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二輪行駛四輪行駛混合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屬交通運輸工具領(lǐng)域。
背景技術(shù):
目前市場上電動自行車、摩托車等二輪車,在行駛過程中遇寒、風、雷、雨天氣,駕駛者就需要雨具加以保護自己;在遇紅燈十字路口時,駕駛者需要停車,伸出腳保持平衡。四輪箱式車在道路擁擠時行駛,沒有二輪機動車靈活、經(jīng)濟實用。因此需要發(fā)明一種有行駛機動靈活、又安全舒適的新型交通工具。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要設計一種具有二輪車機動靈活性,又具有四輪車舒適安全性的新型交通工具。本發(fā)明主要技術(shù)在車架的前面有前車架斜梁,后面有后車架,前車架斜梁安裝有車輪前叉。前叉上安裝有前輪,后車架安裝有后車輪。車架與前車斜梁位置上安裝有從動搖管,從動搖管內(nèi)有軸。軸上端安裝方向盤,下端安裝一十字軸式萬向聯(lián)軸器;車架與車架斜梁相接中間安裝有一軸,軸上端與十字軸式萬向聯(lián)軸連接,下端安裝相交齒輪。車架斜梁中段安裝一軸,軸上端與軸下端分別安裝有相交齒輪。前叉上端安裝有相交齒輪。車后輪中心安裝有內(nèi)置電機,后車架上固定有電池、控制器,前車架斜梁上安裝伸縮式調(diào)速器。調(diào)速器連接從動搖管下端。電機、電池控制器由導線連接。車架上安裝有駕駛坐椅,整車有上有車廂保護。車架兩側(cè)各固定有對稱從動搖桿,從動搖桿下端安裝一著地輪,從動搖桿與車架位置正上安裝有液壓頂,液壓頂上端與從動搖桿中下位置有空氣泵連接。車架上安裝有二位三通手動換向閥,換向閥上固定一油箱,換向閥上有一手柄。車架前端安裝有一液壓油泵;液壓油泵頂端與從動搖管下端管壁連接。液壓頂、換向閥、液壓油泵由導油管連接。從動搖管管壁上端正前方,固定一磁鐵吸盤。車架斜梁上固定有托架,對應磁鐵吸盤的托架上安裝一磁鐵。車架上安裝一氣塞開關(guān),氣塞開關(guān)與空氣泵由導氣管連接。本發(fā)明具有即可二輪行駛又能四輪行駛,安全舒適,機動靈活的優(yōu)點。
四
圖1是正視示意圖;圖2是圖1的A-A向剖視示意圖;圖3是圖1的B-B向剖視示意圖。
五具體實施例方式
結(jié)合圖1圖2圖3,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細節(jié)與工作情況。在車架(5)的前面有前車架斜梁(6),后面有后車架(4),前車架斜梁(6)安裝有車輪前叉(26),前叉(26)上安裝有前輪(8),后車架(4)安裝有后車輪(9)。車架(5)與前車斜梁(6)位置上安裝有從動搖管(2),從動搖管內(nèi)有軸(23)。軸(23)上端安裝方向盤(1),下端安裝一十字軸式萬向聯(lián)軸器(36);車架(5)與車架斜梁(6)相接中間安裝有一軸(24),車架斜梁(6)中段安裝一軸(25),前叉(26)上端與軸(25)上端、軸(24)下端與軸(25)下端分別安裝有相交齒輪(30)(29)和(27)(28);軸(24)上段與十字軸式萬向聯(lián)軸(36)連接。車后輪(9)中心安裝有內(nèi)置電機(10),后車架(4)上固定有電池(31)、控制器(32),前車架斜梁(6)上安裝伸縮式調(diào)速器(20)。調(diào)速器(20)連接從動搖管(2)下端。電機(10)、電池(31)控制器(32)由導線(33)連接。車架(5)上安裝有駕駛坐椅(3),整車有上有車廂(37)保護。車架(5)兩側(cè)各固定有對稱從動搖桿(13),從動搖桿(13)下端安裝一著地輪(14),從動搖桿(13)與車架(5)位置正上安裝有液壓頂(11),液壓頂(11)上端與從動搖桿(13)中下位置有空氣泵(12)連接。車架(5)上安裝有二位三通手動換向閥(16),換向閥(16)上固定一油箱(15),換向閥(16)上有一手柄(17)。車架(5)前端安裝有一液壓油泵(18);液壓油泵(18)頂端與從動搖管(2)下端管壁連接。液壓頂(11)、換向閥(16)、液壓油泵(18)由導油管(35)連接。從動搖管(2)管壁上端正前方,固定一磁鐵吸盤(21)。車架斜梁(6)上固定有托架(7),對應磁鐵吸盤的托架上安裝一磁鐵(22)。車架(5)上安裝一氣塞開關(guān)(19),氣塞開關(guān)(19)與空氣泵(12)由導氣管(34)連接。
車停止時,從動搖管(2)位于D1,磁鐵吸盤(21)被磁鐵(22)吸附固定,液壓泵(18)內(nèi)為飽和狀態(tài),調(diào)速器(20)為零制動狀態(tài);車加速行駛,從動搖管從D1向D2移動,液壓泵(18)向外排油,調(diào)速器(20)使電機(10)加速;車減速行駛,從動搖管從D2向D1移動,液壓泵(18)向內(nèi)吸油,調(diào)速器(20)使電機(10)減速。
車需要二輪行駛時,換向閥手柄(17)位于C1,液壓泵(18)與液壓頂(11)互流;車需要四輪行駛時,換向閥手柄(17)位于C2,液壓泵(18)與油箱(15)互流。
在換向閥手柄(17)位于C1,車加速行駛,液油泵(18)強制液壓頂(11)從E1升至E2,從動搖桿(13)從F1升至F2,著地輪(14)上升;車減速行駛,液壓油泵(18)強制液壓頂(11)E2降至E1,從動搖桿(13)從F2向F1降落,著地輪(14)下降著地。
車在行駛過程中需要著地輪保持車平衡,打開氣塞開關(guān)(19),空氣泵(12)自動伸長,著地輪(14)落地,氣囊開關(guān)(19)關(guān)閉,空氣泵(12)強制著地輪保持車體平衡;打開氣塞開關(guān)(19),液壓油強制泵液壓頂從E2降到E1,關(guān)閉氣囊開關(guān)(19),空氣泵(12)縮短到原來位置。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機動靈活、安全舒適的二輪行駛四輪行駛混合車,其特征是車架(5)與前車斜梁(6)位置上安裝有從動搖管(2),從動搖管內(nèi)有軸(23)。軸(23)上端安裝方向盤(1),下端安裝一十字軸式萬向聯(lián)軸器(36);車架(5)與車架斜梁(6)相接中間安裝有一軸(24),車架斜梁(6)中段安裝一軸(25),前叉(26)上端與軸(25)上端、軸(24)下端與軸(25)下端分別安裝有相交齒輪(30)(29)和(27)(28);軸(24)上段與十字軸式萬向聯(lián)軸(36)連接。車后輪(9)中心安裝有內(nèi)置電機(10),后車架(4)上固定有電池(31)、控制器(32),前車架斜梁(6)上安裝伸縮式調(diào)速器(20)。調(diào)速器(20)連接從動搖管(2)下端。電機(10)、電池(31)控制器(32)由導線(33)連接。車架(5)上安裝有駕駛坐椅(3),整車有上有車廂(37)保護。車架(5)兩側(cè)各固定有對稱從動搖桿(13),從動搖桿(13)下端安裝一著地輪(14),從動搖桿(13)與車架(5)位置正上安裝有液壓頂(11),液壓頂(11)上端與從動搖桿(13)中下位置有空氣泵(12)連接。車架(5)上安裝有二位三通手動換向閥(16),換向閥(16)上固定一油箱(15),換向閥(16)上有一手柄(17)。車架(5)前端安裝有一液壓油泵(18);液壓油泵(18)頂端與從動搖管(2)下端管壁連接。液壓頂(11)、換向閥(16)、液壓油泵(18)由導油管(35)連接。從動搖管(2)管壁上端正前方,固定一磁鐵吸盤(21)。車架斜梁(6)上固定有托架(7),對應磁鐵吸盤的托架上安裝一磁鐵(22)。車架(5)上安裝一氣塞開關(guān)(19),氣塞開關(guān)(19)與空氣泵(12)由導氣管(34)連接。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二輪行駛四輪行駛混合車具有自動升降著地輪,其特征是車架(5)兩側(cè)各固定有對稱從動搖桿(13),從動搖桿(13)下端安裝一著地輪(14),從動搖桿(13)與車架(5)位置正上安裝有液壓頂(11),液壓頂(11)上端與從動搖桿(13)中下位置有空氣泵(12)連接。車架(5)上安裝一氣塞開關(guān)(19),氣塞開關(guān)(19)與空氣泵(12)由導氣管(34)連接。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二輪行駛四輪行駛混合車具有可選擇二輪行駛,也可選擇四輪行駛,其特征是車架(5)上安裝有二位三通手動換向閥(16),換向閥(16)上固定一油箱(15),換向閥(16)上有一手柄(17)。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二輪行駛四輪行駛混合車具有從動搖管控制油泵工作,其特征是液壓油泵(18)頂端與從動搖管(2)下端管壁連接。從動搖管(2)管壁上端正前方,固定一磁鐵吸盤(21)。車架斜梁(6)上固定有托架(7),對應磁鐵吸盤的托架上安裝一磁鐵(22)。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二輪行駛四輪行駛混合車屬交通運輸工具領(lǐng)域,是一種既可二輪行駛又能四輪行駛的新型代步工具。本發(fā)明主要技術(shù)車架兩側(cè)各固定有對稱從動搖桿,從動搖桿下端安裝一著地輪,從動搖桿與車架位置正上安裝有液壓頂,液壓頂上端與從動搖桿中下位置有空氣泵連接。車架上安裝有二位三通手動換向閥,換向閥上固定一油箱,換向閥上有一手柄。車架前端安裝有一液壓油泵;液壓油泵頂端與從動搖管下端管壁連接。液壓頂、換向閥、液壓油泵由導油管連接。從動搖管管壁上端正前方,固定一磁鐵吸盤。車架斜梁上固定有托架,對應磁鐵吸盤的托架上安裝一磁鐵。車架上安裝一氣塞開關(guān),氣塞開關(guān)與空氣泵由導氣管連接。本發(fā)明的主要優(yōu)點,安全舒適,機動靈活。
文檔編號B62D61/00GK101054096SQ20061001764
公開日2007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1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6年4月13日
發(fā)明者崔志鋒 申請人:崔志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