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搖架式摩托車后減震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摩托車減震技術,具體涉及一種搖架式摩托車后減震機構。
背景技術:
現(xiàn)代很多摩托車為了追求美觀、減輕重量或滿足其他功能性要求,將原來左右對稱設置的兩只彈簧減震,改為居中設置一只彈簧減震,在結(jié)構布置上也作了如下調(diào)整。如圖I所示,后叉2的前端與車架I通過第七鉸接點G鉸接在一起,后叉2的后端設置有后輪安裝孔2a。彈簧減震3的上端與車架I鉸接、彈簧減震3的下端與后叉2的中部通過第六鉸 接點F鉸接在一起,第六鉸接點F到第七鉸接點G的距離為R。單只彈簧減震連接,改變了原來兩只彈簧減震連接時容易出現(xiàn)的作用力分布不均的現(xiàn)象,使整車的操控平穩(wěn)性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單只彈簧減震是安裝在車體內(nèi),介于后叉2與車架I之間,使得安裝的空間受到很大的限制,彈簧減震3的壓縮行程受限,后輪的上下運動行程也受到了限制,使整車無法適應太過顛簸的路況,乘坐的舒適性與操縱性都有待提高和改善。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旨在解決單彈簧減震應用于后減震機構時,彈簧減震的壓縮行程受限,從而影響駕乘舒適性和操控性的問題。為此,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搖架式摩托車后減震機構,包括車架(I)、后叉(2)和彈簧減震(3),所述后叉(2)的前端通過第一鉸接點(A)與車架(I)鉸接,后叉(2)的后端設置有后輪安裝孔(2a),所述彈簧減震(3)的上端與車架(I)鉸接,關鍵在于所述后叉(2)的中部通過第二鉸接點(B)與后叉連接桿(4)的上端鉸接,后叉連接桿(4)的下端通過第三鉸接點(C)與轉(zhuǎn)動臂(5)的后端鉸接,轉(zhuǎn)動臂(5)的前端通過第四鉸接點(D)與車架(I)鉸接,所述彈簧減震(3)的下端通過第五鉸接點(E)與轉(zhuǎn)動臂(5)的后端鉸接,所述第四鉸接點(D)位于第一鉸接點(A)的下方,第一鉸接點(A)到第二鉸接點(B)的距離為R1,第四鉸接點(D)到第五鉸接點(E)的距離為R2,且Rl > R2。所述后叉(2)的中部焊接有向下延伸的支撐塊(2b),所述第二鉸接點(B)設置在支撐塊(2b)的下端;將后叉與后叉連接桿的第二鉸接點布置在支撐塊上,避免直接將第二鉸接點布置在后叉上,而影響后叉的強度。所述第三鉸接點(C)位于第五鉸接點(E)的前下側(cè),在保證結(jié)構緊湊的前提下,確保后叉連接桿與彈簧減震在運動過程中不會產(chǎn)生干涉,更有利于機構布置。有益效果本發(fā)明與背景技術中介紹的后減震機構相比,當兩者的彈簧減震的運動弧度一定時,即R與Rl相等時,本發(fā)明通過增加了轉(zhuǎn)動臂和后叉連接桿,構成了搖架式后減震機構,放大了后叉上第二鉸接點的運動弧度,從而使后輪的運動行程得到了放大,使整車更能適應不同路況的行駛,顯著提高了乘坐的舒適性與操縱性。
圖I是背景技術中介紹的摩托車后減震機構的結(jié)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結(jié)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2所示的搖架式摩托車后減震機構,由車架I、后叉2、彈簧減震3、后叉連接桿4、轉(zhuǎn)動臂5組成。后叉2的前端通過第一鉸接點A與車架I鉸接,后叉2的后端設置有后輪安裝孔2a,用于安裝后輪。后叉2的中部通過第二鉸接點B與后叉連接桿4的上端鉸接,后叉連接桿4的下端通過第三鉸接點C與轉(zhuǎn)動臂5的后端鉸接,轉(zhuǎn)動臂5的前端通過第四鉸接點D與車架I鉸接。彈簧減震3的上端與車架I鉸接,彈簧減震3的下端通過第五鉸接點E與轉(zhuǎn)動臂5的后端鉸接。第四鉸接點D位于第一鉸接點A的下方,第一鉸接點A到第二鉸接點B的距離為R1,第四鉸接點D到第五鉸接點E的距離為R2,且Rl > R2。后叉 2繞第一鉸接點A轉(zhuǎn)動,轉(zhuǎn)動臂5繞著第四鉸接點D轉(zhuǎn)動,第三鉸接點C、第四鉸接點D和第五鉸接點E位于同一構件轉(zhuǎn)動臂5上。后叉連接桿4連接后叉2和轉(zhuǎn)動臂5,后叉2通過后叉連接桿4帶動轉(zhuǎn)動臂5運動,從而帶動彈簧減震3運動。優(yōu)選為,后叉2的中部焊接有向下延伸的支撐塊2b,第二鉸接點B設置在支撐塊2b的下端,避免第二鉸接點B直接設置在后叉2上影響后叉2的強度。另外,第三鉸接點C位于第五鉸接點E的前下側(cè),第三鉸接點C到第四鉸接點D的距離小于R2。在后叉2與彈簧減震3的連接間增加了后叉連接桿4和轉(zhuǎn)動臂5,彈簧減震3不直接與后叉2鉸接,而是先與轉(zhuǎn)動臂5鉸接,轉(zhuǎn)動臂5再與后叉連接桿4鉸接,后叉連接桿4再與后叉2鉸接,轉(zhuǎn)動臂5同時與后叉連接桿4、彈簧減震3鉸接。當行駛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時,后叉2隨后輪向上運動,即圍繞第一鉸接點A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后叉2帶動后叉連接桿4向上運動,從而帶動轉(zhuǎn)動臂5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使彈簧減震3處于壓縮行程;反之彈簧減震3為復原行程。要保證彈簧減震3有足夠的壓縮行程,并將后叉2上第二鉸接點B的大弧度Rl運動轉(zhuǎn)化為彈簧減震3上第五鉸接點E的小弧度R2運動,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第四鉸接點D必須位于第一鉸接點A的下方,可以為彈簧減震3騰出足夠的安裝空間,從而保證彈簧減震3有足夠的壓縮行程;二是安裝第一鉸接點A到第二鉸接點B的距離Rl必須大于第四鉸接點D到第五鉸接點E的距離R2。
權利要求
1.一種搖架式摩托車后減震機構,包括車架(I)、后叉(2)和彈簧減震(3),所述后叉(2)的前端通過第一鉸接點(A)與車架(I)鉸接,后叉(2)的后端設置有后輪安裝孔(2a),所述彈簧減震(3)的上端與車架(I)鉸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叉(2)的中部通過第二鉸接點(B)與后叉連接桿(4)的上端鉸接,后叉連接桿(4)的下端通過第三鉸接點(C)與轉(zhuǎn)動臂(5)的后端鉸接,轉(zhuǎn)動臂(5)的前端通過第四鉸接點(D)與車架(I)鉸接,所述彈簧減震(3)的下端通過第五鉸接點(E)與轉(zhuǎn)動臂(5)的后端鉸接,所述第四鉸接點(D)位于第一鉸接點㈧的下方,第一鉸接點㈧到第二鉸接點⑶的距離為R1,第四鉸接點⑶到第五鉸接點(E)的距離為R2,且Rl > R2。
2.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搖架式摩托車后減震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叉(2)的中部焊接有向下延伸的支撐塊(2b),所述第二鉸接點(B)設置在支撐塊(2b)的下端。
3.按照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搖架式摩托車后減震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鉸接點(C)位于第五鉸接點(E)的前下側(c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搖架式摩托車后減震機構,后叉的前端通過第一鉸接點(A)與車架(1)鉸接,彈簧減震(3)的上端與車架鉸接,后叉的中部通過第二鉸接點(B)與后叉連接桿(4)的上端鉸接,后叉連接桿的下端通過第三鉸接點(C)與轉(zhuǎn)動臂(5)的后端鉸接,轉(zhuǎn)動臂的前端通過第四鉸接點(D)與車架鉸接,彈簧減震的下端通過第五鉸接點(E)與轉(zhuǎn)動臂的后端鉸接,第四鉸接點位于第一鉸接點的下方,第一鉸接點到第二鉸接點的距離為R1,第四鉸接點到第五鉸接點的距離為R2,且R1>R2。通過增加轉(zhuǎn)動臂和后叉連接桿,放大了后叉上第二鉸接點的運動弧度,從而使后輪的運動行程得到了放大,使整車更能適應不同路況的行駛。
文檔編號B62K25/12GK102923237SQ20121047375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1月21日
發(fā)明者黃忱鑫, 鄧澤燕 申請人:力帆實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