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集裝箱吊架和相關的集裝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集裝箱(“集裝箱吊架”)的承接裝置,通過它用吊車吊起關閉或打開的集裝箱,例如用于裝上船或從船上卸下。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集裝箱,它與本發(fā)明的承接裝置一起使用。
也稱作裝載裝置的承接裝置是公知的,并用于集裝箱的轉運站。對該裝置所提要求的基本特點是,打開集裝箱簡單且要快,例如在裝船或卸船時盡可能地縮短相對寶貴的停泊時間。
出于該理由和安全上的原因,如果為了承接或放置集裝箱人們需要承接裝置例如對集裝箱進行鎖定或解鎖,因此可看作一種缺點。
因此,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通過一種可能的途徑從根本上加快集裝箱的轉載。
特別是提供一種集裝箱的承接裝置以及與其相適應的集裝箱,在人員不在承接裝置或集裝箱旁時,可以承接或放置集裝箱。
該技術問題是通過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裝箱的承接裝置實現(xiàn)的。此外,該技術問題還通過如權利要求2和3所述的集裝箱實現(xiàn)的。
從屬權利要求包括了本發(fā)明有益的進一步技術方案。
下面參照附圖對優(yōu)選實施方案的描述給出了本發(fā)明進一步的細節(jié)、特征和優(yōu)點。其中
圖1示出了本發(fā)明承接裝置的透視圖;圖2示出了第一集裝箱的透視圖;圖3示出了第二集裝箱的透視圖;圖4示出了第三集裝箱的透視圖;圖5(a)-(c)示出了承接裝置支柱的斷面圖;圖6(a)-(d)示出了不同工作位置的方管的斷面圖;圖7(a)-(d)示出了圖6(a)-(d)的局部放大圖;圖8(a)-(c)示出了圖6第一集裝箱不同工作位置的方管簡化圖;圖9(a)和(b)示出了圖6第二集裝箱不同工作位置的方管簡化圖;圖10(a)-(e)示出了第一和第二集裝箱角區(qū)域的斷面圖。
圖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發(fā)明集裝箱的承接裝置1,它也稱作集裝箱吊架,它從上面裝到集裝箱上。水平桿2-5通常是可伸出的,使得它們可以與集裝箱的長度相適應。在水平桿的外端設置垂直支柱6-9,它們分別裝到集裝箱的角上。承接裝置1具有一懸掛裝置10,在其上由吊車抓住。
圖2示出了這樣的第一集裝箱20,根據(jù)本發(fā)明,它具有分別在其上角和下角21、23;24、26;27、29;30、32之間設置的方管22、25、28、31(用虛線表示)。在集裝箱20的上角和下角區(qū)域即在方管之上和之下分別設置長孔L及位于其下具有(上或下)孔的附加件211、231;241、261;271、291;301、321。
以相同的方式構成圖3和4所示的集裝箱,其中相同的或彼此相應的部件在圖2中用不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這樣可以更好地描述與其承接裝置的共同作用。
對此,圖3示出了第二集裝箱30,根據(jù)本發(fā)明,它具有分別在其上角和下角33、35;36、38;39、41;42、44之間設置的方管34、37、40、43(用虛線表示)。在集裝箱30的上角和下角區(qū)域即在方管之上和之下分別設置長孔L及位于其下具有(上或下)孔的附加件331、351;361、381;391、411;421、441。
最后,圖4示出了第三集裝箱40,根據(jù)本發(fā)明,它具有分別在其上角和下角45、47;48、50;51、53;54、56之間設置的方管46、49、52、55(用虛線表示)。在集裝箱40的上角和下角區(qū)域即在方管之上和之下分別設置長孔L及位于其下具有(上或下)孔的附加件451、471;481、501;511、531;541、561。
圖5(a)至5(c)示出了承接裝置1的支柱6至9之一的斷面圖,其分別具有第一開閉裝置,其中所有四個支柱的結構均是相同的。圖5(a)示出了初始位置,圖5(b)示出了第一行程位置,而圖5(c)示出了第二行程位置。
各支柱包括行程缸14,它以公知的方式液動或氣動并使第一傳動軸125軸向運動。此外,設置第一扭轉鎖定單元11,該扭轉鎖定單元包括在圖中設置在傳動軸125下端的內扭轉鎖件112和外鎖件111,其結構為錘頭螺栓的結構。
具體而言,該外扭轉鎖件111包括一圍住傳動軸125的套件1111和基本呈矩形的支承件1112,在套件下端區(qū)域的外周上設置(銑出)方形楔嵌件1113,支承件1112固定到套件1111的下端。套件1111的上端與圍住其上端的支承盤127螺旋連接,為此支承盤具有內螺紋,其中的螺旋連接優(yōu)選通過埋頭螺栓鎖定,以避免螺旋連接的偶然松脫。
支承盤再次安置到支承件128上,支承件與方管焊接并伸出方管的下端作為導向件124。
另外,設置使傳動軸125轉動并由此使內扭轉鎖件112轉動的第一驅動裝置12以及使支承盤127轉動并由此使外扭轉鎖件111轉動的第二驅動裝置13。
通過方形楔嵌件1113防止外扭轉鎖件111在由集裝箱鎖定的轉動位置意外地轉動。
圖6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第二開閉裝置的方管四個不同工作位置的斷面圖,如它可用于圖2、3和4結構相同的集裝箱中那樣。
在方管92的內部設置一連續(xù)的桿925,在其上端固定一承接件(叉口件)922,它用于承接位于其上的集裝箱或承接裝置的內扭轉鎖件(例如圖5中的內扭轉鎖件112),而在桿925的下端裝配內扭轉鎖件932。另外,在承接件922上固定彈簧管929。該彈簧管的相對(下)端延伸過第一導向件930,彈簧管通過該導向件基本與桿925同軸定位。同時,在第一導向件930和在承接件922上的橫截面擴大部分931之間設置一復位彈簧926,它使得彈簧管、承接件以及桿朝著圖中方管上端的方向被壓動或偏壓。
此外,一套筒921被推到桿925上,在圖6(a)所示的初始位置,套管的一端大致延伸到第一導向件930的上部區(qū)域,而其另一端固定到支承盤927上。
也同樣為垂頭螺栓結構的外扭轉鎖件931包括裝在桿925下端的套件9311,它的下端固定在基本呈矩形的支承件9312上。在套件的下端區(qū)域的外周上設置方形楔嵌件9313,由此防止外扭轉鎖件111在由集裝箱鎖定的轉動位置意外地轉動。
支承盤927具有內螺紋,它與套件9311的上端螺旋連接并優(yōu)選通過埋頭螺栓鎖定,以避免螺旋連接的偶然松脫。
支承盤927安置到第二導向件924的導向套9241上,它圍住外扭轉鎖件931的套件9311。導向套在圖6(b)、(c)、(d)所示的工作位置靠在支承件928上,其支承件與方管92焊接。
此外,在彈簧管929下端區(qū)域和套筒921上端區(qū)域分別設置嚙合裝置935、936(例如套筒上的凸起935和彈簧管上的相應導向件936),它們在圖6(a)-(c)所示的軸向移動位置彼此配合并傳遞轉動,而在圖6(d)的移動位置彼此脫開。
圖7(a)-(d)示出了圖6(a)-(d)工作位置的方管下端區(qū)域的放大圖。
下面參照圖5、8和9描述各第一和第二開閉裝置的作用過程,其中通過承接裝置承接第一集裝箱20和第二集裝箱30并將它們裝到第三集裝箱40上且通過其鎖定。而支柱或方管的其它開閉裝置的作用過程是相同的。
為清楚起見,可以從縱向彼此觀察圖5、8和9??勺⒁獾剑趫D8和9中示出了第二開閉裝置的簡圖,因為其結構已參照圖6和7作了描述。
為了承接第一集裝箱20,承接裝置1(圖1)運行到第一集裝箱20(圖2)上并放置到其上,各支柱6-9的扭轉鎖件單元伸進位于第一集裝箱(20)的上角21、24、27、30的長孔。第一開閉裝置處于圖5(a)所示的初始位置,而第二開閉裝置處于圖8(a)(也為圖6(a))所示的初始位置。
通過吊車操縱者發(fā)出的信號,第二驅動裝置13被激活并使外扭轉鎖件111轉動90度,使得支承件1112不再能從長孔中出來并由此使第一集裝箱20與承接裝置1連接且可以提升。
為了保證相應導向的扭轉鎖件容易縮回或伸出進行進一步的操作,如上所述,在上下附加件211、231;241、261;271、291;301、321;331、351;361、381;391、411;421、441;451、471;481、501;511、531;541、561上分別設置孔。
為了可以進一步承接第二集裝箱30,首先通過對行程缸14相應加載使得承接裝置1的內扭轉鎖件112伸出到圖5(b)所示的第一工作位置。由此,內扭轉鎖件112進入叉口(承接件)222并將具有導向件224的第二開閉裝置的扭轉單元223穿過第一集裝箱20的下角23從其中壓出。接著,借助承接裝置1將第一集裝箱20放到第二集裝箱30上,其中伸出的扭轉鎖件單元223使第一集裝箱20定位,使得所有集裝箱角重疊并且在第一集裝箱20放下時通過導向件224使扭轉鎖件單元223可以伸入第二集裝箱30的上長孔L中。由此,到達圖8(b)所示的第二工作位置,在該圖還可看出,伸出的導向件224通過第一集裝箱20的扭轉鎖件單元223此時處于第二集裝箱30的上角33。
接著,通過吊車操縱者發(fā)出的信號,第一驅動裝置12被激活,它使內扭轉鎖件112轉動90度,這樣,通過叉口222使扭轉鎖件單元223特別是外扭轉鎖件2231的支承件2234在第一集裝箱20中轉動90度并由此使其不再能從其長孔中出來。這樣,第二集裝箱30與第一集裝箱20鎖定且可以通過承接裝置提升。該位置與圖6(c)所示的位置對應。
為了可以將兩集裝箱20、30借助承接裝置1可靠地放置到第三集裝箱40上,首先必須再使第二集裝箱30的扭轉鎖件單元343伸出。
在承接狀態(tài)下,由于方形楔嵌件113、2233的作用,外扭轉鎖件111、2231不轉動。由于第一開閉裝置的內扭轉鎖件112具有特有的(第一)驅動裝置12,第一集裝箱20的內扭轉鎖件2232可再轉回到圖8(b)所示的位置,彈簧管929通過行程缸14的作用相對于套筒921微小的軸向移動使得嚙合裝置935、936脫開,以便連續(xù)的轉動只傳給內扭轉鎖件2232。
因此,承接裝置1的內扭轉鎖件112在伸入第一集裝箱20的叉口之前又處于初始位置,且第一集裝箱20的內扭轉鎖件2232又處于其初始位置,在該位置它可以進入第二集裝箱30的叉口342。
第二集裝箱30中的第二開閉裝置此時還處于圖9(a)所示的初始位置。
接著,通過吊車操縱者發(fā)出的信號,行程缸14伸出到圖5(c)所示的第二工作位置。通過承接裝置的內扭轉鎖件112和第一集裝箱20的內扭轉鎖件2232,扭轉鎖件單元343通過導向件344伸出第二集裝箱30,使得第二集裝箱30以上述的方式容易地在第三集裝箱40上定位。
接著,將疊置吊起的兩集裝箱20和30放置到第三集裝箱40上,伸出的扭轉鎖件單元343通過導向件344可以進入第三集裝箱40的上長孔L中。
當集裝箱疊置并被卸載而由此到達圖9(b)所示的位置時,承接裝置1的內扭轉鎖件112通過第一集裝箱20的內扭轉鎖件2232再以上述第二集裝箱20的方式鎖定扭轉鎖件單元343。
如果三個集裝箱20、30、40彼此鎖定,內扭轉鎖件112借助行程缸14回到圖5(a)的初始位置且外扭轉鎖件111借助第二驅動單元13轉動90度,這樣第一集裝箱20的承接裝置1就被解鎖而可以提升。
圖10又一次示出了放置到集裝箱30上并與其鎖定的第一集裝箱20扭轉鎖件單元223的位置。在圖10(a)中第一集裝箱20被放置但還沒有被鎖定。圖10(b)示出了鎖定狀態(tài),而圖10(c)示出了內扭轉鎖件2232轉回后的位置。接著它可以進入第二集裝箱30的叉口342并根據(jù)圖10(d)伸出,以便最后根據(jù)圖10(d)使外扭轉鎖件3431與第三集裝箱40鎖定。
在相對圖6和7簡化的圖8、9和10中,附圖標記221(341)表示第一(第二)集裝箱的方管;附圖標記2231(3431)表示第一(第二)集裝箱的外扭轉鎖件;附圖標記2232(3432)表示第一(第二)集裝箱的內扭轉鎖件;附圖標記2233(3433)表示第一(第二)集裝箱的方形楔嵌件;附圖標記2241(3441)表示第一(第二)集裝箱的導向套;附圖標記226(346)表示第一(第二)集裝箱的復位彈簧;附圖標記224(344)表示第一(第二)集裝箱的導向件;附圖標記227(347)表示第一(第二)集裝箱的支承盤;附圖標記228(348)表示第一(第二)集裝箱的支承件。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集裝箱或類似載重物的承接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開閉裝置具有一扭轉鎖件單元(11),通過它借助移動和轉動的作用使得一個或多個疊置的集裝箱與該承接裝置鎖定。
2.一種集裝箱或類似運輸容器,其特征在于第二開閉裝置具有一扭轉鎖件單元(223;343),通過它借助移動和轉動的作用可以使得一個或多個位于其下面的其它集裝箱與該集裝箱鎖定。
3.一種集裝箱或類似運輸容器,其特征在于第二開閉裝置具有一扭轉鎖件單元(223;343),它通過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承接裝置的第一開閉裝置致動。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集裝箱(“集裝箱吊架”)的承接裝置(1),通過它用吊車吊起關閉或打開的集裝箱,例如用于裝上船或從船上卸下。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集裝箱,它與本發(fā)明的承接裝置一起使用。該承接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扭轉鎖件單元的第一開閉裝置,通過它借助移動和轉動的作用使一個或多個疊置的集裝箱鎖定。該集裝箱或類似運輸容器的特征在于,具有扭轉鎖件單元的第二開閉裝置,通過它借助移動和轉動的作用使一個或多個在其下的集裝箱與其集裝箱可以鎖定。
文檔編號B65D88/00GK1466542SQ01816333
公開日2004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01年7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7月27日
發(fā)明者赫爾曼·克魯澤, 赫爾曼 克魯澤 申請人:赫爾曼·克魯澤, 赫爾曼 克魯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