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上鏈機構及使用該上鏈機構的鏈輪組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自行車上鏈機構,設于一鏈輪的輪面,所述鏈輪的周緣設有多個輪齒,各所述輪齒是由一齒峰與一齒谷所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鏈機構包含有至少一避鏈槽設于相鄰的一第一輪齒與一第二輪齒之間,并由所述第一輪齒的齒峰延伸至所述第二輪齒的齒谷為止,所述避鏈槽設有一第一側壁于所述第一輪齒,且所述第一側壁的延伸線通過所述第一輪齒的齒峰頂部的中段位置。由此,該避齒槽具有適當?shù)膶挾?,除了能維持穩(wěn)定的上鏈動作,還能保有鏈齒的適當厚度和強度。
【專利說明】自行車上鏈機構及使用該上鏈機構的鏈輪組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與自行車傳動機構有關,具體而言是指一種自行車鏈盤的上鏈結構,在鏈盤輪面的輪齒等距設有預定構形的避鏈槽,確保變速調(diào)整的穩(wěn)定性,并兼顧整體的結構強度。
【背景技術】
[0002]一般變速自行車的傳動機構具有不同齒數(shù)的至少兩鏈輪與一鏈條,其中鏈條是環(huán)繞并嚙合于這些鏈輪其中之一,進行變速調(diào)整時則是通過調(diào)撥器來撥移鏈條于相鄰兩鏈輪之間,以獲得不同速度。
[0003]其中,鏈條是由寬鏈及窄鏈呈串接樞設而成,所以在變速動作時容易和鏈輪產(chǎn)生干涉碰撞,為了達到動作順暢并同時降低噪音與磨損,會在鏈輪周邊輪齒的適當位置設置一避鏈槽作為上鏈機構,當鏈條在相鄰兩鏈輪之間進行撥移時,鏈輪上的避鏈槽將可供鏈條的寬鏈容設其中而獲得精確的定位與引導,同時調(diào)撥器將鏈條朝向要變換的鏈輪傾靠,以控制鏈條逐一嚙合于所變換鏈輪的輪齒。
[0004]鏈輪的輪齒是由規(guī)律的齒峰與齒谷所構成,相鄰兩齒峰最高點或相鄰兩齒谷最低點的距離定義出單一輪齒的寬度,目前習知避鏈槽的寬度約等于輪齒寬度,但這樣短的距離不能達到完全避鏈的效果,鏈條容易因為自行車的震動而導致于上鏈失敗,也就無法降低變速時的噪音與磨損。因此,也有另一種習知避齒槽將其寬度設計成輪齒寬度的兩倍,這樣的結構設計雖然提高上鏈的成功率,但避鏈槽的寬度越寬就會降低輪齒的強度,而且在鏈輪倒轉時容易產(chǎn)生落鏈或卡鏈的問題,仍然存在缺點而亟待改進。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針對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行車上鏈機構,其可以維持自行車變速時上鏈的穩(wěn)定性,提供完整避鏈的效果,并讓自行車鏈輪的厚度適中。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自行車上鏈機構,設于一鏈輪的輪面,所述鏈輪的周緣設有多個輪齒,各所述輪齒是由一齒峰與一齒谷所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鏈機構包含有至少一避鏈槽設于相鄰的一第一輪齒與一第二輪齒之間,并由所述第一輪齒的齒峰延伸至所述第二輪齒的齒谷為止,所述避鏈槽設有一第一側壁于所述第一輪齒,且所述第一側壁的延伸線通過所述第一輪齒的齒峰頂部的中段位置。
[0007]上述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中,所述鏈輪是沿著一轉動方向轉動,所述第一輪齒與所述第二輪齒的排列方向是相反于所述轉動方向。
[0008]所述避鏈槽具有一第一開口與一第二開口分別設于所述第一輪齒與所述第二輪齒的齒谷。
[0009]所述第一側壁為平行或約略平行于所述鏈輪的直徑方向。
[0010]所述避鏈槽具有一第二側壁自所述第二輪齒的齒峰底部斜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輪齒的齒谷。[0011]所述避鏈槽具有一第三側壁橫跨設于所述第二輪齒的齒峰中段位置。
[0012]所述避鏈槽的寬度實質(zhì)等于各所述輪齒寬度的1.5倍。
[0013]還包含有一第三輪齒相鄰于所述第二輪齒,且所述第三輪齒的齒峰設有一嚙合槽。
[0014]本發(fā)明還提供了另一技術方案:一種自行車鏈輪組,其包含有一大鏈輪與一小鏈輪,其中所述二鏈輪的周緣均設有多個輪齒,各所述輪齒是由一齒峰與一齒谷所構成,且所述大鏈輪的輪齒數(shù)量大于所述小鏈輪的輪齒數(shù)量,所述自行車鏈輪組的特征在于:所述大鏈輪靠近所述小鏈輪的一輪面設有至少一上鏈機構,所述上鏈機構具有一避鏈槽設于相鄰的一第一輪齒與一第二輪齒之間,并由所述第一輪齒的齒峰延伸至所述第二輪齒的齒谷為止,其中,所述避鏈槽設有一第一側壁于所述第一輪齒,且所述第一側壁的延伸線通過所述第一輪齒的齒峰頂部的中段位置。
[0015]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的避齒槽具有適當?shù)膶挾榷軌蛱峁┳銐虻谋苕溞Ч瑫r能夠維持穩(wěn)定的導引與上鏈動作,還能保有鏈齒的適當厚度和強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所裝設自行車鏈輪組的示意圖;
[0017]圖2是本發(fā)明一較佳實施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現(xiàn)舉以下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結構及功效進行詳細說明。
[0019]本發(fā)明設置于由多個鏈輪所構成的自行車鏈輪組1,如圖1所示,自行車鏈輪組I具有一大鏈輪2與一小鏈輪3,其中二鏈輪2、3的周緣均設有多個輪齒,各輪齒是由一齒峰與一齒谷所構成,且大鏈輪2的輪齒數(shù)量大于小鏈輪3的輪齒數(shù)量,其中各齒峰的頂部約略沿著切線方向延伸,各齒谷的底部則形成凹弧狀。
[0020]如圖2所示,本發(fā)明所提供的自行車上鏈機構10的較佳實施例設于大鏈輪2靠近小鏈輪3的輪面上,具有一避齒槽20與一嚙合槽50。
[0021]避鏈槽20設于相鄰且沿著大鏈輪2轉動方向R反向排列的一第一輪齒30與一第二輪齒40之間,且第一與第二輪齒30、40分別具有一齒峰31、41與一齒谷32、42。
[0022]其中,避鏈槽20具有一第一開口 21設于第一輪齒30的齒谷32,并通過一第一側壁23延伸至第一輪齒30的齒峰31,其中第一側壁23概呈直線,且其延伸線通過齒峰31頂部的中段位置。避鏈槽20還具有一第二開口 22設于第二輪齒40的齒谷42,并通過一第二側壁24延伸至第二輪齒40的齒峰41底部。
[0023]最后,避鏈槽20還具有一第三側壁25橫跨設于第二輪齒40齒峰41的中段位置,使避鏈槽20是從第一輪齒30的齒峰31延伸至第二輪齒40的齒谷42為止。
[0024]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增加避鏈槽20的定位導引效果,第一側壁23可平行或約略平行于大鏈輪2的直徑方向,第二側壁24則是從第二輪齒40的齒峰41底部斜向上延伸至第二輪齒40的齒谷42。通過前述第一至第三側壁23、24、25可以用來定位并導引鏈輪組I所搭配使用的一鏈條(圖中未示)。
[0025]嚙合槽60設置于相鄰第二輪齒40的一第三輪齒50的齒峰51,用來嚙合于搭配鏈輪組I使用的一鏈條(圖中未示),可增加上鏈動作的成功率。
[0026]由于大鏈輪2的輪齒都是由規(guī)律的齒峰與齒谷所構成,因此可以將相鄰兩齒峰最高點或相鄰兩齒谷最低點之間的距離定義為單一輪齒的寬度W,本實施例是以相鄰兩齒峰的最高點間的距離作為例示,由于本發(fā)明的避鏈槽20是由第一輪齒30的齒峰31延伸至第二輪齒40的齒谷42,因此避鏈槽20的寬度可視為實質(zhì)等于個別輪齒寬度W的1.5倍,除了能夠維持上鏈的成功率之外,也能夠保有鏈齒的適當厚度和強度。
[0027]前述實施例當中,大鏈輪2總共設有二個上鏈機構10于其直徑的相對兩側,在此強調(diào)的是,避鏈槽20的數(shù)量與形狀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視實際需要而加以改變的。
[0028]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可行實施例,凡應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權利要求書所做的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自行車上鏈機構,設于一鏈輪的輪面,所述鏈輪的周緣設有多個輪齒,各所述輪齒是由一齒峰與一齒谷所構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鏈機構包含有至少一避鏈槽設于相鄰的一第一輪齒與一第二輪齒之間,并由所述第一輪齒的齒峰延伸至所述第二輪齒的齒谷為止,所述避鏈槽設有一第一側壁于所述第一輪齒,且所述第一側壁的延伸線通過所述第一輪齒的齒峰頂部的中段位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上鏈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鏈輪是沿著一轉動方向轉動,所述第一輪齒與所述第二輪齒的排列方向是相反于所述轉動方向。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上鏈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鏈槽具有一第一開口與一第二開口分別設于所述第一輪齒與所述第二輪齒的齒谷。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上鏈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壁為平行或約略平行于所述鏈輪的直徑方向。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車上鏈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鏈槽具有一第二側壁自所述第二輪齒的齒峰底部斜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二輪齒的齒谷。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車上鏈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鏈槽具有一第三側壁橫跨設于所述第二輪齒的齒峰中段位置。
7.如權利要求1至6其中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上鏈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鏈槽的寬度實質(zhì)等于各所述輪齒寬度的1.5倍。
8.如權利要求1至6其中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上鏈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含有一第三輪齒相鄰于所述第二輪齒,且所述第三輪齒的齒峰設有一嚙合槽。
9.一種自行車鏈輪組,其包含有一大鏈輪與一小鏈輪,其中所述二鏈輪的周緣均設有多個輪齒,各所述輪齒是由一齒峰與一齒谷所構成,且所述大鏈輪的輪齒數(shù)量大于所述小鏈輪的輪齒數(shù)量,所述自行車鏈輪組的特征在于: 所述大鏈輪靠近所述小鏈輪的一輪面設有至少一上鏈機構,所述上鏈機構具有一避鏈槽設于相鄰的一第一輪齒與一第二輪齒之間,并由所述第一輪齒的齒峰延伸至所述第二輪齒的齒谷為止,其中,所述避鏈槽設有一第一側壁于所述第一輪齒,且所述第一側壁的延伸線通過所述第一輪齒的齒峰頂部的中段位置。
【文檔編號】B62M9/12GK103723237SQ201210391681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0月16日
【發(fā)明者】張桂榮 申請人:臺灣微轉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