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動力翼傘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動力翼傘框架。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動力翼傘框架圓形防護圈為兩個不可拆卸的焊接件,增加了系統(tǒng)的質量,且支撐桿與圓形防護圈之間也是通過焊接來實現(xiàn)連接,致使動力翼傘的整體結構體積大、質量重。故傳統(tǒng)的動力翼傘框架不能達到動力翼傘理想的飛行性能,且組裝繁瑣不便于運輸。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采用可拆卸的 單圓形防護圈代替雙圓形防護圈,支撐桿采用可拆卸方式代替?zhèn)鹘y(tǒng)的焊接方式,以減輕動力翼傘框架的體積和質量,提高動力翼傘的飛行性能,便于包裝和運輸?shù)膭恿σ韨憧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在于包括一個經(jīng)支撐桿與發(fā)動機架連接固定的圓形防護圈;所述圓形防護圈由一根以上直桿彎曲相連構成;所述支撐桿一端裝于發(fā)動機架,另一端設有用于固定直桿的支撐桿端頭套管;所述支撐桿端頭套管包括短套管、長套管;所述直桿穿過短套管,兩端固定于長套管。所述發(fā)動機架上設有座袋懸掛桿。所述支撐桿為八根,六根為獨立零部件,兩根焊接為一體,便于組裝后整體框架的攜帶。所述直桿為四根,各直桿間經(jīng)長套管相連。本實用新型的圓形防護圈為一個,且圓形防護圈為可拆卸的四根長度相等可交換使用的直桿彎曲組合而成,支撐桿改為可拆卸的連接方式與發(fā)動機架和圓形防護圈之間的連接,以減小體積和質量,拆卸及組裝方便,從而提高動力翼傘飛行性能,便于包裝和運輸,同時不影響使用的安全性。
以下結合附圖
提供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I、圓形防護圈,2、支撐桿,3、支撐桿端頭套管,4、發(fā)動機架,5、座袋懸掛桿,
6、短套管,7、長套管。
具體實施方式
圖I中,本實用新型由一個圓形防護圈I、八根支撐桿2、發(fā)動機架4、兩根座袋懸掛桿5組成。八根支撐桿2中,其中六根可拆卸成獨立零部件,另兩根為焊接件以便于組裝后的整體框架的攜帶。支撐桿2 —端經(jīng)螺桿固定于發(fā)動機架4,另一端設有用于固定直桿的支撐桿端頭套管3,支撐桿端頭套管3包括短套管6、長套管7,將四根長度相等可相互交換使用的直桿穿過短套管6,兩端固定于長套管7,彎曲組合成圓形防護圈1,將支撐桿2與發(fā)動機架4連接,將座袋懸掛桿5與發(fā)動機架4連接,即組裝成該動力翼傘框架,其結構簡單、體積小、質量輕,減輕了整個動力翼傘框架的系統(tǒng)質量,拆卸及組裝方便,提高動力翼傘飛行性能,便于包裝和運輸?!?br>
權利要求1.一種動力翼傘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經(jīng)支撐桿(2)與發(fā)動機架(4)連接固定的圓形防護圈(I);所述圓形防護圈(I)由一根以上直桿彎曲相連構成;所述支撐桿(2)—端裝于發(fā)動機架(4),另一端設有用于固定直桿的支撐桿端頭套管(3); 所述支撐桿端頭套管(3 )包括短套管(6 )、長套管(7 ); 所述直桿穿過短套管(6),兩端固定于長套管(7)。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動力翼傘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動機架(4)上設有座袋懸掛桿(5 )。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動力翼傘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桿(2)為八根,六根為獨立零部件,兩根焊接為一體。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動力翼傘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桿為四根,各直桿間經(jīng)長套管(7)相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動力翼傘框架,包括一個經(jīng)支撐桿與發(fā)動機架連接固定的圓形防護圈;所述圓形防護圈由一根以上直桿彎曲相連構成;所述支撐桿一端裝于發(fā)動機架,另一端設有用于固定直桿的支撐桿端頭套管;所述支撐桿端頭套管包括短套管、長套管;所述直桿穿過短套管,兩端固定于長套管。本實用新型采用可拆卸的單圓形防護圈代替雙圓形防護圈,支撐桿采用可拆卸方式代替?zhèn)鹘y(tǒng)的焊接方式,以減輕動力翼傘框架質量,提高動力翼傘飛行性能,方便包裝和運輸,同時不影響使用的安全性。
文檔編號B64C31/036GK202717031SQ20122035144
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19日
發(fā)明者毛威, 陳海平, 薛富利, 盛光喜, 賀應平, 龔松潔 申請人:襄陽宏偉航空器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