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摩托車正置式前減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摩托車減震器,特別涉及一種摩托車正置式前減震器°背景技術摩托車減震器的目的是減緩運動沖擊,提高騎乘舒適性和安全性。目前通常的摩托車正置式前減震器結構如圖3所示,它包括底筒1、前叉管2和活 塞管3,三者相互間形成腔Ill、腔1112和腔IIU3。減震器阻尼力形成的基 本原理主要是當前叉管2相對底筒1向上運動時(復原運動),油液由腔Iii和腔ni2通過流通孔io流向腔ini3,其中腔ni2中的油液通過活塞管3 上的阻尼孔9流向腔i ii與腔i ii中的油液匯流后共同流向腔mi3。根據小孔截流原理,在油液通過阻尼孔9時形成減震器的阻尼力,由此減緩運動沖 擊。前叉管2相對底筒1向下運動時(壓縮運動),液流方向相反,阻尼力產生原理相同?,F有技術的阻尼孔9直接開在活塞管3管壁上并與管壁垂直,只具有油液通過作用而無液流導向作用,腔i ii的液流會與腔ni2的液流形成相互干擾。具體表現為高速運動時,腔I 11的液流通過活塞管內孔流向腔I1113時,高速運動的液流會對活塞管的阻尼孔9及從腔I112通過阻尼孔9流出的液流形成沖擊及阻礙作用,同時腔ni2流出的油液也會對腔i ii流過的油液形成 干擾,影響阻尼力的穩(wěn)定,造成阻尼力大小波動。同時也阻礙了油液流向腔 mi3,使腔mi3得不到油液的及時補充,形成真空。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前叉管2由復原運動突然向壓縮運動轉變時出現空程現象(無阻尼力或阻尼力很 小,越是高速這種狀況越明顯)。在前叉管2相對底筒1向下運動時(壓縮運動),腔mi3的油液通過活塞管流向腔i ii和腔ni2 (此時單向流通閥5壓縮時打開,油液也通過單向流通閥5由腔III13流向腔I112,但不足以補充腔 1112的油液,大量油液也需要通過阻尼孔9流向腔IU2形成壓縮阻尼力)。 由于主要液流方向是從腔I1113通過活塞管3內孔流向腔I 11,而腔II 12的油 液只能靠前叉管2相對底筒1向下運動時所形成的負壓將油液吸入腔中,由于腔mi3內有真空,因此腔ni2中必然會出現油液吸入不足而產生真空現象,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前叉管2由壓縮運動突然向復原運動轉變時出現空程現象(無阻尼力或阻尼力很小,越是高速這種狀況越明顯),從而影響減震效果, 降低騎乘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的一種液流互 不干擾、可避免在復原和壓縮初期出現空程現象的摩托車正置式前減震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摩托車正置式前減震器,包括底筒、前叉管和活塞管,三者相互間形成腔i、腔n和腔ni,在活塞管上 設有阻尼孔,阻尼孔將腔i和腔n連通,在阻尼孔內設有導流閥,導流閥伸 入腔i且開口豎直向下。本實用新型由于在活塞管原阻尼孔上設置了一開口向下的導流閥,前叉 管復原運動時,腔n的油液通過導流閥的導流轉向,與腔i的油液流動方向 保持一致而不產生相互干擾和阻礙的現象,使油液順利的進入腔m,避免了 腔ni真空的形成而導致復原初期的空程現象,也避免了壓縮初期的空程現象, 這樣更有利于阻尼力的穩(wěn)定。前叉管壓縮運動時,運動的油液會通過導流閥 的導向作用和腔n的負壓雙重作用而流向腔n,這樣避免了真空的出現而不 會出現復原初期的空程現象。由此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能大大改善減震器 的減震效果,提高了摩托車騎乘的舒適性、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圖l一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2—圖l局部放大圖3—現有技術結構示意圖。
圖中箭頭表示前叉管復原運動時的液流方向。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底筒l、前叉管2和活塞管3,前叉 管2下端位于底筒1上端內,前叉管2外壁與底筒1內壁滑動配合?;钊? 上端位于前叉管2下端內,兩者間設有密封圈4,密封圈4位于活塞管3外壁 上的環(huán)形槽內。活塞管3上端端頭外徑比其余部分大由此形成階梯,活塞管3 外徑較小部分外壁與前叉管2內壁間設有單向流通閥5并通過單向流通閥5 和活塞管端頭的階梯共同形成腔II 12?;钊?下端與底筒1底部通過螺釘6 固定并同時將底筒1底部密封?;钊?下端外壁、底筒1下端內壁與單向
流通閥5共同形成腔mi3。從圖上可以看出,腔ni2和腔mi3通過單向流通
閥5隔斷。在前叉管2復原運動時,單向流通闊5關閉,腔1112和腔mi3間 不直接通過單向流通閥5。在前叉管2壓縮運動時,單向流通閥5打開,腔II
12和腔mi3間通過單向流通閥5相通,腔mi3部分液流直接通過單向流通閥
5進入腔I112。前叉管2上端設有堵頭7,在堵頭7和活塞管3上端間設有減 震彈簧8。活塞管3內孔以及前叉管2位于活塞管上端的內孔部分共同形成腔 I 11。在活塞管3上部管壁上設有阻尼孔9、下部管壁上設有流通孔10,阻 尼孔9將腔I 11和腔II 12連通,流通孔10將腔I 11和腔IIU3連通。
以上為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同的部分,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在于,在 阻尼孔9內設有導流閥14,導流閥14位于腔I 11的部分向下彎折形成豎直 段與水平段,彎折部分為弧形以減小液流阻力。彎折后導流閥14在腔I 11的
開口朝向與活塞管3平行。這樣在前叉管2復原運動時,腔II12的油液通過
導流閥14的導流轉向從腔ni2出來進入腔i ii時就與腔i ii的液流具有了 相同的流向,而不會產生相互干擾和阻礙的現象,使油液順利的進入腔ini3,
避免了腔IIIB真空的形成,這樣更有利于阻尼力的穩(wěn)定,也避免了壓縮初期 的空程現象。同時,增加導流閥14后,前叉管2壓縮運動的油液會通過導流
閥14的導向作用和腔ni2的負壓雙重作用下流向腔ni2,這樣避免了真空的 出現而不會出現復原初期的空程現象,大大改善了減震器的舒適性及穩(wěn)定性。
權利要求1、一種摩托車正置式前減震器,包括底筒(1)、前叉管(2)和活塞管(3),三者相互間形成腔I(11)、腔II(12)和腔III(13),在活塞管(3)上設有阻尼孔(9),阻尼孔(9)將腔I(11)和腔II(12)連通,其特征在于在阻尼孔(9)內設有導流閥(14),導流閥(14)伸入腔I(11)且開口豎直向下。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正置式前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 流閥(14)豎直段與水平段的過渡部分為弧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摩托車正置式前減震器,包括底筒、前叉管和活塞管,三者相互間形成腔I、腔II和腔III,在活塞管上設有阻尼孔,阻尼孔將腔I和腔II連通,在阻尼孔內設有導流閥,導流閥伸入腔I且開口豎直向下。本實用新型通過導流閥的導流轉向,使腔I與腔II的液流互不干擾,能大大改善減震器的減震效果,提高了摩托車騎乘的舒適性、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文檔編號B62K25/08GK201046749SQ20072012431
公開日2008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07年5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5月23日
發(fā)明者張興海, 植 李 申請人:重慶渝安創(chuàng)新科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