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身前部的構造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車身前部的構造,其能夠防止車身重量的增加、且防止車身的制造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夠提高車身前部的抵抗從前罩施加的負荷的剛性。該車身前部的構造包括:一對圍板縱梁,其配置為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彼此之間空有間隔,并且沿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燈支承架,其從該一對圍板縱梁中的至少一者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向車輛上方延伸;緩沖墊支架,其從該燈支承架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向車輛上方延伸;以及前罩緩沖墊,其構成為配置于該緩沖墊支架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且能夠支承前罩,圍板縱梁的前端部、燈支承架、緩沖墊支架以及前罩緩沖墊配置為排列在車輛上下方向上。
【專利說明】車身前部的構造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包括前罩緩沖墊的車身前部的構造,該前罩緩沖墊構成為能夠支承前罩。
【背景技術】
[0002]在汽車等車輛中,在前風擋玻璃的前方設有前罩。在大多數車輛中,前罩構成為以在該前罩的后端部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的中心軸線為中心地進行開閉。在這樣的開閉時,由于前罩的前部在車輛上下方向上移動,因此,在關閉前罩的過程中,從車輛上方朝向車輛下方的負荷從前罩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部施加于車身前部。而且,在前罩關閉的狀態(tài)下,需要支承前罩的前部。因此,在車身前部設有前罩緩沖墊,該前罩緩沖墊承接在關閉前罩的過程中從前罩的前部施加的負荷,且在前罩關閉的狀態(tài)下支承前罩的前部。
[0003]以往,對于這樣的包括前罩緩沖墊的車身前部,作為一個例子采用了以下這樣的構造。在以往的一個例子中的車身前部的構造中,前罩緩沖墊安裝于緩沖墊支架(緩沖吸收部)的上端,該緩沖墊支架的下端安裝于在車身的前端部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的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上車架)的上端,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被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彼此之間空開間隔地配置的一對側圍板支撐件從車輛下方支承,前罩緩沖墊配置為相對于各圍板縱支撐件(apron side brace)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偏移。(例如專利文獻I)
[0004]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112138號公報
[0005]然而,在以往的一個例子中的車身前部的構造中,由于前罩緩沖墊與從車輛下方支承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的圍板縱支撐件分開配置,因此,在從車輛上方朝向車輛下方的負荷從前罩施加于前罩緩沖墊的情況下,在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上以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的被圍板縱支撐件所支承的支承部為支點地作用有彎矩。隨著彎矩而施加于圍板縱支撐件的負荷由圍板縱支撐件承接住。為了可靠地承接這樣的彎矩和伴隨該彎矩所產生的負荷,需要提高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圍板縱梁以及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和圍板縱梁的周邊部分的剛性。作為用于提高上述的剛性的對策,考慮有如下的方法,即,追加加強構件、增加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圍板縱梁等所使用的板材的厚度、以及使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圍板縱梁等大型化等。然而,這些對策會導致車身重量的增加以及車身的制造成本的增加,因而并不優(yōu)選。因此,期望一種這樣的構造,即,在不增加車身重量、且不增加車身的制造成本的情況下,提高車身前部的抵抗從前罩施加的負荷的剛性。
【發(fā)明內容】
_6]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0007]本發(fā)明即是鑒于這樣的實際情況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身前部的構造,其能夠防止車身重量的增加、且防止車身的制造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夠提高車身前部的抵抗從前罩施加的負荷的剛性。
[0008]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0009]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一技術方案的車身前部的構造包括:一對圍板縱梁,其配置為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彼此之間空有間隔,并且沿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燈支承架,其形成為從該一對圍板縱梁中的至少一者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向車輛上方延伸;緩沖墊支架,其形成為從該燈支承架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向車輛上方延伸;以及前罩緩沖墊,其構成為配置于該緩沖墊支架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且能夠支承前罩;上述圍板縱梁的前端部、上述燈支承架、上述緩沖墊支架以及上述前罩緩沖墊配置為排列在車輛上下方向上。因此,從前罩施加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負荷最初由在車輛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前罩緩沖墊、緩沖墊支架、燈支承架以及圍板縱梁的前端部堅固地承接住。其結果,能夠不易產生由從前罩施加的負荷所引起的彎矩。另外,能夠使因從前罩施加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負荷而產生的應力分散。特別是,前罩緩沖墊、緩沖墊支架、燈支承架以及圍板縱梁的前端部中的各接合部也在車輛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因此,容易成為較低的強度的接合部不易受到彎矩的影響,且能夠防止應力集中在接合部。因而,能夠提高車身前部的抵抗從前罩施加的負荷的剛性。另外,由于利用了即使在通常的車身前部中也包含的構成要素、即前罩緩沖墊、緩沖墊支架、燈支承架以及圍板縱梁的前端部,因此,例如能夠在不追加加強構件的情況下提高車身前部的剛性。由于利用了前罩緩沖墊、緩沖墊支架、燈支承架以及圍板縱梁的前端部之間的配置關系,因此,例如能夠在不增加各構成要素所使用的板材的厚度且不使各構成要素大型化的情況下提高車身前部的剛性。因而,能夠防止車身重量的增加、且防止車身的制造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夠提高車身前部的抵抗從前罩施加的負荷的剛性。
[0010]在本發(fā)明的一技術方案的車身前部的構造中,在上述至少一者的圍板縱梁上設有中央側側壁,該中央側側壁位于車輛寬度方向上靠近車身中央的位置,上述圍板縱梁的中央側側壁中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端緣配置為沿車輛上下方向延伸;在上述燈支承架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側壁與上述燈支承架的位于車輛寬度方向上靠近車身中央的位置的中央側側壁之間形成有角部,上述燈支承架的角部配置為沿車輛上下方向延伸;在上述緩沖墊支架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側壁上形成有加強筋,并且上述加強筋配置為沿車輛上下方向延伸;上述圍板縱梁的中央側側壁的前端緣、上述燈支承架的角部以及上述緩沖墊支架的加強筋配置為位于同一直線上。因此,從前罩施加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負荷能夠由具有較高剛性的圍板縱梁的中央側側壁的前端緣、燈支承架的角部以及緩沖墊支架的加強筋有效地承接住。因此,能夠提高車身前部的抵抗從前罩施加的負荷的剛性。
[0011]在本發(fā)明的一技術方案的車身前部的構造中,上述燈支承架具有形成有朝向車輛寬度方向上的車身側端開口,該開口的橫截面為U字形狀;上述燈支承架的中央側側壁形成為平坦形狀,且位于上述前罩緩沖墊的正下方;上述燈支承架的前側壁形成為其寬度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從車輛上方朝向車輛下方逐漸擴大。另外,上述燈支承架具有形成有朝向車輛寬度方向上的車身側端開口,該開口的橫截面為U字形狀,上述燈支承架的中央側側壁形成為彎曲狀,且位于上述前罩緩沖墊的正下方,上述燈支承架的前側壁形成為其寬度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從車輛上方朝向車輛下方逐漸擴大。因此,從前罩施加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負荷能夠由燈支承架的位于前罩緩沖墊的正下方的中央側側壁有效地承接住。另外,從前罩施加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負荷能夠由燈支承架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寬度形成為隨著從車輛上方朝向車輛下方而逐漸擴大的前側壁穩(wěn)定地承接住。因而,能夠提高車身前部的抵抗從前罩施加的負荷的剛性。
[0012]在本發(fā)明的一技術方案的車身前部的構造中,還包括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該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配置為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且連結上述一對圍板縱梁;上述緩沖墊支架從車輛寬度方向觀察形成為向車輛下方開口的U字形狀;上述燈支承架的前側壁中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上端區(qū)域、上述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的前側壁中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端區(qū)域、以及上述緩沖墊支架的前側壁中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下端區(qū)域之間配置為重疊狀并且使三層接合起來;上述燈支承架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后側壁中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上端區(qū)域、上述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后側壁中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端區(qū)域、以及上述緩沖墊支架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后側壁中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下端區(qū)域之間配置為重疊狀并且使三層接合起來。因此,從前罩施加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負荷最初能夠由在車輛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前罩緩沖墊、緩沖墊支架、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的端部、燈支承架以及圍板縱梁的前端部堅固地承接住。另外,由于燈支承架的前側壁的上端區(qū)域、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的前側壁的端區(qū)域、以及緩沖墊支架的前側壁的下端區(qū)域之間配置為重疊狀并且使三層接合起來,并且,燈支承架的后側壁的上端區(qū)域、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的后側壁的端區(qū)域、以及緩沖墊支架的后側壁的下端區(qū)域之間配置為重疊狀并且使三層接合起來,因此,燈支承架、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以及緩沖墊支架之間的接合部的剛性升高。因而,能夠提高車身前部的抵抗從前罩施加的負荷的剛性。
[0013]在本發(fā)明的一技術方案的車身前部的構造中,上述前罩緩沖墊相對于上述緩沖墊支架的上端部中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位于車輛寬度方向上的靠近車身側端的位置。因此,從前罩施加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負荷作用于緩沖墊支架中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靠近車身側端的位置,從而能夠難以車身前部中的一對燈支承架之間的區(qū)域產生彎矩。因而,能夠提高車身前部的抵抗從前罩施加的負荷的剛性。
[0014]發(fā)明的效果
[0015]采用本發(fā)明的一技術方案的車身前部的構造,能夠防止車身重量的增加、且防止車身的制造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夠提高車身前部的抵抗從前罩施加的負荷的剛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示意性地表示從車輛行駛方向左側斜上方觀察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車身前部而得到的立體圖。
[0017]圖2是示意性地表示從車輛行駛方向右側斜上方觀察圖1中的A部而得到的放大立體圖。
[0018]圖3是示意性地表示圖1中的A部的放大主視圖。
[0019]圖4是示意性地表示圖1中的A部的放大俯視圖。
[0020]圖5是示意性地表示從車輛行駛方向的左側觀察圖1中的A部而得到的放大側視圖。
[0021]圖6是圖2中的B部的放大立體圖。
[0022]附圖標記說明
[0023]1、車身前部;2、圍板縱梁;2a、前端部;2b、中央側側壁;2bl、前端緣;3、燈支承架;3b、上端部;3c、前側壁;3cl、上端區(qū)域;3d、中央側側壁;3e、后側壁;3el、上端區(qū)域;3f、角部;5、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a、端部;5b、前側壁;5bl、端區(qū)域;5d、后側壁;5dl、端區(qū)域;6、緩沖墊支架;6b、上端部;6c、前側壁;6cl、下端區(qū)域;6d、上側壁;6e、后側壁;6el、下端區(qū)域;6f、加強筋;7、前罩緩沖墊;C、中央位置。
【具體實施方式】
[0024]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車身前部的構造。如圖1所示,車身前部I包括一對圍板縱梁2,一對圍板縱梁2配置為彼此之間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空開間隔,并且沿車輛前后方向延伸。車身前部I包括一對燈支承架3,燈支承架3形成為從圍板縱梁2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2a向車輛上方延伸。燈支承架3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下端部3a安裝于圍板縱梁2的前端部2a。車身前部I包括保險杠構件板(bumper member plate) 4,保險杠構件板4配置于圍板縱梁2的前端部2a和燈支承架3的下端部3a的車輛前方。車身前部I包括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配置為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特別是,雖未圖示,在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設有鎖定機構,該鎖定機構用于在將位于前窗的前方的前罩關閉的狀態(tài)下保持前罩。
[0025]再如圖1所示,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部5a分別安裝于一對燈支承架3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3b,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連結一對燈支承架3。車身前部I包括一對緩沖墊支架6,緩沖墊支架6形成為從燈支承架3的上端部3b向車輛上方延伸。緩沖墊支架6的下端部6a安裝于燈支承架3的上端部3b和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的端部5a。車身前部I包括一對前罩緩沖墊7,前罩緩沖墊7配置于緩沖墊支架6的上端部6b。特別是,雖未圖示,該前罩緩沖墊7構成為能夠支承前罩。另外,在圖1中,對車身前部I省略了位于比保險杠構件板4靠車輛前方的位置的保險杠構件等而進行了描述。如圖2和圖3所示,在這樣的車身前部I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端區(qū)域均在車輛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有圍板縱梁2的前端部2a、燈支承架3、緩沖墊支架6以及前罩緩沖墊7。
[0026]參照圖2對圍板縱梁2的詳細情況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在圍板縱梁2上設有位于車輛寬度方向上靠近車身中央的位置的中央側側壁2b,中央側側壁2b形成為大致平坦形狀。這樣的圍板縱梁2的中央側側壁2b中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端緣2bl形成為沿車輛上下方向延伸。
[0027]參照圖2?圖5對燈支承架3的詳細情況進行說明。如圖2?圖5所示,燈支承架3具有形成為朝向車輛寬度方向上的車身側端開口的大致U形狀的橫截面。在這樣的燈支承架3上設有位于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端的前側壁3c、位于車輛寬度方向上靠近車身中央的位置的中央側側壁3d、以及相對于前側壁3c在車輛后方空開間隔地配置的后側壁3e。前側壁3c、中央側側壁3d以及后側壁3e均形成為大致平坦形狀。如圖2所示,在燈支承架3的前側壁3c和中央側側壁3d之間形成有角部3f。另外,如圖3所示,前側壁3c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寬度形成為隨著從車輛上方朝向車輛下方而逐漸擴大。燈支承架3的角部3f沿車輛上下方向延伸。前側壁3c的位于車輛寬度方向上靠近車身側端的位置的外側緣3g形成為隨著從車輛下方朝向車輛上方而從車輛寬度方向上的車身側端朝向車身中央傾斜并且彎曲。
[0028]參照圖2?圖5對保險杠構件板4的詳細情況進行說明。在圖2?圖5中,利用虛線表示保險杠構件板4。保險杠構件板4從車輛上下方向觀察形成為大致L字形狀。在這樣的保險杠構件板4上設有位于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端的前側壁4a、和位于車輛寬度方向上靠近車身中央的位置的中央側側壁4b。在前側壁4a與中央側側壁4b之間形成有角部4c。保險杠構件板4的前側壁4a配置為從車輛前方朝向車輛后方地重疊于圍板縱梁2的前端部2a和燈支承架3的前側壁3c。保險杠構件板4的中央側側壁4b配置為從車輛寬度方向上的車身中央朝向車身側端地重疊于圍板縱梁2的中央側側壁2b和燈支承架3的中央側側壁3d。另外,保險杠構件板4的角部4c配置為沿圍板縱梁2的中央側側壁2b的前端緣2bl和燈支承架3的角部3f延伸。這樣的保險杠構件板4與圍板縱梁2和燈支承架3相接合。
[0029]參照圖1?圖4以及圖6對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的詳細情況進行說明。如圖1?圖4以及圖6所示,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具有形成為朝向車輛下方開口的大致U形狀的橫截面。在這樣的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上設有位于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端的前側壁5b、位于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上端的上側壁5c、以及相對于前側壁5b在車輛后方空開間隔地配置的后側壁5d。前側壁5b、上側壁5c以及后側壁5d均形成為大致平坦形狀。如圖2?圖4以及圖6所示,這樣的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的前側壁5b中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端區(qū)域5bl配置為從車輛前方朝向車輛后方地重疊于燈支承架3的前側壁3c中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上端區(qū)域3cl。另外,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的后側壁5d中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端區(qū)域5dl配置為從車輛后方朝向車輛前方地重疊于燈支承架3的后側壁3e中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上端區(qū)域3el。其中,燈支承架3的前側壁3c的上端區(qū)域3cl和后側壁3e的上端區(qū)域3el位于燈支承架3的上端部3b,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的前側壁5b的端區(qū)域5bl和后側壁5d的端區(qū)域5dl位于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的端部5a。
[0030]參照圖3?圖6對緩沖墊支架6的詳細情況進行說B月。如圖5和圖6所示,緩沖墊支架6從車輛寬度方向觀察形成為向車輛下方開口的大致U形狀。如圖3?圖6所示,在這樣的緩沖墊支架6上設有位于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端的前側壁6c、位于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上端的上側壁6d、以及相對于前側壁6c在車輛后方空開間隔地配置的后側壁6e。前側壁6c、上側壁6d以及后側壁6e均形成為大致平坦形狀。如圖3和圖6所示,在前側壁6c上設有兩個加強筋6f,加強筋6f形成為沿車輛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從車輛后方朝向車輛前方突出的拉深形狀(日文:絞>9形狀)。這樣的兩個加強筋6f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空開間隔地配置。如圖3所示,從車輛前后方向觀察,兩個加強筋6f之中的靠車輛寬度方向上的車身側端側的加強筋6f與圍板縱梁2的中央側側壁2b的前端緣2bl、燈支承架3的角部3f以及保險杠構件板4的角部4c 一起位于沿車輛上下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線上。
[0031]再如圖3?圖6所示,這樣的緩沖墊支架6的前側壁6c中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下端區(qū)域6cl配置為從車輛前方朝向車輛后方地重疊于燈支承架3的前側壁3c的上端區(qū)域3cl和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的前側壁5b的端區(qū)域5bl。另外,緩沖墊支架6的后側壁6e中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下端區(qū)域6el配置為從車輛后方朝向車輛前方地重疊于燈支承架3的后側壁3e的上端區(qū)域3el和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的后側壁5d的端區(qū)域5dl。其中,緩沖墊支架6的前側壁6c的下端區(qū)域6cl和后側壁6e的下端區(qū)域6el位于緩沖墊支架6的下端部6a。
[0032]參照圖3?圖6對前罩緩沖墊7的詳細情況進行說明。如圖3?圖6所示,前罩緩沖墊7具有沿車輛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為大致圓筒形狀的基端部7a、和形成為從該基端部7a向車輛上方延伸的六棱柱形狀的頂端部7b。前罩緩沖墊7的基端部7a安裝于緩沖墊支架6的上側壁6d。特別是,雖未圖示,前罩緩沖墊7的頂端部7b構成為從車輛下方朝向車輛上方地與前罩相抵接而支承前罩。如圖3和圖4所示,前罩緩沖墊7的中心軸線7c相對于緩沖墊支架6的上側壁6d中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C位于車輛寬度方向上靠近車身側端的位置。另外,緩沖墊支架6的上側壁6d位于緩沖墊支架6的上端部6b。如圖3所示,燈支承架3的中央側側壁3d位于前罩緩沖墊7的正下方。而且,從車輛前后方向觀察,圍板縱梁2的中央側側壁2b的前端緣2bl、燈支承架3的角部3f、保險杠構件板4的角部4c、兩個加強筋6f中的靠車輛寬度方向上的車身側端側的加強筋6f、以及前罩緩沖墊7的中心軸線7c位于沿車輛上下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線上。這樣的前罩緩沖墊7能夠緩沖從被該前罩緩沖墊7支承的前罩(未圖示)傳遞來的負荷。作為一個例子,前罩緩沖墊7可以使用橡膠材料、樹脂材料等制作。
[0033]在此,參照圖3?圖6說明燈支承架3的上端部3b、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的端部5a以及緩沖墊支架6的下端部6a之間的安裝構造。如圖3?圖6所示,燈支承架3的前側壁3c的上端區(qū)域3cl、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的前側壁5b的端區(qū)域5bl、以及緩沖墊支架6的前側壁6c的下端區(qū)域6cl之間配置為重疊狀并且通過點焊使三層接合起來。另外,燈支承架3的后側壁3e的上端區(qū)域3el、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的后側壁5d的端區(qū)域5dl、以及緩沖墊支架6的后側壁6e的下端區(qū)域6el之間配置為重疊狀并且通過點焊使三層接合起來。
[0034]以上,采用本實施方式的車身前部I的構造,從前罩(未圖示)施加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負荷最初能夠由沿車輛上下方向排列配置的圍板縱梁2的前端部2a、燈支承架3、保險杠構件板4、緩沖墊支架6以及前罩緩沖墊7堅固地承接住。
[0035]其結果,不易產生由從前罩施加的負荷所引起的彎矩。而且,能夠使因從前罩施加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負荷而產生的應力分散。特別是,圍板縱梁2的前端部2a、燈支承架3、保險杠構件板4、緩沖墊支架6以及前罩緩沖墊7中的各接合部也在車輛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因此,容易成為低強度的接合部不易受到彎矩的影響,且能夠防止應力集中在接合部。因而,能夠提高車身前部I的抵抗從前罩施加的負荷的剛性。另外,由于利用了通常的車身前部I所包含的構成要素,即圍板縱梁2的前端部2a、燈支承架3、保險杠構件板4、緩沖墊支架6以及前罩緩沖墊7,因此,例如能夠在不追加加強構件的情況下提高車身前部I的剛性。由于利用了圍板縱梁2的前端部2a、燈支承架3、保險杠構件板4、緩沖墊支架6以及前罩緩沖墊7之間的配置關系,因此,例如能夠在不增加各構成要素所使用的板材的厚度、且不使各構成要素大型化的情況下提高車身前部I的剛性。因而,能夠防止車身重量的增加、且防止車身的制造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夠提高車身前部I的抵抗從前罩施加的負荷的剛性。
[0036]采用本實施方式的車身前部I的構造,由于圍板縱梁2的中央側側壁2b的前端緣2bl、燈支承架3的角部3f、保險杠構件板4的角部4c以及緩沖墊支架6的靠車身側端側的加強筋6f位于同一直線上,因此,從前罩施加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負荷能夠由具有較高剛性的圍板縱梁2的中央側側壁2b的前端緣2bl、燈支承架3的角部3f、保險杠構件板4的角部4c以及緩沖墊支架6的靠車身側端側的加強筋6f有效地承接住。因而,能夠提高車身前部I的抵抗從前罩施加的負荷的剛性。
[0037]采用本實施方式的車身前部I的構造,從前罩施加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負荷能夠由燈支承架3的位于前罩緩沖墊7的正下方的中央側側壁3d有效地承接住。而且,從前罩施加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負荷能夠由燈支承架3的前側壁3c穩(wěn)定地承接住,該前側壁3c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寬度形成為隨著從車輛上方朝向車輛下方而逐漸擴大。因而,能夠提高車身前部I的抵抗從前罩施加的負荷的剛性。
[0038]采用本實施方式的車身前部I的構造,從前罩施加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負荷最初能夠由沿車輛上下方向排列配置的圍板縱梁2的前端部2a、燈支承架3、保險杠構件板4、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的端部5a、緩沖墊支架6以及前罩緩沖墊7堅固地承接住。此外,燈支承架3的前側壁3c的上端區(qū)域3cl、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的前側壁5b的端區(qū)域5bl、以及緩沖墊支架6的前側壁6c的下端區(qū)域6cl之間配置為重疊狀并且通過點焊使三層接合起來,并且,燈支承架3的后側壁3e的上端區(qū)域3el、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的后側壁5d的端區(qū)域5dl、以及緩沖墊支架6的后側壁6e的下端區(qū)域6el之間配置為重疊狀并且通過點焊三層接合起來,因此,燈支承架3、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以及緩沖墊支架6之間的接合部的剛性升聞。因而,能夠提聞車身如部I的抵抗從如罩施加的負荷的剛性。
[0039]采用本實施方式的車身前部I的構造,由于前罩緩沖墊7相對于緩沖墊支架6的上端部6b中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C位于車輛寬度方向上靠近車身側端的位置,因此,從前罩施加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負荷作用于緩沖墊支架6中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靠近車身側端的位置,從而能夠難以在車身前部I的一對燈支承架3之間的區(qū)域產生彎矩。因而,能夠提高車身前部I的抵抗從前罩施加的負荷的剛性。
[0040]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已說明的實施方式,基于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能夠進行各種變形和變更。
[0041]例如,作為本發(fā)明的第I變形例,本實施方式的車身前部I的構造可以只設置于車身前部I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端區(qū)域中的任一區(qū)域。
[0042]作為本發(fā)明的第2變形例,還可以是燈支承架3具有形成為朝向車輛寬度方向上的車身側端開口的字母U字形狀的橫截面,燈支承架3的中央側側壁3d彎曲地形成。
[0043]作為本發(fā)明的第3變形例,還可以是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具有形成為朝向車輛下方開口的大致字母U字形狀的橫截面,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5的上側壁5c彎曲地形成。
[0044]作為本發(fā)明的第4變形例,還可以是,從車輛前后方向觀察,兩個加強筋6f中的靠車輛寬度方向上的車身中央側的加強筋6f與圍板縱梁2的中央側側壁2b的前端緣2bl、燈支承架3的角部3f、保險杠構件板4的角部4c、以及前罩緩沖墊7的中心軸線7c —起位于沿車輛上下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線上。
[0045]作為本發(fā)明的第5變形例,還可以在緩沖墊支架6的前側壁6c設置三個以上或一個加強筋6f。在設置一個加強筋6f的情況下,從車輛前后方向觀察,該一個加強筋6f與圍板縱梁2的中央側側壁2b的前端緣2b1、燈支承架3的角部3f、保險杠構件板4的角部4c、以及前罩緩沖墊7的中心軸線7c —起位于沿車輛上下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線上即可。在設置三個以上的加強筋6f的情況下,從車輛前后方向觀察,三個以上的加強筋6f中的任一加強筋6f與圍板縱梁2的中央側側壁2b的前端緣2bl、燈支承架3的角部3f、保險杠構件板4的角部4c、以及前罩緩沖墊7的中心軸線7c —起位于沿車輛上下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線上即可。
[0046]作為本發(fā)明的第6變形例,還可以是加強筋6f形成為從車輛前方朝向車輛后方突出的拉深形狀。
[0047]作為本發(fā)明的第7變形例,關于構件之間的接合,代替點焊,可以使用氣焊、電弧焊、鎢極惰性氣體保護電弧焊、等離子弧焊、自屏蔽電弧焊、電渣焊、電子束焊、激光焊、凸焊、縫焊、電阻對焊、閃光對焊、對接縫焊、釬焊、硬釬焊、攪拌摩擦焊等。另外,代替點焊,還可以使用螺紋、螺栓等組裝構件。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身前部的構造,其中, 該車身前部的構造包括: 一對圍板縱梁,其配置為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彼此之間空有間隔,并且沿車輛前后方向延伸; 燈支承架,其形成為從該一對圍板縱梁中的至少一者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向車輛上方延伸; 緩沖墊支架,其形成為從該燈支承架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向車輛上方延伸;以及 前罩緩沖墊,其構成為配置于該緩沖墊支架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且能夠支承前罩; 上述圍板縱梁的前端部、上述燈支承架、上述緩沖墊支架以及上述前罩緩沖墊配置為排列在車輛上下方向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身前部的構造,其中, 在上述至少一者的圍板縱梁上設有中央側側壁,該中央側側壁位于車輛寬度方向上靠近車身中央的位置,上述圍板縱梁的中央側側壁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端緣配置為沿車輛上下方向延伸, 在上述燈支承架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側壁與上述燈支承架的位于車輛寬度方向上靠近車身中央的位置的中央側側壁之間形成有角部,上述燈支承架的角部配置為沿車輛上下方向延伸, 在上述緩沖墊支架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前側壁上形成有加強筋,并且上述加強筋配置為沿車輛上下方向延伸, 上述圍板縱梁的中央側側壁的前端緣、上述燈支承架的角部以及上述緩沖墊支架的加強筋配置為位于同一直線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身前部的構造,其中, 上述燈支承架具有形成有朝向車輛寬度方向上的車身側端開口,該開口的橫截面為U字形狀, 上述燈支承架的中央側側壁形成為平坦形狀,且位于上述前罩緩沖墊的正下方, 上述燈支承架的前側壁形成為其寬度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從車輛上方朝向車輛下方逐漸擴大。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身前部的構造,其中, 上述燈支承架具有形成有朝向車輛寬度方向上的車身側端開口,該開口的橫截面為U字形狀, 上述燈支承架的中央側側壁形成為彎曲狀,且位于上述前罩緩沖墊的正下方, 上述燈支承架的前側壁形成為其寬度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從車輛上方朝向車輛下方逐漸擴大。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車身前部的構造,其中, 還包括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該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配置為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且連結上述一對圍板縱梁, 上述緩沖墊支架從車輛寬度方向觀察形成為向車輛下方開口的U字形狀, 上述燈支承架的前側壁中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上端區(qū)域、上述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的前側壁中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端區(qū)域、以及上述緩沖墊支架的前側壁中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下端區(qū)域之間配置為重疊狀并且使三層接合起來, 上述燈支承架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后側壁中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上端區(qū)域、上述發(fā)動機罩鎖定構件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后側壁中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端區(qū)域、以及上述緩沖墊支架的車輛前后方向上的后側壁中的車輛上下方向上的下端區(qū)域之間配置為重疊狀并且使三層接合起來。
6.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身前部的構造,其中, 上述前罩緩沖墊相對于上述緩沖墊支架的上端部中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位于車輛寬度方向上的靠近車身側端的位置。
【文檔編號】B62D25/08GK104249768SQ201410295136
【公開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6月26日
【發(fā)明者】臼田嘉剛 申請人:鈴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