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用于車輛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及其組裝方法

      文檔序號:4079863閱讀:97來源:國知局
      用于車輛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及其組裝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用于車輛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及其組裝方法。根據(jù)本發(fā)明,設置在輪轂和蝸桿軸之間的彈性構件不會抑制蝸桿軸在軸向方向和徑向方向上的運動,能夠簡化組裝馬達的驅動軸和蝸桿軸的過程,并且能夠減少組裝所需的時間。
      【專利說明】用于車輛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及其組裝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車輛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及其組裝方法,并且更具體地涉及 這樣一種用于車輛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及其組裝方法,其中設置在輪轂和蝸桿軸之間的彈 性構件不抑制該蝸桿軸在軸向方向和徑向方向上的運動,能夠簡化馬達的驅動軸和蝸桿軸 的組裝過程,并且能夠減少組裝所需的時間。

      【背景技術】
      [0002] 圖1是示出了傳統(tǒng)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中的馬達的一部分以及該馬達的減速機 構的剖視圖。圖2是示出了傳統(tǒng)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中的馬達的一部分以及該馬達的減速 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0003] 如這兩幅圖中所示,電動助力轉向設備中的馬達以及該馬達的減速機構包括馬 達180、驅動軸105、內轉子120、外轉子115、彈性本體110、第一軸承150、蝸桿軸135、蝸桿 145、第二軸承170、壓緊螺釘155、壓縮彈簧165和齒輪箱160。
      [0004] 馬達180包括在馬達殼體的外部延伸的驅動軸105,內部為中空的外轉子115在一 個端部與驅動軸105連接,以與驅動軸105聯(lián)動。
      [0005] 第一軸承150和第二軸承170這樣支撐蝸桿軸135,以使得蝸桿145被固定至安裝 轉向軸130的蝸輪140側。扭力桿被結合在轉向軸130中。
      [0006] 壓縮彈簧165通過被壓靠在壓緊螺釘155上而朝向蝸輪140支撐蝸桿145并且還 支撐第二軸承170。因而,當壓緊螺釘155被擰緊時,壓緊螺釘155被移動而接觸壓縮彈簧 165。因此,蝸桿145能夠通過壓縮彈簧165的壓縮力而與蝸輪140牢固地接合。
      [0007] 內轉子120連接至蝸桿軸135,其中內轉子120被構造成插入外轉子115中,該外 轉子115在其一個端部處于驅動軸105連接。
      [0008] 同時,阻尼聯(lián)軸器210包括所述外轉子115、彈性本體110和內轉子120。阻尼聯(lián) 軸器210將馬達180的驅動軸105和蝸桿軸135相互連接。
      [0009] 這里,外轉子115被構造成使得內轉子120可以被插入在外轉子中,并且彈性本體 110設置在內轉子120和外轉子115之間。
      [0010] 另外,內轉子120形成有孔245,其中鋸齒部沿著軸向方向形成在該孔245中并且 與蝸桿軸135連接,該蝸桿軸135被加工有與孔245的鋸齒部相對的第一鋸齒部250。具有 形成有鋸齒部的孔(未示出)的外轉子115與輪轂270連接,該輪轂270包括在其軸向方向 上形成在其外周表面上的第二鋸齒部242。
      [0011] 輪轂270包括孔240,在該孔240中沿著軸向方向形成有待與馬達180的驅動軸 105連接的鋸齒部。
      [0012] 然而,由于如上所述的傳統(tǒng)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的阻尼聯(lián)軸器被構造成使得馬達 的驅動軸和外轉子彼此鋸齒接合并且蝸桿軸和內轉子也彼此鋸齒接合,因此當將阻尼聯(lián)軸 器聯(lián)接至驅動軸和蝸桿軸時必須對準鋸齒部,從而組裝阻尼聯(lián)軸器。因此,組裝性能不好, 并且增加了組裝所需的時間。
      [0013] 另外,設置在外轉子和內轉子之間的彈性本體相當抑制蝸桿軸在徑向方向上的運 動,這導致阻尼聯(lián)軸器的間隙補償功能劣化。


      【發(fā)明內容】

      [0014] 因而,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出現(xiàn)的上述問題而做出了本發(fā)明,并且本發(fā)明的目的 是提供一種用于車輛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及其組裝方法,其中設置在輪轂和蝸桿軸之間的 彈性構件不會抑制蝸桿軸在軸向方向和徑向方向上的運動,能夠簡化馬達的驅動軸和蝸桿 軸的組裝過程,并且能夠減少組裝所需的時間。
      [0015] 本發(fā)明的目的不限于此,并且從如下描述中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清楚地理解沒有描 述的其他目的。
      [0016]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75例性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電動助力轉向設備,該電動助力轉向 設備包括:輪轂,該輪轂具有形成在其一個端部處的聯(lián)接孔和形成在另一個端部處的插入 孔,該插入孔呈現(xiàn)從所述輪轂的中心沿著徑向方向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形狀,馬達的驅動 軸被插入所述聯(lián)接孔內;具有翼部的彈性構件,所述翼部從所述彈性構件的中心沿著徑向 方向以輪輻狀圖案延伸以插入并接合在所述插入孔中,所述彈性構件在一個軸向端部處被 封閉而在另一個軸向端部處形成有緊固孔,所述緊固孔呈現(xiàn)從該彈性構件的中心以輪輻狀 圖案延伸的形狀,并且所述翼部的徑向長度被設定成比在所述插入孔中以輪輻狀圖案延伸 的部分的徑向長度短,使得在所述插入孔中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部分之中在所述插入孔中 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每個部分處在每個翼部和所述插入孔的內壁之間在所述徑向方向上 都形成預定間隙空間;以及蝸桿軸,該蝸桿軸在其外周表面的一個端部處具有聯(lián)接部,該聯(lián) 接部沿著徑向方向以輪輻狀圖案延伸以插入并接合在所述緊固孔中。
      [0017]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示例性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組裝用于車輛的電動助力轉向 設備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將輪轂和彈性構件彼此聯(lián)接,其中,所述輪轂具有形成在其一個 端部的聯(lián)接孔和形成在另一個端部的插入孔,該插入孔呈現(xiàn)從所述輪轂的中心沿著徑向方 向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形狀,馬達的驅動軸被插入所述聯(lián)接孔內,并且所述彈性構件具有 翼部,所述翼部從所述彈性構件的中心沿著徑向方向以輪輻狀圖案延伸,所述彈性構件在 一個軸向端部處被封閉而在另一個軸向端部處形成有緊固孔,所述緊固孔呈現(xiàn)從該彈性構 件的中心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形狀,并且所述翼部的徑向長度被設定成比在所述插入孔中 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部分的徑向長度短;將與所述彈性構件相聯(lián)接的所述輪轂聯(lián)接至所述 馬達的驅動軸;以及將蝸桿軸聯(lián)接至所述彈性構件,其中,所述蝸桿軸在其外周表面的一個 端部處具有在徑向方向以輪輻狀圖案延伸以插入并接合在所述緊固孔內的聯(lián)接部和在所 述蝸桿軸的所述一個端部上沿軸向方向形成的突起。
      [0018] 根據(jù)本發(fā)明,設置在輪轂和蝸桿軸之間的彈性構件不會抑制蝸桿軸在軸向方向和 徑向方向上的運動。
      [0019]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簡化組裝馬達的驅動軸和蝸桿軸的過程,并且能夠減少組 裝所需的時間。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 本發(fā)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將從如下結合附圖的詳細描述中變得更為 清楚,其中:
      [0021] 圖1是示出了傳統(tǒng)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中的馬達的一部分和該馬達的減速機構 的剖視圖;
      [0022] 圖2是示出了該傳統(tǒng)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中的馬達的一部分和該馬達的減速機 構的分解立體圖;
      [0023] 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的一部分的分解立體 圖;
      [0024] 圖4是更詳細地示出了圖3的一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0025] 圖5是示出了圖4的部件的組裝狀態(tài)的剖視圖;以及
      [0026] 圖6a至圖6c示出了圖3中所示的零部件的組裝步驟。

      【具體實施方式】
      [0027] 下面,將參照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
      [0028] 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的一部分的分解立體 圖。圖4是更詳細地示出了圖3的一部分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示出了圖4的部件的組裝 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6a至圖6c示出了圖3中所示的零部件的組裝步驟。
      [0029] 如圖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包括:輪轂330,該 輪轂330具有形成在其一個端部處的聯(lián)接孔331和形成在另一個端部處的插入孔433,該插 入孔433呈現(xiàn)從所述輪轂330的中心沿著徑向方向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形狀,馬達310的 驅動軸311被插入所述聯(lián)接孔331內;具有翼部351的彈性構件350,所述翼部351從所述 彈性構件的中心沿著徑向方向以輪輻狀圖案延伸以插入并接合在插入孔433中,所述彈性 構件350在一個軸向端部處被封閉而在另一個軸向端部處形成有呈現(xiàn)從其中心以輪輻狀 圖案延伸的形狀的緊固孔453,并且所述翼部351的徑向長度被設成成比在所述插入孔433 中以所述輪輻狀圖案延伸的部分的徑向長度短,使得在所述插入孔433中以輪輻狀圖案延 伸的部分之中在所述插入孔433中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每個部分處在每個翼部351和插入 孔433的內壁之間在徑向方向上都形成預定間隙空間;以及蝸桿軸370,該蝸桿軸370在其 外周表面的一個端部處具有聯(lián)接部373,該聯(lián)接部373沿著徑向方向以輪輻狀圖案延伸以 插入并接合在所述緊固孔453中。
      [0030] 馬達310具有在馬達殼體外部延伸的驅動軸311。
      [0031] 輪轂330具有這樣的構造,其中供馬達310的驅動軸311插入的聯(lián)接孔331形成 在該輪轂的一個端部處,并且所述插入孔433形成在另一個端部處,該插入孔433呈現(xiàn)沿著 徑向方向從中心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形狀。
      [0032] 同時,在馬達310的驅動軸311的外周表面上,沿著軸向方向形成有鋸齒部(未示 出),而且在聯(lián)接孔331的內周表面上,也形成鋸齒部,從而馬達310的驅動軸311和輪轂 330可以彼此鋸齒接合。
      [0033] 另外,在輪轂330的另一個端部處形成的插入孔433可以形成為沿著徑向方向從 中心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形狀。在本示例性實施方式中,示出了這樣的一個示例,其中,插 入孔433包括三個凹部,這三個凹部在該插入孔433的周向方向上以等距間隔布置并且從 輪轂330的縱向軸線開始沿著徑向方向延伸,使得每個凹部的寬度在徑向方向上朝向外周 向逐漸增加。
      [0034] 同時,圍繞彈性構件350的一個軸向端部的端面的周緣形成有隆起部353。當彈性 構件350被插入輪轂330的插入孔433中時,隆起部353接觸聯(lián)接孔331的周面431 (該周 面還形成了插入孔433位于該插入孔433的一側的底面),如下所述,該周面431垂直于輪 轂330內的中心軸線。
      [0035] 彈性構件350具有沿著徑向方向從中心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翼部351以插入并接 合在形成在輪轂330中的插入孔433中。彈性構件350的一個軸向端部被封閉,而另一個 端部形成有緊固孔453,該緊固孔453具有沿著翼部351在徑向方向上從中心以輪輻狀圖案 延伸的形狀。
      [0036] 彈性構件350可以由諸如聚氨酯、天然橡膠材料或聚酯彈性體(PE)之類的彈性材 料形成。
      [0037] 另外,翼部351的徑向長度被設定成比插入孔433的徑向長度短,使得當彈性構件 350被插入并接合在輪轂330的插入孔433中時,在徑向方向上在翼部351和插入孔433的 內壁之間形成預定間隙空間S1 (參見圖5)。
      [0038] 也就是說,如圖5所示,彈性構件350的翼部351在徑向方向上的徑向長度D1被 設定成比形成在輪轂330中的插入孔433的徑向長度D1短預定程度,從而在徑向方向上在 彈性構件350的翼部351和輪轂330的插入孔433的內壁之間形成預定間隙空間(S1)。
      [0039] 由于翼部351的徑向長度被設定成比插入孔433的徑向長度短,使得如上所述在 徑向方向上在翼部351和插入孔433之間形成預定間隙空間S1,因此,蝸桿軸371在徑向方 向上的運動不會受到彈性構件350干擾。
      [0040] 另外,在布置連接部355的位置處在互連相鄰的翼部351的每個連接部355與插 入孔433的內周表面之間也形成有預定間隙空間S2,從而彈性構件350不會干擾蝸桿軸 370在徑向方向上的運動。
      [0041] 然而,彈性構件350的每個翼部351在周向方向上的兩個相反側表面與插入孔433 的面向所述兩個相反側表面部的內周表面緊密接觸。由于如上所述彈性構件350的每個翼 部351的相反兩側在周向方向上與插入孔433的內周表面緊密接觸,所以能夠將馬達310 的驅動軸311的旋轉力沒有損失地完全傳遞到蝸桿軸370。
      [0042] 如上所述,隆起部353還形成在彈性構件350的一個軸向端部的端面上的周緣處, 以與輪轂330的聯(lián)接孔331的周面431接觸。隆起部353在彈性構件350的一個軸向端部 的端面的周向邊緣和輪轂330的聯(lián)接孔331的周面431之間形成間隙空間,從而使得蝸桿 軸370的軸向運動不會受到彈性構件350的抑制。
      [0043] 蝸桿371形成在蝸桿軸370的外周表面上,以與蝸輪140接合。在蝸桿軸370的 外周表面的一個端部處,聯(lián)接部373被形成為以輪輻狀圖案延伸。聯(lián)接部373被插入彈性 構件350的緊固孔453內。
      [0044] 通過在蝸桿軸370的外周表面的一個端部處形成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聯(lián)接部 373,可以穩(wěn)定組裝蝸桿軸370和彈性構件350以及進一步的輪轂330等。
      [0045] 同時,在蝸桿軸370的一個端部上沿著軸向方向還形成突起375,以在蝸桿軸370 被插入彈性構件350的緊固孔453內時將蝸桿軸370對中。為了允許蝸桿軸370的突起 375順暢地插入彈性構件350的緊固孔453的中心中,而在緊固孔453的中心的邊緣上形成 錐形表面455,另外,為了允許蝸桿軸370的聯(lián)接部373順暢地插入緊固孔453內,可以使緊 固孔453的其余邊緣(上述錐形表面455之外的邊緣)也是錐形的。
      [0046] 參照圖6a至圖6c以及圖3至圖5,將詳細地描述組裝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 式的用于車輛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中的馬達、輪轂、彈性構件、蝸桿軸等的方法。
      [0047] 首先,將輪轂330和彈性構件350彼此聯(lián)接(聯(lián)接輪轂和彈性構件的步驟)。這里, 如上所述,輪轂330具有這樣的構造,其中,供馬達310的驅動軸311插入的聯(lián)接孔331形 成在該輪轂330的一側,并且插入孔433形成在另一側并呈現(xiàn)沿著徑向方向從中心以輪輻 狀圖案延伸的形狀。彈性構件350具有沿著徑向方向從中心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翼部351 以插入并接合在形成在輪轂330中的插入孔433中。彈性構件350的一個軸向端部是封閉 的,而另一個端部形成有緊固孔453,該緊固孔453沿著翼部351在徑向方向上從中心以輪 輻狀圖案延伸。翼部351的徑向長度被設定成比插入孔433的徑向長度短,使得在徑向方 向上在翼部351和插入孔433的內壁之間形成預定間隙空間S1。
      [0048] 隨后,將與彈性構件350聯(lián)接的輪轂330聯(lián)接至馬達310的驅動軸311 (聯(lián)接驅動 軸和輪轂的步驟)。
      [0049] 與之前不同的是,其中將輪轂330聯(lián)接至馬達310的驅動軸311(聯(lián)接驅動軸和輪 轂的步驟)并且之后將彈性構件350聯(lián)接至輪轂330 (聯(lián)接輪轂和彈性構件的步驟)的實施 例也是可行的。
      [0050] 因而,將蝸桿軸370聯(lián)接至彈性構件350 (聯(lián)接彈性構件和蝸桿軸的步驟),其中蝸 桿軸370與蝸輪140進行齒聯(lián)接,這是因為蝸桿371形成在外周表面上并且以輪輻狀圖案 延伸的聯(lián)接部373形成在外周表面的一個端部處以插入并接合在緊固孔453內。
      [0051] 更詳細地參照彈性構件350和蝸桿軸370的聯(lián)接步驟的一個示例,將蝸桿軸370 放置在馬達310的下面,將蝸桿軸370的突起375的中心和彈性構件350的緊固孔453的 中心以同軸線方式對準,然后旋轉蝸桿軸370,使得蝸桿軸370的聯(lián)接部373能夠借助馬達 310的重量而插入彈性構件350的緊固孔453內,以接合在彈性構件350的緊固孔453內 (參見圖6b和圖6c)。
      [0052] 如上所述,當在聯(lián)接彈性構件和蝸桿軸的步驟中旋轉蝸桿軸370時,馬達310借助 其重量而向下移動,此時蝸桿軸370的聯(lián)接部453和彈性構件350的緊固孔453彼此對準, 使得蝸桿軸370的聯(lián)接部373能夠被自動地插入到彈性構件350的緊固孔453內。因而, 將馬達310和蝸桿軸370彼此聯(lián)接。
      [0053] 另外,當蝸桿軸370的突起375中心和緊固孔453以及彈性構件350的中心以同 軸線方式對準時,蝸桿軸370和彈性構件350的緊固孔453的對準中心在蝸桿軸370旋轉 時不彼此偏離。因此,能夠容易地將蝸桿軸370和彈性構件350彼此聯(lián)接。
      [0054]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上述示例性實施方式,可以防止在輪轂和蝸桿軸之間設 置的彈性構件抑制蝸桿軸在軸向方向和徑向方向上的運動。
      [0055]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能夠簡化馬達的驅動軸和蝸桿軸的組裝過 程,并且能夠減少組裝所需的時間。
      [0056] 相關申請的交叉參考
      [0057] 本申請要求2013年4月2日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No. 10-2013-0035689的優(yōu)先權 以及根據(jù)35U.S.C. §119(a)的權益,出于全面之目的,通過參考將其結合于此,就像這里
      【權利要求】
      1. 一種電動助力轉向設備,該電動助力轉向設備包括: 輪轂,該輪轂具有形成在其一個端部處的聯(lián)接孔和形成在另一個端部處的插入孔,該 插入孔呈現(xiàn)從所述輪轂的中心沿著徑向方向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形狀,馬達的驅動軸被插 入所述聯(lián)接孔內; 具有翼部的彈性構件,所述翼部從所述彈性構件的中心沿著徑向方向以輪輻狀圖案延 伸以插入并接合在所述插入孔中,所述彈性構件在一個軸向端部處被封閉而在另一個軸向 端部處形成有緊固孔,所述緊固孔呈現(xiàn)從該彈性構件的中心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形狀,并 且所述翼部的徑向長度被設定成比在所述插入孔中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部分的徑向長度 短,使得在所述插入孔中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部分之中在所述插入孔中以輪輻狀圖案延伸 的每個部分處在每個翼部和所述插入孔的內壁之間在徑向方向上都形成預定間隙空間;以 及 蝸桿軸,該蝸桿軸在其外周表面的一個端部處具有聯(lián)接部,該聯(lián)接部沿著徑向方向以 輪輻狀圖案延伸以插入并接合在所述緊固孔中。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其中,所述彈性構件的每個翼部在周向 方向上的兩個相反側表面與所述插入孔的面向所述兩個相反側表面的內周表面緊密接觸。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其中,圍繞所述彈性構件的所述一個軸 向端部的端面的周緣形成用以與所述輪轂的所述插入孔的周面接觸的隆起部。
      4.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其中,圍繞所述彈性構件的所述一個軸 向端部的端面的周緣形成用以與所述輪轂的所述插入孔的周面接觸的隆起部。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其中,在所述蝸桿軸的所述一個端部上 沿著軸向方向形成突起,以在所述蝸桿軸被插入所述彈性構件的所述緊固孔內時將所述蝸 桿軸對中。
      6.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其中,在所述蝸桿軸的所述一個端部上 沿著軸向方向形成突起,以在所述蝸桿軸被插入所述彈性構件的所述緊固孔內時將所述蝸 桿軸對中。
      7.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其中,在所述蝸桿軸的所述一個端部上 沿著軸向方向形成突起,以在所述蝸桿軸被插入所述彈性構件的所述緊固孔內時將所述蝸 桿軸對中。
      8.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其中,在所述蝸桿軸的所述一個端部上 沿著軸向方向形成突起,以在所述蝸桿軸被插入所述彈性構件的所述緊固孔內時將所述蝸 桿軸對中。
      9. 一種組裝用于車輛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的方法,該方法包括: 將輪轂和彈性構件彼此聯(lián)接,其中,所述輪轂具有形成在其一個端部處的聯(lián)接孔和形 成在另一個端部處的插入孔,該插入孔呈現(xiàn)從所述輪轂的中心沿著徑向方向以輪輻狀圖案 延伸的形狀,馬達的驅動軸被插入所述聯(lián)接孔內,并且所述彈性構件具有翼部,所述翼部從 所述彈性構件的中心沿著徑向方向以輪輻狀圖案延伸,所述彈性構件在一個軸向端部處被 封閉而在另一個軸向端部處形成有緊固孔,所述緊固孔呈現(xiàn)從該彈性構件的中心以輪輻狀 圖案延伸的形狀,并且所述翼部的徑向長度被設定成比在所述插入孔中以輪輻狀圖案延伸 的部分的徑向長度短; 將與所述彈性構件相聯(lián)接的所述輪轂聯(lián)接至所述馬達的所述驅動軸;以及 將蝸桿軸聯(lián)接至所述彈性構件,其中,所述蝸桿軸在其外周表面的一個端部處具有在 徑向方向以輪輻狀圖案延伸以插入并接合在所述緊固孔內的聯(lián)接部以及在所述蝸桿軸的 所述一個端部上沿軸向方向形成的突起。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當聯(lián)接所述彈性構件和所述蝸桿軸時,將所述 蝸桿軸放置在所述馬達的下面,將所述蝸桿軸的所述突起的中心和所述彈性構件的所述緊 固孔的中心以同軸線方式對準,然后旋轉所述蝸桿軸,使得所述蝸桿軸的所述聯(lián)接部能夠 借助所述馬達的重量而插入所述彈性構件的所述緊固孔內,以接合在所述彈性構件的所述 緊固孔內。
      11. 一種組裝用于車輛的電動助力轉向設備的方法,該方法包括: 將驅動軸和輪轂彼此聯(lián)接,其中,所述輪轂具有形成在其一個端部處的聯(lián)接孔和形成 在另一個端部處的插入孔,該插入孔呈現(xiàn)從該輪轂的中心沿著徑向方向以輪輻狀圖案延伸 的形狀,馬達的驅動軸被插入所述聯(lián)接孔內; 將所述輪轂和彈性構件彼此聯(lián)接,其中,所述彈性構件具有翼部,所述翼部從所述彈性 構件的中心沿著徑向方向以輪輻狀圖案延伸,所述彈性構件在一個軸向端部處被封閉而在 另一個軸向端部處形成有緊固孔,所述緊固孔呈現(xiàn)從該彈性構件的中心以輪輻狀圖案延伸 的形狀,并且所述翼部的徑向長度被設定成比在所述插入孔中以輪輻狀圖案延伸的部分的 徑向長度短;以及 將蝸桿軸聯(lián)接至所述彈性構件,其中,所述蝸桿軸在其外周表面的一個端部處具有在 徑向方向以輪輻狀圖案延伸以插入并接合在所述緊固孔內的聯(lián)接部以及在所述蝸桿軸的 所述一個端部上沿軸向方向形成的突起。
      12. 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當聯(lián)接所述彈性構件和所述蝸桿軸時,將所述 蝸桿軸放置在所述馬達的下面,將所述蝸桿軸的所述突起的中心和所述彈性構件的所述緊 固孔的中心以同軸線方式對準,然后旋轉所述蝸桿軸,使得所述蝸桿軸的所述聯(lián)接部能夠 借助所述馬達的重量而插入所述彈性構件的所述緊固孔內,以接合在所述彈性構件的所述 緊固孔內。
      【文檔編號】B62D5/04GK104097683SQ201410128281
      【公開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4月2日
      【發(fā)明者】金宗漢 申請人:株式會社萬都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