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傳輸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225797閱讀:23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傳輸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系涉及一種傳輸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用以輸送待加工對象及/或已加工對象的傳輸裝置。
      背景技術
      由于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相較于傳統(tǒng)陰極射線管 (cathode ray tube,CRT)顯示器具備了輕薄、省電、無輻射線等優(yōu)點,因此被廣泛的應用于筆記型計算機、個人數字助理器(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數字相機、攝錄像機、移動電話及掌上型游戲機等各式電子產品中。一般在液晶顯示器的組成結構中,通常會將一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 FPC)壓著于液晶面板(IXD panel)邊緣的端子上,并且將軟性電路板的一端連接至外界系統(tǒng),藉以使液晶面板經由軟性電路板與外界系統(tǒng)相互連結。其中,為了讓液晶面板的電路與軟性電路板的電路之間具有良好的電性導通狀態(tài),一般在軟性電路板與液晶面板之間的壓著工藝中,通常包含有貼附異方性導電膜(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 ACF)、假壓著(pre-bonding)以及本壓著(finalbonding)等加工程序。此壓著工藝首先在一貼附機臺上將異方性導電膜貼附于液晶面板的端子上。接著,在假壓著機臺上將軟性電路板設置于異方性導電膜上,并且在軟性電路板的電路與液晶面板的電路之間進行精確對位。然后,以假壓著裝置對軟性電路板施以壓力,使軟性電路板通過異方性導電膜對位貼合于液晶面板上。最后,再以本壓著裝置對軟性電路板施以加熱加壓,使軟性電路板通過異方性導電膜接合于液晶面板,并且使液晶面板的電路及軟性電路板的電路形成電性導通狀態(tài)。其中,為了維持壓著工藝的加工效能,現有做法之一,是依據每一步驟的作業(yè)時間,在生產線各步驟上配置不等數量的加工機臺,例如二部ACF貼附機臺、三部假壓著機臺以及五部本壓著機臺等,使生產線因加工機臺的集合而可區(qū)分為ACF貼附加工位置、假壓著加工位置及本壓著加工位置。并且,所使用的傳輸裝置是在不同的加工位置中沿加工機臺的排列方向配置有輸送帶,以通過輸送帶朝單一方向將液晶面板傳送至下一加工位置。同時,此例中在貼附區(qū)因材料取放的時間少于機臺動作時間,為達線平衡,僅需配置一位操作員即可擔負二臺貼附機臺的材料退出及補給工作,在假壓著區(qū)因每機臺均需仰賴人工進行軟性電路板與液晶面板連接腳之間的精確對位,故需配置有三位操作員;以及在本壓著區(qū)因操作員只需擔負材料取放的工作,因此,雖有五臺本壓著機臺,其配置有三位操作員便也足夠在不同的加工位置中以人力搬運的方式將待加工的液晶面板自輸送帶轉移至加工機臺上以及將已加工完成的液晶面板置放回輸送帶,并且現有的管理作法會要求操作員將已加工液晶面板與待加工液晶面板在輸送帶上以不同的方向放置,以示區(qū)隔;或者是將已加工液晶面板放置在另一輸送帶或其它運送裝置上,以避免操作員在已加工液晶面板與待加工液晶面板之間來回搬運時造成混淆。如此,在現有單軸式(通過輸送帶的單向傳輸)的對象傳送系統(tǒng)中,由于需使用大量的人力來回搬運加工對象以配合加工機臺來完成貼附、假壓著、本壓著等作業(yè)程序。使壓著工藝容易受到操作員執(zhí)行作業(yè)時的生理及心理因素的影響,而造成壓著工藝的加工效能及產品良率的變異,并同時存在有人力成本過高的問題。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目前有相關業(yè)者選擇性的在每一加工機臺上設置自動化機械手臂,以通過機械手臂在輸送帶及加工機臺之間執(zhí)行待加工及/或已加工的液晶面板的移載作業(yè),以達到降低人工需求,解決人力成本過高的目的,并同時可提升壓著工藝的加工效能及產品良率的控管。然而,這種自動化機械手臂雖然可節(jié)省人力成本的開銷,但由于必需在每一加工機臺上個別設置機械手臂,在多機臺的狀況下,除了大幅增加壓著工藝的設備成本外,并同時造成這些機械手臂的維護成本也成倍數上升,而同樣存在有無法降低生產成本的問題。此外,這種使用機械手臂做為對象移載工具的配置方式,由于機械手臂是采用一對一(單一機械手臂對應單一加工機臺)的方式固定于加工機臺,機械手臂必須先在輸送帶上拾取待加工對象,定位后、接著將待加工對象移載至加工機臺上,然后在加工機臺上靜候待加工對象的加工程序完成。之后,將已加工對象自加工機臺移載回輸送帶上,才能再進行下一對象于輸送帶及加工機臺之間的移載以及加工程序。因此,現有使用機械手臂做為對象移載工具的配置方式,存在有對象在加工過程中于輸送帶及加工機臺之間轉換效率低落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鑒于以上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傳輸裝置,藉妥善的機構安排及機構間相互動作的時序控制,可以用單元機械取代現有的多機設置,以改進現有對象傳輸系統(tǒng)中所使用的傳輸裝置無法降低生產成本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傳輸裝置,一種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有一載體;一拾取機構,設置于該載體上,并且選擇性的相對該載體沿一第一軸向往復位移或者沿一環(huán)繞該第一軸向的第二軸向往復轉運位移,該拾取機構具有多個取置手臂,該多個取置手臂分別沿該第二軸向設置于該拾取機構上,并且各該取置手臂具有一拾取器;以及一調控機構,該調控機構包含有一第一傳動單元,設置于該載體及該拾取機構之間,并且以該第一軸向作為軸心而帶動該拾取機構相對該載體往復轉運位移,一并帶動該多個取置手臂沿該第二軸向往復位移;一第二傳動單元,設置于該拾取機構上;以及多個連桿,分別連接于該第二傳動單元以及該多個取置手臂之間,該第二傳動單元通過該多個連桿帶動該多個取置手臂沿一垂直于該第一軸向的第三軸向相對該載體往復位移;其中,該拾取機構通過該調控機構于該第一軸向、該第二軸向以及該第三軸向調整該拾取器相對該載體的位置。[0018]上述的傳輸裝置,其中,多個取置手臂沿該第二軸向間隔設置于該拾取機構上。上述的傳輸裝置,其中,相鄰的二該取置手臂相互垂直。上述的傳輸裝置,其中,該拾取機構還具有一轉盤,該多個取置手臂的一端設置于該轉盤,另一端具有該拾取器,該第一傳動單元連接于該轉盤并帶動該轉盤往復轉運位移。上述的傳輸裝置,其中,該載體還包含一軸桿及一連動機構,該軸桿沿該第一軸向設置于該載體上,該連動機構連接于該軸桿及其中一該拾取器之間,當該拾取機構相對該載體往復轉運位移,該連動機構一并帶動該拾取器朝相反方向往復轉運位移。上述的傳輸裝置,其中,該連動機構包含有一對第一連桿及一對第二連桿,該對第一連桿樞接于該軸桿及該對第二連桿之間,并通過該對第二連桿樞接該拾取器,該拾取機構相對該載體往復轉運位移,該對第一連桿相對該軸桿往復轉運位移,一并使該對第二連桿帶動該拾取器朝相反方向往復轉運位移。上述的傳輸裝置,其中,該連動機構還具有一限位件,該限位件樞接于該對第一連桿及該對第二連桿之間,并且該對第一連桿其中之一樞接于該限位件的位置與該對第二連桿其中之一樞接于該限位件的位置具有相同的軸心。上述的傳輸裝置,其中,該載體具有一暫置臺及一校正臺,該暫置臺及該校正臺設置于該載體相對的二側,并分別對應于該多個取置手臂的其中之一。上述的傳輸裝置,其中,還包括一滑軌,該載體設置于該滑軌上,并沿一垂直于該第一軸向的運動軸向往復位移。上述的傳輸裝置,其中,還包括有一升降機構,該升降機構設置于該載體及該第一傳動單元之間,該升降機構沿該第一軸向帶動該拾取機構及該調控機構相對該載體往復位移。當本實用新型所揭露的傳輸裝置應用于對象的加工及傳輸作業(yè)時,可通過調控機構調整多個取置手臂于第三軸向往復位移(即伸長或縮短),使多個取置手臂可依據所欲拾取的對象尺寸大小而調整拾取器對應于對象的中心位置,讓拾取器在對象的中心位置上拾取對象,以利于對象移載。同時,配合調控機構調整多個取置手臂在第三軸向的伸縮位置及第二軸向的旋轉位置,使多個取置手臂對應于待加工對象的相對位置能依據不同的方向微調,因此可精確的在輸送帶與多個機臺之間移載待加工對象及/或已加工物件。并且,可維持待加工對象及已加工對象于輸送帶及多個機臺之間的移載速度,而具有一對多(單一傳輸裝置對應多個機臺)的良好運作效能,進而可節(jié)省現有傳輸裝置中的人力及自動化機械手臂的配置,而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傳輸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傳輸裝置的側視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傳輸裝置的另一視角示意圖;圖5和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傳輸裝置的俯視示意圖;[0034]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作動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的傳輸裝置設置有滾輪的側視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10傳輸裝置110 載體111 滾輪112暫置臺113校正臺114 軸桿120調控機構121第一傳動單元1211主皮帶輪1212副皮帶輪1213傳動皮帶1214 馬達122第二傳動單元1221主皮帶輪1222副皮帶輪1223傳動皮帶1224 馬達123 連桿130拾取機構131 轉盤132取置手臂1321第一取置手臂1322第二取置手臂1323第三取置手臂[0061]13M第四取置手臂133 導軌134拾取器135 吸盤140 滑軌150升降機構151氣壓缸152 導桿153升降臺160連動機構161 第一連桿162 第二連桿[0073]163限位件20 機臺210 第一機臺211第一機臺的加工位置220 第二機臺221第二機臺的加工位置230第三機臺231第三機臺的加工位置30輸送帶40待加工物件50已加工物件χ運動軸向ζ第一軸向θ第二軸向r第三軸向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所揭露的傳輸裝置,應用在不同產業(yè)的輸送及/或加工程序中做為待加工對象及已加工對象的移載工具,例如可應用在半導體、液晶顯示器、電路板、零件制造業(yè)等產業(yè)中,做為半導體圓片、液晶面板、電路板、組裝零件、材料、半成品、成品或其它不同形式對象于輸送帶與機臺之間的移載工具。在以下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中,是以本實用新型所揭露的傳輸裝置應用在液晶面板的本壓著程序中做為舉例說明,但并不以此為限。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所揭露的傳輸裝置10,是活動設置在多個機臺20及一輸送帶30之間,此輸送帶30上并整列有多個待加工物件40及或已加工物件(圖中未示)。傳輸裝置10是用以待加工對象40自輸送帶30移載至多個機臺20,以及將多個機臺20上完成加工的已加工對象移載回輸送帶30。其中,多個機臺20可以是但不局限于呈線性排列的一第一機臺210、一第二機臺220及一第三機臺230,其數量及排列方式并不以此為限。輸送帶30即沿著多個機臺20所排列的方向,即運動軸向X,設置于多個機臺20 的一側邊。傳輸裝置10包括有一載體110、一調控機構120以及一拾取機構130,載體110通過一滑軌140設置于輸送帶30及多個機臺20之間,并且可于滑軌140上相對輸送帶30于多個機臺20之間沿運動軸向χ往復位移,意即載體110相對于多個機臺20的位置,可選擇性的從第一機臺210移動至第三機臺230,或者是從第三機臺230移動至第一機臺210。并且,在移動的過程中,載體110可暫時地停留在對應于第一機臺210、第二機臺220及第三機臺230的位置處。在本實施例中,是以載體110的起始位置對應于第一機臺210做為舉例說明,但并不以此為限。此外,雖然在本實施例中載體110是以搭配滑軌140的方式進行往復位移,然而在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實施例中,也可在載體110上設置多個滾輪111的方式(如圖8所示), 讓載體110可通過滾輪111于輸送帶30及多個機臺20之間往復位移??梢岳斫獾氖?,在本實用新型中載體110是以活動方式設置于輸送帶30及多個機臺20之間,因此滑軌140或滾輪111僅是用以舉例說明可帶動載體110往復位移的各種作動機制的其中之一,而其它已知可帶動載體110往復位移的作動機制也包含于本實用新型中。請參閱圖1至圖6,載體110相對滑軌140的另一側面設置有一暫置臺112、一校正臺113及一軸桿114,暫置臺112及校正臺113沿運動軸向χ設置于載體110的相對二側,并且于暫置臺112及校正臺113之間具有一升降機構150。升降機構150具有一氣壓缸 151、多個導桿152及一升降臺153,氣壓缸151設置于載體110上,多個導桿152的主體活動設置于氣壓缸151內,并且以一端連接于升降臺153,使升降臺153可通過氣壓缸151的運作而相對載體110沿一垂直于運動軸向χ的第一軸向ζ往復位移時,維持固定角度。軸桿114是設置于升降臺153相對氣壓缸151的另一側面,軸桿114 一端固定于升降臺153,另一端沿第一軸向ζ遠離升降臺153,使軸桿114豎立于升降臺153上。并且, 軸桿114的設置位置可以是但不局限于設置在暫置臺112、校正臺113、輸送帶30以及第一機臺210彼此之間的中心位置處,使軸桿114的軸心至暫置臺112、校正臺113、輸送帶30 以及第一機臺的加工位置211之間的距離相等。如圖1和圖6所示,調控機構120包含有一第一傳動單元121、一第二傳動單元122 以及多個連桿123,其中第一傳動單元121及第二傳動單元122分別包含有二相互卡合的主皮帶輪1211、1221及副皮帶輪1212、1222 ;—套設于主皮帶輪1211、1221及副皮帶輪1212、 1222外圍的傳動皮帶1213、1223 ;以及一連接于主皮帶輪1211、1221的馬達1214、1224。其中,馬達1214、12Μ可以是但不局限于伺服馬達或步進馬達。以上為一般現有以馬達帶動皮帶輪運轉的傳動組件,因此其詳細結構及作動原理在此便不再加以贅述。第一傳動單元121設置于升降機構150的升降臺153上,并且以副皮帶輪1212套設于升降臺153的軸桿114,使副皮帶輪1212在馬達1214的帶動下可以軸桿114為軸心而往復旋轉。拾取機構130是設置于第一傳動單元121上。拾取機構130具有一轉盤131 及多個取置手臂132,轉盤131套設于升降臺153的軸桿114上,并且連接于第一傳動單元 121的副皮帶輪1212,使轉盤131可通過副皮帶輪1212 —并的受到馬達1214驅動而相對載體110往復旋轉,而帶動多個取置手臂132沿一第二軸向θ往復旋轉擺動,此第二軸向 θ是以第一軸向ζ為軸心的轉動方向。其中,轉盤131相對第一傳動單元121的另一側面設置有多個導軌133,多個導軌 133沿著第二軸向θ分別設置于轉盤131的4個夾角各為90度的放射位置,其中第二軸向 θ平行于運動軸向χ并且垂直于第一軸向ζ,并以軸桿114做為軸心。多個取置手臂132 的主體即嵌合于多個導軌133上,且多個取置手臂的一端懸置于載體110上方。多個取置手臂132包含有一第一取置手臂1321、一第二取置手臂1322、一第三取置手臂1323以及一第四取置手臂1324,并且第一取置手臂1321沿垂直于運動軸向χ的方向懸置于輸送帶30 上方;第二取置手臂1322沿運動軸向χ懸置于校正臺113上方;第三取置手臂1323沿垂直于運動軸向χ的方向懸置于第一機臺的加工位置211上方;以及第四取置手臂13Μ沿運動軸向χ懸置于暫置臺112上方,使多個取置手臂132以升降臺153的軸桿114為中心,而在轉盤131上構成一十字手臂的結構形態(tài)。因此,若以校正臺113與軸桿114的相對位置為 0度做為角度度量基準,則第一機臺的加工位置211、暫置臺112以及輸送帶30即分別位于 90度、180度以及270度的位置上。并且,當轉盤131通過副皮帶輪1212 —并受到馬達1214的驅動而相對載體110往復旋轉時,轉盤131是同時帶動多個取置手臂132沿第二軸向θ往復擺動,使每一取置手臂132以升降臺153的軸桿114為軸心,而在正負90度的旋轉角度內往復旋轉位移,意即同步的使第一取置手臂1321于輸送帶30及校正臺113之間往復位移;使第二取置手臂 1322于校正臺113及第一機臺的加工區(qū)211之間往復位移;使第三取置手臂1323于第一機臺的加工區(qū)211及暫置臺112之間往復位移;以及使第四取置手臂13Μ于暫置臺112及輸送帶30之間往復位移,藉以同步調整多個取置手臂132對應于暫置臺112、校正臺113、 輸送帶30以及第一機臺210的相對角度。此外,每一取置手臂132具有一拾取器134,拾取器1;34是沿第一軸向ζ配置于取置手臂132上,并且依據其所配置的取置手臂132位置,而分別懸置于暫置臺112、校正臺 113、輸送帶30以及第一機臺的加工位置211上方。其中,拾取器134相對載體110的一端并具有一吸盤135或機械爪,用以拾取所欲移載的對象。在本實施例中是以拾取器134設置有吸盤135做為舉例說明但并不以此為限。調控機構120的第二傳動單元122設置于拾取機構130的轉盤131上,并且第二傳動單元122的副皮帶輪1222套設于軸桿114上,多個連桿123的一端連接于副皮帶輪 1222,另一端連接于多個取置手臂132。因此,當第二傳動單元122的馬達12Μ開始運轉時,將驅動主皮帶輪1221帶動副皮帶輪1222轉動,一并使多個連桿123拉動或推抵多個取置手臂132,讓多個取置手臂132受到多個導軌133的導引而同步地朝一第三軸向r相對載體110往復位移,此第三軸向r垂直于第一軸向ζ并且平行于第二軸向θ,同時第三軸向r 也可以是但不局限于與運動軸向χ的方向相同。因此,使多個取置手臂132于轉盤131上伸長或縮短,以帶動拾取器134同步的沿第三軸向r靠近升降臺153的軸桿114或遠離于軸桿114(如圖5和圖6所示),以調整拾取器134再以軸桿114為旋轉軸心時的旋轉半徑。請參閱圖2、圖5和圖6,此外,載體110上還設置有一連動機構160,連動機構160 包含有一對第一連桿161、一對第二連桿162以及一限位件163。成對的第一連桿161以相互平行的方式樞接于軸桿114上,成對的第二連桿162以相互平行的方式設置于第四取置手臂13M上,并且樞接于此第四取置手臂13M的拾取器134,使拾取器134以活動方式樞設于第四取置手臂13M上,而可相對取置手臂132往復旋轉。限位件163樞接于成對的第一連桿161及成對的第二連桿162之間,并且其中一第一連桿161與其中一第二連桿162 在限位件163上具有相同的軸心。因此,當轉盤131以升降臺153的軸桿114為軸心,帶動多個取置手臂132旋轉時, 成對的第一連桿161及使成對的第二連桿162因機構運動特性,會限制第四取置手臂13M 的拾取器134在轉盤131旋轉時,拾取器的角度不會受到轉盤131的牽引而自轉,一直維持于固定的角度。依據上述,當第四取置手臂13M的拾取器134從暫置臺112上吸取已加工物件 (圖中未示)后,連動機構160會限制此拾取器134所吸取的已加工對象的角度保持恒一方向,而不會隨第四取置手臂13M的旋轉而生成自轉,如此,當已加工對象放回輸送帶30時, 相較于其余三個取置手臂因轉盤131牽引而生的自轉,會形成與待加工對象40有不同角度的方向差(本圖例為90度)。此將有助于在輸送帶30上連續(xù)搬運的多個待加工對象40及已加工對象中,判定何者為待加工、何者為已加工。雖然在本實施例中是以成對的第一連桿161以及成對的第二連桿162做為限制拾取器134轉動方向的連動機構,然而在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實施例中,另外可通過時規(guī)皮帶與時規(guī)皮帶輪、鏈條與鏈輪等所構成相類似的連桿機構,來達到限制第四取置手臂13M 的拾取器134轉動方向的目的。以上僅用以舉例說明控制拾取器134轉動方向的可實施方式之一,但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請參閱圖1、圖2、圖5和圖7,在操作上,當傳輸裝置10的載體110位于滑軌140 上對應于第一機臺210的位置時,載體110上的軸桿114是位于載體110的校正臺113、第一機臺的加工位置211、載體110的暫置臺112以及輸送帶30四者間的中心位置,并且校正臺113、第一機臺的加工位置211、暫置臺112以及輸送帶30四者之間相對軸桿114的位置分別定義為0度、90度、180度以及270度。其中,第一取置手臂1321、第二取置手臂1322、 第三取置手臂1323以及第四取置手臂13 分別沿0度、90度、180度以及270度的方向懸置于校正臺113、第一機臺的加工位置211、暫置臺112以及輸送帶30上方。并且在輸送帶30開始輸送待加工對象40時,輸送帶30是以一預定的輸送間隔沿運動軸向X自第一機臺210朝第三機臺230的方向輸送待加工對象40。當待加工對象40 在輸送帶上的位置對應于第一機臺的加工位置211時,傳輸裝置10可沿運動軸向χ滑移至對應于待加工對象40的位置,使其時懸置于輸送帶上方的第一取置手臂1321的拾取器14 對應于待加工對象40的上方。如前述定義此位置為對應于第一機臺的加工位置211,即指此時第三取置手臂1323的拾取器134位于第一機臺的加工位置211的上方,而基于設計上的規(guī)劃,第二取置手臂1322及第四取置手臂13M的拾取器134,會分別位于校正臺113及暫置臺112的上方。接著,升降機構150帶動轉盤131下降,使四組拾取器134分別吸取其下方的待加工對象40或已加工對象50,并于轉盤131上升時,將之帶離至原位置的上方,其中轉盤131 由傳動皮帶1213驅動以反時針方向旋轉90度,轉盤131再次下降,使四拾取器134于相對應的輸送帶30、校正臺113、第一機臺的加工位置211以及暫置臺112上釋放各自的待加工對象40或已加工對象50。之后,轉盤131上升,并且以順時針方向旋轉90度回到起始位置的連貫動作。同時,每完成一個循環(huán),分別位于四個不同位置的待加工對象40及已加工對象50即被送至下一個機臺的位置,即輸送帶30上的待加工對象40會送至校正臺113的位置作定位,原位置已定位的待加工對象40會送至第二機臺的加工位置221做壓著,原位置已壓著完成的已加工對象50會送至暫置臺112暫置,原位置的已加工對象50則會以和輸送帶30上多個待加工對象40形成90度的角度差的態(tài)勢,送回輸送帶30上原放置待加工對象40的位置,已完成一個取放料作業(yè)。在多個機臺20并列的場合(如圖1所示),傳輸裝置10可依既定的程序往來于多個機臺20之間,重復前段所述動作的循環(huán),即可完成多個機臺聯機的對象配送工作。因應多樣化機種生產要求,本實用新型所揭露的傳輸裝置具有如下的特性1.多個(加工)機臺一經安裝固定本傳輸裝置的指定位置后,即不再移動,此意味機臺上的加工基準位置是固定不變的。此基準一般設計采用工作對象的某一邊線或某一角落為基準。但為求安定的移載,拾取器要求吸取位置為加工對象的中心。加工對象中心與基準位置的相對距離,會依尺寸不同而有差異,故本傳輸裝置的第二傳動單元運作時,副皮帶輪連結多個連桿牽引多個取置手臂循導軌的延伸方向伸縮,此機構可以變更拾取器以軸桿為圓心的作用(旋轉)半徑,以適應各種尺寸的加工對象。[0111]2.多個待加工對象存在輸送帶上的位置是隨機多變的,若待加工對象未經妥善定位即自輸送帶拾取后直接傳送至機臺的加工位置時,其加工位置正確性是無法確保的。本傳輸裝置在載體上設有隨載體移動的校正臺,校正臺隨載體移動時,同步作動將自輸送帶移載而來的待加工對象定位在定位臺上的基準位置,以導正多個待加工對象的位置差異。3.多個機臺安裝于本傳輸裝置的一側時,其基準位置與傳輸裝置的運動軸向的中心線之間的相對距離及基準邊與中心線的夾角,各有不同。本傳輸裝置可以第三軸向及第二軸向構成以軸桿為中心的極坐標系,配以運動軸向的傳輸裝置移動極坐標中心,來標定多個機臺的各個基準位置,并且配合待加工對象由校正臺移至機臺的加工位置的時機,完成各軸向的目標定位。4.安置于第四取置手臂及升降臺的軸桿間的連動機構,具有限制已加工對象自暫置臺移往輸送帶的過程中不受轉盤牽引而自轉的作用,使已加工對象一直維持不變的角度,以達最終置于輸送帶時,已加工對象會與排列于輸送帶上的多個待加工對象形成不同的放置角度差異,例如為相互呈90度的角度差異,以利其區(qū)別混雜并列于輸送帶上的對象,何者為待加工、何者為已加工。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載體;一拾取機構,設置于該載體上,并且選擇性的相對該載體沿一第一軸向往復位移或者沿一環(huán)繞該第一軸向的第二軸向往復轉運位移,該拾取機構具有多個取置手臂,該多個取置手臂分別沿該第二軸向設置于該拾取機構上,并且各該取置手臂具有一拾取器;以及一調控機構,該調控機構包含有一第一傳動單元,設置于該載體及該拾取機構之間,并且以該第一軸向作為軸心而帶動該拾取機構相對該載體往復轉運位移,一并帶動該多個取置手臂沿該第二軸向往復位移;一第二傳動單元,設置于該拾取機構上;以及多個連桿,分別連接于該第二傳動單元以及該多個取置手臂之間,該第二傳動單元通過該多個連桿帶動該多個取置手臂沿一垂直于該第一軸向的第三軸向相對該載體往復位移;其中,該拾取機構通過該調控機構于該第一軸向、該第二軸向以及該第三軸向調整該拾取器相對該載體的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多個取置手臂沿該第二軸向間隔設置于該拾取機構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相鄰的二該取置手臂相互垂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拾取機構還具有一轉盤,該多個取置手臂的一端設置于該轉盤,另一端具有該拾取器,該第一傳動單元連接于該轉盤并帶動該轉盤往復轉運位移。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載體還包含一軸桿及一連動機構, 該軸桿沿該第一軸向設置于該載體上,該連動機構連接于該軸桿及其中一該拾取器之間, 當該拾取機構相對該載體往復轉運位移,該連動機構一并帶動該拾取器朝相反方向往復轉運位移。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連動機構包含有一對第一連桿及一對第二連桿,該對第一連桿樞接于該軸桿及該對第二連桿之間,并通過該對第二連桿樞接該拾取器,該拾取機構相對該載體往復轉運位移,該對第一連桿相對該軸桿往復轉運位移,一并使該對第二連桿帶動該拾取器朝相反方向往復轉運位移。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連動機構還具有一限位件,該限位件樞接于該對第一連桿及該對第二連桿之間,并且該對第一連桿其中之一樞接于該限位件的位置與該對第二連桿其中之一樞接于該限位件的位置具有相同的軸心。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載體具有一暫置臺及一校正臺,該暫置臺及該校正臺設置于該載體相對的二側,并分別對應于該多個取置手臂的其中之一。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滑軌,該載體設置于該滑軌上,并沿一垂直于該第一軸向的運動軸向往復位移。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輸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升降機構,該升降機構設置于該載體及該第一傳動單元之間,該升降機構沿該第一軸向帶動該拾取機構及該調控機構相對該載體往復位移。
      專利摘要一種傳輸裝置,包括有一載體、一設置于載體上方的拾取機構以及一調控機構,拾取機構具有多個取置手臂,每一取置手臂并具有一拾取器。拾取機構可于載體上沿一第一軸向往復位移,或者是通過調控機構帶動而沿一環(huán)繞第一軸向的第二軸向往復轉運位移,使多個取置手臂相對載體沿第二軸向往復位移。調控機構包含一第一傳動單元、一第二傳動單元以及多個連桿,第一傳動單元設置于載體與拾取機構之間,第二傳動單元設置于拾取機構上,多個連桿分別連接于第二傳動單元以及多個取置手臂之間,調控機構可帶動多個取置手臂沿一垂直于第一軸向的第三軸向伸縮,以調整拾取器與載體之間的相對位置及距離。
      文檔編號B65G47/90GK201980755SQ20102068372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22日
      發(fā)明者張進益 申請人:平成科貿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