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螺旋折流板支撐丁胞管束換熱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519873閱讀:42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螺旋折流板支撐丁胞管束換熱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換熱強化和換熱器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應用于石油化 工、能源動力等行業(yè)的螺旋折流板支撐丁胞管束換熱器。
      技術背景管殼式換熱器是在石油化工、能源動力等行業(yè)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換熱設備,約占世界換熱器市場總分額的37%,在石油化工領域高 達70%的份額。管殼式換熱器分為管側和殼側兩部分,通過管壁進行 熱量交換,在其殼側設置有折流板來支撐換熱管,并強迫流體改變流 動方式從而強化傳熱。工業(yè)中普遍采用的是垂直弓形折流板的結構形 式,該結構形式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現(xiàn)為(1)由于流體方向多次 改變以及在垂直折流板處的突然轉向,引起過高的流動阻力;(2)在 折流板背風處存在較大的流動死區(qū),使得無法有效利用傳熱面,降低 了換熱效率;(3)對于含有雜質的流體,由于流動死區(qū)的存在,極易 結塘,從而縮短使用周期;(4)殼側強烈的流體橫向沖刷管束,容易 誘發(fā)管束振動,致使換熱器失效。為了克服傳統(tǒng)單弓形螺旋折流板結構的缺點,各種新型的殼側折 流板結構應運而生。螺旋折流板的結構形式是20世紀80年代首先由 捷克科學家提出的新型結構形式,該結構可以有效地降低殼側壓降。 現(xiàn)有的螺旋折流板換熱器為光管和螺旋折流板結合的形式,該結構形
      式仍存在有不足之處。對螺旋折流板單周期的數值模擬的結果發(fā)現(xiàn), 螺旋折流板殼側并非理想的螺旋流動,在兩塊折流板間存在有三角泄 漏區(qū),螺旋角較小時在折流板背風處有明顯的流動低速區(qū)。且在具有 相同的殼徑、相同的換熱管數量和布置形式的情況下,螺旋折流板換熱器的阻力大大低于傳統(tǒng)弓形折流板換熱器;相同壓降下的換熱系數 大大高于傳統(tǒng)弓形折流板換熱器;然而,相同的殼側流量條件下,其 換熱系數低于傳統(tǒng)弓形折流板換熱器。以折流板傾角為20度的光管 束螺旋折流板換熱器為例,殼側換熱系數在相同壓降下比傳統(tǒng)弓形折 流板換熱器提高了 30% 60%;而在相同流量下是傳統(tǒng)弓形折流板換 熱器的70%。這意味著光管束螺旋折流板換熱器最大的優(yōu)點是相同 殼側壓降下具有較高的換熱特性,適用于殼程流體流量大的場合。但 是,實際工程應用中殼側流量往往有限,致使換熱器換熱能力下降, 不能滿足需求,特別是在原有弓形換熱器的改造工程中,殼側流量不 能很高,且換熱器占地面積也不能太大,光管束螺旋折流板換熱器難 以滿足要求。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了 一種即能夠 降低阻力又能夠提高換熱效率,從而實現(xiàn)換熱器高效低阻目的的螺旋 折流板支撐丁胞管束換熱器。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包括殼體以及設置在 殼體兩側的前管箱和后管箱,其特點是,前管箱及后管箱與殼體之間 分別設置有前管板及后管板,該前管板及后管板將前管箱、殼體及后
      管箱分成三個空腔,在前管箱內設置有管箱隔板,在管箱隔板的上、 下兩側分別開設有管程出口和管程進口,殼體的上、下兩側分別開設 有殼程出口和殼程進口,在殼體及后管箱內還設置有丁胞型強化換熱 管束,該丁胞型強化換熱管束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前、后管板上且分別 與前管箱上開設的管側進口及管側出口相連通,且在該丁胞型強化換 熱管束上還設置有若干組螺旋折流板。本發(fā)明的螺旋折流板為1/4扇形折流板, 一個螺旋周期由四塊螺 旋折流板組成,相鄰兩塊螺旋折流板采用連續(xù)或交錯搭接;丁胞型強化換熱管與殼體的中心軸線平行,兩端分別與前、后管板垂直連接; 丁胞型強化換熱管束的丁胞為半球形;殼體內設置有與前、后管板垂 直的拉桿,且在拉桿上套裝有定距管,該定距管的兩端分別與螺旋折 流板連接;丁胞型強化傳熱管的丁胞高度與直徑之比為0.2-0.5,丁胞 間距與管徑比為0.5-1;螺旋折流板的螺旋傾角a為10°< a < 50°; 前、后管板分別與殼體的端部法蘭盤及前、后管箱的管箱法蘭盤相連 接,且在其之間還分別設置有密封墊。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本發(fā)明換熱器采用丁胞型強化換熱管,使得換熱管近壁面的邊界層進一步減薄,換熱器殼側和管內 流體的擾動增強,從而增強了換熱器的換熱。換熱器殼側采用螺旋折 流板, 一方面避免了殼側流體突然轉向而引起的較大的形體阻力損失;另一方面流體斜向沖刷管束,減小了殼側外掠管束的阻力;同時 也減小和部分消除了殼側流動死區(qū),因此本發(fā)明換熱器殼側阻力損失 大大降低。本發(fā)明換熱器殼側綜合性能良好,即相同壓降下的殼側換
      熱系數高,同時滿足換熱系數高、阻力低的特點,是一種高效低阻的 高效換熱器。本發(fā)明特別適合于殼側為高粘性流體、殼側流量有限, 且要求保證具有較高換熱系數的場合。


      圖1為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丁胞型強化換熱管2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丁胞型強化換熱管束2與管板的連接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螺旋折流板3的結構示意圖;圖5(a)為螺旋折流板3交錯搭接方式結構示意圖;圖5(b)為螺旋折流板3連續(xù)搭接方式結構示意圖;圖6(a)為螺旋折流板3交錯搭接的殼側流動狀態(tài)示意圖;圖6(b)為螺旋折流板3連續(xù)搭接的殼側流動狀態(tài)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參見圖1,本發(fā)明包括殼體1以及設置在殼體1兩側的前管箱6 和后管箱14,前管箱6及后管箱14與殼體1之間分別設置有前管板 9及后管板15,該前管板9及后管板15將前管箱6、殼體1及后管 箱14分成三個空腔,在前管箱6內設置有管箱隔板7,在管箱隔板7 的上、下兩側分別開設有管側出口5和管側進口8,殼體1的上、下 兩側分別開設有殼程出口 4和殼程進口 12,在殼體1及后管箱14內 設置有丁胞型強化換熱管束2,該丁胞型強化換熱管束2的兩端分別 固定在前管板9上且分別與前管箱6上開設的管側進口 8及管側出口 5相連通,且在該丁胞型強化換熱管束2上還設置有若干組螺旋折流 板3,殼體l內還設置有與前、后管板9、 15垂直連接拉桿10,且在 拉桿10上套裝有定距管11,該定距管11的兩端分別與螺旋折流板3 垂直連接。工作時, 一種介質走管程,由管程進口 8進入,通過換熱管16 內側,最后由管程出口5流出; 一種介質走殼程,由設置于殼側的殼 側入口 12進入,沿1/4扇形板折流板3形成的螺旋通道沖刷丁胞型 強化換熱管束2,最后由殼程出口 4流出。由于螺旋折流板3的設置, 殼側形成了螺旋流動,避免了殼側流體突然轉向而引起的較大的形體 阻力損失,減小和部分消除了殼側流動死區(qū),同時流體斜向沖刷管束, 減小了殼側外掠管束的阻力;由于丁胞型強化換熱管束3,流體外掠 管束時,使得換熱管近壁面的邊界層進一步減薄,換熱器殼側流體擾 動增強,從而增強了換熱器殼側換熱。參見圖2的螺旋低翅換熱管束3的結構示意圖,所述的丁胞型強 化傳熱管(2)的丁胞高度與直徑之比為0.2-0.5, 丁胞間距與管徑比 為0.5-1。如圖3所示,前、后管板9、 15通過螺栓和密封墊17將其固定 于殼體端部法蘭盤18和管箱法蘭盤19之間,丁胞型強化換熱管束2 兩端頭部為光滑圓管,丁胞型強化換熱管束2與前管板9垂直,管頭 與前管板9焊接或脹接連接。如圖4所示,a為螺旋折流板3的傾角;AE, EC'為螺旋折流板 3的兩條邊,其長度為丄;0為兩邊的夾角;R為殼側半徑。螺旋折流 板3傾角的計算關系式為:"=arctan|y2(L2i -l 螺旋折流板3兩邊夾角的計算關系式為26 = arccosl--cos a +螺旋折流板3通過模具沖壓成型,每一周期包括四塊螺旋折流板3。圖5(a)和圖5(b)分別為螺旋折流板3采用1/2交錯搭接和連續(xù)搭 接的方式,每一周期由四塊沿螺旋線方向設置的1/4扇形螺旋板折流 板3組成。連續(xù)塔接方式的螺距計算關系式為//s =87^ tan a1/2交錯搭接方式的螺距計算關系式為圖6(a)和圖6(b)分別為螺旋折流板3采用1/2交錯搭接和連續(xù)搭 接的殼側流動狀態(tài)示意圖。該換熱器殼側主流為螺旋流動,減小和部
      權利要求
      1、一種螺旋折流板支撐丁胞管束換熱器,包括殼體(1)以及設置在殼體(1)兩側的前管箱(6)和后管箱(14),其特征在于前管箱(6)及后管箱(14)與殼體(1)之間分別設置有前管板(9)及后管板(15),該前管板(9)及后管板(15)將前管箱(6)、殼體(1)及后管箱(14)分成三個空腔,在前管箱(6)內設置有管箱隔板(7),在管箱隔板(7)的上、下兩側分別開設有管程出口(5)和管程進口(8),殼體(1)的上、下兩側分別開設有殼程出口(4)和殼程進口(12),在殼體(1)內設置有丁胞型強化換熱管束(2),該丁胞型強化換熱管束(2)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前、后管板(9、15)上且分別與前管箱(6)上開設的管側進口(8)及管側出口(5)相連通,且在該丁胞型強化換熱管束(2)上還設置有若干組螺旋折流板(3)。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折流板支撐丁胞管束換熱器,其 特征在于螺旋折流板(3)為1/4扇形折流板, 一個螺旋周期由四 塊螺旋折流板(3)組成,相鄰兩塊螺旋折流板(3)采用連續(xù)或交錯 搭接。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折流板支撐丁胞管束換熱器,其 特征在于丁胞型強化換熱管(2)與殼體(1)的中心軸線平行,兩 端分別與前、后管板(9、 15)垂直連接。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折流板支撐丁胞管束換熱器,其 特征在于丁胞型強化換熱管束(2)的丁胞為球冠形。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折流板支撐丁胞管束換熱器,其 特征在于殼體(1)內設置有與前、后管板(9、 15)垂直的拉桿(10), 且在拉桿(10)上套裝有定距管(11),該定距管(11)的兩端分別 與螺旋折流板(3)連接。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折流板支撐丁胞管束換熱器,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丁胞型強化傳熱管(2)的丁胞高度與直徑之比為 0.2-0.5, 丁胞間距與管徑比為0.5-1。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折流板支撐丁胞管束換熱器,其 特征在于螺旋折流板(3)的螺旋傾角a為10°<a<50°。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折流板支撐丁胞管束換熱器,其 特征在于前、后管板(9、 15)分別與殼體(1)的端部法蘭盤(18) 及前、后管箱(6、 14)的管箱法蘭盤相連接,且在其之間還分別設 置有密封墊(17)。
      全文摘要
      一種螺旋折流板支撐丁胞管束換熱器,包括設置在殼體兩側的前、后管箱,在前管箱內設置有管箱隔板,在管箱隔板的上、下兩側分別開設有管程進、出口,殼體的上、下兩側分別開設有殼程進、出口,在殼體內設置有丁胞型強化換熱管束,該丁胞型強化換熱管束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前、后管板上且分別與前管箱上開設的管側進口及管側出口相連通,且在該丁胞型強化換熱管束上還設置有若干組螺旋折流板。本發(fā)明換熱器殼側采用丁胞型強化換熱管,有效增強了殼側流體的湍流度,進一步強化了殼側換熱;殼側采用螺旋折流板作為支撐結構,大大降低了殼側阻力損失。具有換熱效率高、殼側流動阻力損失小、結構緊湊、占地面積少、不易結垢、使用壽命長的特點。
      文檔編號F28D7/10GK101162131SQ20071001899
      公開日2008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1月2日
      發(fā)明者何雅玲, 瑞 李, 攀 楚, 雷勇剛 申請人:西安交通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