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摩托車后輪鎖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于摩托車防盜之鎖具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使用 方便的摩托車后輪鎖。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的摩托車鎖主要包括有鋼絲鏈條鎖和u形鎖,其系將金屬鏈
條或u形鎖桿穿插過摩托車后輪的輪轂間,通過限制后輪的轉動而達到鎖
住摩托車,實現防盜的功能。
然而,上述習知之摩托車鎖具存在有諸多不足之處,特別是在停車場, 摩托車需要緊密地并排放置,以節(jié)省有限的場地資源,此時上述鋼絲鏈條
鎖或u形鎖的使用變得極其不便,開鎖時需要將鎖具從車上取下,上鎖時
又需要再裝上,而無論是開鎖還是上鎖都會受到兩側緊靠之摩托車的阻礙,
不小心常常會被車上的污泥弄臟衣服或手。此外,通常該鋼絲鏈條鎖或u
形鎖的重量都不輕,對于女性來說,取下或裝上都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 給使用者帶來諸多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 單的摩托車后輪鎖,其直接固裝于摩托車后輪的輪轂附近的車身構件上, 開鎖或上鎖時,不需要將鎖具從車身上卸下或裝上,達到使用方便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摩托車后輪鎖,其直接組配于摩托 車之車身構件上自帶的螺孔或螺栓上,組裝時,無需改變摩托車之車身構 件的原有結構,組配方便,適配性佳。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3一種摩托車后輪鎖,包括鎖體和鎖芯,該鎖體通過螺釘鎖固于后車輪 之輪轂附近的發(fā)動機上,且該螺釘穿過鎖體后螺合于發(fā)動機上自帶的螺孔 上,該鎖芯嵌裝于鎖體內,當上鎖狀態(tài)時,該鎖芯的鎖桿插伸入后車輪的 輪轂間,當開鎖狀態(tài)時,該鎖桿縮回鎖體內。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進一步包括一用于加強固定鎖體的加固件,該加 固件的一端連接于前述鎖體上,另一端鎖固于摩托車后叉自帶的連接螺栓 上。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鎖體上設置有一橫向正對輪轂的容置貫穿孔,鎖 芯嵌裝于該容置貫穿孔內。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螺釘為原配專用螺釘。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該鎖體鎖固于發(fā)動機后表面上,并與發(fā)動機之后
表面緊密貼合,依發(fā)動機之后表面形狀定位。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鎖體上設置有至少一限位孔,該螺釘貫穿過
該限位孔,螺釘頭壓于限位孔內的臺階上。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限位孔設置于鎖體的背面上。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限位孔設置于鎖體的側面上。 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其有益效果在于,該摩托車后輪鎖
直接固裝于摩托車之車身構件上,開鎖后上鎖時,不用將鎖具從車身上卸
下再裝上,使鎖具的操作變得便利,不但沒有傳統(tǒng)之鋼絲鏈條鎖和u形鎖過
于笨重帶來的負擔,而且即使在摩托車緊密放置的停車場,也不會受到兩 側之摩托車的影響。此外,該摩托車后輪鎖具有更佳的適配性,其通過一 般工具無法拆裝的原配專用螺釘鎖固于發(fā)動機自帶的螺孔上,及通過加固 件進一步加強鎖固于摩托車后叉自帶的連接螺栓上,藉而,使摩托車后輪 鎖的組裝,無需改變摩托車之車身構件的原有結構,使鎖具的組裝變得簡 單和方便快捷。
圖1是發(fā)動機之自帶螺孔在其背面上的摩托車后部結構示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種實施例應用之組裝立體示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種實施例之鎖具的組裝立體示圖; 圖4是圖3的分解圖5是發(fā)動機之自帶螺孔在其側面上的摩托車后部結構示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之第二種實施例應用之組裝立體示圖。
附圖標識說明
10、鎖體11、容置貫穿孔
12、限位孔20、鎖芯
21、鎖柱30、后車輪
31、輪轂40、發(fā)動機
41、自帶螺孔
50、螺釘60、加固件
70、摩托車后叉71、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參照圖1至圖4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第一種實施例的具體結構,該
摩托車后輪鎖包括有壓鑄制成的金屬鎖體10和設置于該鎖體內的鎖芯20。 其中,該鎖體10固裝于后車輪30之輪轂31附近的發(fā)動機40后表面
上,并與發(fā)動機40之后表面緊密貼合,鎖體10的底面與發(fā)動機40的后表
面相適配,利用發(fā)動機40之后表面形狀作定位。
鎖體10上設置有一橫向正對輪轂的容置貫穿孔11,該鎖芯20嵌裝于前
述容置貫穿孔ll內,鎖芯20上設置有用于縮回/插入輪轂間以實現開鎖/上
鎖住后車輪30的鎖桿21,當上鎖狀態(tài)時,該鎖芯20的鎖桿21插伸入后車輪
的輪轂31間,當開鎖狀態(tài)時,該鎖桿21縮回鎖體10內。由于鎖芯20內部之
其他結構系習知之現有技術,本實施例在此不再贅述。
鎖體10的背面上設置有一較大之限位孔12, 一螺釘50穿過該限位孔
12后螺合于發(fā)動機40上的螺孔41內,螺釘頭則壓于限位孔12內的臺階上,將鎖體10壓緊固定。該螺孔41最好系發(fā)動機40自帶之螺孔,由此可不需 要另外再于發(fā)動機40上加工制作螺孔,使鎖體10的組裝更為方便。特別 地,該螺釘50最好是原配專用螺釘,即該螺釘不能是通用的十字螺釘、一 字螺釘等,其系螺釘供應商通過線切割等加工方式而特制的螺釘,只可通 過與該螺釘50原配之專用工具才可進行螺釘50的拆裝。因此,可有效防 止偷盜者通過普通的工具將螺釘50卸下,達到防盜之功能。
為加強該鎖體10的鎖固強度,增強防盜性,本實施例特別設置有一加 固件60,該加固件60的一端連接于前述鎖體10上,另一端鎖固于摩托車后 叉70的連接螺栓71上。特別是,該加固件60同樣利用摩托車后叉70自帶的 螺栓71進行連接固定,而不需要另外于車身構件上加工制作固定結構。 其上鎖和開鎖之操作方法詳述如下
當要鎖住摩托車時,只需用手輕輕按下鎖芯,或用腳輕輕地踢一下鎖 芯,該鎖芯的鎖柱21即彈出20-30mm,伸出的鎖柱21插伸入摩托車后輪 30之輪轂31間,實現上鎖。若要行車時,則需要用鑰匙反轉鎖芯四分之一 周,鎖柱21即自動退回鎖體IO內,實現開鎖的功能。
參照圖5和圖6,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第二種實施例的具體結構,本 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之不同之處在于,該原配專用螺釘50鎖合于該鎖體10 的側部,并由兩個原配專用螺釘鎖固。這是由于該發(fā)動機40自帶的螺孔41 位于發(fā)動機40的側部,因此,為利用該發(fā)動機自帶之螺孔,需要設置得與 前述實施例有所不同,而相應地將該鎖體10上的限位孔12移至鎖體10的 側面,以正對發(fā)動機40自帶的螺孔41,該原配專用螺釘50便可穿過該限 位孔12而螺合于該發(fā)動機40側部自帶的螺孔41上。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重點在于,該摩托車后輪鎖直接固裝于摩托 車之車身構件上,開鎖后上鎖時,不用將鎖具從車身上卸下再裝上,使鎖 具的操作變得便利,不但沒有傳統(tǒng)之鋼絲鏈條鎖和U形鎖過于笨重帶來的 負擔,而且即使在摩托車緊密放置的停車場,也不會受到兩側之摩托車的 影響。此外,該摩托車后輪鎖具有更佳的適配性,其通過一般工具無法拆 裝的原配專用螺釘鎖固于發(fā)動機自帶的螺孔上,及通過加固件進一步加強鎖固于摩托車后叉自帶的連接螺栓上,藉而,使摩托車后輪鎖的組裝,無 需改變摩托車之車身構件的原有結構,使鎖具的組裝變得簡單和方便快捷。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摩托車后輪鎖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 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 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 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摩托車后輪鎖,其特征在于包括鎖體和鎖芯,該鎖體通過螺釘鎖固于后車輪之輪轂附近的發(fā)動機上,且該螺釘穿過鎖體后螺合于發(fā)動機上自帶的螺孔上,該鎖芯嵌裝于鎖體內,當上鎖狀態(tài)時,該鎖芯的鎖桿插伸入后車輪的輪轂間,當開鎖狀態(tài)時,該鎖桿縮回鎖體內。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摩托車后輪鎖,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一 用于加強固定鎖體的加固件,該加固件的一端連接于前述鎖體上,另一端 鎖固于摩托車后叉自帶的連接螺栓上。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摩托車后輪鎖,其特征在于鎖體上設置有 一橫向正對輪轂的容置貫穿孔,鎖芯嵌裝于該容置貫穿孔內。
4、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摩托車后輪鎖,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釘為原 配專用螺釘。
5、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摩托車后輪鎖,其特征在于該鎖體鎖固于 發(fā)動機后表面上,并與發(fā)動機之后表面緊密貼合,依發(fā)動機之后表面形狀定位。
6、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摩托車后輪鎖,其特征在于所述鎖體上設 置有至少一限位孔,該螺釘貫穿過該限位孔,螺釘頭壓于限位孔內的臺階上。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車后輪鎖,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設 置于鎖體的背面上。
8、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車后輪鎖,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設 置于鎖體的側面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摩托車后輪鎖,包括鎖體、鎖芯和加固件,當上鎖狀態(tài)時,該鎖芯的鎖桿插伸入后車輪的輪轂間,當開鎖狀態(tài)時,該鎖桿縮回鎖體內。該鎖體直接固裝于摩托車之車身構件上,開鎖后上鎖時,不用將鎖具從車身上卸下再裝上,使鎖具的操作變得便利,不但沒有傳統(tǒng)之鋼絲鏈條鎖和U形鎖過于笨重帶來的負擔,而且即使在摩托車緊密放置的停車場,也不會受到兩側之摩托車的影響。此外,該摩托車后輪鎖具有更佳之適配性,其通過一般工具無法拆裝的原配專用螺釘鎖固于發(fā)動機自帶的螺孔上,及通過加固件進一步加強鎖固于摩托車后叉自帶的連接螺栓上,藉而,使摩托車后輪鎖的組裝,無需改變摩托車之車身構件的原有結構,使鎖具的組裝變得方便快捷。
文檔編號B62H5/00GK201272425SQ200820188809
公開日2009年7月15日 申請日期2008年8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8月19日
發(fā)明者李吉源 申請人:李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