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切片模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切片模具,其特征在于:一圓筒部,其下端的圓周表面向內(nèi)延伸形成一環(huán)形擋部,環(huán)形擋部具有一開口;一底座,其具有一基部和由基部一端面延伸形成的一突出部,基部的直徑大于開口的寬幅,基部位于圓筒部內(nèi)并抵靠于環(huán)形擋部上,突出部向下伸入開口,且突出部的寬幅小于或等于開口的寬幅。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切片模具,通過圓筒部于其下端的圓周表面向內(nèi)延伸形成環(huán)形擋部,供底座的基部抵靠其上,從而在移動裝有液體的切片模具時,用手拿住圓筒部的外表面,不用擔心圓筒部與底座之間的接合牢固不牢固的問題,提高了實驗效率;在分離圓筒部與底座時,用拇指或工具對準底座的突出部向上推出即可完成分離,安全可靠。
【專利說明】一種切片模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切片模具,尤指一種用于使用環(huán)氧樹脂掩埋產(chǎn)品或零/部件制作切片樹脂體的切片模具。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電子產(chǎn)品出現(xiàn)功能或性能問題時,通過電檢查設備發(fā)現(xiàn)出電子產(chǎn)品的不良位置,依靠切片等輔助工具進行電子產(chǎn)品上的零/部件不良的定位、觀察和分析,以作為研究與判斷的依據(jù)。因此,各種切片模具應時而生。
[0003]請參閱圖1和圖2,是現(xiàn)有技術中的切片模具a。切片模具a由具有圓管腔的一圓筒部al、以及與該圓筒部al的一端鑲嵌式接合的一底座a2構成。底座a2由一基部a21和由該基部a21向上延伸的一突出部a22構成。該突出部a22具有平坦的模腔底側端面a23,當突出部a22嵌入接合于圓筒部al的一端開口中時,圓筒部al的內(nèi)部空間就構成了切片模具a的模腔。
[0004]在制備切片樹脂體時,將樣品固定于切片模具a內(nèi)的底側端面a23上,再倒入環(huán)氧樹脂,然后需將切片模具a移至真空冷鑲埋機中抽真空,抽完真空后待其固化,然后將圓筒部al與底座a2分離,取出切片樹脂體,則完成切片樹脂體的制作。
[0005]然而,此種切片模具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0006]1.在移切片模具至真空冷鑲埋機過程中,通常是用手拿住圓筒部外表面,但是如果圓筒部與底座之間的接合不牢固的話,底座受環(huán)氧樹脂向下的重力,從而分離出圓筒部,導致實驗的失敗。
[0007]2.在移切片模具至真空冷鑲埋機過程中,通常是用手拿住圓筒部外表面,但是如果圓筒部與底座之間的接合不牢固的話,需要用手扶住底座的基部,在拿起和放下時都需要非常的小心,這樣影響了實驗效率。
[0008]3.固化后,需要將圓筒部與底座分座取出切片樹脂體時,通常是用尖尖的鑷子或者薄的一字螺絲刀切入圓筒部與底座的接合縫,以力矩作用撬開,這樣很容易使用鑷子或螺絲刀傷到自己的手。
[0009]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新的切片模具,以克服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10]針對前景技術中面臨的種種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接合牢固,易分離的切片模具。
[0011]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一種切片模具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切片模具,其特征在于:一圓筒部,其下端的圓周表面向內(nèi)延伸形成一環(huán)形擋部,環(huán)形擋部具有一開口 ;一底座,其具有一基部和由基部一端面延伸形成的一突出部,基部的直徑大于開口的寬幅,基部位于圓筒部內(nèi)并抵靠于環(huán)形擋部上,突出部向下伸入開口,且突出部的寬幅小于或等于開口的寬幅。
[0012]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切片模具,通過圓筒部于其下端的圓周表面向內(nèi)延伸形成環(huán)形擋部,供底座的基部抵靠其上,從而在移動裝有液體的切片模具時,用手拿住圓筒部的外表面,不用擔心圓筒部與底座之間的接合牢固不牢固的問題,提高了實驗效率;在分離圓筒部與底座時,用拇指或工具對準底座的突出部向上推出即可完成分離,安全可靠。
[0013]為便于貴審查委員能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形狀、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并結合實施例與附圖作詳細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現(xiàn)有技術的一種切片模具的結構簡圖;
[0015]圖2為現(xiàn)有技術的一種切片模具之圓筒部與底座的兩種接合方法的剖示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切片模具的結構簡圖;
[0017]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切片模具的第一實施例圓筒部與底座相接合的剖示圖;
[0018]圖5為本實用新弄一種切片模具的第二實施例圓筒部與底座相接合的剖示圖。
[0019]【具體實施方式】的附圖標號說明:
[0020]切片模具I 圓筒部2上端21下端 22
[0021]環(huán)形擋部23 開口 231底座3基部 31
[0022]突出部 32 操作面33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一種切片模具作進一步說明。
[0024]請參閱圖3和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切片模具的第一實施例。切片模具I由一圓筒部2以及與圓筒部2相嵌接的一底座3組成。
[0025]圓筒部2具有相對設置的一上端21及一下端22,上端21的內(nèi)直徑略大于下端22的內(nèi)直徑。圓筒部2在靠近其下端22的圓表面向內(nèi)延伸形成一環(huán)形擋部23,使得環(huán)形擋部23的底面在水平面上高于圓筒部2的底面。環(huán)形擋部23設有一開口 231。
[0026]—底座3,其具有一基部31和由基部31 —端面延伸形成的一突出部32,另一端面形成平坦的一操作面33。基部31的直徑大于開口 231的寬幅,基部31位于圓筒部2內(nèi)并抵靠于環(huán)形擋部23上,突出部32向下伸入開口 231,且突出部32的寬幅小于或等于開口231的寬幅。在水平面上,突出部32的底面與環(huán)形擋部23的底面平齊,或者在水平面上,突出部32的底面高于環(huán)形擋部23的底面,或者突出部32的底面低于環(huán)形擋部23的底面。
[0027]在制備切片樹脂體時,將樣品固定于切片模具I內(nèi)的操作面33上,再倒入環(huán)氧樹月旨,然后用手拿住圓筒部2的外表面,移裝有環(huán)氧樹脂液體的切片模具I至真空冷鑲埋機中抽真空,抽完真空后待其固化,然后用拇指或工具對準底座3的突出部32向上推,使圓筒部2與底座3分離,取出切片樹脂體,則完成切片樹脂體的制作。
[0028]請參閱圖3和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切片模具的第二實施例。切片模具I由一圓筒部2以及與圓筒部2相嵌接的一底座3組成。
[0029]圓筒部2具有相對設置的一上端21及一下端22,上端21的內(nèi)直徑略大于下端22的內(nèi)直徑。圓筒部2在其底端的圓表面向內(nèi)延伸形成一環(huán)形擋部23,使得環(huán)形擋部23的底面在水平面上即為圓筒部2的底面。環(huán)形擋部23設有一開口 231。
[0030]一底座3,其具有一基部31和由基部31 —端面延伸形成的一突出部32,另一端面形成平坦的一操作面33。基部31的直徑大于開口 231的寬幅,基部31位于圓筒部2內(nèi)并抵靠于環(huán)形擋部23上,突出部32向下伸入開口 231,且突出部32的寬幅小于或等于開口231的寬幅。在水平面上,突出部32的底面與環(huán)形擋部23的底面平齊,或者在水平面上,突出部32的底面高于環(huán)形擋部23的底面。
[0031]在制備切片樹脂體時,將樣品固定于切片模具I內(nèi)的操作面33上,再倒入環(huán)氧樹月旨,然后用手拿住圓筒部2的外表面,移裝有環(huán)氧樹脂液體的切片模具I至真空冷鑲埋機中抽真空,抽完真空后待其固化,然后用拇指或工具對準底座3的突出部32向上推,使圓筒部2與底座3分離,取出切片樹脂體,則完成切片樹脂體的制作。
[0032]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切片模具,通過圓筒部于其下端的圓周表面向內(nèi)延伸形成環(huán)形擋部,供底座的基部抵靠其上,從而在移動裝有液體的切片模具時,用手拿住圓筒部的外表面,不用擔心圓筒部與底座之間的接合牢固不牢固的問題,提高了實驗效率;在分離圓筒部與底座時,用拇指或工具對準底座的突出部向上推出即可完成分離,安全可靠。
【權利要求】
1.一種切片模具,其特征在于: 一圓筒部,其下端的圓周表面向內(nèi)延伸形成一環(huán)形擋部,環(huán)形擋部具有一開口 ; 一底座,其具有一基部和由基部一端面延伸形成的一突出部,基部的直徑大于開口的寬幅,基部位于圓筒部內(nèi)并抵靠于環(huán)形擋部上,突出部向下伸入開口,且突出部的寬幅小于或等于開口的寬幅。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切片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水平面上,突出部的底面與環(huán)形擋部的底面平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切片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水平面上,突出部的底面高于環(huán)形擋部的底面。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切片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水平面上,突出部的底面低于環(huán)形擋部的底面。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切片模具,其特征在于:環(huán)形擋部設于圓筒部的底端,使得環(huán)形擋部的底面在水平面上即為圓筒部的底面。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切片模具,其特征在于:環(huán)形擋部設于靠近圓筒部底端的位置上,使得環(huán)形擋部在水面上高于圓筒部的底面。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切片模具,其特征在于:圓筒部上端的內(nèi)直徑大于其下端的內(nèi)直徑。
【文檔編號】B29C33/12GK203973849SQ201420417299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7月25日
【發(fā)明者】高忠青 申請人:高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