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間隔片結構、間隔片堆疊結構及板材的儲放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儲放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板材的儲放裝置。
背景技術:
在一般高精度的產業(yè)中所制造的板材中,如鏡子、液晶面板、平面玻璃、壓克力板、不銹鋼板、太陽能薄膜或是平面電視的屏幕等,都會要求表面完整無摩擦痕跡或刮傷的紋路,因此,上述板材在搬運或運送時,任二相疊合的板材間可以藉由一間隔片墊設其中,使得該板材可層疊地放置于一搬運料盤中。此外,對于較小尺寸的板材搬運,每一層的間隔片上更可供平放多個小尺寸板材。然而,每次搬運中,搬運料盤上可堆疊板材的層數(shù)有限(例如5或6層),裝貨人員·盤上堆疊板材數(shù)量的短缺或溢余,導致客戶抱怨的情形發(fā)生,或者,裝貨人員需要重數(shù)已放置板材的層數(shù)或間隔片的數(shù)量,甚至,取出并重新放置板材與間隔片,造成搬運前的前置時間浪費,甚至因取出上述板材而加劇板材摔落的機會。由此可見,如何能有效地解決上述不便與缺陷,實屬當前重要研發(fā)課題之一,亦成為當前相關領域亟需改進的目標。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揭露一種板材的儲放裝置,能有效地解決上述不便與缺陷,方便記憶或得知已放置板材的層數(shù)或間隔片的數(shù)量,避免后續(xù)的客訴發(fā)生,也不需重數(shù)板材層數(shù)或間隔片數(shù)量,進而避免搬運前的前置時間浪費。本發(fā)明揭露一種板材的儲放裝置,用以提供板材的方便取貨機制,降低取貨時不慎讓更多板材摔落的機會。故,本發(fā)明依據(jù)一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板材的間隔片堆疊結構。此堆疊結構包含一第一間隔片、一第二間隔片與一第一連接部。第二間隔片疊放于第一間隔片的一側且至少一板材設置于第一間隔片與第二間隔片之間。第一連接部位于第二間隔片的一邊緣,包含一第一本體、一第一折線、一第一開孔與一第二開孔。第一本體,呈彎折狀,連接第一間隔片與第二間隔片。第一折線位于第一本體上,以供第一本體藉此產生彎折。第一開孔位于第一本體上,介于第一折線與第一間隔片之間。第二開孔位于第一本體上,介于第一折線與第二間隔片之間,且對齊第一開孔,用以被第一定位柱通過。此實施方式的一選項,所述第一折線為虛刀線。此實施方式的一實施例中,第一連接部更包含一第一虛刀線與一第二虛刀線。第一虛刀線位于第一本體與第一間隔片的交接處。第二虛刀線位于第一本體與第二間隔片的交接處。此外,此實施方式中,此間隔片堆疊結構更包含一第三間隔片與一第二連接部。第三間隔片疊放于第二間隔片之一側且至少一板材設置于第一間隔片與第三間隔片之間。至少一板材設置于此第二間隔片與第三間隔片之間。第二連接部位于第二間隔片相對于第一連接部之另一邊緣,包含一第二本體、一第二折線與一第三開孔。第二本體呈彎折狀,連接第二間隔片與第三間隔片。第二折線位于第二本體上,以供第二本體藉此產生彎折。第三開孔位于第二本體上,介于第二折線與第三間隔片之間。第四開孔位于第二本體上,介于第二折線與第二間隔片之間,且對齊第三開孔,用以被一第二定位柱通過。此實施方式的一選項,所述第二折線為虛刀線。上述第二連接部可以更包含一第三虛刀線與一第四虛刀線。第三虛刀線位于第二本體與第三間隔片的交接處。第四虛刀線位于第二本體與第二間隔片的交接處。上述實施方式的一變化中,第一間隔片疊放于第二間隔片與第三間隔片之間。上述實施方式的另一變化中,第二間隔片疊放于第一間隔片與第三間隔片之間。上述實施方式的又一變化中,所述第一間隔片、第二間隔片與第三間隔片至少其中之一包含多個間隔子片與多個連接凸耳。這些間隔子片呈一矩陣方式排列。任二相鄰的 間隔子片之間具有一間距。這些連接凸耳分別連接任二相鄰的間隔子片,且實體分隔該二間隔子片。此外,各連接凸耳的長度大于各間距。此實施方式中,本發(fā)明另提供了一種板材的間隔片結構,包含N個間隔片與N-I個連接部,N為正整數(shù)。這些間隔片用以彎折出一具有N層的間隔片堆疊結構,且分別交替地插設于N+1個板材之間,以實體分隔這些板材。這些連接部中,各連接部實體連接于任二相鄰的間隔片之間。各連接部包含一本體、一中央折線、二開孔。本體連接二相鄰的間隔片。中央折線位于本體上。此二開孔對稱地設置于中央折線的兩側。此實施方式中的其他選項,各連接部更包含二虛刀線。虛刀線分別位于本體與二相鄰的間隔片的交接處。中央折線為一虛刀線。此實施方式中,本發(fā)明另提供了一種板材的儲放裝置。此儲放裝置,包含一儲放盤、多個板材與上述的一間隔片堆疊結構。儲放盤具有一儲放槽及一第一定位柱。這些板材層疊地設于儲放槽內。間隔片堆疊結構設于儲放盤的儲放槽內,包含一第一間隔片、一第二間隔片及一第一連接部。第二間隔片疊放于第一間隔片的一側。這些板材至少其中之一設置于第一間隔片與第二間隔片之間。第一連接部位于第二間隔片的一邊緣,包含一第一本體、一第一折線、一第一開孔與一第二開孔。第一本體呈彎折狀,連接第一間隔片與第二間隔片。第一折線位于第一本體上,以供第一本體藉此產生彎折。第一開孔位于第一本體上,介于第一折線與第一間隔片之間。第二開孔位于第一本體上,介于第一折線與第二間隔片之間,且對齊第一開孔,用以被第一定位柱通過。此實施方式的一實施例中,第一連接部更包含一第一虛刀線與一第二虛刀線。第一虛刀線位于第一本體與第一間隔片的交接處。第二虛刀線位于第一本體與第二間隔片的交接處。此外,此實施方式中,儲放盤更包含一第二定位柱。第二定位柱相對第一定位柱設置。此間隔片堆疊結構更包含一第三間隔片與一第二連接部。第三間隔片疊放于第二間隔片之一側且至少一板材設置于第一間隔片與第三間隔片之間。至少一板材設置于此第二間隔片與第三間隔片之間。第二連接部位于第二間隔片相對于第一連接部的另一邊緣。第二連接部包含一第二本體、一第二折線與一第三開孔。第二本體呈彎折狀,連接第二間隔片與第三間隔片。第二折線位于第二本體上,以供第二本體藉此產生彎折。第三開孔位于第二本體上,介于第二折線與第三間隔片之間。第四開孔位于第二本體上,介于第二折線與第二間隔片之間,且對齊第三開孔,用以被第二定位柱通過。儲放槽包含一槽口及二儲放區(qū)。儲放區(qū)位于儲放槽內,且接通槽口,任二儲放區(qū)之間具有一間距。第一間隔片、第二間隔片或第三間隔片包含二間隔子片與一連接凸耳,間隔子片對應并設置于此二儲存區(qū)中。連接凸耳連接此二間隔子片。連接凸耳的長度大于此二儲放區(qū)之間的間距,使得連接凸耳彎曲。此實施方式的一實施例中,此二間隔子片分別抵靠儲放槽的內壁,以致層疊的連接凸耳被擠壓并共同朝槽口之方向隆起。綜上所述,藉由本發(fā)明板材的儲放裝置,不僅方便裝貨人員方便記憶或得知已放置板材的層數(shù)或間隔片的數(shù)量,不需重數(shù)板材層數(shù)或間隔片數(shù)量,進而避免搬運前的前置時間浪費,此外,也可于取料人員抽取間隔片時,讓較少的板材摔落,進而避免產生額外成本的增加。
讀者在參照附圖閱讀了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以后,將會更清楚地了解本發(fā)明的各個方面。其中,圖IA為本發(fā)明的間隔片結構于一實施例的正視圖。圖IB為圖IA的第一連接部的放大示意圖。圖IC為圖IA于此實施例下的操作示意圖。圖2A為本發(fā)明的間隔片結構于另一實施例的正視圖。圖2B為圖2A的第二連接部的放大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的間隔片結構于又一實施例的正視圖。圖4為本發(fā)明的儲放裝置的儲放盤于又一實施例的正視圖。圖5為本發(fā)明的儲放裝置的儲放盤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的儲放裝置的板材與間隔片所組成的堆疊結構于一實施例的剖視圖。圖7為圖6的堆疊結構的操作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的儲放裝置的板材與間隔片所組成的堆疊結構于另一實施例下的首1J視圖。圖9為圖8中沿直線9-9的剖面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0 :儲放裝置200 :儲放盤210 :儲放槽211 :槽口212 :槽底220 :儲放區(qū)221 :間距222 :料號符號
230 :第一定位柱240 :第二定位柱300、301、302 :間隔片結構303、304 :間隔片堆疊結構310 :第一間隔片320 :第二間隔片330:第三間隔片340 :第一連接部
341 :第一本體342 :第一折線343 :第一開孔344 :第二開孔345 :第一虛刀線346 :第二虛刀線350 :第二連接部351 :第二本體352 :第二折線353 :第三開孔354:第四開孔355 :第三虛刀線356:第四虛刀線360:間隔子片361:料號對齊開口370,371 :連接凸耳D:方向K :柱體LI :第一板材層L2 :第二板材層L3 :第三板材層L4:第四板材層M :取料人員P :顯示面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將以圖示及詳細說明清楚說明本發(fā)明的精神,如熟悉此技術之人員在了解本發(fā)明之實施例后,當可由本發(fā)明所教示之技術,加以改變及修飾,其并不脫離本發(fā)明之精神與范圍。本發(fā)明板材的儲放裝置所適用的板材例如為顯示面板、太陽能面板、金屬板、平面玻璃、壓克力板、不銹鋼板、瓷磚等呈板狀的物體,為方便說明,以下僅以顯示面板為例,不代表以下的內容僅限用于顯示面板。請參閱圖1A、圖IB所示。圖IA為本發(fā)明的間隔片結構300于一實施例的正視圖。圖IB為圖IA的第一連接部340的放大示意圖。此實施例中,此間隔片結構300于一攤開狀態(tài)下包含第一間隔片310、第二間隔片320與第一連接部340。第一連接部340同時位于第一間隔片310與第二間隔片320相鄰的邊緣,即,位于第一間隔片310與第二間隔片320之間。第一連接部340包含第一本體341、第一折線342、第一開孔343與第二開孔344。第一本體341呈條帶狀,實體連接第一間隔片310與第二間隔片320。第一折線342位于第一本體341上,以供第一本體341藉此產生彎折。舉例來說,當?shù)谝徽劬€342位于第一本體341的中央位置時,第一折線342可稱為中央折線。第一開孔343開設于第一本體341上,介于第一折線342與第一間隔片310之間。第二開孔344開設于第一本體341上,介于第一折線342與第二間隔片320之間。請參閱圖1A、圖IC所示。圖IC為圖IA于此實施例下的操作示意圖。 當?shù)诙g隔片320堆疊于第一間隔片310的一側時,由于第一本體341依據(jù)第一折線342被彎折(甚至對折)而呈彎曲狀,且第二開孔344完全地或至少大部分地(實質上)對齊第一開孔343,使得第一開孔343與第二開孔344可被一柱體K通過。第二間隔片320堆疊于第一間隔片310的一側后,可用來實體分隔三層位于不同水平高度的顯示面板P。具體來說,復請參閱圖IB所示。各第一連接部340更包含一第一虛刀線345與一第二虛刀線346。第一虛刀線345位于第一本體341與第一間隔片310的交接處。第二虛刀線346位于第一本體341與第二間隔片320的交接處。此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折線342可為一直線或一易于撕裂之虛刀線。此外,第一折線342也可能為虛刀線。此實施例的一變化下,第一間隔片310、第二間隔片320與第一連接部340可為一體成型,其材料例如為聚乙烯(Polyethylene)、發(fā)泡性聚乙烯(Extruded Polyethylene簡稱EPE)等等,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請參閱圖2A、圖2B所示。圖2A為本發(fā)明的間隔片結構301于另一實施例的正視圖。圖2B為圖2A的第二連接部350的放大示意圖。此另一實施例中,除第一間隔片310、第二間隔片320與第一連接部340之外,此間隔片結構301于一攤開狀態(tài)下更包含第三間隔片330與第二連接部350。第二連接部350同時位于第二間隔片320與第三間隔片330相鄰的邊緣,即,位于第二間隔片320與第三間隔片330之間。故可知第二間隔片320位于第一間隔片310與第三間隔片330之間。第一間隔片310、第二間隔片320與第三間隔片330可分別用來實體分隔四層位于不同水平高度的顯示面板P (如后所述)。第二連接部350包含第二本體351、第二折線352、第三開孔353與第四開孔354。第二本體351呈條帶狀,實體連接第二間隔片320與第三間隔片330。第二折線352位于第二本體351上,以供第二本體351藉此產生彎折。舉例來說,當?shù)诙劬€352位于第二本體351的中央位置時,第二折線352可稱為中央折線。第三開孔353開設于第二本體351上,介于第二折線352與第三間隔片330之間。第四開孔354開設于第二本體351上,介于第二折線352與第二間隔片320之間。具體來說,各第二連接部350更包含第三虛刀線355與第四虛刀線356。第三虛刀線355位于第二本體351與第三間隔片330之交接處。第四虛刀線356位于第二本體351與第二間隔片320之交接處。此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三折線或第四折線可為一直線或一易于撕裂之虛刀線。此外,第二折線352也可能為虛刀線。如此,由以上圖IA與圖2A所述可依此推論出,間隔片結構于一攤開狀態(tài)下也可以包含更多個間隔片與連接部(大于3個),故,此顯示面板之間隔片結構包含N個間隔片與N-I個連接部,其中N為正整數(shù)。這些間隔片用以彎折出一具有N層的間隔片堆疊結構,且分別交替地插設于N+1個顯示面板之間,以實體分隔這些顯示面板。同理,參閱圖1B、圖2B。這些連接部之中,各連接部340、350實體連接于任二相鄰的間隔片310,320或320,330之間。各連接部340,350包含本體341、351、中央折線342、352、二開孔 343,344 或 353、354。本體 341,351 連接二相鄰的間隔片 310,320 或 320、330。中央折線342、352位于本體341、351上。此二開孔343、344或353、354對稱地設置于中央折線342、352的兩側。請參閱圖3所示。圖3為本發(fā)明的間隔片結構302于又一實施例的正視圖。
此又一實施例中,基于圖2A的基礎下,第一間隔片310、第二間隔片320與第三間隔片330分別包含多個間隔子片360與多個連接凸耳370。這些間隔子片360呈一矩陣方式排列,其兩面可用來實體分隔二顯示面板P。每一間隔子片360的面積大于等于一顯示面板P的面積。各連接凸耳370連接任二相鄰的間隔子片360之間,且實體分隔所述二間隔子片360。請參閱圖4與圖5所示。圖4為本發(fā)明的儲放裝置100的儲放盤200于又一實施例的正視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的儲放裝置100的儲放盤200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儲放裝置100包含儲放盤200。儲放盤200具有儲放槽210、一個或多個第一定位柱230及一個或多個第二定位柱240。儲放槽210凹陷地設于儲放盤200的一面,包含多個儲放區(qū)220。這些儲放區(qū)220例如可以陣列(如圖4)或非陣列(圖中未示)的方式排列于儲放槽210內。這些儲放區(qū)220分別提供放置一顯示面板P。第一定位柱230及第二定位柱240分別相對地設于儲放槽210的兩相對邊緣。請參閱圖3與圖6所示。圖6為本發(fā)明的儲放裝置100的板材與間隔片所組成的堆疊結構303于一實施例的剖視圖。以上述圖3為例,當裝貨人員將這些顯示面板P放置于儲放盤200的儲放槽210內,且使用此間隔片結構302來分隔顯示面板P時(圖6),其步驟依序為步驟(61)至步驟
(67)。首先在步驟(61)中,為分別放置多個顯示面板P (例如5個)于儲放槽210的這些儲放區(qū)220中以形成第一板材層LI。接著,在步驟(62)中,為將第二間隔片320疊放于第一板材層L2上,其中第二間隔片320的這些間隔子片360分別一一對應這些儲放區(qū)220內的顯示面板P,且讓第一定位柱230穿過第二開孔344、第二定位柱240穿過第四開孔354,使得第二間隔片320被固定于儲放槽210中。更具體的是,利用第二間隔片320的料號對齊開口 361 (如呈箭頭狀)對準儲放盤200上所印制的料號符號222,來達成正確定位第二間隔片320的方法。接著,在步驟(63)中,為再分別放置多個顯示面板P (例如5個)于第二間隔片320的這些間隔子片360上,以形成第二板材層L2。此時,第二板材層L2的這些顯示面板P分別對應第一板材層LI的這些顯示面板P。接著,在步驟(64)中,為朝第二板材層L2的方向彎曲(甚至彎折)第一本體341,將第一間隔片310放置于第二板材層L2上,其中第一間隔片310的這些間隔子片360分別一一對應第二板材層L2的這些顯示面板P,且讓第一定位柱230再穿過第一開孔343,使得第一間隔片310被固定于第二板材層L2上。由此可如,第二開孔344完全地或至少大部分地(實質上)對齊第一開孔343,以致第一開孔343與第二開孔344被第一定位柱230通過。此外,第一間隔片310的料號對齊開口 361與第二間隔片320的料號對齊開口 361相對齊。接著,在步驟(65)中,為再分別放置多個顯示面板P (例如5個)于第一間隔片310的這些間隔子片360上,以形成第三板材層L3,第三板材層L3的這些顯示面板P分別對應第二板材層L2的這些顯示面板P。
接著,在步驟(66)中,為朝第三板材層L3的方向彎曲(甚至彎折)第二本體351,將第三間隔片330放置于第三板材層L3上,其中第三間隔片330的這些間隔子片360分別一一對應第三板材層L3的這些顯示面板P,且讓第二定位柱240再穿過第三開孔353,使得第三間隔片330被固定于第三板材層L3上。由此可如,第三開孔353完全地或至少大部分地(實質上)對齊第四開孔354,以致第三開孔353與第四開孔354被第二定位柱240通過。此外,第三間隔片330的料號對齊開口 361與第一間隔片310的料號對齊開口 361以及第二間隔片320的料號對齊開口 361相對齊。接著,在步驟(67)中,為再分別放置多個顯示面板P (例如5個)于第三間隔片330的這些間隔子片360上,以形成第四板材層L4,第四板材層L4的這些顯示面板P分別對應第三板材層L3的這些顯示面板P。如此,當?shù)谝婚g隔片310、第二間隔片320與第三間隔片330相互折疊而形成一間隔片堆疊結構303后,此間隔片堆疊結構303設于儲放盤200的儲放槽210內,其第二間隔片320疊放于第一間隔片310的一側,且第三間隔片330疊放于第二間隔片320的一側,與第一間隔片310為同側,也就是說,第一間隔片310疊放于第二間隔片320與第三間隔片330之間、第二間隔片320與第三間隔片330位于第一間隔片310的相對兩側,且第一板材層LI至第四板材層L4中的每一層都具有多個平放的顯示面板P,使得第一板材層LI至第四板材層L4中每一層的這些顯示面板P可層疊地設于儲放槽210內,并朝儲放槽210的槽口 211延伸。請參閱圖6與圖7所示。圖7為圖6的堆疊結構的操作示意圖。當取料人員M取走第四板材層L4的這些顯示面板P后,取料人員M可朝一方向D拉扯第三間隔片330,藉由撕裂第三虛刀線355或第三開孔353,取料人員M可將第三間隔片330從第二定位柱240處移除自該間隔片堆疊結構303。如此,由于第一間隔片310與第二間隔片320仍穩(wěn)固地被固定于儲放槽210內,第一板材層LI至第三板材層L3的這些顯示面板P便不致因第三間隔片330被移除,而導致非預期地連動,進而掉落出儲放盤200外。請參閱圖3與圖8所示。圖8為本發(fā)明的儲放裝置100的板材與間隔片所組成的堆疊結構304于另一實施例的剖視圖。以上述圖3為例,當裝貨人員將這些顯示面板P放置于儲放盤200的儲放槽210內,且使用此間隔片結構302來分隔這些顯示面板P時(圖8),其步驟依序為步驟(81)至步驟(87)。首先,在步驟(81)中,為分別放置多個顯示面板P (例如5個)于儲放槽210的這些儲放區(qū)220中以形成第一板材層LI。接著,在步驟(82)中,為將第一間隔片310疊放于第一板材層LI上,其中第一間隔片310的這些間隔子片360分別一一對應這些儲放區(qū)220內的顯示面板P,且讓第一定位柱230穿過第一開孔343,使得第一間隔片310被固定于儲放槽210中。更具體的是,利用第一間隔片310的料號對齊開口 361 (如呈箭頭狀)對準儲放盤200上所印制的料號符號222,來達成正確定位第一間隔片310的方法。接著,在步驟(83)中,為再分別放置多個顯示面板P (例如5個)于第一間隔片310的這些間隔子片360上,以形成第二板材層L2。此時,第二板材層L2的這些顯示面板P分別對應第一板材層LI的這些顯示面板P。 接著,在步驟(84)中,為朝第二板材層L2的方向彎曲(甚至彎折)第一本體341,將第二間隔片320放置于第二板材層L2上,其中第二間隔片320的這些間隔子片360分別一一對應第二板材層L2的這些顯示面板P,且讓第一定位柱230再穿過第二開孔344、第二定位柱240穿過第四開孔354,使得第二間隔片320被固定于儲放槽210中。由此可如,第二開孔344完全地或至少大部分地(實質上)對齊第一開孔343,以致第一開孔343與第二開孔344被第一定位柱230通過。此外,第一間隔片310的料號對齊開口 361與第二間隔片320的料號對齊開口 361相對齊。接著,在步驟(85)中,為再分別放置多個顯示面板P (例如5個)于第二間隔片320的這些間隔子片360上,以形成第三板材層L3,第三板材層L3的這些顯示面板P分別對應第二板材層L2的這些顯示面板P。接著,在步驟(86)中,為朝第三板材層L3的方向彎曲(甚至彎折)第二本體351,將第三間隔片330放置于第三板材層L3上,其中第三間隔片330的這些間隔子片360分別一一對應第三板材層L3的這些顯示面板P,且讓第二定位柱240再穿過第三開孔353,使得第三間隔片330被固定于第三板材層L3上。由此可如,第三開孔353完全地或至少大部分地(實質上)對齊第四開孔354,以致第三開孔353與第四開孔354被第二定位柱240通過。此外,第三間隔片330的料號對齊開口 361與第一間隔片310的料號對齊開口 361以及第二間隔片320的料號對齊開口 361相對齊。接著,在步驟(87)中,為再分別放置多個顯示面板P (例如5個)于第三間隔片330的這些間隔子片360上,以形成第四板材層L4,第四板材層L4的這些顯示面板P分別對應第三板材層L3的這些顯示面板P。如此,當?shù)谝婚g隔片310、第二間隔片320與第三間隔片330相互折疊而形成一間隔片堆疊結構304后,此間隔片堆疊結構304設于儲放盤200的儲放槽210內,其第一間隔片310疊放于第二間隔片320的一側,且第三間隔片330疊放于第二間隔片320的另一側,與第一間隔片310為相對側,也就是說,第二間隔片320疊放于第一間隔片310與第三間隔片330之間、第一間隔片310與第三間隔片330位于第二間隔片320的相對兩側,且第一板材層LI至第四板材層L4中的每一層都具有多個平放的顯示面板P,使得第一板材層LI至第四板材層L4中每一層的這些顯示面板P可層疊地設于儲放槽210內,并朝儲放槽210的槽口 211延伸。同理,請參閱圖8,并參考圖7所示。當取料人員M取走第四板材層L4的這些顯示面板P后,取料人員M可朝一方向D拉扯第三間隔片330,藉由撕裂第三虛刀線355或第三開孔353,取料人員M可將第三間隔片330從第二定位柱240處移除自該間隔片堆疊結構303。如此,由于第一間隔片310與第二間隔片320仍穩(wěn)固地被固定于儲放槽210內,第一板材層LI至第三板材層L3的這些顯示面板P便不致因第三間隔片330被移除,而導致非預期地連動,進而掉落出儲放盤200外。綜觀圖6與圖8的實施例中,由于第一間隔片310、第二間隔片320與第三間隔片330分別藉由第一連接部340與第二連接部350連成一體(如N=3),使得裝貨人員明了完成第一間隔片310、第二間隔片320與第三間隔片330于折疊而形成間隔片堆疊結構304后,其板材的層數(shù)必定為4層(如N+1),故,裝貨人員不需記憶被放置板材的層數(shù),也不需重數(shù)板材層數(shù)或間隔片數(shù)量,進而避免搬運前的前置時間浪費,此外,也可于取料人員抽取間隔 片時,讓較少的板材摔落,進而避免產生額外成本的增加。請參閱圖4、圖6與圖9所示。圖9為圖8中沿直線9-9的剖面圖。當?shù)谝婚g隔片310、第二間隔片320與第三間隔片330相互折疊而形成該間隔片堆疊結構304時,相疊后的第一間隔片310、第二間隔片320與第三間隔片330至少一相同位置的三個層疊的連接凸耳371的長度都大于對應的此二儲放區(qū)220之間的間距221,使得這些層疊的連接凸耳371可朝儲放槽210的槽底212或槽口 211的方向突起。此實施例中,此二間隔子片360分別抵靠儲放槽210的內壁,且這些層疊的連接凸耳371受到槽底212的阻擋,以致這些層疊的連接凸耳371被擠壓并共同朝槽口 211的方向隆起。此外,如圖所示,這些層疊的連接凸耳371共同朝槽口 211的方向隆起。其一實施例中,這些層疊的連接凸耳371未超出槽口 211,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如此,藉由這些隆起的連接凸耳371所清楚呈現(xiàn)目前間隔片的數(shù)量(N),即便是中途參與的裝貨人員亦可藉此明了目前板材的層數(shù)(N+1),故,裝貨人員不需記憶被放置板材的層數(shù),也不需重數(shù)板材層數(shù)或間隔片數(shù)量,進而避免搬運前的前置時間浪費。上文中,參照附圖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是,本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夠理解,在不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各種變更和替換。這些變更和替換都落在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板材的間隔片堆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間隔片堆疊結構包含 一第一間隔片; 一第二間隔片,疊放于該第一間隔片的一側且至少一板材設置于該第一間隔片與該第二間隔片之間;以及 一第一連接部,位于該第二間隔片的一邊緣,包含 一第一本體,呈彎折狀,連接該第一間隔片與該第二間隔片; 一第一折線,位于該第一本體上,以便該第一本體藉此產生彎折; 一第一開孔,位于該第一本體上,介于該第一折線與該第一間隔片之間;以及一第二開孔,位于該第一本體上,介于該第一折線與該第二間隔片之間,且對齊該第一開孔,用以被一第一定位柱通過。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間隔片堆疊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連接部更包含 一第一虛刀線,位于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一間隔片的交接處;以及 一第二虛刀線,位于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二間隔片的交接處。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間隔片堆疊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間隔片堆疊結構更包含 一第三間隔片,疊放于該第二間隔片的一側且至少一板材設置于該第一間隔片與該第三間隔片之間,至少一板材設置于該第二間隔片與該第三間隔片之間;以及 一第二連接部,位于該第二間隔片相對于該第一連接部的另一邊緣,包含 一第二本體,呈彎折狀,連接該第二間隔片與該第三間隔片; 一第二折線,位于該第二本體上,以便該第二本體藉此產生彎折; 一第三開孔,位于該第二本體上,介于該第二折線與該第三間隔片之間;以及一第四開孔,位于該第二本體上,介于該第二折線與該第二間隔片之間,且對齊該第三開孔,用以被一第二定位柱通過。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間隔片堆疊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連接部更包含 一第三虛刀線,位于該第二本體與該第三間隔片的交接處;以及 一第四虛刀線,位于該第二本體與該第二間隔片的交接處。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間隔片堆疊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間隔片疊放于該第二間隔片與該第三間隔片之間。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間隔片堆疊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間隔片疊放于該第一間隔片與該第三間隔片之間。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間隔片堆疊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折線與該第二折線至少其中之一為虛刀線。
8.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間隔片堆疊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間隔片、該第二間隔片與該第三間隔片至少其中之一包含 多個間隔子片,呈一矩陣方式排列,其中任意兩個相鄰的間隔子片之間具有一間距;以及 多個連接凸耳,所述多個連接凸耳分別連接所述任意兩個相鄰的間隔子片。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間隔片堆疊結構,其特征在于,每一連接凸耳的長度大于每一間距。
10.一種板材的間隔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間隔片結構包含N個間隔片,用以彎折出一具有N層的間隔片堆疊結構,且分別交替地插設于N+1個板材之間,以實體分隔所述多個板材;以及 N-I個連接部,每一連接部實體連接于任意兩個相鄰的間隔片之間,N為正整數(shù),每一連接部包含 一本體,連接所述兩個相鄰的間隔片; 一中央折線,位于該本體上;以及 二開孔,對稱地設置于該中央折線的兩側。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間隔片結構,其特征在于,每一連接部更包含 二虛刀線,分別位于該本體與所述兩個相鄰的間隔片的交接處。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間隔片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中央折線為一虛刀線。
13.一種板材的儲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放裝置包含 一儲放盤,具有一儲放槽及一第一定位柱; 多個板材,層疊地設于該儲放槽內;以及 一間隔片堆疊結構,設于該儲放盤的該儲放槽內,包含 一第一間隔片; 一第二間隔片,疊放于該第一間隔片的一側,所述多個板材至少其中之一設置于該第一間隔片與該第二間隔片之間;以及 一第一連接部,位于該第二間隔片的一邊緣,包含 一第一本體,呈彎折狀,連接該第一間隔片與該第二間隔片; 一第一折線,位于該第一本體上,以便該第一本體藉此產生彎折; 一第一開孔,位于該第一本體上,介于該第一折線與該第一間隔片之間;以及一第二開孔,位于該第一本體上,介于該第一折線與該第二間隔片之間,且對齊該第一開孔,用以被該第一定位柱通過。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儲放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連接部更包含 一第一虛刀線,位于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一間隔片的交接處;以及 一第二虛刀線,位于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二間隔片的交接處。
15.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儲放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儲放盤更包含 一第二定位柱,相對該第一定位柱設置;以及 該間隔片堆疊結構更包含 一第三間隔片,疊放于該第二間隔片的一側且所述多個板材至少其中之一設置于該第一間隔片與該第三間隔片之間,所述多個板材至少其中之一設置于該第二間隔片與該第三間隔片之間;以及 一第二連接部,位于該第二間隔片相對于該第一連接部的另一邊緣,包含 一第二本體,呈彎折狀,連接該第二間隔片與該第三間隔片; 一第二折線,位于該第二本體上,以便該第二本體藉此產生彎折; 一第三開孔,位于該第二本體上,介于該第二折線與該第三間隔片之間;以及一第四開孔,位于該第二本體上,介于該第二折線與該第二間隔片之間,且對齊該第三開孔,用以被該第二定位柱通過。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儲放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連接部更包含一第三虛刀線,位于該第二本體與該第三間隔片的交接處;以及 一第四虛刀線,位于該第二本體與該第二間隔片的交接處。
17.如權利要求15所述之儲放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間隔片疊放于該第二間隔片與該第三間隔片之間,或者, 該第二間隔片疊放于該第一間隔片與該第三間隔片之間。
18.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儲放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折線與該第二折線至少其中之一為虛刀線。
19.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儲放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間隔片、該第二間隔片與該第三間隔片至少其中之一包含 多個間隔子片,呈一矩陣方式排列,其中任意兩個相鄰的所述間隔子片之間具有一間距;以及 多個連接凸耳,所述多個連接凸耳分別連接所述任意兩個相鄰的間隔子片,其中每一連接凸耳的長度大于每一間距。
20.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儲放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儲放槽包含 一槽口 ;以及 二儲放區(qū),位于該儲放槽內,且接通該槽口,任意兩個儲放區(qū)之間具有一間距;以及 該第一間隔片、該第二間隔片與該第三間隔片至少其中之一包含 二間隔子片,對應并設置于該二儲存區(qū)中;以及 一連接凸耳,連接該二間隔子片, 其中,該連接凸耳的長度大于該二儲放區(qū)之間的該間距,使得該連接凸耳彎曲。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儲放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間隔片、該第二間隔片或該第三間隔片的該二間隔子片分別抵靠該儲放槽的內壁,以致所述層疊的連接凸耳被擠壓并共同朝該槽口之方向隆起。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間隔片結構、間隔片堆疊結構及板材的儲放裝置。此儲放裝置包含一儲放盤、多個板材與一間隔片堆疊結構。間隔片堆疊結構至少包含相疊放的第一間隔片與第二間隔片以及一連接部。連接部上具有一折線、第一開孔與第二開孔。第一開孔介于折線與第一間隔片之間。第二開孔介于折線與第二間隔片之間,且對齊第一開孔,被儲放盤的一定位柱通過。采用本發(fā)明,不僅方便裝貨人員方便記憶或得知已放置板材的層數(shù)或間隔片的數(shù)量,不需重數(shù)板材層數(shù)或間隔片數(shù)量,進而避免搬運前的前置時間浪費,此外,也可于取料人員抽取間隔片時,讓較少的板材摔落,進而避免產生額外成本的增加。
文檔編號B65D85/48GK102756861SQ20121024896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18日
發(fā)明者黃阿海 申請人: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