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擋止元件及防護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擋止元件及防護結構,尤其是涉及一種具有側向支撐力的擋止元件及防護結構。
背景技術:
現(xiàn)今的包裝結構中,為了避免所要包裝的物品受到損傷,往往會使用防護結構以避免物品碰撞。為此,通常會在防護結構中形成容置槽,且將單一物品放置于單一容置槽中,物品之間則由容置槽的側壁隔開。由此,能避免物品間彼此碰撞,且避免外界震動撞傷物品。然而,在單一容置槽中放置單一物品的配置,除了會占據(jù)大量空間以外,也會需要足量的防護結構,才能達到避免物品碰撞的效果。如此一來,業(yè)者就必須使用較大的倉儲空間、較大的運送工具以及較多的防護成本,才能達到足量物品的儲存及運送。在面對成本價格必須不斷壓低的市場現(xiàn)況,如此的物品防護手段較不具競爭力。因此,發(fā)展更低成本的防護結構,是目前業(yè)界所面臨的課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有鑒于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擋止元件及防護結構,通過在單一容置槽中容置多個工件,以降低防護工件時所需的空間,以及所需要的材料成本。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擋止元件,其包括一基座及一第一擋片。基座具有一表面及凹陷于表面的一凹部。第一擋片連接于凹部的一第一交接位置。第一擋片能夠以第一交接位置為軸心旋轉而具有一第一擋止位置及一第一閉合位置。于第一擋止位置時,第一擋片的一第一擋止部凸出于表面。于施加力道將第一擋片朝向凹部內(nèi)推抵而達到第一閉合位置時,第一擋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凹部。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防護結構,其包括一容置槽及一擋止元件。容置槽具有一底表面、一第一側表面及一第二側表面。擋止元件設置于底表面,且接近第二側表面具有一邊緣。邊緣與第二側表面間隔一距離,距離用以容置一工件。擋止元件包括一凹部及一第一擋片。凹部凹陷于底表面。第一擋片連接于凹部的一第一交接位置。第一擋片以第一交接位置為軸心旋轉而具有一第一擋止位置及一第一閉合位置。于第一擋止位置時,第一擋片的一第一擋止部凸出于底表面。于施加力道將第一擋片朝向凹部內(nèi)推抵而達到第一閉合位置時,第一擋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凹部。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防護結構,其包括一底間隔件、一第一側間隔件、一第二側間隔件及一擋止元件。底間隔件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底間隔件具有貫通第一面及第二面的至少一貫通孔。第一側間隔件及第二側間隔件設置于底間隔件的相對兩側,且與第一面形成一容置槽。擋止元件設置于第二面。擋止元件接近第二側間隔件具有一邊緣。邊緣與第二側間隔件間隔一距離。距離用以容置一工件。擋止元件包括一基座及一第一擋片。基座具有一表面及凹陷于表面的一凹部。第一擋片連接于凹部的一第一交接位置。貫通孔外露第一擋片。第一擋片能夠以第一交接位置為軸心旋轉而具有一第一擋止位置及一第一閉合位置。于第一擋止位置時,第一擋片一第一擋止部經(jīng)由貫通孔凸出于第一面。于施加力道將第一擋片朝向凹部內(nèi)推抵而達到第一閉合位置時,第一擋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凹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擋止元件及防護結構,本發(fā)明的擋止元件能夠通過其擋片而提供側向的支撐力。本發(fā)明的防護結構能于單一容置槽中容置多個工件,以于較少的空間中使用較少的材料容置較多的工件。防護結構還能通過擋止元件所提供的側向支撐力,而于防護結構中的容置槽內(nèi)放置多個工件時,使較先放置于容置槽中的工件不會傾倒。由此,能夠使較后放置的工件不會被較先放置的工件干擾,而能順利放置于容置槽中。以上的關于本發(fā)明內(nèi)容的說明及以下的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以示范與解釋本發(fā)明的精神與原理,并且提供本發(fā)明的專利申請范圍更進一步的解釋。
圖1A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于一擋止位置的剖視圖;圖1B為圖1A的擋止元件于一閉合位置的剖視圖;圖1C及圖1D為圖1A的擋止元件的制作流程的剖視圖;圖2A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于一擋止位置的剖視圖;圖2B為圖2A的擋止兀件于一閉合位置的剖視圖;圖3A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于一擋止位置的剖視圖;圖3B為圖3A的擋止兀件于一閉合位置的剖視圖;圖4A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于一閉合位置的剖視圖;圖4B為圖4A的擋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剖視圖;圖4C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視圖;圖4D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視圖;圖5A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于一第一擋止位置及一第二擋止位置的首丨J視圖;圖5B為圖5A的擋止元件于一第一閉合位置及一第二閉合位置的剖視圖;圖5C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的剖視圖;圖6A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于一第一閉合位置及第二閉合位置的剖視圖;圖6B為圖6A的擋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剖視圖;圖6C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視圖;圖6D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視圖;圖7A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于一擋止位置的剖視圖;圖7B為圖7A的擋止兀件于一閉合位置的剖視圖;圖8A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于一閉合位置的剖視圖;圖8B為圖8A的擋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剖視圖;圖SC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視圖;圖8D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視圖9A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防護結構的立體圖;圖9B為使用圖9A所示的防護結構的示范立體圖;圖1OA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防護結構的立體圖;圖1OB為圖1OA中的防護結構的分解圖;圖1OC為使用圖1OA及圖1OB所示的防護結構的示范立體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20、30、40、40,、40,,、50、50,、60、60,、60,,、70、80、80,、80” 擋止元件110、210、310、410、410,、410,,擋片111、211、311 擋止部130、230、330、430、530、630、730、830 基座131、231、331、531、731 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 凹部I33、233、333 交接位置180、481、482、483、481’、482’、483’、481”、482”、483”、681、682、683、684、681’、682’、683’、684’、681”、682”、683”、684”、881、882、883、884、881’、882’、883’、884’、881”、882”、883”、884” 切割線190 凸起232a、432a、632a、832a 側壁270擠壓區(qū)432b、632b、732b、832b 底部434、434,、434,,、634、634,、634,,、834、834,、834” 第一層435、435,、435,,、635、635,、635,,、835、835,、835” 第二層510、510,、610、610,、610,,、710、810、810,、810,,第一擋片511、711 第一擋止部520、520,、620、620,、620,,、720、820、820,、820” 第二擋片521、721 第二擋止部533、733第一交接位置536、736第二交接位置712 第一底面722 第二底面90、100防護結構901、1001 第一工件902 第二工件91、1010第一擋止元件92、1020第二擋止元件93、1030第三擋止元件94、1040第四擋止元件95、96、1050、1060 邊緣的、IO9O容置槽
991第一側表面992第二側表面993底表面993a、1093a L 形平部993b、1093bL 形立部1091第一側間隔件1092第二側間隔件1093底間隔件1093c 第一面1093d 第二面1093e 貫通孔D1、D2 距離W 寬度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fā)明的詳細特征以及優(yōu)點,其內(nèi)容足以使任何熟悉相關技術者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內(nèi)容并據(jù)以實施,且根據(jù)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nèi)容、權利要求及附圖,任何熟悉相關技術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fā)明相關的目的及優(yōu)點。以下的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fā)明的范疇。請參照圖1A及圖1B,圖1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10于一擋止位置的剖視圖,圖1B繪示圖1A的擋止元件10于一閉合位置的剖視圖。擋止元件10包括一基座130及一擋片110?;?30具有一表面131及凹陷于表面131的一凹部132?;?30的凹部132內(nèi)具有一凸起190。擋片110連接于凹部132內(nèi)凸起190的一交接位置133。擋片110能夠以交接位置133為軸心旋轉而具有擋止位置及閉合位置。在圖1A所示的擋止位置時,擋片110的一擋止部111凸出于表面131。因此,能夠提供正負X方向上的支撐力。于沿負z方向施加力道,將擋片110朝向凹部132內(nèi)推抵而達到圖1B所示的閉合位置時,擋止部111能部分或全部容置于凹部132。于本實施例中,擋片110與凸起190為一體不可分離。擋片110及基座130皆以發(fā)泡聚合物制成。在本實施例中,能夠以貫穿正負X方向的方式,切割出圖1A及圖1B所示的擋止元件10的形狀。請參照圖1C及圖1D,繪示圖1A的擋止元件10的制作流程的剖視圖。如圖1C所示,于一塊板材的面向負z方向的面上,開設一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180。根據(jù)此切割線180將板材分為擋片110及凸起190。而且,將擋片110以順時針方向彎折。如圖1D所示,將凸起190設置于基座130的凹部132中,便能完成擋止元件10。凸起190能粘合于凹部132中,以避免凸起190相對于基座130滑動。請參照圖2A及圖2B,圖2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20于一擋止位置的剖視圖,圖2B繪示圖2A的擋止元件20于一閉合位置的剖視圖。擋止元件20包括一基座230及一擋片210?;?30具有一表面231及凹陷于表面231的一凹部232。擋片210連接于凹部232的側壁232a的一交接位置233。擋片210能夠以交接位置233為軸心旋轉而具有擋止位置及閉合位置。在本實施例中,擋片210與基座230為一體不可分離。擋片210及基座230皆以發(fā)泡聚合物制成。在本實施例中,凹部232并未貫穿基座230,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實施例中,凹部也能貫穿基座。在圖2A所示的擋止位置時,擋片210的一擋止部211凸出于表面231。因此,能夠提供正負X方向上的支撐力。于沿負z方向施加力道,將擋片210朝向凹部232內(nèi)推抵而達到圖2B所示的閉合位置時,擋止部211能部分或全部容置于凹部232。此時,會因擋片210及基座230皆以發(fā)泡聚合物制成,而使擋片210與基座230的相連部分具有一擠壓部270。在擠壓部中270中的發(fā)泡聚合物會受到擠壓,而具有比擋片210及基座230更高的密度。在本實施例中,能夠于模造時直接制造出圖2A所示的擋止元件20的形狀。請參照圖3A及圖3B,圖3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30于一擋止位置的剖視圖,圖3B繪示圖3A的擋止元件30于一閉合位置的剖視圖。擋止元件30包括一基座330及一擋片310?;?30具有一表面331及凹陷于表面331的一凹部332。擋片310連接于凹部332的一交接位置333。交接位置333位于凹部332與表面331的交接處。擋片310能夠以交接位置333為軸心旋轉而具有擋止位置及閉合位置。于本實施例中,擋片310與基座330為一體不可分離。擋片310及基座330皆以發(fā)泡聚合物制成。在圖3A所示的擋止位置時,擋片310的一擋止部311凸出于表面331。因此,能夠提供正負X方向上的支撐力。于沿負z方向施加力道,將擋片310朝向凹部332內(nèi)推抵而達到圖3B所示的閉合位置時,擋止部311能部分或全部容置于凹部332。在本實施例中,能夠以貫穿正負X方向的方式,切割出圖3B所示的擋止元件30的形狀。在本實施例中,擋片310的形狀及尺寸實質(zhì)上與凹部332的凹陷形狀及凹陷尺寸相同。于切割出圖3B后,能將擋片310從凹部332中拉出。于本實施例中,擋片310的對角線長度會大于凹部332的寬度W。然而,由于發(fā)泡聚合物能夠些微形變,而使擋片310能夠從凹部332拉出,以形成圖3A的擋止位置。另外,也因擋片310的對角線長度大于凹部332的寬度W,且由于發(fā)泡聚合物能夠些微形變,使得使用者必須沿負z方向施加力道,才能將擋片310推抵至圖3B所示的閉合位置。請參照圖4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40于一閉合位置的剖視圖。本實施例的擋止元件40與第圖3A及3B圖所示的擋止元件30相似。然而,擋止元件40中,基座430具有彼此堆疊的一第一層434及一第二層435。凹部432具有一側壁432a及一底部432b。第一層434形成側壁432a,第二層435形成底部432b,第一層434及第二層435部分分尚。請參照圖4B,繪示圖4A的擋止元件40的一制作流程的剖視圖。如圖4B所示,于一塊板材的面向負z方向的面上,開設二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481及482。而且,于板材的面向正z方向的面上,開設一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483。根據(jù)此些切割線481、482及483,將板材分為第一層434、第二層435、第一層434及擋片410。將第一層434往第二層435的正z方向上彎折,使擋片410及第一層434位于第二層的正z方向上。擋片410則能通過切割線483而拉離第二層435。請參照圖4C,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40’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視圖。于圖4C中,實線的切割線表示完全裁斷的切割。虛線的切割線表示所觀察的面上看不到切割線,但背對觀察的面上有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一長一短的切割線表示所觀察的面上看得到切割線,但并不完全裁斷。本實施例的擋止元件40’與圖4A及圖4B所示的擋止元件40相似,但第一層434’及第二層435’所分離的位置與第一層434及第二層435所分離的位置不同。于一塊板材的面向正z方向的面上,開設一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481’,以分隔出第二層435’。而且,于板材的面向正z方向的面上,開設一道完全裁斷的切割線482’及一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483’。根據(jù)此些切割線482’及483’,再將板材分為第一層434’、擋片410’及第一層434’。將第二層435’彎折至第一層434’、擋片410’及第一層434’的負z方向。擋片410’則能通過切割線483’而拉離第二層435’。請參照圖4D,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40”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視圖。于圖4D中,實線的切割線表示完全裁斷的切割。虛線的切割線表示所觀察的面上看不到切割線,但背對觀察的面上有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一長一短的切割線表示所觀察的面上看得到切割線,但并不完全裁斷。本實施例的擋止元件40”與圖4C所示的擋止元件40’相似,但第二層435”還分為多個第二層435”。于一塊板材的面向正z方向的面上,開設二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481”,以分隔出二個第二層435”。而且,于二切割線481”之間,且于板材的面向正z方向的面上,開設一道完全裁斷的切割線482”及一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483”。根據(jù)此些切割線482”及483”,再將切割線481”之間的板材分為第一層434”、擋片410”及第一層434”。將此些第二層435”彎折至第一層434”、擋片410”及第一層434”的負z方向。擋片410”則能通過切割線483”而拉離第二層435”。請參照圖5A及圖5B,圖5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50于一第一擋止位置及一第二擋止位置的剖視圖,圖5B繪示圖5A的擋止元件50于一第一閉合位置及一第二閉合位置的剖視圖。擋止元件50包括一第一擋片510、一第二擋片520及一基座530。基座530具有一表面531及凹陷于表面531的一凹部532。第一擋片510連接于凹部532的第一交接位置533。第一交接位置533位于凹部532與表面531的交接處。第一擋片510能夠以第一交接位置533為軸心旋轉而具有第一擋止位置及第一閉合位置。第二擋片520連接于凹部532的第二交接位置536。第二交接位置536位于凹部532與表面531的交接處。第二擋片520能夠以第二交接位置536為軸心旋轉而具有第二擋止位置及第二閉合位置。于本實施例中,第一交接位置533及第二交接位置536位于凹部532的相對兩偵1J,但不限于此,也能為位于相鄰兩側。于本實施例中,第一擋片510與基座530為一體不可分離,第二擋片520與基座530也為一體不可分離。第一擋片510、第二擋片520及基座530皆以發(fā)泡聚合物制成。于本實施例中,能夠以貫穿正負X方向的方式,切割出圖5A及圖5B所示的擋止元件50的形狀。在圖5A所示的第一擋止位置及第二擋止位置時,第一擋片510的一第一擋止部511及第二擋片520的一第二擋止部521凸出于表面531。因此,能夠提供正負x方向上的支撐力。于沿負z方向施加力道,將第一擋片510及第二擋片520朝向凹部532內(nèi)推抵而達到圖5B所示的第一閉合位置及第二閉合位置時,第一擋止部511及第二擋止部521能部分或全部容置于凹部53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擋片510及第二擋片520同時處于第一擋止位置及第二擋止位置,或者同時處于第一閉合位置及第二閉合位置。然而,于其他實施例中,也能處于第一擋止位置及第二閉合位置,或者處于第一閉合位置及第二擋止位置。如圖5A及圖5B,本實施例中的第一擋片510及第二擋片520具有相同的尺寸,但不限于此。請參照圖5C,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50’的剖視圖。擋止元件50’的第一擋片510’及第二擋片520’具有相異的尺寸。
請參照圖6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60于一第一閉合位置及第二閉合位置的剖視圖。本實施例的擋止元件60與圖5A及圖5B所示的擋止元件50相似。然而,擋止元件60中,基座630具有彼此堆疊的一第一層634及一第二層635。凹部632具有一側壁632a及一底部632b。第一層634形成側壁632a,第二層635形成底部632b,第一層634及第二層635部分分離。請參照圖6B,繪示圖6A的擋止元件60的一制作流程的剖視圖。如圖6B所示,于一塊板材的面向負z方向的面上,開設二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681及682。而且,于板材的面向正z方向的面上,開設二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683及684。根據(jù)此些切割線684、681、682及683,將板材分為第二擋片620、第一層634、第二層635、第一層634及第一擋片610。將第一層634往第二層635的正z方向上彎折,使第一擋片610、此些第一層634及第二擋片620位于第二層635的正z方向上。第一擋片610及第二擋片620則能分別通過切割線683及684而拉離第二層635。請參照圖6C,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60’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視圖。在圖6C中,實線的切割線表示完全裁斷的切割。虛線的切割線表示所觀察的面上看不到切割線,但背對觀察的面上有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一長一短的切割線表示所觀察的面上看得到切割線,但并不完全裁斷。本實施例的擋止元件60’與圖6A及圖6B所示的擋止元件60相似,但第一層634’及第二層635’所分離的位置與第一層634及第二層635所分離的位置不同。于一塊板材的面向正z方向的面上,開設一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681’,以分隔出第二層635’。而且,于板材的面向正z方向的面上,開設一道完全裁斷的切割線682’及二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683’、684’。根據(jù)此些切割線684’、682’及683’,再將板材分為第一層634’、第二擋片620’、第一擋片610’及第一層634’。將第二層635’彎折至第一層634’、第二擋片620’、第一擋片610’及第一層634’的負z方向。第一擋片610’及第二擋片620’則能分別通過切割線683’及684’而拉離第二層635’。請參照圖6D,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60”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視圖。在圖6D中,實線的切割線表示完全裁斷的切割。虛線的切割線表示所觀察的面上看不到切割線,但背對觀察的面上有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一長一短的切割線表示所觀察的面上看得到切割線,但并不完全裁斷。本實施例的擋止元件60”與圖6C所示的擋止元件60’相似,但第二層635”還分為多個第二層635”。于一塊板材的面向正z方向的面上,開設二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681”,以分隔出二個第二層635”。而且,于二切割線681”之間,且于板材的面向正z方向的面上,開設一道完全裁斷的切割線682”及二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683”、684”。根據(jù)此些切割線684”、682”及683”,再將切割線681”之間的板材分為第一層634”、第二擋片620”、第一擋片610”及第一層634”。將此些第二層635”彎折至第一層634”、第二擋片620”、第一擋片610”及第一層634”的負z方向。第一擋片610”及第二擋片620”則能分別通過切割線683’及684’而拉離第二層635’。請參照圖7A及圖7B,圖7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70于一擋止位置的剖視圖,圖7B繪示圖7A的擋止元件70于一閉合位置的剖視圖。擋止元件70包括一第一擋片710、一第二擋片720及一基座730?;?30具有一表面731及凹陷于表面731的一凹部732。第一擋片710連接于凹部732的第一交接位置733。第一交接位置733位于凹部732與表面731的交接處。第一擋片710能夠以第一交接位置733為軸心旋轉而具有擋止位置及閉合位置。第二擋片720連接于凹部732的第二交接位置736。第二交接位置736位于凹部732與表面731的交接處。第二擋片720能夠以第二交接位置736為軸心旋轉而具有擋止位置及閉合位置。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交接位置733及第二交接位置736位于凹部732的相對兩側。第一擋片710與基座730為一體不可分離,第二擋片720與基座730也為一體不可分離。第一擋片710、第二擋片720及基座730皆以發(fā)泡聚合物制成。本實施例中的第一擋片710及第二擋片720具有相同的尺寸,但不限于此。第一擋片及第二擋片也能具有相異的尺寸。于本實施例中,能夠以貫穿正負X方向的方式,切割出圖7A及圖7B所示的擋止元件70的形狀。在圖7A所示的擋止位置時,第一擋片710的一第一擋止部711及第二擋片720的一第二擋止部721凸出于表面731。因此,能夠提供正負X方向上的支撐力。于沿負z方
向施加力道,將第一擋片710及第二擋片720朝向凹部732內(nèi)推抵而達到圖7B所示的閉合位置時,第一擋止部711及第二擋止部721能部分或全部容置于凹部732。于本實施例中,凹部732具有一底部732b。第一擋片710具有朝向底部732b的一第一底面712,第二擋片720具有朝向底部732b的一第二底面722。第一底面712及第二底面722彼此相連。因此,當?shù)谝粨跗?10位于擋止位置時,第二擋片720也會被連帶拉至擋止位置。當?shù)谝粨跗?10位于閉合位置時,第二擋片720也會被連帶拉至閉合位置。請參照圖8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80于一閉合位置的剖視圖。本實施例的擋止元件80與圖7A及圖7B所示的擋止元件70相似。然而,擋止元件80中,基座830具有彼此堆疊的一第一層834及一第二層835。凹部832具有一側壁832a及一底部832b。第一層834形成側壁832a,第二層835形成底部832b,第一層834及第二層835部分分尚。請參照圖SB,繪示圖8A的擋止元件80的一制作流程的剖視圖。如圖SB所示,于一塊板材的面向負z方向的面上,開設二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881及882。而且,于板材的面向正z方向的面上,開設二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883及884。根據(jù)此些切割線881、883,882及884,將板材分為第二層835、第一層834、第一擋片810、第二擋片820及第一層834。將第一層834往第二層835的正z方向上彎折,使此些第一層834、第一擋片810及第二擋片820位于第二層835的正z方向上。第一擋片810及第二擋片820則能分別通過切表I]線883及884而拉尚弟_■層835。請參照圖SC,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80’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視圖。于圖SC中,虛線的切割線表示所觀察的面上看不到切割線,但背對觀察的面上有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一長一短的切割線表示所觀察的面上看得到切割線,但并不完全裁斷。本實施例的擋止元件80’與圖8A及圖SB所示的擋止元件80相似,但第一層834’及第二層835’所分離的位置與第一層834及第二層835所分離的位置不同。于一塊板材的面向正z方向的面上,開設一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881’,以分隔出第二層835’。而且,于板材的面向正z方向的面上,開設一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882’及二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883’、884’。根據(jù)此些切割線884’、882’及883’,再將板材分為第一層834’、第二擋片820’、第一擋片810’及第一層834’。將第二層835’彎折至第一層834’、第二擋片820’、第一擋片810’及第一層834’的負z方向。第一擋片810’及第二擋片820’則能分別通過切割線883’及884’而拉離第二層835’。請參照圖8D,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擋止元件80”的一制作流程的俯視圖。在圖8D中,虛線的切割線表示所觀察的面上看不到切割線,但背對觀察的面上有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一長一短的切割線表示所觀察的面上看得到切割線,但并不完全裁斷。本實施例的擋止元件80”與圖SC所示的擋止元件80’相似,但第二層835”還分為多個第二層835”。在一塊板材的面向正z方向的面上,開設二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881”,以分隔出二個第二層835”。而且,于二切割線881”之間,且于板材的面向正z方向的面上,開設一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882”及二道不完全裁斷的切割線883”、884”。根據(jù)此些切割線884”、882”及883”,再將切割線881”之間的板材分為第一層834”、第二擋片820”、第一擋片810”及第一層834”。將此些第二層835”彎折至第一層834”、第二擋片820”、第一擋片810”及第一層834”的負z方向。第一擋片810”及第二擋片820”則能分別通過切割線883’及884’而拉離第二層835’。請參照圖9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防護結構90的立體圖。防護結構90包括多個容置槽99,各個容置槽99具有一底表面993、一第一側表面991及一第二側表面992。各個容置槽99設置有一第一擋止元件91、一第二擋止元件92、一第三擋止元件93及一第四擋止元件94。容置槽99為L形,底表面993具有一 L形平部993a及一 L形立部993b,第一擋止元件91及第三擋止元件93設置于L形平部993a。第二擋止元件92及第四擋止元件94設置于L形立部993b。第一擋止元件91及第二擋止元件92于接近第二側表面992具有一邊緣95。邊緣95與第二側表面992間隔一距離Dl,此距離Dl能夠用來容置一所要容置的一第一工件。于本實施例中,第一工件能為顯示面板。第三擋止元件93及第四擋止兀件94于接近第一側表面991具有一邊緣96。邊緣96與第一側表面991間隔一距離D2,此距離D2也能夠用來容置一所要容置的一第二工件。距離Dl及距離D2能不相等,故第一工件與第二工件的厚度也能不相等。第一擋止元件91、第二擋止元件92、第三擋止元件93及第四擋止元件94能選自圖1A至圖8D中的擋止元件及其組合的其中之一。于圖9A及圖9B的實施例中,第一擋止元件91、第二擋止元件92、第三擋止元件93及第四擋止元件94能由單個或多個圖2A所示的擋止元件20所構成,但不限于此。底表面993能做為第一擋止元件91、第二擋止元件92、第三擋止元件93及第四擋止元件94的基座的表面。請參照圖9B,繪示使用圖9A所示的防護結構90的示范立體圖。請合并參照圖9A。于放置第一工件901及第二工件902之前,先將第一擋止元件91、第二擋止元件92、第三擋止元件93及第四擋止元件94設置于擋止位置。當放置第一工件901時,第一工件901會將第三擋止元件93及第四擋止元件94的位置壓成閉合位置。而第一擋止元件91及第二擋止元件92仍能維持于擋止位置,以提供第一工件901于X方向上的支撐力。通過第一擋止元件91及第二擋止元件92所提供的支撐力,第一工件901才不會傾倒。接著,要于同一個容置槽99中放置第二工件902時,第一工件901因受到第一擋止元件91及第二擋止元件92的支撐,而不會干擾到第二工件902的放置。此外,于其他實施例中,也能僅設置第一擋止元件91及第二擋止元件92,而不設置第三擋止元件93及第四擋止元件94。于放置第一工件901時,將第一工件901放置于第一擋止元件91與第二擋止元件92至第二側表面992的所間隔的距離Dl中即可。第一擋止元件91與第二擋止元件92仍舊能提供第一工件901于X方向上的支撐力。
由此,本發(fā)明的防護結構90能夠于單一容置槽99中容置二個以上的工件。而且,在分次將工件放置于容置槽99時,先放置的第一工件901因受到第一擋止元件91及第二擋止元件92的支撐,而不會傾倒。因此,能夠使第二工件902放置于容置槽99時,不受到第一工件901的干擾,而能順利將第二工件902放置于容置槽99中。以第一工件901及第二工件902為顯示面板為例,第一工件901與第二工件902于容置槽99中時,能以顯示面板的顯示面彼此面對面的方式放置。請參照圖1OA及圖10B,圖1OA繪示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防護結構100的立體圖,圖1OB繪示圖1OA中的防護結構100的分解圖。防護結構100包括一底間隔件1093、一第一側間隔件1091、一第二側間隔件1092、多個第一擋止元件1010、多個第二擋止元件1020、多個第三擋止元件1030及多個第四擋止元件1040。底間隔件1093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面1093c及一第二面1093d。底間隔件1093還具有貫通第一面1093c及第二面1093d的多個貫通孔1093e。第一側間隔件1091及第二側間隔件1092設置于底間隔件1093于x方向上的相對兩側,且與第一面1093c形成一容置槽1090。第一擋止元件1010、第二擋止元件1020、第三擋止元件1030及第四擋止元件1040設置于第二面1093d。容置槽1090為L形,底間隔件1093具有一 L形平部1093a及一 L形立部1093b,第一擋止元件1010及第三擋止元件1030設置于L形平部1093a。第二擋止元件1020及第四擋止元件1040設置于L形立部1093b。第一擋止元件1010及第二擋止元件1020于接近第二側間隔件1092具有一邊緣1050。邊緣1050與第二側間隔件1092間隔一距離D1,此距離Dl能夠用來容置一所要容置的一第一工件。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工件能為顯示面板。第三擋止元件1030及第四擋止元件1040于接近第一側間隔件1091具有一邊緣1060。邊緣1060與第一側間隔件1091間隔一距離D2,此距離D2也能夠用來容置一所要容置的一第二工件。距離Dl及距離D2能不相等,故第一工件與第二工件的厚度也能不相等。第一擋止元件1010、第二擋止元件1020、第三擋止元件1030及第四擋止元件1040能選自圖1A至圖8D中的擋止元件及其組合的其中之一。在圖10A、圖1OB及圖1OC的實施例中,第一擋止元件1010、第二擋止元件1020、第三擋止元件1030及第四擋止元件1040能由單個或多個圖2A所示的擋止元件20所構成,但不限于此。底間隔件1093、第一側間隔件1091及第二側間隔件1092的材質(zhì)能與第一擋止元件1010、第二擋止元件1020、第三擋止元件1030及第四擋止元件1040相異。舉例而言,底間隔件1093、第一側間隔件1091及第二側間隔件1092的材質(zhì)能為瓦楞紙板,第一擋止元件1010、第二擋止元件1020、第三擋止元件1030及第四擋止元件1040的材質(zhì)能為發(fā)泡聚合物。請參照圖10C,繪示使用圖1OA及圖1OB所示的防護結構100的示范立體圖。請合并參照圖1OA及圖10B。于放置第一工件1001及第二工件(未繪示)之前,先將第一擋止元件1010、第二擋止元件1020、第三擋止元件1030及第四擋止元件1040設置于擋止位置,且其多個擋片的多個擋止部凸出于第一面1093c。當放置第一工件1001時,第一工件1001會將第三擋止元件1030及第四擋止元件1040的位置壓成閉合位置。而第一擋止元件1010及第二擋止元件1020仍能維持于擋止位置,以提供第一工件1001于X方向上的支撐力。通過第一擋止元件1010及第二擋止元件1020所提供的支撐力,第一工件1001才不會傾倒。接著,要于同一個容置槽1090中放置第二工件時,第一工件1001因受到第一擋止元件1010及第二擋止元件1020的支撐,而不會干擾到第二工件的放置。此外,于其他實施例中,也能僅設置第一擋止元件1010及第二擋止元件1020,而不設置第三擋止元件1030及第四擋止元件1040。于放置第一工件1001時,將第一工件1001放置于第一擋止元件1010與第二擋止元件1020至第二側間隔件1092的所間隔的距離Dl中即可。第一擋止元件1010與第二擋止元件1020仍舊能提供第一工件101于X方向上的支撐力。由此,本發(fā)明的防護結構100能夠于單一容置槽1090中容置二個以上的工件。而且,在分次將工件放置于容置槽1090時,先放置的第一工件1001因受到第一擋止元件1010及第二擋止元件1020的支撐,而不會傾倒。因此,能夠使第二工件放置于容置槽1090時,不受到第一工件1001的干擾,而能順利將第二工件放置于容置槽1090中。以第一工件1001及第二工件為顯示面板為例,第一工件1001與第二工件于容置槽1090中時,能以顯示面板的顯示面彼此面對面的方式放置。此外,本實施例的底間隔件1093、第一側間隔件1091、第二側間隔件1092、第一擋止元件1010、第二擋止元件1020、第三擋止元件1030及第四擋止元件1040彼此能夠以卡合方式組裝設置,故也能夠彼此拆卸。當防護結構100使用完畢時,能夠?qū)⒃鹦恫⑶覊撼杀馄叫螤?,以利后續(xù)收納或回收時得以節(jié)省空間。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擋止元件,能夠通過其擋片而提供側向的支撐力。本發(fā)明的防護結構提供能夠容置多個工件的容置槽,且于容置槽中設置擋止元件。防護結構能通過擋止元件所提供的側向支撐力,而于防護結構中的容置槽內(nèi)放置多個工件時,使較先放置于容置槽中的工件不會傾倒。由此,防護結構能于較少的空間中使用較少的材料容置較多的工件,且能夠使較后放置的工件不會被較先放置的工件干擾,而能順利放置于容置槽中。此夕卜,本發(fā)明的防護結構還能利用多種材質(zhì)卡合組裝并拆卸,以利收納或回收時能節(jié)省所占據(jù)的空間。雖然以前述的實施例揭露了本發(fā)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所為的更動與潤飾,均屬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關于本發(fā)明所界定的保護范圍請參考所附的權利要求。
權利要求
1.一種擋止元件,包括基座,該基座具有表面及凹陷于該表面的一凹部;以及第一擋片,連接于該凹部的一第一交接位置,該第一擋片能夠以該第一交接位置為軸心旋轉而具有第一擋止位置及第一閉合位置,在該第一擋止位置時,該第一擋片的一第一擋止部凸出于該表面,在施加力道將該第一擋片朝向該凹部內(nèi)推抵而達到該第一閉合位置時,該第一擋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該凹部。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擋止元件,其中該基座具有彼此堆疊的第一層及第二層,該凹部具有側壁及底部,該第一層形成該側壁,該第二層形成該底部,該第一層及該第二層部分分離。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擋止元件,其中該第一擋片及該基座一體不可分離。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擋止元件,其中該第一擋片以一發(fā)泡聚合物制成。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擋止元件,其中該基座以一發(fā)泡聚合物制成。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擋止元件,其中該第一擋片的形狀及尺寸實質(zhì)上與該凹部的凹陷形狀及凹陷尺寸相同。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擋止元件,其中該第一交接位置位于該凹部與該表面的交接處。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擋止元件,其中該擋止元件還包括第二擋片,連接于該凹部的一第二交接位置,該第二擋片能夠以該第二交接位置為軸心旋轉而具有第二擋止位置及第二閉合位置,在該第二擋止位置時,該第二擋片具有一第二擋止部凸出于該表面,在施加力道將該第二擋片朝向該凹部內(nèi)推抵而達到該第二閉合位置時,該第二擋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該凹部。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擋止元件,其中該第一交接位置及該第二交接位置位于該凹部的相對兩側。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擋止元件,其中該凹部具有底部,該第一擋片具有朝向該底部的一第一底面,該第二擋片具有朝向該底部的一第二底面,該第一底面及該第二底面彼此相連。
11.一種防護結構,包括容置槽,該容置槽具有底表面、第一側表面及一第二側表面;以及擋止元件,設置于該底表面,且接近該第二側表面具有一邊緣,該邊緣與該第二側表面間隔一距離,該距離用以容置一工件,其中該擋止元件包括凹陷于該底表面的一凹部;以及第一擋片,連接于該凹部的第一交接位置,該第一擋片以該第一交接位置為軸心旋轉而具有第一擋止位置及第一閉合位置,在該第一擋止位置時,該第一擋片的一第一擋止部凸出于該底表面,在施加力道將該第一擋片朝向該凹部內(nèi)推抵而達到該第一閉合位置時, 該第一擋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該凹部。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防護結構還包括另一擋止元件,設置于該底表面,且接近該第一側表面具有另一邊緣,該另一邊緣與該第一側表面間隔另一距離,該另一距離用以容置另一工件。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容置槽為L形,該底表面具有一L形平部及一 L形立部,該擋止元件設置于該L形平部。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防護結構還包括另一擋止元件,設置于該底表面的該L形立部。
15.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防護結構為一體不可分離。
16.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防護結構以一發(fā)泡聚合物制成。
17.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第一擋片的形狀及尺寸實質(zhì)上與該凹部的凹陷形狀及凹陷尺寸相同。
18.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第一交接位置位于該凹部與該底表面的交接處。
19.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擋止元件還包括第二擋片,連接于該凹部的第二交接位置,該第二擋片能夠以該第二交接位置為軸心旋轉而具有第二擋止位置及第二閉合位置,在該第二擋止位置時,該第二擋片具有第二擋止部,凸出于該底表面,在施加力道將該第二擋片朝向該凹部內(nèi)推抵而達到該第二閉合位置時,該第二擋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該凹部。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第一交接位置及該第二交接位置位于該凹部的相對兩側。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凹部具有底部,該第一擋片具有朝向該底部的第一底面,該第二擋片具有朝向該底部的第二底面,該第一底面及該第二底面彼此相連。
22.—種防護結構,包括底間隔件,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且該底間隔件具有貫通該第一面及該第二面的至少一貫通孔;第一側間隔件及第二側間隔件,設置于該底間隔件的相對兩側,且與該第一面形成一容置槽;以及擋止元件,設置于該第二面,該擋止元件接近該第二側間隔件具有一邊緣,該邊緣與該第二側間隔件間隔一距離,該距離用以容置一工件,該擋止元件包括基座,該基座具有表面及凹陷于該表面的凹部;以及第一擋片,連接于該凹部的一第一交接位置,該貫通孔外露該第一擋片,該第一擋片能夠以該第一交接位置為軸心旋轉而具有第一擋止位置及第一閉合位置,在該第一擋止位置時,該第一擋片的一第一擋止部經(jīng)由該貫通孔凸出于該第一面,在施加力道將該第一擋片朝向該凹部內(nèi)推抵而達到該第一閉合位置時,該第一擋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該凹部。
23.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防護結構還包括另一擋止元件,設置于該第二面,該另一擋止元件接近該第一側間隔件具有另一邊緣,該另一邊緣與該第一側間隔件間隔另一距離,該另一距離用以容置另一工件。
24.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容置槽為L形,該底間隔件具有一L形平部及一 L形立部,該擋止元件設置于該L形平部。
25.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防護結構還包括另一擋止元件,設置于該底表面的該L形立部。
26.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基座具有彼此堆疊的第一層及第二層,該凹部具有側壁及底部,該第一層形成該側壁,該第二層形成該底部,該第一層及該第二層部分分離。
27.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第一擋片及該基座一體不可分離。
28.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第一擋片以一發(fā)泡聚合物制成。
29.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基座以一發(fā)泡聚合物制成。
30.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第一擋片的形狀及尺寸實質(zhì)上與該凹部的凹陷形狀及凹陷尺寸相同。
31.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第一交接位置位于該凹部與該表面的交接處。
32.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擋止元件還包括第二擋片,連接于該凹部的一第二交接位置,該貫通孔還外露該第二擋片,該第二擋片能夠以該第二交接位置為軸心旋轉而具有第二擋止位置及第二閉合位置,在該第二擋止位置時,該第二擋片經(jīng)由該貫通孔凸出于該第一面,該第二擋片具有第二擋止部,凸出于該表面,在施加力道將該第二擋片朝向該凹部內(nèi)推抵而達到該第二閉合位置時,該第二擋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該凹部。
33.如權利要求32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第一交接位置及該第二交接位置位于該凹部的相對兩側。
34.如權利要求33所述的防護結構,其中該凹部具有底部,該第一擋片具有朝向該底部的第一底面,該第二擋片具有朝向該底部的第二底面,該第一底面及該第二底面彼此相連。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擋止元件及防護結構。該擋止元件包括一基座及一擋片。基座具有一表面及凹陷于表面的一凹部。擋片連接于凹部的一交接位置。擋片能夠以交接位置為軸心旋轉而具有一擋止位置及一閉合位置。于擋止位置時,擋片的一擋止部凸出于表面。于施加力道將擋片朝向凹部內(nèi)推抵而達到閉合位置時,擋止部至少部分容置于凹部。因此,能于擋止部凸出于表面時,使擋止部提供側向的支撐力。
文檔編號B65D81/05GK102975964SQ201210529899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8月15日
發(fā)明者詹黛玲, 茅仲宇, 丁崇寬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