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熱交換器的冷凝水排出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熱交換器的冷凝水排出結構。
背景技術:
參閱圖1、圖2、圖3所示,現(xiàn)有熱交換器由以下部分構成,即位于對應于下部集管(1)的上方的上部集管(2);位于上述上部集管(2)與下部集管(1)之間的多個支管(3);安裝在上述各個支管(3)之間的散熱片(6)。上述下部集管(1)呈中空的圓筒狀,其外周部分的一側形成了多個用來插入并固定支管(3)的集管孔(4),這些集管孔(4)沿著下部集管(1)的長度方向相距相同的間隔。
相對應地位于下部集管(1)上方的上部集管(2)具有與上述下部集管(1)相同的形狀。各個支管(3)沿其長度方向的兩端分別固定在上述各個集管孔(4)內,因而各個支管(3)沿集管(1、2)的長度方向并排排列。
另一方面,氣流的流動方向是朝著由兩個集管(1、2)軸線構成的平面并與該平面成一定傾斜角度。因而,可以流過各個支管(3)與兩個集管(1、2)的間隙。上述支管(3)具有一定的長度、厚度和寬度,其中長度是指它的固定在兩個集管(1、2)上的兩端之間的距離,厚度是指它在與氣流的流動方向保持垂直的方向上的距離,寬度是指它在與氣流的流動方向保持平行的方向上的距離。上述支管(3)呈直角四邊形的板狀,它具有能夠插入到兩個集管(1、2)內的寬度和很薄的厚度,并且它的內部形成了多條中空的管道(channel)(5)。
另外,上述各個支管(3)以在寬度方向上與氣流的流動方向保持平行的方式固定在兩個集管(1、2)上。在各個支管(3)上形成的多條管道(5)在與支管(3)的長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具有微小的截面積,而沿著支管(3)的長度方向則具有一定的長度,并且它們沿著氣流的流動方向順序排列。
由于具有上述結構的支管(3)的兩側末端固定在兩個集管(1、2)上,因而上述支管(3)與在集管(1、2)內部形成的中空空間相連通。并且在上述各個支管(3)的間隙,為了形成供空氣流動的空間而安裝了各個散熱片(6)。即上述各個散熱片(6)由于呈很薄的板狀,因此可以彎折成多個“之”字形地安裝在各個支管(3)之間。雖然上述散熱片(6)可以以多種形狀而固定安裝,但一般來說最好是它所形成的空間能夠使氣流的流動阻抗達到最小。
如圖4所示,在采用現(xiàn)有的超細管道熱交換器中,安裝在各個支管(3)之間的散熱片(6)從上部集管(2)開始至下部集管(1)為止,其安裝間隔是一定的,在各個散熱片(6)的表面生成的冷凝水(7)會聚集在下方,特別是在最下方的散熱片(6)處所有的冷凝水(7)都會集結并滯留在此。
此時,當在散熱片(6)的間隙流動的空氣流過靠近上部集管(2)的散熱片(6)時,由于不會產(chǎn)生特別的流動阻抗,因而氣流能夠與散熱片(6)之間實現(xiàn)有效的熱交換。但流過靠近下部集管(1)的散熱片(6)的氣流則會受到較大的流動阻抗的影響,這是因為靠近下部集管(1)的散熱片(6)的周邊有冷凝水(7)從上方漸漸流下,從而集結并滯留在此,因而會形成較大的流動阻抗。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流動阻抗的增加,氣流不能與散熱片(6)實現(xiàn)有效的熱交換,因而存在使熱交換器的性能變差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xiàn)有熱交換器存在的上述缺點,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熱交換器的冷凝水排出結構,通過在超細管道熱交換器的垂直制冷劑管的表面安裝排水板,從而使凝結在散熱片表面的冷凝水順利排出。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熱交換器的冷凝水排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供制冷劑流過的中空水平集管;多個垂直制冷劑管,它們插在所述水平集管內,使在所述水平集管內流動的制冷劑得到分配;排水板,是安裝在所述垂直制冷劑管的表面;散熱片,是安裝在所述排水板上。
所述的熱交換器的冷凝水排出結構,其中排水板是一種多孔性材質制成的薄板。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為現(xiàn)有熱交換器的外觀側視2為現(xiàn)有熱交換器的分解結構示意3為圖2所示支管的截面4為現(xiàn)有技術中的散熱片安裝在支管上的側視5a為本發(fā)明連接排水板的狀態(tài)側視5b為圖5a所示排水板的外觀側視中標號說明1下部集管(header) 2上部集管 3支管(tube)4集管孔5管道(channel)6散熱片(pin)7冷凝水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的冷凝水排出結構的較佳實施例予以詳細說明。
參閱圖5a、圖5b所示,本發(fā)明具有以下特征,即在插入在水平集管內從而使在上述水平集管內流動的制冷劑得到分配的多個垂直制冷劑管(3)的表面裝有排水板(8),排水板(8)的表面裝有散熱片(6)。上述排水板(8)最好是一種用具有多孔材質制成的薄板。
上述散熱片(6)的表面形成的冷凝水從左右流出,這樣流出來的冷凝水會碰到與散熱片(6)保持接觸的排水板(8),然后被在上述排水板(8)上形成的眾多的孔吸收,從而使凝結在散熱片(6)表面上的冷凝水能夠順利排出。另排水板(8)所吸收的冷凝水會越積越多,最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動,進而排出。
發(fā)明的效果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的冷凝水排出結構能夠達到以下效果,即能夠將從制冷劑管的上部流下來的冷凝水更加順利地排出。
本發(fā)明所能夠達到的另一效果是能夠減小在風扇的作用下氣流的氣壓損失,并且可以防止導熱量減少。
權利要求
1.一種熱交換器的冷凝水排出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供制冷劑流過的中空水平集管;多個垂直制冷劑管,它們插在所述水平集管內,使在所述水平集管內流動的制冷劑得到分配;排水板,是安裝在所述垂直制冷劑管的表面;散熱片,是安裝在所述排水板上。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的冷凝水排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板是一種多孔性材質制成的薄板。
全文摘要
一種熱交換器的冷凝水排出結構,包括供制冷劑流過的中空水平集管;多個垂直制冷劑管,它們插在水平集管內,使在水平集管內流動的制冷劑得到分配;排水板,是安裝在垂直制冷劑管的表面;散熱片,是安裝在排水板上;熱交換器的冷凝水排出結構,其中排水板是一種多孔性材質制成的薄板。本發(fā)明通過在超細管道熱交換器的垂直制冷劑管的表面安裝排水板,從而使凝結在散熱片表面的冷凝水順利排出。
文檔編號F28D1/02GK1611905SQ20031010685
公開日2005年5月4日 申請日期2003年10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0月30日
發(fā)明者吳世基, 吳世允, 高喆洙, 史容澈, 長東延 申請人:樂金電子(天津)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