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卷軸制造方法、卷軸以及記錄帶盒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465152閱讀:16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卷軸制造方法、卷軸以及記錄帶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供例如磁帶等記錄帶纏繞在上面的卷軸的制造方法,本發(fā)明還涉及上述卷軸以及配備有上述卷軸的記錄帶盒,其中,記錄帶主要用作計算機等的記錄/重放介質。
      背景技術
      例如磁帶等記錄帶用作計算機等的數(shù)據(jù)記錄/重放介質(數(shù)據(jù)備份)并纏繞在由合成樹脂制成的卷軸上。目前已知一種記錄帶盒,其將一個這樣的卷軸容納在殼體中。該記錄帶盒的卷軸可以是具有如下結構(三件式結構)的卷軸例如,轂、上凸緣和下凸緣形成為各自獨立的主體,記錄帶纏繞在轂的外周面上,上凸緣和下凸緣保持記錄帶的寬度方向端部(例如,參見日本已公開專利申請(JP-A)No. 2007-335032)。在JP-A No. 2007-335032中所記述的具有三件式(三部件)結構的卷軸具有如下構造將形成在上凸緣的內周邊緣部分上的環(huán)形延伸部和形成在下凸緣的上表面上的環(huán)形延伸部均焊接至自轂的內周面伸出的突起部。然而,在具有這種結構的卷軸中,如果焊接順序是錯誤的,那么有可能使“節(jié)拍時間(takt time)”(制造中的周期時間)縮短。

      發(fā)明內容
      考慮到上述情形,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具有三件式結構的卷軸的制造方法、卷軸及配有該卷軸的記錄帶盒,以便不縮短“節(jié)拍時間”(制造中的周期時間)。與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相關的實現(xiàn)上述目的卷軸制造方法是如下的卷軸制造方法,所述卷軸包括由樹脂制造的轂,其形成管狀形狀,在所述轂的內周面上遠離兩個端部處形成有沿徑向伸出的突起部,記錄帶纏繞在所述轂的外周面上;由樹脂制造的第一凸緣,其包括第一凸緣部、第一延伸部和齒輪,所述第一凸緣部設置在所述轂的一個端部側,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第一凸緣部沿所述轂的軸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所述齒輪在自所述第一延伸部沿軸向延伸的延長線上設置在所述第一凸緣的與所述第一延伸部所在側相反的軸向相反側;以及由樹脂制造的第二凸緣,其包括第二凸緣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凸緣部設置在所述轂的另一個端部側,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凸緣部沿所述轂的軸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所述卷軸制造方法包括第一步,將所述齒輪支撐在基座的基準部分上,將所述突起部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將焊頭放在所述突起部并將所述突起部焊接到所述第一延伸部上;以及第二步,在所述第一步之后,將所述第二延伸部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將所述焊頭放在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凸緣部中的至少一者并將所述第二延伸部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與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相關的卷軸制造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一凸緣的齒輪被支撐在所述基座的基準部分上的狀態(tài)下,將所述轂的突起部焊接到所述第一凸緣的第一延伸部上,所述第一延伸部形成在所述齒輪沿所述軸向延伸的所述延長線上;然后,將所述第二凸緣的第二延伸部焊接到所述轂的突起部上。因此,在各焊接期間不需要改變所述基座的基準部分,并且可以僅從一側(所述第二凸緣側)應用超聲波焊頭。因此,即使對于具有上述結構的卷軸,仍然可以避免所述節(jié)拍時間縮短。在與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相關的卷軸制造方法中,所述第一步可以包括將形成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的第一抵靠部分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或者將形成在所述突起部上的第一抵靠部分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并且所述第二步可以包括將形成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的第二抵靠部分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根據(jù)上述的制造方法,所述第一凸緣和所述第二凸緣相對于所述轂在所述軸向上的位置可以由所述第一抵靠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來確定。因此,可以防止所述第一凸緣部與所述第二凸緣部之間的間距改變。與本發(fā)明第二方面相關的卷軸,包括由樹脂制造的轂,其形成管狀形狀,在所述轂的內周面上遠離兩個端部處形成有沿徑向伸出的突起部,記錄帶纏繞在所述轂的外周面上;由樹脂制造的第一凸緣,其包括第一凸緣部、第一延伸部和齒輪,所述第一凸緣部設置在所述轂的一個端部側,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第一凸緣部沿所述轂的軸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所述齒輪在自所述第一延伸部沿軸向延伸的延長線上設置在所述第一凸緣的與所述第一延伸部所在側相反的軸向相反側;以及由樹脂制造的第二凸緣,其包括第二凸緣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凸緣部設置在所述轂的另一個端部側,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凸緣部沿所述轂的軸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其中,所述卷軸按以下步驟來制造第一步,將所述齒輪支撐在基座的基準部分上,將所述突起部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將焊頭放在所述突起部并將所述突起部焊接到所述第一延伸部上;以及第二步, 在所述第一步之后,將所述第二延伸部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將所述焊頭放在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凸緣部中的至少一者并將所述第二延伸部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根據(jù)與本發(fā)明第二方面相關的卷軸,在所述第一凸緣的齒輪被支撐在基座的基準部分上的狀態(tài)下,將所述轂的突起部焊接到所述第一凸緣的第一延伸部上,所述第一延伸部形成在所述齒輪沿所述軸向延伸的所述延長線上;然后,將所述第二凸緣的第二延伸部焊接到所述轂的突起部上。因此,在各焊接期間不需要改變所述基座的基準部分,并且可以從一側(所述第二凸緣側)應用所述超聲波焊頭。因此,即使對于具有上述結構的卷軸,仍然可以避免所述節(jié)拍時間縮短。與本發(fā)明第三方面相關的卷軸,包括由樹脂制造的轂,其形成管狀形狀,在所述轂的內周面上遠離兩個端部處形成有沿徑向伸出的突起部,記錄帶纏繞在所述轂的外周面上;由樹脂制造的第一凸緣,其包括第一凸緣部、第一延伸部和齒輪,所述第一凸緣部設置在所述轂的一個端部側,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第一凸緣部沿所述轂的軸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所述齒輪在自所述第一延伸部沿軸向延伸的延長線上設置在所述第一凸緣的與所述第一延伸部所在側相反的軸向相反側;以及由樹脂制造的第二凸緣,其包括第二凸緣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凸緣部設置在所述轂的另一個端部側,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第二凸緣部沿所述轂的軸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第一抵靠部分,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或者形成在所述突起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以及第二抵靠部分,其形成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所述第一抵靠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或者形成在所述突起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并且所述第二抵靠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因此,不將超聲波焊頭放在形成所述第一抵靠部分和所述第二抵靠部分的位置。從而,首先將所述轂的突起部焊接到所述第一凸緣的第一延伸部上;然后將所述第二凸緣的第二延伸部焊接到所述轂的突起部上。也就是說,根據(jù)這種構造,因為是從一側(所述第二凸緣側)應用所述焊頭,所以即使對于具有上述結構的卷軸,仍然可以避免所述節(jié)拍時間縮短。此外,因為所述第一凸緣和所述第二凸緣相對于所述轂在所述軸向上的位置由所述第一抵靠部分和所述第二抵靠部分來確定,所以可以防止所述第一凸緣部與所述第二凸緣部之間的間距改變。在與本發(fā)明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相關的卷軸中,所述突起部可以形成在所述轂的軸向中部。在具有上述構造的卷軸中,因為所述突起部形成在所述轂的軸向中部,所以所述轂在所述突起部附近的兩個端部側一致地變形。因此,在長期存放等的過程中,可以抑制所述記錄帶在纏繞在所述轂上的狀態(tài)下的變形,并可以防止所述記錄帶特性的劣化。在具有上述構造的卷軸中,所述突起部可以形成環(huán)形形狀。根據(jù)上述構造,可以改善所述轂的軸向中部的剛度。與本發(fā)明第四方面相關的記錄帶盒,包括與本發(fā)明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相關的卷軸,記錄帶纏繞在所述卷軸上;殼體,其容納一個所述卷軸;以及引導部件,其與所述記錄帶的端部相連,所述引導部件可以經由形成在所述殼體中的孔抽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即使對于具有上述結構的卷軸,仍然可以避免節(jié)拍時間縮短,并因此可以避免整個記錄帶盒的節(jié)拍時間縮短。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以提供一種具有三件式結構的卷軸的制造方法、這種卷軸以及配有這種卷軸的記錄帶盒,以便不縮短節(jié)拍時間。


      圖1為記錄帶盒的示意性透視圖。圖2為從上方看去時記錄帶盒的示意性分解透視圖。圖3為從下方看去時記錄帶盒的示意性分解透視圖。圖4為示出卷軸的結構的示意性分解透視圖。圖5為示出卷軸的結構的示意性側剖圖。圖6為示出卷軸的結構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側剖圖。圖7為示出在驅動齒輪與旋轉軸嚙合之前記錄帶盒的示意性側剖圖。圖8為示出在驅動齒輪與旋轉軸嚙合之后記錄帶盒的示意性側剖圖。圖9為示出將卷軸轂焊接到下凸緣上的步驟的示意性側剖圖。圖10為示出將上凸緣焊接到卷軸轂上的步驟的示意性側剖圖。圖11為示出形成有抵靠部分的卷軸的結構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側剖圖。圖12為形成有抵靠部分的卷軸轂的示意性仰視平面圖。圖13為從下方看去時形成有抵靠部分的上凸緣的延伸部的示意性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為了便于說明,將圖1所示箭頭A的方向稱為記錄帶盒10的向前方向(裝入驅動裝置中的方向),將箭頭B的方向稱為記錄帶盒10的向右方向,并且將箭頭C的方向稱為記錄帶盒10和卷軸20的向上方向。如圖1至圖3所示,記錄帶盒10包括大致矩形的盒狀殼體12。殼體12由上殼體 14和下殼體16組成,上殼體14和下殼體16由例如聚碳酸酯(PC)等合成樹脂制成。周壁 14B設置成在頂板14A的周緣上豎起,并且周壁16B設置成在底板16A的周緣上豎起。利用超聲焊接法、螺紋固定法等將上殼體14和下殼體16在周壁14B和周壁16B彼此抵接的狀態(tài)下結合在一起。在殼體12的右壁12B上形成有孔18。孔18用于抽出纏繞在卷軸20 (將在下文中描述)上的記錄帶T。引導銷30固定至通過孔18抽出的記錄帶T的自由端部。引導銷 30被驅動裝置(未示出)的抽出部件接合(抓住),并且被抽出以進行操作。在引導銷30 的兩個端部形成有環(huán)形槽32,上述兩個端部在記錄帶T的寬度方向端部之外突出。環(huán)形槽 32形成為可與抽出部件的鉤等進行接合。在殼體12的內部,在殼體12的孔18的內側,即在上殼體14的頂板14A的內表面和下殼體16的底板16A的內表面設置有一對上下銷保持部36。銷保持部36對引導銷30 進行定位和保持。銷保持部36形成為朝向抽出記錄帶T的一側敞開的大致半圓形開口。引導銷30的兩個端部34可以在豎立狀態(tài)下經由開口側進入和離開銷保持部36。在銷保持部36附近固定地設置有板簧38。板簧38分叉的末端部分別與引導銷 3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34接合,以便將引導銷30保持在銷保持部36中。板簧38的末端部構造為,產生適當?shù)膹椥宰冃尾⑶耶斠龑тN30進入或離開銷保持部36時允許引導銷30移動。孔18由門50敞開和封閉。門50形成為大致矩形板的形狀,并且具有能夠封閉孔 18的尺寸。在孔18內,于頂板14A和底板16A上形成有槽部64,門5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可滑動地安裝在槽部64內,以便門50可以沿殼體12的右壁12B移動。軸52設置成從門50的后端部的中部伸出。圍繞該軸52安裝有螺旋彈簧58。在軸52的后部形成有加寬部54,以防止螺旋彈簧58從軸上脫落。支撐板60設置成從下殼體 16伸出。支撐板60包括接合部62,該接合部與圍繞軸52安裝的螺旋彈簧58的后端接合。如此,門50具有以下結構,軸52被可滑動地支撐在支撐板60上,并且螺旋彈簧58 的后端與接合部62接合。從而,門50在螺旋彈簧58的推力作用下受到沿封閉孔18的方向的推壓。還期望的是,在孔18敞開期間支撐著軸52的支撐板66突出地設置在支撐板60 的后側。用于進行打開和關閉操作的突出部56設置成從門50的前端部向外伸出。在將記錄帶盒10裝入驅動裝置時,突出部56與驅動裝置(未示出)上的開閉部件接合。從而,該結構為,克服螺旋彈簧58的推力打開門50。在殼體12的左后部設置有可左右滑動的寫保護開關70,該開關設定是否能在記錄帶T上進行記錄。在殼體12的后壁上形成有孔68。用于手動操作寫保護開關70的操作突出部72伸出孔68。在上殼體14的周壁14B上形成有切口部68A,并且在下殼體16的周壁16B上形成有切口部68B。在該結構中,當上殼體14和下殼體16結合在一起時,由切口部68A和切口部68B形成孔68。在下殼體16上切開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長度的長孔69。寫保護開關70的突起部74從長孔69露出。當將記錄帶盒10裝入驅動裝置時,在驅動裝置上檢測寫保護開關70的位置,并且自動判斷是否能在記錄帶T上進行記錄。突起部74不伸出至下殼體16的下表面之外。由諸如聚碳酸酯(PC)等合成樹脂制成的單個卷軸20可旋轉地容納在殼體12內。 如圖4至圖6所示,卷軸20構造成包括管狀卷軸轂22、環(huán)形上凸緣M和圓板形下凸緣26。 卷軸轂22構成卷軸20的軸向中部。上凸緣M用作設置在卷軸轂22的上端部側的第一凸緣。下凸緣沈用作設置在卷軸轂22的下端部側的第二凸緣。突起部22A環(huán)形地(圓周地)設置成從卷軸轂22的內周面伸出并遠離卷軸轂22 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并且更具體地說,突起部22A設置在卷軸轂22的內周面的高度方向 (軸向)上的大致中部。突起部22A具有朝向徑向內側(朝向卷軸20的旋轉中心)伸出預定長度的大致梯形橫截面。記錄帶T是用作信息記錄和重放介質的磁帶等,并且纏繞在卷軸22的外周面上。上凸緣M的上凸緣部24B (將在下文中描述)和下凸緣沈的下凸緣部 26B(將在下文中描述)保持纏繞在卷軸轂22上的記錄帶T的寬度方向端部。上凸緣M包括上凸緣部24B和環(huán)形延伸部24A。上凸緣部24B用作設置在卷軸轂 22的上端部側的第二凸緣部。環(huán)形延伸部24A設置成從上凸緣部MB的內周緣部沿卷軸轂22的軸向向下延伸,并用作第二延伸部。類似地,下凸緣沈包括下凸緣部26B和環(huán)形延伸部^A。下凸緣部26B用作設置在卷軸轂22的下端部側的第一凸緣部。環(huán)形延伸部^A 設置成,從凸緣部26B的上表面從環(huán)形延伸部26A可以與環(huán)形延伸部24A同軸對置的預定位置處沿卷軸轂22的軸向向上延伸,并且用作第一延伸部。用于焊接的多條(例如,3條)肋27(參見圖4)等間距地設置,并且從環(huán)形延伸部 ^A的上表面伸出。用于焊接的多條(例如,3條)肋25(參見圖6)等間距地設置,并且從環(huán)形延伸部24A的下表面伸出。因此,在該結構中,利用超聲法將環(huán)形延伸部26k的上表面焊接至突起部22A的下表面,并且利用超聲法將環(huán)形延伸部24A的下表面焊接至突起部22A 的上表面。也就是說,環(huán)形延伸部24A和環(huán)形延伸部^A的高度(軸向長度)大約為卷軸轂 22的高度減去突起部22A的高度(厚度)H(參見圖幻后的一半。卷軸轂22在環(huán)形延伸部 24A和環(huán)形延伸部2隊的外周面上設置成不能相對旋轉。在這里,突起部22k的高度(厚度)H設為例如H = 2mm至3mm,并且卷軸轂22的壁厚W(參見圖5)比高度H小。在卷軸轂22的上端面與上凸緣M的下表面之間,以及在卷軸轂22的下端面與下凸緣沈的上表面之間分別形成有預定間隙K(參見圖6)。換句話說,各部分的尺寸確定為, 卷軸轂22的上端面不與上凸緣M的下表面接觸,并且卷軸轂22的下端面不與下凸緣沈的上表面接觸(即,以使它們不會觸碰)。如圖6中所示,限制環(huán)形延伸部24Α和環(huán)形延伸部的徑向位置的定位部23形成為,在卷軸轂22的內周面與突起部22Α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間延伸(跨置)。各個定位部23構造有例如傾斜面23Α和位置限制面23Β。在傾斜面23Α上,卷軸轂22的內徑朝向突起部22Α逐漸變小。位置限制面2 與傾斜面23A接續(xù),并且形成為與卷軸轂22的內周面平行。定位限制面23B限制環(huán)形延伸部24A和環(huán)形延伸部的徑向位置,并且使上凸緣M和下凸緣沈均相對于卷軸轂22居中(對齊)。定位限制面2 與環(huán)形延伸部24A的外周面和環(huán)形延伸部26A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隙約為0. 03mm。分別在卷軸轂22的相對于突起部22A(位置限制面23B)位于上側的內周面與環(huán)形延伸部24A的外周面之間,以及在卷軸轂22的相對于突起部22A(位置限制面 23B)位于下側的內周面與環(huán)形延伸部26A的外周面之間,由定位部23(傾斜面23A)形成預定空隙(間隙)S (例如,S = 0. 2mm或者更大)。突起部22A朝徑向內側延伸的延伸長度(寬度)與下凸緣沈的環(huán)形延伸部^A 的壁厚(厚度)D2(參見圖幻相同。在突起部22A的徑向內側上部形成有具有預定角度的斜面22B。環(huán)形延伸部24A的壁厚(厚度)D1 (參見圖5)與突起部22A的除斜面22B之外的上表面的徑向寬度相同。在該結構的情況下,當設置在卷軸轂22內部的制動部件80(將在下文中描述)向上移動至鎖定解除位置時,制動部件80因斜面22B的存在而不干涉突起部22A(參見圖8)。如圖1至圖3中所示,在下凸緣沈的下表面環(huán)形地形成有卷軸齒輪44。在下殼體 16的大致中部切開齒輪孔40,以便將卷軸齒輪44露出在外。當從該齒輪孔40露出的卷軸齒輪44與形成在驅動裝置的旋轉軸100上的驅動齒輪102(參見圖7和圖8)嚙合并受驅動而旋轉時,卷軸20在殼體12內相對于殼體12旋轉。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環(huán)形卷軸板46借助嵌入成型法等在卷軸齒輪44的徑向內側固定至下凸緣沈的下表面。設置在驅動裝置的旋轉軸100上的環(huán)形磁體(未示出)吸引并保持卷軸板46。卷軸20受游隙限制壁42限制而不能自由移動,游隙限制壁42設置成從上殼體14和下殼體16的各個內表面的一部分伸出,并且用作沿著與齒輪孔40同軸的圓形軌跡的內壁。如圖4和圖5中所示,在下凸緣沈的相對于環(huán)形延伸部2隊的徑向內側等間距地設置有多個嚙合齒輪48 (例如,間隔120°的三個齒輪),嚙合齒輪48豎立在與下凸緣沈同軸的圓形軌跡上的預定位置處。在嚙合齒輪48之間等間距地(例如,間隔120°的三個孔)切開有多個通孔四,通孔四在仰視平面圖中位于卷軸齒輪44的預定位置處。制動部件80插入卷軸轂22內,制動部件80具有例如由諸如聚縮醛樹脂(POM)等樹脂材料形成的圓盤形狀。如圖1至圖3中所示,在制動部件80的下表面80A的周緣部環(huán)形地形成有可與嚙合齒輪48嚙合的制動齒輪84。在平面圖中具有大致十字形形狀的旋轉限制肋76設置成, 從上殼體14的頂板14A的內表面向下伸出。在制動部件80的上表面,接合壁部86包括在平面圖中具有大致十字形形狀的槽部86A,旋轉限制肋76插入該槽部86A內。接合壁部86 設置為豎立成高度比旋轉限制肋76的高度高。從而,在具有該結構的情況下,使得制動部件80不能相對于殼體12 (上殼體14)旋轉,并且制動部件80可沿上下方向移動,由此引導制動部件80以防止其在卷軸轂22內傾斜。在上殼體14與制動部件80之間設置有壓縮螺旋彈簧98。即,壓縮螺旋彈簧98設置在以下狀態(tài)其一端抵靠在突出地設置在上殼體14的旋轉限制肋76的外側的環(huán)形突出部78內(即,抵靠在旋轉限制肋76與環(huán)形突出部78之間);并且壓縮螺旋彈簧98的另一端抵靠在形成于制動部件80的上表面上的環(huán)形槽88內。從而,該結構為,壓縮螺旋彈簧98 的位置不會沿徑向移動,并且制動部件80持續(xù)受到壓縮螺旋彈簧98的推力的向下推壓。因此,在不使用時(當未裝入驅動裝置時),使記錄帶盒10處于制動齒輪84與嚙合齒輪48嚙合的狀態(tài),并且處于將卷軸20相對于殼體12的相對旋轉鎖定的鎖定狀態(tài)。在推力作用下卷軸20被壓向下殼體16,并且使卷軸齒輪44從齒輪孔40露出。為了防止卷軸轂22內的制動部件80松動(徑向錯位),可以在環(huán)形延伸部26A的內周面上等間距地布置多個限位肋觀,該限位肋觀的長度延伸至內周面的整個高度(參見圖4和圖5)。在卷軸轂22內,在制動部件80的下側(即,在下凸緣沈與制動部件80之間)設置有解除部件90。解除部件90在平面圖中具有大致等邊三角形的形狀,并由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樹脂材料形成。在解除部件90上的適當位置處切開多個具有預定形狀的通孔92 (在示出的情況下為具有六邊形形狀的三個孔),從而能減小解除部件90的重量。在解除部件的下表面的角部設置有大致圓柱形的腿部94,該腿部94從解除部件 90的下表面伸出。腿部94插入通孔四并且向下伸出預定高度至下凸緣沈的卷軸齒輪44 之外。從而,在該結構的情況下,伴隨著旋轉軸100的驅動齒輪102與卷軸齒輪44嚙合的操作,腿部94受到向上推動,從而解除部件90向上推動制動部件80。這里,該結構構造成,即使解除部件90升至最高位置(通常上升約2mm至3mm)時, 腿部94也不能完全移出通孔四。在解除部件90的上表面的中部形成有平面部96,該平面部在平面圖中具有圓形形狀。具有大致半球形形狀的解除突出部82抵靠在平面部96上, 該接觸突出部82設置成從制動部件80的下表面80A的中部伸出。從而,減小了制動部件 80與解除部件90之間抵靠的面積,并且減小了卷軸22在旋轉期間的滑動阻力。下面,描述具有上述結構的記錄帶盒10和卷軸20的操作。當不使用具有上述結構的記錄帶盒10時(存放期間和運輸期間等),孔18被門50封閉。而當要使用記錄帶T 時,使前壁12A朝前,并且朝箭頭A的方向將記錄帶盒10裝入驅動裝置中。因此,首先使設置在驅動裝置上的開閉部件與門50的突出部56接合。在該情況下,當使記錄帶盒10朝箭頭A的方向進一步移動時,開閉部件克服螺旋彈簧58的推力使突出部56相對地向后移動。從而,上面有突出部56伸出的門50沿右壁12B在槽部64中向后滑動,并且將孔18敞開。當將記錄帶盒10裝入至驅動裝置中的預定深度處且孔18按上述方式被完全敞開時,驅動裝置的定位部件(未示出)相對地進入形成在下殼體16中的定位孔部(未示出)。 這里,術語“相對地”的意思包括記錄帶盒10下降的情況和定位部件上升的情況,并且術語 “相對地”類似地適用于下面的情況。于是,記錄帶盒10被精確地定位在驅動裝置中的預定位置,并且限制門50的進一步滑動(向后移動)。當記錄帶盒10被定位于預定位置時,旋轉軸100經由齒輪孔40相對地進入記錄帶盒10,并且驅動齒輪102與卷軸齒輪44嚙合。由此,伴隨著驅動齒輪102與卷軸齒輪44 嚙合的操作,克服壓縮螺旋彈簧98的推力向上推動從卷軸齒輪44伸出的腿部94,解除部件 90向上推動制動部件80,進而解除制動齒輪84與嚙合齒輪48之間的嚙合。在驅動齒輪102與卷軸齒輪44完全嚙合的狀態(tài)下,設置在驅動齒輪102內側的環(huán)形磁體(未示出)的磁力吸引并保持卷軸板46。從而,使卷軸20進入鎖定解除狀態(tài)(參見圖8),同時保持卷軸齒輪44與驅動齒輪102的嚙合,其中,在鎖定解除狀態(tài)下卷軸20可在殼體12中相對于殼體12相對地旋轉。設置在驅動裝置上的抽出部件經由敞開的孔18進入殼體12,抓緊置于并保持在銷保持部36上的引導銷30,并且抽出引導銷30。這里,由于記錄帶盒10被精確地定位于驅動裝置中,因此抽出部件可以可靠地將其鉤與引導銷30的環(huán)形槽32嚙合。此外,由于解除了卷軸20的鎖定狀態(tài),卷軸20隨著抽出操作而旋轉。將按上述方式從孔18中取出的引導銷30收納在纏繞卷軸(未示出)上。然后, 纏繞卷軸和卷軸20受驅動而同步旋轉。從而,記錄帶T在從殼體12中連續(xù)抽出的同時被纏繞在纏繞卷軸上。設置在預定的帶路徑上的記錄/重放頭(未示出)執(zhí)行信息的記錄和 /或重放。當信息的記錄和/或重放結束并且記錄帶盒10從驅動裝置中彈出時,首先,旋轉軸100反向旋轉。從而,將記錄帶T回繞在卷軸20上。然后,當記錄帶T被完全地回繞在卷軸20上并且引導銷30被保持在銷保持部36處時,從定位孔部相對地移走定位部件,從齒輪孔40相對地移走旋轉軸100,并且解除驅動齒輪102與卷軸齒輪44的嚙合。因此,壓縮螺旋彈簧98的推力向下按壓制動部件80和解除部件90,插入通孔四中的腿部94從下凸緣沈的底面向下伸出至預定高度而越過卷軸齒輪44,并且制動齒輪84 與嚙合齒輪48嚙合。從而,使卷軸20進入鎖定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卷軸20的相對旋轉被鎖定(參見圖7)。其后,彈出機構(未示出)使記錄帶盒10朝與箭頭A相反的方向移動。于是,隨著該移動,門50在螺旋彈簧58的推力的作用下朝將孔18封閉的方向滑動,從而將孔18完全封閉(恢復到其初始狀態(tài))。在卷軸20相對于殼體12的相對旋轉被鎖定且孔18按上述方式封閉的情況下,記錄帶盒10從驅動裝置內完全彈出。這里,容納在記錄帶盒10中的卷軸20具有由卷軸轂22、上凸緣M和下凸緣沈形成的三件式結構。具體而言,朝向卷軸轂22的徑向內側(朝向卷軸20的旋轉中心)伸出預定長度的突起部22A設置成,從卷軸轂22的內周面的高度方向(軸向)上的大致中部環(huán)形地伸出。另外,插入卷軸轂22中的具有預定高度的環(huán)形延伸部24A和26A分別與上凸緣部M和下凸緣部沈形成一體。如此,上凸緣M的環(huán)形延伸部24A和下凸緣沈的環(huán)形延伸部26A插入卷軸轂22 內,環(huán)形延伸部2認的上表面焊接至突起部22A的下表面,并且環(huán)形延伸部24A的下表面焊接至突起部22k的上表面。從而,將具有三件式結構的卷軸20與布置在環(huán)形延伸部24A和 26A的外周面?zhèn)鹊木磔S轂22裝配在一起?,F(xiàn)在,對制造步驟(制造方法)進行詳細說明。首先,如圖9所示,將下凸緣沈的卷軸齒輪44支撐在基座104的基準部分106上。基準部分106形成為形狀與卷軸齒輪44 的形狀大致相同的齒輪。卷軸齒輪44與基準部分106的輪齒嚙合,并且下凸緣沈在定位狀態(tài)下被支撐在基座104上。當下凸緣沈被支撐在基座104的基準部分106上時,圍繞環(huán)形延伸部26A配合卷軸轂22,以便環(huán)形延伸部26A插入卷軸轂22中,并且使突起部22A的下表面抵靠(接觸) 環(huán)形延伸部26A的上表面。然后,將焊頭108抵靠在突起部22A的上表面上,并且利用焊頭 108產生的超聲波焊接肋27。從而,完成了將卷軸轂22焊接到下凸緣沈上的第一步。當已將卷軸轂22焊接到下凸緣沈上時,暫時將焊頭108提起,并且,如圖10所示, 將上凸緣M的環(huán)形延伸部24A插入卷軸轂22中并使環(huán)形延伸部24A的下表面抵靠(接觸)突起部22A的上表面。然后,將焊頭108降低并抵靠在環(huán)形延伸部24A正上方的上表面(頂面)24D上,也就是抵靠在上凸緣部MB的內周面?zhèn)取@煤割^108產生的超聲波來焊接肋25。從而,完成了將上凸緣M焊接到卷軸轂22上的第二步,并且制造(裝配)出卷軸20。如此,根據(jù)與本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卷軸20的制造方法,在下凸緣沈的卷軸齒輪 44由基座104的基準部分106進行支撐的狀態(tài)下,將卷軸轂22的突起部22A焊接到環(huán)形延伸部26A上,環(huán)形延伸部26A形成在卷軸齒輪44的軸向延長線上,并且然后(在同樣的狀態(tài)下),將上凸緣M的環(huán)形延伸部24A焊接到突起部22A上。因此,在各焊接期間,不需要改變基座104的基準部分106,并且可以只從一側,即上側(上凸緣對側)應用焊頭108。也就是說,將焊頭108設置在基座104的基準部分106的軸向延長線上以及只從一側(上側)供應焊頭108是充分的。因而,可以精確地焊接卷軸轂22的突起部22A以及下凸緣沈的環(huán)形延伸部26A和上凸緣M的環(huán)形延伸部24A。從而,即使采用具有與本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結構的卷軸20,也不會產生節(jié)拍時間縮短的問題。如圖11和圖12所示,在突起部22A的下表面的徑向內側形成有環(huán)形抵靠部分 22C,以用作抵靠在環(huán)形延伸部^A的上表面上的第一抵靠部分。如圖11和圖13所示,在上凸緣M的環(huán)形延伸部24A的下表面的徑向內側形成有環(huán)形抵靠部分MC,以用作抵靠在突起部22A的上表面上的第二抵靠部分。如圖11所示,當由此形成環(huán)形抵靠部分22C和24C并且環(huán)形延伸部24A和26A焊接到突起部22A上時,可以確定上凸緣M和下凸緣沈相對于卷軸轂22在軸向上的位置 (可以控制間隙K)。因此,各卷軸之間在上凸緣部24B與下凸緣部26B之間的間距方面的改變(依賴于肋25和肋27焊接精度的改變)可以得到抑制或避免(也就是說,可以使上凸緣部24B與下凸緣部26B之間的間距全部一致)。存在如下類似的構造環(huán)形抵靠部分(未示出)形成在下凸緣沈的環(huán)形延伸部 26A的上表面的徑向內側,并且抵靠在突起部22A的下表面上,而不是將環(huán)形抵靠部分22C 形成在突起部22A的下表面的徑向內側。相反地,因為在將卷軸轂22焊接到下凸緣沈上時焊頭108抵靠在突起部22A的上表面上,所以不可以在突起部22A的上表面上形成抵靠部分(焊頭108可以不應用至形成有抵靠部分的位置)。于是,環(huán)形抵靠部分24C形成在上凸緣M的環(huán)形延伸部24A的下表面上。示出的環(huán)形抵靠部分22C和24C分別形成在突起部22A和環(huán)形延伸部24A的徑向內側。然而,環(huán)形抵靠部分22C和24C的位置不限于上述徑向內側。此外,雖然示出的環(huán)形抵靠部分22C和24C沿周向形成為環(huán)形形狀,但與本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抵靠部分不限于沿周向的環(huán)形形狀。例如,抵靠部分可以沿周向等間距地間隔地形成,并且可以沿徑向等間距地(呈輻射狀的形式)形成多個抵靠部分。總之,與本示例性實施例相關的卷軸20具有這樣的結構將一體地形成在上凸緣 24和下凸緣沈上的環(huán)形延伸部24A和26A焊接到從卷軸轂22的內周面伸出的突起部22A 上。因此,可以改善將上凸緣M和下凸緣沈焊接到卷軸轂22上時的裝配簡易性(焊接簡易性),并且可以改善焊接強度。當將上凸緣M的環(huán)形延伸部24A和下凸緣沈的環(huán)形延伸部26A插入卷軸轂22 中時,利用形成在卷軸轂22的內周面上的定位部分23調整環(huán)形延伸部24A和2隊的徑向位置。也就是說,當將上凸緣M的環(huán)形延伸部24A和下凸緣沈的環(huán)形延伸部26A插入卷軸轂22中時,環(huán)形延伸部24A的下端部和環(huán)形延伸部2隊的上端部分別由定位部分23 的傾斜面23A進行引導,并被引導至位置限制面23B,并且由位置限制面23B限制環(huán)形延伸部24A和26k的徑向位置。因此,上凸緣M和下凸緣沈相對于卷軸轂22適當?shù)鼐又?,可以使卷軸齒輪44與卷軸轂22的對齊(使旋轉中心與卷軸轂22的旋轉中心一致的定位) 更精確。當裝配好卷軸20時,在卷軸轂22的上端面與上凸緣M的下表面之間以及在卷軸轂22的下端面與下凸緣沈的上表面之間形成有預定間隙K。另外,由定位部分23在卷軸轂22的內周面與環(huán)形延伸部24A和環(huán)形延伸部2隊的外周面之間形成有預定間隙S。因此,如果記錄帶T的纏繞量增加并且?guī)Юp繞所導致的壓力增加并且卷軸轂22向徑向內側彈性變形(彎曲),那么上凸緣M和下凸緣26不跟隨這種變形。也就是說,因為除了間隙K之外又設置了間隙S,所以可以防止上凸緣M和下凸緣沈的變形。因此,可以將卷軸20設置為可適于記錄容量的增大。因為突起部22A形成在卷軸轂22的高度方向(軸向)上的大致中部,所以卷軸轂 22在突起部22A附近的上方和下方一致地彈性變形(呈上方與下方之間對稱的形狀)。因此,不管存放記錄帶盒10的環(huán)境如何,都可以抑制記錄帶T在纏繞在卷軸20上的狀態(tài)下的變形,并且可以防止長期存放記錄帶盒10等時記錄帶T性能的劣化。具體地說,突起部22A沿卷軸轂22的內周面形成環(huán)形形狀,并且突起部22A可以改善卷軸轂22的高度方向(軸向)上的大致中部的剛度。從而,卷軸轂22在突起部22A 附近的上方和下方一致地彈性變形,并且可以進一步抑制或防止記錄帶T在纏繞在卷軸20 上的狀態(tài)下的變形。雖然期望突起部22A和定位部分23形成為示出的環(huán)形形狀,但上述部分例如,可以等間距地間隔地形成。具體地說,假設定位部分23等間距地形成在至少3個位置(3個點),則可以將上凸緣M和下凸緣26相對于卷軸轂22居中(對齊)。雖然期望突起部22A設置成從卷軸轂22的高度方向(軸向)上的精確中部伸出, 但也期望突起部22A形成在最容易變形的區(qū)域,并且突起部22A在上下方向(軸向)上稍微偏移是可接受的。從而,在本示例性實施例中,將突起部22A的位置表示為位于高度方向 (軸向)上的大致中部。相應地對環(huán)形延伸部24A和26k的高度進行適應性調整也是可接受的。上述示例性實施例具有包括用作引導部件的引導銷30的構造。然而,構造可以包括引導塊(未示出)、引導帶(未示出)等。將封閉孔18的門50可以構造為例如沿預定圓弧(未示出)移動。記錄帶T可以理解為能夠記錄信息并重放所記錄信息的細長帶形的信息記錄和重放介質。顯然,記錄帶盒10可應用于任何記錄/重放系統(tǒng)的記錄帶T。
      權利要求
      1.一種卷軸制造方法,所述卷軸包括由樹脂制造的轂,其形成管狀形狀,在所述轂的內周面上遠離兩個端部處形成有沿徑向伸出的突起部,記錄帶纏繞在所述轂的外周面上;由樹脂制造的第一凸緣,其包括第一凸緣部,其設置在所述轂的一個端部側;第一延伸部,其自所述第一凸緣部沿所述轂的軸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以及齒輪,其在自所述第一延伸部沿軸向延伸的延長線上設置在所述第一凸緣的與所述第一延伸部所在側相反的軸向相反側;以及由樹脂制造的第二凸緣,其包括第二凸緣部,其設置在所述轂的另一個端部側;以及第二延伸部,其自所述第二凸緣部沿所述轂的軸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 所述卷軸制造方法,包括第一步,將所述齒輪支撐在基座的基準部分上,將所述突起部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將焊頭放在所述突起部并將所述突起部焊接到所述第一延伸部上;以及第二步,在所述第一步之后,將所述第二延伸部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將所述焊頭放在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凸緣部中的至少一者并將所述第二延伸部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卷軸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步包括將形成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的第一抵靠部分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 或者將形成在所述突起部上的第一抵靠部分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并且所述第二步包括將形成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的第二抵靠部分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
      3.一種卷軸,包括由樹脂制造的轂,其形成管狀形狀,在所述轂的內周面上遠離兩個端部處形成有沿徑向伸出的突起部,記錄帶纏繞在所述轂的外周面上;由樹脂制造的第一凸緣,其包括第一凸緣部,其設置在所述轂的一個端部側;第一延伸部,其自所述第一凸緣部沿所述轂的軸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以及齒輪,其在自所述第一延伸部沿軸向延伸的延長線上設置在所述第一凸緣的與所述第一延伸部所在側相反的軸向相反側;以及由樹脂制造的第二凸緣,其包括第二凸緣部,其設置在所述轂的另一個端部側;以及第二延伸部,其自所述第二凸緣部沿所述轂的軸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 其中,所述卷軸按以下步驟來制造第一步,將所述齒輪支撐在基座的基準部分上,將所述突起部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將焊頭放在所述突起部并將所述突起部焊接到所述第一延伸部上;以及第二步,在所述第一步之后,將所述第二延伸部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將所述焊頭放在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凸緣部中的至少一者并將所述第二延伸部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卷軸,其中, 所述突起部形成在所述轂的軸向中部。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卷軸,其中, 所述突起部形成環(huán)形形狀。
      6.一種記錄帶盒,包括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單個卷軸,記錄帶纏繞在所述卷軸上; 殼體,其容納所述單個卷軸;以及引導部件,其與所述記錄帶的端部相連,所述引導部件適于經由形成在所述殼體中的孔抽出。
      7.一種卷軸,包括由樹脂制造的轂,其形成管狀形狀,在所述轂的內周面上遠離兩個端部處形成有沿徑向伸出的突起部,記錄帶纏繞在所述轂的外周面上;由樹脂制造的第一凸緣,其包括第一凸緣部,其設置在所述轂的一個端部側;第一延伸部,其自所述第一凸緣部沿所述轂的軸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以及齒輪,其在自所述第一延伸部沿軸向延伸的延長線上設置在所述第一凸緣的與所述第一延伸部所在側相反的軸向相反側;由樹脂制造的第二凸緣,其包括第二凸緣部,其設置在所述轂的另一個端部側;以及第二延伸部,其自所述第二凸緣部沿所述轂的軸向延伸并被焊接到所述突起部上;第一抵靠部分,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或者形成在所述突起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以及第二抵靠部分,其形成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并抵靠在所述突起部上。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卷軸,其中, 所述突起部形成在所述轂的軸向中部。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卷軸,其中, 所述突起部形成環(huán)形形狀。
      10.一種記錄帶盒,包括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單個卷軸,記錄帶纏繞在所述卷軸上; 殼體,其容納所述單個卷軸;以及引導部件,其與所述記錄帶的端部相連,所述引導部件適于經由形成在所述殼體中的孔抽出。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卷軸制造方法、卷軸以及記錄帶盒。該卷軸設有轂,在其內周面上形成有沿徑向伸出的突起部;第一凸緣,其包括沿轂的軸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凸緣,其包括沿轂的軸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該卷軸的制造方法包括將第一凸緣的齒輪支撐在基座的基準部分上,將突起部抵靠在第一延伸部上,將超聲波焊頭放在突起部并將突起部焊接到第一延伸部上;以及然后將第二延伸部抵靠在突起部上,將焊頭放在第二延伸部或第二凸緣部并將第二延伸部焊接到突起部上。
      文檔編號B29C65/08GK102157179SQ20111003584
      公開日2011年8月17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2月4日
      發(fā)明者平口和男 申請人:富士膠片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