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自行車座構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專利涉及一種改變傳統(tǒng)自行車座和動感單車車座著力點和導向點,消除不良壓迫的新型自行車座構造方法:
技術背景。目前自行車均采用固定位置錐形縱向鞍座,在兩百多年的自行車發(fā)展歷史來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設計方面仍存在很多問題,騎乘者抱怨最多的莫過于騎行舒適性的問題。而鞍座是支撐自行車騎乘者體重,并產生固定點的主要零部件,其設計對騎乘者的健康和騎行舒適性有著很大的影響,由于騎車對會陰部長時間擠壓,致使前列腺或陰部充血膨脹而發(fā)生炎癥,當騎乘者位于鞍座上時,鞍座會壓迫到位于坐骨結節(jié)和恥骨聯(lián)合部之間的坐骨生殖區(qū),該處的組織里含有豐富的血管,軟組織和大量的神經及神經末梢。在騎行過程中,騎乘者的大部分體重會壓迫到這些血管和神經,造成會陰區(qū)的疼痛和麻木。同時會陰區(qū)深層中含有泌尿組織,血管和生殖動脈和傳導神經,騎行中騎行者體重的壓迫也會造成生殖區(qū)域的缺血和麻木,嚴重時還會導致生殖系統(tǒng)功能障礙。這也就是騎自行車會引起會陰脹痛,臀部疼痛,長時間騎行還會感到陰部發(fā)麻,甚至會引起尿痛,尿頻,睪丸疼痛等癥狀的主要原因。另外,據一家外國機構調查研究統(tǒng)計,騎自行車的男士中,90%以上的人的睪丸存在畸形;50%的被調查人群會感到陰囊不適或存在勃起障礙。最近七屆環(huán)法自行車運動的世界冠軍阿姆斯特朗患病睪丸癌又將這一運動推向風口浪尖,
I馬文飛.騎車防護六措施N健康報,2003-10-22Bellingham.How to get the most from your softride[ED/0L]
3丁玉蘭.人機工程學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1.4丁玉蘭,編著。人因工程學m。上海:上海交通出版社,2004.5Sta rhost,.Moonsaddle specificationED/0L
6黃海波,丁玉蘭,自行車鞍座的人機工學設計J。工程圖學圖報,2005,3:106-110還有一些嘗試,都沒有解決好受力區(qū),導向區(qū)的有效設置與轉移,要么產生運動力學對抗,要么受力導向功能不突出,違背自行車運動力學規(guī)律。該方法解決了所述系列問題。
發(fā)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xiàn)有鞍座不能避免對人體產生的壓力和危害,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兩翼著力導向一體橫式消除不良壓迫前傾角扭動自行車座實施方法,它適用于兩輪,多輪人力自行車,動感單車。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完全去掉傳統(tǒng)自行車座中間的導向點和著力點(車座的鼻子部分),消除中間壓迫,用一體橫向延長(超出坐骨結節(jié)和股骨),突出的兩翼形成受力導向區(qū);二,扭動制動系統(tǒng)釋放不良不良壓力,產生反作用力配合騎行形成釋放反作用系統(tǒng)。三,使受力導向區(qū)和釋放反作用區(qū)合理角度工作形成前傾角調整系統(tǒng)。具體工作原理,人體控制自行車是靠控制車體形成的一個平面來控制行進穩(wěn)定性的,平面傾斜哪個方向,前輪將轉向哪個方向,平衡和穩(wěn)定才得以維系,三點控制一個平面。如何控制三角形的三個點固定點就是技術關鍵。三點位置分別是:1車座(臀部和會陰)2中軸(雙腳)3車把中心軸(雙手)。重點闡述,本發(fā)明改變的固定點是,I車座,傳統(tǒng)自行車座是由非蹬踏腿擠壓鞍座鼻翼部分,作用力反作用力對抗平衡,維持身體和車架在座位這個固定點,兩腿交替輪換,穩(wěn)定得以維系。該發(fā)明是由延長一體兩翼(車座要一體,做為受力和導向點出現(xiàn),一側受力,整體聯(lián)動,著力導向的功能是第一要素)替代了固定車座的鼻翼部分,用扭動系統(tǒng)替代了傳統(tǒng)車座與臀部相對的摩擦擠壓滑動。用限制系統(tǒng)提供反作用力,支持騎行動作,下面從騎行三個基本情況加以闡述該座工作原理:一直線行進和小幅度轉彎(平穩(wěn)運行時)的控制,左腳由上向下時,左腿向下,向后推動左翼,右腿上行,放松右翼,身體向左側微微轉向,轉向系統(tǒng)產生轉角,大腿下壓后行結束,轉角到極限并制動,身體短時出現(xiàn)固定點,同時提供導向點和反作用力點。右腳向下形成原理同前,方向相反,出現(xiàn)另一個固定點,提供了另一個方向的導向點和反作用力點。直線行進,這一固定點節(jié)奏規(guī)律的運動,前傾扭動,制動來維系平衡。三個固定點穩(wěn)定控制一個平面;二緊急情況(急轉彎和剎車)時的控制,擠壓兩翼任意一側,固定點就會隨時出現(xiàn)。三個固定點穩(wěn)定控制一個平面。與現(xiàn)有技術比本發(fā)明有益效果是:對臀部會陰地帶形成的危害和損傷得到徹底消除,可控性強,騎行安全;個性化設置座板體形狀尺寸,滿足不同臀圍,體型人群,提高騎行舒適度,突破自行車發(fā)展瓶頸區(qū)。
圖1-1是發(fā)明的整體效果圖,圖1-2是傳統(tǒng)固定車座整體效果圖,
圖2該發(fā)明的扭動系統(tǒng)側剖面構造圖,
圖3前傾扭動制動系統(tǒng)俯視圖,
圖4-1 4-2分別是俯角系統(tǒng)側視,俯視剖面構造圖,
圖5是前傾角度水平,垂直空間圖,
圖6向下嵌套扭轉滑動裝置側視剖面圖,
圖7向上嵌套扭轉滑動裝置側視剖面圖,
圖8向外限制扭轉裝置俯視剖面圖,
圖9向內限制扭轉裝置俯視剖面圖。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參閱附圖1-1,右翼著力導向區(qū)1.,左翼著力導向區(qū)2.,承重區(qū)3.附圖1-2,鼻翼右側101,鼻翼左側102,坐位區(qū)103,附圖2,前傾扭動制動系統(tǒng)4,前傾角調整體統(tǒng)5,軸承內套件及內限位套件6,軸承中套及外限位套件7,限位栓8.,下軸承滾動裝置9,限位栓10,總固定栓11,軸承下套件12,多邊形限制轉動栓孔設置19,附圖3,前傾扭轉空間(5度〈角度〈45度)13附圖4-1,附圖4-2,調整傾角曲柄14,座管15,曲柄調整角度限位孔16,附圖5,轉動,制動系統(tǒng)運動平面17,轉動制動系統(tǒng)非直立前傾角度(0〈n〈30)18。附圖6,外套601,內芯602,滾動滑動介質603。附圖7,內芯701,外套702,滾動滑動介質703.附圖8.內芯801,外套802.附圖9,內芯901,外套902。
具體實施方式
:騎行者向前騎行過程中:圖1-1和1-2中I替代了 102,形成右側著力區(qū)導向區(qū),2替代了 101,形成左側著力導向區(qū),3替代了 103形成了坐位區(qū),I和2由5提供因人而異的非直立前傾角度,騎行者右腿下登后行,I受力向后上方運行,由4提供轉動角度,左腿上抬如行,2如下方運動,身體輕微右扭動,右腿到達最低點,左腿到達最聞點,1,2,均停止,身體扭動停止,由4提供制動,導向點和反作用力點出現(xiàn);然后方向相反運行,另一個方向的導向點和反作用力點出現(xiàn),從而穩(wěn)定循環(huán)運動,圖2中,6,8,7,9,12,11,組成一個平面雙軸承,由7同時提供1,2,3的支撐及固定,形成座位轉動系統(tǒng),可以釋放騎行者必要的轉動給臀部來的摩擦擠壓,由6,7,10形成控制轉動系統(tǒng),可以產生反作用力支持下一個動作,由11向斜下方連接。圖3中,6,7,10,13形成限制轉動系統(tǒng),13來確定5度至45度轉角之間扭動范圍。圖4-1中11連接14,15至車架。圖4-2中16調整圖2形成整體的非直立前傾角度,圖5中17是圖2形成整體的運動平面,18為該平面與水平面形成的前傾角度η,η在0-30度范圍內。以下為多個實施例亦可以完成前傾扭動限制系統(tǒng),圖6是一個嵌套式轉動裝置圖,外套601,內套602,連接11,滑動或滾動潤滑介質603,兩翼和座位區(qū)1,2,3。圖7是另一個方向的嵌套轉動方式,分別由內套,外套,介質和兩翼座位區(qū)組成。圖8為向外式限定扭動裝置俯視圖,內芯801,外套802。圖9為向內式限定扭動裝置俯視圖。內芯901,外套902。幾個方式都可以完成扭動限制裝置:Α:圖6和圖8配套連接,B:圖6和圖9配套連接,C:圖7和圖8配套連接,D:圖7和圖9配套連接。外套半包圍固定內芯,允許其縱軸圓周扭動,并上連接座板體1,2,3下連接11。圖1-1中座板體(1,2,3,構成的整體),基礎形態(tài)(正反月牙兒,正反玄月,方形,橢圓形,梭形,開口閉口環(huán)形,梯形)的形狀延伸兩翼(著力導向區(qū)功能的保證),滿足不同體重,臀圍個性需求,在側或后設置靠椅,增加座板本身軟性彈性的材質或裝置,該發(fā)明實施效果均良好。
權利要求
1.一種人力自行車,動感單車車座,兩翼受力導向,一體橫式前傾突出,前傾扭動制動,其包含: 一具有延長超出坐骨的兩翼,前傾突出,一體整體不型變,的座板體: 一支撐連接座板體的圓柱形前傾扭動制動系統(tǒng): 一支撐連接扭動制動系統(tǒng),調整前傾角,連接自行車架的傾角調整系統(tǒng)。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座,其特征在于,座板體包含延長的兩翼,超出坐骨至股骨外偵牝兩翼前傾并突出,形成受力導向區(qū),一體設置不型變,中間為承重區(qū),整體形狀由基礎形((正反月牙兒,正反玄月,方形,橢圓形,梭形,開口閉口環(huán)形,梯形)為主體形狀,不同形狀側方,后方設置靠椅,不同尺寸形狀座板體滿足不同體型,體重,臀圍人群。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座,其特征在于,座板體與扭動制動系統(tǒng)有連接固定件。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座,其特征在于,扭動制動系統(tǒng)有多種實現(xiàn)措施,角度功能保持一致(扭動角度在大于4度小于45度區(qū)間)。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座,其特征在于,扭動制動系統(tǒng)可由上套,上滑動滾動介質,中套,下滑動滾動介質,下套和連接固定其固定拴構成。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座,其特征在于,扭動制動系統(tǒng)的制動裝置有上套,中套和限制栓構成,上套下套構成內外套,內套或外套形成的限制活動空間控制扭動角度。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座,其特征在于扭動制動系統(tǒng)可由,外套內芯組成,外套在上,內芯在下,外套凹進內芯均凸出,形成扭動限制系統(tǒng),外套包圍固定內芯,不限制其圓周扭動。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車座,其特征在于,可由外套內芯組成,外套在上,內芯在下,外套向內凸出內芯凹進.形成扭動限制系統(tǒng),外套包圍固定內芯,不限制其圓周扭動。
9.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車座,其特征在于,可由外套內芯組成,內芯在上,外套在下,外套凹進內芯均凸出,形成扭動限制系統(tǒng),外套包圍固定內芯,不限制其圓周扭動。
10.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車座,其特征在于,可由外套內心組成,內芯在上,外套在下,外套凸出內芯凹進.形成扭動限制系統(tǒng),外套包圍固定內芯,不限制其圓周扭動。
11.如權利要求書3所述的車座,其特征在于連接固定件上端由總固定拴,內芯,外套連接向下連接固定到傾角調整系統(tǒng)上。
12.如權利要求書I所述的車座,其特征在于傾角調整系統(tǒng)為弧形后仰形狀,其上下開長方體形通透內孔,供固定拴通過其中,下端由固定片及螺母固定,可調角度,角度傾斜O(jiān)至30度。
13.如權利要求書I所述的車座,其適用于單輪,兩輪,多輪人力自行車,動感單車等交通和運動健身器械。
全文摘要
一種自行車座構造方法,用于自行車,多輪車,動感單車的新式車座,解決會陰,前列區(qū)壓迫,可控安全。一力量作用導向區(qū):用兩翼代替?zhèn)鹘y(tǒng)自行車座的鼻翼部分,在股骨后側形成新的著力點和導向點,兩翼之間拓展支撐區(qū),為不同騎行者提供個性舒適支撐。二力量釋放反作用區(qū)為座板體提供支撐的扭動系統(tǒng),它有兩個功能,扭動系統(tǒng)(釋放)和制動系統(tǒng)(反作用)。多種方案可以實施。上,中,下三套件雙滑動滾動扭動系統(tǒng),上,中套制動系統(tǒng);上下上下嵌套,中間滑動滾動介質,外套內芯互相凸出,凹入提供扭動限制系統(tǒng)。三角度調整區(qū):傾角調整系統(tǒng),固定于座管上,上下開縱向長方體鏤空孔,與扭動系統(tǒng)螺栓連接固定,形成可調傾角。
文檔編號B62J1/00GK103158804SQ20131008786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19日
發(fā)明者李文軍 申請人:李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