對凹部(15),以及貫通驅動機構(4)的筒狀導向構件(16)構成。導向構件(16)在設于兩個底座構件(2)、(3)的上端部的螺紋孔(10)和螺栓孔(13)的位置上,貫通驅動機構(4)、兩個端部與兩個底座構件(2)、(3)的凹部(15)的底部(18)接觸。此外,在第二偏移限制部(14b)中,在安裝在自行車上的狀態(tài)下,對接部(30a、b)從兩個底座構件(2)、(3)的背面下端向中間部傾斜地形成,并以從中間部向上部一面彎曲、一面在背面上部形成高度差的方式設置。
      文檔編號B62M9/126GK1488548SQ0315546
      公開日2004年4月14日 申請日期2003年9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9月6日
      發(fā)明者福田雅彥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