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掛衣桿支架模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具,尤其涉及一種掛衣桿支架模具。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掛衣桿支架模具。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這樣一種掛衣桿支架模具,包括有模具本體Ⅰ、圓柱凸塊Ⅰ、圓柱凸塊Ⅱ、模具本體Ⅱ和模型凸塊,模具本體Ⅰ上設置有模型凹槽,模型凹槽的左側設置有圓柱凸塊Ⅰ,模型凹槽的右側設置有圓柱凸塊Ⅱ,弧形凹槽設置在模型凹槽的右側,弧形凹槽在模型凹槽與模具本體Ⅰ之間,模具本體Ⅱ上設置有模型凸塊,模型凸塊的左側設置有環(huán)形凹槽Ⅰ。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掛衣桿支架模具,采用多種凹槽與凸塊的結構方式,利用沖壓設備,能夠將材料一次沖壓成形,實現(xiàn)了快速的連續(xù)性、批量化的生產。
【專利說明】
一種掛衣桿支架模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具,尤其涉及一種掛衣桿支架模具。
【背景技術】
[0002]模具:工業(yè)生產上用以注塑、吹塑、擠出、壓鑄或鍛壓成型、冶煉、沖壓等方法得到所需產品的各種模子和工具。簡而言之,模具是用來成型物品的工具,這種工具由各種零件構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構成。它主要通過所成型材料物理狀態(tài)的改變來實現(xiàn)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業(yè)之母”的稱號。
[0003]在外力作用下使坯料成為有特定形狀和尺寸的制件的工具。廣泛用于沖裁、模鍛、冷鐓、擠壓、粉末冶金件壓制、壓力鑄造,以及工程塑料、橡膠、陶瓷等制品的壓塑或注塑的成形加工中。模具具有特定的輪廓或內腔形狀,應用具有刃口的輪廓形狀可以使坯料按輪廓線形狀發(fā)生分離(沖裁)。應用內腔形狀可使坯料獲得相應的立體形狀。模具一般包括動模和定模(或凸模和凹模)兩個部分,二者可分可合。分開時取出制件,合攏時使坯料注入模具型腔成形。模具是精密工具,形狀復雜,承受坯料的脹力,對結構強度、剛度、表面硬度、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都有較高要求,模具生產的發(fā)展水平是機械制造水平的重要標志之
O
[0004]現(xiàn)在掛衣桿支架的生產過程中,還沒有一種專用模具,無法實現(xiàn)快速的連續(xù)性、批量化生產。
【實用新型內容】
[0005](I)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6]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現(xiàn)在掛衣桿支架的生產過程中,還沒有一種專用模具,無法實現(xiàn)快速的連續(xù)性、批量化生產的缺點,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掛衣桿支架模具。
[0007](2)技術方案
[0008]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這樣一種掛衣桿支架模具,包括有模具本體1、圓柱凸塊1、圓柱凸塊Π、模具本體Π和模型凸塊,模具本體I上設置有模型凹槽,模型凹槽的左側設置有圓柱凸塊I,模型凹槽的右側設置有圓柱凸塊Π,弧形凹槽設置在模型凹槽的右側,弧形凹槽在模型凹槽與模具本體I之間,模具本體Π上設置有模型凸塊,模型凸塊的左側設置有環(huán)形凹槽I,模型凸塊的右側設置有環(huán)形凹槽Π,橫凹槽I設置在環(huán)形凹槽I的左側,橫凹槽I的右端與環(huán)形凹槽I連接,橫凹槽I的左端延伸到模型凸塊的外側,橫凹槽Π設置在環(huán)形凹槽Π的右側。橫凹槽Π的左端與環(huán)形凹槽Π連接,橫凹槽Π的右端延伸到模型凸塊的外側,十字凹槽設置在模型凸塊的中部,十字凹槽的左右兩側分別與環(huán)形凹槽I和環(huán)形凹槽Π連接,十字凹槽上下兩端延伸到模型凸塊的外側,模具本體I與模具本體Π契合,模具本體I上的模型凹槽對應模具本體Π上的模型凸塊。
[0009]工作原理:模具本體I上設置有模型凹槽,模型凹槽的左側設置有圓柱凸塊I,模型凹槽的右側設置有圓柱凸塊π,弧形凹槽設置在模型凹槽的右側,弧形凹槽在模型凹槽與模具本體I之間,模具本體Π上設置有模型凸塊,模型凸塊的左側設置有環(huán)形凹槽I,模型凸塊的右側設置有環(huán)形凹槽Π,橫凹槽I設置在環(huán)形凹槽I的左側,橫凹槽I的右端與環(huán)形凹槽I連接,橫凹槽I的左端延伸到模型凸塊的外側,橫凹槽Π設置在環(huán)形凹槽Π的右側。橫凹槽Π的左端與環(huán)形凹槽Π連接,橫凹槽Π的右端延伸到模型凸塊的外側,十字凹槽設置在模型凸塊的中部,十字凹槽的左右兩側分別與環(huán)形凹槽I和環(huán)形凹槽π連接,十字凹槽上下兩端延伸到模型凸塊的外側,模具本體I與模具本體Π契合,模具本體I上的模型凹槽對應模具本體Π上的模型凸塊。使用時,把模具本體I和模具本體Π安裝在注塑設備上,將注塑材料注塑到模具本體I和模具本體π內,使材料一次注塑成型。
[0010](3)有益效果
[001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掛衣桿支架模具,采用多種凹槽與凸塊的結構方式,利用沖壓設備,能夠將材料一次沖壓成形,實現(xiàn)了快速的連續(xù)性、批量化的生產,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工作的進度,成形的掛衣桿支架具有超高的支撐強度,質量過關、安全可靠。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產品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模具本體I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4]圖3為本實用新型型模具本體I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5]圖4為本實用新型模具本體Π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6]圖5為本實用新型模具本體Π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7]附圖中的標記為:1-模具本體I,2-模型凹槽,3-圓柱凸塊I,4-圓柱凸塊Π,5_弧形凹槽,6-模具本體Π,7_模型凸塊,8-環(huán)形凹槽I,9_環(huán)形凹槽Π,10-橫凹槽I,11-橫凹槽Π,12-十字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0019]實施例1
[0020]—種掛衣桿支架模具,如圖1-5所示,包括有模具本體I1、圓柱凸塊13、圓柱凸塊Π
4、模具本體Π6和模型凸塊7,模具本體Il上設置有模型凹槽2,模型凹槽2的左側設置有圓柱凸塊13,模型凹槽2的右側設置有圓柱凸塊Π4,弧形凹槽5設置在模型凹槽2的右側,弧形凹槽5在模型凹槽2與模具本體Il之間,模具本體Π6上設置有模型凸塊7,模型凸塊7的左側設置有環(huán)形凹槽18,模型凸塊7的右側設置有環(huán)形凹槽Π 9,橫凹槽110設置在環(huán)形凹槽18的左側,橫凹槽IlO的右端與環(huán)形凹槽18連接,橫凹槽IlO的左端延伸到模型凸塊7的外側,橫凹槽Π 11設置在環(huán)形凹槽Π 9的右側。橫凹槽Π 11的左端與環(huán)形凹槽Π 9連接,橫凹槽Π 11的右端延伸到模型凸塊7的外側,十字凹槽12設置在模型凸塊7的中部,十字凹槽12的左右兩側分別與環(huán)形凹槽18和環(huán)形凹槽Π 9連接,十字凹槽12上下兩端延伸到模型凸塊7的外側,模具本體Il與模具本體Π6契合,模具本體Il上的模型凹槽2對應模具本體Π6上的模型凸塊7。
[0021 ]工作原理:模具本體11上設置有模型凹槽2,模型凹槽2的左側設置有圓柱凸塊13,模型凹槽2的右側設置有圓柱凸塊Π 4,弧形凹槽5設置在模型凹槽2的右側,弧形凹槽5在模型凹槽2與模具本體Il之間,模具本體Π6上設置有模型凸塊7,模型凸塊7的左側設置有環(huán)形凹槽18,模型凸塊7的右側設置有環(huán)形凹槽Π 9,橫凹槽110設置在環(huán)形凹槽18的左側,橫凹槽IlO的右端與環(huán)形凹槽18連接,橫凹槽IlO的左端延伸到模型凸塊7的外側,橫凹槽Π 11設置在環(huán)形凹槽Π 9的右側。橫凹槽Π 11的左端與環(huán)形凹槽Π 9連接,橫凹槽Π 11的右端延伸到模型凸塊7的外側,十字凹槽12設置在模型凸塊7的中部,十字凹槽12的左右兩側分別與環(huán)形凹槽18和環(huán)形凹槽Π 9連接,十字凹槽12上下兩端延伸到模型凸塊7的外側,模具本體Il與模具本體Π6契合,模具本體Il上的模型凹槽2對應模具本體Π6上的模型凸塊7。使用時,把模具本體11和模具本體Π 6安裝在注塑設備上,將注塑材料注塑到模具本體11和模具本體Π 6內,使材料一次注塑成型。
[0022]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改進及替代,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主權項】
1.一種掛衣桿支架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模具本體1(1)、圓柱凸塊1(3)、圓柱凸塊Π (4)、模具本體Π (6)和模型凸塊(7),模具本體I (I)上設置有模型凹槽(2),模型凹槽(2)的左側設置有圓柱凸塊1(3),模型凹槽(2)的右側設置有圓柱凸塊Π (4),弧形凹槽(5)設置在模型凹槽(2)的右側,弧形凹槽(5)在模型凹槽(2)與模具本體I(I)之間,模具本體Π (6)上設置有模型凸塊(7),模型凸塊(7)的左側設置有環(huán)形凹槽1(8),模型凸塊(7)的右側設置有環(huán)形凹槽Π (9),橫凹槽I(1)設置在環(huán)形凹槽1(8)的左側,橫凹槽I(1)的右端與環(huán)形凹槽1(8)連接,橫凹槽1(10)的左端延伸到模型凸塊(7)的外側,橫凹槽Π (11)設置在環(huán)形凹槽Π (9)的右側,橫凹槽Π (11)的左端與環(huán)形凹槽Π (9)連接,橫凹槽Π (11)的右端延伸到模型凸塊(7)的外側,十字凹槽(12)設置在模型凸塊(7)的中部,十字凹槽(12)的左右兩側分別與環(huán)形凹槽1(8)和環(huán)形凹槽Π (9)連接,十字凹槽(12)上下兩端延伸到模型凸塊(7)的外側,模具本體I(I)與模具本體Π (6)契合,模具本體I(I)上的模型凹槽(2)對應模具本體Π (6)上的模型凸塊(7)。
【文檔編號】B29C45/26GK205705047SQ201620381616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9日
【發(fā)明人】張淵源
【申請人】張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