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可拆卸包裝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拆卸包裝箱,它包括盒體,盒體是由底板、長側板、短側板和頂板組成,底板的兩長邊上可拆卸連接有長側板,兩短邊上可拆卸連接有短側板,兩長邊均設有兩個以上的“L”形槽孔,兩長邊上的“L”形槽孔的方向相反,兩短邊均設有第一“T”形槽孔,長側板的底部設有與“L”形槽孔相配合的“L”形突塊,“L”形突塊與長側板底邊一起形成卡槽,長側板的兩端設有相互對稱的漸進式凹凸槽,短側板的底部設有與第一“T”形槽孔相配合的臺階式突塊,短側板的兩端均設有與漸進式凹凸槽相配合的卡扣。本實用新型可拆卸包裝箱組裝、保存和運輸,而且具有透氣性好和穩(wěn)定性好的優(yōu)點。
【專利說明】一種可拆卸包裝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禮品包裝盒,具體涉及一種可拆卸包裝箱。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可拆卸包裝箱多數為卡扣式連接,如發(fā)明名稱為卡扣式可拆卸組合包裝盒,公告日為2014年2月12日,公告號為203428154U的中國專利,它由前片、后片、左片、右片以及底片組成,所述前片和后片的左右兩邊分別設有活動榫1、固定榫I,上部設有堆碼卡扣和固定榫II,底部設有與活動榫II和弧型凹槽,所述底片的上下兩端設有活動榫孔II,左右兩邊設有凸部,所述左片和右片上分別設有卡孔和活動榫孔I,所述活動榫I連接在活動榫孔I內,所述活動榫II連接在活動榫孔II內,所述凸部固定在卡孔內。該技術方案雖實現了可拆卸,組裝和運輸方便,然而其組裝后底片與傳統(tǒng)包裝盒一樣與地面接觸,容易受潮,而且不透氣,更不能實現空氣對流,包裝盒內的物品不透氣,無法與外面的空氣進行氣流交換,容易使包裝盒內的物品,尤其是水果等易損性物品霉爛、變質,另外,前、后、左、右片由底片沿水平方向的插入式連接,在受到外力時容易引起變形,以至包裝盒散掉的情況出現,連接不夠穩(wěn)定。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需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底板不與地面直接接觸、透氣性好、穩(wěn)定性好的可拆卸包裝箱。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設計一種可拆卸包裝箱,它包括盒體和提繩,所述的盒體是由底板、長側板、短側板和頂板組成的長方體形盒體,所述的底板的兩長邊上均可拆卸連接有長側板,兩短邊上均可拆卸連接有短側板,兩長邊均設有兩個以上的“L”形槽孔,兩長邊上的“L”形槽孔的方向相反設置,兩短邊均設有至少一個第一 “T”形槽孔,所述的長側板的底部與底板上“L”形槽孔相對應的位置設有與“L”形槽孔相配合的“L”形突塊,所述的“L”形突塊與長側板底邊一起形成卡槽,所述的“L”形突塊由上至下的穿過“L”形槽孔,并通過卡槽與底板固定,所述的長側板的兩端設有相互對稱的漸進式凹凸槽,所述的漸進式凹凸槽最下部為一飛機機翼狀的凸起,凸起上方由一斜坡連接一臺階再至槽底而成的凹槽,凹槽的頂部向下有一折邊,折邊端部又一斜坡與長側板邊緣相連,所述的短側板的底部設有與第一 “T”形槽孔相配合的臺階式突塊,所述的臺階式突塊從側面移入第一 “T”形槽孔內,短側板的兩端均設有與漸進式凹凸槽相配合的卡扣,長側板下部“L”形突塊以及短側板下部臺階式突塊設置,使“L”形突塊和臺階式突塊的底部與地面接觸,將底板支撐起來,使底板與地面之間形成一定的流通空間,防止受潮,另外,采用長側板由上至下插入并穿過底板上“L”形槽孔,短側板從側面插入第一“T”形槽孔,同時通過長側板漸進式凹凸槽與短側板卡扣的配合連接,使整個盒體連接即為牢固,穩(wěn)定性好。
[0005]所述的長側板頂部設有至少兩個第一方形突塊,所述的短側板上設有至少兩個第二方形突塊,所述的頂板上分別設有與第一方形突塊和第二方形突塊相配合的第二 “T”形槽孔和第三“T”形槽孔,所述的第一方形突塊穿過第二“T”形槽孔,所述的第二方形突塊穿過第三“Τ”形槽孔。
[0006]所述的底板上設有多個長圓形孔,便于包裝盒內透氣。
[0007]進一步地,所述的長側板上部設有至少兩個梯形缺口,所述的短側板上設有至少一個長圓形流通孔,所述的頂板上設有多個“L”形流通孔,與底板上的長圓形孔結合在一起,可以使包裝盒內實現空氣對流和循環(huán),保持包裝盒內的氣流流通,有利于包裝盒內物品的保存。
[0008]所述的長側板上設有兩個繩孔,用于固定提繩或包裝帶,方便使用者搬運。
[0009]本實用新型可拆卸包裝箱的有益效果:首先,可拆卸,組裝和運輸方便;其次,其組裝后底板與傳統(tǒng)包裝盒與地面接觸不同,底板距離地面有一定距離,使底板與地面之間形成流通空間,不易愛潮;再次,底板上長圓形孔的設置,使包裝盒能夠透氣;再次,側板以及頂板各缺口或孔的設置,與底板上的透氣孔結合在一起,能夠形成空氣對流,使包裝盒內的氣流與外界的空氣進行氣流交換,包裝盒內始終保持新鮮氣流,有利于包裝盒內物品的保存,最后,通過長側板、短側板與底板不同方向的連接,以及長側板與短側面之間的漸進式扣合連接方式,拆裝時有先后順序,不會變形,連接穩(wěn)定性好。
[0010]【附圖說明】
:
[0011]圖1是本實用新型可拆卸包裝箱不含頂板的分解示意圖;
[0012]圖2是本實用新型可拆卸包裝箱底板的結構不意圖;
[0013]圖3是本實用新型可拆卸包裝箱長側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4是本實用新型可拆卸包裝箱短側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5是本實用新型可拆卸包裝箱頂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0017]如圖1至圖5所示,一種可拆卸包裝箱,它包括盒體和提繩,所述的盒體是由底板1、長側板2、短側板3和頂板4組成的長方體形盒體,所述的底板I的兩長邊上均可拆卸連接有長側板2,兩短邊上均可拆卸連接有短側板3,兩長邊均設有兩個以上的“L”形槽孔11,兩長邊上的“L”形槽孔11的方向相反設置,兩短邊均設有至少一個第一 “Τ”形槽孔12,所述的長側板2的底部與底板I上“L”形槽孔11相對應的位置設有與“L”形槽孔11相配合的“L”形突塊21,所述的“L”形突塊21與長側板2底邊一起形成卡槽22,所述的“L”形突塊21由上至下的穿過“L”形槽孔11,并通過卡槽22與底板I固定,所述的長側板2的兩端設有相互對稱的漸進式凹凸槽23,漸進式凹凸槽23最下部為一飛機機翼狀凸起,凸起上方由一斜坡連接一臺階再至槽底而成的凹槽,凹槽的頂部向下有一折邊,折邊端部又一斜坡與長側板邊緣相連(如圖2所示),所述的短側板3的底部設有與第一“Τ”形槽孔12相配合的臺階式突塊31,所述的臺階式突塊31從側面移入第一“Τ”形槽孔12內,短側板3的兩端均設有與漸進式凹凸槽23相配合的卡扣32,所述的長側板2頂部設有至少兩個第一方形突塊24,所述的短側板3上設有至少兩個第二方形突塊34,所述的頂板4上分別設有與第一方形突塊24和第二方形突塊34相配合的第二 “Τ”形槽孔41和第三“Τ”形槽孔42,所述的第一方形突塊24穿過第二 “T”形槽孔41,所述的第二方形突塊34穿過第三“T”形槽孔42,所述的底板I上設有多個長圓形孔13,所述的長側板2上部設有至少兩個梯形缺口 25,所述的短側板3上設有至少一個長圓形流通孔33,所述的頂板4上設有多個“L”形流通孔43,所述的長側板2上設有兩個繩孔26。
[0018]上述【具體實施方式】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不能以本實用新型進行限定,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所做的改變或其他等效的置換方式,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可拆卸包裝箱,“它包括盒體和提繩,所述的盒體是由底板(1)、長側板(2)、短側板(3)和頂板(4)組成的長方體形盒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I)的兩長邊上均可拆卸連接有長側板(2),兩短邊上均可拆卸連接有短側板(3),兩長邊均設有兩個以上的“L”形槽孔(11),兩長邊上的“L”形槽孔(11)的方向相反設置,兩短邊均設有至少一個第一“T”形槽孔(12),所述的長側板(2)的底部與底板(I)上“L”形槽孔(11)相對應的位置設有與“L”形槽孔(11)相配合的“L”形突塊(21),所述的“L”形突塊(21)與長側板(2)底邊一起形成卡槽(22),所述的“L”形突塊(21)由上至下的穿過“L”形槽孔(11),并通過卡槽(22)與底板(I)固定,所述的長側板(2)的兩端設有相互對稱的漸進式凹凸槽(23),所述的短側板(3)的底部設有與第一“T”形槽孔(12)相配合的臺階式突塊(31),所述的臺階式突塊(31)從側面移入第一“T”形槽孔(12)內,短側板(3)的兩端均設有與漸進式凹凸槽(23)相配合的卡扣(3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包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長側板(2)頂部設有至少兩個第一方形突塊(24),所述的短側板(3)上設有至少兩個第二方形突塊(34),所述的頂板(4)上分別設有與第一方形突塊(24)和第二方形突塊(34)相配合的第二 “T”形槽孔(41)和第三“T”形槽孔(42),所述的第一方形突塊(24)穿過第二“T”形槽孔(41),所述的第二方形突塊(34)穿過第三“T”形槽孔(42)。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拆卸包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I)上設有多個長圓形孔(13)。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拆卸包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長側板(2)上部設有至少兩個梯形缺口(25),所述的短側板(3)上設有至少一個長圓形流通孔(33),所述的頂板(4)上設有多個“L”形流通孔(43)。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拆卸包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長側板(2)上設有兩個繩孔(26)。
【文檔編號】B65D6-24GK204280159SQ201420779479
【發(fā)明者】廖慧楊 [申請人]廖慧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