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載人飛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飛艇,具體地說是指一種安全性高、重量輕、可搭載乘客的載人飛艇。
背景技術:
隨著世界空中產品應用進步和民用飛行現(xiàn)代化產品普及的浪潮;空中出行、空中載人安保、空中載人電子監(jiān)控、空中載人電子通訊、空中載人偵察、空中載人試驗、空中載人科研探測、空中載人或自動航拍、空中載人遙感測繪、空中災情無人監(jiān)控、空中載人救助運輸?shù)鹊?,無疑都離不開空中載人飛行的平臺,而空中平臺的選擇卻是非常有限的,除了飛機、直升機、系留飛艇、動力飛艇(遙控飛艇)類的飛行器,大概就只有專業(yè)空中載人飛艇快車類的空中載人平臺了!飛艇、直升飛機類的空中平臺優(yōu)點不少,但缺點也很明顯,首先, 直升飛機民用性限制多,而且造價高、維護和使用成本高使其不適合普通民眾,可懸浮飛艇 (熱氣球)、動力飛艇本身也因結構設計和實用條件等問題使得其滿足不了載人要求。另外現(xiàn)在的傳統(tǒng)飛艇操控性能差、視野角度不足、缺少載人飛行保障能力、能載人飛行的飛艇也因外部結構設計和內部空間布置不合理導致飛艇不適合用于空中載人飛行領域,并且絕大多數(shù)飛艇都是遙控操作飛行作業(yè),自然不能滿足經(jīng)濟發(fā)展對空中載人飛行的需要。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安全性高、重量輕、可搭載乘客且視野開闊的載人飛艇。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的
一種載人飛艇,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由艙室和設置在艙室兩側及后側的機翼組成,艙室后側的機翼內嵌有氣囊;所述的艙室內設有地板,地板上設有前后固定的駕駛座和乘客座; 乘客座的一側設有下置方向制動器的推進器,方向制動器的下側設有位于殼體底部的出氣口,所述的推進器分別通過進氣管和輸油管與其前側位于艙室的頭部端面上的進氣口和其后側的油泵相連,油泵與上側的油箱通過輸油管相連;所述的推進器和油泵通過電路與地板下側的一體機相連,一體機與其前側設置的蓄電池相連。所述的推進器和方向制動器之間設有發(fā)電機,發(fā)電機通過電路與位于推進器的前側并位于地板下側的蓄電池相連。所述的蓄電池與其下側的電動機通過電路相連,電動機與其下側伸出殼體外的起落架相連。所述的進氣管上設有過濾器,所述的過濾器位于駕駛座和乘客座之間并位于蓄電池的上側。所述的艙室內設有兩組油箱、油泵、推進器、過濾器、進氣管以及方向制動器、蓄電池和發(fā)電機,所述的油箱、油泵、推進器、過濾器、進氣管以及方向制動器、蓄電池和發(fā)電機位于艙室內設置的乘客座的兩側。
所述駕駛座的前側設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的下端穿過地板并固定在殼體的底部上,連接桿的上端設有顯示屏,連接桿的下端設有示波器,示波器位于底板的下側,示波器的前側設有激光測距儀,激光測距儀位于艙室的頭部端面內側并固定在殼體的底部上,示波器的下側設有固定在殼體底部外側的攝像機;所述的顯示屏、示波器、激光測距儀和攝像機通過電路與一體機相連。所述艙室的頭部頂側設有照相機,照相機上設有與一體機通過電路相連的傳感
O所述艙室的側部設有自動門,所述的自動門位于機翼的下側并位于駕駛座的兩側。所述的艙室后側的機翼為中空的環(huán)形,所述機翼的中空環(huán)形內嵌有由成對的囊塊組合拼裝的氣囊;所述的機翼內設有隔熱泡沫,隔熱泡沫位于氣囊的兩側;所述機翼的尾端分別設有上下設置的傳感器和閃光燈。所述艙室頭部端面設置的進氣口的外側設有照明燈,所述艙室的頭部和頂部采用鋼化玻璃制成并在艙室的頂部設有天窗。本發(fā)明相比現(xiàn)有技術有如下優(yōu)點
本發(fā)明安裝了兩臺推進器提供動力,使得其具有飛行速度快,爬升能力強、方位轉換靈活,??科椒€(wěn)的優(yōu)點,同時后部采用了成對設置的氣囊,使得其安全性得到提高,艙室頭部和頂部設置透明的鋼化玻璃使得其具有視野寬闊的優(yōu)點。本發(fā)明通過封閉的艙室以及照明燈和閃光燈的設置,使得其具有任何時間和任何氣候下都可以使用,艙室內可設置多個座位使其具有載人數(shù)量多的優(yōu)點;并具有結構簡單、 操作方便的特點,適宜推廣使用。
附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本發(fā)明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其中1 一殼體;2—機翼;3—氣囊;4一艙室;5—地板;6—駕駛座;7—乘客座; 8—推進器;9一方向制動器;10 —出氣口 ;11 一進氣管;12—輸油管;13—進氣口 ;14一油泵;15—油箱;16—一體機;17—蓄電池;18—發(fā)電機;19一電動機;20—起落架;21—過濾器;22—連接桿;23—顯示屏;24—示波器;25—激光測距儀;26—攝像機;27—照相機; 28—傳感器;29—自動門;30—隔熱泡沫;31—閃光燈;32—照明燈;33—天窗。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所示一種載人飛艇,包括殼體1,該殼體1由艙室4和設置在艙室4兩側及后側的機翼2組成,其中艙室4后側的機翼2呈中空的環(huán)形,在機翼2的中空環(huán)形內嵌有由成對的囊塊組合拼裝的氣囊3,該該氣囊3既可以由兩塊囊塊上下拼裝而成,也可以由四塊囊塊兩兩組合后再上下拼裝而成,如此設計可使得該載人飛艇的氣囊3即使在其中一個囊塊被破壞的情況下也可保持飛艇的性能不受影響;另外氣囊3兩側的機翼2內設置有隔熱泡沫30,這樣的設置既減輕了飛艇的重量又提高了飛艇的性能;在機翼2的尾端還分別設有上下設置的傳感器28和閃光燈31,以利于飛行時受到空中其它飛行體的信號并給予空中其它飛行體信號。頭部和頂部采用鋼化玻璃制成的艙室4內鋪設有地板5,在地板5上前后固定的設置有駕駛座6和乘客座7,其中駕駛座6設置在艙室4內的前側中部,駕駛座 6后側設置的乘客座7可分兩排或三排設置,乘客座7的中間留有通道。在駕駛座6的前側設有連接桿22,該連接桿22的下端穿過底板5并固定在殼體1的底部上,連接桿22的上端設有顯示屏23,連接桿22的下端設有位于地板5下側的示波器24,在示波器24的前側設有激光測距儀25,激光測距儀25位于艙室4的頭部端面內側并固定在殼體1的底部上, 示波器24的下側設有固定在殼體1的底部外側的攝像機26 ;以上所說的顯示屏23、示波器 24、激光測距儀25和攝像機26皆通過電路與底板5下側設置用來控制整個飛艇系統(tǒng)的一體機16相連。在乘客座7的一側設有下置方向制動器9的推進器8,方向制動器9的下側設有位于殼體1底部的出氣口 10,并在推進器8和方向制動器9之間設有發(fā)電機18,發(fā)電機18通過電路與推進器8前側設置的蓄電池17相連;推進器8分別通過進氣管11和輸油管12與其前側進氣口 13和其后側的油 泵14相連,進氣口 13位于艙室4的頭部端面上并在其外側設有方便夜間飛行的照明燈32 ;油泵14通過輸油管12與其上側的油箱15相連; 另外推進器8和油泵14通過電路與地板5下側用來控制整個飛艇系統(tǒng)的一體機16相連, 一體機16設置在推進器8和油泵14之間,一體機16通過電路與位于地板5的下側并位于推進器8的前側下方并可為其提供能源的蓄電池17相連,另外蓄電池17還與其下側的電動機19通過電路相連,電動機19用來為其下側伸出殼體1外的起落架20提供動力。在進氣管11上還設有過濾空氣的過濾器21,過濾器21位于駕駛座6和乘客座7之間并位于蓄電池17的上側。上述的油箱15、油泵14、推進器8、過濾器21、進氣管11以及方向制動器 9、蓄電池17和發(fā)電機1共設置兩組,兩組油箱15、油泵14、推進器8、過濾器21、進氣管11 以及方向制動器9、蓄電池17和發(fā)電機1分別設置在艙室4內乘客座7的兩側。另外在艙室4的頭部頂側還設有采集照片的照相機27,照相機27上設有與一體機16通過電路相連的傳感器28,一體機16通過傳感器28來控制照相機27進行照片拍攝;為方便使用,在艙室4的側部設有兩扇自動門29,兩扇自動門29分別位于機翼2的下側并位于駕駛座6的兩側。另外在艙室4的頂部還設有天窗33,天窗33也采用鋼化玻璃制成。本發(fā)明在使用時,既可采用北斗導航系統(tǒng)進行的自動駕駛,也可采用人工駕駛。當采用北斗導航系統(tǒng)自動駕駛時,駕駛人員和乘客坐穩(wěn)后,通過駕駛座6前設有的顯示屏23 進行操作,確認為飛艇采用北斗導航系統(tǒng)進行自動駕駛,北斗導航系統(tǒng)控制蓄電池17給一體機16和電動機19提供電能,北斗導航系統(tǒng)控制發(fā)布指令讓一體機16給油泵14和推進器8,油泵14通過輸油管12給推進器8供應油料,同時推進器8通過進氣管11吸入空氣進行工作,推進器8產生的工作氣流通過其下側設置的方向制動器9從出氣口 10流出,推動整個載人飛艇上升,同時推進器8的工作氣流產生的能量可帶動發(fā)電機18進行發(fā)電,發(fā)電機18發(fā)出的電能補充蓄電池17的消耗,使得蓄電池17可進行持續(xù)工作,方向制動器9也在北斗導航系統(tǒng)的控制下確定飛艇的飛行方向和飛行角度,同時氣囊3的設置也可以充分保證該載人飛艇的浮力。在載人飛艇飛行到確定位置后,即可進行人工操作,這是駕駛員通過一體機16操縱攝像機26或者照相機27進行工作。另外本發(fā)明的飛艇由于設置了較多的乘客座7,因此也可以滿足載人運輸?shù)男枨?。本發(fā)明結構簡單且操作方便,安裝的兩臺推進器使得其具有飛行速度快,爬升能力強、方位轉換靈活,??科椒€(wěn)的優(yōu)點,同時后部采用了成對設置的氣囊,使得其安全性得到提高,艙室頭部和頂部設置透明的鋼化玻璃使得其具有視野寬闊的優(yōu)點;通過封閉的艙室以及照明燈和閃光燈的設置,使得其具有任何時間和任何氣候下都可以使用,艙室內可設置多個座位使其具有載人數(shù)量多的優(yōu)點;并具有結構簡單、 操作方便的特點,因此適合各種商業(yè)活動、載人飛行的需要,適宜推廣使用。
本發(fā)明未涉及的技術均可通過現(xiàn)有技術加以實現(xiàn)。
權利要求
1.一種載人飛艇,包括殼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由艙室(4)和設置在艙室(4) 兩側及后側的機翼(2)組成,艙室(4)后側的機翼(2)內嵌有氣囊(3);所述的艙室(4)內設有地板(5 ),地板(5 )上設有前后固定的駕駛座(6 )和乘客座(7 );乘客座(7 )的一側設有下置方向制動器(9)的推進器(8),方向制動器(9)的下側設有位于殼體(1)底部的出氣口 (10),所述的推進器(8)分別通過進氣管(11)和輸油管(12)與其前側位于艙室(4)的頭部端面上的進氣口( 13)和其后側的油泵(14)相連,油泵(14)與上側的油箱(15)通過輸油管(12)相連;所述的推進器(8)和油泵(14)通過電路與地板(5)下側的一體機(16)相連,一體機(16)與其前側設置的蓄電池(17)相連。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載人飛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進器(8)和方向制動器(9) 之間設有發(fā)電機(18),發(fā)電機(18)通過電路與位于推進器(8)的前側并位于地板(5)下側的蓄電池(17)相連。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載人飛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電池(17)與其下側的電動機(19 )通過電路相連,電動機(19 )與其下側伸出殼體(1)外的起落架(20 )相連。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載人飛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進氣管(11)上設有過濾器(21),所述的過濾器(21)位于駕駛座(6)和乘客座(7)之間并位于蓄電池(17)的上側。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載人飛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艙室(4)內設有兩組油箱(15)、油泵(14)、推進器(8)、過濾器(21)、進氣管(11)以及方向制動器(9)、蓄電池(17)和發(fā)電機(18),所述的油箱(15)、油泵(14)、推進器(8)、過濾器(21)、進氣管(11)以及方向制動器(9)、蓄電池(17)和發(fā)電機(18)位于艙室(4)內設置的乘客座(7)的兩側。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載人飛艇,其特征在于所述駕駛座(6)的前側設有連接桿(22),所述連接桿(22)的下端穿過地板(5)并固定在殼體(1)的底部上,連接桿(22)的上端設有顯示屏(23),連接桿(22)的下端設有示波器(24),示波器(24)位于底板(5)的下側,示波器(24)的前側設有激光測距儀(25),激光測距儀(25)位于艙室(4)的頭部端面內側并固定在殼體(1)的底部上,示波器(24)的下側設有固定在殼體(1)底部外側的攝像機(26);所述的顯示屏(23)、示波器(24)、激光測距儀(25)和攝像機(26)通過電路與一體機(16)相連。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載人飛艇,其特征在于所述艙室(4)的頭部頂側設有照相機(27),照相機(27)上設有與一體機(16)通過電路相連的傳感器(28)。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載人飛艇,其特征在于所述艙室(4)的側部設有自動門(29), 所述的自動門(29)位于機翼(2)的下側并位于駕駛座(6)的兩側。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載人飛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艙室(4)后側的機翼(2)為中空的環(huán)形,所述機翼(2)的中空環(huán)形內嵌有由成對的囊塊組合拼裝的氣囊(3);所述的機翼 (2)內設有隔熱泡沫(30),隔熱泡沫(30)位于氣囊(3)的兩側;所述機翼(2)的尾端分別設有上下設置的傳感器(28)和閃光燈(31)。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載人飛艇,其特征在于所述艙室(4)頭部端面設置的進氣口(13)的外側設有照明燈(32),所述艙室(4)的頭部和頂部采用鋼化玻璃制成并在艙室(4) 的頂部設有天窗(33)。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載人飛艇,包括由艙室(4)和設置在艙室(4)兩側及后側的機翼(2)組成的殼體(1),后側的機翼(2)內嵌有氣囊(3);艙室(4)內有前后固定設置駕駛座(6)和乘客座(7)的地板(5),乘客座(7)的一側設有下置方向制動器(9)的推進器(8),方向制動器(9)的下側設有出氣口(10),推進器(8)分別通過進氣管(11)和輸油管(12)與前側的進氣口(13)和后側的油泵(14)相連,油泵(14)與其上側的油箱(15)相連;推進器(8)和油泵(14)通過電路與地板(7)下側的一體機(16)相連,一體機(16)與其前側的蓄電池(17)相連。本發(fā)明功能齊全載客多,適宜推廣使用。
文檔編號B64B1/24GK102381466SQ20111024040
公開日2012年3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8月22日
發(fā)明者姜濤 申請人:姜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