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445605閱讀:21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成型物品特別是由塑料制成的物品的設備。 本發(fā)明還涉及與用于成型物品的設備相關的取出裝置和用于取出用所述設備成型的物品的裝置。
      背景技術
      上述物品可以通過壓塑或注塑或任何其他合適的模制技術成型。 成型的物品可包括具有本體和附件的物品,其中,該附件通過塑料制成的彈性鉸
      鏈連接到本體并可相對于本體移動。 這種物品還可包括蓋帽,例如分成兩部分的蓋帽,該蓋帽包括基體和蓋,該蓋通過塑料制成的彈性鉸鏈連接到基體。 使用時,例如通過旋擰而使基體與期望的容器相聯(lián)。 由于彈性鉸鏈,蓋相對于基體在封閉位置和打開位置之間移動,在封閉位置蓋疊置于基體上以封閉蓋帽,在打開位置蓋移離基體,從而能夠獲取容納在容器中的物質。
      這類蓋帽通常稱為"翻轉(f 1 ip-top)"蓋帽。 用于制造"翻轉"蓋帽的已知設備包括成型模具,該成型模具具有用于成型蓋帽基
      體的第一空腔和用于成型蓋帽的蓋的第二空腔,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連接在一起且形狀做
      成使得在基體和蓋之間形成彈性的連接鉸鏈。 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定位成使得基體和蓋彼此并排。 用期望的模制技術成型蓋帽,例如注塑。 用于"翻轉"蓋帽的已知模具包括兩列成型模具。 在成型步驟之后,打開模具,以從成型蓋帽的底切部脫離,隨后驅動取出系統(tǒng)以從模具取出蓋帽。 為了取出蓋帽,已知的取出系統(tǒng)包括模具內的內部取出裝置和模具外的外部封閉裝置。 內部取出裝置包括第一取出板,其可相對于成型模具豎直移動并位于成型模具本體內。 在第一取出板上固定有取出桿。 外部封閉裝置包括梳理裝置(comb device),其安裝在成型模具外的平面上并固定在移動板上,該移動板可沿橫向于成型模具的方向移動。 為了取出翻轉式蓋帽,通過升高第一取出板來移動第一取出板,以便從而升高固
      定在第一取出板上的取出桿,該取出桿沿其縱軸線滑動。 通過這種方式,取出桿的上端逐漸抵靠到蓋的表面上。 通過繼續(xù)升高第一取出板,取出桿的上端推壓到蓋上,從而使其相對于成型位置繞鉸鏈旋轉大約90。。 通過這種方式,蓋從成型位置到達中間位置,在成型位置蓋與基體并排,在中間位置蓋定位在與基體所處平面垂直的平面中。 隨后,驅動梳理裝置的移動板,以使梳理裝置朝成型模具移動。 使梳理裝置從靜止位置到達工作位置,在靜止位置梳理裝置移離成型模具,在工 作位置梳理裝置與蓋相互作用。 特別地,梳理裝置的位于成型模具側的作用端被逐漸推動成抵靠在蓋表面上。
      通過繼續(xù)使梳理裝置靠近,梳理裝置的作用端推動蓋,從而使蓋相對于其已被內 部取出裝置帶到的中間位置繞鉸鏈進一步旋轉90。。
      通過這種方式,將蓋疊置在蓋帽的基體上。
      這樣,蓋帽呈封閉構形。 這種取出系統(tǒng)具有兩個不同的致動機構,實際上,內部取出裝置和外部封閉裝置 彼此獨立地被驅動。 提供第一致動機構和第二致動機構,該第一致動機構布置用于驅動第一取出板, 該第二致動機構布置用于驅動梳理裝置的移動板。 隨后,一旦蓋帽已處于封閉位置,就致動第二取出板以取出被成型模具封閉的蓋
      帽,該第二取出板布置在成型模具內并可相對于成型模具豎直移動。 環(huán)形取出元件固定在第二取出板上,其形狀做成與蓋帽基體的截面相匹配。 通過升高第二取出板,環(huán)形取出元件逐漸抵靠到基體的基底區(qū)域上并逐漸將蓋帽
      推出到成型腔外。 當蓋帽已完全離開成型腔時,蓋帽朝收集裝置下落,隨后被輸送到其他處理步驟。 上述的取出系統(tǒng)很復雜,因為它包括內部取出裝置和外部封閉裝置。 此外,存在兩個不同的移動機構也使取出系統(tǒng)更加復雜。 此外,這種取出系統(tǒng)限制了可以在同一成型設備中布置的成型模具的數(shù)量。 因此,這限制了可在模具沖程中進行模制的蓋帽的數(shù)量。 實際上,每個成型模具必須至少在一側能被接近,以使梳理裝置靠近蓋并與蓋相 互作用。
      因此,有必要僅布置兩列成型模具,通常每列包括8個成型模具,從而在一個模具
      沖程中模制16個蓋帽。 此外,這種取出系統(tǒng)特別龐大。 實際上,在每個成型模具的一側必須提供一空間,用于在離開成型模具的位置處 容納梳理裝置和梳理裝置的驅動裝置。 從EP1386712還已知一種"翻轉"蓋帽取出系統(tǒng),其包括第一環(huán)形取出器和位于第 一環(huán)形取出器外側的第二環(huán)形取出器。 第一和第二環(huán)形取出器定位在成型模具的第一模具部分內,從而與成型腔部分相 聯(lián),在該成型腔部分中,蓋帽本體成型并固定在相應的移動板上。 該蓋帽取出系統(tǒng)還包括封閉裝置,用于把成型的蓋封閉在相應的蓋帽本體上。
      該封閉裝置固定在支撐板上,該支撐板與驅動該封閉裝置的線性致動器連接。
      多個可軸向滑動的桿固定在該支撐板上,每個桿具有鉸接在桿的自由端上的相應 引導桿,即鉸接在與支撐板相對的端部上??勺杂尚D的輥即空轉輥被約束在連接桿的自 由端上。
      每個空轉輥可在靜止位置和末端沖程位置之間移動,在靜止位置輥容納在設于成 型腔側的成型模具第一模具部分的上表面上的支座中,在末端沖程位置輥把蓋封閉在相應 的蓋帽本體上。 為了從模具取出分成兩個成型部分的蓋帽,根據(jù)EP1386712,通過使第二模具部分
      移離第一模具部分來打開模具,并移動第一和第二環(huán)形取出器,以便通過作用在相應的移
      動板上而部分地從相應的成型腔取出蓋帽本體和蓋。 通過這種方式,蓋可以旋轉并在側面被封閉裝置接近。 隨后,驅動線性致動器,以控制支撐板,從而軸向地移動桿,并且因此借助連接桿
      而沿一軌跡把空轉輥推到蓋上,該軌跡由接納空轉輥相對端部的導向槽限定。 通過逐漸沿導向槽移動,空轉輥朝蓋移動并使蓋繞鉸鏈轉動,從而把蓋封閉到蓋
      帽本體上。 隨后,進一步移動支撐板,從而該支撐板使與第二環(huán)形取出器連接的第二板移動。 通過這種方式,第二環(huán)形取出器作用在相應的蓋帽本體上,從而從相應的成型腔彈出蓋帽 本體,使蓋帽本體下落到收集裝置上。 最后,在已經(jīng)彈出蓋帽之后,重新移動空轉輥以使其到達在靜止位置容納其的支 座,以便能開始新的成型循環(huán)。 這種取出系統(tǒng)很復雜,并需要復雜的操作順序。 此外,即使使用在EP1386712中公開的取出系統(tǒng),模具總體尺寸也相當大。
      實際上,在靜止位置,封閉裝置相對于每列成型腔橫向地定位在蓋側。
      此外,每列蓋必須在橫向上可由封閉裝置接近。 此外,對于兩個相鄰列的成型腔的空轉輥,提供兩個不同的軌跡,這樣由于干涉問 題要提供具有彼此形狀不同的槽。 這進一步使EP1386712的模具的結構復雜化。 此外,EP1386712中提供了多個移動裝置, 一個用于第一環(huán)形取出器, 一個用于第
      二環(huán)形取出器,以及一個用于封閉裝置。 這導致模具和模具的制造在結構上明顯復雜化。 這進一步增大了制造和操作模具的成本。 此外,由于增加了移動機構的數(shù)量,因此必須增大模具的精度和檢查,這進一步增 加了成本。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改進用于取出分成兩部分的物品的取出裝置。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改進用于取出"翻轉"蓋帽的取出裝置。 又一個目的是提供用于取出"翻轉"蓋帽的取出裝置,其具有緊湊、簡單的結構。 又一個目的是提供用于取出"翻轉"蓋帽的取出裝置,其操作簡單。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改進用于成型"翻轉"蓋帽的成型設備。 又一個目的是提供具有高生產(chǎn)率的用于成型"翻轉"蓋帽的成型設備。 又一個目的是提供總體尺寸有限的用于成型"翻轉"蓋帽的成型設備。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設備,包括模具本體和取出裝置,成型的物品必須從模具本體取出,該成型的物品具有基體和連接到所述基體的附件,該取出裝置用于從
      所述模具本體取出所述附件和用于將所述附件與所述基體結合,所述取出裝置包括推動部
      件,該推動部件可沿直線路徑移動以便從所述模具本體移離所述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
      動部件還可沿曲線路徑移動,用于使所述附件旋轉到所述基體上。 由于本發(fā)明的這方面,能夠制造緊湊的取出裝置,其具有有限的總體尺寸。 通過使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推動部件,還能夠使用單個裝置從模具本體取出附件和將
      附件與基體結合。 這樣能夠大大地簡化成型設備。 這進一步地還使取出成型物品的取出步驟比已知的步驟更加簡單和便宜。 相對于具有已知取出裝置的設備尺寸,減小了具有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取出裝置的成型
      設備的尺寸。 與已知的設備相比,使得能夠非常低成本地制造設備,以及與已知的設備相比,本 發(fā)明的設備可以使用具有有限噸位的成型壓機。 通過使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取出裝置,實際上,就不必提供第一取出裝置使附件相對 于成型位置旋轉大約90° ,以及不必提供第二裝置進一步旋轉附件并將附件疊置在基體 上。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取出裝置可以容納在成型設備的本體和/或支撐結構內,從而進一 步減小了設備的總體尺寸。 在一個實施例中,取出裝置還包括移動裝置,推動部件固定在該移動裝置上并且 該移動裝置可大體上在設備本體內移動。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設備的模具本體的形狀可以做成提供大量的成型腔,用于成型大量 的物品。 此外,不必為每個成型腔提供用于橫向接近所述模具本體的接近區(qū)域,相反,這在
      現(xiàn)有技術中是必需的,用于使取出梳理裝置或封閉裝置與蓋帽的附件相互作用。 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設備的模具本體的形狀可以做成適合形成比現(xiàn)有技術中更多
      的成型腔。 此外,這些成型腔可以定位成使得形成期望數(shù)量的行和/或列。在具有已知取出 裝置的設備中出現(xiàn)的局限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設備中不存在。 實際上,已知設備的成型腔必須可以在彼此橫交的兩個方向上被接近,以使內部 取出裝置和外部封閉裝置與附件相互作用。 另一方面,使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取出裝置,就足以能在單一的方向上接近所成型的 物品,以使取出裝置能與附件相互作用。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取出裝置還包括另一推動部件,其構造成和所述推動部件一 樣并布置用于與用所述設備成型的另一物品的另一附件相互作用。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另一推動部件相對于所述推動部件對稱地定位,以便能沿大 體上與所述直線路徑平行的另一直線路徑移動以及沿大體上與所述曲線路徑共面但方向 相反的另一曲線路徑移動。 由于本發(fā)明的這個方面,能夠制造非常緊湊的取出裝置,其具有非常有限的總體 尺寸。
      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同時地分別與一個物品的附件和不同于所述物品的另一物品 的另一附件相互作用。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了用于驅動所述取出裝置的驅動機構,其包括直線驅動 機構,例如氣動活塞。 在又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推動部件包括多個推動元件,它們的形狀做成與在所述 設備中成型的多個物品的多個附件相互作用。 所述多個推動元件中每個推動元件的形狀做成與所述多個附件的對應附件相互 作用。 所述多個附件的每個附件屬于所述多個物品中的一個物品。 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與大量的蓋帽同時相互作用,以及能夠與在設備中成型的所 有蓋帽同時相互作用。 在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方法,該方法包括從模具本體取出成型的物品,
      所述成型的物品具有基體和連接到所述基體的附件;以及將所述附件與所述基體結合;所
      述取出包括直線地移動取出裝置,以使所述附件移離所述模具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
      還包括旋轉地移動所述取出裝置,以使所述附件旋轉到所述基體上。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取出包括驅動所述取出裝置的驅動裝置。 由于本發(fā)明的這個方面,因此能夠簡化從用于成型物品的相應模具本體取出物品
      的方法。 還能夠獲得特別簡單和低成本的取出方法。
      優(yōu)選地,所述驅動包括驅動線性驅動裝置。 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用簡單、廉價的驅動裝置實現(xiàn)復合的運動。


      參考附圖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實施本發(fā)明,附圖通過非限制性例子來示出本發(fā)明實 施例,其中 圖1是處于封閉位置的翻轉蓋帽的側視圖;
      圖2是圖1中的蓋帽處于打開位置的側視圖;
      圖3是用于成型"翻轉"蓋帽的設備的平面圖; 圖4是沿圖3中平面IV-1V的剖視圖,示出處于第一操作位置的圖3的設備的兩 個成型腔; 圖5是類似圖4的視圖,示出處于第二操作位置的設備;
      圖6是類似圖4的視圖,示出處于第三操作位置的設備;
      圖7是類似圖4的視圖,示出處于第四操作位置的設備;
      圖8是類似圖4的視圖,示出處于第五操作位置的設備。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考圖1和2,示出了翻轉型的蓋帽100,其包括基體101和通過彈性鉸鏈103連 接到基體101上的蓋102。 彈性鉸鏈103被成形為使得蓋102能夠沿箭頭F指示的方向相對于基體101在圖1示出的封閉位置X和圖2示出的打開位置Y之間旋轉,在封閉位置蓋102位于基體101 上,在打開位置蓋102移離基體101并且定位成幾乎平行于基體101。 基體101包括布置成用于與容器頸部接合的裙部104和從該裙部104突出的嘴部 106。 嘴部106用于分配與蓋帽IOO相連的容器中容納的物質,并且嘴部106包括用于 排出物質的噴嘴110。 在流體物質的情況下,通常嘴部106直接位于使用者的嘴中,使得使用者可以通 過噴嘴110容易地和直接地從容器接受容納在容器中的流體。 裙部104具有幾乎環(huán)形的形狀,其中,優(yōu)選是圓形的底部限定了直徑D并由邊緣 113界定邊界。 裙部104上設有打開指示部件lll,打開指示部件111被成形成裙部104的削弱
      部,并布置用于指示蓋帽IOO從該蓋帽IOO先前相連的容器上可能的移除。 裙部104內還具有螺紋105,用于使蓋帽100能旋緊在期望的容器上或從期望的容
      器上擰開。 蓋102的形狀與基體101相匹配,從而使嘴部106能被正確地容納且蓋帽100能 被密封地封閉。 蓋102包括底面114,突起107從該底面向內伸出,以在封閉位置X接合嘴部106 的相應凹進108,使得在蓋102的兩個連續(xù)突起107之間可插入嘴部106的另一個突起112。
      通過這種方式,在蓋帽100的封閉位置X改進了蓋102和基體101之間的形狀匹 配。 蓋102還包括設置在蓋102的外表面上的抓握部109,其布置用于便于將蓋102從 基體101上提起進而打開蓋帽100。 蓋帽100可以通過未示出的密封裝置(例如由塑料制成的薄膜)在外部密封,以 保持包裝的完整性。 蓋帽100可以由任何合適的成型設備形成,例如圖3-8中示出的設備1。 參考圖3-8,示出的成型設備1包括支撐結構IO,該支撐結構IO有多個成型模具
      2,每個成型模具用于模制分成兩部分的蓋帽,例如蓋帽100 。 設備1適于成型由塑料制成的分成兩部分的物品,該物品包括基體和通過彈性鉸 鏈連接到基體上的附件,例如蓋帽100。 設備1可以使用壓塑法或注塑法,或任何其他合適的用于成型由塑料制成的分成 兩部分的物品的技術。 多個成型模具2中的每個成型模具20包括第一半模具21和圖中未示出的第二半 模具,該第二半模具布置成與第一半模具21在形狀上相匹配以限定出具有蓋帽100形狀的 成型腔。 第一半模具21和第二半模具包括突起部和凹進部,它們被定位成使得具有上述 形狀的蓋帽100在第一半模具21和第二半模具之間形成。 第一半模具21包括第一模具部分22和第二模具部分23,它們可沿箭頭Fl的方向
      在圖23和4示出的成型位置K和圖5-8示出的分離位置J之間移動。 第一模具部分22和第二模具部分23與未示出的驅動裝置連接,該驅動裝置布置用于使第一模具部分22和第二模具部分23在成型位置K和分離位置J之間移動。 在成型位置K,第一模具部分22和第二模具部分23合攏并定位成限定一部分模腔
      24,用于成型蓋帽100。 在分離位置J,第一模具部分22和第二模具部分23彼此分開,使得蓋帽100的底 切部分可以被釋放。 在分離位置J,在第一模具部分22和第二模具部分23之間保持一間隙,以便合適 的取出裝置能把蓋帽100從所述一部分模腔24取出,這將在下文更詳細描述。
      進一步地,第一模具部分22和第二模具部分23的形狀做成由它們限定的所述一 部分模腔24包括第一模腔26、第二模腔27和在第一模腔26和第二模腔27之間限定的空 腔28,第一模腔26布置用于成型蓋帽100的基體101,第二模腔27布置用于成型蓋102,空 腔28用于成型鉸鏈103。 通過這種方式,所獲得的蓋帽就具有由彈性鉸鏈相互連接的兩部分。 第二半模具包括具有適當形狀的模具部分,以便與用于成型蓋帽100的基體101
      和蓋102的第一模腔26和第二模腔27分別匹配。 第二半模具和/或第一半模具21可沿圖4示出的另一箭頭F2的方向相互移動, 以便在未示出的模制位置和在圖3-8示出的分開位置之間成型蓋帽100,在模制位置第二 半模具和第一半模具21彼此靠攏以成型蓋帽100,在分開位置第二半模具和第一半模具21 彼此移離并且能夠獲取成型好的蓋帽100。 特別地,第一半模具21是固定的,并與第二半模具配合來成型蓋帽100,第二半模 具相對于第一半模具21可動。 第一模腔26的形狀做成可成型基體101,特別地是裙部104。第一模腔26的內表 面的形狀做成可成型螺紋105。 第一模腔26還包括第一底面29,其形狀做成可成型基體101的邊緣113,通過這 種方式,蓋帽100的基體101成型,具有從第一模腔26的第一底面29突出的嘴部106。
      第二模腔27的形狀做成可成型蓋帽100的蓋102,該第二模腔27包括第二底面 30,其形狀做成可成型蓋102的底面114和蓋102的突起107。 此外,每個成型模具20連接到冷卻裝置31,該冷卻裝置用于冷卻所述一部分模腔 24,特別是第一模腔26。 冷卻裝置31可包括用于將期望的冷卻流體輸送到所述一部分模腔24的供給管和 用于排走由于冷卻所述一部分模腔24而被加熱了的流體的回流管?;亓鞴芸梢詫⒗鋮s流 體輸送到冷卻單元以便再次被冷卻,或者將冷卻流體輸送到排放單元,通過該排放單元將 流體排放到外部。 設備1可具有期望數(shù)量的成型模具20。 在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提供二十四個成型模具20布置成六列。 通過這種方式,在每一列上布置四個成型模具20,即布置四行每行包括六個成型 模具20。 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布置任何數(shù)量的成型模具。 此外,可以在成型設備或模制設備中以各種方式定位所布置的各成型模具,從而 限定期望數(shù)量的行和/或列的模具,各行和/或列具有期望數(shù)量模具。
      在設備1中布置的成型模具20以下面描述的方式聯(lián)合在一起,形成多對3成型模 具。 在圖4-8中示出了在設備1中布置的多對3中的一對成型模具4,處于各個操作位 置,下文將更加詳細描述。 多對3中每一對成型模具4包括第一成型模具5和第二成型模具6,它們如圖3所 示彼此成鏡像的方式定位,并在下文進行說明。 第一成型模具5和第二成型模具6包括在圖4-8中示出的第一成型模具部分,它 們與未示出的各第二模具部分相配合,用于產(chǎn)生形狀適于成型蓋帽100的成型腔。
      第一成型模具5的第一模具部分包括第一半模具和第二半模具,它們相互可動且 相互配合以形成第一部分模腔50。 第一部分模腔50包括用于成型蓋帽100的基體101的第一成型腔7、用于成型蓋 102的第二成型腔8以及用于成型鉸鏈103的第三成型腔12。 第二成型模具6的形狀與第一成型模具5 —樣,包括各個半模具,它們相互配合以 形成第二部分模腔60。 第二模腔60包括用于成型另一基體101a的另一第一成型腔9,用于成型另一蓋 102a的另一第二成型腔ll,用于成型另一蓋帽100a的另一鉸鏈103a的另一第三成型腔 13。 第一、第二成型模具5、6的第一成型模具部分和第二模具部分的形狀進一步地做 成在打開位置Y成型蓋帽100和另一蓋帽100a。 相同的一對成型模具4的第一和第二成型模具5、6構造成使得第二成型腔8和另 一第二成型腔11彼此并排并處于第一成型腔7和另一第一成型腔9之間。
      通過這種方式,用每對成型模具4成型的蓋102和另一蓋102a彼此并排,并處于 基體101和另一基體101a之間。 每對成型模具4具有取出裝置15,用于從第一成型腔7取出蓋帽100的基體101 和從另一第一成型腔9取出另一基體101a,這將在下文說明。 取出裝置15包括第一取出板14和驅動裝置,第一取出板14容納在設備1的支撐 結構10內,該驅動裝置用于使第一取出板14沿另一箭頭F2的方向在圖4-7示出的靜止位 置W和在圖8示出的彈出位置Z之間移動,在靜止位置取出裝置15不與成型的蓋帽相互作 用且蓋帽容納在各成型腔內,在彈出位置取出裝置15已與成型的蓋帽相互作用并且蓋帽 從各成型腔彈出。 驅動裝置優(yōu)選包括直線驅動裝置,例如氣動活塞,或還有蝸桿。 取出裝置15還包括第一管狀本體17和第二管狀本體18,它們分別通過底端部
      17a、18a固定在第一取出板14上。 第一和第二管狀本體17、 18分別包括端部17b和另一端部18b,它們分別與各底端 部17a、18a相反,并且布置用于分別與在第一成型腔7中成型的基體101的邊緣113和在 另一第一成型腔9中成型的另一基體101a的另一邊緣113a相互作用。
      第一管狀本體17和第二管狀本體18的形狀做成使得端部17b和另一端部18b與 邊緣113和另一邊緣113a在形狀上相匹配。 在靜止位置W,第一管狀本體17和第二管狀本體18容納在支撐結構10內,端部
      1317b和另一端部18b分別與邊緣113和另一邊緣113a隔開。 在該位置,第一成型模具5和第二成型模具6的第一模具部分分別處于端部17b 和邊緣113之間以及另一端部18b和另一邊緣113a之間。 如果在設備1中布置了多列成對成形模具4,則每列模具可布置一個取出裝置,該 取出裝置包括多個連接到單個取出板的管狀本體。 管狀本體的數(shù)量對應于在同一列模具中成型的基體101和/或蓋帽100的數(shù)量, 并因此對應于在每列中布置的成型腔的數(shù)量。 在這種情況下,還可提供單個移動裝置,其布置用于移動取出板,同時移動固定在 取出板上的管狀本體。 通過這種方式,通過驅動每列的取出板,能夠同時彈出所有基體,并因此彈出在同 一列布置的成型腔中成型的所有蓋帽。 可能地,不同行成型模具的取出板可由同一驅動機構驅動,該驅動機構能夠同時
      驅動所有的取出板,以便可能同時地彈出在設備中成型的所有基體和/或蓋帽。 此外,還可以為整個設備1提供單獨的取出板,多個管狀本體與該取出板連接,且
      數(shù)量相應于在設備1中成型的基體101和/或蓋帽100的數(shù)量,因此也相應于設備中布置
      的成型腔的數(shù)量。 第一和第二成形模具5、6還分別具有容納在支撐結構10中的第一支撐元件32和 第二支撐元件33。 第一支撐元件32和第二支撐元件33分別至少部分地定位在第一管狀本體17和 第二管狀本體18的內部,并與第一管狀本體17和第二管狀本體18同心。
      第一和第二支撐元件32、33的形狀適于形成第一成型腔7和另一第一成型腔9,用 于成型蓋帽基體101和另一蓋帽基體101a。 特別地,第一和第二支撐元件32、33具有成形部,它們布置用于成型蓋帽100和另 一蓋帽100a的螺紋105。 此外,第一和第二支撐元件32、33構造成使得冷卻裝置31至少部分延伸到第一和 第二支撐元件32、33的內部。 第一和第二支撐元件32、33還通過各自的固定端32a、33a固定在板34上。可能 地,板34可連接到驅動裝置,以便如下文更詳細描述地那樣被移動。
      這些驅動裝置可包括直線驅動裝置,例如彈簧、蝸桿或其他。 每對成型模具4還具有第二取出板41,其容納在設備1的支撐結構10內,并可沿 另一箭頭F2的方向在圖4示出的靜止構形A、下文更詳細描述的各種作用位置以及圖7和 8示出的另一靜止構形E之間移動,所述各種作用位置包括圖5示出的第一作用構形B和圖 6示出的第二作用構形C。 在將限定了所述一部分模腔24的第一模具部分22和第二模具部分23分開之后, 第二取出板41可從靜止構形A移動。 第二取出板41由未示出的移動裝置移動,該移動裝置適于使第二取出板41在靜 止構形A、第一作用位置B、第二作用位置C和另一靜止構形E之間移動,反之亦然。
      移動裝置包括優(yōu)選的直線移動裝置,例如氣動活塞或還有蝸桿。
      第二取出板41上還連接有位于支撐結構10內的另一取出裝置40,位于每對成型模具4的第一成型模具5和第二成型模具6之間,以便能與這一對成型模具4的成型模具 5、6相互作用。 如果設備1具有多列的多對成型模具4,則為每列模具可提供單獨的第二取出板, 固定在該第二取出板上的另一取出裝置的數(shù)量等于在設備中布置的多列成對成型模具的 列數(shù)。 通過這種方式,通過驅動每列的第二取出板,能夠同時移動和取出在同一列中布 置的成型腔中成型的所有蓋。 可能地,不同行的成型模具的第二取出板可由同一驅動機構驅動,該驅動機構能 夠同時驅動所有的板,以便可能同時地彈出在設備中成型的所有蓋。 可能地,還可以為整個設備l提供單獨的第二取出板,與該第二取出板連接的多 個另一取出裝置的數(shù)量相應于在設備中布置的成對成型模具4的對數(shù)。
      另一取出裝置40包括固定在第二取出板41上的襯套44、布置用于從相應的模腔 取出蓋102的取出元件45以及位于襯套44和取出元件45之間的支撐裝置46,該支撐裝置 46使襯套44和取出元件45能相互連接。 襯套44包括固定在第二取出板41上的底座部47和內部中空的本體48,該本體的 形狀做成限定了殼49。 支撐裝置46包括內部中空的支撐體55和叉形元件56,該支撐體以滑動的方式插
      入在殼49內,該叉形元件包括在叉形元件56的兩個相對的壁之間延伸的樞軸59。 叉形元件56具有在橫向于另一箭頭F2的方向的方向測量的外部尺寸Dl,和位于
      第一成型模具5和/或第二成型模具6 —側上的表面57。 取出元件45包括第一錘式取出器63和第二錘式取出器64。 第一錘式取出器63包括足部65、本體67和頭部68,足部65具有孔,該孔用于使 足部65能插入樞軸59,該頭部68位于與足部65相反的一側上并布置用于與在第二成型腔 8中成型的蓋102相互作用。 足部65和頭部68的形狀做成相對于本體67從同一部分上突出,從而使第一錘式 取出器63呈"C"形。 類似地,第二錘式取出器64包括另一足部69、另一本體71和另一頭部72,該另一 足部69具有另一孔,該另一孔用于使該另一足部69能插入樞軸59,該另一頭部位于與該另 一足部69相反的一側上并布置用于與在另一第二成型腔11中成型的另一蓋102a相互作 用。 該另一足部69和該另一頭部72相對于該另一本體71從同一側突出,從而使第二 錘式取出器64呈"C"形。 通過將足部65和另一足部69插入叉形元件56的樞軸59,能夠將取出元件45鉸 接在支撐裝置46上,使得第一錘式取出器63和第二錘式取出器64能夠如旋轉箭頭F3所 指示地圍繞樞軸59旋轉,這將在下文更詳細地描述。 第一錘式取出器63和第二錘式取出器64相對彼此以鏡像的方式定位在叉形元件 56中,也就是說,頭部68和另一頭部72以及足部65和另一足部69相對彼此從相反側突 出。 通過這種方式,第一錘式取出器63的頭部68面對第一成型模具5,而第二錘式取出器64的另一頭部72面對第二成型模具6。 在該位置,取出元件45具有總尺寸D3,作為足部65和另一足部69的相反端部之 間的測量距離,該總尺寸D3大于叉形元件56的外部尺寸Dl。 足部65和另一足部69定位在叉形元件56中,分別從叉形元件56的外部尺寸Dl 伸出部分"d"。 通過這種方式,在另一靜止位置A,取出元件45的總尺寸D3等于與足部65相關的 部分"d"、叉形元件56的外部尺寸Dl以及與另一足部69相關的部分"d"的總和。進一步 地,足部65和另一足部69定位成幾乎與叉形元件56的表面57平齊。
      在支撐結構10中,還布置了一對具有臺階形輪廓的導向表面70,其形狀做成限定 了另一殼73,以便使另一取出裝置40能夠滑動并引導其滑動。 該另一殼73包括支座74、另一支座75以及處于支座74和另一支座75之間的連 接表面76,支座74的第一內部尺寸D2幾乎相應于取出元件45的總尺寸D3,另一支座75 的第二內部尺寸D4幾乎相應于叉形元件56的外部尺寸Dl。因此,叉形元件56可以接納在 支座74和另一支座75內。 另一方面,取出元件45可以接納在支座74內,但不接納在另一支座75內。
      這樣,連接表面76用作取出元件45的止動表面,特別是用于鉸接在叉形元件56 上的足部65和另一足部69的止動表面。 另一支座75位于另一殼73的面對第一和/或第二成形模具5、6的區(qū)域中,并且 包括封閉的底面77,該底面77在第一和/或第二成形模具5、6的一側上限定了該另一支座 75的邊界。 支座74還具有縱向尺寸L,包括第一縱向尺寸Ll和第二縱向尺寸L3,該第一縱向 尺寸Ll是作為在另一靜止位置A時叉形元件56的表面57和連接表面76之間的距離測量 的。該第一縱向尺寸Ll相應于叉形元件56在靜止構形A和第一作用構形B之間在支座74 內能夠移動的范圍。 另一支座75具有沿另一箭頭F2的方向測量的另一縱向尺寸L2,該另一縱向尺寸 L2是作為連接表面76和底面77之間的距離測量的。該另一縱向尺寸L2與叉形元件56在 第一作用構形B和第二作用構形C之間在另一支座75內能夠一直移動到底面77為止的范 圍相同。 該另一縱向尺寸L2基本上相應于另一支座75的總的縱向長度。
      在靜止構形A中,叉形元件56位于另一殼73內的降下位置,使得叉形元件56的 表面57與連接表面76相隔一定的距離,該距離等于第一縱向尺寸Ll,并且取出元件45幾 乎完全延伸到另一殼73內。 通過把第二取出板41沿另一箭頭F2的方向從靜止構形A移動以使第二取出板41 逐漸到達第一作用構形B和第二作用構形C,就可使叉形元件56在另一殼73中滑動,特別 是首先在支座74內滑動并且隨后是在另一支座75內滑動。 這將導致取出元件45移動,使其逐漸離開另一殼73,從而使取出元件45本身逐漸 插入在分離位置J時在第一模具部分22和第二模具部分23之間限定的間隙中。
      由于第二取出板41沿另一箭頭F2的方向從靜止構形A向圖5所示的第一作用構 形B的移動而產(chǎn)生的移動量幾乎等于第一縱向尺寸Ll,即等于在另一靜止位置A時叉形元
      16件56的表面57和連接表面76之間的距離。 第二取出板41從靜止構形A向第一作用構形B的移動使得叉形元件56在支座74 中進行幾乎等于第一縱向尺寸LI的移動,并導致取出元件45的第一錘式取出器63和第二 錘式取出器64相應的直線移動。 取出元件45從靜止構形A向第一作用構形B的直線移動包括位于靜止構形A和 未示出的接觸位置之間的第一移動部分以及位于該接觸位置和第一作用構形B之間的第 二移動部分。 在第一移動部分中,第一錘式取出器63的頭部68和第二錘式取出器64的另一頭 部72分別逐漸地靠近在第二成型腔8中成型的蓋102以及在另一第二成型腔11中成型的 另一蓋102a,直到達到了接觸位置,在該接觸位置,頭部68和另一頭部72分別與蓋102的 表面114和另一蓋102a的另一表面114a相接觸。 在已經(jīng)達到上述接觸位置后,第二取出板41的每個后續(xù)移動使得頭部68和另一 頭部72分別與表面114和另一表面114a之間相互作用。 在第二移動部分中第二取出板41的移動是指頭部68和另一頭部72分別向表面 114和另一表面114a施加推力,從而使蓋102和另一蓋102a分別圍繞鉸鏈103和另一鉸鏈 103a旋轉,分別如旋轉箭頭F4和F5所示。 此外,沿著第二移動部分,在頭部68和另一頭部72分別與表面114和另一表面
      114a之間的接觸區(qū)從鉸鏈103和另一鉸鏈103朝抓握部109和另一抓握部109a移動。 在圖5示出的第一作用構形B中,蓋102和另一蓋102a處于相對于打開位置Y以
      及封閉位置X而言的中間位置Q,蓋102和另一蓋102a在打開位置Y被成型。 在中間位置Q,蓋102和另一蓋102a相對于打開位置Y而言旋轉大約90。,并且
      所處的平面橫向于基體101和另一基體101a分別所處的平面。 在第一作用構形B,足部65和另一足部69抵靠在連接表面76上。 隨后,可以進一步沿另一箭頭F2的方向驅動第二取出板41,使其從第一作用構形
      B移動到圖6示出的第二作用構形C。 第二取出板41沿另一箭頭F2的方向從第一作用構形B向第二作用構形C的進一 步移動幾乎等于另一縱向尺寸L2,即幾乎等于連接表面76和另一支座75的底面77之間的 距離。 第二取出板41從第一作用構形B向第二作用構形C的進一步移動導致叉形元件 56在另一支座75內滑動的相應的進一步移動,以及導致取出元件45的第一錘式取出器63 和第二錘式取出器64分別沿箭頭F4和F5的方向相應的旋轉運動,這在下文更詳細描述。
      第二取出板41的進一步移動導致叉形元件56的相應進一步直線移動以及從而導 致樞軸59的相應進一步直線移動,其中,在另一支座75中移動的第一錘式取出器63和第 二錘式取出器64鉸接在樞軸59上。 然而,由于另一支座75的第二內部尺寸D4比取出元件45的總尺寸D3更短,因此 取出元件45不能與叉形元件56 —起移動。 足部65和另一足部69被連接表面76鎖定,從而不能沿另一箭頭F2的方向進行 任何進一步的移動。 接著,樞軸59的進一步移動迫使第一錘式取出器63和第二錘式取出器64繞樞軸59旋轉,以適應鉸接第一錘式取出器63和第二錘式取出器64的樞軸59的移動。 這樣,第二取出板41從第一作用構形B向第二作用構形C的進一步移動導致第一
      錘式取出器63和第二錘式取出器64圍繞樞軸59分別沿箭頭F4和F5的方向分別朝第一
      成型模具5和第二成型模具6旋轉運動。第一錘式取出器63和第二錘式取出器64的這種
      旋轉運動分別使頭部68和另一頭部72向第一成型腔7和另一第一成型腔9移動。 在旋轉運動時,頭部68和另一頭部72分別推壓表面114和另一表面114a的合適
      接觸區(qū),從而分別使蓋102和另一蓋102a分別繞鉸鏈103和另一鉸鏈103a進一步旋轉。 隨著該旋轉運動,表面114和另一表面114a分別與頭部68和另一頭部72之間的
      接觸區(qū)進一步從鉸鏈103和另一鉸鏈103a向抓握部109和另一抓握部109a移動。 在圖6示出的第二作用構形C中,蓋102和另一蓋102a分別與基體101和另一基
      體101a結合,即蓋帽100和另一蓋帽100a定位在封閉位置X。 在圖6示出的第二作用構形C中,蓋102和另一蓋102a分別沿箭頭F4和F5的方 向相對于中間位置Q而言進一步旋轉大約90° ,所述中間位置Q是在第一作用構形B中蓋 102和另一蓋102a占據(jù)過位置。 在第二作用構形C中時叉形元件56在另一支座75中的實際位置以及取出元件45 在第一作用構形B和第二作用構形C之間的縱向移動量取決于構造上的決定,例如取決于 第一錘式取出器63和第二錘式取出器64的形狀和實際尺寸,特別是取決于頭部68和另一 頭部72的橫向長度以及本體67和另一本體71的縱向長度。 該縱向移動必須能確保在第二作用構形C中蓋帽100和另一蓋帽100a定位在封 閉位置X。 在示出的實施例中,在第二作用構形C中叉形元件56部分地定位在另一支座75 內,以使得叉形元件56的表面57與另一支座75的底面77隔開。 在未示出的可替換實施例中,在第二作用構形C中,叉形元件56定位在另一支座 75內,以使得叉形元件56的表面57抵靠另一支座75的底面77。 第二取出板40可以從第二作用構形C沿另一箭頭F2的方向進一步移動,使其到 達圖7和8示出的另一靜止構形E。 該進一步的移動是指第一錘式取出器63和第二錘式取出器64分別從蓋102和另 一蓋102a分離,并逐漸返回到支撐結構10內。 在另一靜止構形E中,蓋帽100和另一蓋帽100a處于封閉位置X,且蓋102和另一 蓋102a分別與基體101和另一基體101a結合,這樣,第二成型腔8和另一第二成型腔11 變空。 在已經(jīng)封閉了蓋帽100和另一蓋帽100a后,還可驅動第一取出裝置15,以用于分
      別從第一成型腔7和另一第一成型腔9取出蓋帽100和另一蓋帽100a。 參考圖8,示出第一取出板14的彈出位置Z。通過驅動相應的驅動裝置,使第一取
      出板14達到彈出位置Z,以用于分別從第一成型腔7和另一第一成型腔9彈出蓋帽100和
      另一蓋帽100a。第一模具部分22和第二模具部分23定位在分離位置J,以便釋放蓋帽100
      和另一蓋帽100a的底切部,并且從而能夠將第一取出板14從靜止位置W移動到彈出位置Z。 通過將第一取出板14從靜止位置W逐漸移動到彈出位置Z,取出裝置15的第一管狀本體17的端部17b和第二管狀本體18的另一端部18b沿另一箭頭F2的方向產(chǎn)生相應 的移動。 特別地,在第一取出板14移動時,端部17b和另一端部18b分別逐漸地移動靠近 邊緣113和另一邊緣113,直到它們抵靠邊緣113和另一邊緣113,隨后推壓邊緣113和另 一邊緣113上,從而逐漸地分別從第一成型腔7彈出蓋帽100和從另一第一成型腔9彈出 另一蓋帽100a。 在彈出位置Z,第一管狀本體17的部分17c和第二管狀本體18的另一部分18c被 插入到限定在第一模具部分22和第二模具部分23之間的間隙中。 在彈出位置Z,蓋帽100和另一蓋帽100a已分別從第一成型腔7和從另一第一成 型腔9彈出。 可能地,為了便于彈出步驟,板34以及連接到板34上的第一支撐元件32和第二 支撐元件33也可沿箭頭F2的方向與第一取出板14的移動方向相反地移動。
      板34可以移動成分別使第一支撐元件32和第二支撐元件33移離蓋帽基體101 和另一蓋帽基體101a。 通過這種方式,通過第一管狀本體17和第二管狀本體18的移動作用以及通過第 一支撐元件32和第二支撐元件33的另一移動作用,蓋帽基體101和另一蓋帽基體101a分 別從第一支撐元件32和第二支撐元件33分離。 這樣進一步促進了蓋帽100和另一蓋帽100a從設備1的彈出步驟。 在操作中,提供成型步驟,其中,通過壓塑或注塑,在設備1中成型蓋帽lOOUOOa。 在成型步驟中,第一半模具21的第一模具部分22和第二模具部分23處于成型位
      置K,即,它們移動靠近彼此以形成所述一部分模腔24,并且第二半模具與第一半模具21配
      合以形成成型腔,該成型腔的形狀適合成型甚至具有復雜形狀的物品。 隨后,第二半模具移離第一半模具21 ,并且成型的蓋帽100、 100a留在模腔24的各
      部分中一段時間,該時間足以確保圖3、4中的蓋帽100、100a合適的冷卻。 隨后,第一模具部分22和第二模具部分23沿箭頭Fl的方向彼此遠離,即到達分
      離位置J,從而在第一模具部分22和第二模具部分23之間限定一間隙,釋放蓋帽100的底
      切部,并驅動取出裝置和另一取出裝置以便能接近蓋帽100。 隨后,提供取出步驟,其中,移動另 一取出裝置40以使取出元件45直線移動,從而 使蓋102和另一蓋102a從打開位置Y旋轉到圖5的中間位置Q,正如前面所描述的。
      隨后,使另一取出裝置40進行進一步移動,以使取出元件45作旋轉運動,從而使 蓋102和另一蓋102a從中間位置Q進一步旋轉到圖6的封閉位置X。 隨后,使另一取出裝置40再進一步移動,以適于使另一取出裝置40返回到支撐結 構10內,從而防止另一取出裝置40與蓋帽100和另一蓋帽100a相互作用,如圖7所示。
      隨后,提供彈出步驟,其中,驅動取出裝置15,以分別從第一成型腔7和另一第一 成型腔9彈出蓋帽100和另一蓋帽100a,如圖8所示。 在該步驟中,可以進一步地使板34移動,以使第一支撐元件32和第二支撐元件33 分別移動遠離蓋帽基體101和另一蓋帽基體101a。 蓋帽IOO和另一蓋帽100a在被從相應的成型腔彈出后,由收集裝置收集,并可被 輸送到設備的其他區(qū)域,例如輸送到其他處理區(qū)域或包裝區(qū)域。
      19
      然后使取出裝置15返回靜止位置,在該靜止位置,取出裝置不與蓋帽的基體101、 101a相互作用。 類似地,使第一支撐元件32和第二支撐元件33返回成型位置,在該成型位置,它 們與其他模制部件相配合,以分別形成第一成型腔7和另一第一成型腔9。
      此時,設備1準備重新開始成型和彈出蓋帽的新循環(huán)。 這樣,在成型位置K再次封閉第一成型部分22和第二成型部分23,用以形成所述 一部分模腔24。
      權利要求
      一種設備,包括模具本體(5,6,21,22,23)和取出裝置(40,41,45,44,46,48,49,55,56,57,59,63,64),成型的物品(100,100a)必須從模具本體取出,該成型的物品(100,100a)具有基體(101,101a)和連接到所述基體(101,101a)的附件(102,102a),該取出裝置用于從所述模具本體(5,6,21,22,23)取出所述附件(102,102a)和用于將所述附件(102,102a)與所述基體(101,101a)結合,所述取出裝置包括推動部件(63,64),該推動部件能夠沿直線路徑(F2)移動,以便使所述附件(102,102a)從所述模具本體(5,6,21,22,23)移離,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動部件(63,64)還能沿曲線路徑(F4,F(xiàn)5)移動,用于使所述附件(102,102a)旋轉到所述基體(101,101a)上。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推動部件(63,64)包括具有"C"形的本體部 件(65,67,68,69,71,72)。
      3.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本體部件包括具有伸長形狀的取出器本體 (67,71)。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本體部件還包括頭部(68,72),該頭部位于 所述取出器本體(67, 71)的端部上并且布置用于與所述附件(102, 102a)相互作用。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本體部件還包括底座部(65,69),該底座部 位于所述取出器本體(67,71)上與所述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上。
      6.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底座部(65,69)鉸接在所述取出裝置的支 撐元件(41,44,46,48,49,55,56,57,59)上,該支撐元件布置用于支撐所述推動部件(63, 64)。
      7.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支撐元件(44, 46, 48, 56, 59)能沿所述直線 路徑(F2)直線移動。
      8.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支撐元件(44, 46, 48, 56, 59)包括叉形元件 (55,56,57)。
      9. 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叉形元件(55,56,57)包括一對壁,樞軸 (59)在這對壁之間延伸,該樞軸布置用于接納設置在所述底座部(65,69)中的鉸鏈孔,以 用于把所述底座部(65,69)與所述支撐元件(44, 46, 48, 56, 59)鉸接起來。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模具本體(5,6,21,22,23) 還包括導向部件(70),其布置用于引導所述取出裝置(40,41,45,44,46,48,49,55,56,57, 59, 63, 64)沿所述直線路徑(F2)的所述移動。
      11. 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導向部件(70)的形狀做成限定了用于接 納所述取出裝置(40,41,45,44,46,48,49,55,56,57,59,63,64)的殼部件(73, 74, 75, 76, 77)。
      12. 當權利要求10從屬于權利要求5至9中任何一項時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設備, 其中,所述殼部件包括殼(74),其具有橫向尺寸(D3),以便接納所述底座部(65,69)和所述 支撐元件(44, 46, 48, 56, 59)的所述叉形元件(55, 56, 57)。
      13. 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殼部件包括另一殼(75),其具有比所述橫 向尺寸(D3)小的另一橫向尺寸(D4),以便接納所述支撐元件(44, 46, 48, 56, 59)的所述叉 形元件(55, 56, 57)。
      14. 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殼部件還包括連接表面(76),其位于所述殼(74)和所述另一殼(75)之間并且布置用于作為所述底座部(65,69)的抵靠表面。
      15. 根據(jù)權利要求8或9,或當權利要求10從屬于權利要求8或9時根據(jù)權利要求10 至14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叉形元件包括內部中空的伸長本體(55)。
      16. 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支撐元件還包括連接元件(44,47,48, 49),其限定了接納所述細長本體(55)的殼。
      17. 根據(jù)權利要求16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連接元件還包括底座(44),其固定在所述 支撐元件的支撐板(41)上。
      18.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17中的任何一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取出裝置包括多個推動 部件(63,64),其布置用于與多個成型的物品(100,100a)相互作用。
      19. 根據(jù)從屬于權利要求17的權利要求18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多個推動部件(63, 64)固定在所述支撐元件的所述支撐板(41)上。
      20. 根據(jù)權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多個推動部件中的每個推動部件包 括布置用于與成型物品(100)的附件(102)相互作用的第一推動件(63)和布置用于與另 一個成型物品(100a)的另一附件(102a)相互作用的第二推動件(64)。
      21. 根據(jù)權利要求20或19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第一推動件(63)相對于所述第二推 動件(64)對稱地布置。
      22.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21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設備,還包括用于移動所述取出裝置(40, 41, 45, 44, 46, 48, 49, 55, 56, 57, 59, 63, 64)的移動機構。
      23.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21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設備,包括彈出裝置(14,15,17,18),其布 置用于將所述成型物品(100,100a)的所述基體(101,101a)彈出。
      24. 根據(jù)權利要求23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彈出裝置(14, 15, 17, 18)包括圓柱形本體 部件(17,18),其構造成與所述基體(101,101a)的邊緣(113, 113a)在形狀上相匹配。
      25. 根據(jù)權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設備,還包括用于支撐所述彈出裝置(14, 15, 17, 18) 的支撐板部件。
      26. 根據(jù)權利要求25所述的設備,還包括驅動裝置,用于驅動所述支撐板以移動所述 彈出裝置(14, 15, 17, 18)。
      27. 根據(jù)權利要求23至26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彈出裝置(14, 15, 17, 18)包括多個彈出元件,其布置用于與多個物品(100, 100a)的多個基體(101, 101a)相互作用。
      28.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27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模具本體包括第一模具部 分(22)和第二模具部分(23),它們能沿橫向方向(Fl)在彼此接近的成型位置(K)和彼此 遠離的分離位置(J)之間移動。
      29. 根據(jù)權利要求28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第一模具部分(22)和所述第二模具部分 (23)構造成使得在所述彼此接近的成型位置(K)處在所述第一模具部分(22)和所述第二 模具部分(23)之間限定了用于成型所述物品(100,100a)的成型腔(24)。
      30. 根據(jù)權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第一模具部分(22)和所述第二模具 部分(23)構造成使得在所述彼此遠離的分離位置(J)處在所述第一模具部分(22)和所述 第二模具部分(23)之間限定了間隙,該間隙適于使所述推動部件(63,64)能接近所述物品 (100,100a)。
      31. 根據(jù)權利要求27至30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設備,還包括用于移動所述第一模具部分(22) 和所述第二模具部分(23)的移動機構。
      32.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1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物品包括分成兩部分的蓋 帽,例如翻轉式蓋帽。
      33.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2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基體包括用于和容器相聯(lián) 的蓋帽本體(101,101a)。
      34.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附件包括蓋部分(102, 102a)。
      35.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設備,還包括另一模具本體,其與所述模具 本體配合以產(chǎn)生用于成型所述物品(100,100a)的模腔。
      36. 根據(jù)權利要求35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模具本體和所述另一模具本體的形狀做 成適合產(chǎn)生用于成型多個物品(100,100a)的多個模腔。
      37. 根據(jù)權利要求36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多個模腔包括24個模腔,它們定位成形成 多行和多列模腔。
      38. 根據(jù)權利要求37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多個模腔定位成使得形成6行、4列模腔。
      39. —種方法,包括從模具本體(5, 6, 21, 22, 23)取出成型的物品(100, 100a),所述成 型的物品(100, 100a)具有基體(101, 101a)和連接到所述基體(101, 101a)上的附件(102, 102a);將所述附件(102, 102a)與所述基體(101,101a)結合;所述取出包括直線地移動取 出裝置(63,64),以使所述附件(102, 102a)移離所述模具本體(5, 6, 21, 22, 23)移動,其特 征在于,所述取出還包括旋轉地移動所述取出裝置(63,64),以使所述附件(102,102a)旋 轉到所述基體(101,101a)上。
      40. 根據(jù)權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直線移動過程中,沿直線路徑(F2)的一 部分(Ll)平移所述取出裝置(63,64)的支撐元件(40, 41, 45, 44, 46, 48, 49, 55, 56, 57, 59)。
      41. 根據(jù)權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旋轉移動過程中,沿所述直線路徑(F2) 的另一部分(L2)進一步移動所述支撐元件(40, 41 ,45, 44, 46, 48, 49, 55, 56, 57, 59)。
      42. 根據(jù)權利要求4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移動后執(zhí)行所述進一步移動。
      43. 根據(jù)權利要求39至42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移離包括使所述附件 (102, 102a)朝所述基體(101,101a)進一步旋轉。
      44. 根據(jù)權利要求39至4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直線移動包括朝所述附 件(102, 102a)移動所述取出裝置(63,64)。
      45. 根據(jù)從屬于權利要求43的權利要求4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直線移動還包括把 所述取出裝置(63,64)推動到所述附件(102,102a)上,以導致所述附件(102, 102a)朝所 述基體(101,101a)的所述進一步旋轉。
      46. 根據(jù)權利要求39至4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在彼此接近的成型位置(K) 和彼此遠離的分離位置(J)之間移動所述模具本體的第一模具部分(22)和第二模具部分(23) 。
      47. 根據(jù)權利要求4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移動包括沿橫向于所述直線路徑(F2)的 橫向直線方向(Fl)移動所述第一模具部分(22)和所述第二模具部分(23)。
      48. 根據(jù)權利要求46或4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移動包括使所述第一模具部分(22)和所述第二模具部分(23)相互移離,使得在所述第一模具部分(22)和所述第二模具部分 (23)之間仍然限定了適于使所述取出裝置(63,64)通過的間隙。
      49. 根據(jù)權利要求48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直線移動之前執(zhí)行所述移離。
      50. 根據(jù)權利要求46至4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移動包括使所述第一模 具部分(22)和所述第二模具部分(23)相互并排,以使得在所述第一模具部分(22)和所述 第二模具部分(23)之間限定了用于成型所述物品(100,100a)的成型腔(24)。
      51. 根據(jù)權利要求39至50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取出還包括從所述模具 本體(5, 6, 21, 22, 23)彈出所述物品(100, 100a)。
      52. 根據(jù)權利要求5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結合之后執(zhí)行所述彈出。
      53. 根據(jù)權利要求51或5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彈出包括驅動另一取出裝置。
      54. 根據(jù)權利要求5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驅動包括直線地移動所述另一取出裝置。
      55. 根據(jù)權利要求53或5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驅動包括使所述另一取出裝置移動 靠近所述基體(101,101a)。
      56. 根據(jù)權利要求53至5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彈出包括使所述另一取 出裝置與所述基體(101,101a)的邊緣部(113, 113a)在形狀上匹配。
      57. 根據(jù)權利要求53至56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驅動包括把所述另一取 出裝置擠壓到所述基體(101,101a)的邊緣部(113,113a)上,以從所述模具本體(5,6)取 走所述基體。
      58. 根據(jù)權利要求39至57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還包括成型所述物品(100,100a)。
      59. 根據(jù)權利要求5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成型包括注塑。
      60. 根據(jù)權利要求39至5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冷卻所述物品(100, 100a)。
      61. 根據(jù)從屬于權利要求58或59的權利要求60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成型后和在 所述取出前進行所述冷卻。
      全文摘要
      一種設備,包括模具本體(5,6,21,22,23)和取出裝置(40,41,45,44,46,48,49,55,56,57,59,63,64),成型的物品(100,100a)必須從模具本體取出,該成型的物品具有基體(101,101a)和連接到所述基體(101,101a)上的附件(102,102a),該取出裝置用于從所述模具本體(5,6,21,22,23)取出所述附件(102,102a)和用于將所述附件(102,102a)與所述基體(101,101a)結合,所述取出裝置包括推動部件(63,64),其可沿直線路徑(P2)移動,以便使所述附件(102,102a)從所述模具本體(5,6,21,22,23)移離,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動部件(63,64)還可沿曲線路徑(F4,F(xiàn)5)移動,用于使所述附件(102,102a)旋轉到所述基體(101,101a)上。
      文檔編號B29C45/00GK101711198SQ200880021839
      公開日2010年5月19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5月17日
      發(fā)明者S·埃爾米 申請人:薩克米伊莫拉機械合作社合作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