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在處理時可以同瓶分開的鉸鏈式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處理時可以同瓶分開的鉸鏈式蓋。更準確地說,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能牢固地嵌裝和固定在容器的口部,又能方便地從該容器的該口部取下而且不需要使用任何專用工具的鉸鏈式蓋,該蓋可提供優(yōu)良的密封和封裝標記。
塑料蓋具有優(yōu)良的可模塑性并呈現極好的柔性,因此它可以通過壓蓋工序牢固地嵌裝和固定在容器的口部,以保持高度的密封。
但是,在多數情況下,塑料蓋被用在玻璃瓶和由與蓋材料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塑料容器上。為了滿足在處理時重新使用資源和把蓋和瓶分開的要求,最好能方便地把蓋從容器的口部取下而且不需要使用例如刀具之類的工具。
人們已經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在處理時能和瓶分開的蓋。例如,在日本實用新型公開說明書59247/1994中就公開了一種容器閉合結構,包括一個嵌裝并固定在容器的口部的蓋體,一個用螺釘連接在蓋體上的筒,以及一個通過鉸鏈與筒相連接的上蓋。在該容器閉合結構中,蓋體包括一個具有用來形成流出孔的可破裂部分的頂板部分,一個整體地連接在頂板的周邊上的側壁,以及從頂板部分的內表面向下延伸并且同側壁保持一個適當間隙的內環(huán)。也就是說,當容器的口部被裝配在側壁與內環(huán)之間時,蓋體就被固定在容器的口部。而且,側壁被制成朝后面加寬或者具有多個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槽縫以便沿周向保持一個適當距離,從而使蓋體能從容器的口部取下而且無需使用任何專用工具。此外,側壁的上部外圓周面上加工有螺紋以便與筒相固定。當筒與側壁相嚙合并且由側壁固定時,側壁可通過筒推進并且被牢固地固定在容器的口部,從而保持良好的密封。
根據上述現有技術的容器閉合結構,轉動整體形成在上蓋上的筒,可使蓋體從側壁上取下。因此,蓋體可以方便地用手從容器的口部取下,并且在處理的時候也能方便地和容器分開。
此外,日本實用新型公開說明書9751/1995中也公開了一種容器閉合結構,包括一個嵌固在容器的口部的內塞、一個外筒以及一個上蓋。像上述蓋體一樣,形成在其頂板部分上的該容器閉合結構的內塞具有一個用來形成流出孔的可破裂部分,并且使容器的口部被嵌在側壁和內環(huán)之間。此外,頂板部具有一個環(huán)形的直立部分,該直立部分被制成圍繞住該可破裂部分,而上蓋則用螺釘嵌裝在該直立部分的外表面附近。外筒設置成圍繞內塞的側壁的外圓周面,外筒和內塞的側壁通過一個削弱部分形成一個整體,一個加強環(huán)嵌裝在外筒內表面與側壁外表面之間的空隙中。這就是說,在該容器閉合結構處于嵌裝在容器的口部的狀態(tài)下,內塞的側壁是通過該加強環(huán)而被推到容器的口部的壁上,由此內塞就被牢固地固定在容器的口部,從而保持了良好的密封。通過斷開該削弱部分,外筒可以方便地從內塞上撕開。由于外筒被從內塞上撕開,側壁不能再通過加強環(huán)推進。所以,內塞可以從容器的口部取下而且無需使用任何專用工具。如上所述,這種容器閉合結構在處理時能方便地和容器分開。此外,在外筒從內塞上被撕開以后,由于內塞被從容器的口部取下,該容器閉合結構提供了封裝的標記。
但是,前一種容器閉合構造,即日本實用新型公開說明書59247/1994中的容器閉合構造卻不能提供封裝的標記。也就是說,該容器閉合結構的取下既不是通過撕開與蓋制成一體的筒也不是通過損壞蓋體。因此,即使把已經被從容器的口部取下一次的容器閉合結構再次嵌裝在容器的口部上,這個已被取下過的事實一點也不可能為第三者辯認出。此外,這種容器閉合結構是由兩個模壓件構成的,即由蓋體和與上蓋制成一體的筒所構成的。因此,這種容器閉合結構不可能通過一次模壓制成。此外,生產出來的這兩個模壓件還必須連接在一起,從而產生了低生產率的問題。
此外,后一種容器閉合結構,即在日本實用新型公開說明書9751/1995中的容器閉合結構是由一個與外筒模壓成一體的內塞、一個上蓋和一個加強環(huán)這三個模壓件構成的,它只能以既便與前一種容器閉合結構相比還要低得多的效率進行生產。況且,與外筒制成一體的內塞具有由內環(huán)、側壁和外筒組成的一個復雜的三壁結構。另外,一個單獨模壓的加強環(huán)必須嵌裝在側壁與外筒之間。因此,就使金屬模變得復雜并且所模壓的內塞必須具有很高的尺寸精度。加之,存在著加強環(huán)在進行壓蓋工序以前落下的可能性,從生產的觀點看,這是一個嚴重的缺點。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沒有上述常規(guī)的容器閉合結構的缺點的鉸鏈式蓋,該蓋在處理時能方便地和容器分開并能提供優(yōu)良的封裝標記,該蓋便于模壓和制造并且能在壓蓋時有效地防止破裂。
根據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鉸鏈式蓋,包括一個包括頂板部分和裙部的蓋體,該頂板部分具有一個流出孔或一個用來形成流出孔的部分,該裙部具有一個在其內表面上形成的突起部分,用來與容器的口部相嚙合;一個與所述的蓋體形成一體的外筒,用來遮蓋住所述蓋體和所述裙部的外表面;以及一個通過一個鉸鏈連接在所述的外筒的上端部分的上蓋;其中所述蓋體的裙部設置有多個沿軸向延伸的槽縫,以便沿周向保持一個距離,所述蓋體的裙部和所述外筒通過分割面互相分開但仍通過多個可斷裂的橋形部分形成一體,該橋形部分在分割面的上端或下端形成,蓋體的裙部的外表面與外筒的內表面在處于至少蓋體嵌裝在容器的口部的狀態(tài)下可在分割面處相互緊密接觸。
在本發(fā)明的鉸鏈式蓋中,最好在蓋體的頂板部分的上表面的周邊上設置有一個較小的周邊突起部分,并且在上蓋的內表面上具有一個與該周邊突起部分的上端相接觸的水平表面。
當蓋體的頂板部分具有一個用來形成流出孔的部分時,最好該部分有一個用于打開該孔的舌片。
在本發(fā)明的鉸鏈式蓋中,在壓蓋時該外筒保護著蓋體的裙部。在容器的口部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外筒通過分割面與蓋體的裙部的外表面緊密接觸以保持密封。在打開該蓋時,將外筒向上或向下推動便使可斷裂的橋形部分斷開,使得外筒可與上蓋整體地一起取出。外筒被取下后,蓋體的裙部就能方便地與容器的口部分開而無需使用任何工具。
在這種鉸鏈式蓋中,蓋體的頂板部分具有一個用來形成流出孔的部分并且提供了優(yōu)良的封裝標記。
本發(fā)明的蓋包括被整體模壓成一件的蓋體、外筒和上蓋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上蓋通過一個鉸鏈與外筒相連接,該外筒通過可斷裂的橋形部分與蓋體的裙部模壓成一體。因此,本發(fā)明的蓋基本上可以通過單道模壓工序生產出來,體現了很高的生產率。
此外,蓋體的裙部設置有多個沿軸向延伸的槽縫,以便沿周向保持一個距離。因此,當取下外筒時,裙部可以沿徑向向外擴張,以便于蓋體從容器的口部取下。
此外,根據本發(fā)明,蓋體的裙部和外筒通過分割面互相分開但仍通過在分割面的上端或下端上的可斷裂的橋形部分而被模壓成一個整體。此外,蓋體的裙部的外表面與外筒的內表面在分割面處緊密接觸。
這就是說,當裙部和外筒在分割面處緊密接觸時,蓋體的裙部受到外筒的箍緊而處于該口部至少被密封的狀態(tài),即裙部不能向外擴張并且容器的口部受到可靠密封的狀態(tài)。在本發(fā)明的蓋中,其裙部設置有沿軸向延伸的多個槽縫是特別重要的。這就是說,在裙部上的這些槽縫起著削弱容器的口部與裙部的突起部分之間的嚙合的作用。但是,當裙部受到外筒的箍緊時,就又實現了牢固而可靠的嚙合。
設置在分割面的上端或下端上的多個可斷裂的橋形部分用來使蓋體的裙部與外筒相連接。因此分割面上的槽縫對橋形部分不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此外,在壓蓋工序時,蓋體的裙部的外表面與外筒的內表面在分割面上緊密接觸。因此,在壓蓋操作過程中,由于外力被阻止而不能作用在可斷裂的橋形部分上,從而保護了橋形部分。
在蓋體的頂板的上表面上在周邊處形成有較小的周邊突起部分,當上蓋被關閉時,在上蓋的內表面沿整個周邊上形成的水平面就與該突起部分的上端相接觸。因此,在壓蓋操作過程中或當蓋被傳送或供應時,該周邊突起部分起著擋塊的作用,作用在上蓋上的壓力由該周邊突起部分承受。因而更加有效地防止了外力作用在橋形部分上,橋形部分受到了完善的保護。
此外,當外筒被向上或向下推動時,在外筒與裙部之間的分割面上將發(fā)生偏移,把蓋體連接在外筒上的橋形部分由于受到剪切力而被切斷。在蓋體的裙部上形成有多個槽縫。因此,當外筒從裙部取下后,裙部就可以沿徑向向外擴張。由此蓋體可以方便地與容器的口部分開并且容器的口部可以方便地打開而無需使用任何工具。
被取下的外筒表明蓋體已經被從容器的口部取出。因此,其蓋體的頂板部分具有一個用來形成流出孔的部分的類型的鉸鏈式蓋,由于該外筒而提供了改進的封裝標記。
根據本發(fā)明,蓋體的裙部、外筒和上蓋可以通過注射成型或壓縮成型為一體,然后使用一把刀具或其他類似物在蓋體的裙部與外筒之間制出一條槽縫,因而除去橋形部分以外的部分都是互相分開的。因此,該蓋可以使用一個包括一個型芯和一個模腔的普通的金屬模模壓而方便地生產出來。
此外,在本發(fā)明中,蓋體的裙部和外筒可以通過橋形部分以及通過一個不會斷裂的連接部分連接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在橋形部分已斷裂后,就可以把外筒和蓋體一起從容器的口部取下。此外,在外筒上可以制出一條從其下端向上延伸的削弱線。通過沿著這條削弱線把它斷開可以方便把外筒取出。
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鉸鏈式蓋的側剖視圖;圖2是示出圖1的鉸鏈式蓋的上蓋處于打開狀態(tài)下的視圖,其中圖2(A)為頂視圖;圖2(B)為側視圖;圖2(C)為底視圖;圖3是示出圖1的鉸鏈式蓋處于嵌裝在容器的口部的狀態(tài)下的側剖視圖;圖4是示出處于外筒和上蓋都從嵌裝在容器的口部的蓋體上一起取下的狀態(tài)下的視圖;圖5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另一個鉸鏈式蓋的側視圖;以及圖6是本發(fā)明的又一個鉸鏈式蓋的頂視圖。
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
參看示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鉸鏈式蓋的側剖視圖(圖1),一個示出圖1的鉸鏈式蓋的上蓋處于打開狀態(tài)下的視圖(圖2,其中圖2A為頂視圖,圖2B為側視圖,圖2C為底視圖),以及一個示出鉸鏈式蓋處于嵌裝在容器的口部的狀態(tài)下的側剖視圖(圖3),本發(fā)明的鉸鏈式蓋大致上包括蓋體1,一個連接在蓋體上的外筒2,以及通過鉸鏈3連接在外筒2的上端的上蓋4。從圖1和2中可以知道,可以轉動并且關閉上蓋4以便把蓋體1完全蓋住(圖1),也可以轉動并且打開上蓋從而使蓋體1露出(圖2)。然后將舌片13撕去,就可以把裝在容器中的液體倒出。蓋體1包括一個頂板部分5和從其外周邊向下懸掛的裙部6。
圖4示出了外筒2和上蓋4都從嵌裝在容器的口部50上的蓋體1上取下后的狀態(tài)。
如圖3中所清楚示出的,沿著裙部6的內周邊形成有一個突起部分7,以便與容器的口部50的外周邊側壁的凹進部分51相嚙合,從而使得容器的口部50與頂板部分5內表面緊密接觸,以實現密封。此外,在該實施例中,在頂板部分5的內表面上形成有內環(huán)8以便與容器的口部50的內周邊側壁相嚙合,借此即使在容器的口部50的內周邊側壁上也實現密封,從而達到更加可靠的密封。
此外,參看圖1和3,蓋體1的頂板部分5具有一個用來形成一個流出孔的部分11,該孔是通過刻痕10而形成的。該部分11裝置有用來打開容器口部的舌片12。當開啟舌片12受拉時,刻痕10就破裂,流出孔就在部分11中形成,裝在容器中的液體可通過該流出孔倒出。這里最好在開啟舌片12上設置有用來防止滑動的滾花凸起部13,使得該舌片便于用手拉動。
周邊突起部分14在頂板部分5的外表面上形成,以便圍繞著用來形成流出孔的部分11。在倒出液體時,周邊突起部分14作為一個導向件作用,從而使液體能平穩(wěn)地倒出。
一個方向向下的周邊突起部分15在上蓋4的內表面上形成,該部分15當上蓋4被關閉時與周邊突起部分14的內周邊表面緊密接觸。也就是說,即使處于流出孔已經在部分11中形成的情況下,當上蓋4被關閉并保持良好密封時,該孔仍處于完全關閉狀態(tài)。參看圖1和2(A),最好圍繞部分11的周邊突起部分14沿著外筒2和上蓋4通過鉸鏈3連接在一起的這一側的對置側上的半個周邊部分14a較高,而沿在鉸鏈3這一側上的半個周邊部分14b較低。這是因為當上蓋4被關閉時,形成在上蓋4上的取向向下的周邊突起部分15可以平滑地進入周邊突起部分14中,并且上蓋4的轉動也不受阻礙。此外,容器里面的東西從鉸鏈連接部分3的對置側倒出,并且用來導引倒出物料的周邊突起部分14的功能不受損害。
外筒2的設置應能遮蓋住裙部6的外周邊表面。如圖4中所清楚示出的,為外筒2所覆蓋的蓋體1的裙部6上設置有多個沿軸向延伸的槽縫20,以便沿周向保持一個距離。
蓋體1的裙部和外筒2通過周邊的切割面互相分開。但是,裙部6和外筒2仍通過在切割面21上端的多個可斷裂的橋形部分整體地模壓成一體。圖2A清楚地示出了橋形部分22。圖4示出了在裙部6和外筒2(它們已被從蓋體1取下)上的仍用22’表示的橋形部分22。
當蓋體1與容器的口部50處于密封狀態(tài)時(圖3),蓋體的裙部6的外表面與外筒2的內表面在切割面21處互相緊密接觸。
當橋形部分22被斷裂而使外筒2與蓋體1分開時,裙部6將因多個槽縫20的作用而向外擴張,該槽縫在蓋體1的裙部6上形成并且沿著該軸線方向上延伸。因此,在該容器的該口部50的外周壁側上的凹進部分51就與裙部的朝內的突起部分7相脫開,因而便于把蓋體1從容器的口部50上取下。該槽縫的數目及其沿周邊方向的間距可以根據上述要點適當地決定。
在本發(fā)明的蓋中,最好裙部6上設置有其數目通常為2-20特別是8-12的槽縫20,該數目隨著蓋的直徑而變化。
由于裙部6和外筒2互相在分割面21處緊密地接觸,該蓋體的裙部6就被外筒2箍住而處于這樣一種狀態(tài),即蓋體1嵌裝在容器的口部50上,裙部6被阻止而不能向外擴張,因而容器的口部50被可靠地密封。在本發(fā)明的蓋的情況下,其中裙部6上設置有沿軸向延伸的槽縫20,這種緊密接觸狀態(tài)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這就是說,在部6中的槽縫20起著削弱在沿著容器的口部50的外周邊形成的凹進部分51與裙部6的突起部分7之間的嚙合的作用。但是,由于外筒2作用在裙部上的箍緊力,因而,可以獲得牢固而可靠的嚙合。
在圖1-4中,蓋體的裙部6和外筒2僅僅通過可斷裂的橋形部分22聯接在一起。因此,當用手指對用鉸鏈連接到外筒2上的上蓋4向上拉或者向下壓時,在外筒2與分割面21上的裙部6之間將發(fā)生偏離,使將蓋體1與外筒2相聯接的橋形部分22也容易被剪力所破壞。
圖4示出了外筒2從嵌裝并固定在容器的口部50上的蓋體1取下后的狀態(tài)。該蓋體的裙部6已經具有槽縫20。因而,當把外筒2從裙體6上取下后,裙部6就能沿徑向向外擴張,該蓋體就能方便地從容器的口部50上分開并且取下,而無需使用任何工具。在圖4中,參考標號22’表示斷裂后的橋形部分。
根據上面所述的本發(fā)明,使用后的蓋可與容器分開并且易于處理。
設置在蓋體的裙部6與外筒2之間的橋形部分22的數目和位置可以按以下原則確定在該蓋工作期間,橋形部分22不會破裂;當需要把蓋體1從容器的口部50上取下時(即當需要處理該蓋時),應能使外筒2快速地同裙部6分開。在這個意義上,對于該橋形部分的位置和數目不存在任何具體的限制。一般說來,最好每個橋形部分22具有0.1-1.5平方毫米的截面積,更詳細地說,最好沿分割面21的方向(該蓋的軸向)具有0.2-1.0平方毫米的截面積。在圖1-4中的實施例中,橋形部分22被設置在分割面21的上端。但是,橋形部分22也可以設置在分割面21的下端。
在上述蓋中,蓋體1的頂板部分5具有用來形成流出孔的部分11。把上蓋4轉動并且打開,通過使刻痕10破裂就可以通過在部分11中形成的流出孔倒出里面的液體。這種類型的蓋可以提供十分良好的封裝標記。這就是說,為了把蓋體1從容器的口部50處分開,外筒2必須同該蓋體分開。因此,在這種類型的蓋中,被分開的外筒2表明,即使該流出孔沒有在部分11中形成,該蓋也可從容器的口部50取下。
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類型的蓋,例如它也可以用于這類蓋中,其中該流出孔從一開始就已經在蓋體1的頂板部分5的外表面中形成。在這種情況下,封裝標記沒有改進,然而上述可分離能力和密封性則可達到滿意的程度。
在如圖1-3中所清楚地示出的實施例中,最好小周邊突起部分30在該蓋體的頂板部分5的上表面上的周邊處形成,水平表面31在上蓋4的整個內周邊表面上形成,從而使它在上蓋4被關閉時與周邊突起部分30相接觸。在本發(fā)明的蓋中,蓋體的裙部6和外筒2通過可斷裂的橋形部分22整體地相連接。因此,在該蓋工作期間以及當該蓋被輸送和供應時,軸向載荷很可能集中在橋形部分22上造成橋形部分22斷裂。然而,使周邊突起部分30和水平表面31如上述方式形成,周邊突起部分30就可以起能接受作用在上蓋4上的軸向載荷的擋塊的作用。因此,集中作用在容易斷裂的橋形部分22上的壓力就受到有效地阻止,使橋形部分22受到了完善的保護。
根據本發(fā)明,外筒2的下端2a必需延伸到容器的口部50的外周邊側壁上的凹進部分51。這就是說,當下端2a未延伸到凹進部分51處時,蓋體的裙部6就不能被外筒2箍緊到足夠的程度,因而不能保持意的密封。此外,只有外筒2具有這樣一個尺寸,外筒2的下端才可能位于比蓋體的裙部6的下端更低的位置,如圖3所示,或者可能位于相對于蓋體的裙部6的下端更接近水平的位置,或可能位于一個更高的位置。
根據上述的實施例,橋形部分22設置在分割面21的上端。但是,如上所述,橋形部分22可以設置在分割面21的下端。然而從生產率的觀點看,橋形部分22最好設置在分割面21的上端。
可以使用各種塑料作為模壓該蓋的樹脂,例如低、中、高密度的聚乙烯,線性低密度的聚乙烯,聚丙烯,熱塑性聚脂,酰胺,苯乙烯樹脂、ABS樹脂以及其他類似樹脂等。
使用上述樹脂通過注射成型法或壓縮成型法可以使本發(fā)明的鉸鏈式蓋處于以下狀態(tài),即蓋體1、外筒2和上蓋4都被模壓為一個整體的狀態(tài)。在模壓工序以后,通過使用一把刀具或其他類似物對蓋體1和外筒2之間進行切割,以便在除橋形部分22以外的部分上形成分割面22,從而使蓋體和外筒兩者互相分開。如果準備把橋形部分22設置在分割面21的上端,切割可以通過把該刀具或其他類似物從蓋的下端插入來進行。如果準備把橋形部分22設置在分割面的下剖端,刀具或其他類似應上4處于打開的狀下從蓋的上端插入。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蓋能夠高效率地并且在基本上為單道模壓工序的流程中的較短的時間周期內,通過使用一個包括一個型芯和一個在蓋的各個部分保持高生產率和高精度的模腔的普通的金屬模生產出來的,從而排除了不合格產品的形成。
當然,在上述模壓工序中可以同時形成橋形部分22和分割面21。在模壓期間,蓋體1和外筒2在分割面21形成的部分處互相之間并不緊密接觸。但在蓋體1嵌裝到容器的口部50上的情況下,蓋體的裙部6將向外擴張,因而蓋體1和外筒2通過分割面21互相緊密接觸。
在整體模壓工序以后,還可以在隨后的工序中加工出槽縫20。
根據示于圖5中的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外筒2上設置有一條削弱線40,以便于取下外筒2。從圖5可以明顯地看出,削弱線40沿著外筒2的軸向延伸并且在其上端形成一個切口41。也就是說,通過從切口41開始斷開削弱線40就可以扯開外筒2。被扯開的外筒2沿圓周方向被扯下,由此橋形部分22就發(fā)生斷裂,外筒2就很容易從蓋體1上取下。通常,該削弱線是一條刻痕,但也可以是一排穿孔。
通常,最好該刻痕在外筒2的外表面上形成。
切口41可以在削弱線40的下端形成。
在圖1的上述實施例中,蓋體的外筒2和裙部6只通過可斷裂的橋形部分22作整體的連接。然而,也可以在該兩個用橋形部分22連在一起的部分之間形成一個不會發(fā)生斷裂的連接部分。這種實施例示于圖6中,該圖是一個鉸鏈式蓋處于上蓋打開狀態(tài)的頂視圖,其中設置有一個以標號45表示的連接部分。連接部分45的寬度大于橋形部分22,因而不容易發(fā)生斷裂。當外筒2以連接部分45作為支點而轉彎,橋形部分22就會發(fā)生斷裂,而裙部6則從該箍緊力中脫開。因此,通過向上拉在這種情況下與上蓋4整體形成的外筒2,蓋體1就能同時從容器的口部50上取下。
連接部分45可以通過下列方式而方便地形成,即這樣來進行分割面21的切割以使它脫離橋形部分22和連接部分45。
當需要在圖5的鉸鏈式蓋中形成連接部分45時,最好在遠離削弱線40的斷裂開始部分(切口41)的某個位置上形成連接部分45。
本發(fā)明的蓋可以通過一系列保持著很高生產率的模壓工序經濟地進行生產。
在蓋上和密封狀態(tài)下,蓋體的裙部與被外筒箍緊的容器的入口緊密地接觸,從而形成了一個可靠的密封結構。該蓋能從容器的口部方便地取下而不需要使用任何特殊工具。因此,用過后的蓋能在處理時可以方便地同容器分開。
此外,這種具有一個可在其上形成孔的部分的蓋可以提供優(yōu)良的封裝標記。
權利要求
1.一種鉸鏈式蓋,包括一個包括頂板部分和裙部的蓋體,該頂板部分具有一個流出孔或一個用來形成該流出孔的部分,該裙部具有一個在其內表面上形成的突起部分,用來與容器的口部相嚙合;一個與所述蓋體形成一體的外筒,用來遮蓋住所述蓋體和所述的裙部的外表面;以及一個通過一個鉸鏈連接在所述外筒的上端部分的上蓋;其中,所述的蓋體的該裙部設置有多個沿軸向延伸的槽縫,以便沿周向保持一個距離,所述蓋體的該裙部和所述外筒通過分割面互相分開但仍通過多個可斷裂的橋形部分形成一體,這些橋形部分在該分割面的上端或下端形成,該蓋體的裙部的外表面與該外筒的內表面在處于至少該蓋體嵌裝在該容器的該口部的狀態(tài)下時互相在該分割面處緊密接觸。
2.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鉸鏈式蓋,其特征在于在該蓋體的該頂板部分的該上表面上的周邊形成有一個較小的周邊突起部分,在該上蓋的內表面上形成有一個水平表面,以便與所述周邊突起部分的該上端相接觸。
3.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鉸鏈式蓋,其特征在于所述蓋體的裙部的外表面與該外筒的該內表面除去該可斷裂的橋形部分以外都通過分割面互相分開,該分割面是在注射成型或壓縮成型工序以后通過切割形成的。
4.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鉸鏈式蓋,其特征在于所述蓋體的所述裙部和所述外筒通過所述可斷裂的橋形部分和一個不會破裂的連接部分連接在一起。
5.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鉸鏈式蓋,其特征在于所述頂板部分具有用來形成該以一個刻痕分段的流出孔的該部分。
6.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鉸鏈式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具有一條從其下端向其上端延伸的削弱線。
7.如權利要求6中所述的鉸鏈式蓋,其特征在于所述削弱線位于所述的上蓋和所述外筒通過一個鉸鏈連接在一起的部分附近,一個切口在所述的削弱線的該上端或該下端處形成。
全文摘要
一種鉸鏈式蓋,包括一個蓋體、一個與蓋體形成一體以蓋住蓋體和裙體外表面的外筒,及通過鉸鏈連在外筒上端部分的上蓋,裙部有多個沿軸向的槽縫以沿周向保持距離,裙部和外筒通過分割面分開但通過多個在分割面上或下端形成的可斷裂橋形部分形成一體,裙部外表面與外筒內表面在至少蓋體嵌裝在口部狀態(tài)下在分割面處緊密接觸。蓋有可靠密封結構并在用后便于從口部取下而不需工具。蓋可通過一系列工序生產出來并可提供良好封裝標記。
文檔編號B65D47/08GK1163220SQ97102820
公開日1997年10月29日 申請日期1997年2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1996年3月22日
發(fā)明者近江英彥, 久保建夫, 熊田光雄 申請人:日本皇冠塞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