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超薄型引線拉卷器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超薄型引線拉卷器結構,尤指一種應用于3C電子產(chǎn)品實用性 最佳的薄型亦隱藏的超薄型引線拉卷器結構。
背景技術:
按,各種3C電子產(chǎn)品或3C電子類周邊商品,如智能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由于 技術不斷突破與創(chuàng)新,所追求精致化、微型化與薄型化,早已成為該類商品發(fā)展主流與消費 意識導向;相對地,該種電子產(chǎn)品或電子類周邊產(chǎn)品,所不可或缺的傳輸介質(zhì)電源或資料 傳輸線,截至目前為止,仍然是停留在毫無機能性的散裝引線使用模式與狀態(tài),致而與精致 化、微型化與薄型化的電子商品或電子類周邊產(chǎn)品格格不入,反而制造出更多問題與使用 困擾。依據(jù)目前各種3C電子產(chǎn)品或電子類周邊產(chǎn)品所配置的資料傳輸或電源供應引 線,往往是多組并同使用;因此,長久以來配線及整線問題,已讓使用者相當頭疼及困擾,特 別是對于整體外觀、線組纏繞、引線過長或過短各種問題,實然已造成極大不便及影響。以傳統(tǒng)舊法為解決上述困擾,一般人不外乎均是以綁線,將過長的引線進行彎折 捆綁,此法對于外觀及所造成雜亂問題,以至于線組間相互纏繞、打結等后遺癥,均無法有 效加以排除及解決,特別是其中所隱藏的缺陷,乃因引線實施捆綁型態(tài),經(jīng)久處于此種狀態(tài) 下必然會影響電源或信號傳輸安全性及品質(zhì);因此,為求得最高傳輸品質(zhì)、最高效率、安全 及最大便利性,解決此一傳輸引線問題,將是本實用新型所需解決主要課題及目的?;谇笆鰡栴}與需求,目前市場上確有一種卷線器結構被設計出來,其主要是利 用一轉線盤,并于其一面施設一回旋簧,而引線則卷合于轉線盤的另一面,且同樣是借助回 旋簧力,使得引線形成拉卷與復歸力源,達到引線拉伸與卷復能力;然,此種卷線器由于是 結合引線與回旋簧兩個主要元件,屬于疊加并合式的厚體結構;雖然,在體積上,可盡量配 合小型化的設計,但卻無法達到超薄型的要求;因此,該種卷線器在使用技術領域中,已被 完全限制,且大部份均是運用于非薄型化的產(chǎn)品,如滑鼠、耳機線或電腦傳輸線等。因此,為要配合現(xiàn)今已薄型化的電子產(chǎn)品,并做為其專屬的電源或信號傳輸線暨 隱密內(nèi)藏式的卷線器,實是本實用新型所需討論的主要課題,同時也本實用新型主要改進 之處。
實用新型內(nèi)容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除可達到一次快速卷收 復位能力外,也可由定位后的再拉伸引線連續(xù)動作,實施逐步性定位特有能力的超薄型引 線拉卷器結構?;谏鲜觯緦嵱眯滦湍颂峁┮环N超薄型引線拉卷器結構,其特征是包含外殼 體、一個回旋簧、一個回旋簧盤、引線與一個卷線盤;該回旋簧盤設有使回旋簧能置設并回 卷于其內(nèi)的簧槽套,該回旋簧能對應該回旋簧盤的正旋或反旋,形成旋緊或放松;該回旋簧盤以中孔穿套于殼體的固定柱,并以該固定柱為旋轉的中心點;回旋簧盤為齒盤結構,其周 緣設有能與卷線盤相嚙合的嚙合齒;該卷線盤與該回旋簧盤為分置對應的嚙合結構,且卷 線盤也為齒盤結構,其周緣設有能與該回旋簧盤相嚙合的嚙合齒,該卷線盤以中心柱提供 引線繞卷于上,并以該中心柱為卷線盤旋轉的中心點。所述的回旋簧以內(nèi)端嵌合于殼體固定柱的嵌槽,外端則嵌至于該回旋簧盤簧槽套 周緣所的夾槽。所述的回旋簧盤于底部設有多段的運作功能的軌道,供一個定位珠對應于殼體內(nèi) 部的限位槽并于軌道內(nèi)形成交替性脫卡與嵌卡的定位。所述引線借助一個正、負極導電延片觸壓于一個正、反向的嵌套件,并以引線的連 接頭一端連接于正、反向的嵌套件,而引線另一連接頭的一端則連接于正、負極導電延片, 該引線一端的連接頭為拉、卷連接端,另一連接頭則為固定輸出端。所述正、反向的嵌套件與卷線盤的中心柱嵌合,并且頂至于所述正、負極導電延片 上的定位孔,所述正、反向的嵌套件與中心柱構成為卷線盤的中心定位軸。在另外一實施中,所述引線以單條完整引線的兩端分別設有連接頭,并以引線的 中點彎折部嵌固于卷線盤的中心柱,且平整繞轉于卷線盤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借助上述結構與功效的達成,即可使本實用新型獲 得良好的單拉、卷線暨定位三重功效,完全革新并突破現(xiàn)有技術厚體形態(tài)卷線器,進而提高 傳輸線的附加價值及使用進步性。并且本實用新型是以分置結構的回旋簧盤與卷線盤暨定 位結構,并合于引線拉、縮,即呈現(xiàn)出單向單接頭多段式拉卷與單向雙接頭多段式拉卷兩種 運用模式,衍具多重且豐富的附加特有效能。
[0015 [0016 [0017 [0018 [0019 [0020 [0021 [0022 [0023 [0024 [0025 [0026 [0027 [0028 [0029 [0030 [0031
圖1 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外觀示意圖。
圖2 是本實用新型整體元件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3 是本實用新型仰視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4 是本實用新型整體剖視結構作示意圖。
圖5 是圖4的A部結構放大意圖。
圖6 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外觀示意圖。
圖7 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整體元件分解結構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外殼體11固定柱111嵌槽112嵌合條2回旋簧21內(nèi)端22外端3回旋簧盤31簧槽套32夾槽33中孔34嚙合齒35軌道4引線41正、負極導電延片42連接頭43嵌套件44另一連接頭45中點彎折部46雙連接頭5卷線盤51嚙合齒52中心柱6定位珠61限位槽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請參閱圖1、3及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整體主要結構是由外殼體1、一回旋 簧2、一回旋簧盤3、引線4與一卷線盤5組件所組成,其中的回旋簧盤3是以簧槽套31供 回旋簧2置設并回卷于內(nèi),且回旋簧2的內(nèi)端21是嵌合于殼體固定柱11的嵌槽111內(nèi),外 端22則嵌至于簧槽套31周緣所設的夾槽32,以使回旋簧2可依回旋簧盤3的正旋或反旋, 可使回旋簧2形成為旋緊或放松兩種狀態(tài)機能;其次,該回旋簧盤3是以中孔33穿置于前 述殼體的固定柱11,以形成為旋轉的中心點;特別是,該回旋簧盤3本身為一齒盤結構,其 周緣設有可與卷線盤5相嚙合的嚙合齒34。同如圖3、7所示,回旋簧盤3與卷線盤5兩者,是呈分置的嚙合結構,且卷線盤5 本身也為齒盤結構,其周緣設有可與回旋簧盤3相嚙合的嚙合齒51 ;其次,該卷線盤5是以 中心柱52提供引線4繞卷于上,并也成為卷線盤5旋轉的中心點,以能配合回旋簧盤3嚙 合旋轉,以能將回旋簧盤3所儲存的回旋簧2動能與拉、卷定位機能,傳遞于卷線盤5,并由 卷線盤5直接控制引線完成拉、伸卷復、歸位與定位三項基本運作機能。依據(jù)本實用新型上述基礎細節(jié)及架構下,本實用新型所達成的定位機制是以回旋 簧盤3底部設有多項運作功能的軌道35與設于殼體1內(nèi)部的限位槽61,可為交互運作與配 合所達成,如圖3所示;該回旋簧盤3是于底部設有多項運作功能的軌道35,軌道35為回 旋向外的弧形凹槽,可完全配合定位珠6,依據(jù)卷線盤5上的引線4拉伸與卷收,趨使回旋簧 盤3施以正、反向旋轉運作下,同步趨使定位珠6、軌道35與限位槽61三者所衍生出循序交 替性的脫卡與嵌卡兩種特有機能狀態(tài);且,定位珠6只能于限位槽61中,以上、下往復式位 移運動加以定位;因此,當拉伸于卷線盤5上的引線4時,等于是同時驅(qū)轉卷線盤5并帶動 于回旋簧盤3,使回旋簧2開始儲存引線4復歸的動能;當引線4卷歸復位時,其回旋簧盤3 即借助回旋簧2力的反向自轉趨使卷線盤5收復所拉出的引線4 ;且引線4是每次拉轉卷線 盤5 —圈時(等同于回旋簧盤3 —圈),即可產(chǎn)具一次定位機能,若引線4拉合長度超過本 圈次的定位機能后,則可由下圈次達到定位,使得整個卷線裝置具有多段定位的便利效果。續(xù)如圖2、7所示,本實用新型引線4是卷置于卷線盤5上,進而可構成單向單接頭 多段式拉卷與單向雙接頭多段式拉卷兩種不同運用模式,其中如圖2所示,單向單接頭多 段式拉卷模式,是借助正、反向的嵌套件43分別與連接頭42 —端連接,并以正、反向的嵌套 件43為中心定位軸,使正、負極導電延片41為恒態(tài)壓觸于反、向嵌套件43,以同時進行正、 負極導電延片41的導通;而另一連接頭44的一端則同樣連接于正、負極導電延片41,如圖 1、4、5所示;因此,在此一模式中,一端的連接頭42則可成為拉、卷式連接端,另一連接頭44 則為固定輸出端,以成為單向單接頭多段式拉卷的使用模式。如圖7所示,單向雙接頭多段式拉卷結構模式,則是將整條完整的引線4,取其中 點位置并將其彎折構成中點彎折部45,再由卷線盤中心柱52進行嵌固,以使彎折后的單條 雙連接頭46引線4能平整繞轉于卷線盤5上,以形成為單向雙接頭多段式拉卷運用模式, 如圖6所示。依據(jù)本實用新型設計基礎論點與特征,是包括兩大部份;一是采用分置式的超 薄型結構設計;二是單向單接頭多段式拉卷與單向雙接頭多段式拉卷兩種運用模式;其 中超薄型結構設計,是將卷線盤與回旋簧暨定位結構采用分置結構,并以卷線盤齒與回旋 簧盤齒相互嚙合,即可使整個卷線器大幅降縮其厚度外,并得以將卷線盤所需的回旋簧動
5力與定位機能傳至于卷線盤,進而達到獲求降縮于整卷線器厚度下,仍然使引線的拉、卷具 有多段定位效能。單向單接頭多段式拉卷結構模式,是指本實用新型的卷線器可借助正、負極向的 導體配件,經(jīng)由焊合連接使其一端為固定輸出端;另一端則為拉、卷式連接端,具體成為一 種單向單接頭多段式拉卷的使用模式。單向雙接頭多段式拉卷結構模式,是指將整條引線取其中點位置,構成中點引線 的彎折部,再由卷線盤中柱進行嵌固,以使彎折后的單條雙引線,能平整繞轉于卷線盤上, 以形成為單向雙接頭多段式拉卷運用模式;利用此模式將可使引線的雙接頭,分別進行電 源或信號傳輸;簡單說,此一模式的運用,等于是以雙接頭一并呈具拉、卷模式,以分別導接 于不同的電子產(chǎn)品或電子類周邊產(chǎn)品。依據(jù)前述本實用新型所采分置暨嚙合設計的卷線盤與回旋簧盤,主要依據(jù)回旋簧 的簧力做為引線拉伸與卷復的主要力源;而本實用新型另一機能改進即為在該機構中所 應具的定位結構,以使引線拉伸后快速形成定位效果;同時,本實用新型內(nèi)部的定位結構, 乃位于回旋簧盤齒的底面,除可達到一次快速卷收復位能力外,也可由定位后的再拉伸引 線連續(xù)動作,實施逐步性定位特有能力;緣此,利用上述機能將可使本實用新型的超薄型卷 線器應用于薄型化電子產(chǎn)品或電子類周邊產(chǎn)品,以供做為超薄型暨隱密內(nèi)藏式的引線或整 線設計與運用設計。前述有關一次快速卷收復位的機能操作,是以引線拉合定位后,再一次拉合引線, 即可使定位結構釋卡所達成;至于逐步性定位實施,同樣是以引線拉合于定位后,可在引線 未完全收卷前,再一次拉合于引線,即可使定位結構再度復卡;此操作理念等同于引線已卷 收完成后,再次拉合引線使定位復卡;只是,區(qū)別于引線未完全收卷前,再一次拉及引線而 已;簡單說,定位是以定位珠的脫卡及復卡交替模式運作;且,此再一次拉及引線需以回旋 簧盤施轉一圈為主要定位依據(jù),進而使得本實用新型引線在定位機能中,即具有多段定位 控制使用模式(單向單接頭多段式拉卷與單向雙接頭多段式拉卷兩者皆是)。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在突破現(xiàn)有技術結構下,確實已達到所欲增進的功效,且也 非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依申請前的現(xiàn)有技術所能輕易完成。惟上列詳細說明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可行實施例的具體說明,該實施例并非用 以限制本實用新型,而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為的等效實施或變更,均應包含于 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中。
權利要求1.一種超薄型引線拉卷器結構,其特征是包含外殼體、一個回旋簧、一個回旋簧盤、 引線與一個卷線盤;該回旋簧盤設有使回旋簧能置設并回卷于其內(nèi)的簧槽套,該回旋簧能對應該回旋簧盤 的正旋或反旋,形成旋緊或放松;該回旋簧盤以中孔穿套于殼體的固定柱,并以該固定柱為 旋轉的中心點;回旋簧盤為齒盤結構,其周緣設有能與卷線盤相嚙合的嚙合齒;該卷線盤與該回旋簧盤為分置對應的嚙合結構,且卷線盤也為齒盤結構,其周緣設有 能與該回旋簧盤相嚙合的嚙合齒,該卷線盤以中心柱提供引線繞卷于上,并以該中心柱為 卷線盤旋轉的中心點。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引線拉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旋簧以內(nèi)端嵌 合于殼體固定柱的嵌槽,外端則嵌至于該回旋簧盤簧槽套周緣所設的夾槽。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引線拉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旋簧盤于底部 設有多段的運作功能的軌道,供一個定位珠對應于殼體內(nèi)部的限位槽并于軌道內(nèi)形成交替 性脫卡與嵌卡的定位。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引線拉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線借助一個正、 負極導電延片觸壓于一個正、反向的嵌套件,并以引線的連接頭一端連接于正、反向的嵌套 件,而引線另一連接頭的一端則連接于正、負極導電延片,該引線一端的連接頭為拉、卷連 接端,另一連接頭則為固定輸出端。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超薄型引線拉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反向的嵌套件與 卷線盤的中心柱嵌合,并且頂至于所述正、負極導電延片上的定位孔,所述正、反向的嵌套 件與中心柱構成為卷線盤的中心定位軸。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型引線拉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線以單條完整引 線的兩端分別設有連接頭,并以引線的中點彎折部嵌固于卷線盤的中心柱,且平整繞轉于 卷線盤上。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超薄型引線拉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軌道為回旋向外的 弧形凹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超薄型引線拉卷器結構,尤指一種借助回旋簧力及卷線盤達到定位并引線拉卷機能,借以達到電源或信號傳輸?shù)某⌒途砭€器設計;特別是本實用新型超薄型卷線器是采用分置結構的回旋簧盤與卷線盤嚙合定位,使整個卷線器具有單向單接頭多段式拉卷與單向雙接頭多段式拉卷兩種不同模式,除能成為電源線或信號線收卷功能外,也可因引線于拉伸后而定位,暨再次拉伸后而縮歸復位;簡單說,本實用新型的電源或信號引線,在每拉轉引線一圈,即可產(chǎn)生一次定位效果;因此,引線在拉伸過程中,即可達到不同長度、多段與精準定位控制能力,以專用于超薄型的電子產(chǎn)品或電子類周邊產(chǎn)品所需配置的電源或信號線傳輸領域。
文檔編號B65H75/44GK201882718SQ20102062700
公開日2011年6月29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1月26日
發(fā)明者張文漢, 陳可安 申請人:張文漢, 陳可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